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十七講   中藥的應用:中藥的用法 各論概述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中藥的用法

下面介紹第六章的第四節,也是總論的最後一節,就是中藥的用法。中藥的用法裡面,教材上介紹了四個問題:第一就是給藥途徑;二,應用形式;三,湯劑的煎煮方法;四,服藥方法。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是供大家參考的,不作為考核的要求。因為這兩個問題對於中醫專業的同學來講,今後《方劑學》當中還要介紹,因為任何一個方它都要製成一定的劑型,通過一定的管道讓它進入人體,所以給藥途徑和應用的形式與《方劑學》的關係相對於《中藥學》來說它更密切一些。對於中藥專業的同學來講,《中藥製劑學》要詳細地從理論、實踐都要系統的學習,因為《中藥製劑學》嚴格說來,它既是一個醫科,又是一個工科,是醫工結合的一門學科,它在這裡面對於製劑的很多問題都有詳細地介紹,用不著醫生在臨床上來考慮這樣的一些問題,那麼之所以要在《中藥學》當中又有這樣兩個部分,就是我們在前期在先於方劑學習中藥的時候,要涉及到這方面的一些知識,所以我們還是把它簡單地給大家說一下。

給藥途徑

第一個,給藥途徑。給藥途徑主要就是研究藥物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因為除了極少數的藥物是局部在人的體表可以發生作用以外,比如說有的皮膚有寄生蟲,在皮膚要殺滅寄生蟲的這種殺蟲藥,可能不需要進入人體,除了這樣少數的情況以外,一般的藥物都必須進人體以後,經過人體的作用才能夠產生相應的醫療效應,所以給藥的途徑主要就是來研究藥物怎樣進入人體的途徑的這樣一部分的內容。從傳統的藥物來講,中藥最多的是口服,所以口服就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給藥的途徑,經過消化系統這樣子吸收,服用了以後吸收,這樣進入人體。除了口服以外,在中藥當中很多也局部應用,比如說體外,皮膚用藥,通過皮膚的吸收,有的藥物也能夠很好的進入體內,尤其是一些芳香的藥物,或者皮膚在破損的情況下,更多的藥物都能夠順利的通過皮膚進入人體,這個也是中藥很常用的一個給藥途徑。除了皮膚以外,比如說一些孔竅的粘膜,中藥傳統也有這樣的給藥途徑,比如說通過鼻腔、通過眼(一些眼藥、滴鼻的藥),另外通過陰道、直腸,通過肛門由直腸來吸收,這樣的給藥途徑在傳統裡面都有,張仲景的時候就有了,比如說蜜煎導,就是通過肛門由直腸來給藥治療腸燥的便秘,陰中坐藥就是通過陰道給藥,很多的眼藥通過眼來吸收,另外滴耳的、滴鼻的,另外還有吸入,一些芳香的氣體性的一些藥物通過鼻腔的吸入,另外舌下含化,等等,這些給藥的途徑都有,而且歷史也比較悠久。就是和現代的給藥途徑來講,就是沒有注射,肌肉、皮下,或者穴位,或者靜脈這樣的通過注射的方式給藥,這個當代是一個發展,也就是說受西藥的給藥途徑的影響,中藥現在也有很多的注射劑。

應用形式

應用形式,主要就是講的對劑型的選擇。任何一種藥物,任何一種給藥途徑,那麼都必須把它製成一定的劑型,然後才能夠使用於患者,才能夠真正談到藥物的應用。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了,劑型的選擇有的是藥材自身的特徵決定了它適合於某些劑型,不適合某些劑型,另外病證的一些特徵也對劑型有特殊的需要,比如說一些急性病,注射劑發揮作用就非常快,它適合於急證的一些治療,所以(有)這個兩個方面。我們在學《中藥學》的時候,可能只是學到有一些藥物的時候,要求大家要掌握這個藥它是不能作湯劑的,因為它的有效的成分不能溶於水,傳統一般只作為散劑,常常在考試當中也是一個考核點。象這樣的一些內容,在我們要學的藥物裡面儘管不多,但是它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為了便於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所以我們(將)給藥途徑和應用的形式作簡單介紹。這兩個問題它有緊密的聯繫,有的劑型它只能通過某一個管道,比如說注射劑,它只能通過注射的途徑來給藥,但有的劑型並不是,所以它又有區別,比如說湯劑,它可以通過口服,湯劑煎好以後也可以局部,比如說薰洗,可以浸泡,可以外塗等等,它就有多種的這種途徑可以使用湯劑,所以它這兩者之間又是有區別的。這是關於前面兩個問題。

湯劑的煎煮方法

下面相對的重要的是後面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在教學大綱裡面都是要求熟悉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湯劑的煎煮方法,因為現在我們的臨床醫生在門診的時候,或者在醫院住院部開藥的時候,處方可能不完全是作湯劑,但是開的如果是中成藥,中成藥已經有藥廠生產,只需要按照品種的說明書,患者自己就會用,所以沒有更多的問題需要醫生向患者或者他的家屬交待,但是湯劑就不然,因為我們現在中醫在門診上,大量的處方還是使用湯劑的,在湯劑的時候這個湯怎麼煎?用多少水?這樣等等的一系列問題可能是每一個新就診的患者都常常要問醫生的,醫生必須有這方面的一些常識,要給病人交待清楚,因為煎煮是否得當,往往也會影響到臨床的療效,所以為了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些也是我們作為一個醫師在臨床上不可缺少的知識點。所以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就在這一節裡面相對的比較重要的就談湯劑的煎煮方法,至於其他劑型那完全是工廠在生產了,與臨床醫生無關,可以完全不知道。

湯劑的煎煮方法裡面就要注意這樣一些環節,可能有九個方面的一些環節。第一個就是煎藥的器具,可能有的患者問,醫生我這個藥用什麼鍋來煎?傳統就是用那種砂罐,專門煎藥的,現在很多地方都有賣的,應該是比較好的,因為陶罐類的這種砂鍋,它傳熱比較緩慢,它可以使煎藥的時候使那個溫度,不會一會火力大了,溫度高,一會火力小了,溫度驟然的降低,煎出來的藥品質比較好,而且它更重要的是它沒有這種化學活動性,它不能夠和藥裡面的化學成分反應,所以不會影響藥物的品質,所以我們現在來說,最好就是用這種專門做的煎藥的砂鍋,或者又叫砂罐。如果沒有的話,其他的陶瓷類的,它的活動性也是很不明顯的,它近似於砂鍋的這種使用,這兩樣都沒有,有些搪瓷製品,它也是不活動的性質,也可以使用。一般要避免那種化學性質不穩定的,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金屬,比如說鐵,尤其是鋁鍋,有時候它跟有些藥物要發生一些(反應),產生一些有毒的成分,所以一般不主張用鋁鍋,就是鐵鍋,比如說和(藥)裡面鞣質,或者很多化學成分也會起反應,所以活動性比較明顯的金屬,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實在沒有的情況,那種不銹鋼相對來說它也是在金屬裡面活動性是很不明顯的,也是勉強可以使用。但最好是用砂鍋,或者其他的瓷器類的,陶瓷類的器皿,這樣子好一些。

第二個關於煎藥用的水。在古代的本草文獻裡面,對藥用的水非常考究,比如說《本草綱目》裡面介紹的水,就有很多種,大概十多種。現在來說可能有的不可能,當然比如說在高原地區需要用雪水在冬天可能也會有,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但是目前用的水,一般都在城市裡面,自來水公司供應什麼水你就使用什麼水,原則上就是比較清潔衛生可以食用的。如果有的時候水質不好的話,可以用礦泉水,現在購買也比較方便,都可以作為煎藥用的水。所以這一點和古人比較起來就簡單多了。

第三個問題,加水多少?這個是臨床上患者問得很多的一個問題,我煎藥的時候一般用多少水?從理論上來講,加水應該加多少呢?一個是這個藥材是乾的,第一,這個藥材乾的,首先它就要吸水,讓它充分的發脹,藥渣吸水有一定的量,在煎熬的過程當中,它要蒸發掉一部分的水,然後患者服用湯劑,要吃進去一部分,這三部分的總和,那就是需要加的,從理論上來講,就是藥渣,乾的藥渣它吸收的水分,煎煮的過程當中需要蒸發掉的,加上患者能夠吃進去的,太少了不夠服用,太多了吃不了,所以就要比較適中。所以有的還用一個公式來計算,但這樣一般比較繁瑣,患者也不容易掌握,所以一般這種加多少量?你可以這樣告訴患者,一般那種砂鍋都是圓筒狀,那種圓柱形的,在加水的時候,就是教患者用一個筷子或者竹片把那個藥渣壓住,把它壓住,不讓它浮起來,然後加。第一次加水超過藥渣的表面一般2公分左右,如果說藥裡面的礦物藥比較多,可能你就可以2公分以下,1公分到2公分,這樣子就足夠了;如果這個藥全是植物的,花葉類,吸水性很強的,那可能可以超過2公分,這樣子可能煎出來就一般比較適度。另外還要掌握一個煎煮的時間,如果以剛才說的這樣一個指標,這個藥要求煎煮的時間比較短,我們今後要學的比如說解表的藥、化濕的藥、香的,一般它煎煮時間,比如說在15分鐘左右,不能太長,它蒸發的水分比較少,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降低一點,如果說你這個處方的藥都需要煎煮的時間比較長,很多都是礦物藥,其實也可以把這個量適當的放寬一點,多增加一點,這個是指的頭煎。第二煎、第三煎的時候,原則上就是讓水剛剛淹沒藥渣,這樣子煎出來過後,一般就比較適量。為什麼剛才講要壓住藥渣?因為藥裡面有很多質地比較輕的,它加水的時候,它浮在水面上,尤其沒有吸水的時候,這樣子水漲船高,可能有的老是加水,老是加水,整個容器裡面水都注滿了,藥渣還浮在水面上,還以為水不夠,其實水就已經超量了,所以在第一次加水的時候就注意要把藥渣用一個竹片或者筷子把它壓住,不讓它浮上來,這樣子是便於觀察水淹沒藥渣的高度,當然以後二煎、三煎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一般都要向新就診的患者很詳細的把加水的情況說明一下。

第四個問題,就是煎前浸泡,就是一般在煎煮之前,我們不能把藥裝在藥鍋裡面,把水放進去以後,馬上放在火上面,這樣子煎藥的效果不好,藥湯的品質不高,因為湯劑它是要讓藥材裡面的有效成分通過水的這種對流迴圈,然後從藥材的內部溶出來,溶解在煎的湯液裡面去,藥材是乾的,首先它要吸水,讓它充分膨脹,在充分膨脹了以後,這樣子煎煮的時候,它藥材裡面的水分和外面的水分才能夠及時地對流交換,有效成分就很容易出來。尤其是很多藥材,它因為含澱粉比較多,如果你馬上就去高溫的一煎,面上的糊化了,裡面的水進去不了,裡面的成分當然也出來不了。所以有一個浸泡的過程,浸泡一般適合於用溫水,溫溫的水,一般至少要浸半小時,或者多一點,夏天浸的時間短一點,冬天浸的時間長一點。因為夏天浸的時間長了,有的時候可能它會出現一些變質的,尤其是溫水。所以一般就是在半小時左右,根據氣候再來增加或者減少。

第五就是煎藥的火候,就是火力的大小怎麼掌握?一般的藥,先就是大火,就是所謂的武火,後用小火,有的就叫文火。先儘快的把煎藥的水燒開,就讓藥罐裡面沸騰,一旦沸騰了,就把火力減小,讓它維持到最小的這個程度,它維持藥鍋裡面在沸騰那麼一個狀態,所以火候就是這樣。先用大火,然後改用很小的文火。

第六個就是要榨渣取汁。現在我們在實踐當中,一般的人都不注意這樣子,藥煎好了以後,把裡面的水能夠倒出來多少就倒多少,然後把它吃掉。其實在藥渣裡面還有很多水分,這個水分裡面其實溶解了很多藥物的有效成分,這一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的序例當中,就已經指出了,煎藥煎好了以後,把藥渣倒到一個新的絲綢,他說的絹,然後兩端把它擰緊,或者用一個木片夾住,實際上就是用力把它擠壓,讓它的水分(從)藥渣裡面流出來,他說這樣子兩劑藥從藥渣裡面擠壓出來的可以當一劑新的藥,現在也是有人做過研究,一般在藥渣裡面,水分擠出來以後,它含的有效成分大致相當於一劑藥的接近三分之一的樣子,和陶弘景所說的兩劑藥的藥渣擠出來可以當一劑新的藥,也相差不遠,其實他是一個經驗之談。當然我們現在在工廠裡面,大量的提取藥渣都是要經過壓榨,把裡面的液體儘量的壓乾,就是儘量地把有效成分提出來。但是我們在自己的家庭裡面,可能一般就沒有注意這一點,如果能夠有條件的,儘量的這樣,可以節省費用、可以節省藥材,也可以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

第七,煎煮的次數。就是一劑藥煎幾次?最普通的就是一劑藥煎三次,煎好了以後,把它混勻,然後分開來分次服用。當然這個就要看飲片的情況,像在香港、在東南亞地區或者臺灣這些地區,他們那個飲片切得非常的薄,有的接近於好像比較厚的紙一樣,像那樣藥材的飲片非常薄的,可能煎兩次有的就夠了,第三次裡面就沒有什麼味了,也就沒有什麼有效成分了,當然這個飲片比較厚的情況下,一般煎三次是比較合理的。

第八個,入煎的方法,主要是講的有三種比較特殊的入煎的方法。第一個是先煎,就是在同一劑藥裡面,由於藥物的性質不一樣,或者它的質地的輕重、它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情況不一樣。有的藥物不需要長時間的煎煮,可能比如說20分鐘、半小時就足夠了;但是有的礦物藥或者動物的骨骼、甲殼這一些,可能煎一二小時都應該;另外有的藥物隨著煎煮的時間延長,它本身是有毒性的,那毒性可以降低,像這樣的藥物,我們一般就可以先把它放在藥鍋裡面加上水先煎。一般藥先煎的一個是有效成分不容易溶出的,一般指的是礦物藥,可以煎煮的礦物藥,或者一些海產藥的貝殼類的貝殼,動物的甲殼、骨骼這一類;當然有的植物藥很不容易溶出的,也可以適當的先煎;另外一個就是剛才講的,煎煮有利於減輕毒性的,保證用藥安全,比如說附子、烏頭在煎煮的過程當中,它毒性越來越小,這個就可能儘量地煎到它毒性不明顯的時候,再把其他的藥放進去,這種一般醫生開處方的時候就要注明,在這個藥下面寫明先煎二字,藥房配方的時候,就把這個藥單獨包上,他就會告訴患者,這是需要先煎的。

第二個後下,就是相反。在同一劑藥當中,多數的藥可能都需要煎煮比較長的時間,可能其中有一味藥,可能它是芳香的,主要含揮發性的這種成分,不能夠煎煮比較長的時間,就其他的藥煎得差不多了,再把這個藥放進去,煎煮很短的時間。比如說今後大家學方劑逍遙散,逍遙散裡面的藥一般煎煮的時間都是中等,可能半小時到1個小時這樣的時間,藥比較多,但裡面有一味薄荷,薄荷一般煎5到10分鐘,這樣子就夠了,所以可以(在)其他的藥煎得差不多的時候,再把薄荷放進去,這個也是醫生要注明後下的。有的人認為後下的,就是你第二次,第三次它一起煎,不是就失掉了意義,所以現在也有人把後下的藥分次的後下,醫生在掌握量的時候,他就要考慮可能就比單獨一次的放進去的就要適當增加一點。

另外一個是包煎。就是把這個藥物單獨的用一個乾淨的紗布,如果沒有紗布,比如說就是新的乾淨的一些絲稠這一類的,也可以洗乾淨以後,把這味藥包上,和其他藥混在一起,然後再放在砂鍋裡面加水來煎。一般需要包煎的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這個藥很輕,老是浮在水面上,水沸騰以後,它一般就要產生一些泡沫,然後這個藥就沖出了砂鍋,就逸失了,就不能夠充分地利用,所以有的質地很輕的,我們今後學的,比如說旋覆花這一類,可能就是屬於這個,海金砂,因為它質地很輕,不便於煎煮,包了以後,把它放在藥渣的下面,把它壓住,不讓它浮在水面上,就是為了便於煎煮。另外有些藥材它是很細小的植物的種子,或者細小的顆粒狀,在煎好以後,它就懸浮在藥湯裡面不容易分離出來,患者服用的時候,覺得口腔裡面很多渣子,就影響他的服用,這一類的藥避免它懸浮在藥湯裡面,取煎液的時候,讓煎液比較澄清,沒有雜質,這樣的藥,比如說葶藶子、車前子,這樣一些細小的植物的種子,就可以採取這種方法。第三種情況,就是一些藥物含有一些毛狀物,這種毛狀物在煎煮的過程當中,可能脫落在藥湯裡面,服用的時候毛狀物可能會對咽喉造成一些刺激,引起咽喉發癢,或者咳嗽,這樣的藥有的也主張把它包起,就避免它的毛狀物脫落,脫落了以後,它也是包在紗布裡面的,比如今後要學的辛夷,或者枇杷葉這一類的毛比較多的,可以用這種方法,那是這種包煎。大家重點就是了解這三種,這特殊的入煎的方法,它是哪一類的藥適合於哪一種的這種特殊的入煎方法,我們前面講的。

第九個特殊處理。特殊處理也有三種情況:一個是另煎,某一味藥不和其他的藥放在一起煎,單獨地煎,煎好以後,把藥湯混在一起再服用。一般來講,另煎的藥,都是一些很貴重的,在處方裡面用量也比較小,又很貴重,因為這些藥如果和其他的藥一起煎,它的成分可能被其他的一些藥渣吸進去了,或者吸附在其他的藥渣上面,這樣對藥就是造成了浪費,本身這類的藥就量比較小,再被其他藥吸附掉一部分有效成分,可能治療的劑量就不夠了,比如說像人參這一類,可能往往就是另煎,煎好了以後,來混在一起來服用。第二個烊化,烊化就是主要是用於膠類的藥,比如說阿膠、鹿角膠、或者龜膠這一類的膠類藥。烊化其實就是讓它溶化的意思。如果處方裡面有膠類的藥,比如說一個補血的處方裡面如果有阿膠,你會告訴患者,先把阿膠放在一個碗裡面,加少量的一點水,把這個碗再放到鍋裡面,去加熱的蒸一下,讓這個膠溶化,溶化了把它攪拌均勻,然後這個藥你需要服用幾次,比如說你這一劑需用三次,你就把這個膠取三分之一的溶化了的,再和這個藥湯趁熱的時候把它混勻,然後同時把它服用進去。這樣的方法就叫做烊化,或者叫烊化服,主要是指的膠類的藥。因為膠類的藥如果作為湯劑,它煎煮的時候往往它就附在鍋的底部,很容易焦,而且就是容易使煎藥的鍋破裂,對藥材本身也失掉了原來的作用。第三個是沖服。沖服一般是指的本身就是液體狀的一些藥物,就是先把它倒到口腔裡面,再用其他的藥湯把它送下去,這個叫沖服。當然在有的情況下,比如說有的藥是一些固體的,把它溶解到水裡面了,不用煎煮,比如說芒硝這一類,也叫沖服,有的叫溶化服。在有的情況下,把有些散劑,就是很細的粉沫,先倒到口腔裡面,用其他的藥湯把它送下去,也可以叫做沖服。所以沖服可能是液體,也可能它是粉沫狀的,或者說可以在水當中溶解的,所以它所指比較寬一些,這些大家都是作為名詞術語,有一定的瞭解就夠了。

服藥的方法

下面服藥的方法。就是這個藥煎好了以後,患者怎麼服用?怎麼服用呢?涉及到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和服藥的冷熱這三個方面,三個問題。服藥的時間,一般來講這個藥都是避免和進食同時,在飯前、飯後,半小時到1小時,這樣子隔開,一般的藥物都可以這樣子,要求並不那麼很嚴格。只是有一部分的藥,比如說我們書上說的驅蟲的藥,或者說瀉下的藥,一般要求早晨起來在清晨空腹的時候,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因為清晨胃腸道的食物都基本上經過了消化了,胃腸道處於一種空虛的狀態,這一類的藥物,它容易吸收發揮作用,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驅蟲藥或者瀉下藥都會產生腹瀉,從服藥到腹瀉中間有個過程,一般可能都要八個小時左右,甚至還要多一點,如果說你在晚上服用,夜間那可能就是要腹瀉,就影響睡眠,早上起來,一般在下午,他可能就達到了驅蟲或者瀉下的這樣子一個目的,就避免了患者在夜間反復的解便而導致對睡眠的影響,所以一般來說這樣的藥物要求在清晨服用。在清晨其他的藥物也可以服用,這樣子便於吸收,更好的發揮作用。飯後,一些藥物容易對胃或者胃腸有刺激,這樣的藥物一般在飯後,這樣子可能減輕對胃的刺激或者胃腸的刺激。比如說有的噁心性的祛痰藥,或者容易引起噁心嘔吐的一些能夠刺激胃的藥,比方我們今後要學的容易引起嘔吐的乳香、沒藥這一類的藥,都可以在飯後服用。

另外,書上談到了一些特殊的藥,比如說幫助消化的藥,消食藥,可能在進食以後一個鐘頭,這樣子可能好一些,有利於幫助消化。另外就是安神的藥,一般在睡前,如果是早上起來就服安神藥如果作用比較強的,那就影響白天的工作。當然中藥不是很典型,如果是西藥(更明顯),但是也是要注意。其餘的自己看一下,緩下的藥,澀精止遺的藥,或者截瘧的藥,一些藥有的不常用,有的也不是要求那麼嚴格,可以供參考。所以服藥的時間,大家適當地關注。

另外,服藥的多少。因為我們前面講劑量,一付藥就是一劑藥,一般是分三次,在一天內把它服完。如果病情比較急重,一天也可以吃兩劑、三劑,都是可以的。有的病情非常緩慢,慢性病,當然也不一定一天就要吃完一劑,也可以三天服用兩劑,甚至於兩天服用一劑。這個在臨床上也可以這樣子來安排,這個(是)服藥的多少。

服藥的冷熱,一般的藥都是在溫熱狀態服用,一般的湯劑這樣子患者容易接受一些,但是有很少的特殊的情況,比如說發散風寒的藥,一般都會有發汗的作用,這個時候就讓它稍微熱一點,那麼就熱服,而且有的熱服還不夠,可能服用了馬上叫患者躺在床上,蓋比較厚的被子,實際上促進他發汗,有利於通過汗來排出邪氣,所以一般發散風寒的藥,常常要熱服。另外就是中醫所謂的從治法,就是順從病情的假像,這樣的給藥方法,叫做從治法。一般的治療的方法是與疾病的表現是相反的,就是昨天說的“寒冷溫涼逆之”,如果病情表現出來是熱性的病證,一般這個藥可以稍稍的涼一點;如果是表現出是寒性的病證,服的湯液稍稍的溫熱一點。但有的患者他病情很重,他出現了一些假像,本身是一個虛寒證,但是他出現了假熱的一些症狀,比如說煩躁,顏面出現發紅,這樣的一些情況,那麼這個就是真寒假熱證。真寒假熱的時候,本身它的治療的原則也是逆之的,因為它本身是寒證,要用溫熱藥,但是在這個時候,如果藥物太溫了服用進去,有的患者容易發生嘔吐的現象,醫生在過去臨床把它叫做有格拒,產生格拒的現象,在這個時候適當的把藥放冷一點,就不容易發生格拒,這是前人的一個服藥的一種經驗。這個就是所謂的採用從治法的時候,它順從假像,寒性的病用溫熱藥來治療的時候,對於真寒假熱證,那麼藥可以稍稍涼一點;反過來講,真熱假寒服藥的時候,你可以讓它稍稍的溫一點,服用清熱的藥物。這個就是關於服藥的方法,這些都是作為一般常識性的瞭解。

前面的這些內容就是總論的,總論到這個地方,就給大家介紹完了。


各論概述

我們現在下面就繼續介紹另一個大的部分,就是我們各論部分。大家翻在教科書的55頁,各論。由於前面總論有六章,各論就從第七章開始。在各論裡面,我們書上一共介紹了四百多味藥,這四百多味藥是按照它的主要的功效,把它分為了二十二類,也就是有二十二章,在每一章它都是或基本上就是一個主要的功效。因為這個是相同的,把它放在一起。這四百多味藥有一部分藥是供大家參考,或者今後查閱一些資料的,那是不講解的,那麼也是不考核的內容,今後考試當中也不會涉及這些藥物,那我們上次在講總論開始的時候,整個《中藥學》這各論部分要求掌握的藥是140味,要求熟悉和瞭解的各是90味,大概總的屬於考核的是320味藥左右,現在一般的要求都是在這樣一個幅度的範圍內,剩下的包括附藥在內,可能有一百種以上的藥,那是不要求的,大家還是應該看一看,因為有的藥雖然不講不考試,但是今後在學方劑的時候,在學習臨床各科的時候,在用到的一些方裡面,可能常常有這樣的一些藥,我們先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我們至少知道這個藥它是屬於哪一類的,這樣子有利於對於方劑或者臨床各科的學習。我們因為是《中藥學》學時數有限,所以不可能講那麼多的,是大家今後是通過我們已經學了的藥物來舉一反三,沒有學過的老師沒有講的,你也會掌握更多的藥物在臨床當中去使用。所以這個是簡單說一下,對以後的藥物數目的要求,有的藥老師不講,那就是這個原因,它不是教學大綱裡面要求的。

各論的二十二章,在每一個章,有的章下面還分了節,在每一個章或者每一個節的前面都有很多過渡的一些文字,然後才開始涉及具體的藥物,這樣的一些文字習慣上把它叫做概述。如果是在章下面的,一般稱為這一章的概述,在節下面稱為某一節的概述。在編寫的體例的時候,在章的概述當中,每一章都是討論了五個方面的,或者說介紹了五個方面的問題,我們這個教科書都有五個標題,這個條理比較清楚。

含義

第一是含義,就是為什麼是叫這樣的藥物?就什麼叫什麼藥這個意思,比如說解表藥,就什麼叫解表藥?清熱藥,就什麼叫清熱藥?對它下一個定義。這一部分是作一個常識性的瞭解,這一部分也很容易記,不去記都能記住,通過以後的講解,因為它都有一個表述的一個基本格式,按照這個基本格式你來敘述那非常簡單,所以這個是在概述當中最次要的一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當中,如果有分節的還順便談了它的分節的情況,所以在這個含義裡面每一章它都有一個定義,然後有分節的順便介紹了一下分節的情況,這是它的基本的內容。

功效與主治

第二部分就是功效與主治。功效與主治就是這一類藥首先介紹它們每一味藥都共同具有的這種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功效,這個功效它原則上可以適用於以後的在這個章的每一味藥,或者這一節的每一味藥,這個主治就是這個功效相對應的主治,比如說我們下面介紹的發散風寒的這一節,每一味藥的功效它都可以用發散風寒這四個字來表述,它對應的就是風寒表證,風寒表證都有惡寒發熱,而且惡寒比較重,發熱一般講比較輕,當然有的也不一定,所以經常講惡寒比較重,另外頭身疼痛比較明顯,脈是浮緊的,有這樣的一些症狀,它都用於風寒表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這樣的一些基本的主治病證,這一節的藥每一味藥這樣的幾句話都是適用的,所以它首先介紹的是在功效主治方面,這一個章、這一個節的共性的問題,整個概述部分都是解決共性的問題。

在介紹了主要的功效和它相對應的主治以後,每一個章節往往還有一些兼有的功效,有的兼有的功效還非常重要,可能還帶有普遍性。比如說我們今後學習攻下藥,攻下藥又叫苦寒攻下藥,它的基本功效就是攻下,就是攻下大便,就是瀉下作用,它當然都可以用於便秘證,那麼它既然是苦寒的,它本身又是清熱藥,所以攻下藥它除了瀉下的作用以外,普遍的都兼有清熱的作用,它還有相應的可以主治不同的這種裡熱證。比如說開竅藥,它以開竅為主要功效的同時一般還兼有止痛的作用,都帶有普遍性的,還可以用於其他的疼痛證,那麼我們在這個功效主治裡面,除了介紹最主要的有規律性的功效主治以外,還要著重介紹一下它的兼有功效,當然兼有功效比較有普遍性的是介紹的重點,首先要介紹。但是有的章節兼有功效不這麼明顯,它可能是其中的少數的幾味藥,兼有某種功效,但是這種兼有的功效可能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和它的基本功效,它作為分類的依據的這種功效在使用上可能往往有很密切的聯繫,可能在用的時候,往往把這兩個功效結合起來考慮,發揮它的綜合效應,那麼這樣的功效也往往要作為一種兼有功效。

至於說在這一個章節裡面,只是其中極少數的個別的藥物它除了這個功效,還有其他的功效,而這種功效又和主要的功效在臨床用的時候,可能關係不是很緊密,這種往往不作為兼有功效考慮,不管它。所以在功效與主治這一個問題裡面,今後大家學的時候就要注意,首先掌握的是每一味藥都有的基本功效主治,然後再考慮兼有的功效和它相應的這種主治。如果今後考試,作為一個問答題,某一類藥它的功效和主治,大家要回答的內容也就是我剛才說的,首先重點要求的就是它們分類的最基本的功效和相對應的主治的病證,這個主治就是這個功效在臨床上醫生用來治療什麼病證或者症狀,這個就叫主治,然後再來講它的兼有的功效和相應的主治的病證。

在我們教材上,第一次在統編教材當中,在功效主治這個部分,先把這一類藥的功效主治介紹了以後,把這一類藥物的一些基本功效作為一個名詞術語簡單地加了一些解釋或者說明,因為中藥功效的術語,使用比較混亂,因為缺乏比較有權威,或者比較大家認可的一種解釋的方法,就是到目前為止,所有的中醫藥的工具書,包括辭書類都沒有把中藥的功效收在辭書裡面去,是缺少的一個部分,有的它都是作為一種治法,比如說我們今後看《簡明中醫詞典》這一類的辭書,它也有,比如說發散風寒,或者清熱,它是作為治法來解釋的,沒作為功效,作為治法和功效它們用的術語的文字相同,但是它的內涵是有微妙的區別,所以我們首先把這些功效作了一些解釋說明,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尤其是初學的時候,因為這個是首次,因為很多中藥的功效很難解釋,這個解釋的方法現在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沒有統一的格式,所以這個也是僅供參考。寫這樣部分的意圖就是這樣的,如果不成功,以後可以慢慢的改進,但是基本上做到了每一章主要的功效都加了這樣一點說明。我想學習的時候是有好處,這個在其他教材裡面現在還沒有這樣一個內容,應當引起重視。

性能特點

第三個問題就是性能特點。這個性能特點主要就是前面的主要功效,以它為基礎而提煉出來的性能特點。這裡說的性能特點不是我們前面那一章講的所有的性能,主要是性味歸經,當然也可以包括升降浮沉或者毒性,但是重點的是性味歸經,需要說明的性味歸經是指的主要的功效,由它來概括它應該怎樣的藥性?應該怎樣的藥味?怎樣的歸經?但是由於這一章收載的藥物除了基本的功效以外,基本的主治以外,它還有兼有功效,還有其他的一些,甚至於連兼有功效都談不上的,所以落實到具體的藥物它的性味歸經,可能就比這個複雜。我們這裡也是解決的(是)共性,就是這種性味歸經,對於這一個章節的藥物原則上都可以適用的,記住了這個共同的,對於以後的每一味藥物,大家就用不著重複來記憶,主要就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把性能特點放在功效主治之後?性能特點放在功效主治之前或者放在之後,我們在編寫的過程當中也是改過去,改過來,經過了反復的思考、推敲,最後還是覺得性能放在功效後面好。因為功效是總結性能的基礎,為了講解的時候也便於表述,比如說我後面要講發散風寒藥,發散風寒藥它治療的是風寒表證,風寒表證它屬於寒性病,根據四氣的確定的依據,我們前面說能夠減輕或治療寒證的這一類的藥就是偏於溫熱的,發散風寒藥它治療風寒表證的,風寒表證它屬於寒性的病證,所以相對來說,它的藥性就是應該偏於溫熱的,它是溫性的藥。另外,這一類的藥,它發散風寒它的作用趨向的特點是使邪氣由裡向外,所以它的具有散的這個作用特徵,所以它是辛味的,升降浮沉來說,它可以說是偏於升浮的。表證,按照臟腑辨證它屬於肺這個系統的病,所以它歸肺經。這樣子講,同學們就容易知道,為什麼這一節的藥它應該是溫性的,應該是辛味的,應該以歸肺經為主。如果把性味放在前,你上講臺先說發散風寒藥性味辛溫,同學不知道為什麼該辛溫?這辛溫怎麼來的?但是這個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它辛溫,我們現在在應用,所以它是一個高層次的,(該)放在前面。但是這樣子(放)在教學當中我也是反復地實踐考慮,同學們尤其是初學的對於先介紹功能主治,然後從功能主治來分析性能特徵,同學們特別歡迎,因為這樣子最容易記住,所以這樣子就把它放在了第三才是性能特點。我後面要講的時候我這樣子講,大家看是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是經過了反復的考慮,最後才這樣。

配伍應用

第四個就是配伍應用,就是這一類的藥主要功效,它的主要功效就前面的那個,賴以分類的那個功效,在臨床上應用的時候,它常常和哪些類的藥配伍在一起使用?在我們不同的章節裡面有不同的內容,但是嚴格地講來,這個內容不外乎就是寒熱虛實。所以每一個章節,大家都可以思考它配伍的時候,從寒熱虛實為綱可以配伍哪些的藥物?此外,這一類的藥的主治常常有什麼主要的症狀?針對症狀還可以有怎樣的配伍?我們現在就告訴大家這個思路,這種思維的方式,在配伍應用這個內容裡面,每一個章都按照寒熱虛實的這種配伍關係和它主治病證的主要症狀,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所以隨著章節的學習的增多,以後可以完全不要按照教科書,自己都能夠發揮,自己能闡述,可能有的闡述出來比教科書上的還要完整。所以我們一定不能按照教科書來死記硬背,教科書只是提的一些主要的常見的一些配伍的原則,一種配伍的方式,起一個示範的作用,它不是完全不可以改變的,它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所以大家學了以後,要把知識要變成一種活的知識,不能讀死書,死背書,這樣子是不行的,所以就按照那種思維方式來背,我們學多了以後,每一個章我們都這樣子做一下,大家就知道啦。

使用注意

最後一個,使用注意。使用注意就是這一類的藥,在臨床用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有三個注意方面,可以說每一個章都是通用的。比如說第一個,因病選藥或者因證選藥。所謂因證選藥,就是根據不同的證候選適合的藥物,每一章你都可以選一個,注意因證選藥,但每一章的因證選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第二個,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每一章都適用,也是內容不一樣。另外一個中病即止,每一類的藥用到恰到好處,不要不及,也不要太過,但是也是每一類的藥都有不同的內容。但是這個三個方面在我們以後的這些章節裡面,可能有的章節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但是如果你今後在回答的時候,你答了這個問題,可能更圓滿、更完整,比教科書上品質還要高,所以這個是每一章都適用的,這三個有共性的。第一個因證選藥;第二個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第三個中病即止,我們以後每一章我們都說一下。剩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證候禁忌。這一類的藥它適合於什麼的病?反過來講,有的病證它就一定不適合,這就是它的病證禁忌的內容,就是使用注意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第三,就是有的因為藥材,有的章節用藥材,比如說有的芳香不適合久煎;有的章節礦物藥和動物的甲殼比較多,需要先煎;有的章節毒性的藥比較多,它們的配伍、用法、用量需要引起注意,但是這樣的章節在整個章節當中占的比例很少,大概不到三分之一,所以根據藥材來決定的使用注意只見於少數章節。這個證候禁忌的使用注意有普遍性,每一章都有,教材上作為一個重點問題,至於前面我說的三個有共性的,我們就是每一章大家都可以學了以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