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了病機學裡面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我們學習當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之一,就是邪正交爭,它的概念,它的含義,以及中醫學發病學的基本原理。這一思想貫穿在中醫學考察健康、疾病、乃至治療、康復當中。
下面講第二點,講基本病機。就是從最一般的規律來看,病理機制有哪些?這是我們學習中醫病機學首先要掌握的,先從一般的規律,然後再掌握特殊的規律。換句話說,在掌握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去掌握臟腑、氣血、經絡的病理機制。基本病機是講它的共性。什麼叫做基本病機?是指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及其基本原理。記住個定義。
什麼叫做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邪氣的致病力之間相互鬥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這個邪正盛衰,它決定了什麼?注意,決定了病理變化性質的虛還是實?決定了疾病發展趨向的轉歸。在後面章節我們講疾病傳變規律的時候再講轉歸,就是結局。就是它決定虛實性質的變化,它決定疾病的結局。
注意,在這裡這個虛是指病機學的概念,注意啊,病機學的概念。看它的定義,所謂基本病機裡的虛,是指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注意,病理變化,病機,用病理變化這個術語來表達,不得說為病理狀態。以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具體可以表現為生理功能衰退。在這裡面強調一下,我們現在的中醫術語主要是指我們這現行的教材,學術界已經得到共識,這樣界定病機的概念。過去幾種界定方法:
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以病理狀態為多。那麼,我們在這裡界定是病機學術語,強調是病理變化,病理機制體現出疾病的演變的動態變化過程。病理狀態,狀態強調是它表現出來的表徵,就是這種病理機制反映在外面所出現的病理的表徵,病理現象。也區別於現代醫學病理生理學的病理狀態。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講病理狀態就是指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停滯在某一個階段,一種特殊的徵象表現出來,它反映出這裡面有個靜的概念。西醫病理生理學的病理狀態有靜的含義,而中醫學病機呢,強調是變化,強調是動。所以,我們在這裡界定虛,不再使用病理狀態。所有病機的名稱一定以病理變化定義之。
虛,的病機特點是什麼呢?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以生理功能減退,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的病理變化,通過虛的證候表現出來,這就叫做邪正盛衰理論的虛。
要求同學們掌握什麼叫做病機的虛?它是個病理變化,它和其他病理變化不同的,如果按照定義來說,病理變化是屬正氣不足為主要矛盾。那麼,定義記住了,
它的病機特點呢?
虛的病機掌握這幾個要素。
剛才講合病和並病提到過六經病,就是外感病最典型的六經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外感風寒侵襲機體後這樣一個過程,最終的結局會表現為氣血陰陽之虛,一定會出現虛證,這是一。在內傷疾病過程中,也就是慢性疾病,多見虛證。剛才我舉我自己的例子,津傷,乾咳,病機的基礎就是肺氣陰兩虛。慢性病候最容易出現虛證。
在病機學裡面,實是指以邪氣充盛。注意啊,這裡面強調盛和邪,是從正邪相比較而言的,這個定義是根據前面講的邪正交爭的原理來的。實是以邪氣充盛為主要矛盾的病理變化。這裡面包含著邪氣盛,注意,正氣未虛,界定這個以邪氣充盛為主要矛盾,界定邪氣盛而正氣未虛。那麼邪和正之間的鬥爭也有個陰陽消長的過程,可以出現邪氣和正氣勢均力敵。邪正交爭的結果,也可以出現以邪氣為主,正氣為輔,也可以表現為以正氣虛為主,邪氣盛為次。理解這樣一個定義,還是要從陰陽對立統一、陰陽消長互根的角度來理解,不能把這兩者截然分開。我們界定它是實,強調邪氣作用力強,充盛,邪氣盛。邪氣侵襲機體,必然損傷人體的正氣,僅僅是正氣沒有達到虛的病機階段,它不占主導地位,並不能理解為單純就是邪氣,正氣沒受損傷。如果這樣理解,就構不成陰陽交爭了。為什麼強調這一點呢?中醫學治療疾病,不是單純祛邪,也不是僅僅就扶正,而是在治療過程中正確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就這個意義講,中醫學治療的思想,不存在單純祛邪、單純扶正。就是對一個病的認識過程而言,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縱然在治療過程,有的階段重在補虛,如我們說補益的方,用四君子湯補氣。將來學大黃,學芒硝,大承氣湯祛邪,那是在處理方法的靈活性,整個治療全程還是要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還是主導思想。主導思想是糾正兩者之間的關係平衡失調。在具體處理方法上,在這個階段可以重在補虛,那個階段可以重在祛邪。基於這樣的思想理解它這個定義。
實邪的病機特點。①病邪致病力強,而正氣未衰。這是其一。②在機體內多有痰、濕、水、瘀留滯,就是有許多具體的病理產物存在。③它所表現出來的證候屬性為實證。多發於疾病的哪個階段?1.多在外感疾病的初期出現。前面我們舉了六經病的外感風寒以後太陽、陽明、少陽發展階段,那個陽明病最典型的是大熱,大汗,大汗出,脈洪大,在此基礎上,可以出現大便秘結,神昏譫語。上述這些臨床表現,按照六經辨證把它定義為陽明實證。沒有大便秘結,神昏譫語,叫陽明經證,有了大便秘結,神昏譫語,稱之為陽明腑實。這是一、多表現為外感疾病的初期。外感疾病的初期或者是中期可以出現,表現在外感疾病當中。2.在內傷疾病當中,多出現在由於痰、濕、水、瘀所導致的疾病過程中。機體記憶體在痰、濕、水、瘀,有具體實邪存在,它表現出來的證候多表現為實證。在內傷疾病當中,多出現於體內有痰、濕、水、瘀留滯這樣的階段。水腫,腹水,肚子裡有水,中醫說體內有水濕留滯,中醫考察這個水,腹水,高度腹水,說有邪氣實,它反映出證候實的徵象。
這就是第二個概念,實的含義,病機特點,病機特點從幾個要素來理解。
我們從虛實最基本的規律來看,考察虛實之間的關係,把以正虛為主這樣一個病理變化稱之為虛,把以邪氣盛為主這樣一種病理變化稱之為實。在發病原理中反復強調,疾病的發生是邪正交爭的結果。那麼邪正交爭的結果不僅僅表現為實和虛,又常常是兩者同時存在,表現出非常複雜的變化規律,把這個規律叫虛實變化的規律。我們用虛實變化來講它,實際上包括了夾雜、轉化、真假,也就是說,體現這個具體變化規律。我們把前面講的實、虛、實叫最基本的病理機制,最一般,著重考察哪一方為主。那麼現在就把兩者放在一起,看它的變化,動態變化過程中存在什麼規律。存在三個規律:(1)病理錯雜,就是虛實的病理錯雜。所謂錯雜,就是虛中夾實,實中夾虛,兩者同時存在,交織到一起;(2)第二個規律就是虛實的轉化,實可以轉化為虛,虛可以轉化為實;(3)病理真假,可以出現象和本質的不一致。前面講那個以虛為主,以實為主,是基本的變化規律。那麼表現為具體的複雜的規律,表現為上述三個。
下面講幾個概念。具體的規律。第一、虛實病理錯雜,簡稱虛實錯雜,虛實錯雜的定義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交爭的結果,邪盛與正衰同時存在,包括虛中夾實和實中夾虛,這樣來定義。它的病理機制是邪盛正衰的結果,或者是正氣受損,或者是邪氣留滯。由於正氣虛,或者是因為治療不當,或者是久病遷延,導致正氣虛,那麼有邪氣留滯表現為水濕痰飲的集聚,形成了既有正氣虛損,又有水濕痰飲瘀血留滯,這樣一個具體的病理產物集聚在體內,表現為虛實共存這樣一種病理變化,把它叫做虛實錯雜,也叫虛實夾雜,現在規範地定(義),就叫虛實錯雜。一言以蔽之,就是在這種病理變化過程中,既有正氣虛存在,還有邪氣實存在,我們的目的是分清誰主誰次,就是正虛和邪實同時存在,交織到一起,分清主次。注意,在這種情況下,與最基本的實和虛,它有區別,旨在把這兩個區別開來。怎樣來區別?
我們第一個講虛中夾實。 虛中夾實是以虛為主,兼夾實,這樣一種病理變化。注意,是以虛為主,兼夾實。注意,這個兼夾實,它的病理變化的程度尚沒有達到把它定義為實,邪氣盛沒上升到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就判定為虛中夾實。注意,用虛中夾實表達,這四個字來表達,虛是主要的,正虛為主要的,但是它已經夾有一部分實,可是這個實不能達到它的病理變化與正氣虛相等,更沒有上升到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的病理變化就叫做虛中夾實。將來學習內科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我們舉一個脾虛水腫,舉這個例子。脾氣虛,或者脾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會出現水濕停留。比如最明顯的水腫,表現出來的四肢肌肉浮腫。那麼四肢肌肉浮腫,肢體浮腫,我們說體內有水,這叫實,但是總體的全身表現,一派脾陽不振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用虛實的病理來分析,那麼是虛主還是實主呢?既不能定義為單純的虛證,又不能定義為單純的實證,虛實共存,還要分清楚,看腫,這是實,但是沒達到就以這個腫定義為實的程度,那麼強調的是,它主要的表現表現為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液,這個病理變化占主導方面,根據這樣的臨床表現定它是占主要的。由於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滯在體內而形成腫,把因和果這樣來處理,
那麼這種因果又表現在臨床上,以脾陽不振為主要臨床表現,兼有水腫,那麼治療的時候,溫運脾陽,脾的功能恢復正常了,這個兼有的實性的水自然就不存在了。這種分析同樣回到辨證分析的結果。講病機,我們是根據辨證求因,然後根據因來分析邪正之間的關係,導出它的病理機制,把這個叫虛中夾實。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掌握證候學的時候,這也是一個最難過的關。一般意義上講,虛實都存在,但是一定要分清楚孰輕孰重,來正確把握它們的治療的度,調整它們的關係。這是第一個,叫虛中夾實。記憶這個詞的時候,記這個術語,虛中夾實,強調虛,記住那個夾,虛是主要的,夾,兼夾,兼有那個實。那意味著用這個詞,就這一個字它的意義來定義那個實一定不占主導方面,不能定義為我們前面講,到一般的定義上那個實,它不占主要地位。
所謂實中夾虛,是指以實的病理變化為主,兼見虛的病理變化,這樣一種病變。就是以實為主,兼見虛,這樣一種病理變化,以實為主,兼見虛。這個在疾病的早期,特別是外感熱性病當中表現最為突出。前面講病因,講暑邪,它傷津耗氣。暑邪(的)特點屬於熱邪,高熱,這個高熱,我們分析它的病理變化,表現出一派實的徵象,熱盛必傷津,所以患者會出現口渴,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陰虛,這個口渴,津液受損傷。就分析這種病理變化,在有陽盛的同時,陽熱偏盛的同時,它損傷了人體的津液,人體的津液虧損,虧損謂之不足,謂之虛。分析這個高熱和口渴的病理機制,那就是可以理解為高熱是實,就是實熱,可是傷津,使津受損傷,陽勝則陰病,陰受損傷,受損傷可以謂之虛。分析這一點,就可以認為是實中夾虛。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傷寒論》講一個白虎湯,剛才提到陽明經證,白虎湯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高熱汗出,汗出傷津。中藥生石膏既能夠清熱,還能夠養津,它是不傷津,就體現出來既祛其實,又保護其虛。具體分析某一種病理變化的實中夾虛,仍然強調和上面講的虛中夾實一樣,確定實中夾虛仍然是以臨床表現為主,考察疾病的發展過程,最後確定是實中夾虛還是虛中夾實。上面舉這幾個例子旨在便於同學們來理解,將來學習具體臨床課的時候,學習證候學的時候,老師們進一步分析。這裡面把握住一個最基本的思想,虛實錯雜,就是虛實都存在,兩者都存在。從因果關係來說,和先後來說,虛中夾實是先有虛後有實,以虛為主,實(為)次;反之,先有實,後為虛,或者是以實為主,兼有虛,在這種情況下,通稱為虛實錯雜。僅僅是實也好,虛也好,尚沒有達到任何一方占主導地位,可以稱之為單純的虛,相對來說,單純的虛,單純的實的狀態。實際上,虛中夾實,實中夾虛,它卻體現了咱們中醫學那個最基本的思想。從發病原理來說,要想得病,虛實必須交爭,虛實交爭;用陰陽話來說,陰陽互根,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虛和實都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陰陽互根,不是兩者分離的,絕對分離的。就這個意義講,疾病的過程實際上是虛實這兩種基本病理機制同時存在的,可是中醫又強調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實或者虛突出表現出來占主導地位,因此就有了,相對來說,有基本的虛,基本的實,又有虛實錯雜。這個思想又體現了中醫學那個辯證思維方法。如果從機械地看,那就是很清楚,實就是實,虛就是虛,兩者不能同時存在,更不會進一步分析是虛中夾實還是實中夾虛。實中夾虛,虛中夾實,體現了中醫考察疾病是一個動態的,虛實的變化也是一個動態。
第二個,虛實轉化。所謂虛實轉化,它的定義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交爭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虛實互相轉化的一種病理變化,具體包括由實轉虛,或者因虛致實。請同學們注意,這是學習中醫病機學最難學的地方,將來學習臨床的時候,辨證的時候,也是最難學的地方。
或者叫實證轉虛,就是由實證轉化為虛證。和後面相比較,這還是稍微好理解一點。由實轉虛是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氣盛正氣不衰,在這種條件下,由於疾病的演變,自身的問題,病邪損傷人體正氣占主導地位。這個主導地位,注意,前面講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是指誤治,失治,或者是不及時治療,導致病情遷延,使邪氣不斷地對正氣損傷,逐漸逐漸,正氣的虛逐漸顯現出來,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初期可以表現為實證,邪的作用非常強,那麼正氣可以沒虛,但是隨著病邪的侵入,注意這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正氣越來越衰,它的條件是治療的失誤,或者治療的不當,或者治療不及時,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使病情遷延,這是在有病而沒有治,由於治療的問題,那麼使病情遷延。或者機體自身正氣素虛,在這種條件下,使實證最容易變化為虛證。經過一個變的過程,逐漸地變的過程,轉化為虛證,把這個過程叫做由實轉虛。
剛才舉了個外感,外感疾病,剛才舉了個六經病,到末期的時候,多表現為虛證,那麼就最終出現的虛證,它是經過實證開始,逐漸演變過來的,把這個過程叫由實轉虛。開始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隨著邪氣對人體的侵襲,而正氣不能夠及時通過各種手段扶持上來,邪氣處於優勢,那麼逐漸地,使正氣逐漸地衰竭,機體的反應能力差,最後反映出的,最後機體衰竭,表現以虛為主要矛盾。就是原來以實為主要矛盾,最後表現為以虛為主要矛盾。舉最好理解的,反復講的這個六經辨證和外感熱病,說太陽病,比如說發熱惡寒,全身酸重,頭痛,咳嗽,脈浮,屬於外感病。外感風寒侵襲機體,定義是實證,可是它在漸漸的發展過程中最後發展為少陰病,或者發展到太陰病。所謂太陰病,是脾胃陽虛,一派脾陽虛的證候。原來是屬寒,屬熱,表現為實寒實熱,而到了太陰病,脾陽虛,這個是脾陽虛,到了少陰病,叫做腎陽虛,腎陽虛,少陽寒化,少陰熱化。那麼為什麼它發生了改變呢?由實轉虛。分析它這個病理演變過程,叫由實轉虛。這是第一、由實證最後轉化為虛證。
在內傷疾病裡面,由實轉虛不像外感疾病表現那樣鮮明,內傷疾病雖然也有實證轉化為虛證的,表現得非常複雜。外感疾病這個轉化過程最容易理解,內傷的疾病理解就更難,對於內傷疾病什麼情況下是實證轉化為虛證,將來學臨床課證候學,老師再進一步講。一言以蔽之,所謂由實轉虛,原來是實證,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經過病變的演變過程,最終出現的結果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這個過程就叫做由實轉虛。它是通過臨床表現,結合病變的演變過程,時間的過程,來分析,來判定的。中醫判定,從時間的概念來判定虛實叫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如果僅僅就從時間來分析,那麼剛開始得病,醫生腦子裡反應出來多實證,那麼病久了,疾病有個演變過程,邪氣對機體有個損傷過程,所以中醫又講,又出了個原理,叫久病多虛。這是判斷虛實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理。
這個概念是最不好理解的,它不叫由虛轉實,叫因虛致實。這因果關係,因為虛,最後會導致實,果是實,因是虛,最後,最終出現的結果,病理變化的結果既有虛又有實。這裡因果關係,是指正氣本虛,功能低下,難以祛邪外出,邪氣停留在體內,甚至是出現氣滯血瘀,痰飲水濕,濕邪停留體內,把這種病理變化叫做因虛致實。氣滯血瘀,痰飲水濕,這個濕邪存在,是因為正氣、臟腑功能之虛,氣化功能低下,結果形成了水濕,形成了瘀血。比如,我們前面講血瘀的形成,氣虛可以形成,臟腑功能低下,五臟氣虛使血行無力,血行遲滯,最後導致血瘀。先有五臟的氣虛,後有瘀血的形成,解釋這樣一個病理演變過程就叫因臟腑,各臟腑之氣虛,因為血行無力,最終導致血瘀存在。從整體,既有五臟之虛,又有局部的瘀血存在,虛實共存。可是,瘀血這個實邪是因為五臟之氣虛而來的,把這個叫做因虛致實,不叫做由虛轉實。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是單純的虛,單純的實,傳統上就這樣來講,用這個詞來代替,這個也是最難理解的。記住一個術語,什麼叫因虛致實?它解釋個什麼問題,這個概念要比前面這個概念由實轉虛好理解,容易理解。因虛致實,先有虛,後形成實,這個實是指具體的水、濕、痰、血的具體病理產物而言。這種具體的病理產物是由虛導致的,最終的結果,既表現為虛,又表現為實邪存在,把這個叫因虛致實,不叫由虛轉實。傳統的都把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放在虛實轉化的病機裡面去講。如果從陰陽轉化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那後面水濕代謝產物和瘀血產物形成,原來是虛,可以由虛轉化為實。但從因果關係來分析,是因虛而導致的實,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又不是個轉化問題,是因果問題。從機體的虛來考察最後病理產物的實,從這個角度來看,又可以理解為由虛轉實。但是正因為它的前後因果關係非常明顯,它還不像由實轉虛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按照外感疾病的演變規律。正因為這樣,歷代文獻都把它稱之為因虛致實,不稱其為由虛轉實。這個概念放在虛實轉化裡面又合理,但是按照轉化這個定義又不盡恰當。這也是中醫理論當中一個問題,就是無論是臨床課、診斷課、中基課,碰到因虛致實的時候,老師都要費一番口舌反復舉例子講。我們今天講中醫基礎理論,把它放在虛實轉化裡面,它像虛實轉化,又不像虛實轉化,從因果關係來看,它不是,它與外感疾病那個初病是實,最後經過演變過程轉化為虛證,不完全相同,因果關係非常清楚。可是從矛盾轉化的角度又可以理解為因為虛,邪正交爭的結果最後出現了實。就這一意義來講,又可以把它放在虛實轉化裡面來講。這個概念,反復講它,就是同學們正確理解因虛致實這個語言符號,正確理解它的內涵。
虛實變化的具體規律。我們前一節講了虛中夾實、實中夾虛。虛實的轉化裡面講了兩個:由實轉虛,就是實證轉為虛證。後面講了因虛致實。強調這個概念,要求大家知道這個概念。那麼知道它的內涵,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從本來意義來說,我們應該講虛證轉化為實證,原來是虛證,最後轉化為實證。可是從歷代文獻講這個時候,都用“因虛致實”這個術語來表達虛實間的轉化,由虛轉化為實。而因虛致實,從它的本質上來看,是先有機體臟腑功能的衰退之虛,最後形成了水濕痰瘀這種病理產物而在機體存在。古人就這麼規定,這就叫因虛致實,就把它理解為虛轉為實。我們今天看,把它理解為因是虛,結果出現了實,更恰如其分。所以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用“因虛致實”這四個字,來表達這個虛實的變化,而不是用“由虛轉實”來表達。這個概念,就從後面講的來理解它。
最後,講虛實真假。所謂虛實真假就是現象和本質反映的不一樣,就是假像。嚴格地說來,從哲學上來說,假像也反映本質,真象也反映本質。假像應該理解為對事物本質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不應該理解為假像不反映本質。過去也有的書講歪曲了本質,不能這樣來表述歪曲,它也反映本質。它從不同的角度,從另外一方面來反映本質,應該是這樣來理解的。
虛實真假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於邪正交爭的結果,所表現出來現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病理變化,包括真虛假實和真實假虛兩種病理變化,這樣來定義它。
用另外一個術語表達,叫至虛有盛候。定義:所謂真虛假實,是指病理變化的本質為虛,而實是指疾病的表面現象,出現了某些假像,這個實的現像是某些假像,把這種病理變化定義為真虛假實。它表現的證候叫做真虛假實證。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的時候,會進一步講如何來判定真虛假實證。虛是指正氣之虛,實是指氣之實所反映出來的某些症狀,應該界定為它類“實”,用“類”,像實而不是實。正氣虛所反映出來的某些表現,某些症狀和體征,類似實,把它界定為假實。中醫文獻,歷代文獻裡,講這個概念的時候,都舉一個例子。從《傷寒論》開始,太陽病誤治以後,用我們現代語言講叫脾虛腹脹,大家記住這個例子是可以的。將來學《診斷學》用這個來用這個來建立診斷標準。脾虛是指脾運化功能低下,表現為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低下。它出現了一系列虛的症狀。但是它的某些症狀中有一個突出的地方:腹脹,這個腹脹,脹,用中醫講氣滯則脹,不通,這個脹,氣滯不通,表現為實的特徵——實。但是不把這個腹脹叫做真實,它類似實,不是體內有食積、有淤血存在而發生的脹。因為脾虛運化失職,氣機運行遲緩,由虛而引起這個滯。把這種脾虛的病人,表現為一派虛損的正氣虛弱的同時,又出現那個脹,腹脹。解釋它是氣機不通,類似實又不是實。站在脾虛運化功能失調,一派脾虛的角度,去看那個腹脹那個點,把它當作實,類似實而稱為實,氣機阻滯的那個脹是假的,那個現像是假像,它表現的大量的現象都是納呆食少、乏力等等這一系列症狀,都是虛的表現。可是那個腹滿、腹脹,類似實的改變,氣滯則脹,這是因虛而致。用這個例子,那個脾虛腹脹的脹,把它定做是假實。疾病的本質是脾氣虛、脾陽虛,而表現出的現象,絕大多數臨床表現都是現象和本質一致,惟獨那個脹,和虛不完全一致。站在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把它當作實。因為它不是實,本質上是虛,僅僅是人們考察問題的角度,把它當作實,稱它為假實。如果說按照正常的思維來看,實際這些都是脾虛的表現。它因虛表現的症狀——脹,那麼如果從辨證來說,脹,這種脹,實邪不具備。如果從這個意義來講,又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種假像,是一種正常的反映。可是,古人在考察這個問題的時候,它從這個思路思考問題的方式進去呢,就把它當作實來看。說這個實是因為脾虛的表現,不是本質的實,裡面沒有水、濕、瘀血、痰飲、食積存在,是空的,裡面是虛的,那麼又看作是虛的一個正常的表現。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脾氣虛必然的表現,那就說所有的現象,腹脹、腹滿都是脾氣虛這個疾病的本質正確的反映。考察問題角度不同,中醫歷代文獻習慣上都舉這個例子,用這個脾虛腹脹來說明真虛假實。這裡,同學們就知道真虛假實的概念,假實、類實而不是實。正確的理解,嚴格意義上這個現像是本質的反映,不是假像。脾虛就應該出現腹脹。這個腹脹不是歪曲了這個疾病的本質,而是脾虛的本質正確的反映。我們考察問題的時候,按照一般的規律,虛都得出現一派虛的徵象。考察這個脹是氣機不通,不通當作實來理解,就這個角度來看,定它叫真虛假實。關於這個問題,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醫診斷學》裡面的證候學說時要特別注意。如何判定是真實還是假虛?是真的還是假的?剛才我舉的例子,這個脾虛腹脹,肯定它是實邪不具備。
還有一個表達方式叫大實有羸狀。所謂真實假虛是指疾病的本質為實,而疾病的表現出的現象,某些現象,局部的現象表現出來假像,把這個叫做真虛假實。實是指本質而言的,疾病的基本病理機制是實,而反映本質的某些現象,類似虛象。說明這個概念,歷代中醫文獻,用現代語言講,就是舉肝硬化腹水這個例子,腹脹這個例子,中醫病名叫鼓脹。鼓脹是什麼樣子呢?是腹部高度水腫、高度腹水。看這個高度腹水,將來同學們學習內科的時候,叫氣滯、水停、血瘀,三者交相為患,形成了實邪存在。既有水液停滯,還有氣機阻滯,氣滯,還有瘀血停滯。這是體內有水濕、氣滯、血瘀、實邪存在。看這個本質,一看就明白是實。可是看患者這個狀態呢?四肢羸瘦。這個疾病狀態既有高度腹水,氣、血、水有形實邪存在,交相為患,同時還有機體的衰竭,機體衰竭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四肢羸瘦。
按照正常規律思維,那就既有實又有虛同時存在,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貴在是以實為主,還是以虛為主,來正確地把握、來治療就可以了。可是,站在腹水這個角度看,機體本質是實,它應該全部表現為實象,不應該出現四肢羸瘦,形體羸瘦,四肢瘦削。在這種思維的支持下,就把形體羸瘦、四肢瘦小當作歪曲了這個氣、血、水交相為患這個實邪的本質。把它當作假。所以古人不用真實假虛的概念,叫大實有羸狀。所以高度的腹水出現了四肢羸瘦,那個羸狀,就是瘦,極度衰竭的症狀,把那個極度衰竭的表現當作假像來處理。這是從歷代文獻來講,無論是診斷學還是基礎理論解釋病機的時候,都是用這個例子來說明病機的演變的過程,就把那個羸瘦當作一個假像,實際上它是五臟病理變化一個正常的反映。人們在思考問題,站在腹水這個角度看,主要矛盾,機體表現狀態,高度腹水,濕邪停滯存在,病機為實,按照一般規律,正常反映,所有的症狀都表現為實,尤其更不能表現出來機體極度衰竭的這個虛的徵象。而它恰恰表現出來了,站在腹水這個實邪角度去看,那個四肢羸瘦,就把那個四肢羸瘦當作對實邪本質的歪曲的反映、假的反映。就這個意義講,叫真實假虛。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出現的這些現象,都是真相,應該是本質和現象反映是一致的。這是什麼叫真虛假實。記住舉這兩個例子,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問題,來分析得出這個結論,是何者為實?何者為假虛?再縮小一點,大家就記住這個定義,通過這個例子來記它的定義,什麼叫做真虛假實?什麼叫做至虛有盛候?什麼叫做真實假虛?什麼叫做大實有羸狀?就可以了。這就是虛實一般的病理演變規律,病理變化的機制和具體的複雜的病理變化機制,包括病理錯雜,這是最重要的。將來學寒熱的話講寒熱錯雜,就是兩者矛盾同時存在,處於一個交爭狀態,要分清它的孰輕孰重。轉化,明顯的轉化容易掌握,按照陰陽相互轉化的觀點來看待它。但是要用動態的觀點看它,它是一個不斷運動過程中。
虛實真假,僅僅理解它的概念就可以了,將來在《診斷學》學的時候,要進一步判斷虛實真假,這個證怎麼診斷它。將來學到《傷寒論》的時候,講到少陰篇的時候,講陰陽格拒的時候,體現這個證候的真假、虛實真假、寒熱真假,來進一步理解這樣一個概念,就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從內傷疾病而言,我們在這裡講機制而言,那麼傳統的舉這麼兩個例子,一個是鼓脹的例子,一個是脾虛腹脹的例子,從不同角度看,誰是假,誰是真,誰是虛,誰是實,實際從本質上來說,這個現象和本質是一致的。只是那個實,或者那個虛,在虛實真假裡面舉這麼個例子,表現為非常特殊。高度腹水,卻四肢羸瘦,而一派脾虛,出現那個局部症狀腹脹、氣滯不通,就這兩個例子推出這樣一個一般的規律。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那麼虛實的變化,兩者的關係,不僅可以決定具體的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它們的變化的規律,而且它也可以決定這個病理變化,也可以決定疾病的轉歸。疾病的轉歸要從邪正之間來分析。那就是說如果邪氣始終處於上方,那就叫做正盛,正盛,就邪去,也叫邪衰,那就說疾病就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邪正交爭的結果,始終是邪氣占上方,就是邪盛,而正氣處於劣勢,叫邪盛正衰。在這種情況下,病變衍變的結果,向惡化的方向發展,甚至於向死亡方向發展,這就是邪和正之間交爭的結果,表現為正氣的盛衰、邪的盛衰作用的結果決定疾病的結局,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還向不好的方向發展的。向好的方向發展,那必須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向壞的方向發展,那就因加而發,邪氣戰勝了正氣,在這種條件下,就向壞的方向發展。
學習基本病理機制的邪正盛衰,其目的:1.掌握中醫考察問題的最基本的思想。分析健康,我們前面講過,要從邪正之間的關係。邪氣時時刻刻在侵襲著人的機體,不存在我這個人,在我正常的健康狀態下不受邪氣侵襲,不存在。人一離開環境,內環境還有變化呢,何況外環境呢?天地人三才一體,外界環境任何一個變化都會隨時隨地打亂機體的陰陽平衡,能不能由健康轉化為疾病狀態,就在於機體自身的能力,調整的結果。用陰陽話說,是調整陰陽;用邪正來說,就(是)調整邪正的關係。人體的正氣能夠戰勝邪氣,所以要有邪氣存在,對它來說這個環境的變化不能稱其為邪氣,邪氣是環境的因數,作用到機體引起疾病才叫做邪氣,這是第一個基本思想。
第二個基本思想,我們在這裡講病機,考察疾病的運動過程中始終是把邪和正兩者放在一起來考察,把邪和正放在運動狀態來考察,才能體現疾病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拿來分析邪正交爭的結果,它們交爭的結局。如果邪氣戰勝了正氣,就是邪氣處於優勢,而正氣處於劣勢,那就發生疾病。它不僅決定能發病,而且還決定疾病發生的演變趨勢,乃至於結局。這是從邪正交爭的觀點來把握疾病的運動變化,在此基礎上掌握幾個基本概念。邪正盛衰,表現為虛和實,什麼叫做虛?什麼叫做實?即使講什麼叫虛,什麼叫實的時候,講虛,講正氣虛的時候,也不僅僅是正氣虛,沒有邪氣,相比較而言,以正氣虛為主,用這個詞來定義。在講到正氣虛的時候,不能夠把邪和正兩個割裂開來。僅僅就是虛,正氣虛,既然承認正氣虛是疾病狀態,那麼沒有邪氣就不稱為疾病。如果僅僅理解虛,僅有虛,沒有邪氣存在,那又不符合中醫的思想。
反之,理解實,只有邪。如果沒有正氣的鬥起來,無論鬥爭結局如何,如果沒有正氣,疾病的這個概念也不存在。所以用這樣一種思想來理解什麼叫虛?什麼叫實?在這個基礎之上,去掌握虛實之間它們交互到一起以後,最一般的是虛實夾雜在一起。這個也是在分析病機當中,最難學的一個地方。這個思想在治療過程中、辨證過程中也是最難掌握的。如果是單純的轉化,由實轉虛,由虛轉實,那麼把它們孤立起來看,虛就是虛,實就是實,有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互相轉化,轉到自己的反面,這也好掌握,最難掌握的是虛實夾雜。就這個意義講,辨證過程,虛實夾雜證,虛實病程中,也是比較難學的。在治療過程中,正確處理虛實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難處理的。是咱們中醫理論中一個比較難的概念,是中醫診斷學和中醫臨床醫學都是比較難的概念。它恰恰體現了中醫學的科學思維、中醫學的辨證觀點。那些治療的處方、遣藥、針灸、按摩也好,它既體現了一般的規律,又體現了中醫治療藝術的靈活性。
講那個辨證論治,既符合一般規律,又體現了中醫處理問題的靈活性,體現出來個體的差異性。所以這個思想,人們說中醫“醫者藝也”,說中醫學是一門藝術。分析上面邪正盛衰,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也可以體現出來。所以中醫難學,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就是如何始終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醫學問題。學習邪正盛衰,不僅僅是知道什麼叫虛?病機是什麼叫虛?什麼叫實?什麼叫做虛實夾雜?更重要是掌握邪正交爭的觀點,再往下推,最基本的按照陰陽的對待互根的觀點來看待健康與疾病的關係,來看待邪正之間的關係,來認識他們之間運動起來以後、交爭激烈以後,怎樣決定了疾病的演化規律?從而決定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怎樣來正確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怎樣去理解補虛祛邪之間的關係?至於補虛祛邪之間的關係,我們在治則裡面還進一步講。好,今天課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