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二講   中藥知識的初步積累

成都中醫藥大學
張廷模教授

同學們現在我們開始上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中藥學》的緒言部分,在緒言部分我們只要求大家對三個名詞術語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第一就是中藥,第二中藥學,第三本草,我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對這三個概念已經基本上清楚了。我們現在就開始介紹《中藥學》的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的前面是總論,現在介紹總論的第一章,中藥知識的初步積累和中藥學的發展。這一章在教學大綱裡面是作為瞭解的,作一些常識性的瞭解。在這一章裡面有兩節,第一節是中藥知識的初步積累,這一節原則上是同學們自己看,這個就是作為參考的,一般不會考試,作為最基本最基本的瞭解。瞭解中藥知識的初步積累,它是來源於我們祖先生活和生產的實踐。這個就是通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這個傳說就反映出了,一個是來源於實踐,而且這個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很多的堅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每天還要遇七十毒,以身試藥,慢慢地才發現了中藥。而且發現了以後,知識的積累是從零星的、分散的、口耳相傳,然後到比較集中,到文字記載。同學就瞭解這麼一個初步的積累的過程。那麼在這一章當中,重點在第二節,就是中藥學的發展。在中藥學的發展當中,主要要求瞭解每一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瞭解到什麼程度?就是說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它是哪一個歷史時期的?比如說《新修本草》,大家就瞭解它是唐代的,不要求具體到哪一年,只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的,這個要求是很簡單的。如果有作者的,作者是誰,能夠把它對應,聯繫這個對應關係。有的本草是沒有作者的,就不要求。一個是成書的大的歷史時期,第二個是作者,第三主要的內容,第四主要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主要的學術價值。每一個本草一般就是那麼二三條有文獻方面的價值,有實用方面的價值或者理論方面的價值。這一節的主要的內容就基本這樣要求。下面我就具體的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秦漢時期

第一秦漢時期,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有時候簡稱《本經》或者《本草經》。那麼這一本書具體成書在什麼時候?在學術界一直是有爭論的,我們的教科書最後認定它不晚於西元二世紀,就是在東漢的末年。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神農本草經》本身就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可能不是一個人,不是在一個時期形成的,但是它最早不會早於東漢的初年。因為在《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圖書目錄裡面沒有《神農本草經》,也就是說它不會早於《漢書藝文志》,不會早於東漢的初年。那麼最晚呢,它不會晚於張仲景,因為在張仲景使用的很多常用的藥物,比如說生薑、竹葉這一類,《神農本草經》沒有收載,如果它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後成書,張仲景使用的藥物,他肯定要全面的收載,所以他應該早於張仲景,那也就是在西元二世紀以前。所以初步的我們就說它是秦漢時期的一個有代表性的本草。如果要進一步瞭解的話,它不晚於西元二世紀,就掌握到這樣一個程度。那麼《神農本草經》的作者是誰?不知道。神農是假託的,正如《淮南子•修務訓》上說的:當時“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始能人說”。就是說當時的社會風氣,自己不能署自己的名,在著書立說的時候,必須假託傳說當中的一個人物,那麼這個《神農本草經》就是假託的古代的神農,這樣子編的一個本草學的專著。所以這個作者,不要求。那麼它的基本內容呢,《神農本草經》它分總論和各論,各論收載了365味藥,按照毒性的大小或者按照補虛和祛邪,把它分為上、中、下三品,也就是分為三編。上品的藥120種,這120種一般是沒有毒的,當然是不是真正沒有毒,是當時的分類的標準,比如說現在我們就發現裡面有的是有毒的,但在當時是認為沒有毒的,120種,認為可以長期服用,可以補虛的這個稱為上品,也就是在上編。下品一般是有毒的,主要用於祛邪治病的125種。介於這兩者之間,可能有毒,可能沒有毒,既可以扶正,又可以祛邪的120種,作為中品。整個書收載了365種藥。當時的藥物完全不止365種,因為是當時受道家和方士的影響,就是應周天之數,就是說地球繞太陽一圈,一年365天,每一天一味藥,所以應周天之數,只收365味藥,這就是《神農本草經》藥物的總數的來歷。只有這麼多。那麼另外就是相當於總論的部分稱為序例,這個序例一共只有13條。

次序的序,例子的例,序例。《神農本草經》的序例一共有13條,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總論部分。講述的是《中藥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的東西,這個我們後面還要講到,有13條序例。另外收載的藥物是365種,這365味藥就是把它分為上、中、下三卷或者上、中、下三品。那麼它這個分類的標準是什麼?一個是毒性的有無;另外一個,有的說是功效,是補虛或者祛邪,有的說是一種性能補瀉,都有自己的道理。這個作為基本標準。那麼一般把沒有毒性的,長期服用對人體沒有明顯損傷的,一般是用於補虛的,把它列為上品,這個有120味。當然這120味是不是真正的都能補虛,是不是真正的都沒有毒性,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他當時制定的標準是這樣。沒有毒性的,可以長期服用,不會傷人的,主要是用於補虛的,作為上品。下品一般是有毒的,不適合長期服用的,主要是用於祛邪治病的,驅除寒熱邪氣,祛癥積、鬱積的,就是治病的,這125種作為下品。介於這二者之間,可能有毒可能沒有毒,既可以用於補虛,也可以用於祛邪的一些藥物120味,就把它列為中品。整個書的內容大概就這麼一個情況。那麼具體的藥物,先是藥名,藥名下面有性味,性味下面有功效主治,這樣的一些內容。它因為是寫在木簡上,所以內容是比較精煉,文字也比較少。《神農本草經》的學術價值,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價值呢,應該說主要有三方面的學術價值。第一個學術價值就是文獻學方面的,就是我們在教科書上第五頁的第二段的第三行談到的,本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既然是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不但是研究當時藥物情況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因為《神農本草經》的藥物下面有很多疾病的名稱,這個對於研究當時的醫藥情況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所以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對於研究秦漢或者秦漢以前的醫藥的情況,那是非常珍貴的。這就是文獻學方面的價值。那麼大家要注意理解這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這樣一句話,第一個是現存的或者說我國現存的,也就是說它並不是歷史上真正最早的。在《神農本草經》以前肯定還有更早的藥學專著,這個現在在一些古代的文獻當中還能夠發現一些這樣的書的名稱。比如說文獻裡面記載淳於意得到的《藥論》,這個就是一部藥學專著,這個是沒有爭論的,它早於《神農本草經》。但是這些書的內容是什麼?一無所知,現在只知道書名,也就是說現在沒有保存下來,所以我們在前面就加了一個修辭詞。是現存最早而不是真正的最早,只是保存下來的本草文獻當中,這是一點,注意。第二是藥學專著,至於記載了中藥,而且記載的中藥品種不少的書,在《神農本草經》之前的也不少。比如我們剛才在講中藥知識的積累的時候談到的《山海經》、《詩經》,甚至於《五十二病方》。尤其是《五十二病方》,記載的藥物二百多種,數量也很大。但是它不是藥書,不是中藥學的專著,也就是說它不是本草書,《五十病方》是一個方書。其餘的呢,與醫藥無關的一些著作。所以我們是講的藥物學專著,所以要把這個基本的一些概念搞清楚。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它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醫藥的一些重要的資料,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這一段文字的第五行的後面,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就是《神農本草經》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或者中藥學理論或者說本草學理論的基礎。這個主要體現在《神農本草經》的序例裡面,我們書上談到了在這個序例裡面,藥物要注意它的采造時月,就是它的採收加工要注意,這個我們後面要講,要注意它的時間性。真偽陳新,要注意它的品種是否正確,藥品儲藏的過程當中也是需要注意。尤其是中藥基本理論就是我們後面第四章要學的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性能我們現在一般要講五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一個內容是四氣,第二個內容五味,第三個歸經,第四個升降浮沉,第五個毒性,或者又叫有毒無毒,這樣五個方面,主要的五個方面。但是在《神農本草經》都有中藥最基本的性能理論,這是中藥理論的核心。這五個重要的理論,它當時提到了三種,一個提到了四氣,藥物有四氣,而且《神農本草經》在每個藥後面一般都標明了它的四氣寒熱溫涼,當然沒有涼性。寒性、溫性,我們也是在講四氣的時候再說。標明了它的藥性。藥味,到底是酸的、苦的、辛的,這樣的一些藥物的味,四氣五味。另外有沒有毒性,因為它分類三品本身就是按照有毒無毒作為一個標準,所以毒性總結出來了。

另外的兩個理論呢,歸經和升降浮沉,它也是從產生到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成為一種性能的理論,應該說成熟於金元時期,這個歸經和升降浮沉。所以我們這裡是初步奠定了,初步,因為它只是把主要的理論提到了。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對這一點也是要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過去在有的考試當中,也考過這樣的這種多選題。比如說《神農本草經》確定的性能理論有以下哪些,就把五個方面的中藥的性能的理論,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列出來,有的同學就不能正確的選。其實我們的書上講得很清楚,那《神農本草經》提到的總結的性能理論是三個方面,就是氣、味和毒性這三個方面。在我們書上也說得比較清楚。

另外配伍法度,就是中藥的配伍,《神農本草經》提到了有七情,這個我們在總論裡面還要講,就是說中藥藥與藥之間配合起來用有七種情況。這七種情況可能是增加療效,有的是降低療效,有的是降低毒副作用,有的是增加毒副作用,這樣一些。儘管當時的文字比較古樸,但是現在藥的配伍還沒有超越《神農本草經》所總結的那幾種情況,藥與藥之間同用以後,要不就是增毒減毒,要不就是增效減效,或者說互不影響,這麼幾種關係。應該說《神農本草經》的概括具有很高的科學性,這麼二千多年了,到現在就包括西藥,藥與藥之間的配伍也不過如此,只不過它的表述的文字不同而已,但它內容的實質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書上談這個配伍的法度,也是總論裡面今後要學的重要的內容。

比如說還談到了藥物對劑型的選擇,在《神農本草經》的序例裡面就言簡意賅的提到了藥物有宜丸者,就是有的適合作丸劑;有宜酒漬者,有的藥適合用酒來浸泡,酒漬,那個三點水一個責任的責;有適合於水漬者;有的適合於湯煮者,就是說作為煎劑,用水來煎煮;有的是兼宜的,有的是不適合作丸劑的,有的是不適合作酒漬的,有的是不適合作湯劑的。那麼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這個就是藥劑學當中,藥物對劑型的選擇。比如說有的藥它的有效成分,如果它既能溶於水,又能溶於酒精,溶於酒,那當然它既可以煎煮,做為湯劑,用水來作為溶媒;也可以泡酒,作為酒劑,用酒來作為溶媒;但是中藥裡面有很多的藥它的有效成分不能溶於水,它是非水溶性的。比如說我們今後要學的峻下逐水藥當中的甘遂、大戟,或者以後要學的清熱藥當中的青黛,以後要學的琥珀等等,很多藥。這些藥的有效成分它不能溶於水,它不能作湯劑。所以《神農本草經》就提到了有的是不能水煎,對現在的製劑,包括我們臨床醫生在臨床處方,都非常有指導價值。所以現在比如說我們中藥一個處方,把這個複方要搞成一種中成藥,那首先要分析它主要的有效的化學成分是什麼?有效的化學成分是哪一類的?是水溶的,醇溶的?或者怎麼,來確定它提取的工藝,進行工藝的篩選。現在也是新藥開發當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這個在《神農本草經》就提到了。但是《神農本草經》僅僅的提到的是藥物的理化的性質對於劑型有選擇。另外患者的病情,對劑型還有選擇,這個病情的緩急輕重不一樣,所以後來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當中就加以了補充,還有這個要考慮病對劑型的選擇。

實質上這些在本草文獻裡面的知識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我們這裡也是一個初步奠定,它是從一個側面強調的藥物這個部分多一些。但是我們現在很多臨床醫生開處方的時候,還是沒有完全的遵守,希望同學們以後要搞清楚,有的藥是不能作湯劑就不能作湯劑的,比如說清熱解毒藥的青黛,它就是不溶於水,有效成分,那作湯劑,那就是浪費了藥。但是我們現在臨床見到把青黛作為湯劑的煎煮的比比皆是,當然它有客觀的原因。我們在介紹青黛的時候還要講這個客觀的原因。有的是亟待於解決的。另外在我們的中藥教科書上,在我的印象當中,好像是從二版、三版教材就開始,一直到現在的七版教材,我們今後的開竅藥當中有一味藥叫做蘇合香,蘇合香後面不作湯劑,宜作丸散。蘇合香是不能作散劑的,也不能作湯劑,因為它有效成分是非水溶性的,它不能作湯劑這是對的。蘇合香可以作丸劑,也可以作酒劑,它能夠很好地溶解在醇裡面,但是它不能作散劑。但是在這教科書上呢,一直在二三十年內教科書互相抄,都是說宜作丸散。為什麼蘇合香不能作散劑?蘇合香的藥材是一個半流體狀的藥材,它是稀的、軟的,就像那個冬天的蜂蜜,那當然比那個蜜還要成形一些。它沒有辦法粉碎,不可能乾燥,那乾燥它整個藥性就失掉了。所以就包括教科書上講的,寫上的蘇合香作散劑也是錯誤的,也是違背了要考慮藥物對劑型的選擇。但這一類的例子還是很多的,以後在具體的藥物當中可能還可以給同學們舉一些。像這樣的一些內容,應該說都是中藥的基本理論,這個基本理論最初就是由《神農本草經》開始奠定,所以我們說它的第二個價值就是初步奠定藥學理論基礎。這個就是理論上的價值,對於我們中藥學。 第三點,就是這一段當中的倒數第三行的最後一句話到下面一行的一句話,《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曆用不衰。就是經過了一二千年,《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一些藥物它的功效主治現在還在用,仍然非常有效。我們今後學的這個教材,比如說解表藥,我簡單的數了一下,大概一共有27味解表藥這第一章,這27味解表藥當中好像只有七味藥是後來的本草收載的,其中20味都出自《神農本草經》。那麼從解表藥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發現,《神農本草經》的藥到現在也是我們臨床的常用藥,我們整個這個教材上我們要學的320味藥左右,至少一半以上都出自於《神農本草經》。它的實用價值可見一斑。比如說《神農本草經》記載丹參,能夠除煩滿,胸中滿悶,心煩,在現代用丹參來治療冠心病,當初就是根據這幾個字。這樣子慢慢發掘出來,現在是臨床上治療冠心病胸中煩悶、心絞痛這些常用的。至於我們書上談到的什麼黃連治療痢疾,麻黃平喘,茵陳蒿治療黃疸,半夏的止嘔,苦楝的驅蛔蟲等等,我們今後通過具體藥物的學習,這個就更多了,我們至少要學100多種《神農本草經》的藥物。所以《神農本草經》的學術價值就是一個文獻價值,那就是最早的,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第二個就是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中藥理論的基礎;第三個就是實用價值,它收載的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曆用不衰,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效。這個是書上的內容,我們就主要要求大家瞭解這樣一些基本的內容。

我補充一點,補充一些問題供大家參考。第一個就是關於《神農本草經》的版本的問題,因為《神農本草經》過去是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上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漢字,那個冊字,一冊書,二冊書,那個四豎就是很多簡,中間那一橫就是把簡串起來,那個叫韋,我們下面要談到,那個用皮做的,所以那是一個象形字,冊字。那不便於保存。所以《神農本草經》可能最晚在北宋初年,原書基本上就亡失了,見不到了,那麼我們現在見到的《神農本草經》都是從南宋開始,南宋一個叫王炎的人開始,就從古書裡面,古代的文獻裡面把《神農本草經》的資料收集起來,重新整理也就是一個輯複的過程。因為王炎的影響不大。明代盧複也開始輯複,當然也沒有很大的影響。輯複很有成效的是清代,清代比如說顧觀光、黃闔運、孫星衍有很多,但是比較好的就是孫星衍的。國外有日本的森立之等,這些也有幾本。現代,比如說曹元宇、王筠默等等,也有不少的學者進行輯複。由於他們各人佔領的資料和角度或者學術觀點或者輯復古代文獻的水準,這些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內容有一定的出入,所以我們今後從事中藥研究,要引用《神農本草經》的原文,一般要注明是誰的,誰輯複的《神農本草經》,要說明它的作者或者版本,不然的話另外的人從另外的版本來翻怎麼會不一樣呢?或者不完全一樣,就會出一些問題。所以這個是對使用《神農本草經》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另外《神農本草經》由於當時的文字比較古樸,因為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上,文字也不能多,也非常精煉,也非常古樸,所以要正確的對待《神農本草經》上的一些比較古樸的文字。在《神農本草經》裡面,比如說有一味藥叫做莨菪,一種茄科植物,莨菪。另外有一味藥叫做麻,就是大麻,就是我們後面要學的火麻仁的幼嫩的花絮或者果絮,這個來入藥的時候,那麼這樣兩味藥下面,它《神農本草經》就有多食,見鬼。好像用多了,吃多了,要見鬼。過去常常有人就用這樣的內容來批判或者批評中醫中藥,說它不科學,怎麼見鬼之類的話都在中藥書上出現。其實這個是非常珍貴的本草文獻資料,它就是用了這兩種藥量大了以後的一種中毒的表現,是一種幻覺,產生了幻視。因為當時沒有什麼幻覺、幻視這一類的語言來描述,在當時古樸的用語的情況下,它只能說量用大了要令人見鬼,看見到了一些不實在的虛無的東西。其實這也是對兩個藥物毒性反映的最客觀的一個紀錄,應該說是非常珍貴的資料,不但不應該譴責,我們還應該加以發掘,在這些方面進行一些研究。像這樣的例子也是常常會有的,所以要正確對待裡面的一些內容。第三點當然我們要承認它有不足的地方,有它的歷史的局限性。因為《神農本草經》明顯的受到了道家和方士的一些思想的影響,首先《神農本草經》為什麼收藥365,從現代的研究,到了東漢時期臨床用的藥物遠遠不止365味,為什麼只收365味?這個就是受道家和方士思想的影響,那就是要應周天之術,什麼周天之術呢?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要365天,每天一味藥相應,只收365味藥,以成周天之數,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局限性。另外由於受方士的影響,當時很多的礦物藥,都認為能夠補虛,對身體有好處,對它的毒性忽略了或者沒有發現,造成了一些很消極的影響。所以《神農本草經》上品的第一味藥是丹砂,就是朱砂,以後要學硫化汞就是有毒的一種礦物藥,而當時在《神農本草經》把它認為是無毒的,而且排在上品之首,這些都是由於歷史形成的一些局限性。我們也必須承認它。這是關於秦漢時期和《神農本草經》的一些情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二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代表性的著作,是《本草經集注》。有的在前面加上一個“神農”,沒有的,原書就叫《本草經集注》,不是《神農本草經集注》。這本書的成書時間,只要求大家記住是南北朝時期就夠了。那麼具體在南北朝的什麼年代,這就不需要記,哪一年就更不需要記了。它的作者就是我們書上在第五頁的,這一段,三國兩晉南北朝下面的第二段,陶弘景,作者是陶弘景。在當時是很有名的一個人物,他不但是政治家,在佛教這些方面都有很深的一些研究,也是一個醫藥學家。《本草經集注》的基本內容,它收載的藥物就再來一個周天之數,就是365味乘2就是730,這個很好記,兩個周天之數。在序例部分,他把《神農本草經》的序例13條詳細的加以注釋,豐富了很多。而且增加了很多製藥、炮製、配方、藥材識別方面的一些內容,所以使序例的內容就更加的翔實更加的豐富。 比如我剛才說的《神農本草經》只強調了藥物對劑型的選擇,陶弘景覺得不夠就加上了病證對劑型的選擇。比如說病情比較急的,需要適合於湯劑;一些慢性病最好使用丸劑,這樣的一些內容作了一些補充。尤其在藥材的真偽鑒別,陶弘景非常有功勞。比如說蒼朮與白朮,怎麼區分?怎麼樣的來鑒別?當時有的人就用皮蛋蛋白部分拿來造假的琥珀,把它反復地煮反復地曬,最後有那種類似於金屬光澤一樣的亮亮的又像琥珀的顏色,實際上是假的。陶弘景就指出了怎麼來鑒別它是假的?一煮,水一煮就變軟了。另外比如說有的肉蓯蓉,用松樹嫩的尖來造假,他也有鑒別的一些方法。尤為可貴的在當時有兩味礦物藥,硝石與芒硝,一般認為,芒硝我們現在就是又叫水硝,它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鈉;另外一個硝石又叫火硝,它的化學成分硝酸鉀。從外觀上很難鑒別,當時從名稱和實物都常常發生混亂。陶弘景當時就指出怎麼鑒別呢?強燒令紫焰起者,就是硝石。強燒就是用很高的溫度來燒灼,能夠發出紫色的火焰的。這個在當代的化學上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焰色反應,在中學的化學裡面都要學。在當時陶弘景就已經掌握了這樣的化學鑒別的一些技術,在世界的化學史上應該說都是值得抒一筆的。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像這樣的內容就是在對於藥材真偽的鑒別,補充了《神農本草經》的不足,有很大的實用性。整個《本草經集注》它有三部分的內容組成,第一部分就包括整個《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在當時整個《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它是用紅色的筆來抄寫的,把它抄在簡上或者絲綢或者紙上。就是朱書《本經》,用紅色的,墨書《別錄》,就是《名醫別錄》。從《神農本草經》形成以後,東漢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候的很多醫藥學家,就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內容,就是一些文獻上說的“附經為說”,“附經”就是依附於《神農本草經》來發揮自己的觀點,增補自己的內容。這些附經為說的內容,後來陶弘景把它整理出來就叫做《名醫別錄》。《名醫別錄》的內容就用黑色的筆來寫,叫墨書《別錄》,把它區分開來。我們今後如果翻閱這個《本草經集注》,現在的就是後世就是一個白的字,陰文,我們講《證類》的時候再說,後面黑體字,夾在中間有很多小字,這個小字就是陶弘景的注釋,所以他稱為集注。加上雷公《藥對》的內容,所以他整個這個書前面的所謂的朱書的部分,就是我們以後見到的《證類本草》的白的大字,因為它是那種陰文,就是圖章,把字的部分把它刻掉,把它印出來,那就是周圍是黑的,那字顯出來是白的,那種白的字那就是《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下面的是黑色的字體同樣大的那就是《名醫別錄》的內容,夾在這兩個部分當中的如果是討論藥物配伍的內容的,那屬於雷公《藥對》的,其餘的內容全是陶弘景的。所以我們使用《本草經集注》,今後,不能都說是陶弘景曰怎麼怎麼,如果是他的陰文本身是《神農本草經》的內容,應該是《神農本草經》云怎麼怎麼。它的黑體字就應該《名醫別錄》云怎麼怎麼,中間的有的是雷公《藥對》云,有的是陶弘景云,不能全部的內容都加在陶弘景的頭上。這是使用《本草經集注》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很多都出錯的。

《本草經集注》它的學術價值有兩點,

  1. 首創了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就是我們書上談到的,就是《本草經集注》這一段的第五行後面,各論部分首創了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的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當然在我們中國按照自然屬性來分類一些事物,歷史非常悠久,最典型的自然屬性分類就是我們的漢字。金屬的就是金字旁,非金屬的就是石字旁,草本植物就是草字頭,木本植物就是木字旁,這個就是一個自然屬性分類,源遠流長。但把這個自然屬性的分類的方法用到本草學上,首開先河是陶弘景。這種分類的方法對於一些大型的藥學著作,因為它收的藥很多,功效只有那麼二三十種功效,那個就分類起來很困難,常常交叉。而且對於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藥用植物學》,或者《藥材學》或者《中藥鑒定學》,等等,用自然屬性分類有它的優勢,所以現在一直沿用。所以這種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對以後的大型的本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唐代的我們要講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那幾本大部頭的,一直到《本草綱目》,甚至於到當代,都在沿用,當然也在不斷地發展。首先採用這種方法歸功於陶弘景,這是在分類上的一個成就。首創了按藥物來源的自然屬性分類。
  2. 確立了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書上第二段的倒數第三行,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為後世本草學家沿習使用。嚴格的講《神農本草經》不能算一個綜合性的本草,可能算一個臨床藥物手冊,比較客觀,比較準確。因為它主要介紹的就是藥物的功效主治。因為中藥學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前面講了。在總論部分,有本草學的歷史,講本草或中藥的發展。《神農本草經》沒有,《本草經集注》一開始就講了本草的發展概況,從上古一直寫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總論的內容非常豐富。各論對藥物的記載有兩大版塊的內容,一個版塊就是藥物的性能功效、應用,怎麼用這個藥?另外就是對於藥物本身的一些研究,或者一些描述。這個藥物的形態,它的產地,怎麼樣去鑒別?這樣的一些內容,《神農本草經》沒有。對藥材或者藥物本身的一些研究內容,這個呢《本草經集注》下了很大的功夫,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的綜合性的本草都按照這個體例的框架沿習使用。

好,這節課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