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我們現在開始上課,現在講臟與臟之間,第八個,肝與脾的關係,肝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消化功能和血液運行兩個方面:
肝與腎的關係,在生理狀態下,它們這個關係,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曾經有用「肝腎同源」,來表達它們兩個正常的關係,由於肝和腎與五行、與天干地支相配,至於天干地支,同學們將來在學「五運六氣」的時候,在《內經》這門課程,乃至於在《針灸學》這門課程,再進一步學習,根據天干配五行,再配臟腑,那個「乙」我們曾經提到過一次,肝為乙木,這個「癸」代表腎,癸水屬腎,因此「肝腎同源」又叫「乙癸同源」,就是肝腎之間的關係,可以用肝腎同源、乙癸同源來進行表述,關於解釋肝腎之間的關係,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對古人闡述肝腎同源的理論進行了整理,大致由以下幾種學說來說明,最經典的學說就是從五行學說,母子關係來闡述的。
到現在為止,闡述肝腎同源的理論,有上述幾種學說,那麼最經典的學說就是水能涵木說,在一定義項講,乙癸同源最早就是指水能涵木而言的,後世醫家認為僅僅從水能涵木來解釋乙癸同源,尚不能完全地論證肝腎之間的關係,因此,才產生了精血互生說、相火說和藏泄互用說,那麼精血互生、同具相火、藏泄互用,是從它們的生理功能角度,論證肝腎之間的關係,肝腎之間的關係一旦失去協調,就會表現腎水不能滋養肝木,或肝腎精血虧損,肝腎藏泄功能失調,這些病理變化,將來在學習肝腎同病的時候,講它的病機,學它的證候,學習它的臨床應用的時候,來進一步來體會肝腎同源的理論,經典的解釋,水能涵木說,強調的是腎對肝的作用,腎陰對肝陰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進一步可以論證,肝體陰用陽,即在生理狀態下,肝陰自己難以維持它所必須的量,而必須靠腎陰不斷地給它,也就是說在正常狀態下,肝陰就處於不足狀態,它借助腎陰來資助它,這個生理特徵,在病理上有重要的意義,將來在學病機的時候,學肝臟的病機,它的病機特點,就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就是從水要生木,這個母子關係而來的。
最後一個,講脾和腎的關係,脾和腎的關係,從總體上講,它們表現為先天和後天的關係,除了用先、後天說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之外,中醫理論又從水液代謝,在功能上它們二者的聯繫,以及在消化方面二者的聯繫,來論證脾和腎生理功能之間的聯繫,來論證脾腎的關係。
上面我們講了十對臟與臟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從臟與臟在生理方面的聯繫,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論證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臟與臟腑之間的關係重點。
第二個內容,腑與腑的關係,這個非常簡單,下面講臟與腑的關係,臟腑之間的關係,從古至今,歷代醫家,論述它們為什麼臟與腑有關係,就是論證它們之間有關係。
我們前面講五臟的關係的時候,首先提出,從整體上提出來,五臟之氣相互貫通,就是五臟之間,氣化相通,在這兒呢,臟腑之間氣化相通,解釋臟腑之間的關係,是從這三個學說來講的,傳統的講,就是由於經脈的絡屬,構成了陰陽表裡的關係,這樣一些關係,它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它還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心與小腸的關係,第一,記住一句話,心與小腸相表裡,它們構成了一個表裡關係,前面講到,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的三個學說,最經典的就是經脈絡屬,所以得出結論。心和小腸構成了陰陽表裡相通的關係,因此表現為氣化相通,如何來從生理上解釋心和小腸的關係呢?說心主血,說心火要下降於小腸,小腸才能化物,除此之外,不僅要主血,它還應該主神明,小腸化物是表現脾的運化功能,那麼脾的運化功能,應該在神明的指導下來完成,去掉神明之間的關係,小腸化物是脾的運化功能,要靠心陽來溫煦,就這個意義講,心火與小腸,同屬於火,那麼它們構成了一陰一陽的表裡關係,從小腸說,小腸能夠化物,小腸經過分清以後,將清,水谷精微,上奉到心和肺,化赤而為血,這裡面是強調心主血,小腸化物而為血,從血這個字,兩者都與血發生關係,從這個生理功能上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捨去從生理功能看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就是經絡互相絡屬,心與小腸相表裡,那為什麼強調心火和小腸的關係呢?因為在病理情況下,心火下降於小腸,小腸表現為熱的徵象,而這個熱的徵象,主要表現為分清別濁以後,小便的改變,把這個病理改變過程叫心火下移於小腸,上面可以有舌尖紅赤、碎痛,下面會出現尿赤、尿熱、尿痛、尿血,如何解釋心上面有火,下面出現小便的改變呢?用心與小腸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會學習導赤散,導赤散就是解決心和小腸之間的關係,從心火下降於小腸來的。
肺與大腸,我們這兒從功能來理解,說肺主肅降,大腸主傳導,說在肺氣不斷肅降的前提下,大腸的氣機才能夠通暢,才能保持正常的傳導,而反之,只有大腸不斷地進行傳導,保持氣機通暢,肺氣才能不斷地下降,最終以氣機調暢,表現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的結果,一、人的呼吸正常。二、排便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肺不肅降,可以出現大便秘結,將來學習內科學的時候,大便秘結,老年性便秘,有個氣秘,就是氣虛之秘,肺氣不足,氣短,大便秘結,將來學習臨床課,學習咳嗽、喘的時候,說肺熱咳嗽,肺熱熾盛,下面會出現大便秘結,由於大便秘結的結果,使氣機不能下降,反而出現胸悶咳嗽。
在臟腑之間的關係,脾胃的關係是重點,又是最難學,也是最難掌握,但是臨床意義最大,它要比其它臟腑之間的關係,理解起來比較難,運用起來更加廣泛,那麼脾與胃的關係,我們用12個字來概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用這三種學說來解釋脾胃之間的關係,請同學們注意,從氣機升降和燥濕這兩種說,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集中這兩者,這兩者處於正常狀態,它才能表現為納運相得,在病理情況下,脾不升,胃不降,脾不升會表現為消化功能差,不能運化,脾不升最常見的症狀為食後腹脹,不好消化,那麼胃不降,吃多了,胃發脹,會表現為噯氣,嚴重的時候,惡心嘔吐,脘腹脹滿,噯氣,惡心嘔吐,是同時存在的,在消化功能異常的時候,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學習證候學的時候,一看脾胃消化功能失常,常常是噯氣呃逆,腹脹同時存在,為什麼?就是因為脾和胃之間的升降關係失調的結果,燥和濕,脾功能失調,就會表現在大便上,在消化方面,就會表現在大便上,那麼不是乾燥就是泄瀉,因為脾為太陰濕土,尤以泄瀉為最,那麼在出現泄瀉的時候,最後也出現胃的功能改變,腹瀉的患者,多表現為食欲減退,或者是食積,吃得過多,喝酒喝太多,膏梁厚味,吃太多了,傷食了,也可出現泄瀉,也有胃的症狀,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脾和胃在它們燥濕之間的關係,這個「燥濕相濟」。
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調理脾胃關係,用藥方面的注意事項,我們前面曾經講過,治脾,由於它惡濕,屬太陰濕土,因此,多採用升陽的藥物,而治胃,多採用柔潤的藥物,沉降的藥物,必須處理好之間的相濟狀態,才能把消化功能異常治好,不僅在病理變化上,它的臨床表現,有升降失常的症狀、體徵,有燥濕失濟的症狀、體徵,最難處理的就是,在處方遺藥過程中,如何來處理升和降、燥和濕,藥物屬性,這個關係,恰到好處,這裡也從理論上解釋了消化系統疾病,最容易認識,最容易治,但是,又是最難治的一個疾病,為什麼呢?我想,我們從理論上也可以來說明,理論上講,它說升降相因,燥濕相濟,這需要相當功底,相當經驗的醫生,高明的醫生,才能正確從臨床,四診的資料正確判斷脾升胃降,脾濕胃燥之間的關係,孰輕孰重,在處理用藥的時候,真正做到恰到好處,重新建立起它們之間的平衡,就這個藝術是最難的,這是一。
另外,同學們將來學習方劑的時候,注意調理脾胃的方劑,常常是寒熱並用、升降並用,為什麼這個方劑這樣呢?旨在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這個升降、燥濕調整好了,自然就納運相得。
下面講肝和膽的關係,肝膽的關係:
最後一個,講腎和膀胱的關係,腎和膀胱的關係主要表現為調節水液代謝,也就是說,調節尿液上,說腎為水臟,腎的氣化作用,控制膀胱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液,腎的氣化,使水液代謝產物下輸到膀胱,膀胱稱之為水腑,它儲存、排泄尿液,可是它儲存、排泄尿液的功能,要受腎的氣化的控制,那麼膀胱最後能調節水液代謝平衡,靠開合有度,膀胱需開合有度,開合有度取決於腎,因此,在尿液的功能異常,中醫在治療的時候,常常從腎入手,就是現代的西醫病的泌尿系感染,尿痛、尿熱,這樣的患者,我們中醫說,膀胱有濕熱,這樣的患者是必然出現腰疼,我們的古人怎麼解釋它們呢?是講,腎虛而膀胱熱,一定和腎聯繫起來,治療這些疾病,如果僅就膀胱,治膀胱,是不可以的,治療膀胱濕熱也好,膀胱的病變,大家可以看它的方劑,沒有一個方劑裡面,這些藥物全是入膀胱經的,而是既入膀胱經,一定還入腎經,這個膀胱病變到末期,一定是從腎入手來治療的,這就是腎與膀胱的關係所決定的。
到此為止,我們從臟腑之間的關係的角度,講述了臟與臟之間的關係,臟與腑之間的關係,至於說第三腑與腑的關係,叫做六腑以通為用,也就是說六腑,它們做為一個整體,表現為氣化相通,氣機通暢,才能使六腑體現它傳化物這樣的功能,這是第一點記住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其中六腑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功能異常,用「六腑以通為用」這句話,高度概括六腑之間的關係,那麼要想保證六腑這個通,曾經提到過六腑以通為補,這個「補」不是補虛的補,而是調整使氣機通暢的意思,將來學習治療學的時候,也可以補,也可以瀉,最終的目的要通,記住這樣兩句話,記住這兩個原理就可以了,正確的認識什麼叫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上面這個示意圖,旨在說明,在消化、吸收、排泄,人體內的水谷精微代謝過程,就是六腑是如何傳化物的,僅僅做為同學復習的時候,做個參考,就可以了,要求同學們記住的,六腑以通為順,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正確的理解這幾個原理就可以了。在教科書裡面,還有最後一節,論述了人體基本生命活動與五臟整體調節,這一節請同學們自己來閱讀,在分別講述了人的基本生命過程,換句話說,就它的基本生理功能之後,中醫學強調先從整體入手,然後認識每個臟的生理功能,最後這一節,旨在從五臟系統整體的角度,看每個基本生命過程,和那些臟腑最相關,各自發揮什麼作用,這一節所講授的全部內容,都是充分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由同學們自己閱讀,這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