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71講 治則(二):正治、反治

上一節我們講了標本的含義和處理標本的方式,講了第一個急則治標。急則治標第一種條件是當標病危及生命的時候,不論本為何,先治標,而後治本,即急則治其標。另外一種情況,卒病或者原(來)有疾病,突然得了新病。比如,平時這個人陽氣很虛,脾腎陽虛而腹瀉,突然得了感冒。在這種情況下,感冒急,為了防止這個外感風寒病邪入裡,可以首先祛除風寒,治療表證,這也叫急則治其標。那麼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急則治標。第二叫緩則治本,是指病情緩和,針對病之根本而治,稱之為緩則治本。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在疾病過程中,這是最一般的,病情允許,疾病的狀態允許醫生去求本,而來治本。在這種情況下,叫做什麼呢?緩則治其本。在臨床治療過程當中,你們在將來學習臨床醫學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這樣的。急則治其標,僅僅是權衡之計,臨時的,最終我們講治病求本的定義的時候講就是針對疾病的根本而治。那麼緩則治其本,這是第二。第三、標本兼治。標本兼治是標病和本病都重,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同時兼顧,可以出現標本俱急,也可以出現標本俱緩。總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時來考慮,病的先後也要同時考慮,就是同時來進行處理。這種情況也是在臨床最多用的。剛才我們舉肝硬化那個例子,肝硬化腹水。那麼標病急,水;正虛也急。一種處理方法,先治水後治標,先治水的問題,後來扶正。也可以處理過程當中,先扶正,為逐水、化瘀,給攻伐的方法提供個條件。我們從標本來看,如果站在正虛,機體陰陽氣血極度之虛,導致氣滯血瘀水停。氣滯、血瘀、水停為標,機體的肝脾腎功能陰陽失調為本。

在這種情況下,用標本來分析,我們急則治其標。當高度腹水危及生命的時候,權衡之計瀉水攻伐,回頭來再扶正。緩則治其本,在這種情況下,緩則治其本,既要祛邪又可以扶正。處理方法,單純扶正,提高肝脾腎臟腑的功能,那麼就可以解決氣、血、水交相為患。但多數情況下,注意一點,既要理氣化瘀、行水,又要調整肝脾腎的陰陽失調,補其虛。就是虛實標本同時處理。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將來同學們學習方劑的時候,認真讀方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虛實同時處理,標本同時處理的。這裡從疾病的現象主和次,標和本來分析,仍然本質上還是解決虛實之間的關係。多數情況下,就是權衡兩者的關係來處理。那麼標本並用仍然是要分清孰輕孰重,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分清正和邪之間的孰輕孰重,這是從疾病的現象來看。由臟腑的功能失調來看病表現出來的的徵象,孰標孰本,最後落腳點還是扶正祛邪,還是解決邪正之間的關係。這是第三個原則。我們講了,標本,治標治本。下麵講正治、反治。正治、反治這是這一節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講它的定義。

正治

定義

正治是指逆其證候性質而治。注意“逆治”。逆什麼呢?逆性質而治。什麼性質呢?證候的性質而治。把它高度抽象出來,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習稱正治法。按照我們現在規定的,它屬於治則。我們把它的屬去掉,如果加上屬,那就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治療原則稱之為正治。應該這樣來表述。我們一般情況下表達之,是把它的屬,在特定環境下講它定義,把它屬去掉,就剩其內涵,特性,簡稱逆治。這個“逆”是逆其證候性質。怎樣理解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呢?主要指其含義來說的。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寒熱,證候性質屬寒,寒者熱之,用溫熱方法治療。那麼這個熱的性質就是給予治療的方法所產生的效應——熱,或者藥物的屬性是熱,針灸按摩的屬性是熱,產生的作用還是熱,是針對這寒而去的,和寒的性質相反,“反”稱之為“逆”,這叫做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稱為逆治。

適應證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正治?它的適應證?它的適應證就是本質與現象相一致的證候。我們講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致的。前面我們提到了,在特殊情況下,出現了寒熱的真假,虛實的真假,那具體的處理方法?在正治這個內涵裡面,包括哪些具體的原則呢?

  1. 寒則熱之,它的適應證是指寒證表現出來寒象,用溫熱的方法進行治療。用溫熱的進行治療。這個溫熱不僅是指藥物的性質,還指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溫熱。熱與寒相對,熱逆寒象而治,寒者熱之。
  2. 熱者寒之。熱證表現出疾病的現象屬性為熱象,用寒涼以治,用寒性涼性的藥物,或者是各種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有寒涼的效應,來針對熱象而治,這叫熱者寒之。
  3. 虛者補之,虛證出現虛象,扶正以補虛,以治虛,就是扶正以治,這也叫逆其現象而治。虛,就補。
  4. 實者瀉之,實證出現典型的實象,祛邪以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屬於正治的範疇。

這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仍然是治則,不是治法。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個原則指導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具體的治療方法。在學到這裡的時候,大家一定把這個概念搞清楚,我們現在講的前提,正治屬於治則,治療原則。它的下面講了有寒熱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它仍然屬於治則的範疇之內。這個大家今後在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不要再把治法和治則混同起來,習稱我們可以叫治療大法。看過去的文獻說正治,它不說正治,說正治法,這個“法”是指法則而言的,不是指方法而言的,分清楚。這是正治。多種情況下,是針對疾病的本質而治,那麼都屬於正治範疇之內。

反治

第二、最難的是反治。

定義

什麼叫反治?反治是指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注意這個定義,他站在這個角度來定義了。立足點,考察疾病的假像性質,是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所以又稱“從治”。本質上仍然是正治。學習這個概念注意,定義正治的時候,說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定義反治,是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假像是指它的性質來說的。也可以換成順從證候假像的性質。

我們前面講,寒熱真假、虛實真假,這是立足點,不是從本,看它的疾病的本質,而是看那個假像。根據假像的性質來判斷,確定一個原則。那麼和假像性質相一致,這種原則就叫什麼呢?就叫反治,又稱“從治”。習慣上,我們這樣來表達它。記住這個反治是順從疾病的假像的性質,它反映出來的假像的性質。強調那個假像的性質。

適應證

它的適應證就是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不完全一致的證候,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種大法。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確定治療方法。疾病的本質與現象不完全一致而出現假像的證候,它適應這樣的證候。正治呢?是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完全一致,屬於這樣的證候。它倆有不完全一樣的地方。下面有四個概念,也就是四個原則。

1 熱因熱用

何謂熱因熱用呢?一記住定義;二記住適應證。定義,用溫熱以治,具有假熱之征,這個原則就叫熱因熱用。把屬去掉。簡單地記就以熱治熱。那怎樣理解以熱治熱呢?就是用溫熱以治,藥物的屬性,針灸按摩的屬性;或者是它們所產生的效應,產生溫熱的效應。治什麼呢?治有假熱之征的,治那個假熱,這個叫以熱治熱。它的適應證,真寒假熱證。我們在前面講寒熱真假的時候提到陰陽格拒,格陽、戴陽。內真寒外假熱,陰盛于內格陽於外,表現出陽虛之極,陰寒內盛,而外面出現假熱徵象。我們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將來學習《傷寒論》的時候使用四逆湯,它是溫熱藥物,可是,這個患者表現出來的假熱現象或者叫身反不熱,或者是顴紅如妝。這個藥物的屬性,四逆湯,幹薑、附子、甘草。它的屬性,溫熱的屬性和身反不熱這個假像的性質,以及面紅如妝這個性質,熱象相一致。站在假像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治療的原則叫做反治。為什麼剛才我們定義講是(反)治還是正治呢?真寒假熱,用溫熱以治那個假熱的徵象,使它的性質和假熱徵象一致。實際上這個疾病的本質是陽虛之極,陰寒內盛,用溫熱來治之,那不就是寒者熱之嗎?所以說,本質上,仍然是屬於正治。只是我們從歷史到今天,傳統上留下這麼一個概念。就是人們思考問題,看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就像下定義一樣,一個術語,可以從不同角度,甚至下好多好多定義。那就看考察問題的時候站在什麼角度,在什麼條件下來揭示這個事物的本質。反治,就是站在事物假像這個角度,來揭示它的本質,給它下定義。

2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是用寒涼以治,具有假寒之征,這個原則叫寒因寒用,簡稱以寒治寒。它的適應證,真熱假寒。我們在講肝風內動提到過熱極生風。講真熱假寒的時候講到厥,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給用的是寒涼藥物。就舉那個熱極生風,熱深厥亦深,用白虎湯,用大承氣湯,用牛黃安宮丸,紫雪丹,至寶丹,都是寒涼藥物。那麼這個寒的性質和患者表現出來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溫那個性質,它倆是一致的。站在四肢厥逆,手足不溫,疾病假像這個角度來看藥物的性質,和它產生效應的性質,兩者相一致。站在這個角度來定義,這種治療原則叫做反治。本質上還是正治。熱者寒之,給的藥物,白虎湯也好,大承氣湯也好,安宮(牛黃)丸,叫三寶,三寶也好,都是寒,寒是針對熱去的,站在假像上看,它倆甚至是一致的。這是這四個概念當中,熱因熱用、寒因寒用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較容易學的,好理解的。底下這個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不常用,但是也難理解。

3 塞因塞用

定義,用補益以治,具有假實之征的(病證治法)。這個假實,大家注意,定義裡面加個括弧,叫虛性閉塞不通,強調這個閉塞不通是虛,虛性的閉塞不通。注意:不通,可以因虛而閉,也可以因實而塞。簡稱叫以補開塞。具有不通,類似實,但是是因虛而致,那麼最後用補益以治,就是以補來開啟假實,開啟這個虛性閉塞不通,把這個叫做塞因塞用。它的適應證,真虛假實證。它的病機是真虛假實。那麼產生的證候就是真虛假實證。我們前面在講邪盛正衰,邪正虛實的時候講到真虛假實,多次舉這個例子,脾虛腹脹,脾氣越虛,腹部越脹,站在這個脹這個角度看,脹,氣機不通,屬於實,立足點看這個,但是揭示疾病的本質是因虛而脹。那麼虛就得補,補是扶正的,不是祛邪的。看這個脹,把它當作實,就應該祛邪。而那個實是假實。在這種情況下,用補虛來開塞,最後作用點還是立足於那個虛。看疾病的本質,補其虛,氣滯就通。站在那個不通把它當作實,那麼你要再補的話,就犯了虛虛實實之禍了。本來是實,應該祛實,你還扶正,它倆正好相反。本質上,還是揭示疾病的本質而治。這個定義,是最不好理解的。記住四個字,以補開塞。這個塞,是虛性的閉塞。把那個塞當作假實,當作實,但是它是因虛而導致的。不應該出現這個症狀,那麼它出現了,當作假實,就假定它屬實,這麼規定它。大家看虛證裡面,臟腑之虛,出現氣滯不通的症狀太多了。為了學習這個定義,古人給我們留下這個概念,來這樣定義它,這樣來理解它,就可以了。剛才舉那個脾虛腹脹,最早是從這個歷代醫家注解《傷寒論》太陽病那個壞病來說的。太陽病,下之後,腹脹,講那個腹滿而痛,用健脾益氣的方法來治療,補其脾,益其氣,最後塞就通了。這個補藥所產生的效應和那個假實正好相一致,叫堵。那麼不通,補,還是讓它不通,就這個意義來理解的。這個是最難理解的概念。記住是用補益以治假實,記住它的適應證就可以了。

4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要比塞因塞用還能好理解一點。通因通用,指用通利以治具有假虛,實性通泄之征。把這個原則叫做通因通用,簡稱以通治通。它的適應證叫真實假虛。我們在前面講病機學的時候,曾經提到一個熱結旁流,最早是由《傷寒論》在陽明篇,陽明腑實證,和少陰篇,少陰三急下,提出這個概念,熱結旁流。熱結旁流是胃腸有燥屎和邪熱搏結,實邪存在,可它表現的臨床症狀,如果現象和本質一致,本應該是大便秘結不通。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它卻熱結旁流。用《傷寒論》的話叫做自利清水色純青,用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應該是稀便有惡臭味。它本來應該是大便秘結不通,恰恰出現了吐瀉症狀,腹瀉,表現為大便粘稠,甚至可以出現稀水,不是清水,有粘稠有惡臭味的稀便。看這個稀便,看這個腹瀉叫做通,它治療的方法是大黃、芒硝,叫大承氣湯,苦寒攻下的結果仍然是讓它通。承氣湯,大承氣湯也好,調味承氣湯也好,小承氣湯也好,是針對這個燥屎和邪熱相搏結,是針對那個去的,是攻下的方法治療的。

本來藥物的作用趨勢,叫它下,讓它排泄,而表現大便的症狀也是通。把這個叫做以通治通。在這種情況下,定它的治療原則,著眼點看大便稀,熱結旁流,實際上是祛邪,攻燥屎和邪熱搏結的。在這種情況下,定義它反治,把它叫以通治通。再舉個例子,將來同學們學習痢疾的時候,痢疾,濕熱痢,裡急後重、腹痛、發熱、便膿血、舌苔黃、脈數,一派實熱的徵象。中醫講無濕不作瀉,講濕熱,前面講大腸濕熱已講過了。在這種情況下,將來學《內科》的時候,老師第一關要過,清利大腸濕熱,清利大腸濕熱是祛邪,使邪氣、濕熱之邪從大腸而去。作用趨勢,從大腸排泄出去。那麼大便表現是瀉,站在大便那個瀉,痢疾那個瀉,看他使用藥物那個趨勢,叫做以通治通。

再舉個例子,這在婦科裡面,這個原則是非常有意義的。子宮出血,比如,將來講病的時候,有一個叫崩漏,叫崩。現在的西醫裡面叫功能性子宮出血,屬於崩漏這個範疇之內。月經量多,流血不止,這是前提,血中夾有瘀塊,甚則色紫暗,判斷出血這個性狀,屬於中醫有瘀(血)。咱們講血瘀的概念的時候,這個致病特徵有瘀塊,標誌著有瘀血,血色紫暗標誌著有瘀血,特別出現瘀塊的時候。那麼大量出血,血中夾有瘀塊,肚子痛,發脹,中醫認識它的病機,揭示它疾病的本質叫因瘀。瘀血不去,因瘀血而導致出血。因瘀而出血。

按照中醫的認識,治病求本的原則,必須活血化瘀,瘀去則血止。活血化瘀,使瘀血從體內驅除出去,這就通,驅邪,通啊。可是它表現的症狀是陰道大量出血,這個症狀也是通,看它那個症狀,把它那個出血那個通那個現象,再回過頭來與那個瘀血停留在體內那個疾病的本質,這個本質和現象,把它那個現象當作假,把瘀血這個本質當作真。就是說,按照一般思考問題,那個體內有瘀血,胞宮有瘀血阻滯,她應該一定反映出來瘀血的一般指征。除了有瘀塊之外,而恰恰要通,出血。在這種情況下,活血化瘀以止血,以通治通。看它的症狀的趨向,把它當作什麼呢?當作反治,以通治通。為什麼剛才強調一句是非常有意義呢?一般沒有經驗的醫生,李老師剛才你講了急則治其標,那大量失血就會出現亡陽怎麼辦?亡陰亡陽怎麼辦呢?那迅速止血,甚至可以使用大量的炭劑收澀藥。將來同學們學習中藥的時候進一步講它,很快止血,中藥止血效果非常好。可是,止血隨之而來的,患者肚子越來越脹,等下一次出血比這一次出血還厲害,瘀不去則血不止。

所以,中醫治療出血性疾病是要止血,後面還跟一句話,慎用收澀藥物。所以唐容川在《血證論》裡面提出來,第一關止血;第二關化瘀,緊接著就化瘀。止血必留瘀,本來已有瘀了,那麼你再止血,瘀上加瘀,瘀不去,下次流血比這次還甚。將來學習婦科,學習崩漏的時候,老師還要反復講,咱們這裡通過這幾個例子,幫幫同學們來理解什麼叫以通治通。反治,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為了講述這個定義,為了講它那個適應證,我們分析的結果,它和正治完全一致,本質上仍然屬正治。就是人們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時候,站在另一個角度給這幾個術語下一個定義。那麼我們這裡也是按傳統給我們留下來的講,仍然應用到今天。所以,我們在這裡也給同學們講,正治、反治這樣一條基本治療原則。在特殊情況下,是用反治這個原則來看問題,本質還是正治。實質上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個反治,這幾個術語要求記住定義,記住適應證。聯繫到我們前面講的病機的虛實、寒熱、真假,把這兩者,將來在學習證候學的時候,虛實、寒熱、真假,把這三者統一起來理解。

正治和反治的關係

下面講一講第三個問題,講正治和反治的關係。就疾病而言,通過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係,從本質和現象來講,一致還是有某些不一致。按照這個來分,以這個標準來分,把治療原則分為正治和反治。當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完全一致的時候,寒證就出寒象,熱證就出熱象,虛證就只有虛象,實證只有實象。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正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現象出現某些假像,與本質不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用反治來表達它們之間的關係,應用反治的原則。本質上,仍然是正治。人們的思維方式就是從本質到現象。

可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就從假像入手,來看這事物的本質。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就使用反治這樣一個術語表達它。習慣上,仍然是正治,我們是從正治來考慮。一定是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句話結論就是病機,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質,你不看它假像,已經定它是假像了。所以,治療方法應該遵從治療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是,這時候,思考方式和正治的思考方式不同。就這個意義講,在這種情況下,給它取個名,叫反治。無論是正治,(還是)反治,都是遵循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就這個意義講,它們都是治病求本,都是求本而治。

第二、講講這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上述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上來分析,它們都屬於治病求本。無論是正治(還是)反治,本質相同,都是針對疾病的本質而治。處理的具體方法、方式上,有所區別。站在什麼角度來看,逆病象的性質而治,規定它為正治;從病象的性質而治,這個病象是指假像,就叫做反治。具體在臨床運用的時候,按照它一般規律,就是疾病的發展,按照正常規律發展,比較單純不複雜,也就是說,現象和本質完全一致,最容易判斷,這也是最一般的規律。現象一定反映本質,而且和本質相一致,反映的現象和本質的屬性相一致。多數情況下,一般情況下,都進行正治,用正治的概念來表述這個原則。特殊情況下,是指病情發展的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本質和現象不完全一致的時候,僅僅出現寒熱虛實的真假。就證候來說,僅僅四個證候。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也是從本而治,但是作為揭示這種現象,站在另外一個思維角度來看,從假像為考察的目標,來進入疾病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呈這種原則、處理原則,叫做反治,在特殊情況下用。

一般來說,我們一般的思維,按照一般的思維規律,那麼都是正治。極特殊情況下,就是反復強調這種特殊情況下,是人們考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站在什麼(樣的)一個角度,以什麼為考察問題的標誌,來揭示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站在假像這個角度,以假像為考察問題、思考問題的標誌,從假像入手,然後揭示疾病的本質,站在這個角度,本來是正治,本質上正治,我們就這樣規定它又是叫做反治,僅此而已。但這幾個概念又難,不好理解,還得認真去學習,認真去理解。最終理解,正治和反治,本質相同;為什麼古人,中醫歷代醫家都非常強調反治?為什麼要抽象出反治這個概念?這個概念,這個思維的過程、抽象的過程是按照什麼思維路線抽象出來的?理解到這個程度,這個反治,記住這個概念、適應證就容易了。否則的話,背,就很難理解。考察這個概念提出是在什麼條件下?它是怎樣思維,最後抽象出這個概念的?而我們今天學習,就要從它的思維規律入手,看他站在什麼角度來分析疾病的現象和本質。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反治就非常容易學了。它和正治是一個道理。

將來老師講熱極生風的時候,開牛黃安宮丸、至寶丹、紫雪丹的時候,老師可能就不講這幾個字。將來學方劑,就是牛黃安宮丸它有什麼作用?他從正面來說,適應證,其中有一個熱極生風,一個熱厥僅此而已。就不會再從反治這個角度說它是反治。一般情況下,是不這樣的。咱們講基礎,這幾個概念是躲不過去的,非講不可。我們今天講,反復強調他站在什麼角度?按照什麼思維路線,怎樣形成的概念?講這個,旨在幫助同學們來很好地理解反治這幾個概念。這是這一節非常難學的幾個定義。

5 調整陰陽

下面講第五個原則,調整陰陽。這個在陰陽學說裡面講過一次了,在這裡頭再復習一次,從治則這個角度,我們再復習一次。這個在治療原則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你說治病必求其本,求本,本於陰陽。所以,在這個思維路線下,首先講原則,考慮治病的原則就是調整陰陽了吧。調整陰陽基本的病理機制是陰陽的偏盛偏衰,按照這個思維路線下來,陰陽偏盛和陰陽偏衰。第一、那麼陰陽偏盛,就瀉其有餘,實則瀉之。具體言,實則瀉之,還要進一步分,疾病性質的病變性質的寒和熱,還得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個原則來處理。陰盛它表現為寒,實寒證,那就是寒者熱之;陽盛,實熱證,就是熱者寒之,這是一、最基本的原則。

在處理陰盛和陽盛的時候,還要考慮,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也就是說,陽盛必損陰,陰盛必損陽。在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來分析,按照陰盛則陽病。比如陰盛,那麼損傷人體的陽氣的程度,考察出沒出現陽虛。如果出現,既有陰盛,又有一定程度的陽虛,這個時候,在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兼顧助陽。這個原則體現了虛實都有了,陰寒內盛是實,它必然損傷人體陽氣,一旦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陽虛的時候,又沒完全轉化,由陰盛轉化為陽虛。那就必須權衡,我們前面講這個標本主次,輕重緩急,兼顧助陽。助陽就補陽,既要祛邪又要扶正。一旦陽虛逐漸地加劇,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陰盛就轉化為陽虛,那麼由實寒轉化為虛寒。到那個時候,就是進入陰陽偏衰的條件了。相反,陽盛表現出實熱證,祛邪,實則瀉其有餘,熱者寒之。陽盛必損陰,因此,還要考慮機體陰液損傷的程度。根據(陰液)損傷的不同程度,還要兼顧養陰。

第二、陰陽偏衰。陰陽偏衰,叫虛者補之,也叫補其不足。虛者補之,同樣也要分寒和熱的,也要運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個原則來處理它。陰虛表現為虛熱證,熱證,屬虛,那麼虛者補之,就補陰。補陰的方法兩種:一個是平補;一個是傳統的補法。傳統的補法就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又稱陽病治陰。那麼陰衰,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陰衰必然導致陽也衰。所以調整陰衰,補其不足的時候,也要考慮它有陽衰的存在,必然會出現這個結果。即使沒有出現陽衰,採取平補的方法,也是補陰為主,兼顧補陽。把這個叫什麼呢?叫陽中求陰。與之相反,陽衰表現為虛寒證。虛寒證,補陽,叫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或者稱之為陰病治陽。同樣,陽虛必然也會累及陰虛。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那麼又抽象出一個原則,叫陰中求陽,補陽稍加滋陰藥物。解釋滋陰藥物,那麼就是陰中求陽。這又出現一個原則。

至於陰陽互損,這個就簡單了,最終的病理結果是陰陽兩虛。陽損及陰,是以陽虛為主;陰損及陽,是以陰虛為主。治療,兩者都兼顧,但是要分清主次。文獻上,也把它們稱之為補陰配陽,補陽配陰。那麼可以不要這樣記,很簡單,既然是陰陽兩虛,那就是陰陽雙補,但是要分清主次。陽虛為主,就是重在補陽;陰虛為主,就重在補陰。最一般的規律就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在這個前提下,實際上,陰陽互損是在陰陽偏衰裡面特殊的處理方法。它也表現了中醫理論的進一步往前發展,重點就是那個平補法的出現。陰陽亡失,又是亡陰,又是亡陽,一個是回陽,一個是救陰,前提是脫陰脫陽,都要加上固脫。陰陽格拒,又回到前面講的反治上去。那麼陰盛格陽,陽盛格陰,陰盛格陽就是真寒假熱,就得熱因熱用;陽盛格陰,表現出真熱假寒證,就得寒因寒用。它屬於反,用反這個定義來說,它就是反治,本質上它還是正治。習慣上,我們把它用反治來定義的時候,就叫反治。

調整陰陽,最重要的是掌握偏盛偏衰它的基本原則,同時要考慮,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陰盛要損陽,陽盛要損陰。正確地把握損陰也好,損陽也好,它表現的程度。一旦出現,那就在祛邪的時候,兼顧扶正,或者是滋陰或者是補陽。容易掌握的,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單純祛邪。單純的陰盛,單純的陽盛。難以把握的就是陽盛則損陰,陰盛則損陽。一旦出現陰損和陽損的時候,在治療過程中,在祛邪的同時,必須兼顧陰之損和陽之虛,這個是在學習過程中比較難以掌握的。難掌握,是指在辨證過程中正確地把握、分析。也可能出現典型的實證,實寒和實熱,機體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損陰和損陽的特徵。但是理論已經講到了,必須考慮到。這個曾經反復提到,白虎湯這個石膏,本來是陽明氣分,這個衛氣營血的氣分證,按照六經辨證的時候,陽明經證,是邪熱熾盛,沒有和燥屎搏結。和燥屎搏結,就變成腑實證了。它叫做經證,不叫腑證,是邪熱熾盛,陽明經有邪熱熾盛,出現高熱,口渴,汗出,脈洪數。那麼口渴的標誌,就熱盛必傷津了,也可以同樣用一派苦寒藥。為什麼它必須用石膏呢?石膏既可以清熱,又可以保護津液。既使不口渴,也同樣可以用白虎湯。不一定,也可以,只要是陽明經證的大熱就可以。那就是說,口渴的程度不同,它反映出來的傷津的程度,也可以不出現這個程度。但是也必須用石膏,理論上,已經定了陽盛必損陰,只要陽熱盛肯定要損陰。儘管它可以暫時表現不出來。但是,治療的時候,按照這個治療原則,必須考慮顧陰。這個思想,這個辨證思維的思想,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藥物的配伍;在學方劑學的時候,講方劑的配伍規律的時候,它是通過藥物的配伍,和方劑的配,來體現出中醫的治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