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 68 講 治燥劑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麥門冬湯

上次討論到治燥劑裡,治療內燥的方,麥門冬湯,麥門冬湯的臨床運用,後面我們要接著上次講的,辨證要點,隨證加減的基礎上,討論一下,這方裡面人參在臨床使用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喜歡把它換成西洋參,因為西洋參偏重於氣陰雙補,偏一點微寒,所以對這個證候更為適合。

使用注意

肺痿有虛寒、虛熱不同的證型,對虛寒肺痿,本質上陽氣不足,導致津液不化,不佈,張仲景用甘草乾薑湯這類治療,不能用麥門冬湯。所以遇到虛寒肺痿是不適宜的。

養陰清肺湯 三類方

分類按照方劑常用情況來區分的,養陰清肺湯過去是二類方,我們現在做個重點提示,以便臨床運用時也可選用。在我們教材285頁,養陰清肺湯。這方過去是治療白喉的一個主方,也是它的特長。白喉是烈性的甲級傳染病,現在在中國大陸基本已經控制了。

白喉的症狀,也就是養陰清肺湯的主治,喉間起白如腐,咽喉腫痛,鼻乾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細數或數而無力。

病因病機

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內外因素有關。素體陰虛,也就是這類患者本身內燥,有陰虛陰液不足的基礎,又感受外來的燥氣疫毒,燥氣疫毒就是外來的傳染因素。再內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滯在咽喉,喉間起白如腐。既有燥熱疫毒,又有陰虛的基礎,咽喉腫痛。從症狀反映出肺系的燥熱。燥熱疫毒表現。

功用

養陰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說,養陰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結化痰,同時解毒。能夠消除疫厲之氣。

方解

八味藥。體現了邪正兼顧。

生地增液湯,滋陰清熱
玄參
麥冬
丹皮清熱涼血散瘀
芍藥益陰養血,緩急止痛
貝母清化熱痰,散結
薄荷散邪
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養陰清肺湯的組成為主體的,有一個相當於後世把它叫增液湯。我們前面講的基礎方,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在這個方裡,增液湯起到滋陰清熱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參還能散結解毒。方裡的丹皮、芍藥、貝母、薄荷,也是起到協助的輔助作用。丹皮能清熱涼血散瘀,有助於散結。芍藥益陰養血,增加增液湯滋養陰液的作用。同時芍藥、甘草也能緩急止痛。貝母長於化痰,清化熱痰,貝母也能散結,有助於消腫,消除咽喉腫痛。薄荷能散邪。在這裡針對對燥熱疫毒之氣,增加玄參的解毒作用。凡是外來的疫毒有這種薄荷的發散,有助於祛邪。甘草調和藥性,和芍藥相配,也能酸甘化陰,又能緩急止痛。這是它一個方劑配伍的一個大致情況。

配伍特點

邪正兼顧

現在白喉這個病很少見了。但這個方,由於它功能清肺養陰,利咽解毒,所以在臨床上作為異病同治,針對病機,我們常用於像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屬於這種熱毒較重的,又有陰血虧虛這個基礎,陰虛熱毒型。用養陰清肺湯為基礎可以治療,急性咽喉炎,在報導裡也可以用養陰清肺湯。急性咽喉炎屬於陰虛而有熱毒的。鼻咽癌這類疾病,它是陰虛熱毒型還是比較多。特別是一些放療、化療以後,人體往往氣陰不足,特別是陰傷,放療、化療以後也感有邪毒的特點,所以用這個養陰清熱解毒。養陰清熱解毒對放化療後的輔助治療和支持療法,有一定的意義。這是養陰清肺湯。我們作為三類方中有一部分方要作重點提示。

這是治燥劑。後面還有一個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湯 一類方 《周慎齋遺書》

百合固金湯是一類方,

主證分析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證。很有名的一張重點方劑。

肺和腎在生理方面有個金水相生的關係。有就是說腎臟的陰液要靠肺,肺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佈散津液的功能正常,能夠源源不斷地供給給腎臟,而腎臟內含元陰元陽,腎陰對五臟之陰來說,五臟之陰非此不能化,非此不能滋。非腎陰不能滋,腎陰又要作為肺陰的一個基礎,一個接濟的來源。這兩臟在陰虛方面,在陰液的補充方面往往相互影響,因此如果肺陰不足,不能夠滋養腎陰,也會導致腎陰虧損,如果腎陰不足,不能上養接濟肺陰,也會導致肺陰不足。不管是哪種情況,最終都會導致肺腎同病,肺腎陰虛的證候。這是它的生理基礎。我們把這個相互關係叫作金水相生。相互影響最終都會導致兩臟同病。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肺火宜降、咳、喘
灼傷陰絡:咽喉燥痛,午後潮熱,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對百合固金湯,這個主治,它的證候是肺腎陰虛,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虛熱,虛熱以上炎的形式出現就叫虛火。虛火上炎造成肺失宣降,則表傷了。肺失宣降以後就會產生咳喘,肺氣上逆的咳喘。虛火上炎是要傷經絡、灼津液,灼傷肺中絡脈,就會導致咽喉的燥痛。虛火上炎,虛熱反映出比如潮熱,盜汗,一組基本的虛熱表現,虛火的灼傷肺絡可以咳嗽,痰中帶血,至於舌紅少苔、脈細數,這是虛熱的一般舌脈表現。所以從百合固金湯的病機,是肺腎陰虛,虛火灼津傷絡,有就是說傷津液,灼傷血絡。這是它的最基本的病機。

功用

滋養肺腎,止咳化痰。

根據金水相生的理論,滋養肺腎,同時止咳化痰。

方解

百合入心肺經,清心潤肺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
熟地滋補腎陰
麥冬補肺胃之陰
玄參滋陰,又能清熱瀉火散結
佐1當歸益陰養血
白芍益陰養血
佐2貝母清肺潤肺,化痰散結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佐使甘草調和藥性,和桔梗相配,清利咽喉

君藥用百合、生地、熟地聯合作君。百合入心肺經。這三味藥組合,體現了肺腎同治,滋養肺腎的基本結構。

臣藥是麥冬、玄參,麥冬擅長於補養肺胃之陰,玄參能滋陰,又能清熱瀉火散結,這是在滋養肺腎基礎上,針對虛火上炎,可以降虛火,增加養陰力量。

佐藥當歸、芍藥,增加益陰養血;貝母是清肺潤肺,化痰散結常用藥,桔梗能夠宣肺止咳,也能化痰。

佐使藥甘草用來調和藥性,和桔梗相配,還能清利咽喉。

整個百合固金湯它是標本兼顧的,也就是說既考慮到滋養肺腎治其本,又考慮到虛火上炎灼津成痰,因此灼津成痰,灼傷肺絡。所以用它要降虛火。滋陰基礎上降虛火,化痰散結。

配伍特點

  1. 滋腎保肺,金水並調,潤肺止咳為主。(所以稱為治燥劑)
  2. 滋養(肺腎)之中,兼以涼血止血,宣肺化痰,標本兼顧,但以治本為主。

運用

辨證要點

咳嗽氣喘、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病位重點在肺,舌紅少苔,脈細數示陰虛的基本舌脈)

隨證加減

痰多色黃,加膽星、黃芩、瓜蔞皮;(熱痰,常有,包括咳血都可以痰中帶血,增加清化痰熱,方中雖有貝母,清熱化痰力量並不強,它是以滋陰為主的)
咳喘甚,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杏仁降肺氣,五味子歛肺氣,冬花是比較平和的止咳化痰的藥。)
咳血多,去桔梗,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藕節,阿膠);(桔梗開宣對出血不利,加涼血止血的藥物)

臨床使用百合固金湯的情況下,也可以跟其他基礎方配合使用。我在臨床遇到像這類,肺結核陰虛虛火上炎這個類型,咳血量多,色紅。這個可以和朱丹溪的咳血方,前面理血劑止血這一節裡邊討論過。和咳血方同用,用個方的同時,病人可以含化咳血方,(咳血方是個丸劑,它是口裡含化的方法)。也可以把這個藥結合配伍在百合固金湯裡邊。這兩個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些。


第十五章 祛濕劑

祛濕劑在我們教材裡,是很大的一個章節。因為濕病在人體是很重要的一類疾病。我們說水濕為病,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人體呢,一個成年人,也基本百分之七十是水,這是自然界中的特點。而疾病呢,很大一部分,都跟津液的一個化生、運行、代謝,這個有關。所以水濕病變,在很多疾病當中,都可以為主發生,或者兼挾發生。

作為水濕的病變,我們分類來講,一般都用痰、飲、水、濕四類來歸納它,最基礎的是濕。濕一般分類,都有濕熱、寒濕,這類性質的不同。治法上要考慮到上中下三焦,要三焦分消。濕聚可以成痰成飲,飲邪泛濫可以成水,水氣病。飲呢,一般的分類,各類的古代醫學著作不完全一樣,但很多遵循張仲景分為四類。也就是說,把它分為懸飲、溢飲、支飲、痰飲這四類。飲邪是指濕聚成飲停留在某一個局部,有些方呢,比如前面講的十棗湯治療懸飲,小青龍湯是表裡同治。對內來說,它也可以治療寒飲內停。所以前面涉及到一些。這一章痰飲水濕,水飲方面的病,治療的方劑相對多一點。

除了濕和飲之外,痰一般分為五類。寒痰、熱痰、燥痰、濕痰、風痰。後面有祛痰劑。專門討論這五類痰。分為五節,那是在後面講。所以這個祛濕劑,主要討論的濕邪為病,以及一部分治療痰飲的方。以及治療水腫病、水氣病的方。

水一般分為陰水、陽水兩類。我們祛濕劑裡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陰水為主。特別在溫化寒濕這一節裡邊。

前面我們談到了這個水濕為病,大體的一些種類,和我們相關章節安排的情況。

定義

凡以祛濕藥為組成,具有化濕利水、通淋泄濁等作用,治療水濕病證的方劑,統稱為祛濕劑。

這是一個籠統的一個提法。因為治療水濕的病變,一般來說都考慮三焦分消,多給水濕以出路。治法方面,上焦宜開宣,開宣肺氣,氣行則濕行,氣行則濕化。中焦一般用苦燥或芳化,苦燥就是指的苦溫燥濕,或苦寒也有燥濕作用。苦溫針對偏於寒濕,苦寒針對濕熱,清熱燥濕,中焦苦燥,芳香可以化濕。也有用像白蔻、藿香、菖蒲,帶有芳香特點的,芳香化濕。下焦一般排出水濕,有淡滲利濕,利水的作用。因此上焦開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濕,下焦淡滲,就構成了三焦分消治療水濕的,從大的角度的基本治法,我們對祛濕方法先要有大體的一個概念。

對於濕邪為病,在辨證當中,要首先分清外濕、內濕。因為濕的產生它內外有兩種因素,一類比如說人久處濕地,環境潮濕,或者涉水淋雨,過河涉水,淋雨感受外濕,這類都是屬於濕從外來的範圍;內濕呢,由於濕邪是要靠脾胃的運化,不是說人體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運化,才能轉化為津液輸佈全身。如果脾胃運化水液功能障礙,脾失健運,那水液就會轉化,就會形成水濕,所以水濕的形成有外濕,內濕兩種;治濕的方法,內外濕是不同的。外濕,外邪藥散,內濕要消。也就是說既要通過芳化苦燥,淡滲祛除水濕,更重要的要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治濕的方法,還要結合具體的部位,具體的臟腑,以及根據它兼挾的因素來具體決定。濕邪我們在學《中醫基礎理論》時,談到濕邪最容易阻滯人體氣機,所以在配伍用藥時,多配理氣之品。理氣之品使氣行,氣機通暢,氣行則濕化,有助於祛濕,使用祛濕劑的時候,要考慮祛濕劑,有很多是由芳化苦燥之品組成,容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陰虛體質,或病後體虛虛人,孕婦這些,使用祛濕劑都應慎用。或者兩相兼顧,比如陰虛挾濕,這個類型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兩方面,既要照顧到陰液,又要考慮到消除水濕病邪。這兩者兼顧。所以整個濕病治法應該說是比較複雜的。所以這一章祛濕劑,也是全書當中,分量較多,重點方比較集中的章節。

第一節 燥濕和胃

適用病證

濕濁內阻,脾胃不和證。

配伍藥物

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氣,健脾以及解表藥。

這節安排在第一節是考慮脾胃和水濕的關係。濕氣歸脾,同時脾要運化水濕,燥濕和胃劑這一節的方劑主要適應病證是濕濁內阻,脾胃不和證。有就是以內濕為主。濕濁阻滯在中焦,造成脾胃不和,影響升降失常,所以配伍的藥物以苦燥芳化之品為主。前面講到了結合行氣健脾,而且由於濕雖然來源於內外兩類,外濕、內濕,往往內外之濕相互影響,有內濕的病人,脾胃運化功能障礙,產生內濕,內濕往往可以招致外濕,這類病人外面氣溫稍有變化,往往內外合邪,可以出現周身酸楚疼痛,這些外濕的表現,外濕侵犯人體,也可以影響到內在的運化水濕功能,也可以引起內濕。比如說感受外濕之後,頭昏、頭痛、頭重、肢體酸楚,這種情況往往脾胃運化功能受影響,可以產生不想吃東西、納呆、苔膩、脹悶、內外相互影響。所以我們配伍行氣來幫助化濕。健脾來運濕的同時,要考慮如果兼有表濕,還要及時配合解表藥。

平胃散 一類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代表方,平胃散又是一個基礎方。出處一般歷代說它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方。但近年來大家比較確定,它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前,在《簡要濟眾方》裡,就有平胃散這個組成。但由於《和劑局方》的影響較大,很多教材,很多資料就沒有改過來。因為《和劑局方》是宋代相當於政府頒布的一個成藥典。當然這個方宋代就有了。

主證分析

濕滯脾胃證

濕滯脾胃的脾胃,和水濕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裡我們先要從生理上了解一下。脾和水濕的關係。我們看這個方的名稱,為什麼叫平胃散?對這個起名來說,歷來有各種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說明胃不平,怎麼不平呢?這裡要注意,這裡所說的胃,第一個理解的難點,這裡所說的胃,我認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包括了脾胃,特別還指的是脾。因為中醫歷來運用名詞,有一詞多義,也廣義、狹義的不同,比如“胃”,有時候用這胃,說胃失和降,胃主受納,就是指的我們吃東西以後,腐熟水穀,受納腐熟水穀這個具體的胃,那是最狹義的一個胃。如說胃痛,比如臨床症狀,那就是具體這個胃。但有些情況下,中醫又用“胃”來概括脾胃,比如說病人消化很正常,說你胃氣不錯,這時候的胃氣不光光是指裝東西這個胃,包括了脾,包括整個消化功能的概括。這也常有。這個時候,比如有以胃可以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我們經常講中醫五臟系統肝心脾肺腎,這個時候的脾,包括運化的脾,和受納的胃。甚至於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這個大系統裡面。胃也是這樣,比較廣義的,它是概括了消化系統,而這個最廣義的,有的時候胃,還可以把它來反應人體的生機活力,比如說看脈,脈來從容和緩,我們說這是有胃氣,這時候胃氣不是指的你的消化系統,也不是指的你的這個位置,而是指的整個有生機活力。又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面色明潤含蓄,有胃氣。如果真臟色出來了,就是沒有胃氣。這時候的胃,是一種極廣義的,一種概括人體生機活力的一種概念。

這裡平胃散的胃,實際上是整個消化系統的意思。消化系統脾胃要恢復平衡。平胃,說明不平,怎麼不平呢?古人舉例子,把脾胃比喻為土,土生萬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賤,就是脾。現在平胃散是說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實際上是脾低了,那相對胃高了。水往低處流,意思水濕,脾運化功能差了,水濕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稱,實際上是用來提高脾的運化能力,來消除水濕,因為消除水濕有助於提高脾的運化能力。提高脾的運化能力又有助於消除水濕,這相互影響的。脾主運濕,濕氣歸脾,濕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裡,以這個基礎方,體現出除濕而運脾的相互結合。

濕滯脾胃證主要是脾失健運,或者濕困這個脾,脾健運作用減弱,或者脾失健運以後產生濕邪,從脾失健運就可以不想吃東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脾失健運,水濕阻滯在脾胃以後,首先引起中焦氣機升降的失常,胃氣不降,就嘔吐,胃氣上逆,脾不升清呢,就會泄瀉,噯氣、吞酸,這都是胃氣上逆的表現,濕邪阻滯氣機,又可以導致脘腹脹滿。但是水濕容易傷陽氣,濕邪阻滯清陽,可以反映出人沒有精神,怠惰嗜臥,肢體有沉重感。這都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診斷學》裡學到的濕邪為病的一些主要症狀。舌像脈像: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白膩反映出有寒濕的特點,有脾不運化,產生濕的特點。脈緩是反應脾的運化乏力。這是平胃散的助主治證候分析。根據主治證候來確定治法,關於治法和方義分析,我們下堂課討論。

[完/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