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講 五臟:脾的生理特性(2) 肝的生理功能(1)

現在上課,這一節我們講脾的生理特性,講了第一個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稱脾氣宜升,得出來脾宜升則健,這樣一個著名的原理,由這個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則健,這樣一個規律來,下面我們講脾第二個生理特性:

脾喜燥惡濕,這也是咱們中醫理論當中一個難題,在這一節也是一個重點,涉及到中醫的氣化、涉及到運氣,在這裡只要求同學們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實踐意義就可以了,根據氣化學說、運氣學說,至於什麼是運氣學說,以後同學們再學習,暫時這樣來理解,規定脾和胃在五行同屬土,根據運氣學說,那麼還要分陽土和陰土,是濕土還是燥土,脾和胃這二者,規定它們的陰陽屬性,胃為陽,脾為陰,同屬土,胃為陽土,脾為陰土,就氣化來說,胃為燥,脾為濕,那麼濕和燥兩者相比較而言,按照陰陽的屬性,濕屬陰,燥屬陽,把陰陽去掉,從氣化來說,燥濕來說,規定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同學們先理解到這個程度,就是濕土是指脾而言,燥土是指胃而言的,那麼這個燥和濕,有什麼關係呢?根據陰陽學說,燥濕相對,陰陽相對,應該處於和諧狀態,也就是說脾濕和胃燥,處於一個和諧狀態,意味著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這是一。

第二,就燥與濕相比較而言,中醫還認為燥能勝濕,燥能抑制濕,使濕處於和諧狀態,叫做無過、無不及,那麼燥和濕,燥屬陽,濕屬陰,我們上一節曾講,陽和陰之間的關係,陽起主導作用,這裡為什麼強調濕與燥的問題,強調這個陽,燥能勝濕,沒有陰濕能勝燥,這裡也體現了陰陽之間的關係,陽主陰從的關係,強調是陽氣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點記位,燥能勝濕,至於為什麼燥能勝濕,有興趣的同學,就這個理論問題,將來在學習運氣的時候,再進一步去探討,這裡只記住脾濕胃燥,這兩者比較而言,燥能勝濕,勝濕的結果,使濕處於無過、無不及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脾的功能正常,反之,燥不能勝濕,那就是會出現,濕太過,也就是說,胃的燥不能仰制脾的濕,達不到兩者和諧狀態,就會出現脾的濕太過,在這種情況下,脾由正常生理狀態轉化為病理狀態,就這個意義講,脾惡濕,它和燥相對,所以古人得出個結論,叫脾喜燥惡濕,由於這個性質,我們有兩點需要注意,脾是運化水液,脾要運化水濕,換言之,脾能運濕,而這裡面講脾惡濕,那就是說,脾既運濕又惡濕,運濕保證燥和濕處於和諧狀態,使體內的水液代謝,維持正常的狀態,不致於有水濕停聚,那麼又惡濕,一旦濕氣太盛,又要影響了脾的功能,這是一對矛盾,這也體現了中醫思維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就這個意義講,脾喜燥惡濕,我們今天來理解,喜燥,本來燥能勝濕,能抑制它,而不應該是喜,應該是怕燥,所謂喜燥,在這裡是指燥對濕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過也不可以,在這裡喜燥理解為,需要燥和它維持平衡,惡濕是惡濕之太過,不是濕之適度,濕之適度是它正常的狀態,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這樣來理解脾喜燥惡濕,這是脾的一個重要生理特性,這樣一個生理特性,在理論上,我們從脾胃,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從燥濕之間的關係,強調燥與濕的和諧,從性能上,也可以進一步來論證,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濕適度,既無太過又無不及,從生理特性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意味者,脾的生理功能處於正常狀態,脾的升、胃的降,處於正常狀態,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夠化生氣血,成為氣血生化之源,才能夠成為後天之本,它才能夠維持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平衡,這是從脾胃的屬性、氣化的屬性來說,又進一步來說明脾胃的功能,中醫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講脾主升清,從氣機的升降角度,來說明脾胃是正常狀態,需要什麼條件,那麼從脾與胃、燥與濕之間的關係,來進一步又論述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意味著脾的生理功能正常,那麼脾的生理功能正常,意味著脾胃執行氣機升降樞紐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夠執行氣機升降樞紐的作用,保證了五臟系統氣機運動正常,意味著人體處於正常生理狀態,各個臟腑都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是中醫理論在講述每個概念、每個原理,都從不同角度,回答一個什麼問題?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就概念記概念,進一步探索,它想說明什麼問題,在什麼解度,它想回答這個問題,最終要想說明什麼問題,它的實踐意義,這樣一個屬性,決定了中醫對脾的病變,一旦出現各種各樣的改變的時候,它的治療,特別是處方用藥,要注意它喜燥惡濕,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濕的藥物,將來在學中藥的時候,學方劑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多用辛、溫、散,這樣的藥物,取它燥濕的作用,保證維持濕土和燥土之間關係的平衡,將來學習中藥,老師講勝濕的藥物,多辛溫香燥,這個結論哪來的呢?脾喜燥惡濕而來的,那麼強調病理的情況下,多強調脾的陽氣不足,在虛證狀態下,濕氣盛,就是它的性質所決定,脾有病,多表現為,或者是容易表現為,水濕停聚,所以調節脾,治脾的一個基本原則叫祛其濕,將來同學們學習方劑的時候,任何一個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有祛其濕的藥物,這個理論依據,就是脾喜燥惡濕。

第三個特性,做一般了解,就是脾在五行與長夏氣化相通,長夏濕氣盛,脾主濕,它(長夏)和它(脾)同一系統,脾的生理病理,在氣化上與長夏是相通應的,通過這個簡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生血、統血,升清是從氣機升降的角度,進一步來回答運化、生血、統血,這裡總在強調,運化的水榖精微、運化水濕,保證氣血生化之源正常,通過生血、統血,保證氣血的化生和運行是正常的,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它的主要功能產生的作用,至於說脾主升清,旨在說明維持脾主運化、生血、統血,這樣一個生理功能,需要脾本身具備什麼條件,這是從氣機升降的角度強調它,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從臟腑的氣機運動狀態來進一步闡述,所以有的教材把脾主升清放在生理特性裡面,也是合理的,這裡面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它的問題,說明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脾主生血、統血,我們強調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學習五臟生理功能,這是一個重點,著重從脾主運化這個功能來理解,它和水榖、和精微、和氣血的關係,至於說升清,喜燥惡濕,都是從脾的性質,脾的運動狀態,從這個角度來進一步論證,如何保證,脾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從不同角度,最終這些問題,生理特性、生理作用,都在說明和論證,脾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至於說執行這樣一個作用,它通過什麼功能、什麼機制來執行。

下面講肝,這又是臟象學說五臟當中,最難學的一個地方。

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

什麼叫做疏?什麼叫做泄?疏有疏通的意思,泄即發泄,升發,那麼什麼叫做肝主疏泄呢?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痛而不滯,這樣的作用,再簡單一點,記這個定義,那就是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通暢的作用,那麼什麼叫做氣機通暢呢?就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因為它有升發的作用,有散的作用,散而不瘀,通而不滯,瘀和滯,它們意義相近,不瘀不滯就是通,所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把它定義,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用它的功能來定義肝主疏泄,從古到今,對肝主疏泄的釋義,對它進行定義,包括語義定義,這是語義定義來說的,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我們在這裡,用它的功能來定義它,那麼具體肝主疏泄有哪些作用呢?在定義肝主疏泄這個概念的時候,又進一步出現機機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在講氣一元論的時候,講氣、氣化、氣機,那個氣化,講氣的運動變化,而氣機講氣的運動,它表現為升降出入,這樣一種形式,在講脾,我們講脾升胃降,講脾主升清,脾升胃降,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那麼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的氣機通暢,就是維持五臟系統的氣機運行正常,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說中醫認為氣機運行正常,意味著通、不滯、不瘀,就是疏通的意思,那麼我們根據肝主疏泄,對全身氣機調節作用,把它所有的功能抽象出來,總的,它的功能,都是在調節全身氣機基礎上派生出來,從這個角度來定義它,將來同學們看書,看參考書、讀文獻,對於肝主疏泄的定義,採取不同的方法定義,我們在這裡,不是簡單的進行語義定義,如果簡單的語義定義,過去的中醫文獻也有,什麼叫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疏通發泄升發的作用,這是對這個術語的釋義,對疏泄的釋義,也可以說是一個語義定義,我們在這裡講的肝主疏泄的定義,是在語義定義的基礎上,採用功能定義的方法,來表述肝主疏泄的概念。

肝主疏泄的具體的生理功能是什麼呢?就是它具體生理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叫調節精神情志,我們在講心主神志的時候,講到心藏神,情志,在五行學說中講到,五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由七情在五行表中分類,成為五志,把這個稱作為情志,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也就是說人的思想感情活動,那麼這個情志活動,與肝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前面講了心藏神,又講了五臟藏神,又講了腦主神明,最終我們強調中醫的神志學說,是心藏神和五臟藏神,說心藏神,心為主導,強調五臟藏神的基礎上,強調心為主導,在此講肝主疏泄的時候,肝能夠調節情志,在調節人的,神的作用過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麼它是通過什麼來調節人的情志,維持人的神的活動當中的情志活動呢?按照中醫的理論,氣機學說,就是全身的氣機必軉通暢,不滯、不瘀,在這個條件下,人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全身氣機的調暢,雖然是五臟系統皆參與,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依賴於肝的疏泄功能,就這個意義講,肝主疏泄,它具有調節精神情志的作用,就是說肝主疏泄,它通過調整全身氣機,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維持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達到調節人的情志活動的作用,已有的文獻、教材,通過肝的疏泄,調節氣機,保證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使血的運行正常,為心神提供重要物質基礎,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論述,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的重要機制,這裡面強調了肝和心的關係,第二個,從什麼角度出發,從什麼前提出發,來論證肝能夠調節情志作用,我在這裡講了兩個推理過程,第一個,從總體上,依據我們在這裡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總體上進行推理,那麼肝主疏泄,它能夠調整全身的氣機,使氣機通暢,氣機通暢,意味著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意味著五臟藏神、心主神志的功能,就神志來說,都處於正常狀態,在這裡從氣機通暢的角度,強調肝的主導作用,由此得出,肝主疏泄對情志調節有作用。那麼第二種推理方法,就是從心主血脈,心主神志的關係,它說心血是心藏神的物質基礎,這個教科書也這樣講,如何來理解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血是生命物質之一,應該理解為,是神志活動的物質之一,我們常用的生命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基本物質,那麼神志活動要想正常,五臟都藏神,意味著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那麼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就物質基礎來說,生命物質來說,那麼氣血精津液,都必須處於正常狀態,這是從總體上來理解,生命物質和神的關係,從心和肝的關係,站在氣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那麼講到心血、講到氣血的關係,氣機通暢,才能保證血液源源不斷地到達於心,維持心的功能正常,那麼心就可以發揮主神明的作用,這是從心和肝的關係,這個的角度來論述,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聯繫到肝,來論述肝主疏泄、調節情志,同學們在學習古文獻、學習教科書、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每個作者,他的前提是什麼?他的依據是什麼?他是從什麼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論述這個問題的,這樣就容易理解概念,不至於出現歧義,說這本書是這樣講的,那本書是那樣講的,為什麼眾說紛紜呢?我上述講的,從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的作用機制,不是互相矛盾的,實際是統一的,僅僅是論證結論的時候,是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維路線推理出來的,這是第一點,講它的作用,叫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這是一個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中醫文獻,根據它這個作用,高度概括、提煉出一個科學術語,叫肝主謀慮,這樣一個生理作用,我們從這兒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人的情志活動雖然與五臟都相關,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中醫學對情志的異常,就是喜、怒、悲、恐、驚,這樣情志的異常,首先責之於肝,那麼既然前面我們講,中醫神志學說,講到,既然承認心主神明,心為主導,生命的主宰,這個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你為什麼到這兒又講,肝主疏泄,在調節全身情志當中的重要作用呢?為什麼中醫講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這就是回到我們剛才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的這個生理作用,這個角度看,雖然五臟都參與,但是肝起決定性作用,就這個意義講,我們得出結論,肝主謀慮,情志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肝關係最密切,講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強調它在調節精神情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沒有排斥心為主宰,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因此,中醫在臨床上治療情志性疾病,首先責之於肝,這個理論,在當前治療心身疾病當中,是一個重要的依據,由肝主疏泄能調節精神情志,派生出來的,疏肝的方法,就是調肝,就是調理肝臟的陰陽平衡,是治療情志生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選手段。

第二,講肝主疏泄能夠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疏泄的功能,為什麼能夠促進水榖的消化吸收,前面講水榖的消化吸收,責之於脾主運化,後面在六腑還要講胃的腐熟、脾的運化,都是責之於脾胃,那麼肝主疏泄和脾胃的運化,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說,肝主疏泄,它具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這樣一個作用,作用機制是什麼呢?第一,它能協調脾胃的升降,這個理論,這個機制,就是從五行的木與土的關係來的,在正常狀態下,木必須疏土,土得木而達,我們把它化為臟腑的話,脾得肝而達,只有在肝的功能正常的條件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從正面說叫肝能疏土,肝疏土,但是保證土脾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具體怎麼實施呢?它怎麼樣來保證的呢?我們前面講脾的運化,胃的腐熟受納,把它兩者結合起來,來完成脾胃對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我們在講脾宜升則健的時候,提到脾升胃降,講到脾升胃降處於和合狀態,意味著脾胃的功能正常,就運化水榖精微而言,意味著脾胃運化水榖精微,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脾的升、胃的降,脾胃同屬土,說土得木而達,木正常疏土,正常叫木能疏土,脾和胃才能維持正常的氣機升降和諧狀態,肝的疏泄功能,就是通過調節脾升胃降,保證脾之升、胃之降處於和諧狀態,為脾胃完成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條件,因此說,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具體說是調暢脾胃的氣機升降,為脾胃的水榖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的條件,因此,脾胃對水榖消化吸收障礙,我們在病理上也好、在治療上也好,都要想到肝,比如:我們吃東西多了,一個字,有個特殊表現,脹,這個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點東西他就感覺到脹,脹是氣機阻滯的一種表現,中醫講氣滯則脹,說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調,有一個脘腹脹悶,脹,這個脹是脾胃的氣機鬱滯不通,氣滯則脹,那麼立刻就想到這個氣滯,這個氣機,取決定肝,因此,中醫治療脾,我們上面講過,祛其濕,還有第二個原則,中醫調理脾的功能,還有一個叫理其氣,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有興趣的同學,你可以去查一查,調理脾胃的方子裡面,每一個方子裡都有那麼一、二味理氣藥物,為什麼用理氣藥物,它的理論依據就在這裡,調整肝和脾的關係,體現了木疏土,肝主疏泄,通過木疏土這個機制,來協調脾胃的升降,保證脾胃的消化系統功能的正常,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機制。第二個機制,它能夠分泌排泄膽汁,這裡面請同學們注意,中醫學對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和同學們在中學所學的《生理學》,現代生理學所學的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機制是不同的,生理學講,膽汁的生成在膽,分泌和排泄還在膽,膽囊的收和縮來進行排泄,現代生理學已經明確的指出,膽汁對消化吸收有重要作用,這是生理學的角度,而中醫學認為,這個膽汁的生成不在膽,而在肝,中醫過去的文獻有一句話,膽汁的生成,叫做借肝之餘氣而成,生成之後貯存於膽,而分泌的時候,要靠膽的疏泄,就是靠膽它本身疏泄功能正常,而膽的疏泄功能正常,取決定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就膽的生理來說,中醫和西醫,兩種不同的學說,中醫強調,它生成在肝,分泌到膽,貯存,最後分泌排泄,不是取決於膽囊本身的收和縮,用中醫的話說,膽的收和縮,叫膽的疏泄,這個疏泄取決於肝的疏泄,這是第一,將來我們在講六腑,膽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與肝有關,雖然在膽,它強調是肝。 二、中醫學在膽汁對消化吸收作用這一點,早在《內經》時代,就認識清楚了,和現代生理學,認識毫無二致。 第三、它這個作用,膽汁具有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作用,講中醫膽的生理時,強調肝的疏泄決定於膽的疏泄,保證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正常,肝就是通過肝的疏泄作用,來調節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從而達到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的第二個機制。那麼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就會出現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那麼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在病理情況下,不僅會出現肝主疏泄的病理改變,它必然出現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病理改變。

第三、它還能夠維持氣血的運行,也就是說,肝主疏泄是維持氣血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在這裡講肝主疏泄,在調節精神情志這樣一個原理,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叫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這個結論,對當前指導我們認識心身疾病和治療心身疾病,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瘀致病這個結論,這個原理,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肝主疏泄,能夠調節精神情志,保證氣機通暢,情志活動正常,那麼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也就是說,它不能夠疏通氣機,稱之為瘀,肝調節全身氣機的條件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瘀意味著氣機不通暢,由於肝調暢氣機的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叫因瘀致病,那麼在病理狀態下,反過來,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異常,在病理狀態下,又可以影響神的功能,影響氣機的通暢,換句話說,在病理狀態,人們不論是什麼樣的疾病,哪個系統的疾病,都常常會出現情志活動的異常,中醫學把這樣一個過程叫因病致瘀,我們這個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論證心身疾病,現在從心身疾病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稱為心身疾病,都有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或者是先由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導致的疾病,或者兩疾病狀態下,引起情志異常,這在中醫用因瘀致病或因病致瘀,這樣一個理論,就可以解釋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中醫就是這樣來認識心身疾病,對於指導我們治療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