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門課程最後一個單元,在前面系統講述了這門課程的基本內容之後,我們回過頭來:講一講作為本科學生如何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最終,學習之後,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在這裡面,再作一次解釋,提供一個思路和方法。至於在講述過程中曾經提到某一個問題,有多種學術觀點、有多種學說,作為本科教學,只提供一個目前學術界共識的一個學說,其餘的一律不要求,僅供同學們今後學習的時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說一說,作為本科生進入高等學校,第一門中醫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要想學好這門課程,每位同學應該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我們講授這門課程,同學們能夠體會到《中醫基礎理論》和中國的文化密切相關。無論在哲學和科學,乃至人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密切相關。特別是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因此,我們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這門課的時候,認真去學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推薦給同學們一本我認為不錯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教研室,是給哲學系學生上公共課的,叫《中國古代哲學史》。希望大家認真去閱讀。通過閱讀這本書,自學,可以瞭解中國古代的哲學大致的發展過程。我們前面講過氣、陰陽五行,那裡面都做了解釋,這個概念是怎樣?氣、陰陽五行學說是怎麼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除了讀這本書之外,建議同學們讀一點中國的小學,現在叫蒙學,中國文化的蒙學,推薦一本,讀一讀《幼學瓊林》。那裡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學、倫理,全都有了,是中國傳統教育第一名七門課程。至於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還有許多書,讀這一本,我看就能瞭解一下中國文化的概貌,從哲學、社會科學、倫理學、天文、地理、氣候,那裡面都有。再推薦一本書,要想瞭解中國文化的大致發展過程,現在教育部為全國的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編寫了一本中國傳統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為本科生不需要瞭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開本,也就是一百多頁,又都是全國統編教材,是教育部統編的,讀一本《中國傳統文化》。讀三本書,達到什麼目的呢?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過程。通過這個,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特別是重點掌握中國古代哲學發展歷史。它通過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使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的特徵,它與西方文化有什麼區別?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中醫學,在理論上,它有什麼特點?通過讀這些書,掌握這些知識,解決了初步瞭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的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學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只有掌握了中國的文化所決定的科學思維方式,按照這個科學思維方式才能把《中醫基礎理論》學好。第二點講,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學它的概念、判斷,邏輯思維過程以及這個理論。離開這個前提,按照同學們在高中學習的受近代或者現代教育,以西方文化為中心所開那些門課程。那種思維方式是學不好中醫的,更學不好中醫理論。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講課就以講臟腑為例,反復強調,同學們,同樣一個心臟,中醫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國的科學思維方式基礎上的心臟的概念,而解剖學的心臟是建立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科學思維方式,所抽象出兩個不同的概念、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抽象的結果,抽象出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是有區別的。離開這個前提,就難以把《中醫基礎理論》學好,這是第一點。要學好《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作為我們本科生剛入學的時候,應該準備好的條件。
第二點,就學習這門課程而言,要始終(從)基本概念入手。一門科學,它是由若干學說組成的。作為一門科學理論,每一個學說都是由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規律,由這三個知識要素構成,按照邏輯關係把它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基本概念是構成一門學說,構成一門科學最基本的要素。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首先從概念入手,逐個把概念搞清楚,先總的搞清楚,然後,橫的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夠把理論學通、學好。
如何把握這個概念?大家知道科學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它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地深化。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斷地變化,這才叫科學。同學們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那就是按照現行的教科書來學習,現在教科書裡面給同學們提供的概念,教科書編寫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到目前為止,得到學術界共識,相對穩定的內容,才能寫進教科書裡面。換句話說,教科書裡面所提供的概念,是學術界所共識的,它給的內容是相對穩定的,至於還有其他一些內容,其他不同提法,作為本科學生學習,教科書裡面一般是不納入的。除了教科書之外,隨著同學們的學習年資的增長,還可多涉及之。中醫對基本概念的研究,也是當前中醫藥界研究重大課題,就是中醫名詞術語的規範問題,實際上就是概念的界定、規範。研究成果也不斷地取得新的成果。
同學們追蹤這樣一個動態,看這個概念最新怎麼表述?將來一旦在全國明確公佈了,中醫藥的名詞術語規範,包括它的釋義、它的語言符號、名稱的確定。一旦公佈了以後,就變成我們國家的權威性的表達。將來同學們在學完教材基礎上,凡是已公佈的名詞術語,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內涵、處延的界定,叫釋義,有差異的地方,今後一律以名詞術語的規範為准。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它也反映、體現了一個科學概念是運動變化的。因為從古至今,雖然經過現在的整理,同樣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來下定義。前面課程講到,就以健康的定義,以西醫為例,下二十多個定義。每個定義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下定義應該符合科學定義的原則。這樣,站在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抽象出來的,並不等於概念齊。這是第二點,關於從概念入手,這是一。看工具書,要看最新的工具書。這是關於學習概念第一點要注意的。
第二、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中醫理論當中的基本概念。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特徵所決定的,中國的語言文字,每一個單字構成一個詞,雙音詞也可構成一個詞。總之,詞可以是單音的,也可以是多音的。每一個詞表達了幾個概念,要對它進行釋義,漢字的特點,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多義性,內涵的多義性。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維特點,強調按照形式邏輯來推理,強調定義它的內涵,表述它一個概念定義的時候,必須是單義,不可多義,有個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一個術語在這門科學裡只有唯一的解釋,它的內涵不准出現第二個。而中國的文化恰恰與之相反。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有個意和象(在)裡頭。因此,它每一個單字,含有豐富的內涵,轉化成我們現在(對)概念下定義,就從義項來說,它含多義項。但是,多義項,自有文字那天開始,注釋文字那天開始,有《辭書》開始,都限定了這個義項是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另外一個義項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就某一個義項使用條件,從古至今也說得非常清楚,概念是清晰的。我們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基本概念的多個義項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清楚,在什麼情況下使用這個義項?在什麼情況下使用那個(義項)?把握條件是至關重要的。離開這個思維方式,就是離開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就沒有辦法來正確理解中醫學的基本概念?這是第二點,講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
比如說,第一章,第一個就講氣。從古至今,說得很清楚。抽象氣這個概念,作為一個文字符號的氣,經過高度抽象,脫離開它的物質原形,抽象出它的結論,概括了它反映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本質吧!首先承認它是物質,同時,又強調它具有功能的含義。把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考慮,這是中國的文化。按照西方思維特徵,物質就是物質,不能有功能的意思,它倆不能是功能和物質的統一、它倆實際是對立的。非此及彼,非物質就功能,非功能就物質。而中國的文化,既可以非此及彼,又可以亦此亦彼,這就是辯證的思維方式。離開中國文化思維方式,無論如何,也沒法理解氣的概念。我們講過《中醫基礎理論》,所有涉及概念都是這樣,都是這樣一個界定,都是這樣一個特徵。這是如何學習概念?
第三、怎樣去掌握中醫的理論?前面講過,中醫基礎理論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等構成的,由科學事實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經過推理而得出來的。而這個推理,要求掌握辯證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按形而上學的那個邏輯學來推理的。換句話說,用現在邏輯學來說,傳統邏輯是指西方最早的,我們今天叫形式邏輯,翻譯過來,西方叫傳統邏輯。而我們中醫學思維方式呢?儘管是中國古代文化所決定的思維方式,是辯證邏輯。而西方文化中心的傳統模式是傳統邏輯,不是辯證的。在兩種不同的邏輯思維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理論、描述兩種不同的概念,它倆不能等同,學習過程中,不能把它簡單等同起來。所以,就引出第三點,怎樣學習中醫理論。因為中醫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現象的,那麼西方的醫學,它也是研究生命現象的。對於人體的認識,中醫學最早也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就以臟腑為例,中醫的心肝脾肺腎和解剖學那個心肺脾肝腎,不可同日而語。理解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中醫就必須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西醫就按西醫思維方式來理解,兩者不能混同起來。也就是第三點提出來,因為同學們都學習過近代科學、現代科學的生物學知識、解剖學知識,不能拿解剖學那些知識來同中醫對號。
如果說臟象和解剖學還有點相近的話,那同學們學習經絡的時候,上哪找其解剖?如果找不著了,那就中醫不科學了嗎?變成玄學了嗎?一定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醫理論,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包括今後畢業以後,既要學習中醫,又要學習西醫,那就是中醫也學得清楚,西醫也學得清楚。至於今後,它們之間的關係,需要你們不斷地去探索,不是簡單進行橫向的比較。否則的話,學不了中醫。在這個基礎之上,去認真學習中醫某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由哪些基本概念構成的?哪些基本知識構成的?最後,它用什麼思維方式?結果推出的結論是什麼?前面我們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個原理。就分析這個句子而脾胃、氣血、化源,僅從這,就牽涉到這麼多概念。那就得問,什麼是脾胃啊?脾胃它有什麼功能啊?什麼叫氣血啊?氣血和脾胃有什麼關係啊?那怎樣來通過脾胃和氣血,最後推出來它是氣血化生的源泉呢?找出它們的構成,這個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後它是怎樣推理出來,得出這個結論?在這個基礎上,學習理論,不是僅僅為了說明這個理論,為什麼?其一、是它的說明意義;其二、更重要的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在中醫學裡面用它做什麼?怎樣用它去認識生命、認識健康、認識疾病、認識人們的養生和保健?不是就理論談理論。我想如何學習好《中醫基礎理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按照中醫學這個思維方式去學習,我看通過幾十個學時的學習,在今後,再通過其他科學習,進一步來加強對它的認識,基本上就能把問題搞清楚了,大致的體系能掌握了。最終學習完了以後,分解開每個原理,它的概念、它的推理過程、它的結論、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然後,各個理論之間、每種原理之間是個什麼關係?我們第一章強調中醫的整體觀念。換句話說,轉化成思維方式,就是中醫學所賴以存在的中國傳統的、系統的、整體的辯證思維方式來學這本書。最終達到的目的,我理解,本科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今後大家畢業以後,再去讀碩士生、讀博士生,乃至念博士後,總之,最後你要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第一關就過這個頭腦關、思維關。靠什麼過?靠這幾年的功夫,各種課程來進行訓練,第一關訓練就是《中醫基礎理論》。如果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大致能建立起中醫的思維方式,對中醫理論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搞清楚。最終,大家學會,用中醫的思維方式來考察問題,就達到目的了。也就是說,這門課程最終學習要考同學的,大家交一張卷回來,就字面說,還反映不出來學生到底建沒建立起中醫思維方式。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核。一張卷,就老師教的都能通通答出,看其掌握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看你到底掌沒掌握中醫思維方式。在這張卷裡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來。就是在論述一個(問題)、說明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也能看出你的思維方式符不符合中醫?我想最後不是僅僅記住幾個詞,背住幾個原理,就看能不能掌握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通俗一點說,通過學習中醫,我認為考核這個人是不是中醫?你別看他念的是中醫學院,說的是中醫話,最後可以用一個標準判定他,看他的思維方式是不是中醫?用我的話說,就是他掌沒掌握中醫的腦袋。這個將來同學們在臨床的時候,臨床實習乃至將來從事臨床工作的時候,顯得更重要。
將來同學們在學校學習兩個系統:一、中醫要學;二、西醫要學。以西方文化為中心所建立起的醫學體系,和以中國文化為依託建立起的中醫學體系。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都裝在我們自己腦子裡,會發生矛盾。當你沒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連接點的時候,沒學到如何澄清的時候?你沒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連接點,沒法讓它們倆交融。大學剛畢業和在大學學習過程,我建議,學中醫,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辦;學西醫,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辦。將來到臨床上去看病,用中醫來辨證論治的時候,用中藥給病人治療的時候,就是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考慮。一半腦袋用中醫,一半腦袋用西醫。當考慮中醫問題的時候,將西醫這邊腦袋閉上;當我從西醫的角度看,把他診斷搞清楚,看到底什麼機制?做出個正確診斷的時候,就把中醫這半腦袋,將中醫思維關上。把西醫要搞清楚,最終如果你用西醫治療,就不要按照中醫去辨證論治,要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去治療去。只要按中醫治療,中醫學院強調按中醫治療,一定是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去做治療。
從我念書那年開始,我就想立這麼個志向,現在幹了幾十年,我就可以練到這個程度。就比如現在看病,首先想,來了一個病人,那肯定到這兒來都吃中藥,發揮中藥的長處嘛。第一我先把西醫,因為現代現實的醫生,患者需要,要你大夫把西醫給說清楚、中醫給說清楚,這不是不合理的,這是社會需要。首先,西醫的病,診斷清楚,什麼病,第一次到這兒來一定進行全面檢查,我得搞清楚。如果是從外院來的,已經帶了資料,近期做好了,可以供參考。通過你自己檢查,一定把西醫診斷搞得清清楚楚。這個病,我用中藥治療,一點西藥不用,一旦想用中藥治療的時候,我必須按照中醫,把西醫就不考慮了,只考慮中醫,它倆互不干擾。我想能夠練到這個程度,就是一個人長兩個腦袋。中醫學院的畢業生,既會中醫思維,又會西醫思維,用哪個得心應手,用哪個來哪個,真正地下功夫修練一翻,讓它兩者之間不交叉。如果你練到什麼程度呢?已知某某病,某一個階段,西醫治療效果不顯,和中藥比就是差。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中醫治療。但是同樣中醫治療的時候,某個病診斷很清楚,在什麼病理階段是個什麼樣?用中醫來認識它,用中醫來治療,這個時候就不考慮西醫,一旦使用中藥的時候,就不考慮西醫是怎麼回事?血脂高,現在研究中藥,大黃可以降血脂、草決明可以降血脂,吃山楂還降血脂。那好,血脂高,咱們就在處方里加山楂、加草決明,這就不是中醫的思維。血脂高,胖子血脂高,瘦子照樣也可以血脂高。肥人多痰、濕,就化痰祛濁。瘦人還化痰嗎?離開中醫的思維,怎麼治療高血脂啊?
最後一點講,最終考核《中醫基礎理論》學沒學好?就看能不能初步地建立起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如果建立起來了,注意,本科生學完第一門課,一個學期,能初步地建立起來,他要經過後續課程訓練,特別是將來到臨床去訓練,建立個思維方式。
最後一點,要想學習好中醫理論,中醫的理論,任何一門科學,是先有科學事實,就是先有科學實踐,就是人們的實踐。要解釋這個實踐,為什麼?再由實踐,逐漸逐漸地抽出來理論。科學理論的產生,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一、科學理論有啥作用?解釋已有的實踐,對它進行解釋;二、它能夠指導實踐。這就要求同學們,要想學習好《中醫基礎理論》,僅背書本是不可以的。對某一個原理的深刻的認識需要經過臨床實踐,長期的臨床實踐,通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去加深認識。這是按照一般科學規律,就科學理論產生這個規律來說的。而我們中國的科學、中國的文化,強調這個行,知行合一啊,強調實踐。這從哲學上講思維過程,中醫強調實踐。而中醫學,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在四診合參的前提下。四診合參,從思維來看什麼?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
這就告訴我們,中醫學院的學生,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的,或者臨床研究,實踐是第一位的。僅靠書本,是不可以的。必須通過實踐,臨床實踐,才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徵。知行合一、強調行而後知。中醫的思維方式,第一關是形象思維,靠充分的佔有資料。在形象思維基礎上,才能產生抽象思維。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想學習中醫理論,就必須加強實踐。離開實踐,沒有辦法進一步來理解中醫理論。
西方醫學的理論呢?它從解剖學、實驗室來,它在這個地方推出的理論可以抽象出來,就在辦公室裡可以抽象出理論來。西方的哲學這個特點,是為什麼叫經院哲學呢?哲學家根據已有的事實,應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抽象出來。它不管實際狀況是什麼?中國的哲學是在解釋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這樣抽象出來的。所以,理論產生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學習中醫學,咱們講現在中醫理論再放大一些,要想學中醫,學中醫離開臨床實踐,學不了中醫。就文字練文字、就書讀書,最後可以成為一個經學家,你可以成為一本活字典。但是不經過實踐,你不知道,你所講的這句話、這個原理,它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哪些問題還解決不了?哪些說得不完善,用今天的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中醫講辨證論治,用論治來檢驗辨證正確與否。中醫學、中國文化特點所決定的,中醫理論所決定的。所以,我想同學們如此,就是我們當老師的,要想當中醫老師,講中醫,無論基礎課、臨床課,脫離開臨床實踐,就叫做是講教科書,我看很難保證教學品質,他本身也很難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這是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我們講完課程回頭來,根據中醫學這門科學的特點,與現在我們所處這個時代,大家原有的文化基礎,發生了衝突,怎樣才能學好?提供這些思路和方法供同學們來參考。同學們在今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主張,現在的大學生應該是養成懷疑、批判、研討這樣一個好的學風。懷疑就是好的科學品質,就是善於對過去已有的前人成果和理論提出質疑。這個懷疑不是否定的意思,劃個問號,問它這個概念怎麼來的?他的思考過程是什麼?怎樣抽象出來的呢?邏輯思維過程是什麼?用現代的思維方式衡量他那個推理過程嚴密不嚴密?他所回答的問題周延不周延?敢於提出來,不盲目地相信,中醫學的學術發展史充分體現了歷代醫學家的創新精神。
第三、要批判式學習,找出來前人哪一地方有問題,不足的地方。你應該怎麼辦?應該怎樣認識才對?在懷疑、批判基礎上,從古到今,認真地去研究,去分析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最後,按照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現代的系統整體辯證思維方式,來看中醫的某一個概念。哪些地方應該把它完善起來?向前突破創新。從一年級開始,上學期末開始,就必須養成這樣一個良好的學風。我們在緒論裡,雖然很簡單地講了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舉個例子,典型實踐,給大家介紹,將來同學們認真學習《中國醫學史》,到三年級以後,學習《中醫各家學說》,它是講中醫的學術史。通過這兩門課程,進一步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水準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的深入,天、地、人環境的改變,歷代醫家,都在《內經》所創立的基礎之上,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有所否定、有所肯定。一本中醫學的歷史,很鮮明地體現了中醫學是敢於懷疑古人、敢於批判古人、敢於突破《內經》所建立的這個理論、敢於大膽創新。中醫理論中醫學的歷史,並不是一個保守的理論和歷史。這是就我們中國文化自己而言的。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地吸收外國的文化。中國佛教,咱們這裡頭也有啊,中醫理論裡頭看古書也提到,佛、道、儒三家,叫佛學、道學、儒學。那個佛學,中國的佛學是來源於印度,印度的佛學和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中國人創立了自己的佛學。它的哲學思想據源於印度哲學,又和它有區別,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徵。這個思想也進入到中醫來了。大家將來學習中藥的時候,如果講藥的產地,大家看現在的中藥有多少不是中國產的,從大洋那邊過來的。如果中醫學是個封閉的學術體系的話,為什麼吸納這些藥呢?你看《本草綱目》裡面,翻翻書,有多少是外來的藥品呢?我說這些為什麼呢?中醫學,用現在詞說,叫開放體系。若從科學精神看呢?中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體系,它不保守、不封閉,這是第一個問題。
我要說的,這門課程講完了,回過頭來,有一點具體的概念、具體的印象了。回頭來看,如何來學好《中醫基礎理論》?同時也是如何學好中醫學?甚至成為一個將來真正在中醫學裡面有所作為的人,所具備的學風,所應該培養的最基本的素質,歸根到底一點就是科學思維方式。如果把這個思維方式建立起來了,就不會越念、越學,感覺中醫不科學,甚至學完以後,可以改行,做別的。改行,另外一回事情啊,和中醫不科學不是等同義語。現在的大學教育叫素質教育,給同學一個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結構、基本素質教育,就是做人、做事,基本素質教育。至於畢業以後,做什麼?我主張因人而異。就是你喜歡做什麼都可以,只要能體現你自身價值就可以,並不非得要你中醫學院畢業以後,一定當中醫大夫、一定從事中醫。不一定,叫素質教育,其他學科也是如此。但是和你越學越懷疑,認為中醫不科學,認為中醫不科學,所以你不願意做它,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素質教育決定了傳統的所謂專業對口這個觀念,就得改變了,這是第一點。我向同學們要說明的,就是講的事情。總之,學習中醫,按原有的文化基礎來學中醫是非常艱苦的,有個過程。那麼,做好知識準備,要一邊學中醫,一邊來補充,來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來補課,這樣會有助於理解中醫;再一條,強調實踐。將來進入三年級以後,進入臨床實踐的時候,要認真去做臨床實踐。不僅是我們的學生,就是我們當老師的,也是如此,時刻離不開實踐。
下面就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有的課程已經講過了,再重複、再強調一下。咱們在第一講的時候講氣、陰陽、五行,這是中醫賴以建立的哲學基礎。我們講中醫學裡面的氣、陰陽、五行,大家注意,中醫學中的氣、陰陽、五行,不是純粹講哲學。我給大家講哲學史,講哲學氣、陰陽、五行;另外一個,著重解決哲學的問題,它不回答具體科學問題,講哲學的一般規律。在中醫學裡面,這個氣、陰陽、五行屬於中醫學這門醫學科學裡面的哲學。為什麼還講這個呢?為什麼其他學說不講呢?其他學說也講。比如講數學,到了研究生的時候,老師開數學哲學;學物理學,研究生必須開這課,叫物理哲學。咱們籠統起來,講自然科學,叫科學哲學,這是進入研究生階段必修一門課程,而且必須學好。如果將來同學上國外留學去,所學醫學,醫學博士最高層次,不僅有個醫學具體學科博士,最後一定是一個哲學博士,拿到了哲學博士,意味著你在這個具體學科領域裡面水準最高。就是說,他有科學的哲學頭腦去指揮研究這門科學,知道這門科學怎樣去發展?而沒有這個頭腦,科學哲學的頭腦,僅就具體問題去解決具體問題。當兵可以,當不了元帥,當不了將軍。不是中醫怎麼非得學哲學呢?人家西醫也一樣,西醫也照樣,生物哲學。它是在研究生的這樣一個階段開,咱們是從本科開始就開。就是任何一門學科,離開抽象思維、離開邏輯、離開哲學,這門學科沒法建立體系。它是倒過來學,學西方自然科學,最後上到最高層次,研究科學哲學。而中醫學,咱們中國,正好和它思維方式相反。人們先講哲學和中醫學的關係。為什麼第一章非先要講這個呢?強調中醫學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辦的。中國的思維方式就是由氣、陰陽、五行那個哲學思想所決定的。哲學,一回答實踐的問題;另外,它建立起一種思維方式,非講這個、非學這個不可。
在中醫學裡面的哲學,它既有和純哲學的氣、陰陽、五行有相同的地方。可是中醫學,既要回答實踐的問題,還要回答具體生命問題。所以,中醫學裡面的哲學,有的時候表述的問題就很抽象,從哲學的高度、層次來說明問題;有的時候又說明具體生命問題,又講得非常具體,就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最後落腳點,落到解決具體科學問題。學習氣、陰陽、五行最終就達到這個目的。具體研究概念就出現問題啊!所以咱們講授的,把它盡可能的分離開來。就氣而言,它的哲學的本義是什麼?用到醫學,是指向何處?在醫學裡面,怎麼來理解它?哲學怎麼理解?把兩者的關係說清楚。這就是為什麼講氣、陰陽、五行的時候,把它做一個術語分離的道理。
氣、陰陽、五行,我們講它的概念、講它的基本內容。實際上,講氣、陰陽、五行,那個哲學學說它的最基本原理,概念裡面,我們一方面講它的哲學意思。什麼意思?另外,醫學到底什麼意思?至於說講到它們這三個概念,或者三個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一、解決一個思維方法,咱們講方法論意義。因為它是奠定了中醫科學思維方式的哲學基礎、邏輯學基礎,所以首先要看這個氣、陰陽、五行對中醫的思維方式,從方法論有什麼意義?這就是一般抽象來解釋了。用這種思想、這種思維方式解釋中醫的具體問題。解決啥問題?教科書裡例舉了一些例子,就是用這個氣:一、用它的思維;二、用它的醫學含義,來說明醫學的具體問題。它倆是統一的,不能夠截然分開,這個也是建立中醫的思維方式的過程。
比如,我們強調氣,氣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從哲學意義上來說,萬物皆統一於氣。氣又是運動,中醫強調運動性,體現了這個概念,哲學上體現物質和運動的統一、也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反映在醫學上,作為方法論語言,必須這樣理解,不然怎麼處理形神統一呢?就是物質和功能的辯證統一。那就決定了,哲學上如此,理解了中醫學的氣,從總體上理解氣。如果只強調物質,不強調物質和運動的統一、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那麼就回到西方的物質和功能關係。它基於萬物皆統一於氣這樣一個思想,那不是所有的,儘管世界豐富多彩啊,萬物有多樣性,但是都統一氣的概念下。這不是整體觀念嗎?不能理解為,就是五行生剋制化吧!人,天、地、人構成一個體,這是建立中醫的,中國人的整體觀念一個最基本思想。強調氣要運動,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概念來。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用陰陽的對待、互根來理解氣運動的規律,陰陽也是建立一個觀點。它解釋了統一物質,統一於這個氣,它的運動的原因,又建立人們思維最簡單的分類方法、思維方法,比較二分法。
用運動的觀點考察,我們前面承認氣是運動,它怎麼運動?運動的原因是什麼?用陰陽來解釋它們運動的規律。陰陽是氣運動的動因,內部的動因。那用陰陽來解釋人的問題,把生命看成運動的、健康看成運動的、疾病看成運動的,我們前面講的課程貫穿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這是從抽象一點來看生命問題。在具體解釋某一個現象,主要的是倒過來,是著重從分類學、從方法學來看、兩分法來看,把人體的形體結構作一個劃分,對證候進行劃分、對藥物屬性劃分,這是具體解釋問題著重強調對陰陽的屬性的概念。可是強調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又回過來,它們是互根和對立的。就是具體和抽象是密不可分的,不是截然分開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
第一個問題,說一說為什麼必須講氣、陰陽、五行的道理?氣、陰陽、五行在醫學裡面應用,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一、給我們提供一個科學的哲學基礎、科學的思維基礎,這是最重要的。整體觀念、形神合一、什麼氣、氣化、氣機,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不是中醫學的。我們是把這個概念移植到中醫裡面來,表述生命問題、健康問題和疾病問題。可是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不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條件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點就是每一門具體科學還沒有完整地建立起自己的科學概念,用自己的科學概念來回答本門科學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借助於某些哲學的概念,來回答自己醫學的問題。就出現了在表述過程中,一會使用哲學的概念,那麼有哲學含義,一方面有具體科學含義,就表現為抽象和具體交織到一起。這不僅是中醫學,任何一門科學在同一時代的話,都是如此。
我建議同學們有機會讀一讀《西方醫學史》,三大本,是一個美國的醫學家寫的。你看看西方醫學怎麼發展來的?再讀一讀《古希臘哲學史》,看看西方,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現代西醫學,它是怎麼發展來的?如果把這個瞭解了,那中醫學,講中醫,為什麼講氣、陰陽、五行?一會抽象一會又具體,就很清楚了。當然今天看,這是我們的長處,建立一個科學的世界觀、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它的長處。但是表述醫學生命問題,必須解決具體問題,有時說得很抽象,這也可能,這是宏觀有餘、抽象不足,具體精細不足。這也是咱們中醫,從現代來看,我們需要不斷完善的。最理想的,按照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認識它,對任何一個事物,從整體宏觀上把握非常清楚,微觀精細也要把握得很清楚。從宏觀到微觀都說得很清楚,這是最理想的。就這個意義說,中醫氣、陰陽、五行所建立起的科學思維、科學觀,它長處是宏觀把握得非常準確,但是,微觀精細尚需要完善。這是第一個問題,總體,這也是反復強調它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前面講氣、陰陽、五行在中醫學,僅僅是舉例,並沒有窮盡應用,並沒有窮盡,一個一個例子,僅僅舉幾個例子,來供同學習參考。中醫這個思維方式、這個方法論,用它來做什麼呢?怎樣來引導同學們學會?怎樣用氣、陰陽、五行所建立起世界觀、醫學觀和方法論?怎樣來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具體問題?仍然是強調思維的規律,用具體方法來怎麼樣解決具體問題?僅僅是拿出幾個典型例子而已,不是就應用到這一點上。將來同學們學習臨床和學習中藥、方劑,仍然是用氣、陰陽、五行來作指導,用這個思維方式來作指導。帶有共性的問題,這是氣、陰陽、五行。
關於有同學提出“陰陽中複有陰陽”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已經在課堂講得很清楚了。注意,現在我講的和過去教材講的處理這個問題不一樣的?什麼意思啊?過去,按“一尺之捶,日取齊半,萬事不竭”來理解,就是按照一尺之捶一次折半,每次折半的分下去。《內經》也這麼舉例子,就是“陰陽中複有陰陽”,就是每次取二分之一,無窮取下去,這麼分析。實際上“陰陽中複有陰陽”,它是從思維方式來講的,就是不管事物從宏觀也好、微觀也好,就是整體好、局部好,它永遠可以用陰陽一分為二這個動態的觀點去考察它。舉個例子,臟為陰、腑為陽,臟腑而言,臟為陰,腑為陽,一分為二了。不是一分為二。咱們講臟是五、腑是六,怎麼一分為二?一個奇,一個偶啊,是這兩者按照陰陽屬性可以把它規定屬陰、規定屬陽,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它倆。那麼臟同屬陰,仍然可以把它們分為陰陽,每一臟還可以分陰陽,就是可以永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它去、去分析它。注意不是簡單地劃分,不是每次都取二分之一,無窮地取下去,不能這樣理解。至於說六腑,其他臟腑有的陰陽配不上,這也是一個需要咱們進行後期研討式的學習去解決的。
為什麼出現這樣?這是現在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實際六腑只強調陽不強調陰嗎?也強調陰啊。我們前面講強調胃的陰陽、小腸的陰陽,它也同樣強調陰啊。小腸有虛寒證、有實熱證,它也同樣需要陰陽的。就是不管五臟,還是六腑?臟腑,都可以從運動,一分為二這個運動的觀點去把握它們的生理和病理,這樣來理解“陰陽中複有陰陽”。如果舉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臟和腑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臟為陰,腑為陽,一分為二、整體臟腑一個合稱概念。五臟本來屬陰,我們還可以根據它們的生理特性、它們的功能,可以再劃分、再分一下。就是說,不要把問題看死了。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對而言的,不是這個事物判定一旦屬陰,永遠到底,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把任何一個事物判定屬陰,它的屬性,或者屬陽,永遠到底的話,最後我們講陰陽的轉化,講事物性質的改變、屬性的改變,就沒法講了。如果這樣理解,那可真就是每次取百分之五十,那就是回到亞裡斯多德所建立起形而上學,那可真就是簡單地一分為二了,靜止的一分為二、不應這樣來理解陰陽的相對性,“陰陽中複有陰陽”。好,這節課先到這裡,休息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