中藥學 第二十講   發散風寒藥:桂枝(二)、紫蘇、生薑1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桂枝(二)

 

桂枝的第二個功效溫通經脈,也可以把它寫成溫經散寒,溫經散寒或溫經通脈,是一個意思,它都是對經脈受寒的一些病證的治療,對這個概括出來的一種作用。對桂枝而言,這個溫通經脈的功效或者說溫經散寒的功效,在臨床上的主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用於寒凝血瘀證,寒邪凝滯在血脈當中,在《內經》裡面就談到了血液的一個特徵呢,就是遇寒則凝。血脈受寒了最容易凝結而成為瘀血,所以寒凝血瘀是瘀血證當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桂枝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藥,但是它有助於消散血脈當中的寒邪,使血脈流暢,所以它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藥,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月經失調、痛經或者說癥瘕甚至於跌打損傷,很多瘀血證,如果是屬於寒證,桂枝配伍活血化瘀的藥。大家就是說清楚這一點,它本身沒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一般不這樣認為。而認為它主要是驅逐了血脈當中的寒邪,有助於增強活血化瘀藥的活血化瘀效果,所以常常和活血化瘀藥組成複方。這個今後大家在方劑裡面這種情況比較多,為什麼很多治瘀血證的方當中加桂枝呢?它又不是活血化瘀藥?那主要就是取其在這個地方溫通血脈的作用。

另外就是用於風寒痹證,這個痹證我們後面要講,就是風寒濕邪凝滯在了人體的關節、經絡這些部位。桂枝本身也不是祛風濕藥,但是它和祛風濕藥同用,也是認為它能夠增強祛風濕的效果,所以在治療風寒痹證的很多方當中也有桂枝。這個功效和它的主治容易理解記憶。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它這個溫經通脈又叫溫經散寒,它的主治或者說它的應用是兩個方面,瘀血證和寒痹證。但它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藥,也不是祛風濕藥,所以治療這兩個病證,要分別和活血化瘀以及祛風濕的藥同用,就注意這樣一點。第三個功效溫助陽氣,溫助陽氣的這個功效,在很多的中藥學上把它叫做溫陽化氣。這兩種表述方法,其實它的內涵寬窄不一樣,溫助陽氣內涵比較寬,溫陽化氣,它的內涵比較局限,所指比較狹窄。這兩者比較起來,應該說溫助陽氣要更為準確一些,因為桂枝它本身就可以稱為一個溫陽藥,或者助陽藥,也可以。我們書上的溫助陽氣就是一個不典型的溫養陽氣,主要是因為桂枝的作用比較溫和,比較微弱,是相對於它的幹皮就是以後要學的肉桂,肉桂就是一個補陽的藥,能夠溫補陽氣。它的溫補陽氣的作用不如它的幹皮,要微弱一些。所以在文字上就加以區別,它僅僅是一個溫助,不是溫養、不是溫補。不典型的溫補陽氣,溫養陽氣,稱為溫助陽氣。但是陽氣虛在人體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當然我們在臟腑辨證裡面,與陽氣虛衰有關的臟腑主要是腎,腎陽為陽氣的根本,元陽之所在。另外有心陽、脾陽虧虛、虛損的病證。儘管桂枝不典型,但是對於各種陽虛證,它都可以在相應的治療方當中使用。比如說治療腎陽虛的,當然腎陽虛有很多病理變化,這個我們在講補陽藥的時候再講,因為腎陽本身就有很多生理功能,腎陽虛了,這些相應的生理功能可能都會受到影響。比如說腎能夠主生殖,腎能主生長發育,腎能主骨,腎能主水,等等,那麼這樣,陽氣虛了這些生理功能可能都會降低,都會表現出不同的陽虛證,腎陽虛證。儘管桂枝的溫陽作用不如肉桂,但是對於各種腎陽虛證桂枝是可以用的,和我們以後要學的補陽的藥同用,比如說今後大家學《金匱》的腎氣丸,那本身也用桂枝,在藥名裡面,所以一般的腎陽虛證都能用。心陽虛引起了心脈瘀阻或者胸痹疼痛、心悸這樣一些病證,桂枝也是能用的,就包括張仲景也在使用。另外脾陽虛,脾陽虛脘腹冷痛,大便溏瀉,食欲減少,消化不良等等,桂枝也能溫助脾陽。所以凡是人體陽氣虧虛的所有病證,其實桂枝都能使用。所以我們書上在應用(三),就談的是用於陽虛證,這個陽虛證是泛指。所以在下面我們就明確的提出了,本品甘溫可助心腎脾之陽氣,其溫煦之力較肉桂緩和,但仍常用於以上三臟的陽虛證。

下面就舉了心陽虛怎麼怎麼樣,可以怎樣配伍,這些具體的大家用不著記,只是記它對心脾腎的陽虛證原則上都是可以用,這一點和肉桂只有強弱之分,沒有本質的區別,這就是我們把它稱為溫助陽氣的理由。如果把它這功效改為溫陽化氣,好像就局限在腎與膀胱虛寒,膀胱的氣化不行而引起了痰飲、水腫或者《傷寒論》上的蓄水證。所以有的中藥書上桂枝溫陽化氣,它的主治就是痰飲、蓄水或者水腫。那就把桂枝的溫陽作用局限了。造成這個的原因就是在表述的時候它就是以張仲景的五苓散為核心,或者以《金匱要略》的苓桂朮甘湯為核心,就以這兩個方把桂枝的作用給局限在這裡。其實從古到今它應用包括了溫陽化氣,腎與膀胱虛寒氣化不行引起的水腫、痰飲或者說《傷寒》的蓄水證。它有陽氣虧虛,其實桂枝完全可以用。它就是在陽虛諸證裡面的一些特殊的例子。所以這兩種表述方法現在在我們用的教材上都有。所以同學自己可以來判斷,你願意怎麼記都可以,你認為是溫陽化氣,它主要是用於痰飲、水腫未嘗不可,它本身就有這個作用,也能治療;那麼你要認為它溫助陽氣,可以用於各種陽虛證。肯定還是有一個準確與不準確的問題。這個就是關於桂枝它的三大功效,和它的基本的應用的情況。桂枝的藥性裡面辛溫和麻黃一樣的,它是治寒證的,所以是溫性的藥,發散的藥,是辛味的藥。為什麼桂枝有一個甘?因為助陽屬於補虛的範疇,甘能補,屬於補虛的範疇。本身桂枝的滋味那是辛甘,確實帶一點微甜的味,但是我們這裡更主要是強調作為性能的味。為什麼一直要把甘味保留下來?就是由於這個功效,它屬於補虛的範疇,甘能補,體現了這麼一個五味的理論。歸經呢,解表是肺經,寒凝血瘀它主要是肝經,另外它溫助陽氣,當然你加上脾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也不錯。所以桂枝的歸經比較多,你五臟全寫上一點都不錯。桂枝在這個用法,用量有一點特殊,就是很芳香,相對於麻黃來說,我們儘管教材上沒有寫,不宜久煎。那久煎,它是含芳香性的揮發油,所以這個是它的共性,也可以說是這一章藥的共性。在使用注意當中,它和麻黃一樣發汗解表,汗多的不能用,津液受了傷的也不能用,是個溫性的藥,熱證要避免使用。這個都是屬於共性的。桂枝在使用注意當中的個性呢,有一點屬於它的個性,就是我們在書上談到了血熱妄行的。比如說溫熱病陰虛火旺證,它是溫性的藥,這個都屬於共性的。就是它使用注意當中,59頁,它能夠動血,對血熱妄行,就是說桂枝在發散風寒藥當中它是一個長於入血分的藥,長於入血分,其他的很多都是以入氣分為主,或者入血分都不典型。桂枝是以入血分為主。那麼入血分的溫性的藥,而且溫性還是比較強的,所以它就容易動血,血熱妄行的那就加重出血的一些症狀。所以在發散風寒藥當中如果要考桂枝的這一個知識點,就是它特殊的使用注意,常常就是要考這個血熱妄行,尤其應當禁用的以下藥當中,當然以下藥主要是指的發散風寒的藥,考的就是這一點,它長於入血分。所以血分有熱的,桂枝尤其不能使用,這一點要注意一下。

麻黃和桂枝是很經典的兩味藥,其中有一些問題可能以後同學們會碰到,所以有幾個問題也有同學問到,我說一下。一個就是在張仲景的著作當中,麻黃有一個去節,一般的處方裡面都有個去節二字。剛才我們看了麻黃那個圖,那個草質莖,那個有節,一般這個節可能就是二三釐米,這個地方就是屬於節。有的人認為去節就是把這個地方去掉,因為麻黃的這個直徑,本身這個草質莖的直徑就那麼二三個毫米,或者三四個毫米,很細的。要去掉這個地方是非常費時的,一個人一天可能去不了多少節。現代研究這個麻黃的這個節,可能占整個麻黃藥材的總的重量不到百分之三,而且這個節的化學成分和節間的化學成分沒有質的區別,只是含量要少一點。基於這樣的原因,一個是很難去,很費人工,另外它又不會影響療效,所以在當代的處方裡面一般不去節了。如果你醫生在臨床上你照張仲景的方,寫上麻黃去節,可能藥房也不會理會你,根本他給你的藥仍然是有節的,不可能是真正有去節的。但是張仲景的去節是不是要求就真正去這個節呢?可能還有另外的角度來考慮。因為在宋代的一些,和唐代也有,這個書上,它的去節還是張仲景的原方,它是去根節,在去節的前面加了一個根。因為麻黃是個灌木狀的,它的這個木質莖或者根莖,有的時候就是橫的長在地下,草質莖就在地表,長在橫生的根或者根莖上面,由於草質莖的反復一次又一次的把它割取來作為藥用,最後在木質莖和草質莖的地方就膨大,就形成很多節狀。有的在採收藥材的時候為了增加藥材的重量,光是草質莖是很輕的,就把膨大了的粗的木質莖的部分,因為它是橫生的,古人認為那是根,所以把那個重量很大,又不能作為麻黃使用,把它去除乾淨。那就是我們講炮製的意義當中,去掉非藥用的部分保持藥材的純淨,有利於稱量的準確。所以這個應該說很有道理,在唐宋的一些書上明確的是指的去根莖、根節。那麼這是不是張仲景的原意呢,不清楚。反正一句話,如果是去這個草質莖的節,現在沒有必要。混到裡面的另外的一種根莖、根節,也就是那種木質莖,應該去掉。那個很容易去掉,因為很粗,顏色也不同。這是一個問題,關於去節的問題。

另外麻黃在煎煮的時候要去上沫。為什麼要去上沫呢?原書沒有講,後來有人講就是這個沫令人心煩。那去了以後,就沒有令人心煩的這樣一種情況。有人就對這個問題專門做過實驗,他就專門吃麻黃煎熬的上沫,他說沒有心煩。其實我是這樣理解的,供大家參考。第一,任何藥不光是麻黃,這在中藥煎的時候,水要沸騰的時候上面是不是都有很多泡沫。任何中藥煎的時候都有沫,那沫浮在上面有時候這個藥就要溢出在藥罐外面,一般都要把它去掉。那個沫看好像很髒,那有的人看見那種比較髒的形狀好像有一點心煩。不是因為麻黃的沫令人心煩,而是其他的沫對這類的人,他同樣要心煩。但是是不是真正有人服用了麻黃會心煩呢?我剛才講麻黃的使用注意,它使中樞興奮,失眠的患者加重他的心煩不眠。可能他把有一些失眠患者服用了麻黃,那種心煩不眠加重了找不到原因。在古代因為他不能量血壓,或者找到根了,就認為這麻黃沫吃進去了可能他心煩了。這是我的理解,對不對,這個只能供一個參考。

另外桂枝在張仲景的方當中都有去皮。曾經提到過,在張仲景的時代,一直到唐宋包括到了明清的主要的藥材桂枝,用的是比較大的桂枝、肉桂樹的枝皮,把它剝下來作為桂枝用,這個在古書上說得很清楚,說張仲景用的桂枝是枝上之皮。比較大的枝皮面上就有栓皮,就是比較粗糙的,把它刮掉,並不是把現在的桂枝的樹皮剝掉。現在我們有的人就望文生義,就把桂枝外面的樹皮去掉了只用裡面的木質部分。其實桂枝的藥用的價值主要在樹皮,裡面的木質部分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非常低。去掉了樹皮,光用木質部分,估計與朽木無殊,它的作用很微弱的。所以這個去皮是去的栓皮。因為藥材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桂枝不需要再去這種栓皮,因為當年生的嫩枝條上面已經沒有栓皮。那麼為什麼認為是栓皮呢?因為陶弘景就有一個解釋,“所謂去皮者乃去皮上虛軟甲錯之處”,皮上就是皮的表面,虛軟甲錯就是現在我們指的栓皮。比如說我們看松樹、柏樹,那面上都有一些很輕的,很空疏很粗糙的,一般的皮類的藥材都要把它去掉。如果說張仲景是叫你把這個樹皮去掉,那麼在張仲景的方中有一個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後面去皮,厚朴後面也要求去皮。厚朴本身是用皮,再把皮又去掉了,用什麼?那顯然不是把真正的樹皮去掉,這就是張仲景的方當中自身就能證明,它不是去樹皮。因為厚朴本身就用皮,用皮再去皮那也只能是去栓皮。這是因為以後會涉及到,也有同學問到,所以我就把這一些問題說一下,供大家參考。

紫蘇

 

下面第三味藥,紫蘇。紫蘇相對就要次要一點。紫蘇是一個唇形科的草本植物,因為它的葉片上有紫色的,尤其是它的背面,我們這個是它的正面,它的背面紫色很明顯。李時珍認為這個蘇能夠疏暢氣機,當然是一家之言,紫是顏色,蘇是它的一個作用,當然這個可以幫助記憶。這個藥也是一個常用的發散風寒的藥,它也有一定的發汗解表的作用,它的功效直接就叫發散風寒了,這個好記。所以它可以用於風寒表證。作為治療風寒表證的發散風寒的紫蘇,它的作用是比較溫和的,它的發汗解表或者發散風寒的力量都不強,所以在臨床上一般是用於輕證。這個表證,表邪不盛,表證不重的這種情況下,比如有的輕微的感冒了,用紫蘇煎一點湯,或者紫蘇煎湯了加一點生薑、紅糖,民間的一些單方也相當有效。當然這個特徵不重要,因為我們學的時候,它作用不強,我們去記它沒有多大的價值。紫蘇作為一個發散風寒的藥,它主要的特徵,就是聯繫到它後面的功效,因為它兼有行氣的作用,行氣消脹的作用。如果說外感風寒除了惡寒發熱這樣一系列的風寒表證的症狀以外,還兼有氣滯的胸悶或者噁心嘔吐,那麼紫蘇的發散風寒和行氣的作用同時發揮。就是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胸脘痞悶或者噁心嘔吐,所以今後學方劑學的時候,有一個理氣解表的代表方,香蘇散或者參蘇飲這一類,那麼裡面都用到了紫蘇,它都是因為兼有氣滯。這就是把兩個功效綜合起來,來突出它的個性特徵,這一類的感冒在臨床上很常見。因為現在的醫學在臨床上比如說感冒有一種類型把它稱為胃腸型的感冒,感冒以後不但有全身的症狀,而且同時伴有明顯的消化系統的一些症狀,比如說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或者食欲不振這樣一些症狀,紫蘇就相當於對一類兼有消化系統症狀的胃腸型的感冒,中醫把它叫做理氣解表。

另外紫蘇,儘管我們在功效裡面沒有明確提出來,但是它和它的種子紫蘇子一樣,紫蘇子是在今後的化痰止咳平喘藥當中要介紹,它的種子叫做紫蘇子。紫蘇也和紫蘇子一樣,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它不如它的種子,作用比較緩和、比較微弱。它也是可以聯繫起來作為它發散風寒的一個特點,所以外感風寒兼有痰咳痰喘,就是咳喘有痰,一方面用它來發散風寒,解除表證;另一方面用它的祛痰止咳平喘的這個功效來治療兼有的咳喘痰多。所以剛才講的參蘇飲,這個方主要就是用於風寒咳嗽痰多的一個方,當然還配了另外一些解表藥和止咳平喘藥。我們知道,具體的方不瞭解,但是紫蘇作為一個發散風寒藥,它的基本特徵,它比較溫和,治療輕證,這個比較次要。主要的是因為它兼有的兩個功效:一個行氣,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胸脘滿悶這種有消化道症狀的比較適合;另外因為它能夠化痰止咳平喘,外感風寒常常又有咳喘痰多,這個時候用紫蘇也比較合適。因為在解表藥當中,同時又能祛痰止咳平喘的藥並不多,所以紫蘇在這一點也顯得很重要。所以遇到了這樣的證型,也是常用的一個藥。這是紫蘇在發散風寒方面它的應用和相應的個性特徵。另外它又是一個行氣藥,行氣就是對氣滯的一個治療作用。我們今後要專門學一章行氣藥,行氣藥它行氣治療氣滯,氣滯涉及的臟腑主要就在脾胃和肝。紫蘇主要是在中焦,是在脾胃,所以這個中是一個定位,它行氣的定位;寬是它的一個效果,氣滯可以引起疼痛,可以引起脹滿,紫蘇它是偏於消除脹滿的,而不是偏於止痛的,所以把它叫做行氣寬中。主要消除了中焦脘腹的脹滿的這樣一個藥。所以它是這樣的一種行氣藥。所以紫蘇它不但可以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脘腹滿悶、噁心嘔吐的;也可以用於單純的脾胃氣滯這樣的一個臨床常見的證候,用它來行氣消脹,這個胸脘滿悶。

它還略有一點止嘔的作用。所以脘腹滿悶、噁心嘔吐,紫蘇都能夠使用。當然這個脘腹滿悶、噁心嘔吐是一個症狀,能夠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很多。如果說是屬於寒證的,寒邪凝滯,氣機凝阻而不暢的,可以配伍溫中散寒的藥物,今後要學溫裡藥。如果是胃熱而引起,它本身是一個溫性的但不強,也可以和清胃熱的藥,比如今後學的枇杷葉或者竹茹、蘆根這些既能清胃熱,又有止嘔的作用;或者有的本身既能清熱又能行氣的,比如說像川楝子;就是單純的清熱藥它也能配伍,治療胃熱引起的氣滯或者嘔吐。飲食積滯,就配伍消食藥,幫助消化。如果說痰氣互結,就配伍化痰的藥。孕婦如果胃失和降,在妊娠的早期往往形成了噁心嘔吐,這種叫妊娠惡阻,紫蘇也是能用的。所以它這個行氣寬中,它可以用於很多種原因引起的脾胃氣滯或者兼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在書上,此外,還談到了紫蘇能夠對於魚蟹中毒,可以使用。在過去的中藥教材上,在這個功效的後面還有個解魚蟹毒。我們現在沒有保留,什麼原因?紫蘇對於魚蟹中毒了以後,究竟它是一種特殊的解毒作用呢?還是因為中毒了以後本身就有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它是來調和中焦、調暢氣機,緩解這些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的症狀呢?現在還不是很清楚。如果說是前者,它就有特殊的解毒作用,它應該說是解魚蟹毒;如果是後者,那是它的行氣寬中在魚蟹中毒當中的一種應用,那解魚蟹毒這個功效就不能成立。當然現在真正在臨床上魚蟹中毒可能不是簡單吃一點紫蘇就行的,可能這個臨床價值現在不大了。一般真正臨床出現了這個中毒,馬上就得醫院去綜合治療,採取前面講過的一些急救處理的方法了,或者洗胃、輸液等等。不能單純的用點紫蘇,有時候會貽誤病機的。現在用紫蘇這個功效,有些是在烹飪魚類的時候把它作為一個調味品,加在裡面。比如說有的人有的地方吃那個生魚片,吃海鮮也用點生的紫蘇葉。比如說現在日本吃那種日本料理,吃生魚片的時候往往都有生的紫蘇葉,可能與這個也有關,當然也與它的調味,本身芳香有關。所以解魚蟹毒,這個功效我們就沒有再保留。後面在此外裡面,談到了魚蟹中毒的時候,在臨床作為一種輔助的手段,也是可以採用,這個就供大家參考。

紫蘇在用法裡面就是要注意一點,紫蘇的葉一般稱為紫蘇,或者就叫蘇葉或者紫蘇葉。另外它的莖就稱為蘇梗,或者叫紫蘇梗。這兩者之間有一些區別。發散風寒主要是紫蘇葉,紫蘇葉既能發散風寒,而且也有比較好的行氣寬中的效果,所以兩方面它都可以使用。而紫蘇梗作用就更加平和,所以它是一個微溫的,溫性很不明顯,它沒有發散風寒的作用,所以一般在治療風寒表證的方當中,基本上不用紫蘇梗。它有比較緩和的行氣寬中作用,所以往往是用於氣滯胸悶,或者孕婦出現了噁心嘔吐或者氣機不暢,因為它作用非常的溫和,比較平和。但是就行氣這個功效來說,紫蘇葉還是強於紫蘇梗的,只是紫蘇梗只有行氣寬中的功效。特殊的使用注意沒有,都是共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就不再介紹了。

生薑

 

下面生薑,生薑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調味品當中的。這個生就是新鮮的意思。我們今後在溫裡藥當中還要學乾薑,生薑和乾薑不僅僅是一個是新鮮的一個是曬乾的,它本身還有很多其他的區別,我們講乾薑的時候再講,在後面來講。不完全是,生薑曬乾了以後不能稱為乾薑。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裡面就說,“荊州有好薑”,就是湖北地區,“蜀中薑也好”,就是四川地區也有很多好的薑,但“俱不能作乾薑者”,但這些薑不適合作乾薑,但他沒講道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面,生薑、乾生薑和乾薑,是三味藥,這個很有道理。我在講乾薑的時候再來說明這個原因,它不簡單是曬乾了就是乾薑,新鮮的就是生薑。但在這裡的生是新鮮的意思。

生薑作為一個發散風寒的藥,基本功效發散風寒。它和紫蘇一樣,發散作用也是比較微弱,一般也是用於輕證。比如說有的淋了雨有一點輕微的外感,吃一點薑湯,也可以和紫蘇配伍在一起,這一點和紫蘇很相似,但更多的是因為它作用不強。作為其他發散風寒藥的一個輔助,所以在很多辛溫解表的方當中,最後都有生薑。比如說桂枝湯裡面也有生薑,其他很多方都有。它作為一個輔助的發散風寒的藥物來使用。當然如果說外感風寒又有胃寒嘔吐,它也可以調理中焦,它也可以適合於有脾胃症狀的這種感冒。但由於生薑在這方面,它個性特徵不是很鮮明,它常常不是作為一個解表的主要藥來使用,所以它的個性特徵我們不強調、不要求。要說有一點,一個就不強,和紫蘇一樣,作為治療輕證,或者作為輔助。

另外對中焦有表現的這類的風寒感冒,它也有一定的意義。記住了紫蘇,生薑不難理解。但原則上生薑是一個比較次要一些的藥,很多時候把它作為藥引子來對待。因為藥店裡面沒有,患者自己去加,次要的藥。我們這裡大家就不管它了。第二個功效溫中止嘔,嚴格的講對於生薑,溫中和止嘔是兩種並列的功效。它既能溫中,又有止嘔的作用,當然通過溫中它可以緩解胃寒的嘔吐,那麼這個又是一個因果關係。但更主要的溫中和止嘔是一個並列的關係,並列的關係就是兩者分別是獨立的功效。所以如果作為一個獨立的功效,生薑溫中就是它能夠消除中焦的寒邪,中焦的寒邪就是在脾胃,所以它的應用,我們書上是用於胃寒證。但是準確的講,它應該用於脾胃有寒或者脾胃虛寒的病證。不但是胃,包括了脾。因為它是中焦,用於脾胃寒證或者脾胃虛寒證。脾主運化胃主納受,脾胃有寒就出現了食欲降低、納食減少、消化不良,甚至於腹瀉便溏,也可以出現噁心嘔吐,嚴重的還可以出現腹痛。因為寒邪凝滯,不通則痛。脘腹冷痛。出現了這樣一些脾胃的寒證,都能用,生薑都能用。如果食少的,消化不良的,就可以配伍消食的開胃的,今後要學習消食藥;如果是腹瀉的,可以配伍除濕止瀉的;如果是胃痛的可以配伍溫中止痛的,在溫裡藥當中,溫裡藥配伍溫中止痛的;如果是胃寒,寒凝氣滯的,可以配伍行氣消脹的;如果是虛寒證,脾胃的虛寒證,就可以配伍補氣藥,比如說人參、黨參、白朮這些就是既補虛又祛寒。所以它應用實際是非常廣泛,但實際上它都作為一個比較次要的藥物,因為它和以後要學的乾薑比,它的溫胃作用也是要弱一些。所以寒邪比較重的,就用乾薑。

另外中焦有寒,既能溫中,又能行氣的,比如說以後的砂仁、白豆蔻這一類,寒凝氣滯的更多的可能就用它,既能溫中,又能行氣的。如果說既有中焦有寒,又有腹瀉的,有很多既能溫中又能止瀉的藥,比如說以後還要學補骨脂這一類都屬於這種情況。當然吳茱萸雖然不能直接止瀉,但它能夠有效的緩解這種腹瀉。疼痛,胃寒疼痛,像吳茱萸、高良薑它既能溫中又能止痛。所以這個往往生薑都顯得比較次要,但它完全可以用,它很廣泛,但它往往不作為主藥。所以把這嘔吐證分開,嘔吐可能是胃寒引起的胃氣上逆,這樣子溫中止嘔就是一個因果關係。它通過溫中散寒,有利於緩解嘔吐這種症狀。但是對於生薑,它治療嘔吐很廣泛,實際上它的止嘔是一個獨立的功效。中焦有寒引起的它很適合,是最佳適應證,溫中和止嘔同時發揮治療效應。如果不是中焦有寒,而是其他原因。

生薑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止嘔藥。古代主要是孫思邈開始就把生薑稱為了“止嘔的聖藥”。書上應用二的第四行“嘔家聖藥”,治療嘔吐的患者一般都能用。胃寒能用,胃熱同樣能用,配伍清胃熱的藥。就像剛才講紫蘇談到的竹茹、蘆根這樣的一些藥配伍以後能夠治胃熱;胃虛的配伍補脾胃的;妊娠嘔吐也可以適當用。現在有的人乘車坐船,暈車暈船認為生薑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所以它這個主治的範圍是非常廣的。止嘔是一個單獨的功效,是生薑比較特殊比較重要的。

另外就是溫肺止咳,相當於它的第四個功效了。肺寒咳嗽,不管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或者是裡寒證,寒邪犯肺,生薑都可以使用。但是實際上也是作為輔助藥物,所以在這方面它都沒有明顯的個性特徵。所以對於生薑,大家實際上記住了功效這十二個字,應該說在應用方面沒有很特殊的內容了。除了在止嘔方面,它應用比較廣,包括熱證都可以用以外,其他都是一般的常識性的。所以看來生薑60頁這麼一大頁,實際上屬於我們真正要掌握的內容可能不到20個字。在前面的內容當中,因為發散風寒的藥,辛溫解表歸肺經,它溫中是脾胃,所以歸經這些都是迎刃而解的問題。

在用法當中,主要就是談了一個生薑汁,就是生薑壓榨了以後取它的汁液可以急救昏厥。這要適當的注意,當然也可以用來止嘔,止嘔如果把它煨了以後的煨生薑或者叫煨薑,那麼它溫中止嘔的效果認為也會好一些。另外它的使用注意也是常規的,也是共性的,沒有特殊記的必要,不記也能夠把它說出來。因為它是溫熱的藥,熱證不宜使用。當然它也是發散風寒,你加上汗多不能使用,傷津液的不能用,書上沒有的,寫出來完全是正確的。這是關於生薑的情況。另外在參考資料裡面,還談到了生薑皮,就是生薑表面的根莖外面的表皮。那個表皮就作為一個利水消腫的專藥。但是傳統認為它藥性不但不偏溫,還偏於寒涼,這個一直就這樣定的。是不是真正很寒涼,有沒有用它來清熱?但是我們保持前人的。大家知道這個是個附藥,在參考資料裡面不要求。所以以後在一些方劑當中,利水退腫的比如說五皮散裡面就有生薑皮,它沒有發汗解表,也沒有溫中止嘔、溫肺止咳這個功效,就是一個利尿消腫的作用,很簡單。這個作為一個常識性的瞭解。這節課就介紹這樣一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