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講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2 中醫學的科學思維

我們現在開始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在生理、病理上的應用,那麼這一節我們接著講,五行學說在診斷學的應用。 第三,指導疾病的診斷,在診斷學上五行學說的作用有兩種,應用五行學說,對疾病進行定位診斷, 診斷疾病:根據五臟和色、味、脈等等,它們的五行歸類,然後確定疾病的部位,簡單說,就是根據五行學說,來確定疾病的病位診斷,比如,五色,二色,青色,青,主肝的顏色,主木,酸味,屬於木行,弦脈屬於肝脈,我們見到面青,喜酸,脈弦,經過四診收集資料以後,我們根據這三點就可以初步推斷,其病位在肝,為什麼呢?弦、酸、青都屬於木行,就是根據五行的屬性,五行的歸類,它們屬於哪一行,然後根據這個來確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臟、哪一腑,比如,面色赤、喜苦、脈洪,洪脈、味苦、面赤,它們屬於火行範圍,而心屬火,所以病位在心,這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一個思維方式,根據五行學說來推斷疾病的部位,進行定位診斷。

推斷病情,根據顏色和脈象之間,生剋關係來推斷病情,對疾病進行定位診斷,是根據所收集來的四診資料,它們屬於哪一行,找出它們的臟腑歸類,歸於何臟,作為臟腑的定位診斷。二、推斷病情是根據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來推斷病情,那麼臨床常用的主要是從顏色,將來同學們學診斷的時候,要進一步學,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然後根據顏色和脈象之間的生剋關係,來推斷病情的發生發展規律,比如,我們舉個例子,青色,弦脈,青和弦同屬於木,那就是顏色和脈,它們之間的關係,同屬同一類,都屬於木,稱之為色脈相符,那麼它的預後,推斷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輕,青色而出現了浮脈,浮脈屬於金行,那麼這個色和脈就出現了剋色之脈,用五行的話說,叫做金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剋,我們上一節講了相剋傳變,其病為逆,所以它這個傳變,病情發展的趨向不好,為逆,如果青色出現了沉脈,沉屬水一行,那麼這個表現為木生木了,色和脈之間叫水生木,青屬木,沉屬水,叫水生木,這個脈,那麼按照相生規律推斷,病情的發展規律,我們上一節講到相生傳變為順,因此它的病情的預後為順,生,這個生和死,死,不是死亡的死,是指逆而言的,預後病情向危重方向發展,而生是指的預後良好,稱之為順,生死這個詞在這裡不是死亡的死,五行學說在診斷學的應用,就簡單地介紹到這裡,這裡同學們就要掌握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掌握五行的屬性,那就又重新回到我們上一節講到五行對事物屬性分類那個大表,把那個記熟了,將來學習診斷學的時候,就能正確地應用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生剋的規律,來對疾病進行定位診斷和對疾病的發展趨向作出判斷。 第四,我們講五行學說在防治學上的應用,它應用非常廣泛,在這裡我們只講兩個問題: 它的作用,來控制疾病的傳變,根據什麼來控制疾病的傳變呢?按照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截斷病理傳變,控制疾病向前發展,比如,若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剋規律,相乘的規律,肝有病一定要傳到脾,那麼我們在治療的時候,在控制的時候,既要抑制肝,同時要保護脾,或者是可以直接判斷到肝有病,可能要傳到脾,那麼在脾病沒有明顯表現出來,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變化不傳到脾去,把這個治療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傳變,今後同學們在學習《金匱》的時候,就會講到有這麼一句判斷,它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有病,根據五行生剋規律,必須要想到肝病必傳脾,這是個必然的規律,為了控制肝病向脾傳變。

在治療上要抑制肝,預防性治療,首先扶助脾的功能,要實脾,這個思想就是用五行生剋制化規律來控制疾病傳變,中醫學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叫「截斷療法」,就是截斷疾病向前發展,怎樣控制它?防患於未然,那就是根據五行的生剋規律,來控制五臟系統疾病的發展,也體現出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確定治則和治法,在這裡僅選擇目前為止臨床常用的,應用五行學說,所確定治療原則,常用的方法,舉例而言,不是全部內容, 確定治療原則,根據相生規律所確定治療原則是 「補母瀉子」,那麼什麼叫「補母」呢?「補母」又稱之為虛者補其母,「補母」的適應證是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瀉子」又稱做實者瀉其子,它的適應證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這個原則,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原則,同學們必須牢牢記住,什麼叫「補母」、「瀉子」,它們的適應證是什麼?「補母」,注意,兩者都是母子的關係失調,而「補母」適用於虛證,「瀉子」適用於實證。

至於具體的例子,我們通過常用治法來理解它,在這個原則指導下,制定了具體應用五行學說,調整臟腑關係的治療方法,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幾個方法目前臨床常用的,就是同學們必須掌握的, 滋水涵木法,什麼叫做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它的適應證是: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乃至肝陽上亢的證候,臨床表現為,它的特點是眩暈,五心煩熱,腰酸膝軟等等,這些證狀,同學們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將來在學習《診斷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去熟記它,這裡要求同學們記住它的適應證,是腎陰不足而肝陰不足,乃至肝陽上亢這樣的證候。腎屬水,肝屬木,說腎陰不足,導致肝陰不足,就是用五行的話說叫「水不生木」,根據這個原理所確定治法,中醫學給它確定一個術語,叫「滋水涵木法」。 益火補土法,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按照五行學說,心屬火,脾屬土,益火補土法的本義,是指補心火而益脾土,這在歷代的文獻說得非常清楚,比如,將來同學們學方劑的時候,「人參歸脾湯」用五行學說來解釋,它就是益火補土法的一個代表方劑,過去的方書有專門用五行學說來解釋的,希望同學們將來在學到高年級的時候,能夠讀一點方書的原著,看看古人如何利用五行學說,來闡述方劑的結構。 引申意義,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益火補土是指補腎火,補命門,益脾土,按照第二個含義,也就是我們現行的含義,學術界公認的引由意義,益火補土是指溫腎陽而補脾陽的一個方法,它的適應證是:腎陽不足而脾陽不足的證候,或者是脾腎陽虛的證候,它既有腎虛的表現,又有陽虛外寒的表現,又有脾虛的表現,那為什麼我們現在臨床通用的、學術界一般認為使用益火補土,用這樣來定義呢?這樣的意義呢?這個意義源於命門學說,中醫臟象學說,將來還要講一個命門學說,自從命門學說形成以後,強調命門含有真陰、真水、真陽、真火,我們今天認為命門的水火與腎陽、腎陰同義,只不過是強調它在生命之中的重要作用而已,根據這個學說,它的基本原理是說命門之火為人體臟腑伏火的根本,換言之,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命水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這是一。 命門學說原理,第二個理論依據,中醫有句最經典的判斷,叫做「久病必窮腎」,說任何疾病,不論是從哪一臟開始,五臟系統的疾病,最終都要歸結到腎,基於上述,那麼現在認為補火生土,強調的是補腎陽而溫脾土,因此,我們現在臨床所習用的益火補土法,實際上把它換個說法,就是補腎陽而溫脾陽,實際是溫補脾腎,這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可以單獨補腎,補腎就可以補脾,在脾陽虛的時候,也必須是在中期以後到末期,那麼必然要累及到腎,腎陽虛,在這個時候可以單獨滋腎陽,也可以脾腎雙補,達到益火補土的作用,這就是用兩種學說,來解釋益火補土法,這並不等於中醫學的概念是歧義的,不科學的,同樣一個術語,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定義,可以出現不同的定義,用補心火而益脾土,臨床也非常習用,這是它的本義,用五行學說規定,那麼中醫學的學說講臟腑之間的關係,又出現了命門學說,強調命門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換句話說,強調腎在五臟系統的作用,根據這個學說,那就是益火補土的本義又發展了,反應出中醫理論的不斷地向前發展,今天要求同學們益火補土這個概念,只要求後者而不要求前者。 培土生金法,是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肺氣虛的證候,脾屬土,肺屬金,培土生金,調整脾肺之間的關係,按照相生關係來調節它,這個也是臨床非常習用的,比如,肺炎,肺久病咳嗽,西醫的肺炎,有的人大便溏薄,越大便溏薄,它咳喘越厲害,那麼有經驗的醫生不治咳,而治瀉,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瀉子則喘愈,這在古書上,臨床醫案上,比比皆是,這也是我們經常臨床常用的方法,那麼這個醫生,當用這種方法來治療的時候,把它抽象出來,那就是它頭腦裡反應出來就是用五行相生的規律,調整脾和肺之間的關係,我們把它的方法歸納起來,那就叫培土生金,用臟腑的話說,那就是補脾益肺,那就是說,補脾益肺和培土生金同義,一個是從五行的概念來說的,一個是從臟腑的概念來說的。 金水相生法,這個也是雖然現在常用,也是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的,金水相生法是肺腎陰液共同來補益的一種方法,注意,不是說金能生水,不是補肺陰而生腎陰,所以我們定義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液,而治療肺腎陰虛證候的一種方法,它的適應證是肺腎陰虛,或者是肺陰虛的末期、中後期,就是肺陰虛證必須是中期以後,或者是肺腎陰虛,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用金水相生的方法,這是它的本義。

第二,現在常用的,我們所說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腎陰而補肺陰,它的代表方劑,比如「百合固金丸」,那為什麼來這樣定義呢?它引申到這樣一個意義呢?前面我們講的益火補土,根據命門學說來的,這個也是同樣,前面曾經講過一句,「命門真水」,「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久病必窮腎」,「肺陰虛必然導致腎陰虛」,而導致腎陰虛的時候,在這種情形下,根據「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這個原理,在這種情況下,治療的時候,不是補肺陰而滋腎陰,反過來,而是把治療的重點放在滋腎陰而益肺陰,這個思想在金水相生法中,這兩個含義,一個本義和它的引申義,那麼剛才舉了個「百合固金丸」,大家將來在學習方劑的時候,可以看補肺湯,補肺湯是肺氣虛典型的代表方劑,那你為什麼要用補腎藥物,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的時候,認真去讀這個方子的方解,來體會金水相生法這兩個含義。

下面我們講按照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治療原則是八個字,記住就可以了,叫「抑強扶弱,分清主次」,相乘相剋規律,表現為乘侮的病理變化,有強也有弱,兩者之間的關係,基本原則叫抑強扶弱,何者為強何者為弱,孰輕孰重,在抑強扶弱的同時一定要分清主次,抑強,就是抑其剋者之強,上面那個木旺剋土,抑強,瀉肝,屬肝,扶弱,扶其被剩者之弱,肝旺必剋脾,在調整肝脾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按照這樣一個原則,叫既抑制肝,還要扶助脾,抑強扶弱,但是在具體處理的時候,要必須分清,是肝旺為主呢?還是脾虛為主呢?分清主次來正確進行調節,調整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所制定的常用的方法,以下介紹四個:

抑木扶土,就是疏肝健脾這樣一種方法,把它轉化為臟腑的概念,疏肝健脾法就是抑制肝木而扶脾土,這樣一種方法,它的適應證,只要求同學們掌握肝鬱脾虛,就是肝失疏泄,而導致脾氣虛弱,這樣一種狀況,肝旺脾虛這樣一個證候,僅僅掌握到這個程度。

培土制水,脾屬土,這個水是腎屬水,調整脾腎之間的關係,土能剋水,那麼培土制水法是溫潤脾陽或者是溫腎健脾,而治療水濕泛濫證的一種方法,它適用於脾虛,乃至脾腎兩虛,而出現水腫這樣的證候,那麼現在把它限定到這個程度,調整脾和腎之間的關係。

佐金平木,又是最難理解的一個概念,金能夠剋木,脾屬金,肝屬木,是調整肝和肺之間的關係,這個方法,那麼什麼叫做佐金平木法呢?佐金平木法是清肅肺氣,而抑制肝木的一種方法,它的適應證是木火刑金,木火刑金,按照五行的本義,應該是肝火熾盛,肝火犯肺,是相侮的傳變,那麼在正常情況下肺金能夠抑制肝木,在病理情況下可以是由肺金傳到肝,也可以由肝反侮肺,這個佐金平金法應用的原理,就是木和金之間反侮的作用,把這個方法稱之為佐金平木法,它調整的是肝肺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我們本科生,在教學各門課程當中一個典型的,我們這裡講,叫木火刑金,那麼在《診斷學》裡面講,叫肝火犯肺證,將來在《內科學》裡面講咳嗽的時候,肺熱咳嗽有一個證候,在肺熱咳,咳嗽的發病過程有一個肺熱咳證,其中有一個叫肝火犯肺證,它使用的方法,用五行的話說就叫做佐金平木,這是從相侮來考慮的。

最後一個,也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應用五行,確定的治療方法當中最難的一個,叫瀉南補北法,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五方,南、北,北屬於水行,南屬於火行,那麼臟腑,水和火是指的心和腎之間的關係,瀉南補北法是調整心腎的關係,那麼什麼叫做瀉南補北法呢?瀉南補北法是瀉心火而滋腎水的一種方法,它的適應證是心腎不交證,水和火關係失調,中醫學有一個名詞,規定它的科學術語,叫做「心腎不交」,也叫「水火不濟」,那麼在這裡我們要求同學們掌握的,他的心腎不交證,只掌握其中之一,叫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在心腎不交證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在學習《傷寒論》,有一個典型的少陰熱證證的代表方劑,黃連阿膠湯證,就是調整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的,典型的、經典的代表方劑,在後面臟象學說中,我們還要進一步講臟腑之間的關係,講心腎不交,那個心腎不交,是個完整的概念,在這裡面,瀉南補北法只限定於、適用於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也就是說,這裡的心腎不交證,是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這樣一個證候,而不是心腎不交的全部,再強調一次,瀉南補北法,它是調整心腎之間的關係,但是僅調整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這個病理變化的狀態,不是心腎之間的關係失調,全部它都用瀉南補北法,這就是從字面上看瀉南補北,瀉心火而補腎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應該包括心腎關係失調的全部的證候都可以使用,但是我們給它定義的時候,它的內涵和外延僅僅限定於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除此條件不能稱之為瀉南補北法。

關於用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防治,重點的內容,要求同學們掌握這些。除此之外,用於針灸治療,用於調節精神的情志,根據五志與五行的關係,那麼今後將來在臨床課中還要進一步講,講七情病的時候,老師還會進一步講,如何調整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說用精神療法中醫稱之為活套療法,人事療法,來治療疾病,在當前心身疾病治療當中,它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中醫治療疾病,這類疾病,不僅僅是施加中藥,這種方法,其中之原理,它的根據,就是根據五行五志的生剋制化規律,來調整人的精神狀態,到此為止,我們把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它們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醫學中的作用講完了,要求同學們把掌握氣、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作為重點,它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掌握這三種學說,怎樣為中醫學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自然觀、醫學觀怎樣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科學思維方法,這是學習這三種學說最重要之處,至於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當中,它闡述中醫學關於生命、健康、疾病的具體問題,這裡只作一般的了解,因為在後續課程還要進一步去講授。

第四節 中醫學的科學思維

下面講第一章第四節,那麼這一節課講中醫學的科學思維,只要求同學們作一般了解,我們前面講到,中醫學根據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自己奠定了系統的科學思維方法,那麼具體說來,這個系統的科學思維方法,是什麼樣的科學思維方法呢?我們在第四節裡面,簡單地介紹一下,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法,只作一般了解,思維方法屬於思維科學的範疇,那麼什麼叫思維呢?思維是指理性認識的過程,或者叫理性認識的階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能動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應,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思維,按照現行思維科學的分類,一般來說,把思維分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類,思維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表達思想的工具,那麼中醫學是什麼樣的思維呢?我們前面講中醫學思維叫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這種科學思維既有形象思維,也有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那麼中醫學的形象思維稱之為意象思維。

第一個問題,我們講意象思維,什麼叫意象思維?意,主觀意見,它是由心而發,同學們注意,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心之官則思」,而不說「腦之官則思」,為什麼?我們後續還再講,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在中國古代哲學裡面有個心學。象,是指的外在的物象和形象,客觀形象,那麼意象,它的含義就是指,主觀心神和客觀形象的結合,稱之為意象。

什麼叫做意象思維,意象思維又稱為形象思維,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呢?意象思維是以直觀為基礎,直觀觀察和理性認識,有機結合的思維方式,那麼具體過程呢?這種思維方式,它的思維過程是什麼樣呢?

第一個階段就是把感官所獲得並儲存於大腦中的客觀事物的形象信息,儲存於大腦裡面,第一,觀察客觀形象,將這個形象的信息儲存在大腦當中,第二個階段要運用比較、分析、抽象的方法進行加工,加工的結果,要抽象出反應事物典型特徵和本質屬性的一系列的意象,由心而發,主觀客觀結合起來,最後要得出意象,先由客觀事物進行觀察,這些形象的信息儲存於大腦之中,通過比較、分析、抽象,這樣的思維方法,概括出來意象,這個意象,一系列的意象,這個意象能夠反應事物典型特徵,也能夠反應事物的本質屬性,上述稱之為意象的思維第一階段,一、要抽象出意象。

以意象為基本的思維單元,通過聯想、類比、想像等形式,形象地反應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那麼意象思維的過程,第一個階段,通過觀察客觀事物的形象,和心神結合抽象出一系列意象,作為進行進一步推理的思維單元,第二個階段,以意象為基本思維單元,通過聯想、類比、想像這類的思維形式來探索出反應事物內在本質和特徵的規律,注意,這裡面是形象地反應事物的特徵和規律,把這個過程叫做意象思維的過程,中醫學,我們舉中醫學望、聞、問、切的過程,通過四診收集的資料,有患者疾病現象的象,我們醫生運用中醫的理論,對這些象進行分析,把主觀的心神和疾病的徵象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系列的象,意象,在這個基礎上,以意象為基本單元,運用聯想、類比、形象的這種方式,找出這一群病理信息,它們反應了什麼樣的一個症候,進行辨證,這一個過程就是意象思維的過程,在這裡面意象思維強調的是,對於客觀事物進行全面地系統直觀考察,一定要有豐富的直觀經驗,捨此,達不到意象思維的目的,這也決定了為什麼中醫學強調把實踐作為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強調實踐,加強臨床實踐的鍛練,就是要培養臨床醫生這種意象思維的能力,好,這一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