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講一講心主神志的含義,首先講什麼是神,在中醫的文獻裡面,神有三個義項:
這個三個義項合起來,稱之為廣義之神,把神的第三個義項稱為狹義之神,心主神志的神是指狹義之神,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意識、思維、情志活動的功能。 第二、神的物質基礎,就形神而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形神之間的關係又稱體用的關係,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它有多種含義,這裡,體,就形神而言,指形體而言,而神是這個形體所產生出來的生理功能,中醫強調形神合一,神離開形,無所謂神,離開神也無所謂形,第一,我們從形神的體用關係,講形是神的物質基礎,而中醫學又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這從哲學層次來說,從宏觀整體來說,那麼又進一步強調,這個形體是由於父母媾精,陰陽交媾而形成的,而這個生命源於人體內的精氣,在這裡,把精氣理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所需要的精微物質,那麼這個精微的物質,它通過形體作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就這個意義講,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在這裡面強調兩個思想,在咱們中醫學裡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神,一種思想稱之為神靈,主觀意識的產物,一種學術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形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把精氣作為神的物質基礎,這裡面強調的思想,神是有物質基礎的,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這是兩種不同,對神的解釋,兩種不同的觀點,哲學觀點,我們中醫學依據的是,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堅持世界是物質的,生命是物質的,因此強調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這樣來理解神的物質基礎,在講述氣向的關係的時候,常常又講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血屬於精氣的範疇,精氣在這裡泛指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精微物質,血是其中之一,在講心血在神志當中的作用的時候,在那是講心的主血脈和神的關係,這是總體上講,從形神的關係來講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強調神是有物質基礎的,是物質運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是中醫學裡面,把神的物質基礎規定為精氣,規定為一種具體的物質,一、它承認人的精神活動的物質性,神的物質性,二、把神的活動規定為某種物質,這個結論又是不甚確切的,我們知道,神的活動是大腦板層高級神經的活動,它是在物質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出來的神志活動,如果僅僅歸結為精氣,這個結論,我們今天看來是不甚完善和確切的,但是它是歷史的產物,我們在這裡理解,不要簡單地理解為:神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要找那個具體的精氣,它有什麼形態,應該理解為中醫所說的神不是神靈,是有物質基礎的,是唯物的,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從形神統一觀強調形為神的物質基礎,那麼氣是構成形體的本源物質,就這個意義講,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要正確地理解,我們的中醫文獻裡所描述神的物質基礎,它的合理地方在什麼地方,有不甚確切的地方是什麼?隨著同學們後期,特別是學習腦科學的時候,那麼對這個問題,就有更清楚的認識。
第一個功能叫任物作用,任物是指接收、處理、反應信息,這個過程就是意識思維和情志活動,這裡面就是心在任物的過程中,通過接愛外界環境所給予的信息,然後經過心進行處理,通過心的處理,最後正確地反應信息,這個過程就是人的思維過程,包括意識、思維、情志活動。
第二、它的作用叫主宰作用,是指心主神志這個作用,它是人體五臟六腑之大主,就是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的主宰,它起到主宰作用,統帥作用,神志活動同樣需要五臟系統共同來進行調節,但誰佔有特殊作用呢?佔有主導地位呢?心的神位有主導地位,就這個意義講,稱心的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生命的主宰,這就是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二、對全身各個系統的生命活動,具有主導的調節作用。
從《內經》開始,經過歷代的發展,中醫學的神志學說有兩種學說:
1. 心主神志說
我們剛才講的心主神志,這是佔主導地位的學說,叫心主神志說,在《內經》裡強調心為生之本,神之舍,那麼,心主神志說強調是心,心臟具有主管思維的作用,用現代的語言說,中醫所說那個心,它那個神的作用是現代生理學所說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它具有腦的作用,在中國文化裡面,心主神志這個心,漢字的本義是指心臟,請同學們看《說文》,看《釋文》象形文字裡面畫一個(「心」字)和現代解剖學畫那個心臟非常相似,包括那個心包絡,西醫說心耳,都畫得是惟妙惟肖,在《說文》和《釋文》解釋心的時候,明確定義為心臟,已經明確指出心臟是主管血液循行的,主血脈的,同時,又加上一句,心是思維器官,用現代的語言翻譯,心是思維器官,它屬於中國古代的心範疇,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範疇,叫做心學,大家所熟知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是心臟,同時指出它還有思的功能,思,思維,這是中醫學神志學說裡面第一個學說,《內經》裡面已經明確提出心主神明,為生之本,神之舍,同時,《內經》開始,已經認識到腦在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在《靈樞經》講針刺的時候,刺腦,枕骨大孔的禁忌,刺腦,立死,講腦是生命的中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用今天來看,並不是中醫學沒有諗識到腦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決定了中醫學的神志學說,以心主神志說,佔主導作用,一直到今天,現在的教材,仍然在寫心主神明,而不寫腦主神明,至於說為什麼這樣做,後面我們再繼續講。
2. 腦為元神之府說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現在有人發表文章,我們簡練地說,說心主神明和它對稱,那就是腦主神明,這腦主神明說,它的本來的命題叫腦為元神之府,我們用現代(語言)可以把它簡化,稱為腦主神明,那就是腦主神明說和心主神明說並行,它屬於中醫神志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文獻裡面已經明確指出,腦為精明之府,講人的五官,感官,通過感官接受信息以後,要通過腦來分析、處理信息,叫做精細明察,審思判斷,那麼已經認識到腦,通過感官來接受信息,經過大腦的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處理信息,完成思維的過程。 二、已經認識到腦是生命的主宰,剛才我已引《靈樞經》關於針刺的論述,強調人體有些部位是不可以針刺的,提出來腦不可傷,刺之立死,強調腦是生命的主宰。 第三、歷代文獻都記載腦是一個思維器官,腦具有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的功能,那麼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它不僅僅是感官的作用,而是感官任物以後,經過腦的分析處理以後,才能夠連別萬物,辨別黑白,審察物體的形態長短,對信息做出處理,得出判斷,在這個基礎上,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而到了王清任又進一步提出來,人的靈性記墟,不在心而在腦,這就是腦主神明說的依據,這是第二,中醫的神志學說,心主神明說,腦主神明說,這是第二。
3. 五臟藏神學說
前兩個學說,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中醫學從整體系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神志活動,提出第三種學說,叫五臟藏神學說,在承認心主神志,腦主神志的前提下,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五臟藏神,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統稱,分別為五臟所藏,因此,中醫學把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五臟密切聯繫起來,上述就是中醫神志學說的三種學說。
那麼根據三種學說,在理論上如何處理它們的關係,在實踐上如何正確地應用這三種學說, 一、在理論上,當前,從古至今,特別是李時珍以後,一直存在著鮮明的對立,一者主弳腦主神明,一者主張心主神明,到現在也有的學者提出來,根據腦科學發展的現狀,應該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這是一種假說,這種假說提出有它充分的理論依據,也有充分的實踐依據,至於這種假說是否能夠代替心主神明說,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這種學說,提出用腦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需要對中醫的理論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造,重新構建中醫理論體系,才能最後完成,這也是我們今後中醫學者,特別是你們需要去完成的,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完成,仍然主導地位是心主神明說,那麼,從理論上看待,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和五臟藏神的關係呢?大家看這個示意圖,說心是生命的主宰,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既能夠任物,它又有主宰全身、調節全身生命活動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神志活動當中,仍然是心是主宰的,我們稱心占主導地位,心為主導,那麼,根據第三個學說,中醫又強調五臟皆藏神,說神生於五臟,舍於五臟,心為主導,這個結論處理了,心主神志和五臟藏神的關係。
第二、心主神志和腦為元神之府,它們之間的關係到現在為止,中醫是怎麼處理的呢?從理論到實踐,怎樣處理的呢? 一、中醫講腦為髓海,髓,精能生髓,後面我們再進一步講,精,剛才講那個精氣,是人體生命物質的泛稱,而人體生命物質那個精,是由五臟系統共同協調作用而產生的,通過五臟系統共同的協調,共同的作用,保證了生命的正常進行,保證了各個臟腑系統,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夠產生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在這種條件下,精才能轉化為髓,髓聚於腦,形成了腦,腦為髓海,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腦從形態結構到生理功能,它都和五臟密切相關,它的功能並非是由它自己髓海所決定的,這就處理了五臟藏神和腦主神明之間的關係,那麼根據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心主宰五臟藏神的功能,五臟藏神,就五臟系統生理功能正常,保證精微物質的不斷地化生,使髓不斷地充盈,腦髓充盈,才能保證腦為靈性記憶之府,到今天為止,處理心和腦的關係,心和五臟藏神的關係,就這樣來處理,這種理論,它指導了實踐,到今天為止,我們治療腦的病變,並非是僅僅治腦,也並非是,將來後面我們講腎的時候再進一步講,並非是僅僅治腎,而是從五臟入手來進行調節,我們看中藥學,將來大家學中藥學的時候,安神藥物,不管是哪類安神藥物,根據它所屬臟腑的不同,它可以歸到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理論呢?就是腦和五臟相關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理論,腦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那到實踐去,今後凡是腦的病變,我們至少說,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發生異常的生命過程,我們治腦,而不治五臟,也不治心,這樣才能夠實踐,將腦主神明的理論付諸於實踐,經過實踐檢驗,這個假說才能夠成立,要達到這個過程,那麼需要對中醫的理論,重新進行一番構建,那麼,任何一個學說建立,它必需要一元來解釋所有的問題,這也是當前學術界非常關注的,也是科學研究當中的一個熱門課題,隨著腦科學的發展,這個問題,心主神明說和腦主神明說,這兩者的紛爭、討論,會越來越熱烈,所以出現這樣一種結果,由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決定的,大家可以查字典,看漢字,帶有心字的雙音字,就是兩個漢字符號構成的雙音字,許多的雙音字,它的內涵都是講人的意識、思維、感情活動,為什麼?中國的文化心學決定的,如果要改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必須首先從根本上來解決,首先解決中國那個心學,哲學上,和西方哲學那個腦,它們之間的矛盾衝突,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做到我們所說那個用腦代替心,這是學習中醫理論非常難的,它也體現了我們前面講藏象,臟腑的生理功能是以象定臟,它也體現了那個系統的、整體的思維,也再一次證明了,中醫所說的心,臟腑的心,與解剖學的心臟,作為一個器官,兩者不是等值的,不能同日而語,學習解剖學的心,學習它的生理功能,必須按照西方醫學、西方思維方式來學習,掌握它的生理功能,而學習中醫的心,學習它的生理功能,必須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按照中國的文化來探討心的功能,這個問題,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還是五臟藏神,特別是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當中,一個重大的命題,也是一個重大的難題,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決定了,以心主神志說佔主導地位,這個學說和實踐是相統一的,單純的腦主神明和實踐,是難以做到像心主神明這樣,能夠用一元統一起來,我們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看實踐,我們這裡講的看實踐,是指中醫的實踐,中醫的實踐無非就是臨床、養生保健的實踐,關於中醫的神志學說,要求同學們三個學說都必須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作一般的了解。
心臟的生理特性,所謂特性是指事物它獨有的性質,那麼心臟的生理特性,是指心臟本身以區別於其他的屬性, 叫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中醫學認為,心主君火,在中醫學裡面,人體的陽氣又稱之為少火,分為君和相,心是君火,與心相對,還有相火,比如,肝腎等,它是相火,關於相火,後面還要繼續學習,君在中國的文化當中至高無上的,因此稱心為君主之官,類比為君主之官,它有至高無上的作用,在人體的陽氣的火,君火是最重要的,這裡面旨在說明心對生命的主宰作用,它有主宰全身的作用,所以古時候用一個比喻,比喻心臟這個特性,說心為火臟,燭照萬物,心這個火就如同蠟燭點燃發光,能夠光照萬物一樣,它的意義在於我們在心有病的時候,一、除了調整它本身之外,更重要的知道,心有病對其他臟腑所帶來的危害,二、在治療實踐當中,處方用藥當中注意保護心的陽氣,雖然也強調心也是陰陽的統一體,而更重要地強調心的君火和陽氣的重要作用,就這個意義說,心臟對全身的陽氣具有主宰作用,與相火是相比較而言的。
心與夏季相通應,這又講心與四時陰陽,它們之間的關係,因為心和夏同屬於五行中的火系統,兩者氣化相通,就這個意義講,它回答的問題,它的內涵,表現了中醫所說的那個心臟,與環境的同一性,就季節而言,與夏季相通應,至於說這個原理,運用這個原理,在臨床治療指導作用,將來同學們一旦到高年級,學習五運六氣的時候,會進一步加深心與夏季的氣化相通,在此僅能知道,心的生理特性為陽臟而主陽氣,並不排斥陽氣僅僅為心所主,前面我曾經講過一句話,說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為什麼不說腎陽有主宰作用呢?而這裡面強調心為陽臟主陽氣呢?因為中醫的理論決定了,是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盡重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但是呢,那麼心是至高無上的,這就是中國的文化,所以在這裡強調心主陽氣,為人身的君火,應該能夠正確地來理解這個判斷,它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這個判斷的,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正確地理解,這個心為陽臟而主陽氣,心主陽氣,心為君火,對全身生命活動來說,有燭照萬物的作用,那麼,無非講主宰作用,第二點的生理特性,旨在說明人體與環境的統一性,拿出來心系統和環境哪一個時候相通應呢?氣化相通呢?和夏季相通應,無論從生理、到病理、到辨證、治療,都時刻注意一點,我們前面強調,治療疾病既要整體調節,又要注重個體化,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個特性就告訴我們,一旦心臟有病,它的病理變化,乃至它的生理變化,要和夏的氣候相通應,與火相同性,那麼在治療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樣一個特性,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將來學習五運六氣的時候,會進一步來加深理解,中醫學,我們這個現行的中醫基礎理論,仍然把心包絡不作為一個臟來處理,盡管經絡學說認為一包絡是個臟,佔主導的地位的仍然是五臟,而不是六臟,所以中醫基礎理論把心包絡作為心的附屬,簡單地作一介紹,那麼什麼是心包絡呢?這一句話,指心臟外面的包膜,這句話是用現代語言,對《說文》、對心包絡的描寫的表述,在《釋文》和《說文》已經對心包絡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講的心臟外面的一個包膜,它有什麼作用呢?一、它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漢字裡面也說得很清楚,咱們中醫學,中醫理論在漢字釋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代心受邪」,這個邪跑這兒來了,那為什麼說心有病必須由心包代之呢?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既然承認前提,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在五臟系統是至高無上的,在社會學上,天子、皇帝,至高無上的,神聖不可侵犯,用類比的方法,把心的作用,在生命過程的作用類比,如同人類社會,社會結構,中國的社會結構,傳統的社會結構,那個皇帝天子的作用,由此推理,心也不能直接受邪,大家知道,傳統的王朝,皇帝外面有衛兵,那麼,皇帝是不能直接受到侵犯的,那第一道工序受到侵犯,就是衛兵,那麼用此類比,心臟本身不能直接受邪,由誰呢?那麼形容心包絡類似皇帝的衛兵,它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要想受邪,那必須由心包絡代替,基於這樣一種思想,提出來代心受邪這樣一個理論,代心受邪這個概念,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溫病學的時候,會進一步學習,那麼心包所反應出來的病理變化,就是心、神的病理變化,但是由於這樣一種思想,我們闡述它的發病過程的時候,中醫講就是代心受邪,強調心包絡的作用,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一、它保護心臟,二、代心受邪,這是文化所決定的。
下面是一個簡表,通過這個簡表,主要掌握它的生理功能,這些生理功能一但異常,會出現哪些病理變化?這個病理意義只作閱讀、了解,這裡面描述的術語,都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陸續地具體接觸,這僅僅作為一個了解;比如這心主血脈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那什麼是行血,就是心臟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做什麼?輸送營養物質到全身,這種作用,功能出現異常的時候,一、可以使血液不充盈,那麼足以出現血液虧損,血液虧損,比如出現的症狀,面白無華,脈細無力,同學們知道,這個心血功能失調以後,可以出現血液運行無力,說心的陽氣是運行血的動力,那麼心的功能低下,出現血運無力,血運無力,脈細無力,輸送的血液減少,它輸送給身體各個部分的營養物質就會減少,那麼表現為,外表上可以出現面白無華,那麼行血的功能異常,如果運行速度慢,脈管內的不能夠暢行無阻,血液有淤滯,那麼血液運行通道也受阻,中醫稱之為血瘀,生血功能失調,它不能夠生血,而心的生血是水谷精微經心化赤而為血,它的機制,將在血液生成當中進一步講,說心臟生血功能不足,就會導致血液的虧損,通過這個表,掌握它的生理功能,那麼了解在這種生理功能,一但發生異常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病理結果,在現階段無須背它的病理結果,將來在病機學還要進一步講心的行血功能,在什麼條件下,出現什麼病理變化,同理,我們掌握心主神志的功能的時候,一、記住它有任物作用,二、是主宰作用,了解心主神志學說,它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的作用,了解心主神志說、腦主神志說、五臟藏神說,它們各自的內涵及其相互作用、相互關係,明確心主神志說、五臟藏神說,特別是心主神志說與腦主神明說,是中醫理論當中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也可以說,當前我們在理論上碰到一個困惑,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中醫學術界,乃至於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特別是哲學界,和我們各種學科交匯到一起,共同努力來探討如何處理心主神明、腦主神明,才能夠做到,我們現在有超前意識的學者,有創新意識的學者提出的,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以後,這個腦主神明,中醫一旦建立起腦主神明說,就和現代腦科學相符,就是和現代科學對人的神志活動的認識,完全符合,這一個過程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也需要大家來共同參與,這節課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