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講 臟象學說概述 五臟:心的生理功能-1

我們現在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中醫學的科學思維,中醫學科學思維的形式,講了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由中國古代哲學的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中醫學奠定了科學思維方式,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稱之為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在氣、陰陽、五行的,以它為科學觀、方法論的基礎上,中醫學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我們下面講第二章,臟象學說,臟象就是中醫學的結構學理論,我們在講前面科學思維的時候,已經初步涉及到臟象理論的方法論,這一章的目的要求:

我們首先講臟象的基本概念: 藏與臟、脏,藏,在漢字裡面讀[cang]和讀[zang],兩種讀音。 讀[cang],它的義項為: 隱臟、藏匿的意思。是深的意思,這個「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內的,距離較大,在我們脏象學說裡面,當讀[cang]的時候,有這麼兩種含義,比喻一下。 讀[zang],義項:是儲存東西的地方, 是指內脏,有草字頭這個「臟」[cang]字,日後漢字演化為月肉這個「脏」,體現了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脏這個脏,就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在我們脏象,歷代書籍裡面,表述脏象這個概念的時候,使用的語言符號,可以用這個「藏」,也可以用這個「脏」,月肉這個「脏」是由它(臟)演變而來的,它還體現了漢字的演變形式,那麼它的含義,在脏腑的脏的時候,它的含義取其義項之一,它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小,內涵越來越深,專指中醫脏腑的脏,月肉這個「臟」是我們現在簡化字「脏」的繁體字,《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語言文字委員會所規定的,現在都使用這個簡體的「脏」,它原來就是繁體的「臟」,按照現行我們國家立法了,語言使用規範了,所以本教材使用這個「脏」,但是為了學習方便,就把原來繁體字的,兩種不同的語言符號,同讀[zang]一一給大家介紹出來, 這個臟(脏)是指人體內臟的通稱,在中醫學當中,主要是指五臟,以別於六腑。

臟器與臟腑,器,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在哲學裡面,器與「道」相對,器是指有形的具體物質,那麼器和道,什麼關係呢?在中國傳統哲學裡面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哲學有形下、形上這一類範疇,把它再抽象出來,稱為「道器」的範疇,那麼,器,是指在哲學上具體有形的物質,而道,是指這種物質世界,所反應出來的規律,道器,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最重要的範疇,它在中醫學歷代文獻裡面也反應出來,尤其是《內經》,那麼《內經》在說明世界和說明醫學問題的時候,它也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來論述自己的問題,在中醫學裡面,這個器,一是指軀體,二是指器官,這是第一,講什麼叫做器。 什麼叫做臟器?臟器在中國古代的中醫文獻裡面,也常常出現這個術語,但是按《照現代的漢語詞典》、《辭海》、《辭源》,我們所說的臟器這個符號,這個概念,是指與內臟通稱,也就是說內臟與臟器它倆通稱,在解剖生理學上,主要是解剖學的概念,是指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幾個系統的器官的總稱,就是人體器官的總稱,稱之為臟器,它屬於解剖學概念,實體性的器官,叫臟器,中醫學文獻裡面,並不是不使用臟器的概念,也使用臟器的概念,它反應出來,中醫學是有解剖學基礎的,現在一般意義上講,臟器就是一個實體性解剖學概念,有別於臟腑這個概念。

臟腑,什麼叫做臟腑,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它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屬於中醫學的概念,這個概念基於解剖,又非為解剖,我們前面講科學思維的時候,中醫臟象學是以象定臟,基於解剖,又非解剖,由此我們理解臟腑這個概念,它是基於解剖,但是臟腑的概念不完全是解剖,既是又不是,因此,學習中醫臟腑的概念,與解剖學臟器不能等量齊觀。

臟腑和臟象

臟腑,臟腑的本義和引申義,就中醫學臟象學說裡面所提到的臟腑,其本義是人體實體器官,我們現在臟象學說裡面所說的,心、肝、脾、肺、腎,在中國最早的字書裡面,可以找到根據,《說文》它們同屬於肉部,在象形文字裡面,它們都有具體的形象,它表示了是人體內的、體腔之內的,具體的實體器官,它的本義主要是指五臟,但是中醫學按照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來闡述醫學問題,形成中國傳統醫學的思維方式,那麼在這種思維方式指導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下,它所形成的這個概念引申了,我們今天認識臟腑這個概念,本於實體又非為實體,它具有什麼特徵、屬性呢?是形態和功能相統一,而又重在功能這樣一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學臟象學說裡面,臟腑這個概念,必須牢牢記住,它有解剖學基礎,但是又非是解剖學的概念,那麼怎麼樣來正確理解呢?它是形態與功能的統一,又重在功能,這樣一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臟腑的內涵,為什麼是這樣說呢?因為臟腑概念,我們前面講思維,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意象思維基礎上,中醫學運用抽象思維形成概念,那麼這個臟腑就是一個概念,它的形成,一、源於解剖學的內臟實體,因此,中醫的五臟,大多與內臟的實體非常相似,有的就是解剖學的內臟,但是由於中國傳統思維的特點,也就是說,臟象學研究的特殊的方法,是以象定臟,不是以這個實體來定臟,因此,它的認識過程,是整體曾次把握它的功能,從而建立臟腑的概念,這是臟象學的方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它是從整體層次上把握生命現象,根據象,以象定臟,總體層次把握生命現象,是指它的生理功能而言的,由此而建立臟腑的概念,那麼從臟腑和臟器這兩者的關係來說,如果說解剖學的內臟是實體、是原形,我們就可以認為臟腑是一種模型,是人體內臟的模擬物,是一個思維模型,就這個意義講,有的學者認為,中醫臟腑的概念是思維模型,那麼思維的產物,最後抽象思維要形成概念,說它是模型,模型是模擬原形,與原形某些部分完全一致,它模擬了原形的某些表徵,但是又不僅僅是原形,就這個意義講,中醫臟腑的概念,可以認為是一個思維模型,因此,中醫學臟象學說所說的臟腑,與解剖學所說的臟器或者稱內臟,二者是有本質的區別,在決定了我們研究學習中醫臟象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我們講臟象的含義,什麼叫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反應於外的徵象,關於臟象的定義,到目前為止,有兩種定義的方法可以稱之為經典定義,定義臟象是人體內臟的生理功能、病理現象,而我們今天在這裡定義是,人體內在臟腑生理功能反應於外的徵象,這是第二種定義方法,那為什麼我們在這裡取這個定義呢?經典定義是源於《內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考察臟腑的生理功能,歷代中醫文獻講述臟腑生理的同時,又把病理講了,就是生理和病理同時來討論、來論述,這是一。

歷代文獻都沒有達到像今天這樣,建立一個完整的病因病機學,沒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在定義的時候,就尊重傳統,還傳統的本來面目,定義臟象是人體內臟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那麼隨著學術的發展,我們中醫理論自身的發展,現在已經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已經構建了中醫學的病理學,或者稱之為病因病機學,如果現在用經典的定義,定義臟象為人體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那麼我們的臟象學說這一章,就應該講述,按照這個定義,一要闡明中醫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二要講述中醫臟腑的病理變化,而我們現在的學科體系,現在臟象學說的內容,把原來《內經》所建立的這個,關於病理學理論的這一部分,移到病因病機這一章,構建了完整、系統的病因病機體系,基於此,我們採用現在的定義,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如果按照現行的教材體系,按照現在的學科體系,我們仍然用經典的理論,我們在邏輯上勢必會出現一個相悖的現象,我們講述臟象學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而不講述臟腑的病理變化,恰恰定義臟象學說,臟象是人體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這在邏輯上會出現問題,基於此,我們在這裡沒有採用我認為叫經典定義,把生理病理都放在臟象裡面來談,我們在這裡面把它的外延縮小,把它的內涵加深,徵象都是外延,但是我們邇過內涵把它縮小了,縮小為僅談它的生理功能,而不談它的病理變化,臟象的病理變化,放在臟腑病因範疇裡面去講,這一點,大家在看書的時候,現在的教材,現行教材都是。

關於臟象的定義,就這兩種定義的方法,都供同學們參考,而我們在這裡面,是根據本門課程所建立的體系,就這樣來定義的,這就保證了邏輯上的一致性,我們用這個示意圖進一步來看,來理解臟象的概念

臟:它的本義是人體的實體臟器,那麼它是象的本質,臟和象相比較而言。

象:

  1. 一有形象、形態的意思,就是它的原來的解剖形態、形象,
  2. 徵象或者i是現象,是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就是經典定義講的這個「象」,這個「象」,是臟的外在反應,這個象,
  3. 有摹擬、象徵的含義,咱們引用《易經》一句話,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這個象,是對客觀事物的摹擬,印象,
  4. 意象思維,用意象思維,再經過抽象思維建立起這個概念,它有最鮮明的特徵,叫意象思維,因此這個臟象的象,它有想像、意象的含義。

對於臟象的象,將這四種要素綜合起來,才能正確把握臟象的象,這一個漢字就形成一副圖畫,有立體的感覺,將臟象定義為,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臟象是內臟的本質和現象的統一,就是經典的臟象說定義,我們這裡居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是內臟的本質和現象的統一,這是我們現在的定義的基本含義。

三、 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

第三個問題講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請同學們注意,對於臟腑的分類,我們前面講了,是以象定臟,臟象更重要的是一個功能的概念,是一個思維模型,因此決定了中醫學對臟腑的分類,是從功能來分類的,根據功能與它們的功能特點作為劃分的標準,嚴格地說來,都不能用分類這個概念,但是大家已經習用了,至多屬於劃分,分類,它們之間的關係,必須有嚴密的邏輯層次,有種屬關係,但是現在大家都習用,如果在講邏輯學的時候,劃分和分類就是嚴格區分了,我們在這裡面使用這個分類,似乎分類和劃分,找一個中性詞,這樣來理解,臟腑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臟,它們的生理特點叫藏精氣,用內經的文獻所說,「臟宜藏」,叫「藏而不瀉,滿而不實」,這句話,這句經典的判斷,不要求同學們深刻的理解,都背下來,不要求,將來在內經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述,到內經講這個的時候,還要講什麼叫做「藏而不瀉」,什麼叫「滿而不實」,滿是什麼意思,藏是什麼意思,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教科書做個了解,就記住三個字,五臟的生理特點--「藏精氣」,就可以了。 那麼六腑呢?包括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它的生理特點是傳化物,也就是傳導代謝產物,用現代語言來說,傳導糟粕,氣化以後的產物,用內經的語言來描述,叫「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後世醫家把它根據六腑這樣一個生理特點,概括出來一個它的生理特性,共同彴特性,叫「腑宜通」,就是指它的氣機應該通暢,氣機就是人體之氣運行的形式,升降出入這種形式,必須在正常狀態,才能夠保證六腑的通暢,就這個意義講,腑宜通,腑氣宜通,只要求同學們掌握,五臟的生理特點--藏精氣,六腑的生理特點--傳化物,同樣的道理,教科書關於「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作了描述,同學們自己看,理解了就可以,按照藏精氣,傳化物,就是貯臟精氣,還是傳導化物呢?按照這個生理功能的特點,來對臟腑進行劃分。

還有一類,它既不像臟又不像腑,從功能上看,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打入另類,稱為奇恒之腑,恒者常也,恒,那必須遵守,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來劃分,說奇者異也,它不同於六腑,也不同於五臟,因此叫做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哪些呢?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它的生理特點,形態似腑,功能類臟。

要求同學們對臟腑的分類和生理功能特點,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四、 臟象的方法

第四個問題,講一講臟象的方法,臟象學的方法,再一次來加深如何學習臟象學,這也是中醫科學思維方法,在人體結構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我們前面講過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用今天的話說,先有感性認識,然後有理性認識。 我們看感性認識,在科學術語上叫做感性認識所收集到來的,人體的生理現象、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一些徵象,通過直觀感受,這些稱為科學事實,就是人體在生命過程中,臟腑所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徵象,這是客觀事實,通過感官,把它收集起來,這就形成意象信息,那麼這個叫什麼?叫科學事實,這個科學事實是通過什麼途徑?把它得到的呢?完整地建立起來,這個臟腑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呢?是通過內外相繫,我們前面講過內外相繫的方法,就是司外揣內,切而驗之,內經講,那就是說通過人體的活體,在動態的狀態下去看它,另外一種途徑叫司內揣外,是見而得之,通過解剖、靜態的來觀察,這在中國中醫學發展史上,從《內經》開始,一直到清代,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都採用這個方法,也就是:

一、從外,從活體動態中、從總體來考察它。

二、從靜態上,從解剖學來考察,司內揣外,把兩者結合起來,內外相繫,建立起人體五臟系統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把這個稱之為科學事實,那麼這個科學事實,要經過抽象思維的過程,形成科學概念,形成科學概念的過程叫理性認識,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就是人體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各種各樣複雜的徵象,將這些徵象,經過理性的認識,建立起科學概念,形成臟腑的概念,這個過程,是合而察之,在內外相繫,收集資料,獲得感性科學事實的基礎之上,一、依據生物學基礎,二、利用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系統整體、結構關係、功能狀態,進行綜合起來,用系統思維的方式,來建立臟腑的概念,因此,中醫學所說臟腑的概念,與解剖學臟器的概念可以是同名,但是它所表述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並非與解剖學臟器完全一致,解剖學臟器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析還原的基礎上,它用的是線性思維的方式,雖然是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它以生物學的解剖學為依據,用線性得出來的,而系統思維是非線性思維,大家知道,現代系統論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系統的整體所反應出來的功能,大於各個子系統功能之和,那麼中醫學的臟腑的概念,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是在系統思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臟象學的方法,來進一步加深臟腑概念的理解,由此,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去學習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臟象學的思想,真正掌握臟象的生理功能。

第一節 五臟

我們下面講第一節,五臟,我們前面講過,講到五臟是心肝脾肺腎的合稱,什麼叫五臟,另外,在中醫臟象學說裡,把心包絡也稱之為一臟,源於經絡學說,稱心包絡為臟,因此,在中醫文獻上,也有稱「六臟」,與六腑相對,我們這個教材,我們現行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講五臟,強調的是心肝脾肺腎五臟,而心包絡作為心的附屬物,作為「附」來論述它,因為心包絡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五臟相比較而言,還不是那麼系統,那麼完整,因此,我們講五臟,不講六臟,據說,現在有些學者提出,六臟,一是遵循經典的六臟,就是五臟加心包絡,那麼現在的學者,也有人提出來,心肝脾肺腎再加上腦稱為六臟,至於後者,目前是一種假說,正在探索,同學們僅僅了解,有興趣的同學,到了高年級以後,可以進一步參與這種討論,第二、希望同學們進一步來明確,我們在講述五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時候,為了便於學習,把它分解開來一個一個講,學習某一個臟腑、某一個生理功能,絕不是某一個生理功能僅僅是這一臟、這一腑所獨有的,因為我們在講臟象學的方法的時候,已經反復強調,中醫學考察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首先把五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堅持人體五臟系統作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五臟的整體調節的結果,共同參與的結果,僅僅是又承認某一臟,在執行這樣的生理功能的時候,與其它臟相比,占有特殊的地位,這就叫做整體和局部的統一,這就是系統整體思維思想,離開這樣一個思維方式,簡單地、機械地去背誦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建立不起來中醫的思維方式,形成不了對中醫臟象學的某一個科學術語、科學原理,一個完整的認識,這一點也希望同學們注意來加深理解,反復深思,慢慢地真正從本質上來理解臟象學說的具體內容。

心 (附心包絡)

(一) 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有二。

第一,心主血脈,首先講心主血脈的含義,什麼叫心主血脈,我們採用結構定義的方法,發生定義法,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把這個作用叫做心主血脈,看這個示意圖,我們講心主血脈涉及到三個概念,心、血、脈,心是五臟之一,叫心臟,它的本來意義,就是指人體內的跳動的心臟,血,是流動於人體內的,脈管內的血液,脈,注意,大家在這裡注意,這個脈是指脈道而言,就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稱之為血府,心、血、脈,在結構上,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或者說稱為一個封閉的系統,在心的作用下,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循環不已,把這個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的條件,心主血脈的功能,從結構上涉及到心、血脈,那麼心主血脈的條件,就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保證心能不斷地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呢? 就心本身來說,要求心的陽氣充沛,請同學們注意,將來我們在講氣血時會進一步強調,那麼人體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構成人體的本源來說,氣是陰氣、陽氣的一而二,二而一,那麼落實到臟腑上,我們說臟腑是物質,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心臟本身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那麼為什麼強調心在主血脈當中,心的條件,它的功能必須保證陽氣充沛呢,加了陽氣呢,或者說把陽氣加於心氣充沛,為什麼不講心血,只講心陽不講心陽呢?這也是由中醫的理論所決定的,它具體為什麼?我們將來在氣血津液這一章,講氣血觀的時候,著重講它,這是一。

第二,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來理解,我們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說心臟的功能正常,必須是心臟本身陰陽勻平,那麼心主血脈這個功能,心要想執行主血脈的功能,心臟本身必須陰陽勻平,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心主血脈條件之一,那就應該是心的功能正常,怎麼理解心的功能正常,心的陰陽勻平,而不僅僅是說陽氣充沛,這樣一種觀點,是由中醫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所決定的,一、中醫學承認事物一定要在正常的範圍一定是陰陽勻平的,可是這兩者關係,在陰陽學說裡面有明確規定,用四個字概括,叫陽主陰從,就這一點,和現代的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有本質差別,現代的矛盾,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規定事物,這兩者誰主誰從,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而我們中醫學講事物的陰陽屬性,永遠規定陽主陰從,這就是《內經》講,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為什麼不說,「陰氣者,若天與日...」中國的文化所決定,如果同學們將來感興趣,可以念念《易經》的卦,乾卦和坤卦,乾卦是陽卦,坤卦是陰卦,這樣一種思想和《易經》它們是一致的,表現了中國的倫理道德,陽主陰從,形成了儒家學說的三綱五常。說句題外話,為什麼在我們現在年青人,女孩子找男朋友,都希望找個帥哥,象小說裡描寫,心胸寬闊,能容納你這個女孩子柔弱的軀體,期望他來保護你,把自己放在從屬於男性的這個地位,這是根深蒂固的,為什麼?陽主陰從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總是強調陽氣的重要作用,而不強調陰,即不把兩者放在平等地位,而是把陰放在次要地位來看,人死了,說亡陽,本來亡陰亡陽同時存在,非要強調亡陽,而強調亡陰的程度不如強調亡陽,在這裡多說幾句,旨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來進一步理解,否則的話,同學們感到,李老師你講的這個課程,邏輯上出現混亂了,或者至少說出現片面性,回來,我們進一步來理解它,就是說心主血脈條件之一,一定是心臟本身的陽氣充沛,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用現代的語言說,它必須滿足生理所需要的,必須的血液量、血容量,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運行速度快了不可以,慢了也不可以,始終處於充盈狀態,這個所謂充盈狀態,就是滿足人體生命過程中所需要的、必須的血量。脈道通利,就是運行血液的這個通道,要想通利,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脈管必須完好無損,如果脈管發生破損,血就出來了,不能正常運行了,就出血了。血液在脈管運行中,雖然脈管完好無損,但是內部環境會影響血液的運行速度,也不可以。一、它本身結構上完好無損,二、內部環境保證它氣機通暢,為血液運行提供一個暢行無阻的通道,具備上述三者的條件,才能夠使心完成主血脈的功能。

講心主血脈的具體生理功能,一、從定義,我們看,說心主血脈是指心臟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運行的功能,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得出心臟,心主血脈的具體生理功能,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行血,就是推動血液在人體內,循環不已地進行運行,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行血,但是《內經》裡面也明確記載,它不僅行血,它也有生血的功能,心生血,《內經》也有記述,雖然後世醫家強調心主血脈的功能的時候,重在強調行血,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循行的功能,而少有講心能生血的功能,我們今天提出來,它主要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理論依據有二:

  1. 《內經》明確記述了心生血,
  2. 將來我們在講血液的生成的時候,我們前面講臟象學說的思維方法就強調,剛才反復強調,人體五臟系統任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在五臟系統共同參與協調平衡的結果,不是某一個臟所專屬。

s基於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人體血液的生成,心也參與,至於具體,心怎麼參與血的生成,將來我們在學氣血津液血液生成一節再進一步講,這個思想也決定了我們在臨床治療當中,治療血液生成障礙,調節心也是一個手段,歷代醫家不乏其術,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