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了正治與反治、調整陰陽。接著,我們講第五個原則——調和氣血。從氣血基本病理機制、氣血失調這個角度看,氣血失調以後,調整氣血的原則是什麼呢?第一講氣病的治療原則。我們在病機中講過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脫、氣閉。我們前面講過正治,逆其證候性質而治。虛者補之、滯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脫者固之、閉者開之。至於這個原則,具體還有好多處理方法,將來同學們在《方劑學》和《中藥學》以及在臨床課進一步學習。這些就是逆其證的性質而治,都屬於正治。第二、血病的治療原則,我們講過基本病理機制:虛、脫、瘀、寒、熱、出血。它的原則:虛者補之,脫者固之、血脫就固脫,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同樣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醫學有一條原則,習慣上叫“見血休治血”。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要根據辨證論治,確定出血的陰陽寒熱虛實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單純止血。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出血性疾患的時候,要進一步來學習出血性疾病的治療規律。特別是注意止血,正確地把握應用止血的藥物、止血的方法。這是單純氣病、單純血病。一般情況下,都是氣血同病。氣血同病怎麼治療呢?
這兩句話合到一起,正確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根據陰陽之間的關係,前面講陰陽,強調的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但是,強調陽氣和陰氣的關係,意思是強調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什麼意思呢?陽氣和陰氣,這兩者相比較,始終規定陽氣是占主導地位的。那麼氣為陽、血為陰。同樣氣和血之間的關係,強調氣為主,血為次。所以,調整氣血,中醫理論有一個基本原則——氣血俱要。氣和血兩者都非常重要。這兩者關係強調什麼呢?治氣在治血之先。將來學習《方劑學》當歸補血湯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血脫益氣,為什麼強調治氣呢?就是根據“氣血俱要,治氣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醫宗必讀》裡面還有一句話,說“陰陽並需,滋陰在養陰之上”。這兩句話,體現一個共同的思想:強調陽氣的作用。這也是辨證的,同時又規定了某一方為主。
調整臟腑。我們講臟腑病機、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正確地處理臟腑的陰陽失調,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中醫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臟系統,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體。所以調整臟腑,臟腑功能失調,必須遵循這樣一個整體觀點來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首先要考慮這個點,首先來調整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這是第一條原則。第二條原則,任何一臟發病,我們講臟腑病機的時候,重在強調,一旦某一臟有病,按照它自身規律,應該怎麼發展;按照臟腑之間的關係,它應該怎麼發展。所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第二個重要原則,從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入手,既立足於調整本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同時也考慮這一臟和臟腑之間的關係,它的疾病演變規律來調整。那就是說,把局部和整體統一起來,來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不能僅僅理解為或立足於只調某一臟。把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這是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最基本的原則。至於說具體處理的方法,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處理方法,下面有幾條原則:
這是就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總的原則下,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包括它的喜、惡,氣機升降的特性來充分考慮這些要素,來正確處理臟腑陰陽氣血失調。
第二條,就是要求掌握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從總體之間的關係,來調整這一臟。這就要求同學們掌握某一臟、某一腑它的病機的演變規律、自身的演變規律和其他臟腑的演變規律。我們在講臟腑病機的時候,反復強調某一臟有病,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第二個處理原則,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就是針對某一臟有病,它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可以涉及哪臟哪腑,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強調在五臟的整體綜合調節,在這個前提下,最常用的就是生剋制化的調節。按照生剋制化的規律,掌握它的演變規律來進行調節。我們前面曾經提過多少次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有病,它要調整脾,至少想到這一臟。
一般來說,生剋制化規律,按照制化規律來調節。今後同學們學《方劑》的時候,認真讀方解,特別是到高年級,讀古代的方書,有的作家就是從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方劑的結構,來體會如何按照生剋制化的規律去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前面講,用五行學說確定的治療原則和常用的方法裡面,提到用相生規律確定的方法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那麼把生和剋結合起來,來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調整相生和相剋的關係,體現了制化的調節機制。
第三、根據臟腑相合理論,那麼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剛才提到實者瀉腑,虛者補臟。已經提到了臟腑相合的理論。剛才舉的例子,心火亢盛,治小腸、治小腸。大腸氣機不通而便秘,可以補益肺氣。實證可以瀉肺,臟病治腑,腑病治臟,但一般規律是臟腑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注意臟腑的性質和氣機升降的趨勢。掌握這些要素,來遵循著某一臟陰陽氣血失調,調整某一臟。在此基礎上,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這樣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關係。最終達到臟腑本身某一臟有病,陰陽氣血,重新建立平衡,用來調整臟腑和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從總體上調整它們的平衡,也就是立足點旨在調整臟腑。一、調整某一臟的陰陽失調。二、調整五臟系統之間的陰陽失調。最終達到以五臟為中心這個五臟系統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處於正常的狀態,這就是調整臟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剛才提到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臟腑之間的關係,特別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那是具體處理的靈活性。前面講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要考慮臟腑本身它的生理特性。在這個情況下,就能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前面講臟腑之間的關係,特別強調脾胃之間的關係。它倆氣機升降作用趨勢不同,它的性質截然相反,而且兩者常常是交互為病,就是脾胃同病。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它們的關係,一要分清是脾病為主,還是胃病為主。二要分清、處理、調整它們,應充分考慮它們的性質。就氣機升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處理兩者的關係,既要用升藥,又要用降藥。所以,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治療脾,按照脾的性質,應該用溫性藥物、辛散的藥物,升發脾陽。而治療胃,至少用甘寒、生津、養胃陰,用喜沉降的藥物。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就叫做什麼呢?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在處理本臟有陰陽失調的同時,考慮臟腑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前提下,按照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這些因素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陰陽平衡失調。使病變的臟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復到健康狀態,由疾病轉化為健康。
三因制宜,又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簡稱叫三因制宜。
我們前面講緒論的時候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叫宜思維。實際是中國文化的“致中和”的思想、中道思想、中正思想。這個和思想,這種思維方式,反應在中醫治療原則上,強調宜、制宜。所謂因時制宜,它的定義,是指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怎樣制定適宜治療原則?1.四季都有慎用藥,也有宜用藥。該用的藥和注意慎用的藥、謹慎使用的藥。四季慎用的藥物,例如,夏季慎用溫熱藥物,冬季慎用寒涼藥物。四季宜用的藥物,春季應該用辛藥和涼藥,那麼夏季應該用解暑化濕的藥物。秋是燥,因此,秋天應該用宜潤、不宜燥的藥物,而冬季為寒水用事,就宜用辛藥和溫藥,這就叫做因時制宜。辨證論治的結果,不管疾病的性質如何,第一要辨證論治,第二充分考慮季節不同,用藥的藥物,慎用的藥物。比如,夏季為陽氣用事,氣候炎熱,雖然得寒證,本應該熱者寒之,由於臟腑和外界陰陽的氣化相通,所以用溫熱藥物,也要求該用,但是必須恰到好處。這就叫做慎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這個意思,該用必須得用。夏季炎熱,得了寒證,應該是用溫熱藥的。但是又充分考慮夏季這個氣化特點,這就叫慎用。它和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得寒病,同樣有寒病,一個在冬季發生,一個在夏季發生,都要用熱藥。要充分考慮夏季和冬季的區別。考慮外界氣候變化,寒、熱屬性的區別。就這個意義講,用慎用藥物,這是考慮季節,實際還強調是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患者得了某一種病,表現的證候的寒熱虛實,特別是寒熱的屬性、陰陽失調的結果,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還考慮外界環境陰陽消長對它本身的影響。你為這個患者重新建立起陰陽平衡,就要通過藥物的作用,又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把這兩者因素結合起來,正確地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把這個叫什麼呢?因時制宜。冬天同樣可以得實熱證,也可以有的。那麼熱證必須用寒涼藥物,寒者熱之。可是冬天,告訴你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引起陽氣受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苦寒藥物它還有個弊病。一方面能夠清熱瀉火、祛除實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傷陰傷陽的,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傷陰,也可以傷陽。冬季寒水用事,本身外界的寒邪和人體的陽氣處於一個不足的狀態。一用藥,因為本來冬季應該是用辛溫藥物的,考慮和外界環境氣化相通,可是,現在必須用寒涼藥物,來充分考慮這個季節。冬季慎用寒涼,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處。這就是《內經》講的四句話:“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涼遠涼”,它的意思就是充分考慮季節的特徵。
就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來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在具體應用上,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這個思想的建立,中醫學形成,是以黃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為中心,河南平原為中心,以它為標準,分為東、西、南、北四方。西北和中原比,氣候偏寒、偏涼,地勢高、偏燥。東南地勢偏低,多溫多熱。這是氣候、地理環境所決定。那麼不同的地理環境,即使得同一個病,由於地理環境的結果,形成了氣候特點不同。那就要考慮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比如,西北和東南,同樣都得風寒感冒、感受風寒。西北地勢高,氣候寒涼,同樣都需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解表散寒。由於一個是地勢高,氣候多寒涼,一個是地勢低,氣候多溫熱,那就在西北,同樣用辛溫藥物,應該用重劑;而到東南,同樣用辛溫藥物,都要用輕劑。同樣得感冒,咱們舉麻黃,首選藥,是辛溫發散第一味藥。在廣東,在東南沿海,同樣患風寒表證,同樣使用麻黃,和到東北,到黑龍江,到西北,同樣患風寒表證,使用的麻黃量就應該不一樣。也就是說西北,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形成氣候,它多寒涼,和東南沿海比,同樣一個風寒感冒,應該是考慮地理的因素,那就是西北寒邪盛,東南寒邪微,同樣一個人得感冒,這就決定了使用辛溫藥物,劑量有輕重之區別。將來同學們如果到廣東工作去,到廣東使用辛溫藥物,即使使用麻黃,其劑量要非常小;可到黑龍江去,使用麻黃來辛散解表的時候,那麼使用的量,就顯然是劑量加大。為什麼這樣呢?就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地理環境的因素,特別是不同地理環境,表現為氣候的特點,根據氣候的特點,看它的寒和熱、濕和燥的孰輕孰重。在這種情況下,來考慮地理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對疾病的影響。同樣一個疾病,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使用同一個藥,一定會有劑量的差異。不僅辨證有差異,劑量也會有差異。也就是說,證和病相同,條件不同是指地理環境不同。地理環境,我們這裡面主要強調一個氣候的環境。它還有人文環境,生活習慣不同。如果這些因素都考慮進來,全面考慮起來,這樣的話才能體現出來因地制宜。那麼影響治療,前面講過的因素還有好多。體質因素、人文環境,這些都應該考慮(到)裡面。但是,我們這裡習慣上講因地制宜,主要是考慮各個不同的地理的、自然環境對機體的影響。還是回到天、地、人三才一體,就是人和環境的統一。著重從人和環境、陰陽來考慮,這是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這個叫因人制宜。簡單地說,個體差異,也是中醫治療學思想裡一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考慮個體化,就是個體差異。辨證論治體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個體化治療。我們在這裡講治療原則,強調因人制宜則進一步體現出中醫的治療特色——個體化治療。
我們看小孩、青壯年到老年,從年齡的區別,中醫認為小孩氣血未充,他的陰陽平衡最不穩定。所以小孩身體特點是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他的變化非常快,瞬息萬變。正因為這樣,他又氣血未充,所以治療小孩,慎用峻劑和補劑。也就是說,補或攻都要小心點,特別是補。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容易虛、容易實,變化不定。不像治療成年人那樣,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好把握。這小孩呢!變化不規律,變化莫測。所以該補的時候也要補,該瀉的時候,也要瀉。但是要慎。最忌像成人那樣,實證劇烈地攻伐,這個攻,是指劇烈地攻伐、峻攻。那麼小孩考慮他的體質特點,腸胃氣血未充,常常出現食積。不管出沒出現食積這樣一個表現,治療小孩,常常加消食的藥物,這就充分考慮小孩的特點。劑量呢,小孩的劑量和大人的劑量也不一樣的,都是輕,小孩有小孩的劑量,都是按照藥典規定用藥的標準,那是按照成人劑量算的,有下限和上限。小兒至少都是在下限以下,用藥非常輕的。
到了青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中醫話叫氣血充盛,青壯年得病,可以有虛,也可以有實,由於正氣盛,邪氣作用以後,正邪交爭,表現非常明顯劇烈,所以,青壯年得病多實。那麼用藥呢,就可以按照正常人的藥物,國家藥典規定正常劑量去用。
到了老年,隨著腎精的虧損,各個臟腑系統功能逐漸地衰退,表現為氣血虧虛。所以老年人得病,陰陽失調,邪正盛衰分析的結果呢!多虛少實,多虛證,一般自然規律。所以到老年的時候,常常強調總的治療思想要扶助正氣、補虛。即使有實邪,它的祛邪,也要和中年人,青壯年人分別開來,也要慎瀉。
上一節,我舉了肝硬化腹水,治療30歲、40歲、45歲以下的,25歲到45歲以下的這一階段的肝硬化腹水,同樣一個辨證結果,同樣的病勢區別,病勢的趨勢都是完全相同。一個是60歲的老者患肝硬化腹水,一個是壯年,35歲人病人,由於年齡的不同,那你處理攻邪和扶正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年齡的特點。他倆同樣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或者是先祛邪,後扶正,或先扶正、後祛邪。在處方、遣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體現出年齡的差異。
其次要考慮性別的差異、性別的特徵。我們前面反復講,講過多次。男性強調重在以氣為主,女以血為主。那麼男性以腎為先天,女性以肝為先天,體現性別的差異。因此,治療男性重在治氣,調整臟腑之氣,而治療又重在落實到臟腑上,重在補益先天、補益後天。而女性重在血上,她的生理特點表現為經、帶、胎、產。所以治療女性的重點,落實到臟腑上,雖然也要照顧到先天、後天,可是重在肝。這就是性別的差異所決定。不同的性別,它的生理特點有所差異,生理特點有差異,病理變化也有差異。同一個病理變化,同一個證,性別有差異,治療的重點就不完全一樣,充分考慮性別的差異。就是性別在不同階段也是如此啊,如女性在分娩以後,出血,那麼在哺乳期,不管得什麼病,要充分考慮失血,易血虛,易有瘀。
按照一般規律,血虛用四物湯就可以了。那麼到哺乳期為什麼首選用生化湯啊?既要補血,又要化瘀,就考慮女性分娩以後,她有出血,出血必留瘀。這就不僅考慮到性別的差異,而且要考慮就性別本身在不同的生理階段,它也有差異。體質的考慮,從總的分類,我們前面講的是偏陽質和偏陰質、陰陽平衡質。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質。那麼陰陽一失調,表現為有點傾斜,有偏陽質和偏陰質。所以我們講偏陽質,不是陽盛,就是陰虛。這種體質,即使應該用溫熱藥物,考慮體質的特點,也要慎用,恰到好處,不可過劑。該用必須用,用到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同樣道理,偏陰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這個體質,即使是應該用寒涼藥物,同樣應該是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這是慎用。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在這裡充分考慮體質的因素,所以說,全面的考察體質的強弱,強者用藥宜重,弱者用藥宜輕。根據它的正氣的程度,表現為體質強弱的程度,這裡最重要的是考慮體質的寒熱屬性,從臟氣而化,從化的結果,該用什麼藥,就得用什麼藥。但是,偏陽質注意,該用溫熱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麼偏陰質,該用寒涼藥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兩者都應該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反復強調這句話,就充分考慮體質的特點,這就是叫因人而異。體現了中醫學個體化治療。所以辨證論治,不管年齡、性別、體質,都要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的結果,在具體的治療某個證候的時候,治療這個疾病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個體自身的條件、年齡、性別、體質狀況,綜合起來,下決心來進行治療,確定正確的治療原則,採用具體的治療方法,原則相同就是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處理上又有靈活性。充分體現出來個體化治療的特徵。既考慮、既強調整體觀念,天、地、人三才一體,又突出以人為貴,考慮人所居住的、所處的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
把這些因素考慮起來,來正確地確定原則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同樣一個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個人,總的治療原則是相同的。應該服從寒者熱之、熱之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是,又由於時間、地點、人物的條件差異,在這個總的原則指導下,在處理上要兼顧上述這些因素,這就叫做辨證論治,這就叫做中醫學的個體化治療。它也從治療原則這個角度,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而在天、地、人三者,尤其強調以人為貴的這個思想。我們最後用一個示意圖把我們這一節總結一下。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基本的治療觀念。這不是就現象、就症狀而治,一定是追求疾病的本質,揭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同時還要考慮時間、地點、個體的差異,把這些綜合起來,才真正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求本,這是最基本的治療思想。在這個基本的治療思想指導下,它一般的原則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扶正祛邪,體現了正確處理正邪關係。在這個前提下,那麼還要分清輕重緩急,表現為標本緩急這樣一個原則。在這個前提下分清楚了,那麼最後看,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兩者關係入手看,一致,還是出現某些假像?產生了正治和反治這樣一個概念。又要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如此。
那麼既要調整邪正的關係,又要分清標本緩急,又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環境的關係。那麼具體處理方法上,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入手看,一致稱之為正治;不一致,我們有四個概念,叫做反治,它們屬於同一層次。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條件下,要分清楚邪正之間的關係,要分清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條件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一致,我們就採用正治的方法處理、正治原則。否則出現了某些假像,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反治入手,這個思維入手來確定它的治療原則。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那麼具體如何來調整呢?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呢?怎麼來考慮環境這些因素呢?怎麼來處理它們之間的主次、輕重緩急呢?最終落實到人體,無非是陰陽氣血失調最一般的機制,那麼落實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把氣血都納入到陰陽裡面,還是調整陰陽。最後,僅僅知道調整陰陽和調和氣血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臟腑上,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最後這才確定了,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確定這個具體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一定體現了臟腑,定位在臟腑上,體現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講的中醫學的幾個基本治療原則。
從它們之間的關係,按照治病求本的思維方式、這個治療思想,把扶正祛邪,實際上最基本扶正祛邪。如何扶正祛邪?要考慮標本緩急、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這個前提下,看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一致,用正治的思維方式來確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現象不一致,本質上仍然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但是考慮問題的立足點,從假像入手來思考。這樣一種思維結果,最後也落實到正治上,我們把這種正治,習慣上稱為反治。在這個前提下,真正體現治病求本的治療觀念,就含了這麼多內涵。在這個前提下,中醫學不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嗎?那首先是考慮調整陰陽,其次是考慮調整氣血。氣血可以納入陰陽裡面來講。氣為陽,血為陰。所以最基本的原則,在治(病)求本的指導思想下,最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調整陰陽。那怎樣來調整陰陽呢?使抽象的程度越來越降低,具體程度越來越上升,最後落實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最後確定出來具體的治療方法。
這就是中醫治療學裡面治病求本的基本的思想、一般的原則和靈活的處理方法,體現出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體現出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既強調整體來調節,又充分強調個體的差異。這就是治則裡面,我們通過幾個治則的基本原則,講述它的基本的治療思想。再有一點需要說的,我們傳統來講,調整陰陽,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從《內經》開始,實者瀉之,就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到了虛者補之,不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叫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疾病的屬性,就寒熱陰陽失調而言,就兩個,不是寒、就是熱。按照這個思維,無論是陰陽偏盛,還是陰陽偏衰,都必須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樣一個原則。在這種前提下,去考慮祛邪和扶正。但是,大家看書的時候,包括講《中基》,習慣上都是陰陽偏盛,實者瀉之。往最後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咱們講陰陽偏衰,就是虛者補之。就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或者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最後落實不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應該無論是偏盛,還是偏衰,最基本的性質只有寒熱,都要服從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理。但習慣上,從《內經》開始,以至到今天習慣都這樣講。我們今天講完了以後,把它再抽象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怎麼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是為什麼呢?從疾病的屬性來考慮。這樣來講,就和前面講的陰陽、用陰陽學說它倆就統一起來。不是說陰陽偏衰的時候就不考慮病變性質的寒熱。只是習慣上這樣講,本質上最後還是要考慮寒熱的。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剛才講陰陽失調的那個示意圖,最後歸結的基本的原則處理陰陽,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在這個基礎上,分清虛實而已。
這就是這節課和上一節課我們這一章講的重點內容是治則,那麼其次是養生和預防,重點在治則。學習治則,在治療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概念的基礎上,重要講中醫學的治療學思想來加深對中醫治病求本的認識。這樣的話,把中醫學的基本思想、指導思想,它的基本理論思維方式,從第一章開始一直到最後這一章,都是一個思想,一個觀點,這樣的話,通過不同角度來闡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不同的範疇,體現在不同的章節裡面。強調這些中醫基礎理論,就是講中醫學的思想、講思維方法。通過《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講述中醫理論的具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來揭示中醫基礎理論,或者是揭示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這門課,只有達到這個程度,才叫做真正把這門課程學到手了。好了,到此為止,這門課程基本內容就到這裡了。下一節呢,今天下午,下一個單元,我們從總體回顧,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一步就某幾個問題,進一步來探討中醫基礎理論。把具體問題學完了以後,回頭來再把它抽象出來,再進一步來體會中醫基礎理論,如何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好,這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