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五講   中藥材的儲存 中藥的炮製:含義、目的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2.4 中藥材的儲存

下面我們繼續介紹第二章的第四節,中藥材的儲存。因為中藥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域性,所以不可能都用新鮮的。因為新鮮的它受出產的季節或者出產地區的限制。所以一般都要採收了以後,要乾燥,對植物藥或者動物藥來說,乾燥了都需要有儲存的這麼一個要求。所以在儲存的過程當中,對中藥材的品質會有明顯的影響,由於儲存過程當中的比如說鼠害,或者其他的一些昆蟲或者微生物的破壞,另外就是說溫度、濕度,光照等等,都會影響藥材的內在品質。所以中藥材在儲存的過程當中就像我們教科書上所談到的很容易出現蟲蛀、黴變、變色或者走油,這些往往都是造成了它的品質的改變或者品質的降低。這些內容可以看一下書上,這個是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有的時候藥材的儲藏過程當中,外觀沒有變化,但是它的內在品質降低了,對於絕大多數的藥材來說,都會發生。比如說芳香的藥材,芳香的藥材在中藥材裡面品種也不少。為什麼會芳香呢?它一般都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這個揮發性的芳香油隨著儲存的時間越長,它揮發得越多,它的含量就越少。比如說我們今後開竅藥當中的石菖蒲,這個芳香的藥,有人測定過它的這個揮發油的損耗,好像儲存一年基本上就可以損耗將近50%,所以就明顯的影響它的品質。這個是對於芳香類的藥,大家容易理解。比如說有的芳香的藥把它搗碎了,比如說我們的砂仁、白蔻、肉桂、丁香,把它搗碎了放在藥的抽屜裡面,可能剛剛搗碎的時候,那個香味非常濃烈,有的時候過個十天半個月,可能那種氣味就非常淡了。這種現象,比如說我們在家裡面,這個就是在烹飪當中我們都會知道,比如說有的香料五香粉或者花椒粉,剛剛新鮮把它搗碎的,那很遠的地方都能夠聞到一種清香的,如果放一段時間,哪怕是在密閉的玻璃瓶裡面放,那個氣味也會越來越淡,那味道越來越差,也就是它裡面的揮發油的成分減少了。很多芳香的藥揮發油就是重要的一個有效的部位,它當然不是單一的成分,現在習慣上把這一大類成分稱為有效的部位,這個部位常常是很重要的。有的不芳香的藥,比如說有的藥物現在含這種苷類的從化學上來講,就是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甘,過去稱為甙,一個遊弋的弋下面一個甘,現在規範為苷類的藥。凡是含苷類的藥,它同時都含有能夠讓這種苷類水解的一種酶類,麼如果說在儲存的過程當中,空氣當中的濕度偏大,這些藥材都會吸濕,吸濕以後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酶類都會造成苷類化學成分的水解,使它的含量降低,降低它的臨床療效。

比如說中藥當中名貴的人參,人參就有兩大類,一大類就是挖起來清潔了以後就直接曬乾,這叫生曬參;另一類要經過蒸煮,然後它變成了一種帶有淡淡的紅色的稱為紅參,經過了高溫處理的。生曬參是直接挖起來,陽光曬乾,沒有經過高溫處理。除了它藥效有區別,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生曬的人參不利於儲藏,紅參相對來說有利於儲藏。因為生曬參沒有經過加熱的處理,沒有破壞掉它相應的酶,人參的主要成分就是人參的皂苷,在儲存的過程當中,這個酶會造成人參皂苷的水解,使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降低,所以它保存的時間就不應該很久,而且要注意儲藏的方法。紅參因為它經過了蒸或者煮,加熱的時候這個酶一般就失掉了活性,這樣的紅參可能就有利於儲藏。它不容易造成人參的皂苷的成分的水解。不芳香的藥也會有這種情況。

總體說來,絕大多數中藥都是隨著儲藏時間不同,品質會受到影響,要麼是變質,甚至於產生有害的成分;最好的情況就是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使品質降低了。但是在《中藥學》當中,在這一節裡面提到了,18頁,第三段和第四段,就是在本草文獻裡面,前人對少數的一些藥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就認為這一類的藥物要用比較陳久的,要多儲藏一段時間,所以最早提出來的就是六味藥,就是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後來有些補充,這個前人沒有講,為什麼這些藥要用比較陳久的,也是儲藏一段時間以後的,沒有講充分的理由。當然也有人簡單說,比如說去掉它的燥烈,或者毒烈之性,使它的燥性或者烈性降低。這裡面比如說狼毒、麻黃有一定的毒性;吳茱萸、麻黃、半夏、橘皮這些有一定的燥性,就認為這方面有所緩和。現在也有人對其中的一些品種進行過一些研究,比如說研究的結果,半夏放置了以後好像祛痰止咳的作用有所增強的傾向,有增強止咳祛痰的這種傾向性。這個橘皮,有的人認為橘皮裡面最有效的那是裡面含的橙皮苷,是主要的有效成分,而這個橙皮苷它不容易揮發掉,比較穩定,它裡面含的芳香性的容易揮發的揮發油往往不是主要的有效成分,放了一段時間以後,非有效成分的這類芳香成分揮發掉一部分,使有效的橙皮苷一類的成分的相對量含量有所增高,用這樣的研究來解釋這個陳皮儲藏的原因。有的還談到比如槐花放置了久一些以後,它裡面的芸香苷可以轉化成鞣質,有利於它的止血。都是從一定的角度,初步解釋了這些藥物它儲藏一定時間的道理。但是這並不充分,這些道理。當然我們不能認為這些藥放得越久越好,前人說的這些藥宜陳,陳到什麼時候,現在沒有定論,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回答大家。如果同學們問我,陳皮,橘皮又叫陳皮,要陳到什麼時候,採收下來,一個月算陳呢,二個月、一個季度、半年、一年、二年,這個都沒有準確的回答。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什麼藥不是放得越久越好,不像老窯酒,那放上百年,有的老窯,品質非常好。可能藥物不會這個樣子,不是,可能有一個時間限度,這個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就是剛才那些回答也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比如說槐花,用陳久的鞣質的含量還高了,但是如果槐花用來清肝火,現在發現清肝火相當於現在把它用來比如說降血壓或者降低血管的脆性,保護血管,用於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的輔助的治療藥。這個槐花,它需要的不是鞣質,而是芸香苷,它的含量降低,把它作為清肝火或者降血壓使用,反而不好了。所以這個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可能它放久對某些作用有好處,可能對某些作用也不一定有好處。橘皮,不是有效的這種揮發成分高一點,你馬上就用,那有什麼害處呢?沒有什麼害處。所以這個並不能完美的解釋,陳皮需要用陳久的,所以這些藥是不是需要用陳久的,今後希望同學們加以關注,如果有條件的時候還可以進行一些研究。這一節的問題也是其他教科書上到目前為止沒有的,也是為了引起臨床醫生的一些關注,所以我們作了一個補充,原則上也作為參考。只是對有的藥物要用陳久的這種說法自古以來,從《本草經集注》到目前為止都有,我們怎樣對待這個問題呢?這個大家可以作為這一節裡面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來對待。

這一章,也就是第二章的內容,我們就用前面的這一點時間作了簡單的介紹。我剛才已經說了,總體來說,這一章都是作為瞭解,第一節和第四節嚴格來講是參考,不會考大家,不管什麼考試,因為其他的統編教材裡面沒有這些內容。第二節、第三節雖然作為瞭解,有這個考核的知識點,我們在講的過程當中給大家已經提到了。把重點就放在有考核點的地方。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

現在看20頁,第三章中藥的炮製。中藥的炮製下面在教科書上有三段文字,這三段文字算是這一章的概述。概述在這三段文字當中大家主要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炮製的含義,就是什麼叫炮製?因為炮製是中藥當中特有的一種製藥方法,所以這個需要大家瞭解。在教科書上來說就是第一段文字,就是中藥材在製備成各種製劑之前,根據臨床用藥的目的以及儲存、配方或製劑的不同要求,並結合藥材的自身特點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使之儘量滿足醫療需要,這些加工處理方法統稱為炮製。這個說得比較詳細。簡言之就是簡單的講,就是第一句話,什麼叫炮製?炮製就是中藥材在製備成各種製劑之前的各種加工處理方法。就是把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串在一起,中間那些目的把它省掉,都可以。什麼叫炮製?炮製就是在中藥材製備成各種製劑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方法,統稱為炮製。因為中藥使用的是原生藥,在製成製劑以前,最常見的製劑就是製成湯劑,把這個藥拿回家裡面,放在藥罐裡面煎熬來服用,這個也是一種製劑。現在賣的中成藥它有很多的劑型,什麼丸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等等,那是在藥廠裡面生產的,在進入藥廠的生產車間,在提取它的有效的成分以前,這都是製劑以前,這些藥很多都要經過一些特殊的加工處理,自古以來都非常強調這個加工處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叫做炮製。所以大家要求的就是了解它的含義,重點就是這樣一句話。

另外順便就瞭解第二段,第二段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炮製的不同稱謂,這個作為一個常識性的瞭解。最早的炮製就是我們書上第二段的第一個用的炮炙,第一個炮就是火字旁一個包,這個就是古代把食物用東西包上,放在火裡面去燒,這個稱為炮;第二個炙上面那個實際上就是一個肉,比如說我們現在心肝脾肺腎,左邊那個偏旁實際上不是一個月字,月並列二橫,這個它不是二橫,其實過去這個叫做肉部,它寫得不規範,把它斜寫下面一個火,它的意思就是把肉放在火上來烤,燒烤。所以前面的一個炮,就是把食品放在火裡面去燒,後面一個炙就是把肉放在火上去烤,所以它與最初的用火來燒烤食物有關,古代用的以這個術語為多。比如說我們在《本草史》裡面,就中藥學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說第一個分支學科,雷敩編了一個《炮炙論》,它就是介紹中藥炮製的一個專著,也是中藥最早出現的一個二級學科,他用的書名就是用的這個炮炙。後面修事或者修治在以後的本草文獻裡面,也是指炮製的意思。比如在清代有一本書就叫《修事指南》,他是把《本草綱目》有關炮製的內容,把它全部集中起來再加上他本人的一些觀點,這是張仲岩的一個著作,就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就用的是修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面,他的每一味藥下面分了很多欄目來介紹,其中有一項就是修治,就是第三個。

所以在古代,炮炙、修事、修治和我們這裡這個炮製,應該是同謂語,可以互相代替,互相使用的。也就是說古代炮製有不同的用語,它可稱為炮炙,可以稱為修事或者稱為修治。但是在當代,這些術語的內涵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種微妙的變化就是這種炮製方法的總稱,就用我們這一章這個標題這個炮和這個製造的制,這個炮,炮製,用這個作為總稱。我們書上第二段的第一個,剛才說的這個炮,這個上面一個肉,下面一個火這個炙,現在一般用於用火來加工炮製藥物的這種方法,因為它兩個字都有火,我們後面講炮製方法的時候有火制或者水火共制,凡是與火有關的火制法和水火共制法,一般常常用這個炮炙。這個修事或修治呢,往往是一些不用火來加工處理的一些炮製方法,比如有的藥要洗一洗,要淘一淘,有的要把皮刮掉,有的要把裡面的心挖掉,有的要搗碎,有的要把它切片等等,這樣的一些方法往往叫做修事或者修治。就是說把用火與不用火來炮製把它分了一下,但是這個沒有法定的規定,也沒有權威的這種一定要這樣用,這是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到目前也是在當代,這個術語就產生了這麼細微的一個變化。我們在用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加以注意,因為這些詞彙它有一定的時代性,這個時代發展了,它使用在改變,我們必須承認它,承認這個現實。這個第三段就是講這個炮製的重要性,歷代高度重視,這個炮製而且要適中,太過了不行,不炮製也不行。這個都是供大家參考,所以在整個這個概述部分,就是我剛才講的,就要求掌握這個術語的問題。

在這一章下面分了二節,第一節是炮製的目的,第二節炮製的方法,這二節當中的主要問題、主要內容在我們的教學大綱上,昨天我講了都是屬於要求熟悉的,就是第二個要求的層次,大家要基本上把它掌握,比掌握的要求稍低一點。為什麼呢?因為炮製的目的比較簡單,就幾條,容易記。炮製的方法對於臨床醫生來講,不需要自己操作。中藥炮製學對於藥學專業、對於中藥專業的同學它是一門專業科,本身它就要學100多個學時,不但要學理論,而且還要學實踐,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完成這門課程。所以對於藥學專業的同學來說,這一點內容根本就不夠。對於臨床醫生來說,一些重要的炮製方法又必須熟悉,因為在開處方的時候你要告訴藥房,這個藥你需要怎樣的藥,需要生的?需要什麼樣的炮製品?比如說大黃這味藥,醫生開處方的時候,你就要寫明,用生大黃,不寫就是生大黃,另外常常有用酒炒的,用蒸熟了的,有炒焦了的,有炒炭了的,醫生開處方的時候你要寫酒大黃或者熟大黃,焦大黃或者..,這樣子注明。藥房再根據你醫生的要求來進行配方,你不知道炮製的方法,處方的時候書寫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對一些常用的主要的重要的炮製方法,臨床醫生應該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總的這一章的內容就屬於熟悉要求級別的。

中藥的炮製有多方面的目的,我們書上把它概括到六個方面,其實還可以概括其他的一些,但主要是這六個方面。對於具體的藥物來講,某一個藥物用一種方法來炮製,它的目的往往不是單一的,往往它有多方面的目的。比如說我們今後要學一種礦物藥叫做磁石,磁鐵石,四氧化三鐵,那非常堅硬,它的炮製方法就要用淬的方法,因為磁鐵礦非常堅硬,配方的時候很不方便,如果臨時配方,比如說某一個處方裡面要30克的磁石,這個磁石一大塊,幾公斤,要把它敲碎,耽誤時間,有的醫院的藥房非常繁忙,臨時敲碎的時候異常困難。把它淬了以後它就比較酥鬆,比較鬆脆,容易打碎,為配方提供了一種方便。這個也是一種目的,但是它還有另外的目的,那淬的時候往往要用醋來淬,它就可以增強它的一些療效,它可以使它的化學成分發生一些改變,我們以後要講。它主要是四氧化三鐵,在淬的時候它和醋會發生一些反應,生成一些醋酸鐵,醋酸鐵的水溶性就要比四氧化三鐵要好得多。它在水當中的溶解性就增強,對療效就有所幫助。它就有第二個目的,有的藥材可能還有第三、第四個目的,我們這裡是為了大家便於學習。所以把這些炮製的目的把它一一的孤立起來,我們在這裡只是簡單的知道,中藥炮製主要有這樣方面的一些目的。還要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過去的一些中藥書上,尤其是在中藥的一些啟蒙的讀物上,常常有一些歌訣,很容易背誦。在炮製的時候往往要加一些輔料,輔助的一些物品和藥一起炮製,在那些歌訣的藥書上那些輔料的炮製的作用都很單一,比如說我們書上在炮製的目的第二行就講的,古人就提出了酒炙升提,薑炙發散,這個就是《本草蒙筌》它作為歌訣形式當中我摘的兩句,他把它看成比如說薑,酒加到藥物裡面炒了,能夠使它的升提這個性質增強,往往把它看成是單一的。其實輔料相同,對於不同藥材往往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它的目的不一樣。比如說酒來講,大黃用酒來炒,可能會增強了它的升提性質,降低了它的苦寒沉降的性質;比如說對於川芎,可能增強的是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作用,它可能與升提還有一定的區別。而我們今後學湧吐藥要用常山來炒,常山來炒它並不是讓它升提,是讓常山的引起嘔吐的這種毒副反應降低,它不但不是升提,可能還使常山的升提作用減弱了、減緩了。不可能是單一的,這個輔料。對於薑同樣的道理,醋也是。所以我們今後見到的那一類的炮製的有關歌訣的時候,要從前人那種比較局限的思維方法當中跳出來。也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基本的觀點,某一味藥物用什麼方法炮製,它可能有多方面的目的,可能有一種目的是最主要的,但是還有很多比較次要的其他的目的。炮製的時候加的輔料,這種輔料發揮的作用對藥物造成的影響,前人認為比較單一,實際上它是比較多樣。只有這樣才能學好中藥的炮製。我們在這個總論的第三章,中藥的炮製只是從理論上來把炮製的一些基本理論初步的瞭解,在今後學習各論的時候,有很多藥物都需要炮製,一些重要的藥物的炮製,它怎樣炮製,用什麼方法?用這種方法炮製了的藥物臨床上有什麼意義?結合到我們前面總論的內容,要把它融合在一起來加深理解,要能夠解決今後各論當中的學習具體藥物當中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們不要孤立的學習中藥炮製這一章,要和各論緊密結合起來,和具體的藥物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掌握了中藥炮製對於臨床醫生要求的最低的這樣的一些知識點。下面我就把第一節炮製的目的分別作簡單的介紹,炮製的目的我們這書上概括為下面這六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增強藥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這個是炮製最重要的目的,第一重要的目的。我們在第二節裡面要學很多炮製的方法,這些炮製的方法可以說幾乎都與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有關。在第二節也會提到,炮製會加很多輔料,這些加輔料來炮製藥物的目的也基本上都是第一個目的,為了增效的,簡單說就是增效,兩個字,增強臨床的療效。療效為什麼增強了?因為它的藥物的作用增強了,療效才會提高。比如說我們很多中藥材,都需要切片,當然切片它可以方便配方。比如說茯苓很大,有的幾公斤、十多公斤,配方的時候不方便,把茯苓切成薄片,那切成薄片不但是為了配方,為了美觀,更重要的一個目的還是為了增效。為什麼呢?因為茯苓常常作為湯劑,切片以後可以讓茯苓和水更充分的接觸,它的有效成分才能很好的溶出,溶解在藥湯裡面,才能夠發揮茯苓的醫療作用。有人作過試驗,就是說茯苓,把它切成1釐米的立方體,就是長寬高都是一釐米的立方體,把它放在水裡面去煎煮,煎煮1小時後用刀切開,它的中心部分仍然是乾的。就是說經過了一個小時的煎煮,這個1公分見方的茯苓的裡面,水分還沒有進去,水分沒有進去,裡面的有效成分當然不可以通過水的這種對流這樣子交換,使有效成分到外面的藥湯當中。如果我們把茯苓切成2毫米厚的薄片,可能煎半個小時就煎得很透了。所以有的藥切片,比如剛才說的磁鐵石,磁石,要把它搗碎,也是為了讓它充分的和溶媒接觸,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這個就是最常見的。我們後面講很多藥物,有的要加蜂蜜炒,有的要加薑炒,有的加酒炒,一般來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增效。書上也舉了一些例子,這個在今後的學習當中,還會有更多的例子來補充。所以同學們可以初步的看一下書上的例子,現在記不住不要緊,但是第一肯定要記住,它是為了增效,這個目的非常重要。我們書上在第二段,就是第一個問題的第二段,就是我剛才說的含有甙類的現在叫做苷類,它容易水解以後降低它的成分,如果經過加熱的炮製方法,比如說炒、蒸,剛才說的紅參經過了蒸這樣的方法,它有利於保存,這個就使它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較穩定,這些都是為了增效的。它能夠保持,實際上不減弱,也可以說是屬於增效的範疇,所以我們單獨提了一行,它和增加有所區別。它是使它保持不變,不容易丟失。這是第一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簡單的講為了便於記憶,就是減毒。第一是增效,第二是減毒。但它的實際內容不但是減毒,還有消除或者降低副作用。這裡就涉及到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的問題,這個我們今後要講,毒性作用實際上這種毒性就是對人體的一種傷害性,對人體的組織器官對臟腑的功能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害損傷,一般都比較嚴重。副作用,是在藥物使用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不需要的一些反應,這個叫做副作用。比如說我們今後使用大黃,大黃有清熱的作用,又有瀉下的作用,如果把大黃作為清熱藥來使用,那有的人裡熱比較重,可以用大黃來清熱瀉火,或者清熱解毒,但是這種患者他並沒有便秘,大便是正常的,在使用大黃清熱的同時,他可能會造成一些比較輕微的腹瀉,這種輕微的腹瀉是不為患者所需要的,它是由大黃的治療作用所產生的,但又不為治療目的所需要,這個就叫做副作用。一般它比較輕微,往往不需要特殊的處理,停藥以後都會消除。後面會提到這個問題,實際上它是兩個方面,從廣義來講,這個都可以說是不良反應,或者統稱叫做毒副反應。減毒實際上是減低的毒副反應,是保證這個用藥的安全。另外要注意這裡用了兩個並列的片語,降低或者消除,為什麼要這樣子用並列,這個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在中藥當中,有的藥物有明顯的毒性,比如說我們今後要學的化痰止咳的半夏或者天南星,就是天南星科的兩種植物,它們都有比較強的毒性,這種毒性主要就是對口腔咽喉造成很強的刺激,一種辛辣刺激。如果我們有生活經驗的同學就會知道天南星科的植物在食物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一種叫做艿芋的,有的地方叫芋頭。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用的也是它的塊根,這個毒性也是對口腔咽喉這些粘膜造成很重的刺激。我們烹飪的時候就要把它這個毒性降低,藥物炮製同樣的道理。另外一種天南星的植物就是那種蒟蒻,有的地方叫魔芋,它很類似於天南星的,毒性和天南星不相上下,與口腔接觸了也是刺激性很強,有的接觸了手,手的皮膚就要發紅發腫發麻,有的很難受,有的甚至於起水泡,它們的毒性其實都是同一類的。我們要學的中藥半夏、天南星,我們為了用藥的安全,就要把它的毒性進行處理,經研究發現我們食用比如說艿芋或者蒟蒻的時候,這都是很好的保健食品,這個毒性成分它是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是一種苛辣性成分,經過高熱的煎煮,讓它完全破壞,就是讓毒性完全消除,使這個毒性的成分完全破壞,它的毒性就完全消除了,就非常安全。中藥的天南星和半夏產生毒性的化學成分,現在研究與它的療效與它的作用之間還沒有關係,它不是有效成分所產生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完全把它消除,把這個毒性成分消除,使它不發生毒性的反應。但是另外有的毒藥就不一樣,比如說瀉下藥當中有一味藥叫巴豆,巴豆的毒性成分就是裡面含的巴豆油,巴豆油既是巴豆產生毒性的毒性成分,又是巴豆產生瀉下的治療所需要的,或者說有效的成分。如果像巴豆這樣的,你把裡面的巴豆油全部去掉,讓它不含一點巴豆油,那當然它毒性消除了,沒有了,但是如果要把巴豆作為一個瀉下的藥物,它又不會收到預期的臨床效果。像這種情況,就是說它的毒性成分和有效的成分不能分開,甚至完全是一體的時候,我們就只能適當的降低,降到一定的範圍來保證用藥的安全。所以為什麼我們這裡要用一個降低或者消除,有的是應該全部消除的,有的是不應該消除只能部分降低的。所以這個巴豆炮製,過去一些研究,因為巴豆裡面含的脂肪油一般可能都含到百分之四五十,或者更多一點,至少降低了以後一般保證要在含到百分之二十以內,十五到二十這樣一個範圍就比較好,如果完全更低了,那就不能作為瀉下通便這樣一個功效來使用。這就是把這個標題為什麼這樣子來表述,跟大家作了一個說明。至於中藥裡面毒性的藥很多,不同的毒性的藥它採用的炮製方法不同,這個在各論當中我們再來一一的介紹。另外關於副作用的問題,這個就是更加普遍。因為中藥它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每一味中藥它有很多種功效,它不是單一的、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有一種功效的中藥非常少見,少則二三種,多則四五種、五六種功效,一味中藥。但是眾多的功效對於某一個患者來說,不可能完全都是有用的,有的功效可能對於某一個患者它是不需要的。不比如說今後我們要學的第一味藥,麻黃,麻黃前面就有兩大功效。一個是發汗解表的功效,服用了以後那讓人出汗來祛除表邪治療表證;另外還有平喘止咳的功效,可以治療咳喘證。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又沒有汗,表實無汗,又有咳嗽氣喘,麻黃它可以通過它發散風寒,發汗解表來驅散在體表的風寒邪氣,又可以通過它的止咳平喘的作用來緩解由於風寒外感引起的咳嗽氣喘這個症狀,兩個功效同時發揮,相輔相成,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喘當然是非常理想的一個藥物,非常重要。但是在臨床上,有的咳喘患者它不是風寒引起的,而且由於肺熱壅盛所引起的這一類的患者,往往有的還要出汗,而且汗還偏多,有汗出。麻黃又是溫性的藥,又有發汗的作用,麻黃的發汗作用對於已經有汗的這種喘咳,加重出汗,更加傷津液,不利。它的溫性對肺熱也是不利的,有矛盾。這個時候,麻黃的溫性和發汗的作用可能就會引起一些副作用,我們通過炮製,比如說我們今後要講麻黃發汗可能主要是它裡面的揮發油,我們把麻黃用蜂蜜來炮製,蜜炙麻黃,降低了它的揮發油,它不但蜂蜜增加了止咳平喘的作用,發汗的作用也降低了,它又變得更加溫和,對於肺熱喘咳蜜炙的麻黃就比生的麻黃更加安全,更能夠適合臨床的應用。這個就是屬於降低的是副作用,這個情況可能一般的藥物都會存在,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理解。

第三,改變藥物的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適應病情或擴大臨床應用。藥物的性能我們在下面第五章裡面要介紹,比如說這個藥是寒性的,是溫性的,是作用於什麼部位的等等,這些內容屬於中藥的性能。我們後面講這個性能就是對藥物功效的一種高度概括,是概括功效的基本特徵的,用於概括功效基本特徵的一種中藥的理論。功效我們後面在下一章也要講,就是中藥對於人體的治療和保健作用,治療和保健作用叫做功效,性能和功效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從功效當中產生了性能,性能是比較籠統,它不是具體的作用;功效它是具體的作用,它是產生性能的基礎。我們通過後面兩章的學習,回過頭來可能才比較清楚。改變了以後,有的藥物它原來對某一個患者不是很適合的,它也能適合;有的是原來不能應用的範圍,它也可以使用。比如說我剛才以麻黃為例,講了麻黃它最適合的是風寒引起的咳喘,如果是肺熱引起的咳喘,它對這個病情適應性不是很強。我們用蜂蜜來炮製了以後,它的溫散的性質降低了,對於肺熱的喘咳它可能就更加適應一些。適應病情其他的藥也可以有這方面的情況。另外一個擴大應用範圍,擴大應用範圍呢嚴格的講很多是變成另外的一種藥了,從一味藥變成另一味藥。比如說我們在解表藥以後要學荊芥,荊芥主要是治療表證的一個藥物,生用的時候它主要是祛風解表。把這個荊芥炒成荊芥炭,炒焦了以後制炭使用,它這個祛風解表的作用就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很不明顯了,它主要就成為一個收斂止血藥,它主要就用於出血證。荊芥和荊芥炭它僅僅是通過一種炮製的方法,它的功效改變了。生的荊芥是祛風解表為主的,荊芥炭是以收斂止血為主的,兩個功效明顯不同,功效不同當然相應的功效的基本特徵就不一樣,所以性能也發生了改變。荊芥我們今後要學,生的它的性能是辛溫的,而荊芥炭它的性能是苦澀平的,有澀味,有苦味,藥性是比較平和的。比如說我們以後學的生地和熟地,生首烏和制首烏等等,都屬於這種擴大應用範圍,嚴格的講這種擴大應用範圍有的是從一味藥變為了另外一味藥了。所以我們今後學的生地黃在清熱涼血藥,而熟地黃在補血藥,僅僅是一個是直接採挖起來曬乾的生品,另外一個就是經過了九蒸九曬,或者加了一定的輔料炮製以後,經過炮製處理就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藥物。中藥炮製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三點,後面的三點相對來說就要次要一些,但是也相當重要。

第四點是改變藥材的某些性狀,注意這裡談的是性狀,性能是中藥的基本理論,它是描述功效的基本特徵的;性狀是藥物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一些物理特徵,比如說它是紅的,是黑的,是青的,是香的,是臭的,改變了藥材的某些性狀。改變了性狀有什麼用呢?便於儲存或者製劑。便於儲存,比如說我剛才講中藥一般很多鮮品作用都很好,但是不可能都用鮮品,因為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都要乾燥,把鮮的變成乾的,就要改變它的性狀。但是有的藥物很難乾燥,比如我們今後清熱解毒藥當中要學一種藥叫馬齒莧,馬齒莧它的莖和葉都是肉質的,非常嫩,裡面的水分很多,要直接把它曬乾,是曬不乾的。把這個馬齒莧新鮮的放在開水裡面去燙一下,馬上把它濾起來曬乾,這個我們今後要學,就是炮製方法當中的dan法,把它dan一下,這個就容易乾燥。這個改變的也是性狀,它便於保存,便於製劑。比如剛才的磁鐵石,磁石很硬,比如說你要粉碎,要製成散劑,或者丸劑,它不容易把它加工成粉末狀,經過了醋淬以後它就比較鬆脆,就容易製成粉末,它就容易製劑,這一點容易理解。

第五點是使藥材純淨,保證藥材的品質和稱量的準確。因為我們中藥裡面不管是植物藥、動物藥甚至是礦物藥,不是我們採收起來的,所有的整個植物或者動物或者一大塊的礦物它都可以直接入藥,它有的是非藥用的部分,那比如說枳殼就是一個柑桔類的果實,那用的是它的果殼,裡面有果瓤,果瓤它是非藥用的部分,我們就要把裡面的果瓤把它清除乾淨,剩下的完全是屬於果皮的,這樣就比較純淨,裡面的果肉它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比如說都稱10克枳殼,如果有瓤的瓤可能就占掉了1克、2克,實際上藥用部分只有8克,這樣子就稱量不準確。目前有的地方有的藥材的品質很差,有的不法的為了謀取暴利的一些藥材的經營者就有意地在藥材裡面添加一些雜質在裡面,現在據我知道有些市場上,比如說有種動物藥叫全蟲的,有的就裡面加很多的鹽,它為了就是說避免它腐爛,當然加工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鹽,少量的,用的時候把它去掉。有的就過多的比如說把1斤的全蟲加一二公斤的鹽在裡面,其實它大部分都是鹽了,比如說你開3克的全蟲,可能就只有1克是全蟲,2克都是食鹽。現在更有甚者在產區,產區怎麼呢,把這個活的全蟲三四天不給它喂吃的,讓它非常饑餓,然後他要賣的時候要把它在開水裡面燙死之前,然後在一個池子裡面很稀的水泥漿,把它攪拌起,把這個蟲放在裡面它很饑餓的狀態就大量地吃水泥漿,所以現在有的市場上買的全蟲肚裡面全是水泥塊,那裡面肯定是不能作為藥材使用。像這樣其實一種違法的行為,很惡劣的行為,這是有意的添加了一些雜質。(炮製也可以)保證品質,稱量也會準確。另外有的藥很苦,或者有的很臭,患者難以服用,比如有的臭的藥加一點酒來炒,加一點醋來炒,它的臭味不那麼臭了,味道不那麼苦了,容易服用,所以這個也是容易理解。我們炮製的目的就六個方面,以前面三點為主,增效、減毒、擴大它的使用範圍。休息。

[完/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