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70講 預防與治則(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第二節 預防

下面我們講第二節——預防。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先進的。首先講預防的基本概念。什麼叫預防?預防是指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防範于未然,把這個叫做預防。孫思邈在《千金方》裏明確提出來中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他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把預防概括為:未病、欲病、已病三類,這個思想和現代預防醫學三級預防的觀點是一致的。高明的醫生是治未病;差一點(的醫生)治有病的,就是剛剛得病,他還行,早期就發現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療;最次的醫生才治真正已經得病那個病。體現了《內經》“治未病”的思想。第二個問題講講中醫學的預防觀念,是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優勢和特色之一,概括為三個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所謂未病先防,是指在沒有發生疾病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防止疾病的發生。我們前面講的攝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們講攝生基本原則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調節情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鍛煉身體,這在前面我們(講)攝生原則裏面講到了。除此之外,還強調一個避其毒氣。因為邪氣不僅僅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且在一定情況下,對疾病的發生甚至生命具有決定作用。因此,主張要想防止疾病的發生,應該採取各種措施避其毒氣,防止邪氣侵襲。除了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還有一個藥物,藥物預防,天花免疫。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醫學第一次提出來用人痘接種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醫學就是用牛痘,咱們中醫學講用的是人生過天花的痘,用它來免疫。這(是)在十六世紀提出來的,被世界免疫學界稱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提出了好多藥物預防的方法。比如,現在感冒,最近廣州出現了非典型肺炎,主張藥物預防,用清熱解毒的(藥),什麼板藍根、大青葉,來預防,這些都屬於治未病的方法。中醫學積累了許多治未病的方法。將來學習中藥學相關學說的時候都要認真去學習這些內容。來掌握中醫治未病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常用方法。這是第一、治未病。

二、既病防變。

所謂既病防變,是指疾病發生以後,力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傳變和發展。既病防變的方法。

(一)要求做到早期診斷和治療,就是早期診治,中醫講“見微知著,防範未然”。這就是高明的醫生,就是善於發現疾病要發生的徵兆,迅速按中醫理論判斷疾病的演變的規律,它要演變到什麼程度,儘早地確定診斷,在診斷確定的基礎上要求做到及時正確的進行治療。這樣做的結果,防止疾病的傳變,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論上要把理論學通,而且要反復地進行實踐,真正做到辨證論治非常純熟,在這個基礎上,採取正確的措施,及時正確的辨證施治,方能達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這個要求。

(二)防止傳變。就是採取各種措施,制止疾病的發展,特別是向惡化方向發展。在中醫歷代文獻裏提出兩種途徑,一個就是截斷,截斷病邪的途徑。根據什麼來截斷病邪的途徑?要根據我們前面所講的疾病的傳變規律,病位的傳變,病性的傳變,特別是病位的傳變。前面我們講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這是它的規律,就是肝有病一定向脾傳。截斷,及時正確地治肝,往下發展,由肝及脾,截斷方法,治脾,提高脾的功能,使肝儘管太過和不及,但是它達不到影響脾的陰陽失調這樣一種程度。截斷疾病的發展途徑。通過這兩種形式,來達到截斷疾病演變的途徑。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實際它和上面是有聯繫的。前面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第二層意義,就是脾沒有病,只肝有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在你沒有得病之前先提高你的正氣,這就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但是這個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來的,必須掌握臟腑五行生克乘侮的傳變規律,知道某一臟有病,按照母子相傳,它下一臟往哪裡去,按照乘侮相傳,它下一步應該到哪一臟哪一腑。

掌握了這個規律,即使下一個被它抑制、被它累及的臟和腑沒出現病變,也要治那個臟和腑,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直接受累及的那個臟和腑的生理功能,保證邪氣不會住裏傳,這個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這就是既病防變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集中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這是中醫學治療思想一個重大的特色,也是重大優勢。它也體現了中醫學一個立足點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健康為本,而不是像西方醫學那樣以病為本,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整體觀念,天地人三才一體,以人為本,中醫學的治療觀、健康觀和生命觀。這種思想代表了現代醫學,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現代生命科學、現代醫學已經提出來,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提出來的,醫療的終極的目標也提出來不僅僅是治病了。終極目標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水準,提高人的生命品質”,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終極目標就是治病。

這個思想在現代自然科學的指導下,現代的生命科學,現代醫學直到二十世紀才提出來,近期才提出來。而中醫學這個思想早在秦漢時期已經有完整的體系建立起來了,它體現了中醫學的優勢和特色。據此,雖然現代醫學提出來了“擁有健康”,但是當它們用現代醫學來處理臨床問題時,仍然是以病為本來考慮病人。而中醫學即使在治病過程中,它也時時考慮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了中醫學在治療學上“治未病”的思想,預防醫學上獨到的優勢和特色。這種優勢和特色必須是貫徹在你的醫療行為各個過程中,即使在治療過程中也要體現這種“治未病”的思想,用這種思想指導我們自己的醫療行為。這是學習這一節課——中醫的預防醫學思想僅僅是學幾個概念,什麼叫做治未病?治未病的方法?什麼叫做既病防變、未病先防?都採取哪些措施?至於具體的措施,同學們按照大綱規定講的基本的規律,真正做到如何來未病先防,將來養生學進一步詳細來講它。所以,未病先防,這兒僅僅講個規律,講個原則,將來同學們學習中醫臨床課,學習臨床課的著眼點還是“治未病”,而不是就病治病。在你對某一個病進行辨證論治時也必須體現出“治未病”的思想,這樣你的臨床思維才能真正是按照中醫的臨床思維,按照中醫理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從事自己的醫療活動。

到現在這節為止,我們講了中醫學養生的基本概念,其中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衰老的概念,衰老的機制,有哪些學說,這種學說理論有啥意義,實踐有什麼意義。防止衰老的目的就是提高生命品質,保證人的健康,使人能夠活到自然壽命,真正做到享盡天年。那麼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起到了未病先防的作用。所以,未病先防的措施和攝生的措施它倆是一致的。至於既病防變的一些規律和措施,將來在學習診斷學、方劑學、治療學,特別是疾病的治療學(的時候)會進一步來體現,我們在這裏就為今後同學們學習臨床課奠定一個思想基礎,建立一個觀念。學中醫要想當上工——高明的醫生,必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還不錯,這個病剛剛發生就被你看出來了;最差那個醫生,技術水準最低的那個下工,患者有了病以後你才想去治療。把這個思想建立起來,這才是真正的中醫的思想。

我們講了養生的概念,衰老的概念,衰老的發生機制,以及中醫學養生的基本原則。此外,我們重點講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這一節,我們接著往下講,講第三節,講治則。

第三節 治則

1 治則的含義

治則的基本概念。首先,講治則的含義。什麼叫治則?治則是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在中醫文獻上,習稱法則,又稱“治之大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而制定的正確反映治療疾病客觀規律的準繩,對臨床立法、處方、遣藥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導意義。第二、講治法的含義。治法又稱治療方法,是指在治則指導下,確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要把治則和治法嚴格區別開來,治法是指在治則指導下所制定的具體治療方法。那麼兩者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我們看治則和治法的關係。治則,它具有普遍性,就是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確定治法的根據,具有最抽象的,具有一般規律的法則。如果從方法論和具體方法而言,它具有方法論的特徵。而治法是在治則這個普遍性的指導下,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表現為特殊性,個性。治法是從屬於治則的,是根據治則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所以,從方法來說,是一個具體的手段、措施;而治則是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採取的具體措施。這就是治則和治法它們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學習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在中醫歷代文獻當中,常常治則和治法混稱。那麼在閱讀這些文獻的時候,就要注意,看它是從整體上講治療的一般規律,還是指治療某一個疾病的具體方法呢?根據當時的語境來確定,來界定它屬於治則還是屬於治法。

2 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治則。這一節,我們重點講治則,而治法,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方劑的時候以及臨床各科進一步去學習。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既可以說它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原則,也可以理解為它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觀念,或者說基本的治療思想。首先講本的含義。什麼叫本?是指治病求本的本,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本,僅僅是指病原而言的。比如我們在講外感病因的時候講這個疫氣,也叫癘氣,追求病原,找出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廣義的本,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本質,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變的部位、疾病的屬性和疾病的發展趨勢,要求把握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勢,最後抽象出來,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本是指此而言。什麼叫求本?求本的含義,求本就是探求疾病的本質和根本。它有兩個含義:1.探求疾病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病原。2.最重要的,中醫治病求本,是指探求疾病的本質。在中醫歷代文獻中,對中醫這個求本有不同的認識。

第一叫本於陰陽。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這在《內經》裏面首先建立這樣一個思想。《內經》反復強調治病求本,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我們讀過,在課堂說幾次了。在《陰陽應象大論》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綱紀,治病必求於本”。治病求本就是求陰陽,本於陰陽,所以《內經》講“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第二種學術觀點,這個本,本于病因,周慎齋《慎齋遺書》裏面明確提出來治病求本是本於病因,這是第二種學說。第三種學說,張景岳在《景嶽全書?傳忠錄?求本論》裏明確提出來所謂本,治病求本,本於表裏、寒熱、虛實,八綱六辨,他提出六辨說。求什麼呢?求表裏、寒熱、虛實。以明確病位、病性、病勢、病因。到了明代以後還有的學者提出來,治病求本,本於什麼呢?《醫宗必讀》就明確提出來“本於脾腎”,本於先天和後天。

從臟象學說,最後從命門學說提出來以後,又有的學者提出來中醫所說的治病求本是本於腎陰腎陽,命門為生命之門,命門的真火真水,也就是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因此,所謂治病求本就是本於腎陰腎陽。綜合歷代的文獻,歷代的學者對治病求本的認識,它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有的從規律、一般的原則講,有的從病因講,有的從疾病的本質講,有的從臟腑講,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治病求本,確定求本的內涵和外延。雖然提出來上述一些不同的學說,本質上實際上就是本於陰陽。這就是求本的含義。那麼重點要掌握本於陰陽。至於說脾腎和腎陰腎陽,最終還是要陰陽揭示疾病的本質,落實到非常具體的陰陽失調上,那麼這個定義,探求疾病的本質,本於脾腎,最後,還要揭示出脾腎的陰陽失調如何?那麼腎陰腎陽仍然是要揭示腎的功能失調是陰陽盛衰虛實,所以本質上還是揭示陰陽。

其次,講一講治病求本的意義。為什麼要治病求本,它有什麼重要意義?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探求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對其他治療原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什麼要強調治病求本?中醫講辨證論治,審證求因,最終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質,而辨證論治的精髓就在於從根本上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治病求本包括求本和治本兩個方面,求本和治本是辨證論治精神的具體體現。大家看這個示意圖,求本是探求疾病的本質,揭示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和邪正關係。辨證的結果就是要求出這個本來,通過辨證這個過程,最後以證候這個形式表現出來,來揭示證候所反映的病位、病性、病勢和邪正關係。

也就是說揭示證候的病機,辨證的結論。推出辨證結論過程就是求本的過程。那麼根據辨證的結論,揭示疾病的本質。本求出來了,那就要治本。如何來治本?中醫講,我們在第一章就講辨證論治,那麼不管什麼疾病,最後都要尋求出它的證候,通過證候來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體現為證同治同,證異治異,還包含著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樣一種思想,在具體處理方法上。最後落腳點,針對證候而治,那麼就是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前面講第一個學說提出來本,求本是本於陰陽。因此,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為最一般的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治病求本。張景岳在《景嶽全書》裏有個《求本論》,有精力的同學可以念念《景嶽全書》裏的“求本論”,“治病之法,尤以求本為首務。“獨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就強調從根本上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根本解決了,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二)扶正祛邪

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原則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也體現了中醫學的治療觀。首先講扶正祛邪的概念。其一、什麼叫扶正?扶正是應用補法,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禦和驅除病邪的能力。其二、什麼叫祛邪?應用瀉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者削弱病邪對機體的損害。其三、什麼叫做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指應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解決邪正的矛盾,促使疾病向愈。對扶正祛邪進行定義的時候,我們把它外延的屬都省略了,它屬於治則。如果把它的屬算上,那就是說所謂扶正是指應用補法,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禦和驅除病邪的能力的治療原則,就應該這樣來表述。那麼我們在行文當中可以把屬省略,在同一個學科裏面定義它的時候,記住千萬不要把它理解為治法,治法和治則不一樣的,祛邪,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一般的治療原則,在它的指導下,還可以制定許多具體的治療方法。其次,講應用原則,就是如何應用扶正祛邪的原則?根據我們前面講的中醫學的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的邪正交爭,祛邪是解決病邪的問題,扶正是解決正氣的問題。那麼扶正祛邪體現了邪正交爭的基本思想。因此,扶正祛邪這個原則,就是要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矛盾。那麼具體在運用過程中如何來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矛盾呢?有兩條必須遵循的原則: 其一、要辨別虛實。也就是說辨別清楚邪正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是單純的虛證,還是單純的實證?還是虛證和實證同時存在呢?虛實夾雜呢?前面我們講病機邪正盛衰時講過了。那麼結合前面講邪正盛衰這個基本病理機制的知識,揭示出來病變的本質,疾病的邪正盛衰的本質來。那麼如何來處理它呢?就是正確地運用扶正祛邪這個原則來指導,來解決具體的邪正之間的關係。所以第一必須辨別清楚是虛,是實,還是虛實夾雜,還是虛實的真假?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我們前面講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邪正交爭,根據這個原理多表現為虛實夾雜,即使單純的虛,單純的實,也要正確從邪和正兩個方面來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因此,其二、必須分清主次。所謂分清主次,就是要判斷邪正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病機上是虛和實。在虛實夾雜的情況下,虛和實孰輕孰重,孰主孰從,分清主次。單純的虛,單純的實我們都強調是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在扶正的同時也注意要考慮實,邪氣。那麼實是以邪氣實為主要矛盾,在祛邪的同時也要考慮正,所以最後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有個最基本的原則,就十個字,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來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第一個原則辨別虛實,虛就要扶正,實就要祛邪。在這個基礎上,區別虛實的主次。區別虛實的主次在處理方法上有先後之別,有輕重緩急之別。在具體處理的方法上,可以採取攻補的先後,或者是輕重的緩急,區分開輕重緩急,時間的先後,來靈活地處理。最終的結果記住一條,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從治療學來說,體現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比如,單純實證,實者瀉之,必須是中病即止,以不傷正為前提,在這個情況下確定,實證熱證,用苦寒的藥進行治療,那麼熱者寒之,但是必須保證處方、遣藥把握一個度,恰到好處,中醫叫中病即止,不可過劑。為什麼強調這個?就是不要傷了正氣。反之,叫扶正不礙邪。虛證要扶正,但是必須考慮到不留邪氣,不阻礙邪氣的祛除。這樣做才叫正確的處理了邪正之間的關係。

在臨床上,具體處理方法,處理它們之間關係,可以分為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者攻補同時使用。所謂先攻後補,是先祛邪後扶正,分出來先後。單純的使用扶正或者祛邪,單純的扶正,它的適應證是正虛邪不盛,以正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或者是虛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前面我們講邪正盛衰的時候講過,或者是虛證,單純的虛證,氣血陰陽之虛,或者是真虛假實。我們前面講至虛有盛候,它反映出來證候的特徵叫真虛假實證。扶正,我們前面講過脾虛腹脹,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那麼健脾益氣,腹脹自然消失,所以要扶正。祛邪,它的適應證是邪氣盛而正未衰,注意正未衰,它表現的證候特點必須看是以邪實為主要矛盾的病證,或者是典型的實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我們前面講那個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舉了個肝硬化腹水這個例子,大實有羸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祛邪,條件是正未衰,也強調正未衰。現在這樣一個條件是指正氣可以耐受祛邪,耐受攻伐,在這種情況下,暫時可以不考慮扶正,暫時性祛邪,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單純祛邪的方法。並用,是兩者同時用。同時用,以扶正為主叫扶正兼祛邪,它適用於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的。祛邪兼扶正,它的適用證,適用於虛實夾雜證以邪實為主的。

分清虛和實的主次,扶正與祛邪並用,適用於虛實夾雜證,要首先分清虛和實的主次來確定。扶正兼祛邪就是以扶正為主;祛邪兼扶正是以祛邪為主。最終達到的目的扶正不戀邪,祛邪不傷正。在祛邪扶正的應用上,單獨用祛邪,單獨用扶正或者兩者同時運用。第三種方法就是分清先後,雖然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處理上可以不同時在一個時間點內同時進行扶正和祛邪。就時間而言,有先後次弟之分,這叫扶正祛邪的先後。先祛邪後扶正,簡稱叫先攻後補,它的適用證仍然是虛實夾雜證。在這種情況下,既要解決實,也要解決虛。但是,它的條件是邪盛正虛,虛不甚,可以耐攻,就可以在具體處理上暫時可以不補虛,就祛邪。祛邪前提條件就是機體雖然表現為虛,但是可以耐受攻伐,先祛邪,祛邪之後,隨之就採取扶正的方法進行治療。那就是說,把扶正和祛邪交替使用,交替使用的前提是先攻後補。

我們從虛實真假來看,將來講這個處理方法,比如說祛邪,講這個肝硬化腹水,我們稱真實,高度腹水,形體羸瘦,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真實假虛,把考慮問題的焦點放在氣、血、水三者交相為害,形成氣滯、血瘀、水停,看邪氣實,真實,而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麼全身正虛,看正虛,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單純祛邪的方法,也可以採用祛邪扶正同時並用,那就把握這個度。單純扶正,迅速地讓它把水,急者治標,把水排除,暫時緩一下。那麼為扶正和祛邪並用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那麼穩妥的辦法就是祛邪和扶正都考慮,兩者同時,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單純祛邪所取得效果可能更好,風險還小一點。那麼怎麼辦呢?就得分清你是先祛邪或後扶正。這個人腹水,高度腹水,雖然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麼暫時攻邪,並不能夠進一步加劇患者正氣之虛,就是正氣還可以耐受吃瀉藥,攻下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投瀉藥,祛邪的方法,使高度的腹水,使水從體內排除一些,暫緩病勢之急,隨之而來就要扶正。條件是這個人的具體狀態雖然它形體羸瘦,精神萎靡不振,但是它虛的程度還能夠耐受暫時攻,使用攻伐的藥物。在這個條件下,才能夠先祛邪後扶正,先攻後補。反之,就先補後攻。所謂先補後攻,仍然是正虛邪盛。

注意看前面我們講先攻後補是邪盛正虛,這個術語排列順序,那就是邪氣盛當前考慮主要點,而正虛還可以耐攻。那麼先扶正後祛邪,同樣是虛實夾雜,但是正虛較甚,邪氣仍然盛,正虛甚到什麼程度呢?暫時不耐攻邪,仍然以上面講那個肝硬化腹水,中醫叫臌脹為例,當這個形體羸瘦,精神萎靡,正氣之虛,我們經過四診合參的結果,綜合考察,它可以耐受攻,祛邪的藥物,暫時祛邪的藥物不至於危及生命,不至於有損於機體的,有損于這個患者的健康,也就是說不至於傷正。這個時候就可以先攻它的瘀,攻它的水。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臌脹這個病的時候,有許多簡單的有效的方法,急則攻,迅速排水,緩病之急。反之,精神萎靡不振,四肢羸瘦,我們四診合參的結果,以及正虛之極,儘管高度腹水,氣、血、水形成的病理產物高度的積聚在體內,但是它暫時,我們要處理這個的時候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這種條件下,它暫時不耐攻邪,在具體處理時候,為祛邪創造好條件,使機體能夠耐受住攻伐。在這種條件下,就先扶正,按照氣血陰陽之虛先扶正,隨之而來就進行攻邪,這就叫做先補後攻。

這是中醫學治療學當中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最難處理的。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五臟的時候,要認真體會先補後攻,還是先攻後補。同樣這一個病人,要由醫生根據辨證結果得出結論,來正確分析邪正的主次,輕重緩急。從總的原則來說,必須扶正和祛邪同時進行,既要保護機體正氣,又要祛除機體的邪氣,那麼最基本的原則就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這個臌脹,高度腹水,既有高度腹水,氣、血、水交相為患,又有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正氣衰竭,越是到臌脹的晚期,表現越突出。而在這個時候,單純扶正,單純祛邪都不可以,表現虛實夾雜。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醫生正確地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要考察機體正氣衰竭到什麼程度,來確定整體治療,治療過程是虛實並用。

但是,這個並用,有時間先後的區分。而不像一般的情況下,虛和實不表現這麼突出。一般的虛實夾雜證,既有實又有虛。一般的情況下,是採用並用法,既扶正又祛邪,既祛邪又扶正,也就是扶正祛邪同時進行,勿需有先後之分,在一個時間點同時進行。剛才舉這個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是指在特殊情況下,病情危急,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就要把握好從整體治療是扶正祛邪同時應用,都要用,但是具體處理方法上分出先後之別。肝硬化腹水,實在急,高度水腫,甚至可以淩心射肺,患者躺不下,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有很多辦法,可以和大戟,芫花,甘遂,十棗湯,《傷寒論》給我們留的方子,後世發展了好多辦法,比如巴豆,二醜,可以喝進去,可以迅速排水,水排出去,祛邪的方法,但同時也要扶正,就是處理它們之間先後的相互關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本質上是什麼呢?補是為攻創造條件,著眼點首先保護患者的生命,保護患者的健康,不損害他的健康,在這個前提下來祛邪,這是學習中醫治療學,在正確處理邪正之間關係時候一個最難最難點。這裏面要求不僅要純熟地掌握中醫理論,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要學會治療肝硬化腹水,這個病人很多,現在很多呀。那都需要在臨床上認真下一番工夫,恰到好處地把握住邪實和正虛的關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正確處理先攻後補和先補後攻。

這是扶正祛邪原則裏面最難掌握的一個。理論上懂,那麼怎樣來判斷邪盛正虛都存在,而正虛不能耐攻呢?這要結合在臨床科學裏面很好來學習,結合臨床實踐的經驗,正確把握這個度,來決定攻補的先後,這是扶正祛邪的具體應用這個原則它採用的幾種方法。一般來說,單純扶正好理解,單純祛邪也好理解,就是扶正和祛邪。一般情況下,多是扶正與祛邪同時進行的。在特殊情況下,是扶正和祛邪分出了先後。最終,學習扶正祛邪的原則,大家要牢牢記住一條,你所採用的措施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它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保護人的生命,不損害人們健康的基本原則,這是必須記住的。也正因為這樣,中醫理解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這兩句話也是在邪正交爭原理之下而抽象出來這麼兩個原理。就一條,祛邪就是為了扶正,扶正也是為了祛邪。總之,一條,保護正氣,祛除邪氣,以不損害人體的正氣為准。

三 標本緩急。

下面講第三個標本緩急。第一個說標本的概念,講一講標本的概念。在中醫文獻裏面,標本的概念,有哲學層次的意義。標與本,在哲學上,是非根本與根本的意思。在中醫學裏面它是個什麼概念呢?它標示主次、本末,輕重、緩急,具有這個意思。具體在中醫學裏面來分析本和標的關係,那麼看本和標這對矛盾,這個範疇,它倆是相比較而言的,在中醫文獻裏面,大致從幾個方面來分析。比如,從邪正之間的關係來說,我們說邪氣是標,正氣為本。那麼治病必求其本,最後還要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扶助人體正氣。剛才我們講了祛邪和扶正的關係,怎麼祛邪?怎麼扶正?最後強調一條,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從兩個角度講,表達一個思想,就是要保護人體的正氣。體現中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中醫學最高的醫學目標,終極目標,就是保護人類的健康,不損害正氣。從病因而言,就是病因和症狀之間的關係。那麼病因為本,症狀是反應病因的現象,標是現象。

從疾病的表裏部位來講,我們講裏病為本,表病為標。從病的先後而言,剛才提到先補後攻和先攻後補,那就有病的先後。一般是先病為標,後病為本。從病的新舊而言,原發病為本,繼發病為標。分析在中醫學裏面標本這個概念,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而言的,它有條件的。處理某些方面的關係,最常用的表現為邪正之間的關係,其次是病因和症狀的關係,再次是病的先後、新舊的關係,最後才是用它來分析表裏,表病和裏病的關係。這個要求同學們把中醫學標本的概念,醫學的概念從這幾個方面來記住如何分析。掌握這個概念的目的就是分析矛盾的主次。實際還是主次,還是強調這個主次關係,誰主誰次,最終分析的結果還是要揭示疾病的本質。這是從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現象來看,邪正之間的關係來看,疾病的緩急來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從標本這個概念來分析病變本質的輕重緩急、主次。剛才講扶正祛邪那裏有一句話,即要分清主次,那裏面有個輕重、緩急、先後,實際那是從扶正祛邪的先後關係來講的。這又從標本這個關係來講,最終的目的分清輕重、緩急、主次。

在中醫治療學當中,在臨床實踐中,如何處理標本之間的關係呢?在具體治療過程中,如何具體處理標本之間的關係呢?遵循標本的原則。具體怎麼處理呢?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把這十二個字記住。這就是中醫學在治療學當中,在標本這個原則指導下,全稱叫標本緩急,是處理標本的基本原則,總的標本緩急原則。那怎麼處理呢?處理的方法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這十二個字,就是中醫學在標本治療原則的指導下,具體靈活地處理方法。根據病情的緩急來決定或者治標,或者治本,或者標本同治。第一個講急則治標。急則治標,是指標病急迫,危急生命,或影響本病治療的時候,在這樣的條件下,先治標。那麼從證候來說,有標證,證急,也有症狀急,有的病是先有病急,無論是症狀急,證候急,疾病急,誰急先治誰。這個急,急到什麼程度呢?危及患者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本是什麼,都必須採取應急措施,挽救患者生命,為治本提供條件。這個處理過程,就叫做急則治標。急則治標適用的條件:卒病,就是突然發病,病情危急,也就是暴病,中醫講暴病治療不宜緩,迅速祛邪,使邪氣不往裏面深入。在學習過程中,比較難掌握的就是我們講這個定義。當病情危及生命的時候,或者出現了某些危及生命的特殊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不考慮病因如何?不考慮本如何?暫時來挽救患者生命,把這個叫急則治標。

曾經多次提到一個大失血的問題,大失血的患者,失血可以因為寒熱虛實而來,它的本,所在的臟腑不同,但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患者突然短時間大量失血,出現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神志昏迷,那麼大失血是表現突出一個症狀,生命出現危急狀態,在這個時候,還是按照辨證的要求辨別陰陽寒熱虛實去治療呢?還是暫時先把血止住呢?中醫講氣隨血脫,大失血,隨之而出現氣脫,氣脫就會危及患者生命。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急則治標,暫時採取迅速止血的方法,可以使氣不繼續脫,避免患者迅速導致亡陽而死亡,血止就為正確地按照陰陽虛實來辨證治療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急則治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