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六講   中藥的炮製:方法 中藥的作用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炮製的方法

           

下面講第22頁,中藥炮製的第二節,炮製的方法。炮製的方法前面講過,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藥學專業的一個基本功,他們在中藥炮製學裡面專門有這方面的實驗要操作。對於醫學專業的同學來講炮製方法就對這些常用的一些方法作為一個名詞術語能夠進行解釋,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了。

在這一節當中我們首先要瞭解中藥的炮製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幾十種方法。目前一般把它分為了五類,就是我們書上的:一、修治,二、水制,三、火制,四、水火共制,五、還有一個其他制法。其他制法不要求,所以我們這裡螢幕上沒有打出來五。但是這種分類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我剛才在講炮製的含義的時候就已經講,這個修治呢,凡是不用火的現在都可以包括。那麼這個水制一般是用水來處理,它也屬於修治範圍,所以有的又認為這兩個可以合併在一起,統稱為修治,然後水制、水火共制和其他,當然其他又可以分成很多方法。所以這個分類是人為的,是相對的,就作為常識性瞭解。作為一個臨床醫師,常見的炮製方法我們作為一個名詞術語來瞭解,瞭解到什麼程度?第一,水制當中要瞭解一個水飛,就是我們書上水制的第二段。因為水制的方法非常多,凡是用水,低溫的水來處理都叫水制,或者有的是其他液體,不是一般的水,也屬於水制的範疇。

我們書上講淋、洗、泡、潤、漂等等,還有其他的,但那些都很簡單。其中比較特殊的,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或者沒有聽說過的就是這個水飛,這個要要求。火制法當中的四種:炒、炙、煆、煨,這個要要求。然後水火共制當中的淬和,一共來說,要求大家瞭解的名詞術語就是七種,因為水制裡面有一個水飛。關於水飛,大家知道什麼叫水飛,它怎麼操作?水飛簡單的講就是在水當中來加工很細的藥材粉末的一種炮製方法。但是有一個前提,這個藥要能夠在水當中粉碎,所以一般的植物藥和動物藥,在水當中它都有吸濕性,都要吸水。在水當中那個韌性反而增加,可能它不可能在水當中粉碎。所以能夠在水當中進行粉碎的是礦物藥,但礦物藥也不是所有的礦物藥都能夠水飛。我們對礦物藥不熟悉,但是對礦物類的一些物質,同學們可能有的應該是很熟悉,比如說一個生活必需品食鹽,鹽,這個也可以說是一個礦物藥,那能不能水飛?當然就不能水飛。因為它的水溶性很強,溶解度很大,在水裡面就完全溶解了,還沒有讓你把它研磨細的時候已經就不見了。比如說我們今後要學的芒硝,為什麼前人把它叫做硝?就是因為前人沒有溶解度,溶解這樣的一些概念,或者這樣的一些語言,就是說它放在水裡面就不見了。那個芒硝我們今後要講,因為它的結晶體有鋒芒,這是它的形狀,晶體的形狀。硝呢就是它的水溶性很好,遇水則消,它也是不能夠水飛的。所以能夠水飛的礦物藥要非水溶性的,在水裡面不溶解的,這是一個前提,主要是礦物藥。有的動物藥它類似於礦物,主要是一些海產動物的貝殼,像我們今後要學的牡蠣、石決明、珍珠母這樣的一些。其實它們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鈣,和很多礦物沒有兩樣,它雖然來源於動物,但它的理化性質和很多礦物是一樣的,所以它也可以進行水飛。

我們書上是說的水飛是將不溶於水的礦物藥或貝殼類的藥材置於水中,一般的方法是把這個礦物藥,不溶於水的礦物藥或者動物的貝殼把它敲碎,碎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加少量的水,在那個乳缽裡面用力地研磨。研磨得比較細的時候再加比較多的水來攪拌,來攪勻。攪拌的時候它很細的粉末就懸浮在上面,然後把上面懸浮有藥粉的藥液把它傾倒出來。由於它不溶於水,慢慢的靜置一段時間以後,它裡面的礦物的細粉就沉澱在容器的底部,然後把上面的水,這個清液把它傾掉,把它倒掉,然後把下面剩下的很細的礦物藥曬乾。能夠懸浮在水當中的粉末一般都非常的細,剩下來的再研磨,再加水,經過很多次,把主要的藥材都變成很細的粉末。這樣得到的藥粉一個是很細,就便於製劑。

另外有些動物的貝殼或者礦物藥裡面還含有一些水溶性的非藥用的一些成分,甚至是有害的成分。比如說今後外用藥當中的雄黃,雄黃主要是硫化砷,往往裡面就有氧化砷,氧化砷就是砒霜,如果在水飛雄黃的時候,氧化砷,就是砒霜,在水裡面它能夠溶解掉絕大多數,這樣子就使毒性降低。所以有的有毒的成分還可以在這裡面把它除掉。比如我們剛才講石膏,湖北應城的石膏裡面,比如說有的也含有害的其他的礦物的成分很少,有的裡面除了鉛還含砷,主要也是指的氧化砷。在水飛的過程當中,它也會溶解掉,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使它更加純淨,也更加安全。還有如果是幹的粉碎呢,粉塵容易飛揚,人體吸入以後對身體也有危害,尤其是在大工業生產的時候。

所以這個水飛它有多方面的意義:一個是便於加工成很細的粉末,便於製劑,有利於除掉礦物藥或者動物貝殼裡面一些水溶性的一些有害的或者無效的成分,也避免粉塵的飛揚,造成人體吸入以後對人體的損傷。那麼在傳統藥房裡面是用的小的乳缽,人工的,那比較慢,那產量不高。現在工業化生產是用的一種球磨機,也是在有水的情況下,能夠環保,避免粉塵的飛散。水制當中就認認真真的體會一下這個水飛這一種炮製方法。

第二類就是我們要講的火制,火制當中第一個炒,這個炒呢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一日三餐都要有蔬菜,蔬菜很多都要炒了以後來吃,所以炒是烹飪當中一個基本的方法。那麼中藥當中的炒和烹飪當中的炒是一脈相承的,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一樣,就是把藥物放在鍋裡面加熱不斷地翻動,讓它炒到一定的程度,這種方法就叫做炒。就是把藥物置於鍋內,直接的翻炒。在中藥炮製當中的炒又分兩大類,一大類叫做清炒,清潔的清。所謂清炒呢就是把藥材直接放在鍋裡面,不加任何輔料直接地炒,這種方法叫做清炒。清炒根據火候的不同又有炒黃、炒焦和炒炭三種方法。一般的藥材炒到表面微微帶黃色的時候為度,這種就稱為炒黃。炒到藥材的表面焦黑,但是裡面還是有原來藥材的顏色,這種就叫做炒焦。炒炭呢就是讓它基本上都炭化,但是裡面可能還要存性,就是還有一點原來的那種顏色或者氣味的時候。這是三種不同的程度,根據藥材的不同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那麼哪些藥材需要炒黃,哪些需要炒炭,哪些需要炒焦,今後會涉及很多的藥物。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荊芥,一般就是炒炭。當然這個炭也不是完全炭化,所以有的醫生開處方的時候寫焦荊芥,實際上它是介於焦和炭之間的,這個就是一個例子。比如說炒焦梔子,梔子這個藥把它的果皮炒得開始焦了,但是裡面還沒有變化的時候就稱為焦梔子。不加輔料的炒叫做清炒。另外一種炒呢叫做輔料炒,就是不但要加藥物,把它放在鍋裡面,把藥物放在鍋裡面,而且要加其他藥物以外的一些原料,這些原料呢統稱為叫輔料。我們書上加的輔料比如說有沙,有土,有米,有麥麩,有海蛤粉、滑石粉等等,這樣一些礦物或者動物類的粉末。加這些的目的主要是使這些輔料溫度很高,藥物放在裡面去了,就能夠使這個比較高的溫度達到炮製的要求。比如說我們今後活血化瘀藥當中一種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種動物的一種角質的甲殼,如果溫度低了,它就達不到炮製的要求,那麼一般是把沙放在鍋裡面,把沙的溫度炒得很高,然後把穿山甲放在裡面,它就膨脹,然後就變成那種金黃色,蜷曲成一種圓球狀,所以就叫甲珠,或者叫做山甲珠。這種用沙來炒的方法民間比如說我們有的炒花生、炒胡豆,先都是把沙炒得很燙的時候放在裡面,這個就相當於中藥的沙炒。那麼土炒,米炒呢這些都是同樣的道理。大家應當注意到了,輔料炒的輔料,沙、土、大米、麥麩、海蛤粉、滑石粉等等它都是固體的,所以輔料炒的輔料都是加的固體輔料。當然固體輔料除了是使它保持很高的溫度,達到炮製的要求,有的輔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比如說用土炒可能會增加一些藥物的止瀉效果,和中止瀉,或者和中止嘔。有的加米來炒,可能能增強和胃這樣的一些作用,也不完全排除它增效的作用。但是相對來說,在輔料炒當中要次要一些。輔料的增效是次要的,增加它的溫度,達到炮製的要求這個是最主要的。

第二個方法叫炙,炙也是把藥放在鍋裡面,也要加輔料。但是加的輔料和輔料炒不同,它加的是液體輔料,不是固體輔料。我們書上說以液體輔料拌炒藥物叫做炙,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在鍋裡面炒,加進去的輔料是液體。我們書上的蜂蜜,蜂蜜當然在冬天它可能有一定的形狀,不是液體,但是放到鍋裡面去了以後,受熱了以後它是液體狀的。酒、醋、薑汁、鹽水、童便這樣的一些都是液體。這裡需要說明,鹽可以作為固體輔料來拌炒藥物,也可以把它化成鹽水,用來炙藥物,所以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用到。就看它是以固體狀態和藥材接觸還是以液體狀態讓它進入藥材,它分別屬於兩類不同的炮製方法。這些液體的輔料本身就是藥物,比如說蜂蜜、酒、醋、薑汁、鹽水、童便都是傳統的中藥,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藥效作用,就是它有自己的功效,它和被炒的藥物之間往往主要是產生一種協同增效的作用,它就是炮製目的的第一點。當然也有少數在於降低毒性或者不良反應,比如我們說的常山用酒來炒,減輕它的嘔吐的作用。關於炙需要說明兩點,第一點,今後在寫處方的時候凡是用蜂蜜來拌炒的藥物,很多醫生把這個輔料的名稱省掉,只寫這個炮製的方法炙,比如說炙麻黃、炙百部、或者炙冬花,都是指的蜂蜜炙,加的是蜂蜜。所以今後見到了只寫一個炙字,沒有寫明輔料名稱的,多數情況下指的是蜂蜜。那麼其他的液體輔料呢,往往在處方的時候要寫清楚輔料的名稱。比如說開處方厚朴,下面要寫個薑汁炙,或者姜厚朴。實際上用的薑汁拌炒,用薑汁來炙,都要把這個名稱寫上。川芎用酒炙,酒炙川芎,或者酒川芎,酒炒川芎。炙有時候也可以稱為炒,但是這個輔料是液體的。所以這個在有的考試當中,有的老師故意增加那種干擾性,比如說就寫一個酒炒川芎,它用的炮製方法是什麼?不能說炒法,你要說是炙法,因為它加的是液體輔料。它和炒的定義不完全相同。雖然它有炒的過程,但是它完全符合炙的定義,所以這個要注意。有的甚至於寫鹽杜仲,實際上是用的鹽水,加到杜仲裡面拌炒,那不是炒法,那是炙法。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在書寫的時候,或者在考試當中要把炒和炙區別開來。一個是固體輔料,一個是液體輔料,這是要說明的一點。第二點呢,就是關於炙法的歸類。我們這個教材,中藥學當中一直把它放在了火制當中,但嚴格的講,炙應該是水火共制。因為它加的輔料本身就是液體狀,它不但有炒的用火,也有輔料的水,所以它的歸類呢就有一定的問題。 所以現在在編的一個臨床中藥學的教材,我們已經把炙法放在了水火共制裡,這樣可能更加嚴謹一些。當然這個放在火炙裡面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它主要是用火,但只是說在歸屬的時候看准不準確的問題。這個是說明一點,可能以後見到了可能就是在水火共制,這個完全可以,而且應該。

第三個,煆,煆呢,我們書上就分了兩種方法,一個直接煆,一個間接煆。那麼直接煆呢,就是把礦物藥或者把動物的骨骼或者甲殼放在爐火上直接地煆燒,直接放在火上燒,這種叫做直接煆。這種煆又叫明煆,就是光明的明,就是把它暴露在空氣當中,沒有用容器把它裝上,直接放在火上。比如說我們把磁鐵石或者牡蠣就放在炭火上,讓它煆燒,這種叫做直接煆,也叫做明煆。這樣煆的目的是很多的,有的是去掉裡面的一些有機成分,比如說有些土類的藥材,土類的藥材可能裡面有些有機物,煆燒了以後,比如說爐甘石這一類,它可能讓它破壞掉。另外呢也可能讓它的化學成分改變,比如說含碳酸鈣的一些動物的貝殼等,煆燒了以後成了氧化鈣,就更容易粉碎,而且藥效作用也可能發生一些變化,所以它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另外一種煆叫做間接煆,間接煆就是要把藥材放在一個容器當中,甚至於要把容器密閉起來,所以這種煆我們書上煆的第三行又叫燜煆,一個火字旁一個煩悶的悶,燜煆,又叫做間接煆。間接煆呢就是藥材間接地加熱,不直接地和火接觸。有一些植物藥直接煆的時候它完全成了灰燼,就沒有藥用的價值。比如說中藥當中的血餘炭、棕櫚炭,就採用的是間接煆的方法。棕櫚呢,大家知道棕櫚樹用它的葉柄或者它的葉鞘纖維,把它清洗乾淨以後放在一個容器當中,曬乾了以後,把這個容器密閉,不讓它氧化,不讓它成為灰燼。同樣的道理,血餘炭,血餘就是人的頭髮,發為血之餘,把這個頭髮清洗乾淨以後呢晾乾,然後放到密閉的容器當中,隔絕氧氣的情況下,讓它成炭,就是血餘炭,棕櫚炭,能夠成為一個止血的藥物。沒有煆炭的時候它沒有明顯的止血效果,煆炭以後就有了止血的作用,它的性能功效都改變了。這個就是關於煆。

第四個是煨,煨就是用濕潤的紙或者濕潤的麵粉把藥物包裹起,放在火裡面去燒。過去因為燃料是用的柴,比如說做飯的時候用柴或者一般的草類,它有很多的火灰,放在了火灰裡面那樣子煨出來的效果更好。但是現在可能就沒有用柴來做燃料,只有一些偏遠的山區,所以煨這種方法現在就和傳統有些區別。但它也可以用濕潤的麵粉或者紙包著,比如說就在一般的火爐上面燒,甚至於煤氣上面燒,也可以達到相似的目的。把外面的包裹物燒焦了以後,裡面的藥物已經達到了煨制的這樣一個目的。我們今後要煨的藥,比如說葛根、生薑、木香,或者肉豆寇,煨的目的根據藥物不同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多是降低它的刺激性,有利於止瀉。比如說葛根、肉豆寇和木香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水火共制,第四,第一個是淬,淬來源於這種煆鑄,工業上的煆鑄淬火,一回事。先把藥物燒紅,其實經過了明煆的階段,然後把明煆了的礦物藥或者動物的甲殼、骨骼馬上放在冷的液體當中去,讓它馬上受冷,收縮,它就崩解,產生很多裂口,破碎了,就便於把它搗碎,便於製劑。其實淬就是兩個過程,煆了以後放在冷的液體當中。如果液體是醋,就叫用醋淬。其他的液體就有相應的名稱,但用得最多的是用醋來淬。比如剛才講的磁鐵石,放在火上燒紅了,馬上放在醋裡面,磁鐵石就很容易搗碎,裂成很多小塊,很多裂紋,它的四氧化三鐵就變成了醋酸鐵,溶解性增加,所以它的作用也增強。這是前面講的,這是關於淬的,主要是礦物藥。動物藥的貝殼也可以淬,但是比較少,比如說龜甲,鱉甲也可以,但它主要不是為了粉碎,它主要是為了增強它的作用。

第二個是,呢在中藥書上包括我們現在的書上都是水字旁,但是經過考證應該是火字旁的,這是中藥學當中一個特殊的字,一般的工具書上都查不到。所以可能以後這個字逐步要改為火字旁,現在炮製學已經改了,中藥學馬上也會改過來。因為在古代的字詞書上三點水這個不讀[dan],它用在其他地方,所以應該是火字旁的字。我們把它說明一下,更正一下。這個是在大量的沸水當中,就是開水當中放少量的藥物,馬上把它濾起來。這個比如剛才說的馬齒莧,一下它容易乾燥。有的像桃仁、杏仁呢,了以後它容易去皮,去掉非藥用的部分,這個我們書上都寫得很清楚,大家知道這個字。這個和在烹飪當中,有的地方比如說把菠菜一下,然後拌來吃,也是同樣的方法,用比較多的開水。但有的地方就是說把這個淖一下,三點水一個功效卓著的卓,那是在烹飪裡面,中藥炮製裡面不這樣講。有的說在水裡面汆一下,這個就是一個入字底下一個水字,入水,汆。那也是在水裡面很快的撈起,把它濾起來,但那些都是在烹飪學裡面使用,在中藥裡面就用字。

其他的方法自己看一下,我們都不做要求。要求的這七種炮製方法,就是我們今後臨床醫生在開處方的時候因為需要寫明,比如說我們開朱砂,往往要寫一個水飛;大黃比如說要寫一個焦大黃,或者酒炙大黃,這些都是能夠用得上的,要能夠作為名詞術語能夠解釋。這個中藥炮製的總論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因為先已經說了,以後在具體的藥物還要聯繫到這個炮製的目的、炮製的方法,大家來逐步加深,一定會把這一部分的內容掌握得很好。這一節的內容我們就介紹完了。

第四章 中藥的作用

我們下面就介紹第四章,中藥的作用。中藥的作用是我們有中藥學教材以來第一次增加的一章,在現行的其他中藥教材上沒有這樣一章,所以這一章就基於這樣一個現狀,我們把它作為參考,不作為考核的內容。但是這一章呢有一些問題對學好中藥學也至關重要,所以我簡單的也加以一些說明。這一章裡面也是分了兩節,第一節是中藥的基本作用。這一節主要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後學習中藥的時候,每一個藥下面都有功效這樣一個欄目,而沒有作用這個欄目。但是如果我們是學西藥,西藥學,它的一些藥學往往是寫的作用。中藥為什麼不用作用而用功效?前邊主要就說明這樣的一個原因。昨天講本草學的發展概況的時候說過,古代的本草像《本草綱目》是比較典型的,它都是作為一個百科全書的來編篡,沒有完全局限在一個藥學專著。那麼我們中藥不管是植物藥,動物藥,或者礦物藥,它作為一種物質,除了醫療作用以外,它還有其他的非醫療的作用。這些非醫療的作用古代的本草文獻當中也加以收載,比如《神農本草經》,比如說什麼藥它能使鐵變為銅,實際講的是一種鍍的,在面上鍍銅的一種方法,它現在屬於這種冶金上的一種工藝,它也有這方面的作用,它不屬於醫療的作用。有的中藥古代也種植,種植幹什麼?作為染料,它對紡織品進行染色。比如說茜草、大青葉等等都是這樣,在古代的本草也有詳細的記載,它有非醫療的作用。那麼在醫療作用當中,它有對人體的作用,也有非人體作用。其他動物在古代也把它混在一起。其他由於種屬的不同,人和動物的產生的效應是不一樣的。比較典型的,比如說常山,人服用了以後就有嚴重的噁心嘔吐,我們剛才講常山用酒來炒,就是為了降低它的湧吐的作用。但是少量的常山對牛、或者羊這類反芻類的動物來服用,那麼就不能說是湧吐了。在獸醫,中獸醫上面利用常山對於牛這類作什麼用呢,作為健胃藥,促進它的反芻,有利於食物的咀嚼,又幫助它消化吸收,作為一個健胃藥來使用。這些作用不是中藥學要討論的,所以在古代的本草它是包羅萬象的。所以中藥的作用有醫療的作用,有非醫療的作用。在醫療的作用裡面,就是對於人體而言,它有毒性作用,有副作用,那麼毒性作用、副作用是作用的一個部分,它不屬於中藥的功效的範疇。所以為了更好地區別有利的治療的作用和不利的不良的一些作用,在中藥裡面它是分得很清楚的,利和害。我們要研究的是利,有害的呢,是在使用注意當中加以討論,提醒臨床醫生加以注意。所以在中藥學當中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一個術語,就叫做功效。功效呢是中藥作用的一個部分,它和作用還不能完全相等。其實它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們首先就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在中藥的作用當中為什麼要用功效而不用作用。然後呢我們在26頁的最後一段提到了一個中藥的基本作用,為什麼要保留這個問題呢?這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現在的中藥教材,每一版的中藥教材在討論中藥的性能之前,都提到了中藥的基本作用。為了和其他的教材保持這個內容的一致性,所以我們在這裡面也簡單的談了中藥的基本作用。因為中藥的功效是很多的,具體功效是很多的,但是這些功效高度概括起來它都可以,就是我們書上這一段當中說的,要麼是祛邪,要麼是扶正,要麼是調整臟腑的功能,就是這個倒數第三行,26頁的第一節的倒數第三行後面,高度的概括起來,中藥的很多作用它不外乎是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氣,或協調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的盛衰,使機體恢復或重建陰平陽秘的狀態。所以中藥的基本功效高度概括起來就是祛邪扶正和調整臟腑功能。因為人體的病理變化要麼是外邪引起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能夠針對六淫的中藥,比如說解表的、散寒的、清熱的、解暑的,那麼就是祛邪的;要麼針對人體正氣的虛衰,那麼就是補虛藥。有的人體的病理變化表現出來的病證,又沒有明顯的邪氣,又沒有明顯的正氣虧虛,比如說有的睡眠不好,失眠,很難用祛邪或者扶正來治療,那我們就把它概括為臟腑功能的失調,這個是很次要的。實際這個臟腑失調嚴格講與祛邪扶正都有一定的聯繫,只不過歷來的中藥學上都是這樣講,我們就把它保持一致性。這個其實對於這一章關係不是很大,但是同學們學了以後要知道,中藥的基本作用就是這麼三點:祛邪、扶正和調理臟腑的功能。

下面來重點的講一下第二節,中藥的功效。中藥的功效應該是中藥與生俱來的,它作為一個客觀的物質,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醫療作用。但是人們對這些醫療作用的認識是緩慢的,在中藥學發展的過程當中,反應出來就是這樣。儘管我們本草學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早期的本草學沒有明確的提出藥物的功效這樣一個概念,在記載藥物的時候往往是功效和主治混雜在一起。從《神農本草經》開始,一直到明清的很多本草書,基本上都是這麼一個狀況。功效和主治的概念的區別是不清楚的,它在記載藥物的時候有的是功效,有的是主治,我們今後去查《神農本草經》或者其他的中藥著作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比如說麻黃,它能夠發汗,是一個功效,後面呢,傷寒寒熱,那就是主治,那個治癥瘕積聚那就是一個主治。有的藥裡面比如說有補虛,又有咳逆上氣,麻黃也有咳逆上氣,那咳逆上氣是一個主治。所以古代的本草它記載的最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功效和主治混言雜書,糾雜在一起。所以這樣的本草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沒有可讀性,一會是功效,一會是主治,包羅萬象的在一起。所以清代初年的本草學家汪昴在編《本草備要》的時候,在他序的裡面第一條,就是說最能使人如睡如寐者莫過於讀本草,就是這個中藥書翻開就使人睡覺,為什麼呢?沒有可讀性。為什麼沒有可讀性呢?條理不清楚。條理最不清楚的就是功效、主治混雜在一起,這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嚴重的影響了中藥學的發展,影響了它的進程。那麼在中藥學或者本草學當中,首先有了把功效和主治區別開來這個意圖的第一人應該是明末的賈九如,它做了一本本草叫做《藥品化義》,變化的化,意義的義,《藥品化義》。《藥品化義》這本書裡面它都有一個欄目叫做力,力量的力。力下面記載的內容完全是功效,比如說槐花,力這項就是涼血,主治後面比如說才是什麼吐鼽,咳嗽有血,它把功效和主治分得很清楚了,但是它沒有使用功效這個術語,但是有了把功效和主治明確的區別開來,最成功的、最早的是《藥品化義》,然後經過了清代的發展,功效和主治就明確的區別開來。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專門對功效來進行專題講座,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值得學習。就是我們在現代對於藥物的具體功效一般都很清楚,比如說人參能夠補氣,大黃能夠瀉下,麻黃能夠解表。但是對功效理論從總體上來進行探討,目前還很少有人來觸及這一塊的理論。功效的理論也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對中藥學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內容。所以我們在教材裡面就增加了功效的這樣一個內容,其實這個是為了引起注意。以後這一部分的內容還要不斷地充實,要發展,成為中藥基本理論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下面第一個關於功效的含義。關於功效的含義,第一個問題。功效的含義呢,在我們的書上,就是在27頁的第二段,中藥的功效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於藥物治療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功效就是對於藥物治療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藥物對於人體醫療作用在中醫學範疇內的特殊表述形式。簡單的說,什麼叫功效?功效就是中藥對人體的治療和保健作用,所以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有些問題需要說明。第一個,我們現在認識的中藥的功效,也就是我們今後要學的這些藥物的功效,是在傳統的給藥途徑下認識的功效。傳統的給藥途徑主要是湯劑口服,和一些藥物的局部外用,在這樣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功效。如果把中藥改為其他給藥途徑,比如說改成注射,它還有沒有原來的功效?它和原來的功效是不是一樣?比如說芒硝能瀉下,芒硝經過靜脈注射能不能瀉下?不能瀉下。所以我們現在中藥有了新的劑型,這種新的劑型在古代是沒有的,它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功效。比如說我們發現了枳實能夠升高血壓,能夠治療休克;天花粉能夠用於孕中期,孕婦的中期引產。但是這些功效必須用注射的途徑給藥,口服是沒有這樣的功效的。這是我們研究中藥,尤其是現在劑型發展以後必須注意的。我們傳統的功效是在傳統的給藥途徑下總結出來的。新的給藥途徑不一定會相同,這個不能劃等號,這是要注意的一點。要注意的第二點呢,中藥的功效是直接的治療作用或者保健作用,不能把間接的作為獨立的功效。我們現在在很多中醫藥文獻當中把一些間接的作用列為功效,這個在清代一個本草學家叫做黃宮繡,他在《本草求真》裡面就提出了批評,就是藥物的功效有的人“隔二隔三,以為附會”,把隔二隔三的間接效果附會的作為一種功效。比如說比較典型的,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厚朴這味藥,一般的教科書上行氣、燥濕、去積、平喘。去積就不是一個直接作用,它就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功效,它不是功效,它不是直接的治療作用。它去什麼積,如果去氣積,它應該是行氣消積,行氣才是直接作用,才是功效。如果它治療的是濕積,那麼它燥濕去積,治療的是水濕停滯,燥濕才是直接作用,去積是個間接效果。間接效果不能獨立的稱為一個功效。如果治療的是飲食積滯,厚朴在治療飲食積滯的方當中它發揮的基本作用是行氣消脹,仍然是去的氣積,它不能夠消食積。像這類的把間接作用作為功效,這個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我們今後要注意,要直接的作用,不是間接的。第二,這個功效是單味藥的作用,不是複方的。複方的作用和單味藥經常是有區別的,但是在我們現在的很多中藥,把複方的作用等同於單味藥的功效。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很多中藥書上,講桂枝能夠發汗解肌,這個解肌不是桂枝單味藥的功效。到我們講桂枝的時候還要講,問題很多,因為解肌本身就是一個隨意性很大的一個術語。從張仲景開始一直到陶節庵,或者以後明清一些溫病學家,它們的解肌每個人的內涵不一樣。張仲景有桂枝湯的解肌,陶弘景有麻黃療傷寒為解肌第一要藥。陶弘景的解肌就是發汗,張元素有張元素的解肌,李時珍有李時珍的解肌,陶節庵有陶節庵的解肌。有的人把石膏也稱為解肌,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所以這個在中藥的文獻裡面解肌是一個隨意性很大的。但是對於桂枝來說這個解肌是複方的作用,而不是單味藥的。因為在《傷寒論》當中有這樣一條經文:“桂枝本為解肌(就是說桂枝湯有解肌的作用),其人惡寒發熱而無汗者不可與之也”,他講的是桂枝湯,如果說對於惡寒發熱而無汗的不適合用,那麼張仲景的解肌是指的桂枝湯的複方的作用,而不是桂枝單味藥的作用,這個解肌就相當於調和營衛,在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所以我們教材上桂枝裡面寫個發汗解肌,是混淆了複方和單味藥的功效,混淆了。有的書上說柴胡和解退熱,和解是小柴胡湯的功效,單味柴胡並不能和解,小柴胡湯才能和解,這是比較典型的一些例子。淡豆豉的除煩,解表藥,淡豆豉的除煩,什麼鶴虱的能夠去絛蟲,象這些全都是複方的作用。我們講到具體的藥的時候,我們能夠舉出很多例子,把複方的功效混同於單味藥,其實不是單味藥的功效,這個是存在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所以在功效的含意下面除了記住那一句話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另外這個功效的分類有治療的功效和保健的功效,但是我們目前要學的基本上都是治療的功效。但是中藥保健是一個優勢,由於理論的限制,沒有辦法總結出保健的功效,所以就給現在的藥政管理出了一個難題。要麼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現在國家取消了保健藥,因為是基本理論的局限造成的,所以中藥保健功效的研究和總結是中藥學一個重要的課題。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完/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