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節講到腎的主要生理功能,腎具有藏精、納氣、主水的生理功能,腎,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有閉藏的特性,腎的陰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腎在五臟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在明清時期,關於藏象學說一個重大貢獻,就是命門學說的出現,強調腎在人的生、長、壯、老、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常常把調節腎的陰陽,作為最終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們這一節講六腑,首先講六腑的定義。
什麼叫做六腑,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導化物。
飲食物經口攝入以後,它的傳導過程是,中醫學認為,它需要經過消化道的七個關卡,《難經》稱之為七沖門,其中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的上口為賁門,胃的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交會的地方為闌門,肛門為魄門,飲食物由口攝入,進入體內,經過消化道的七個關卡,最終排出體外。
第三點需要掌握的是,六腑一個共同的特性,叫做六腑以通為用,怎樣理解六腑以通為用?通是指六腑的氣機通暢,不僅要通,而且要降,就這個意義講,六腑的共同特性,應該是六腑以通降為順,這樣一個特性強調的是,飲食物經口攝入以後,經過消化道,經過臟腑的調節,不斷的吸收、代謝,最終代謝產物層層的向下傳遞,最終排出體外,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而水谷精微被全身所利用,也就是說,六腑必須保持始終是氣機通暢的狀態,就這個意義講,叫「六腑以通為用」,由六腑以通為用,這樣一個原理,在中醫理論上還有一個結論,叫做「六腑以通為補」,這裡這個補的意思,是調整六腑的功能活動,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能理解為補虛的補,也就是說在病理狀態下,通過調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過調整六腑的陰陽失調,無論是補還是泄,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正常的通降狀態,就這個意義講,叫六腑以通為補,不得理解為補虛才能夠使六腑通暢。
下面我們分別講,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首先講膽,我們在講肝的時候,講脾的時候,都涉及到膽,
講膽的生理功能,膽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貯藏和排泄膽汁,
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來源於肝臟,這一點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它和現代生理學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在中醫學稱之為膽汁是來源於肝臟,是借肝之餘氣凝聚而成,這是第一。
二、膽汁生成以後要進入膽腑,膽是六腑之一,我們稱之為膽腑,由膽腑濃縮形成膽汁,並且貯臟於膽,這個過程受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就是肝的疏泄功能,決定了膽汁的生成,膽汁進入膽腑,經過膽腑的氣化作用,形成膽汁,並且貯臟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第三,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它的機制仍然是在肝的疏泄的作用下,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調節膽的疏泄,我們稱膽的疏泄,膽疏泄就是膽的分泌排泄膽汁,用現代生理學的話講,叫膽囊的舒和縮,我們中醫學稱之為膽的疏泄作用,膽的疏泄取決於膽的疏泄,換句話說,在肝疏泄作用的調節下,膽能夠正常的進行疏泄,因此,膽汁才能夠正常地排泄,排泄入哪裡?排泄入小腸,這在中醫學文獻裡面,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在這一點上和現代生理學認識是一致的。
總之,我們在這學習膽的生理,第一個功能,一定要明確的認識,膽的生成、貯藏、排泄膽汁的作用,是在肝的疏泄作用的調節下完成的,這一個學術觀點,也體現了咱們中醫學處理臟腑的關係,叫做以臟率腑,也正是這樣一個思想,所以我們強調人體的結構,比如臟腑系統,強調是以五臟為中心的這樣一個系統,沒有說以臟腑為中心的結構系統,大家注意,中醫學在講臟象學說裡面,強調臟腑的時候重在突出臟,叫以臟率腑,我們從這裡講肝和膽,肝對膽的膽汁生成、分泌、排泄作用,也進一步體現出來,正因為這樣一個思想,所以中醫治療膽的病理變化,重在治肝,而不是在治膽,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入膽經的藥物必然要入肝,比如,治肌膚發黃,中醫稱之為黃疸,就是膽汁的排泄異常,常常用疏肝利膽,如果僅僅是膽自己的疏泄功能失常,那就應該是疏泄膽,膽腑,而不應稱之為疏肝利膽,這就是中醫臟象學說的一個重要思想,通過這個治療黃疸的藥物,藥物的功能體現出來,膽貯藏、分泌膽汁的功能一旦失常,就會出現膽汁的溢於體外,表現為顏面肌膚發生黃染,中醫學稱之為黃疸,這個術語和現代醫學黃疸的意義相同,只是產生的原因機制不同而已,後面舉這個例子,僅供同學們在學習中,為了理解膽的第一個功能,貯藏、排泄膽汁,為了幫助理解而已,要求同學們要記住膽汁的生成、貯藏、排泄的作用機制,它的作用,我們在講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的時候,曾經講到膽汁有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第二叫膽主決斷,這個功能也是比較難理解的,在我們這一節裡面,可以說是一個難點,
第一,說一說什麼叫做膽主決斷,所謂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斷的作用,換句話說,膽主決斷,它的作用濃縮為兩點,一判斷,二決斷決定,即判斷事物作出決定,那麼判斷最後作出決斷,實際是一個思維活動過程,接受了信息,用中醫神志學說,經過神的作用,將信息進行處理,最後作出決斷,發出指令,這是一個神志活動過程,那麼這個工作,這個任務,在中醫臟象學說裡面,是由誰來執行的呢?是由膽來執行的。
二、怎樣理解,膽主決斷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呢?這一作用體現在膽具有防禦、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
從而維持控制氣血正常運行,這樣一個作用,最終能夠保持人體五臟系統之間的協調平衡,關於膽主決斷,在中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學說,同學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閱讀歷代文獻,特別是近代的,在雜誌上所發表的,就膽主決斷的這個命題,所發表的各種論文,可以來閱讀,進一步來理解膽主決斷,學說很多,站在不同角度來論述它,我們這裡,從實踐需要出發,從實踐的需要來定義它,將這個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定義膽主決斷意義,膽主決斷,它具體執行什麼樣的功能,那麼膽主決斷這個功能,也就是這個理論,一、在理論上,它解釋了在思維活動過程中,怎樣來判斷事物,作出決斷,解釋思維活動,有神志活動,有膽參與,在六腑當中,請大家注意,我們講五臟皆藏神,那麼以臟率腑,臟和腑是同一系統,按照這個邏輯推下去,五臟皆藏神,那六腑也都應該藏神,但是在六腑當中,只有講膽參與神志活動,表現為膽主決斷的功能,至於那幾腑,為什麼不講也參與神志活動,中醫歷代的文獻記載較少,所以中醫學理論,在神志學說裡,六腑主要是涉及到膽,它在實踐意義上,旨在指導我們在精神神志疾病過程中,易於出現驚恐這樣的病理改變的時候,才常常從膽主決斷這個角度來理解,在治療的時候,才常常從膽入手,著名的方劑叫溫膽湯,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學習溫膽湯,通過溫膽湯這個方劑的結構,它的作用來進一步理解膽主決斷,我們在這裡定義膽主決斷,講它的生理功能,它所反映出的作用,是從臨床實際出發的,和溫膽湯,它的功能、主治相符。
第二、我們講膽的生理特性
第一叫膽氣主升,膽和肝同屬於木,這裡面出現了個甲和乙,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國的曆書天文,有天干地支,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等,那麼它和五行對起來,相對應起來,那麼甲乙對著木,至於它們之間,這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些,和五行的關係,同學們將來會在經絡學說講,有興趣的同學,將來在學習《內經》的時候,講五運六氣再講,不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任務,在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知道,這個乙木和甲木是從哪來的呢?這個甲乙按五行分類同屬於木,因此說,肝屬乙木,膽屬甲木,按照五行歸類,就是這樣規定就可以了,知道這個程度就行了,它的推理過程,看,說膽肝同屬於木,那麼肝主升發,肝氣宜升,喜條達而惡抑鬱,那就決定了膽也必須這樣,把膽必須具有升發這樣的特性,把它抽象出來,稱之為膽氣宜升,膽的正常生理狀態,必須保持升、泄這樣一種狀態,與肝主疏泄相一致,膽氣主升,一旦不能夠維持正常狀態,叫膽氣鬱滯,我們講肝失疏泄,叫肝氣鬱滯,那麼膽氣不升,叫膽失疏泄,膽氣鬱滯,換句話說,膽氣宜升,這樣一個特性,就是指膽必須具有升發條暢的特性,它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它有什麼作用呢?膽氣保持升發狀態,它才能夠完成主決斷的作用,也就是說,才能夠完成判斷事物,作出決斷,協調臟腑之間關係平衡這樣的作用,我們在講肝主疏泄的時候,提到一個肝,講它的生理特殊性的時候,講肝為剛臟,肝為五臟之賊,就是肝臟失去其條達特性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病理改變,按照說膽與肝同屬於木,膽氣宜升,與肝喜條達同義,如果按照這個推下去,膽失疏泄,就膽氣不升,也應該稱為五臟之賊,但是在中醫理論裡面,膽失疏泄直接影響到的,主要是指脾和胃,這和我們前面在講,肝的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促進消化吸收,第二個機制是一致的,在所有的文獻當中,中醫理論並沒有出現膽失疏泄以後,還能夠影響其他的功能,其中最主要是消化,脾胃的功能,那麼和我們前面講,它判斷事物作出決斷,影響神志的功能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矛盾,主要影響,膽失疏泄,是在消化吸收過程當中,就是脾胃的功能,累及脾胃,那個判斷,對事物作出決斷失常,是指的膽的功能影響到心,影響到心神作用,前面講到溫膽湯,溫膽湯的適應證,叫膽鬱痰擾這樣一個證,擾於哪呢?擾於心,所以才出現心神不定,膽怯易驚,惡夢紛紜,解釋它是指鬱而生痰,痰擾於心,使心神失守,總結這兩點,則膽氣宜升這個特性一旦失調,它影響了膽的生理功能,一、疏泄膽汁功能失常,那麼影響了脾胃的消化,二、影響主決斷的功能,影響了心神的功能,這是膽的生理特性,膽氣宜升,它的實踐意義。
性喜寧謐,中醫學稱膽為清靜之臟,也稱它為清靜之腑,膽既然是六腑,為什麼還稱為臟呢?實際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在這裡講,膽為清靜之臟,為清靜之腑,這個臟和腑是同義的,是它互換用的,這裡並不是指它就是五臟,它就是六腑,單純的六腑,單純的五臟而言,我們把它放在六腑裡面,那它定義應該稱之為叫清靜之腑,但是特點是它貯藏膽汁,這個膽汁中醫學又稱之為精汁,就是精微的物質,又可以稱它是精氣,這個精氣,貯藏精氣是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就這個意義講,膽具有臟的特點,所以古人從這個意義說,可以稱膽是個臟,可以稱清靜之腑為清靜之臟,這是僅僅從它貯藏精汁,也就是說,貯藏精氣,這個生理功能而言的,我們定義這個膽,就這一點,稱它為清靜之臟,說它性喜寧謐,什麼意思呢?說膽的功能狀態,它必須是處於寧靜的狀態,最怕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把它這個屬性叫喜寧謐而惡煩擾。一、膽的氣化,它的氣機處於寧靜,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影響的條件下,才能保持膽氣宜升,這樣一個正常的特性,才能夠保證,膽發揮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這樣一個正常的生理作用,在實踐上,它的實踐意義,這樣一個特性,重在用於解釋我們前面講膽鬱痰擾,出現心神症狀,這樣一個病理變化,用於指導治療,用於膽鬱痰擾,痰擾於心,導致心神的功能發生改變,以膽祛易驚為重要臨床特徵,這樣一種病理情況下,從膽入手去治療,它的實踐意義在於此。
第二、講胃,在六腑當中,胃是個重點,胃又稱為「太倉」,又稱為「水谷之海」,為什麼又稱為太倉?倉就是貯存糧食的地方,胃,人體的胃,經口攝入的食物第一關要進入胃,胃貯藏起來,然後經過胃,然後經過胃進入初步消化,人吃進去的東西,就這個意義講,它有貯藏飲食物的作用,稱為太倉,水谷,是飲食物的泛稱,它要都暫時貯存在胃,經過胃來初步進行消化和吸收,就這個意義講,稱胃為水谷之海和太倉,第二中醫稱胃,又叫做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稱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胃上鄰食道,下通小腸,是飲食物進入體內,接受向下傳導的一個重要渠道。
第一講胃的生理功能
所謂受納是指接受容納的意思,什麼叫做胃主受納水谷呢?胃主受納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前面說到水谷是飲食物的泛稱,正因為胃有受納接受水谷的作用,宛如糧倉,所以它又別稱太倉,因為它容納的是水谷,所以又稱它為水谷之海,它受納水谷,除了接受容納之外,稱它水谷之海、太倉之外,中醫學理論當中,對胃還有一個評價,就是在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它還有一個評價,叫做為氣血之海,將木谷之海和氣血之海統一起來,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同學們可以回憶,我在講授脾主運化這個概念的時候,這個原理的時候,講到脾能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在論述過程中,我有的時候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在那裡並沒有進一步去闡述,為什麼胃也為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在這裡講胃主受納水谷,就回答了為什麼說稱胃為氣血之海,那麼怎樣理解胃為氣血之海呢?是指胃,我們下面還要進一步講,胃受納水谷,腐熟水谷,就是胃要對飲食物,即水谷進行初步的消化吸收,為脾主運化作好準備,二、水谷它可以轉化為精微,精微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就這個意義講,從胃主受納水谷可以間接推出來,胃為氣血之海,就這個意義講,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前面講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習慣上,常常脾胃並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論證這個命題,我們講到這裡,僅僅應用脾主運化水谷,這個原理、功能,論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邏輯上就不完善,那必須把胃主受納水谷,胃為氣血之海這樣一個原理,這樣一個論據,納入進去,從脾運化水谷,從胃受納水谷,為化生精微提供物質源泉,物質來源,那就是說從兩者,脾和胃在化生氣血方面的作用,兩者的作用一起來論證,把它納入一起,統一來論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受納水谷這樣一個功能,它的理論意義,它重在說明它是氣血之海,為化生水谷精微,化生生命基本物質提供第一個保證,在實踐上只要是食欲的改變,無論是食欲亢進,無論是食欲減退,把它都叫做受納水谷的功能異常,都來自於胃,都可以從胃入手,調節胃的陰陽平衡,進行治療,但是在這裡主要是指受納,指食欲而言的,用我們現代語言講說,就指食欲而言。
什麼叫做腐熟水谷,胃的腐熟水谷,是指胃將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並形成食糜這樣的生理作用,怎樣理解胃腐熟水谷的機制和過程呢?它的機制過程是胃接受了由口攝入的飲食物,首先容納起來,也就是貯藏起來,在這個基礎之上,通過胃的氣化作用,將飲食水谷轉化為食糜,進行初步的吸收,為脾主運化作好充分的準備,它的機制,從理論上講,要靠脾的溫煦,胃陽的作用,也就是說靠陽氣的溫煦,才能腐熟,歷代文獻在中醫理論,闡述胃受納腐熟作用的時候,都強調脾陽對胃陽的作用,通過它們的溫煦作用,來實現受納水谷,腐熟水谷,受納腐熟的作用,那麼既然強調臟腑的生理功能,它的正常狀態意味著陰平陽秘,在這又為什麼強調它們的受納腐熟作用,又突出強調它們的機制是賴胃陽和脾陽的溫煦而實現的呢?這也體現了我們前面曾經講到陰陽二者,在中醫學中強調陽的重要性,所以強調陽化氣,這裡面並不排斥胃的氣化過程中,在受納腐熟過程中,胃陰的作用,是在承認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是在胃本身氣化作用,那就是說它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下,才能完成,那麼要突出強調胃的陽氣,在受納腐熟當中的作用,為什麼前面又講一句,說要賴脾陽的溫煦呢?這又體現出中醫臟和腑相比較而言,強調臟的作用,它不僅僅是脾胃同居中焦,也不僅僅是將來大家學習《內經》,叫脾胃以膜相連,不僅僅是同居中焦,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關於陰陽學說的核心思想,腐熟水谷的結果,將水谷初步消化形成了營養精微,為脾的運化,全部化生為精微,提供基礎,就這個意義講,精微是氣血生成的源泉,我們通過腐熟的功能,進一步論證了脾胃為氣血之海,通過胃主腐熟的功能,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是直接論證的,我們講腐熟,將水谷通過腐熟化生精微,中間形成食糜這個階段,那麼對某些精微有初步的吸收,為氣血化生提供源泉,而通過胃受納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立足點,前提是它為化生氣血的物質、水谷,提供貯存的場所,沒有胃的受納水谷,就無所謂金谷能轉化為精微,這是從不同的前提和條件,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胃為氣血之海,在這裡面,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提出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胃氣的概念,中醫學從古至今,不論是生理還是病理,非常強調胃氣這樣一個概念,中醫學有一個重要的原理,就是人以胃氣為本,這句話,這是和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大家都知道這個常識,叫做民以食為天,這人出生之後,必須接受攝取食物,那麼攝取食物,主要除了口之外,在這兒講胃受納,容納於胃,胃能夠受納和腐熟,強調胃在接受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當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中醫強調人以胃氣為本,這是一,理解人以胃氣為本。第二,只有胃氣正常,就是胃的功能正常,生命物質的來源,才能夠源源不斷而來,就是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斷而來,那麼水谷精微是化生人體生命基本物質的主要源泉,就這個意義講,強調胃氣,就是胃在維持人的正常生命過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實際上,胃與脾共為後天之本,我們前面講脾為後天之本,實際上呢,到這兒講了胃以後,我們才能把兩者連接起來,就是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正因為胃和脾同樣都為後天之本,就這個意義說,人以胃氣為本,這是一個原理,從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又派生出一個原理,叫胃為五臟之本,前面反復講,中醫臟象學說是以臟率腑,強調臟的特殊作用,而這又講胃為五臟之本,那麼胃為五臟之本,這裡面,這個臟和腑的關係,胃是腑,就這個命題,耶麼可以看出來,那臟腑的關係是什麼呢?那就成了腑為本,臟為末,怎樣來理解胃為五臟之本呢?這是從胃主受納,主腐熟,為氣血之海,氣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質,是維持五臟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就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物質基礎而言,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是一個重要的機制,沒有這個機制,難以為五臟的功能活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就這個意義講,才得出了胃為五臟之本,這樣一個結論,這樣一個命題,不能理解為,我們前面反復講,臟和腑的關係,以臟為主,腑為次,強調以臟率腑,而這呢?講胃為五臟之本,又倒過來了,邏輯上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那到底怎樣來理解胃氣的含義呢?胃氣這樣一個科學術語,在中醫文獻當中是一個多義詞,我們在中醫基硤理論裡面,只講兩個義項,一,指的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而言,也就是說,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處於正常狀態,通稱為胃氣,用胃氣高度概括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把它們所有的功能特性集中起來,高度概括,稱之為胃氣,我們前面講,以胃氣為本,那麼強調了胃氣,第一個義項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概括,指這個而言的,因此才得出來,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和我們前面講的,中國文化那個民以食為天,在意義上是相同的,也正因為這樣,中醫學基於這樣的認識,在考察疾病的時候,特別注意詢問患者的胃口如何,經常、總是問,不管什麼樣的疾病,都問你,吃飯怎樣?問他吃飯怎樣,在於考察這個人的胃氣如何?中國文化有個問好,咱們現在大家早上見面,說早上好,按照傳統的中國文化來問好,好像咱們東北,錦州、朝陽這一帶,說話尾音高,早上一見面:「你吃了沒有?」這個尾音很長,如果把這個地方的方言去掉,我們大家看中國文化,看歷代的文學作品,問好的時候,大家如果將來有興趣,可以唸「小學」,唸「幼學瓊林」,唸「三字經」,看「小學」,那裡面講,咱們女同胞可以看「顏氏家訓」,看看那個怎麼樣處理家政,長幼卑尊怎麼樣處理,那個稱呼,不叫你好,就是早上你問好的時候,您吃了沒有,吃早飯沒有,吃早點沒有,並不是說中國人都是飯桶,張嘴第一句話就是問吃沒吃飯,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問的是健康與否,不是問你能吃飯不能吃飯,這就是從胃氣的概念來的,人以胃氣為本,標誌著這個人健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個概念在指導我們臨床實踐上,醫生不管病情輕重,特別注意考察患者食欲情況,病情再重,只要這個患者能夠進食,就有可挽回的餘地,病情雖輕,這個人滴水不進,預後不好,中醫學這樣一個思想哪來的呢?胃氣給我們提示,這是胃氣的第一個含義。胃氣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脾胃的功能活動在脈象上的反應,這個含義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脈學的時候,講胃神根,進一步講,在這裡,只要知道,胃氣的第二個含義,是指脈象特徵而言的,那就記住,僅僅記住四個字,脈象在指下表現為從容和緩,什麼叫做從容和緩,將來在診斷學進一步去講,這節課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