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55講 病機:發病機理(二)

上一節我們講了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的定義。我們對這三個概念的定義是從陰陽學說來定義的。健康是處於陰平陽秘狀態,而陰陽失調表現為疾病狀態。在陰陽勻平和陰陽失調之間,有一個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指雖然發生了陰陽失調,但是他沒有表現出典型的證候的特徵。在這種狀態下,機體的狀態,我們稱之為亞健康。

2 發病的基本原理

下面講發病原理的第二個問題,發病的基本原理。一、邪正交爭與發病。我們前面曾經多次提到邪正交爭是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也多次提到正氣和邪氣的概念,我們在這裡進一步來講一講邪氣和正氣的概念。

1 正氣

在中醫文獻裡面,正氣與邪氣相對,簡稱正。什麼是正氣呢?怎樣定義它呢?正氣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正氣是人體所表現出一種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呢?

  1. 自我調節能力;
  2. 適應環境能力;
  3. 抗邪防病能力;
  4. 自愈康復能力。

我們前面定義它,是機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所產生的維護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自愈康復能力。請同學們注意,我們在講氣的時候,說“氣得,其和謂之正”。正氣是屬於健康範疇一個術語,用陰陽學說來說,就是陰陽平衡;用五行學說來說,就是五行系統生剋制化動態平衡。在講氣的時候,反復強調氣是構成生命的本源,就人體之氣而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並強調中醫所說的氣:1.是物質;2.這種物質是在不斷地運動,由於運動的結果、氣化作用的結果,通過形和氣之間的轉化,反映出來人的生命過程,表現為人的生命特徵,表現為人的生理功能。

因此,我們在這裡定義正氣,正氣,並不等於在這裡面把氣定為是能力,而是機體在正常生理功能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表現上述的四種能力,維護健康的能力。在這裡,雖然我們定正氣是一種能力、功能,我們也要理解為物質和功能的統一、不是抽象的功能,這樣才是中醫學的思想。如果用形神來解釋,我們可以把這種能力解釋為神。可是,神,中醫學強調的是形神合一、這是中醫學的生命觀,也是中醫學的健康觀。不是孤立的存在神,這樣來正確理解這裡的概念。所以前面反復多次提中醫學的概念,在什麼條件下,它的內涵、外延是什麼?來確定為何物?它是什麼意思?不要一見到氣,那就強調僅僅是物質,這也是在物質和功能辯證統一的前提下來認識正氣的概念。

正氣通過什麼方式起作用的呢?其一、通過機體自身的調節作用,它要不斷地適應環境,通過自身來調節機體內外的陰陽平衡,最終達到平衡狀態,就是機體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通過自己不斷地進行調節,體現出來生命的特徵。這種思想也體現了中醫學強調的天地人三才一體,以人為貴,強調人在維持天地之間這個關係的時候,它起著重要作用。這個思想也貫穿到中醫學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體現這個思想,強調人自身的調節作用。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時候,雖然考慮邪和正兩者之間的關係,但是最終的立足點是為了維護機體自身的功能,保護身體健康,就是不斷地提高人自身的調節陰陽的功能。將來同學們在學《方劑學》的時候,認真去讀《方劑學》的方解,那裡充分體現了這種思想。舉個例子,大概複方裡幾乎很少不用甘草的。甘草號有“國老”之稱,它不僅起到一個調和諸藥的作用,甘草也是扶正的一味藥物。將來同學們學方劑的時候,方劑中常常有大棗,大棗不僅僅是矯味劑,大棗本身也是一個扶正的藥物,不管是汗吐下和用什麼方法,在這個原則下制定的方劑,常常有一味大棗,也寓有這種思想。整個方子裡,無論是祛邪還是扶正,特別是在祛邪裡面,中醫強調最後還要保護正氣。我們前面講到胃的時候,強調胃氣,要保護胃氣。胃氣什麼意思?人體生命品質的一個標誌。保護胃氣,就是提高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簡單地四個字,要認真去理解它所蘊含的思想,指導我們去認識生理、病理,指導我們的養生和保健。

其二、抗邪防病能力。通過抗邪的作用,這種作用方式,來維護機體的健康。我們前面講過,抗邪曾經提到,是通過衛氣來實現的,那是講到肺主宣發皮毛、宣發衛氣,使衛氣發揮屏障作用。在這裡應該這樣理解,機體的抗邪防病能力,不能僅僅理解為是衛氣自己的作用,應該是一身之氣表現出來的,真氣表現出來的作用,是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是在這一身之氣當中,我們就衛氣與營氣、元氣相比較而言,它表現為宣發肌表,形成人體的屏障,防止外邪的侵襲,這是從外感而言的。我們前面講病因,內傷七情,如果僅僅用衛氣來解釋,人體的抗邪、防病能力,那就難以解釋真氣在這裡面發揮的作用。內傷疾病如何來調節?如何來抗禦內傷疾病的形成呢?所以在這裡面,我們在講正氣的概念的時候,抗邪防病的這個作用趨勢,就氣血來說,充分發揮真氣的作用,調動全身真氣的作用,使之表現為旺盛的生理功能。在這樣的條件下,達到抗邪防病的作用。不能理解為僅僅是衛氣通過它的屏障作用來實施的。衛氣發揮屏障作用,僅僅是對外感病因而言的,內傷病因導致的疾病,如果僅僅用衛氣解釋,是不夠的。在這裡,提示人抗邪的能力,正氣的能力是全身各個系統生理功能正常作用的一個綜合反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強調,某一個臟、某一個腑,就人體之氣來說,哪一個氣在哪些方面參與作用?就把機制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第二點。

其三、自我康復能力,是指機體患了疾病之後,經過藥物的治療,按照正確地辨證論治的結果,最後邪去,就把人體內的邪氣全都驅除殆盡。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學認為,儘管邪已去,但是只要有邪,就能傷正;儘管用藥物來治療,不斷地提高正氣,但是隨著邪去,正氣已經傷。正氣雖傷,我們可以在這裡定義為虛,由於邪氣作用機體的結果,正氣雖虛,因為邪已去,仍然理解為通過治療以後,重新恢復了陰陽平衡。但機體在這個條件下,陰陽平衡表現出這個能力,那要低於沒受傷之前的水準。咱們在講陰陽學說,前面講過,曾經講到機體陰陽偏衰,處於一個低於生理水準的,低水準的陰陽平衡。就可以理解為疾病治癒以後,在康復階段,機體的功能已經低下,儘管邪氣已去。用中醫話說,這個時候叫做“邪微,正亦微”。邪氣雖然已經去了,但是正氣已經衰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重新建立起達到生理狀態的陰陽平衡,要充分發揮機體的正氣的作用,使之重新建立起平衡。這個階段,中醫學雖然有許多養生、保健、康復的措施,來提高機體的正氣,但是這種手段作用於機體以後,必須通過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它的氣化作用,才能夠重新恢復到健康狀態,中醫學把這個過程叫做康復階段。還要注意現代中醫學也好、現代醫學也好,對疾病的治療,判定療效的思想、判定某一個疾病的治療的結果,傳統的治療醫學,就是強調通過藥物和各種手段治療這種疾病的狀態。用中醫話說,陰陽失調這種狀態得到了糾正,重新建立起陰陽平衡,這就叫做治癒。而中醫學認為,要想保持人體的正氣,除了這個條件之外,陰陽失調重新恢復平衡之外,在疾病的末期,還必須採取措施進一步保護人體的正氣。用現代語言說,這叫提高人的生命品質、生活品質。

現代醫學也在強調現在考察疾病是否治癒,不僅僅是看在治療階段,更重要看治療之後,一直追蹤到這個人死亡之前,這一段生命歷程,生命品質如何?用我們中醫的話說,他的正氣如何?自從提出生命品質的概念以來,生命品質,用中醫話說,正氣,從《內經》開始到現在,有豐富的內容、有好多具體指標來考核。我們前面講過“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那反映了胃氣的許多指標,就是用現代生命科學來說,就屬於生命品質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專門有一個檔,列出了數十條,關於生命品質的指標。中醫學也開始根據中醫的理論、根據歷代文獻來建立自己的生命指標,品質標準。用這些來考核對某一個治療措施、對某一個病的治療效果。正因為基於這一點,將來同學們參與,像十五期間要進行創新性藥學的研究,西藥是仿製,中藥是創新。判定這一個新的藥物,現代一個中藥,它的臨床療效,是綜合判定療效,就從各個方面來判定,其中就包括用生命品質指標來考核它的遠期療效如何?看它治病完了以後,你給他這個藥吃,治好了以後,這個人生命品質如何?用這些綜合起來,來判定療效。也體現了咱們剛才講中醫正氣這個觀點。這也是關於建立規範的中醫學的考核正氣的指標,或者說建立中醫學的生命品質的考核指標、標準,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當中的重大課題,也是關於中醫健康問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它標誌著人們的健康、標誌著生命品質問題。

邪氣

第二、講邪氣。邪氣,我們反復講過。邪氣,是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我們前面講過外感因素、內傷因素,還有其他因素,統統稱之為邪氣。這裡面包括致病的始動因素,比如癘氣、毒氣;還包括更多的是指導致疾病發生的條件,六淫、七情、痰飲、瘀血等等,這些統統屬於邪氣範疇。那就是說,要想得病,兩者必須交爭起來。邪,是從有害的致病因數作用到機體而言;正,是機體自身的能力與邪氣相互鬥爭而言。

我們通過這個示意圖來看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邪氣和正氣,邪氣作用到機體,與人體的正氣,兩者交爭,構成一對矛盾,用中醫的術語叫邪正交爭,也稱為邪正相搏。我們看正氣一方,如果將正氣理解為機體的自身因素,稱之為內部因素的話,那麼與之相對的邪氣,就可以理解為機體的外部因素。正氣處於陰陽平衡狀態,稱之為正氣盛。通過它的作用,充分發揮正氣的作用,通過抵禦外邪、驅除外邪、自我調節,乃至自我康復,通過這些機制,在疾病發生階段,以抵禦外邪的侵襲。一旦有了外邪,通過它自身的作用,消除病邪。

總體來說,通過自身的調節陰陽的能力,通過這三種作用去戰勝邪氣。如果有了病,機體除了發揮這三種作用之外,那麼治療之後,機體正氣尚沒達到旺盛階段,通過康復作用來維護機體的正氣。在這種情況下,1.雖然受邪,但可以不發生疾病,機體自身通過調節作用可以戰勝邪氣的作用、侵害作用,那麼正氣可以戰勝邪氣,對機體的傷害作用、損害作用,做到不病。已病,經過治療之後,通過自己的康復能力,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正氣作用,就會使邪氣不再起到損害正氣的作用,病不復發。

基於這兩點看,在正氣盛的條件下,通過正氣這些作用,邪正兩者交爭的結果,就可以不發生疾病。否則,在正氣虛,在其維護健康能力低下的情況下:

  1. 正氣抗擊病邪的能力降低,難以抵禦病邪的損害,於是病邪就可以侵害機體;
  2. 一旦邪氣侵入機體以後,他通過自身的調節難以驅除病邪,病邪滯留於體內,對機體造成傷害,會發生疾病。

這個時候邪氣和正氣交爭的結果,邪氣占了上風,就容易得病。在疾病的過程中,我們講證候是中醫病理學一個特有的概念,有沒有疾病,中醫首先看是不是形成了證候。正氣虛,它影響了證候,使證候的性質發生改變。通過這些形式,作用的結果。同樣的邪氣作用的強度,在正氣虛的條件下,就可以容易得病。我們看邪正交爭,機體無時無刻不被邪氣損害,沒有得病,意味著正氣能夠戰勝邪氣;否則,邪氣損害超過了機體自身的維護能力、防禦能力,那麼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得病。邪氣是通過什麼途徑使機體發生疾病的呢?它的傷害是通過什麼形式呢?

  1. 首先是使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發生異常;
  2. 造成形質的損傷,注意造成形質的損傷;
  3. 改變人們的體質。

邪氣通過這種作用,戰勝正氣的抗傷害作用,從而形成了疾病,這就是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高度概括起來,叫邪正交爭。我們注意分析了正氣的作用趨勢和結果、邪氣的作用趨勢和結果,分別從兩個方面來講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把它概括起來,邪正交爭怎麼理解呢?前面多次提到,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僅僅強調的是中醫一個基本發病思想,強調正氣的作用。在這兩句話的基礎上,還要強調邪氣在一定的情況下,對疾病的發生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們上一節講槍擊、癘氣,在這種情況下,就這個槍擊,打到腦袋上了,人們死了,如何來看待這個問題?中醫不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這腦殼硬,槍打不透嗎?可是中醫還有一句話,在特定的條件下,邪氣起決定性作用。槍擊,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致命死傷,人死亡。用中醫的發病理論解釋,為什麼死亡?外傷,在這種條件下,邪氣起著決定性作用。正確地、全面地理解中醫學的發病原理。

但是這個思想,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和正氣之間,強調了正氣這個主導思想,這個思想貫穿著認識疾病、分析疾病的發展趨勢,乃至於治療疾病的全過程。所以中醫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強調保護人體的正氣;從古到今、歷代文獻都強調對疾病的治療,處方遣藥最終的目的,勿傷正氣。這個實踐是這樣一種發病學原理的學術思想所決定的,這是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這個示意圖,結合這個示意圖,正確地來理解中醫學發病的原理,正確理解歷代醫家,給我們留下這幾句至理名言,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並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邪氣對疾病發生起決定作用,這就叫中醫的辯證法。用現代語言講,把它剛才講的思想翻譯過來、把它表述出來,就像教科書上講的,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只有正氣,沒有邪氣,不具備發生疾病的條件;又講邪氣是發生疾病的重要條件;邪氣在一定的條件下,又起決定因素。

把這三句話綜合起來,就叫做邪正交爭。至於說邪氣作用到機體以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在哪些臟腑經絡產生疾病?疾病表現出的性質如何?與病邪的性質有關。前面講病因,寒邪傷人,多表現為損傷人體的陽氣;熱邪、火邪傷人,多損傷人的陰液,傷津。這就屬於病邪的性質,作用機體以後,性質和機體發病的關係。同樣的是寒邪,侵襲肌表,就會出現發冷、發燒,表證,比如感冒;同樣是寒邪,濕中於脾胃,就可以表現為胃脘疼痛,甚至泄瀉。同樣一種邪氣,作用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病理改變。不同性質的邪氣作用到機體,會表現出不同的病理變化。這是疾病和病邪的性質之間的關係,和病邪所中部位的關係。就是同樣一種病邪,作用在不同的部位,它本身性質不同,所表現的病理變化性質也不同。

這是講發病的基本原理。這是我們這一節講發病原理的重點內容。那麼這樣做的結果我們看,正氣虛、邪氣盛,發病。發病的結果,病理變化表現出來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病變的部位的表裡上下內外、疾病的趨勢、它的發展方向、演變規律。通過這些內容,表現出疾病。把前面總結的內容歸納出來,用三句話,再一次來說明邪正交爭,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重點雖然在邪正交爭的觀點上,這兩句話強調是正氣在發病當中的重要作用。就像教科書說的,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後面這句話,說“正氣內虛,因加而發”。這句話啥意思呢?雖然正氣虛,沒有邪氣,不能發病,“因加而發”。加,除此之外,而且還有這樣一個因素,理解為在某些條件下,邪氣對疾病的發生有決定作用。通過這三句話,進一步來理解邪正交爭的內涵。

影響發病的因素

下面講一講影響發病的因素。就是指外環境因素和內環境因素。

  1. 外部環境:
    1. 是自然環境。包括季節氣候、地理環境和工作生活環境。自然環境,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這個觀點,人和自然環境要取得統一。但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下、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不同的工作環境下,疾病的發生各異,其發病,什麼性質?作用在什麼部位?在疾病有哪些特性?又和自然環境有關。前面我們曾經講六淫的時候講過,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多發病。春易傷風,夏易中暑,秋易傷燥,冬易病寒;強調“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地理環境,中原為基礎稱之為中,按照這個方位來看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同地理環境的多發病。比如痹證,東南沿海,沿海地區,多潮濕,多易得痹證。工作環境,就是人們在生活工作中所處的具體環境,和人們易發什麼樣的疾病有密切關係。比如在高寒地區,長期居住在高寒區,和在高寒地區工作,就容易得寒病。比如,經常在礦山工作,有粉塵污染,經過呼吸道呼吸進去以後,容易得塵肺。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西醫臨床課職業病的時候會進一步來學習。那麼這些就與長期的工作環境有關。

    2. 社會環境。最重要的是環境污染,與疾病的發生有關。上一節課我們反復的講環境因數、環境與品質。講了環境主要污染源,那麼外部社會環境,主要是隨著生產社會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環境污染對疾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除此之外,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前面我們講病因的時候,反復講生活行為方式異常,是發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外部環境和發病的關係,諸如季節、地理環境、生活環境、環境的污染,特別是生活行為方式等。在現代意義的病因學來說,生活行為方式已經構成現代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2. 機體的內部環境:
    1. 和體質因素有關。我們前面講體質學說的時候,講過體質在病因學、發病學、病機學上的應用。體質對某些致病因數有特殊的易感性,體質常常決定了病邪的性質、病邪的發展趨勢。那中病以後,會決定病證的性質。把這句話叫什麼?叫從化。他發病,同樣受過寒邪。陽盛的體質,易於從陽化熱。這是體質和最容易受什麼邪?同氣相求。陽虛的體質易感寒邪,特殊易感性。寒盛的體質、陽虛體質,易感受寒邪;陽盛體質易感受熱邪。從化,陽盛的體質,不論中什麼邪氣?最後病機演變的結果,易從陽化熱;反之,寒盛的體質、陽虛體質,不論受什麼邪氣侵襲?都最終易從陰化寒,表現為寒的性質。這是體質和發病的關係。

    2. 精神因素。我們在前面講肝氣鬱結的時候,講肝主疏泄的時候講過,講七情內傷講過。七情失和,中醫學稱之為鬱。在內傷疾病當中,七情內傷是最重要的一個致病因素。中醫學把這種七情內傷致病,叫做“因鬱致病”。強調七情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七情可以改變病機的演變趨勢。

    3. 營養狀態、鍛煉。我們在講飲食失宜、勞逸失度中,反復強調飲食、鍛煉在保持健康,提高人體正氣當中作用;反之,不合理的飲食,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就會有損於人體的正氣,使正氣衰。在這種條件下,易於導致邪氣損傷正氣而發生疾病。

    4. 稟賦的因素,用現代語言說叫遺傳的因素。父母之精,精氣旺盛。換言之,父母身體壯實。在這個條件下,產生的子代,父母雙方都正氣旺盛,表現為精氣的旺盛,那麼這樣所構成的胎,再加上母體在孕育過程中,能夠正確地按照中醫的理論來保護自己健康,保證胎兒得到充足的營養,能夠得到充分的發育,健全的發育。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出生以後,就意味著先天稟賦旺盛、健康。否則,父母身體不健康,正氣虛弱,表現為精氣的衰弱,儘管男女媾精,形成胎孕,再加母體在孕育的過程中,不能夠按照中醫理論來保護自己,特別是生活行為方式的不良,把這種不良的稟賦,通過胎傳這個途徑,傳給子代,形成胎傳性疾病,也叫先天性疾病。

上述這些,都是指人體自身的環境的變化和發生疾病的關係。容易發生什麼樣性質的疾病?容易發生什麼樣的疾病?一旦發生某些疾病,有什麼特徵?這些環境,內外環境,影響發病的因素。所以我們在分析了正氣之後,又強調了邪氣。在掌握邪正交爭的內涵的基礎上,還要考察影響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的因素,具體的因素,尤其是影響正氣的特殊因素。具體因素,這又回到,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些主導思想是強調正氣的盛和衰。通過講述影響發病因素,也再一次揭示了中醫學發病原理的最基本思想,強調正氣在發病當中的重要作用,它也反映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原理。承認正氣和邪氣交爭,而且邪氣戰勝正氣,才能夠發生疾病。因此,考察任何影響發病的因素,都是建立在強調正氣在發病當中的重要作用,基於這個思想來考察的。

發病類型

第三、講發病類型。要求同學們記住幾個基本概念。因為在後續臨床課中還要進一步講,在這裡是說邪正交爭的結果,邪氣損傷了機體,機體正氣不能戰勝邪氣發生疾病了。具體發病都有哪些類型呢?有哪些形式呢?就是記住幾個概念。

  1. 卒發,又稱頓發。什麼叫卒發?就是感而即發,就記四個字。也就是說,感受邪氣,立即發病。在什麼條件下容易感受了邪氣立刻就發病?1.感受邪氣較重,就是指病邪的作用力非常強,作用機體,損傷非常厲害。咱們在前面講癘氣、講疫毒,這些致病因數,感受以後,常常是立刻發病,有的致病就立刻發病,來勢兇險。2.情志遽變。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在短短時間突然發生大的波動,劇烈的變化。上一節我們講“怒則氣上”曾經提到過,暴怒,突然使肝氣上逆,肝氣上逆的結果,血隨氣逆,就可以出血,人就可以突然昏倒,甚至迅速死亡,這是指情緒的突然變化。癘氣致病和毒物所傷,急性外傷。前面我們講毒邪概念、講癘氣的概念,從現代意義講,就是流行病和傳染性,急性傳染病。癘氣能夠引起急性傳染病,可以突發,迅速死亡;毒物,環境污染裡面毒染源,毒邪致病,也可以立刻發生疾病,乃至於死亡;急性外傷,槍彈傷、利刃、跌打損傷,疾病迅速發生。這個急性外傷,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骨傷科學》的時候,重點講外傷,那就常常是突然發病,突然摔了以後,骨折,急性發病,叫卒發,這些都屬於卒發範疇內。記住一個感而即發,謂之卒發,就行了。

  2. 伏發,是指邪氣伏藏而後發病。換句話說,邪氣侵入人體之後,不即時發病,而潛伏於內,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才表現出來病理變化,這個就叫伏發。邪氣侵入機體以後,不即時發病,而需要一個潛伏期,伏而後才能發病,中醫理論習慣上將把這種邪氣,另外規定個名字,叫伏氣和伏邪,出了個伏氣和伏邪的概念。這個概念,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溫病學》的時候進一步學習。在這裡,記住伏發。這種病邪作用在機體以後,不立即發病,是感而後發。這個後是經過一定的潛伏期,以後才能表現出病理現象來。記住概念就可以了。

  3. 徐發。徐,徐緩的意思。是指緩慢發病,又稱緩發,它與卒發對稱。這個(卒發)是急性發病,這個徐發是慢性發病,有個過程。我們前面講濕邪致病的時候,濕邪致病有個特點,致病的隱襲性,濕邪侵襲機體以後,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是表現為徐發,就是發病比較緩慢。

  4. 繼發。所謂繼發,是舊病未愈,又生新病。先有原有疾病,原有的疾病沒有經過治癒以後,在這種條件下,又產生了新的疾病。能否繼發,是以原發為前提的,兩者密切相關。我這個人就是陰虛,五臟六腑陰都虛,瘦人多火嘛,再給你們講課,反復這麼講話,肺主氣,過多的講話,耗傷肺氣不?對我來說,是耗傷肺氣呢還是耗傷肺陰呢?首先是陰,其次是氣陰兩傷,再講話,嗓子乾,頻頻喝水。我同樣在這種條件下,假定說我已經勞傷的結果,肺的氣陰兩傷,原發病有了。那麼我又突然感冒,有咳嗽,肺氣失宣引起的咳嗽,肺氣失宣的結果。我原有肺氣氣陰兩虛基礎上產生的,突然這個感冒咳嗽,就是繼發。它是在原有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病,雖然病變都在肺,原有是氣陰兩虛,而現在突然出現,外感以後,造成在氣陰兩虛基礎上,又出現一個肺氣不宣,咳嗽。現在表現這咳嗽,原有肺氣陰兩虛,和現在的突出外感肺氣不宣,它有內在的病理聯繫,這就叫繼發。就是記住:1.原來有病;2.在原有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病,兩者可以是不同的疾病,但是兩者又密切的聯繫。

  5. 合病和並病。這裡面記概念就可以了,因為同學們將來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還會再學習合病和並病。什麼叫合病呢?就是兩種病同時發病。我們中醫理論現在這樣來理解,兩種不同的疾病同時存在。《傷寒論》本來的意思,說傷寒論分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叫六經病證。合病是指兩經病同時發生。比如既有太陽病又有少陽病,兩經的病證同時發生。注意時間點是同時發生,同一個時間出現兩種病變。這個叫什麼呢?就叫合病,同時發病。還有一個並病,注意那個並和合,是不同的。並病是指雖然兩種病同時存在,但是有先後之分。就六經病而言,先有太陽病,而後有少陽病,那叫太少並病。就是談合病和並病的區別。合病,不論幾種病,就將來在學習傷寒六經病來說,不管它兩經、三經病同時存在;不同時存在,能分出先後來,這種發病類型叫做並病。這個概念,就作一般瞭解一下行了,將來學六經辨證的時候,進一步學,六經辨證的定義,僅僅適合於六經辨證。

  6. 復發。病好了以後,再次發作。把這個類型,病好了,經過治療以後,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疾病的重新而來,叫做復發。
  

發病類型掌握卒發、徐發、繼發、伏發。這個伏發,是經過一段潛伏以後的發,將來在《溫病學》進一步學習。合病、並病,到《傷寒論》去進一步學習。除了這兩個之外,這些要求同學們記住幾個概念。這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