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關於中藥學的發展呢,我們介紹了秦漢時期和三國二晉南北朝時期的簡單情況,現在呢,介紹第三,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專著,就是《新修本草》,這個《新修本草》的成書的時間呢是在這個唐代的顯慶四年,就是西元659年,但是要求大家記住的呢就是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綜合本草就夠了。關於這本書的作者呢,在古代的文獻上有不同的提法,因為這本書的參加有二十三個人,在編撰的過程當中,二十三個人,那麼最初領銜來主編的呢,就是一個皇親國戚,長孫無忌,因為他當時叫英國公,所以這個《新修本草》呢,曾經又叫《英公本草》,它叫《英公本草》,那是因為最早由這個長孫無忌來領銜主編,後來因為這個長孫無忌因為謀反的問題,後來又由李勣再來主編,李勣呢就是在一些歷史小說裡面的徐世勣,因為唐代的開國的時候,他是有功之臣,所以黃帝封他跟黃帝一個姓,就姓李,那麼就應該叫李世勣,因為李世民,皇帝有世字,不允許他再用世,所以他就成了李勣,徐世勣就變成了李勣,這兩個人呢那麼都是高官,都是領銜的人,實際上是沒有參與真正的編撰,因為他不懂醫藥,那麼究竟誰是這個編撰這個《新修本草》負責的人呢,是蘇敬。所以我們中藥界的人呢,一般把作者肯定的是蘇敬,並沒有提長孫無忌或者李勣,就是這個原因。由於在後來宋代有一個皇帝的父親叫趙敬,不能用敬,所以曾經歷史上,有的地方有的把他叫作蘇恭,恭者敬也,恭恭敬敬兩個字是同義的,所以我們今後見到作者蘇恭的,也就是蘇敬,都是《新修本草》的作者。這本書收載的藥物呢,按照他的作者的自己的說法,它在《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增加了114味藥,《本草經集注》是730,那麼730和114簡單的相加呢,就是844。所以很多地方呢,我們就見到了《新修本草》的載藥數是844,由於有一些藥物的分條,比如說古代的術,《傷寒論》上的術,後來分為蒼朮、白朮,芍藥分成了赤芍、白芍,有的人統計呢,應該851種,近年來尚志鈞先生在輯複《新修本草》的時候呢,他統計的是853,所以這些都應該是正確的。如果在考試當中出現了這幾個數字,應該都對,像這樣的內容呢,如果是老師就不應該出這類的題來填空了,填空,究竟填什麼數字,而且沒有考核的價值,像這一類,你記住了它是844、851、853,沒有適用性,不值得考。所以說一下,它關於這個藥數味上是不同,就是因為分調的原因所引起的,這些說法都可以。關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有兩點,那麼第一點呢,就是在這個教科書上,隋唐時期的第二段的第三行的第一句話,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官修本草,就是代表國家水準,由國家出面,這個《新修本草》最初是由皇帝下詔書,當時叫全國各地,當時全國就分了很多道,比現在的省還要大些,什麼河東道就包括現在山西那一帶;什麼河南道。像四川就叫劍南道,劍南道就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現在的重慶甚至於陝西、甘肅的南邊的一部分地區,都叫劍南道,各地這個道或者州,當時的這個行政劃分,把當地產的藥,采上實物標本,然後繪上圖,送到京城裡面去,最後由蘇敬等二十多人,最後把它編撰出來,最後成為這個《新修本草》,所以它是一個國家的一個行為,全國都參與,最後形成的,所以呢這個在歷史上是第一次,所以把它叫作官修本草,也叫作《唐本草》,所以《新修本草》在有的地方也叫《唐本草》,唐王朝所編修的。在有的中藥教材或有的中藥專著上呢,對這個問題提的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典。我們在這個教科書上呢,回避了這個問題,應該說這兩種說法應該並存,都不錯,但是稱為第一部官修本草呢,更準確,不會有爭議,因為它是代表國家水準,由皇帝下詔書來編修,這個是名符其實的官修,歷史的第一次。如果把它稱為第一部的藥典,應該說有一點問題,在學術上會有一定的爭論。
什麼叫藥典,藥典有兩個本質的屬性,本質的屬性兩點,
《新修本草》在這個第二點來說,可能就不完全吻合。因為中國的社會,古代是一個封建社會,根本沒有什麼明確的這種法制,皇帝的話那就是法律,我們現在這個搞這個法制建設,推動這個民主政治的進程,所以都還不完善,那麼當時呢要求這個《新修本草》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不現實。如果從這一點,從歷史來看,不要求,那麼它也可以成為一個《藥典》,如果要要求用這一條來衡量,那麼它就不具有這樣的屬性。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所以在編這個教材的時候呢,就把它改了,這就是改的這個意圖。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在現行的教科書上,有的書上說是第一部官修本草,有的書說是世界的第一部藥典,我想這兩個都是正確的,如果在各種考試當中都應該算正確的答案,都不應該哪一個算錯誤的。所以這個《藥典》這個第二個屬性呢,我們現在,也就是在最近幾十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藥典》,慢慢在才具有這樣的一些特徵,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主要規定藥品的品質標準,但是到目前為止呢,就說這個都還沒有完全達到,都是一個我們努力的方向。因為這中藥材的品質的標準建立,這個是一個系統工程,工作量很大,要求很高,真正在我們的中藥裡面,品質標準比較完善的,在我們《藥典》收載的藥物品種裡面不是很多的。當然一版比一版多,我們在完善這個品質標準方面,最近幾年來抓得很緊,作了很多工作,也作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在這個藥典的體例上呢,也是有一定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藥典一部,收載中藥的部分,把性味歸經、有毒、無毒,它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都寫在藥典的正文裡面,很多人就把這一部分的內容作為藥品的標準。這一部分能不能作為標準?這部分不能作為標準,比如這個麻黃,寫到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它的功能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用量三到六克。如果說有一本書,或者把麻黃的味就寫辛苦,少掉了一個微字,它就違反了標準,那就不符合標準,那首先這個標準它本身標不標準?麻黃現在寫的是宣肺平喘,如果我寫它平喘止咳,那麼平喘止咳就不標準,就不對,這個會帶來許多的負面問題,尤其是它的用量,用量三到六克,用七克違沒違規?用八克違沒違規?現在這個醫療糾紛,日見增多,有的就把藥典對中藥劑量的規定,作為醫療糾紛,打官司的一個依據,藥典都說用六克,你用八克,所以我吃了你的藥,有不良反應,你要給我賠償,就出現了這樣的例子。有一個醫生知母開了十五克的知母,藥典是六到十克,就以最後賠償了一萬塊人民幣,打官司,所以為了這個事情,我向藥典委員會多次反應,這個應該採取世界的藥典的慣例,藥典的正文只收載品質標準,至於這個藥有什麼功效,中藥有什麼性能,該怎麼用,另外編一本臨床用藥須知,就不是國家的法典,就是指導你用藥的參考,那就避免了很多這種糾紛,據說下一版藥典會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大家是談到了這個藥典這個有法律的約束力的問題,那麼真正的約束的是標準部分,我們現在的關於這個性能、功能主治部分它未必是標準。這個也是供大家今後使用藥典的時候,注意的一個問題,這是它的第一個價值。
第二個價值,就是開創了圖文對照的先例,就是這一段的第五行的後面,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了世界藥學的先例。這個《新修本草》在編的時候,全國各地送了很多繪的藥圖,包括對植物或者動物的圖和它藥材的圖,最後到了京城裡面,專門找繪畫技巧很好的人,每一味藥都畫了圖,按照《新修本草》孔志約的序,“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就是說是彩色的,而且色彩很鮮豔,很豔麗。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具備了這個藥物的形態特徵,而且就是畫得很好,就是技巧很高。整個藥圖是25卷,對這個圖呢,又有文字說明,就叫作圖經,圖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有七卷,整個《新修本草》的正文是二十卷,目錄是兩卷,圖和圖經的量遠遠超過了正文。對本草學繪圖有什麼好處,因為在中藥裡面,這個藥材的真偽,《神農本草經》就提出來,一直是困擾中藥的一個難題。因為這個中藥,在全國各地,有混亂的情況,為了澄清這個混亂的品種,前人想了很多的方法,如果單靠文字說明,在古代很不現實,一個古代寫在竹簡上,寫在絲綢上,這個容量有限,不可能很細緻的描述,就是允許細緻的描述,也很困難,比如說我們在座的同學,在中學裡面,你們老師經常叫你們寫說明文,那說明文,如果我要叫你說明一種疏菜,比如說說明波菜、白菜,你用文字單純給我描寫出來,你不寫它是什麼名稱,讓另外的人一看,很難使你寫的文章一看知道它是白菜或者波菜,但是如果旁邊有一幅彩圖,可能用很少的文字,一看這個就是我們當地的什麼,這個對於解決這個中藥的品種混亂,應該是事半功倍的一個捷徑,非常好。這種方法呢,我們《新修本草》最先普遍的採用,所以這個對於中藥學以後的發展,以後很多書都有圖,都有圖,就這樣子開始的,它有利於這個混亂品種的澄清,保證中藥正確的使用,這個就是《新修本草》的學術價值,主要就是這兩點。
《新修本草》,當時主要是寫在絲綢上的,現在它的圖經和彩圖,完全都亡佚了,一點不知道它的內容,基本不知道,現在保留下來的,是正文和目錄,這個正文的目錄,也是現代的人,從古代的文獻當中,把它輯複出來的,我們現在見到的主要是尚志鈞先生輯的《新修本草》,那麼古代的呢,這個和《本草經集注》一樣,都只有些殘卷,在日本有一些,當時在日本傳過去的一些手抄本,保留了一些,那我們國內的一些殘卷呢,主要現在都在國外,比如有的在法國的巴黎圖書館,有的在英國的皇家博物館,有的在這個德國的普路士學院等等,像這個《本草經集注》和《新修本草》,國內殘存的原貌的留下來的文物不多了,都是輯複出來的,而且沒有圖,也沒有圖經,這是關於這個《新修本草》的問題。
第四宋金元時期,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由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把它合併在一起來介紹,在宋代,在宋代的早期,當時由於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再加上一些儒臣的參與,因為受當時皇帝趙匡胤的影響,他本身就比較喜好醫藥,而且國家也成立了醫書的專門校訂的這樣的一個機構,再加上當時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大部頭書的編輯、出版,所以宋代大部頭的書籍出現很多,那麼在本草學方面呢,在宋代的初年,就有《開寶本草》,《開寶本草》剛剛編好過後發現有些問題,重加修訂,所以有《開寶重定本草》,然後有《嘉祐本草》,然後和《嘉祐本草》配套的《本草圖經》,或者叫《圖經本草》,一個相當於《新修本草》正文的部分,一部分《圖經本草》相當於藥圖和圖經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這四個本草都是官修本草,《開寶本草》、《開寶重定本草》、《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都是官修本草。但是在宋代,最有影響,最有價值的,還不是這些官修的本草,而是一個私人的著述,個人編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就叫《證類本草》,我們一般講的這個《證類本草》,因為它吸收了宋代初年那些官修本草成功的經驗,又補充了很多新的內容,它又把《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分開的把它合二為一,合在一起,便於查閱,就有很多的好處,所以它的影響,超過了宋代初年這些官修本草,所以我們要求大家瞭解的,在宋代就是這個《證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成書的年代呢,籠統就記一個宋代,它主要在北宋年間,它的作者呢,就是唐慎微,唐慎微是一個四川人,由他編撰的,這個就是這個本草。這個本草收載的藥的數量,在不同的文獻上呢,說法也不一樣,有的說1558種,有的說1774種,有的說1748種,這個是它的版本不同,因為《證類本草》成書以後,他個人沒有能力出版,要雕刻大量的木版來印刷,他沒有這個經濟實力,所以後來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的藥的數量不一樣,比較早的《大觀本草》,大觀年間出的《證類本草》,1558種,可能這個比較接近於作者最初成書的數量,後來的1700多種呢,是有所增加,但是都可以,我們知道它是因為版本不同而造成的這樣的一種情況。《證類本草》,它既有文字,也有藥圖,每一個藥下面,還有好幾幅圖,不同地方送來的圖,這個藥圖主要是《本草圖經》裡面保留下來的居多,900多幅圖保存下來,是很有研究價值,尤其對於藥材的考證,都是很重要的。今後這個《證類本草》呢,是一定要翻閱的,不管中醫或者中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因為這是古代保存下來原貌,保存下來的第一部本草,在這之前的本草,都是亡佚了的,都是後人從文獻裡面輯複的,這個《證類本草》呢,是原樣保存到現在,影印本就是當時的狀況,所以是很難得的,很珍貴的醫藥文獻的資料。但是《證類本草》,在這個本草文獻裡面的體例,又是最為複雜的,所以要很好的查閱《證類本草》呢,首先就要把前面它的序例當中的體例,17條,要好好的閱讀,因為它為了節省文字,有很多它是用符號來表示的,比如說我前面講《本草經集注》的時候談的,比如說《神農本草經》的文字,它就是用的陰文,印刷版的時候,把字刻掉,印出來的時候是白的,白的就知道那是《神農本草經》的,如果說《名醫別錄》的,它是把周圍的刻掉,把字保留下來,印出來,像圖章一樣,是黑的。另外呢,唐慎微自己加的,就像一個書名號的那種平的,那種所謂的黑蓋子,凡是有黑蓋子的內容,就是唐慎微加的,它並沒有說唐慎微曰怎麼怎麼,他就是用那麼一個符號,所謂的那種蓋子。另外前人比如說《新修本草》的,《嘉祐本草》的、《開寶本草》的,《圖經本草》的,它有什麼今按,今注,這個新按、新注,他用不同的簡單的兩個字來表示,以前哪一個主要本草的內容,他是把宋代以前的很多的本草,他都把它分解,保留在這個《證類本草》裡面了,它的體例比較複雜,所以我們引用《證類本草》的時候呢,也是不能說都是唐慎微云怎麼怎麼,而且要分出來,在裡面,哪些部分是歸誰的,引的時候誰說的,怎麼、怎麼,引至唐慎微的《證類本草》,這樣子呢,才比較公正,比較客觀,不能完全說是唐慎微的東西。在《證類本草》裡面,唐慎微自己的有黑蓋子的內容不多,所以這個是使用《證類本草》尤其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這個《證類本草》的學術價值,主要也有兩點。第一點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文獻價值,也就是我們書上第七頁,第三段的第三行後面,尤其可貴的是唐氏轉引用了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藥資料,而這些原書其後大都已亡佚,全憑該書摘錄而得以流傳後世,故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所以這個《證類本草》最高的是文獻價值,李時珍,對唐慎微的評價,也在於此,李時珍有這樣幾句話:“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能夠垂之千古,而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就是宋以前的大量的本草文獻,包括很多的方劑書,能夠保存下來,能夠流傳到今,沒有亡佚,全靠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我們前面講的《神農本草經》,有很多輯本,不管是誰的輯本,古代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基本上主要的資料,都來源於《證類本草》,這個是占主體的,在《證類本草》以外的資料不多的,當然有一些,《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當然還有,比如說《圖經本草》啊,還有什麼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譬如說《吳普本草》這些,基本上都是靠這本書,把它輯複出來,還有一些方書,如果說沒有唐慎微的功勞,那麼宋代以前的很多的資料,我們就見不到了。所以說這個《證類本草》,對後世的最大的貢獻,就是保留的文獻,這是文獻學方面的價值。那麼另外一個學術價值就比較次要一點,就是這個我們書上第三段的第二行,藥後附了單方三千餘首,在本草學當中,開創了大量附方的先例,過去的本草書裡面,全本書最多有時候可能見得到、提到一個方啊,這種大量的引方,首先開始於唐慎微。因為中藥的應用,主要是使用複方,所以很多中藥的知識,是與複方聯繫在一起的,我們現在的中藥學,要講某一個藥,有什麼樣的特徵,臨床上怎麼應用,都要說什麼方,它怎麼怎麼用的,都要用方來印證,這是我們研究中藥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那麼在這個《證類本草》當中呢,就已經附列了3000多個方劑,開了這樣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是它的兩個學術價值,這是關於《證類本草》。
第五個明朝時期,就是在明代。那麼明代呢,本草學很多,可能有兩三百種,當然最有價值的呢,那就是《本草綱目》。這個《本草綱目》呢,大家同學們非常熟悉,也不過多的介紹,那麼我們這個簡單的要求呢,第一《本草綱目》的成書年代是明代,那麼這個作者呢李時珍,這個不講,大家都應該知道。如果說考試《本草綱目》的作者出錯誤那當然不可原諒了,這是不可原諒的一個錯誤,那這個《本草綱目》的規模呢,它載的藥呢是1892種,1892種,它分了60類,主要是按照自然屬性的分類,當然這個自然屬性的分類呢,就比陶弘景的分類呢,就先進了很多。所以這個《本草綱目》,不管從它的規模,它的體例,都把整個本草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接下來,在很多這個地方都有介紹,那麼我們這個書上呢要求大家簡單的掌握兩點,對於《本草綱目》的學術價值,第一點呢,就是在第八頁的第二行,就是《本草綱目》,該書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這個《本草綱目》呢,把古代的八百多種文獻,經過了整理,而且到民間去收集,加上自己李時珍本人的實踐,花費了他畢生的精力,整個寫書的時間用了27年的時間,以後還修改完善,所以不管它的規模之大,內容之廣,體例之新,見地之高,都是光前裕後的,光前裕後的。都是以前沒有辦法相比的,今天呢,都有很好的啟示,所以它主要就是概括了我國16世紀以前的藥學的成績,基本上都可以在《本草綱目》裡面反應出來,這是它的一個成就。第二個成就就是下面談到的是最後一句這一段的,第八頁第一段最後一句,被國外的學者譽為16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據說這一句話是達爾文講的,《本草綱目》是16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因為李時珍他從編這個《本草綱目》開始,他定的基點就不完全泥拘於本草著作。它是“雖命醫書,實賅物理”,他就是把它作為一個百科全書,很多知識都把它收錄在裡面了,所以它的成就不僅僅是對醫藥方面的,藥學的、醫學的,而且在其它的自然科學,在語言文字,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都有突出的貢獻,這方面的例子呢,要舉是舉不勝舉,我舉一些小小的一些例子。比如說李時珍這個《本草綱目》分類的排列,他就提到了這個“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那麼就是體現了一個發展、進化這麼一個觀點,據說對這個達爾文的進化論,這些都提供了一定的幫助,所以達爾文才評價《本草綱目》是個百科全書,李時珍他這個自然屬性的分類,分類的時候,他把很多現在看來同科屬的藥放在一起,比如把川芎、當歸、白芷、蛇床子,這些藥,為什麼放在一起呢?李時珍說它的花似蛇床子,花像蛇床子的花,現在就是傘形科的傘形花序,另外比如說甘遂、大戟,續隨子,這些放在一起,為什麼放在一起呢?李時珍講它的莖葉有白汁,把它的莖葉用指甲把它折斷的時候呢,有白的液體流出來,而且這些植物呢,結的果實,一個果實裡面有三枚種子,一果裡面三子、三子,這個也是大戟科的典型特徵。現代植物分類學上都要要求的,他把它放在一起,這個也跟植物分類學的,也有一定的聯繫。比如說從這個文字訓詁的這方面,今後我們在利水滲濕藥當中,要講一個藥,叫作石韋,偉大的偉不要人字旁的石韋的韋,我們現在的很多中醫、中藥書,這個韋都加了一個草字頭,加了草字頭,是一個錯別字,畫蛇添足。那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面,他就有一個釋名來解釋為什麼,就說這種石韋,這種蕨類植物呢,它蔓生石上,它最喜歡長在這個野外的石頭上面,在森林裡面,其葉如韋,它的葉片呢,像韋一樣。什麼是韋?那麼就是經過了加工的皮革,所以就是生革熟韋,沒有加工的就稱為革,加了工的叫韋,我剛才講了這個“冊”字,中間的一橫,就是一個韋,就是加工了的皮革,把它穿起來,所以有一個成語叫韋編三絕,就形容古人讀書很用功,反反復複地讀了書,原因書是寫在木簡上或者竹簡上,中間有一個牛皮筋把它串上,那個都反復的磨斷了,韋編三絕,反復的多次都磨斷了,那就是韋,加了工的皮革。那麼這個石韋呢,李時珍短短的幾個字,八個字,一個描述了它的生態環境,它喜歡長在這個陰暗潮濕的森林的石頭上,這個植物的葉片呢,比較柔韌,好像加了工的皮革,我們穿的皮衣一樣的那種感覺,我們現在在植物學裡面要描述,石韋這一類的葉的葉片的時候,要呈革質,都有這樣的術語來描述。所以堅韌不拔的這個成語,那個韌字,一個呢就是韋字旁加一個刃字,再一個就是革字旁加一個刃字,這個是異體字,同音同義的,是通用的,這兩個字,都是韋和革這種關係。這個石韋的命名呢,它就是抓住了這個葉片的質地的特徵,所以稱為石韋,那麼加了草字頭呢,就是蘆葦的葦了,古人分的很細,蘆葦的三個不同的生長階段,在蘆葦的筍子的階段,葉片還沒有長出來的時候竹筍的時候,就叫蒹葭,《詩經》裡面的“蒹葭蒼蒼、白霧為霜”。那就是蘆葦嫩的時候,那麼蘆葦葉片長出來了,沒有開花,就稱蘆葦為蘆,開了花以後就叫葦,就用草字頭的這個葦,葦者,偉也,就大也,長大了,所以蘆葦,那麼這個呢和石韋的韋不是一個字,這個字的訓詁,《本草綱目》寫得清清楚的,而且研究非常準確,非常有研究,但是李時珍以後這麼多年了,現在我們很多醫生,甚至包括教科書,這個韋字寫錯的人不少,如果認真地鑽研《本草綱目》有非常豐富的這方面的內容。另外補充說明一點,就是關於《本草綱目》在使用的時候,一些應當注意的。第一個要注意《本草綱目》的版本,《本草綱目》最先出版,是在1593年,就李時珍剛過世的時候,當時刊刻快成的時候,李時珍“忽值數盡”,去世了,沒有完全看到它刊刻發行,1593年,這個稱為金陵版。1663年,再一次刊刻出版,在江西,叫作江西版,江西版和這個金陵版呢,只有一點區別,就是在金陵版,沒有他的兒子李建元的這個《進本草綱目疏》,江西版呢就加了李建元的《進本草綱目疏》,就只有這一點區別,這兩個版本呢,都反映了《本草綱目》的原貌。金陵版,最早,但是現在存世的不多,據說只有四五部,四到五部,包括在國外的,在國內大概只有三到四部,有的還不很完整。比較常見一點的,是江西版,尤其在七十年代,在70年代,上個世紀70年代,有北京大學的劉衡如先生校點的《本草綱目》,那就是以江西版為底本進行校點的,所以我們今後要用呢,那個就是比較好的一個版本,又經過了近人的校訂,又是用的是江西版。後來呢有錢氏版,和合肥張紹棠的張氏版,這個錢氏版,把《本草綱目》的圖,改繪了幾百幅,好像是五(八)百多幅。後來的張紹棠的合肥版呢,又把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繪的很精美的一些藥圖,又把它移植到《本草綱目》裡面,看來這個圖很好看,但是嚴重的失真,因為《本草綱目》的圖呢,是李時珍的另一個兒子,李建木繪的,李建木不是專門的繪畫的人,可能繪畫的技術呢不是很好,所以看來不是很美觀,但是它是李時珍認可了的,本人認可的,所以後來改繪了的,那就嚴重失真了。比如我們現在使用品種比較混亂的這個威靈仙吧,在李時珍的那個金陵版,或江西版,都是一個鬚根狀的,葉是輪生的一個小草本,據現代的植物學家講,應該是玄參科婆婆納屬的一種小的草本植物,但是到了這個合肥版的時候,張紹棠就把《植物圖實名考》裡面毛茛科的一種植物,把它移植到了這個威靈仙的下面,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威靈仙,就是這個毛茛科的植物,所以現代的威靈仙,是不是威、是不是靈,是不是仙,不見得了,臨床醫生都有體會,可能與品種會有一定的關係,像這一類的問題我們要注意,就是說注意《本草綱目》,注明它的版本。
第二點,《本草綱目》凡是引用前人的資料,如果說有文獻的,能夠查到一定用原著,不要通過《本草綱目》來轉引。比如說《本草綱目》引《神農本草經》,引《新修本草》,或者引其它什麼人的,因為李時珍,在編《本草綱目》的時候,它經過了再加工,他把有的相類似的內容,把它揉和在一起,比如說有的文獻上八、九十個字的內容,他可以把它壓縮到了一二十個字,那麼就不是真正的原文了,就不能說原文,你可以說引自《本草綱目》什麼什麼地方都可以,《本草綱目》又是引哪些地方的,因為《本草綱目》儘管李時珍花了畢生的精力,畢竟是個人,那麼有潛力意識的地方,加上一些資料有限,有的也有主觀的改動。比如說在《本草綱目》裡面有一味藥,是一個安神藥,這個本來在下面有一個主治呢是這個眠中出汗,就是入睡了以後,盜汗的意思。眠中出汗,最後因為過去的那種書可能是木刻版,有些筆劃印不顯,汗字那個干的上面的一橫就沒有了。那麼就是一個眠中出汁。李時珍百思不得其解,最後乾脆把眠字改為眼字,眼中出汁,好像就是眼淚,流淚,見風流淚,實際這個就和原來的本義就相去甚遠了。像這類的例子,在《本草綱目》上還是能舉出比較多的,那一定要查對原文,畢竟有千慮一失的地方,這是關於《本草綱目》。
第六呢就是清朝時期。整個清代這個兩百多年,近三百的時間呢,嚴格講沒有出過一部真正的大部頭的綜合性的本草,這個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在清朝的中前期,經濟啊各方面還是比較發展的,有名的康乾盛世,要編撰一個大部頭的綜合性的本草,以它編撰四庫全書的這個實力來看,或者搞《醫宗金鑒》這個實力來看呢,應該是沒有問題,但是在清代的中前期呢,沒有這個必要,也沒有這個可能。因為《本草綱目》剛剛問世,《本草綱目》十七世紀初才開始刊刻發行,到清王朝的建立,就這麼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本草綱目》的傳播、普及,需要相當一個時間過程,在這樣短的時間裡面,《本草綱目》還沒有來得及普及和傳播。如果在清代的中前期,要超過《本草綱目》的規模和水準,幾乎是不可能,沒有那個必要性,所以在中前期呢,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大部頭的本草專著,這是我個人的觀點,這是我在寫《中華本草•本草史》的時候,我對清代本草下的一個結論,中前期為什麼它應該出,為什麼沒有出,我分析了這個歷史原因,在清朝中前期,本草書很多,是什麼呢,很多多是在於傳播《本草綱目》的學術思想,叫作《本草綱目》的後續著作,有的就是把《本草綱目》裡的某一個問題,把它收集起來,比如說把《本草綱目》的附方收集起來,就叫《本草萬方徵集》,把《本草綱目》的釋名的部分收集起來,那麼就叫作《本草釋名》。有的就把《本草綱目》的某一個部分,比如說《本草綱目》最有學術價值的,就是它的正誤和發揮,正誤和發揮這兩個部分,那麼有的把這收集起來,加上自己的觀點,清代前期的很多本草,《本草匯》、什麼《本草洞詮》、什麼《本草求真》,《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等這樣幾十部,都是屬《本草綱目》的後續著作,這占了清代中前期很高的比例,另外一個呢就是受這個考據的影響,清代形成了很多類似於《神農本草經》輯複的,包括《神農本草經》,以及學術思想的發揮的,比如《神農本草經讀》,《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這個這一類的,《本草崇源》等等,這是一類,這是發揮這個經典的,發揮《神農本草經》的,另外呢,清代初年,由於人口的增多,從業人員的增加,需要大量的啟蒙的讀物,所以這個便讀類的,歌括類的本草書到清朝有一百多、兩百種,這個就是一些中醫藥的從業人員的啟蒙書,也非常多,這個在中前期,所以就沒有出現大部頭的。到了後期急需有大部頭的,中醫藥有很大的發展,本草學有了很多需要充實的地方,但是清政府已經無能為力,已經顧不上了,所以清代沒有一個官修本草,在民間也沒有出現大型的。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所以相對來講呢,那麼一個綜合性本草呢就是《本草綱目拾遺》,真正《本草綱目拾遺》其實是一個薄薄的一個小本,就是那麼三、四十萬字,而且這個體例呢也不是很規範,翻閱不是很方便的,比較雜亂的,但是這個對清代的綜合性本草來說呢,不得不談到,所以談到這個清代有代表性的書呢,就是《本草綱目拾遺》。大家要注意《本草綱目拾遺》,我們前面在唐代有個《本草拾遺》,這兩本書不同,《本草拾遺》是對《新修本草》進行增補,《本草綱目拾遺》是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進行增補,這個不能混為一談的。它的作者呢就是清代的趙學敏,趙學敏書上有,這個書的最大的學術價值呢,就從它的書名就知道,對於《本草綱目》,作了重要的訂正和補充。前面我談了《本草綱目》雖然把本草學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峰,但是千慮一失,也有一些失誤的地方,比如《本草綱目》裡面認為鉛丹是沒有毒的,馬錢子是沒有毒的,實際上鉛丹、馬錢子,都是毒性很大的藥,《本草綱目拾遺》,就給它作了糾正。比如說鉛丹,趙學敏,就說鉛丹有毒,中毒的表現是什麼,怎麼解救,還寫的比較詳細,像這樣子,對《本草綱目》進行增補和訂正的,在《本草綱目拾遺》裡面,好像有三十多條,三十多條這都是一些很珍貴的資料。另外清代出現了一大批這個過去沒有收載的草藥,在《本草綱目拾遺》裡面,都增加進去了,這些草藥呢,在臨床上現在用以治膽結石的金錢草,就是《本草綱目拾遺》增加的,這些都是比較重要。所以重要的本草呢,就是前面這個六種,是古代的。
近代的,我們書上還有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個原則上同學們自己看。因為這些內容大家都比較熟了,一看就能懂,在民國時期,一個是中藥的現代研究開始起步,從這個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開始對一些藥物進行藥理學的研究,然後化學成分的研究,一直到現在,延續下來,這個也是我們現在中藥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開始了現代研究。另外中藥正規的教材,在民國時候開始出現,比較規範的,為我們現在的教材,也提供了一些範例。這個都相對次要一些。比較重要的呢,在民國時期就出現了中藥的大型的詞典,《中國藥學大詞典》,陳存仁先生主編的,1935年出版,內容非常豐富,但是裡面錯誤的內容也不少,這個是在民國時期很有名的一個中藥的著作,現在也可以參考。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中藥學方面,尤其中藥專著就太多了,幾千種。我們需要瞭解的,一個是《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這個是國家的法典,所以今後不管是從事臨床,寫處方的時候,凡是《藥典》有的,必須以《藥典》的名稱作為正名,必須遵守,因為它具有法律的約束力。比如說中藥過去有一個藥叫刺蒺藜,歷來就叫刺蒺藜作為正名,現在《藥典》把刺字刪掉了,所以我們教材也相應的改變,好像這個教材呢還沒來得及,正名也應該叫蒺藜。過去的白豆蔻,現在《藥典》叫豆蔻。那麼白字今後寫處方的時候也不要,不管它這個改是不是有道理,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法典,一旦定下來,我們要遵照執行,你不同意可以提意見,如果藥典委員會覺得那個白豆蔻白字不應該去掉,它加上去以後又改過來,但是要遵重藥典的權威性。我們在使用正名的時候,就不能隨心所欲地隨便使用的其它一些名稱,我們進行一些科學研究,就用《藥典》裡面的收載的一些品種,尤其是一些正品,這樣子最後才能夠得到承認,如果不是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那麼你還要證明它是一個藥,要證明它的安全性、有效性,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最後才能夠達到相同的這個研究的效果。
所以對於這個《藥典》,要注意遵守,不管中醫、中藥。大型的參考書,一個是70年代有這個江蘇新醫學院編的《中藥大詞典》,它收集了很多中藥的文獻資料,把它彙集在一起,對於這前二、三十年中藥學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在這個基礎上,近年又出版了這個《中華本草》,《中華本草》,在《中藥大詞典》的基礎上呢,加了總論部分的內容,比如說一些基本理論,《中藥大詞典》裡面沒有。《中藥大詞典》是5757種藥,《中華本草》是八千多種藥,內容更加豐富,對於我們查閱中藥的一些資料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主要的著作呢,就是這樣一些內容。另外在發展過程當中,有些重要的一些歷史事實,也可以給予一些關注,比如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這個第五頁的最後倒數第二行,這個炮製論,這是在中藥學裡面第一次出現的一個分支學科,就開始分化了中藥學,從大中藥學開始有二級學科,在隋唐時期的《本草拾遺》,我剛才講不要和《本草綱目拾遺》混淆,這裡面提出了這個把藥物分為十類,就是後來的十劑,但是我們過去有的資料上呢,這個十劑說是出於徐之才,這是李時珍《本草綱目》造成的一個錯誤,後來沿用了,其實提出十劑是陳藏器,後來是宋徽宗趙佶,才把十類改為十劑。這個是經過考證了的,所以今後看到十劑的出處,應該是唐代的陳藏器,而不是南北朝時候的徐之才,像這一類的本草事實比較重要的,大家作一些常識性的瞭解。所以我們第一章我們就介紹這樣的一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