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講 第十六篇:瘀血證辨治(2) 小結

王雪華教授講

同學們,我們上課,關於用活血化瘀藥的問題,還應該結合瘀血的部位,如病在上肢加桂枝、還是桑枝,那就得根據寒溫不同而定,偏寒性選桂枝,偏溫性選桑枝,這都是屬於普通常識,我就不介紹了,我覺得結合我前面講的,幾個和瘀血相關的大篇,包括後面三篇論婦科病,我想著重講,在胸脅、脘腹和少腹部位上的,選藥:1、胸脅部位的瘀血,應該重用赤芍、川芎,也可以配行氣藥,像柴胡、青皮、陳皮,包括枳殼、郁金,有的還可以配桔梗,這就是在胸脅部位的瘀血,加強化瘀力,重用赤芍和川芎,也可以配用行氣藥,像柴胡,青、陳皮,枳殼,郁金,桔梗等。2.在脘腹部的瘀血,特別是癓塊,蟲類藥不說了,還應重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浮香、沒藥藥量再重,不能超過15克,就是10克或5克就行,要問他(病人)的胃怎麼樣,配香附、烏藥這樣的藥物,作用於脘腹部,幫助止疼、行氣,特別和肝相關的,香附、木香類藥要用。3.在少腹部位的瘀血,就是因為婦科病裡面,(1)瘀血和寒有關的,像官桂、小茴香,包括剛才講過的,艾葉、炮薑這樣的藥可以用,像失笑散,看你怎麼用,取其化瘀作用一定要用生的,(2)就是瘀阻,肺氣上逆,呼吸四病裡面的咳、痰、喘症狀,我上次給大家介紹的,桂枝茯苓丸,可以用,實際上,你應該用三七,或者是旋覆花。(3)特別是瘀積,而肝脾腫大,脅痛的病人,應該用丹參、郁金、地鱉蟲、九香蟲、鱉甲,這是目前對於防止肝纖維化,以及肝硬化治療當中,都是這樣的,重的,也可以用水蛭,研成粉末;也可以水蛭煎煮,水蛭煎煮用,價格就有點太貴了,方方那麼開,可惜,但是,我現在就叫病人,先用水煎水蛭,用這7付藥以後,別把藥渣子扔掉,把它留著,再自己想辦法將其研成粉末,這樣藥源比較能被充分利用,而且還能減輕他(病人)的經濟負擔。

下面,我想提供給大家參考的,就是把化瘀法給大家簡單歸納一下:

第一個,就是屬於本法,活血化瘀法,它適合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滯疼痛,包括癥積、癰腫、產後瘀血腹痛,就是用本法,活血化瘀法。

第二,行氣活血法,就是行氣藥和活血藥合用,針對氣滯引起的瘀血,一般的慢肝、肝硬化這類,症見胸脅疼痛、肝脾腫大,符合於這個。

第三類,就是益氣祛瘀法,補氣藥和活血藥針對氣虛血瘀證,典型的方就是,黃耆桂枝五物湯、補陽還五湯。

第四類,溫經祛瘀法,是溫通經脈的藥,和活血藥合起來用,這應該適合因寒而血瘀的,寒性瘀血阻滯證,這是以生化湯為代表的方,作用是活血化瘀,溫經止痛。將來我們女科篇裡面要講,溫經湯,那更全面,當然,《中藥學》,《方劑學》裡面,有大溫經湯、小溫經湯,之後具體再說。

第五類,清熱祛瘀法,清熱藥和活血化瘀藥合起來,對於瘀血阻滯偏熱的,張仲景有個典型方,桃核承氣湯。

第六類,養血祛瘀法,就是養血藥和祛瘀藥合用,對於體弱又失血過多的病人,表現為血虛,體質情況不太良好,特別是對於血瘀病的這一類病人,一定要考慮用滋陰養血補血的藥,要兼加活血化瘀藥,特別是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包括再障(再生障礙性貧血),都是這樣的,至少你得記住“歸、芎、芍”吧,還有地黃,四物湯。

現在講第七類,祛瘀止血法,止血藥和活血藥合起來用,是為了使它瘀血去,而新血得生,達到止血目的,這就是以“失笑散”為代表的,包括講升麻鱉甲湯,也是活血化瘀,達到去斑作用,當然,它又符和在什麼法上呢?與清熱解毒藥的合用,所以,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人,就得這麼用。

第八類,軟堅祛瘀法,就是軟堅散結的藥加破血逐瘀藥,顯而易見,就是對有形之痞塊、癥塊,要軟堅散結,如大黃䗪蟲丸,鱉甲煎丸,都是《金匱》裡講的。

第九類,就是滲利祛瘀法,或者叫做化瘀利水法,在我們《金匱》裡面,利水藥和活血藥合起來用,我上次介紹了當歸芍藥散,還有一個就是桂枝茯苓丸,婦科三篇裡還有大黃甘遂湯證,屬水血互結於室的,都是用化瘀利水法,我講血分、水分的時候,講“小調經散”,也屬於這一類,那就得先活血,同時又得通利水道,血府逐瘀湯加五苓散也可以,兩方合成,這種複方也同樣能達到,利水藥和活血藥的合成作用,也可以叫做協同作用,所以,對治腎病的水腫,是值得考慮的,確實有利於水消腫,也有利於他的疾病康復。

第十類,解毒祛瘀法。解毒祛瘀法,就是我剛才提到升麻鱉甲湯,對於感染性的疾病採用的方法,還有,就像腸癰,有大黃牡丹湯,屬於這一類,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對於癰腫,《千金》葦莖湯有沒有這作用啊?有。桃仁,瓜仁排膿,當然,它那裡面清熱解毒作用,是用泄熱的、苦寒的,大黃配合桃仁、冬瓜仁類藥。

第十一類,祛瘀止痛法,這就是王清任所創制的,那一系列“逐瘀湯”,有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通竅活血湯等,包括我說的活絡效靈丹、失笑散,等方,都是這一類,就是善用乳香、沒藥、玄胡、靈脂,有較好的活血止痛作用。

第十二類,通竅活血法,像對於昏迷的病人,出現的動血、發斑的情況,《溫病學》已經強調了,就是清營涼血藥和活血藥合用,對於熱閉心包的昏迷疾病,可以採取鼻飼法,給安宮丸、至寶丹等,或者為了幫助,患有皮下出血病人的,斑疹退掉,用犀角地黃湯。最後,就是對癲狂這一類的病人,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的,嚴重癲狂症,包括腦震盪的後遺症嚴重者,就安神藥和活血藥合用,特別治療頭部的外傷,當他(病人)不醒人事、頭痛,甚至口鼻出血,就用祛瘀定志法,我覺得,我們哈爾濱的康復醫院,對於植物人的促醒,他們是綜合療法實踐,已經很受海內外歡迎,名聲很大,他就是採用芳香開竅,醒神藥促醒,再就是綜合療法,包括跟他像正常人一樣的對話,呼喚他,再加上西藥的,一些抗炎控制感染,併發症的問題,再就是我們中醫的針灸、按摩,讓他被動的運動,不然,病人肌肉萎縮,神經進一步的受傷害,這都獲得很大成功,有的人大概昏迷長達半年以上,醒過來簡直是奇跡,所以,中藥很有潛力。

活血化瘀藥,在我們今天學的原文裡,只短短的兩個條文,但是,全書裡面所涉及的方劑很多,當我們講完最後三篇的時候,請大家自己整理一下,有關活血化瘀法的方劑,都符合我這裡面講的哪一咱治法,是什麼藥和活血化瘀藥的配伍,發揮了協同作用,時間關係,就講到這。


小結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概  念┬驚──發於外,有所觸,指驚恐,精神不定,臥起不安(01)
 │    │悸──在於內,無所觸,自覺心中跳動
驚│    └驚悸──精神惶恐,坐臥不安,心中悸動不寧
 │病因病機┬驚──“寸口脈……動則為驚”  大驚卒恐,血氣逆亂(01)
 │    └悸──“寸口脈……弱則為悸”  氣血不足,心失所養
悸│辨證施治┬火劫致驚,心陽不足
 │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通陽鎮驚安神(12)
 └    └水飲致悸──半夏麻黃丸──蠲飲降逆,宣通陽氣

瘀┌瘀血脈證: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
 │     (兼)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我滿(10)
血└瘀血化熱脈證:煩滿,口乾而渴,其脈反無寒熱(11)

 ┌血證概念:血不循經,自九竅排出體外,或滲溢於肌膚所致
 │病因病機┬火熱亢盛,迫血妄行(?)濕熱──酒客(07)近血(16)
吐│    └脾氣虛寒,氣不攝血(?、?)
 │主  症:吐血、衄血、下血(近血、遠血)
 │脈證與預後:  (5、2、6)
衄│辨證施治
 │ │虛寒吐血┬主症:吐血不止(血色淺淡,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痿弱
 │ │    │        舌淡而潤,??????無力)
下│ │    └方治:柏葉湯──溫中止血(14)
 │ │熱盛吐衄┬主症: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心?不安,????
 │ │    │         ????,舌紅?黃,脈數有力)
血│ │    └方治:瀉心湯──泄熱涼血止血(17)
 │ │虛寒便血┬遠血: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多位於小腸、胃、因為距肛門較遠)
 │ │    │主症:先便後血(血量多?????????????
 │ │    │        ????????????????)
 │ │    └方治:黃土湯──溫脾攝血(15)
 │ │溫熱便血┬近血: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多位於大腸、直腸,因為距肛門較近)
 │ │    │主症:先血後便(血量少?????????????
 │ │    │        ????????????????)
 └ └    └方治:赤小豆當歸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16)

十六篇講的,是驚悸,吐、衄、下血、瘀血,是血證,又提到了瘀血的伴發症胸滿症狀,首先說概念,我已經給大家講到了,作為第1條提供的是從脈像上,什麼叫“驚”呢?發於外,有所觸,指驚恐,精神不定,臥起不安。“悸”,是在於內,無所觸,自覺心中跳動。“驚悸”總的概念,按照五版《講義》的要求,叫做精神惶恐,坐臥不安,心中悸動不寧。病因病機,驚用“寸口脈動”來概括的,就是指的什麼病因病機呢?大驚卒恐,血氣逆亂所致。悸呢,“寸口脈弱”為悸,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今天我已經給大家歸納了,悸,不完全都是屬於虛證,但是,他所出的方劑對我們有啟發意義。辨證施治裡面,火劫致驚的,因為它導致心陽不足,因此,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簡稱桂枝救逆湯,我給大家分析,去芍藥,為什麼?加蜀漆,和我們講過的蜀漆散含義上有所不同,但是,整個方劑作用叫做通陽鎮驚安神。水飲致悸的,用半夏麻黃丸,蠲飲降逆,宣通陽氣。

瘀血的脈證,兩條,叫做“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兼有“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我滿”。“其人言我滿”,是跟著“腹不滿”的,也就是說,他(病人)有胸滿,和腹滿的情況。瘀血化熱脈證,就比這一條的一般脈證重了,重在哪裡呢?煩滿,口乾而且渴,從口燥發展到口渴,其脈沒有熱像表現,這叫“陰伏”。為什麼?瘀血內結所致。

吐、衄、下血證,同為血證,血證的概念,血不循經,自九竅排出體外,或滲溢於肌膚所致。病因病機,有兩大類,一個是火熱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一類呢,脾氣虛寒,氣不攝血所致。其中點出來,“酒客”屬於濕熱之體,還有一類,濕熱下注出現的近血,仍然按照火熱亢盛,迫血妄行的病因病機認識,主症就是吐血、衄血、下血,作為“下血”,就是便血裡面,有近血、遠血之分,近血、遠血的概念和病因病機,包括它的代表方劑,大家要記住。有關脈證和預後,5條、2條、6條,屬於三類條文,大家一般瞭解,有一個[校勘],“尺脈浮”的問題,包括有出血徵像的人,其面色薄,我們在《虛勞》篇裡面,講亡血的病人,其面色薄,這裡是講的面色比較淡薄。

辨證施治裡面,虛寒吐血主症,為“吐血不止”,給大家補充了兼有的一派虛寒像,主方就是柏葉湯,溫中止血。熱盛的吐衄,主症吐血、衄血,兼的是實熱證的表現,用瀉心湯,泄熱涼血止血。請大家注意,不要因為這兩張方子源於條文上,是“吐血不止”和“吐血衄血”,我說,只要符合這樣病機的失血證,兩張方子都可以用的,而且,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得比較廣泛。虛寒便血,遠血,“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 多位於小腸、胃、因為距肛門較遠,所以叫做“遠血”了,主症,先便後血,在血量上和伴發症上,也一定要伴有虛寒的情況,才能用黃土湯,溫脾攝血。請大家注意,黃土湯,和歸脾湯、歸脾丸之間的關係,比較。溫熱便血,近血,“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多位於大腸、直腸,因為距肛門較近,所以叫做“近血”了,在主症上,先血後便,量和顏色上,以及兼症上,表現得濕熱偏重,所以,用赤小豆當歸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整個十六篇的內容講完了,下面,我們進行第十七篇的講解。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一、概述
  1.  1.病位──胃腸──脾、腎陽不足、肝膽病變
     2.病因病機相似
     3.方證互補,《傷寒論》、《痰飲》篇
  2.概念
  下利┬泄──溏,時作時止
    │瀉──水樣便,洞瀉
    └痢疾──裡急後重,(膿血便)
              下利赤白
  3.病因病機  胃反
       積熱

二、原文分析
  (一)成因與脈證
    第2條  論飲邪致嘔
    第3條  論虛寒胃反
      趺陽脈┬浮─無力─虛──胃陽不足┬
         └虛──傷脾──脾陰虧虛 ┘
      脈┬緊──      胃寒脾燥→不磨
       └澀──津虧而燥  宿穀不化
    治病大法
    門梗阻
    賁門失弛緩症


本篇講的《嘔吐噦下利病》,實際上,嘔、吐、噦,下利包括泄瀉和痢疾,1.在病位上,都是胃腸的疾患,胃腸的疾患,2.從臟腑辨證上,(1)它應該歸屬於脾,與脾的升降失常關係比較大,但是,(2)也有一類就是屬於腎陽不足,也可以發生嘔、吐、噦、下利病,(3)還有的和肝膽病變有關,《講義》上提到的,是說和肝膽疏泄不利有關,我覺得,單純來理解是肝膽疏泄不利不夠,是肝膽病變,因為目前臨床上,我們看到很多的疾病,能夠出現這些嘔、吐、噦、下利,因此,根據病位元的情況,包括臟腑辨證上的病因病機,有相同,就是等於我說,在病因病機上,有相似處。這相似的地方,我說責之於脾為主以外,有的涉及到腎陽不足,有的涉及到肝膽病變,因此,可以歸為病因病機有相似的地方。3.就是在方證上,可以互補,本篇是簡單比較大的,一共47條原文,47原文,和《傷寒論》的重複,涉及到太陽、陽明、厥陰,三個篇章的方子,還有,就是和《金匱》裡面的,《痰飲》篇有重複條文,所以,整個的情況看來,47條原文,比方前23條,就是涉及嘔、吐、噦的內容,後24條來論下利,“噦”的內容比較少,就三條,就是第7條、22條、23條,就這麼三條,嘔吐的內容最多,涉及的方子最多,嘔吐涉及了13方,但是你一看,都似曾相識,或者學習過了,就是我說,在重複篇章裡全見過,13個方子裡,文蛤湯有爭議,剩下那些方子,都是很熟悉的,或者大家都能夠,在《方劑學》、《傷寒論》,包括《痰飲》篇等幾篇裡面,已經學習過了,他(仲景)為什麼要在這裡重複呢?就是為了使內容更加系統,便於專題研究、也便於掌握,使之利於臨床應用。

下面,我就想談一下這幾個概念問題,首先來說嘔吐,嘔和吐,嚴格來說是有區別的,《中醫內科》裡面也強調了,“嘔”,一定得是有聲有物,有聲有物才能叫做嘔,吐呢,有物無聲,但是,在病位上,都因為它同屬於胃,有的時候,嘔和吐是併發的,因此,不容易嚴格區分,這因為是常識,咱就不多說了。關於“噦“的問題,在十五篇講黃疸病的時候,我曾經講過一個變證,“噦者”,用小半夏湯,也特別講了,小半夏湯是屬於,溫胃化飲,降逆止嘔的方子,顯而易見,那個“噦”就是由胃寒所致,今天我要來說的,就是“噦”在名稱上,有一個階段性,在《內經》裡面,它有好多篇章涉及到“噦”,比方《靈樞•雜病篇》、《素問•宣明五氣篇》、《靈樞•九針論》,像《靈樞•九針論》、《素問•宣明五氣篇》,直接就說,“胃為氣逆,為噦”,所以,也等於就確定了這個“噦”,病位在胃,病機就是胃氣上逆,還有《靈樞•口問篇》也提到了,“噦”的問題,在我們《傷寒論》裡面,380條和381條,就遵照《內經》所說,380條講的,誤汗傷陽,胃寒致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1條說,“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這一條拿到這一篇裡來了,重複說明治噦證,首先得搞清病位,“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關於這個篇名,仲景時代,他對“噦”,就是剛才我所講的,胃寒,致胃氣上逆,一直到什麼時候?噦變成和呃逆能夠並稱了呢?是在宋以後,宋以後也不是特別明確,因為朱丹溪發明了這麼一個詞,叫做,第一,它是屬於“噦”,第二,叫“咳逆”,現在我們說,咳逆應該屬於肺系的一個病證,“咳逆上氣”,“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證,但是,他認為,這也屬於這個範圍,說是包括在“噦”裡面,我們就提供參考,它出現了這樣一個含混的稱謂,所以,到明代以後,就把“呃逆”和“噦”,統稱為“噦”,噦逆,我上次講的小半夏湯治噦逆,就是說,在病名的問題上,在明代以後,把“呃逆”也叫做“噦”,而且分類成六種,叫寒呃、熱呃、氣呃、痰呃、鬱呃,和虛呃,脾胃虛寒,僅僅是呃逆當中的一種類型,所以我說,為什麼張仲景時代叫“噦”,就是因為他那時候這麼認為的,屬於病位在胃,而且是胃氣上逆,多是胃寒所致,就是這樣,所以,小半夏湯為什麼能夠治療黃疸的變證?就是因為這個,講清楚了。

下利,包括泄瀉、痢疾,但是,對他(仲景)當時的認識,是泄、瀉,這個xie,他都是有區別的,第一個“泄”,標誌是大便的溏泄,時作時止,所以,有的時候,結腸炎有一類就是,結腸炎當然也分好幾種,我現在說中醫的,我們不說別的,就說溏泄的這一類,是屬於這個“泄”,要說水樣便,就屬於這個“瀉”,尤其有的時候,它可能是如水下注一樣,那麼,《病機十九條》裡,還強調“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那是其中一類,但是,水樣瀉,也可以稱之為“洞瀉”,都是用這個“瀉”來表示的,所以,它基本上都是屬於水穀不化,屬於瀉證範圍,作為一般地來說,泄瀉也有腹痛的情況,但是,它沒有裡急後重,一定是這樣。泄瀉,比方說,他因為便的次數多,肛門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者伴有肚子的疼痛,那是比較輕微的,或者說各種表現,但是,絕沒有裡急後重,而痢疾,它一定在初起的時候,裡急後重為重,這個症非常地顯著,是痢疾的標誌,再就是膿血便,中醫的名詞叫“下利赤白”,對痢疾就不說了,關於分型的時候,我們結合具體的條文吧,關於這一篇的概念,我想就說到這。

病因病機的內容,(1)嘔證的病因,偏重于水飲多,實熱少,(2)吐證的病因,虛寒多,實熱偏少,這就是根據它綜合了,47條,23條來說嘔、吐、噦的,它這是吐證裡面的病因,①虛寒偏多,實熱偏少,②就是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它基本上是從積熱上來分析,肝胃不和,由積熱所致。(3)特別應該值得注意的,就是他提出了“胃反”的病名,我們對於條文,包括講完以後,大家要知道它的特徵,叫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且主方,用大半夏湯,要知道大半夏湯怎麼組成的,起什麼治療作用,胃反的病因病機,特指是虛寒和水飲所致,要不它怎麼難治呢?比別的重了呢?它是把水飲和虛寒合在一起,病情就較單一的複雜了,時間關係,我就說到這,這是胃反的病因,簡單來說胃反的病機,胃氣不和所致,胃氣不降,那當然它就得上逆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存不下,和“水入即吐”,是怎麼回事,這都得具體講的時候解釋。(4)溏泄的病因,多屬脾虛,而且有的是脾腎俱虛,所以,它出現便溏不說,時間還久,恢復得慢。(5)水瀉的話,要具體分析,這個“瀉”,我說指洞瀉的那一類,水樣便,甚至如注,什麼樣好治啊?急性的好治,一般來說,多數屬於實熱或濕熱,像急性胃腸炎,就是初起是實熱為患,沒得到恰當的治療,它就會轉化了,由實轉虛了,這時候,飲食的習慣,包括形體消瘦等體征就明顯了。所以,脾胃虛弱,再重的話,就該耗傷氣陰了,這就是整個的病理轉化過程,是一個必然趨勢。泄瀉,在方治上都有具體說明的。痢疾,十七篇也是講的,初起多側重於濕熱,對濕熱痢疾,有著名的方劑,白頭翁湯,這是非常典型的,稍久的話,易轉成脾胃虛弱了,脾胃虛弱之後,具體病位雖然是在腸,但是和肝血、和肺氣失調,甚至於和脾腎功能紊亂都有關係,痢疾的內容就顯得很複雜了,由於它涉及得比較廣,所以,在第1條和第6條裡,把《傷寒論》裡面的內容重複進來,實際上,要強調嘔吐還有治療禁忌的問題,所以,要審因論治,比方說,不能“見嘔止嘔”等,都是在這個條文裡面來體現的,但是,為了突出方證的治療,辨證施治的規律。

我們現在按著嘔、吐、噦,前23條的內容,給大家先綜合它的辨證施治,一、看嘔吐類的內容,首先是成因與脈證,這部分一個是第2條裡面,講了由飲邪導致的嘔吐,我一念原文,大家就明白了,看看是不是已經學習過了,飲邪致嘔,2條: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三類)

正好是十二篇裡面,屬痰飲嘔吐,我說這也可以簡稱為“飲嘔”,為什麼算狹義痰飲的範圍裡呢?因為上下兩條都叫做水停心下,“心下有支飲”,作為“此屬飲家”和“此屬支飲”,都告訴你,就是水停心下以後,舊飲沒去,新飲又生,這個時候拿什麼來判斷呢,就是看它(嘔)和渴之間的關係,嘔,如果能把飲邪驅除一些,就會減輕一些症狀,我說呢,不在於渴和嘔是辨證關鍵,辨證關鍵是“心下痞”的症狀,脘腹脹滿的症狀,是不是能最終解決,那才能證明,飲邪是否盡除,但是,這兩個條文,從《痰飲》篇的飲嘔完全搬過來,實際上,他教給你的是,如何辨別痰飲到嘔這種嘔吐,和水飲所作的這種嘔吐,怎麼鑒別呢?可以拿渴與嘔的先後順序來鑒別,我認為,重點是要解決噁心、脘腹痞悶,脹滿症狀,這是最主要的,所以,方證上就不重複了,這種嘔吐,有痰飲所作的,有口渴症、有心下痞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不重複了,這是一類。第二,就是虛寒的“胃反”,虛寒胃反,第3條原文,論虛寒胃反: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三類)

這是通過脈像來分析胃反的病機,前面這段話,我覺得,在十五篇講穀疸的時候,已經說過了,當然,那個是按照趺陽脈來分析的,至少來說,數脈為熱,胃熱的話,他(病人)應該表現什麼特徵呢?消穀善饑,也可以叫做消穀引食,因為胃熱所致,吃得多,比方我們在講十三篇,消渴病的時候,“中消”的特點,也叫做“熱則消穀引食”,現在,他不是來強調吃得多的問題,而是要強調出現嘔吐是為什麼,我們來看,“發其汗,令陽微”,哪陽微了?胃陽,所以,誤汗傷陽致胃中的虛冷,必然導致嘔吐和,膈上胸中的宗氣不足,宗氣是什麼?已經說過好幾次了,胸中的宗氣,要是現在出現了陽微,那麼,“膈氣虛,胃中虛冷”,所以,有虛陽浮越的虛熱表現,這種脈像,叫做虛數無力的脈像,是虛熱脈像,它叫做“客熱”,這個“客熱”是假熱,和真熱相對而言的,這是它原文的意思,不是真熱,是假熱,所以,脈像是表現為,虛熱證之細數無力的脈,這是一段,由於病人脈數,醫生診錯了,把這種假熱看到真熱,用苦寒瀉下藥了,苦寒瀉下以後,更傷及胃陽,所以,它也有“土虛木賊”證,就是“肝木克脾土”的一種情況,脈表現為弦,因此,胃陽虛衰的話,直接影響腐熟水穀的功能,不能腐熟水穀了,就出現了朝食暮吐,他只是寫了這一個方面,他現在說不能消穀了,胃中虛冷,而表現為“朝食暮吐,變為胃反”,所以,這個條文裡面,簡單講了一下胃反病,是由胃陽衰微,不能腐熟水穀出現的朝食暮吐,這是一條,他這講的是把假熱,結果當作實熱,用苦寒藥誤下導致的胃反病。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5條,說胃反,第5條,它說: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二類)

等於給“胃反”下了個定義,什麼叫“胃反”,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這是症狀的描述,怎麼來的?用趺陽脈虛說明,是哪虛啊?剛才已經說了,上一條就告訴了,是胃陽的不足,這裡就是,這個“浮脈”,一定是浮而無力的,才能是虛,虛,剛才說,指胃陽不足;澀,剛才講澀脈,是瘀血的表現,在這裡面這“澀”,一個得當作傷脾來講,條文就這麼告訴你的,“傷脾”,這脾是怎麼傷的,剛才我說了,誤治後它不能腐熱水穀嘛,脾的動化,包括脾陽都跟著被傷,“不磨”,是脾陰的虧虛,兩相結合,既有胃陽不足,又有脾陰的不足,這在治消化道疾病的時候很重要,應注意這辨證,我們往往一考慮脾陽虛,就知道溫補,而沒有考慮脾陰的不足,包括胃燥的問題,他提到“胃反”,它為什麼複雜了呢?不僅有胃陽不足,還有脾陰的虧虛,兩相結合以後呢?胃寒脾燥,“不磨”就意味著不能腐熟水穀,因此,它就以什麼症狀為特徵了呢?“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穀不化,它叫做“宿穀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說它嘔吐證的嚴重性,和它所特有的特徵,早晨吃進去,晚上吐出來,傍晚吃的,第二天早上又吐出來,“宿穀不化”,和我們講的宿食、食積、經宿不化,可不是一個意思,那個宿食、經宿不化,用消導法,或者是根據病勢,用吐法、下法能夠解決,“胃反”不那麼簡單。這裡強調“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為什麼脈緊而澀,又難治了呢?緊,陽虛而寒,和前面說的一樣,強調胃寒的問題,陽虛而寒,緊啊,為寒,澀,再一次來強調,這澀是什麼問題呢?津虧而燥,這兩種情況若並列在一起,出現矛盾了,上面是胃寒,底下又津虧而燥了,你說,你若為了解決胃寒,你就得溫陽,溫補法,溫補過了,津不更虧了嗎?滋陰的話,偏甘寒的藥物,對胃陽不足也不利,所以,治療出現了矛盾,他用脈像來表示趺陽脈若緊而澀,是這樣的一個病因病機,若胃寒,出現什麼症啊?因胃陽不足所致,上邊是吐,底下津虧而燥,又便秘,大便不通,你想潤下,用偏於甘寒的藥,對胃寒的嘔吐不行,那麼,你要用溫補的藥,或者是溫降的藥去止嘔,又對陰虧的腸燥便秘不行,因此認為是難治,治療大法怎麼辦?我就具體來說,初起的時候,應該溫養脾胃,降逆止嘔,你不能不給病人治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這病就夠典型了不說,它也確實是影響他(病人)正常飲食,整個機體狀態就迅速的惡化了,所以初期的時候,應溫養脾胃,降逆止嘔。後期的時候,應當補養胃氣,兼以滋脾潤燥,因此,說難治,難治我們也得治,怎麼辦呢?就是補養胃氣,同時兼以滋脾潤燥,大半夏湯能不能起到這作用?等到講16條的時候,再給大家介紹。

現在,我想講和現代醫學溝通的問題,讓大家瞭解一下,它相當於什麼病?應該說既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第一,比方良性的,出現幽門梗阻,幽門梗阻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幽門狹窄,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是術後所致,也有的是別的病造成的,特別是神經性的好說,為功能性,幽門狹窄或者幽門痙攣,這是屬於梗阻現像,比如屬於功能性的,包括像神經性嘔吐,還一類,就是胃鏡檢查的時候,發現他(病人)賁門痙攣,賁門痙攣的話,西醫就稱它為“賁門失弛緩症”,這就是在胃鏡的檢查下,才能夠排除胃癌,看到的是賁門痙攣,也可以叫做“賁門失弛緩症”,這都是屬於良性,而且特別符合我們講大半夏湯證的,條文要求,屬於功能性的改變,再一類,就是屬於器質性的,不管是賁門癌,還是合併食道下段的食道癌,那就是早期,越發現得早,手術越好,而且是綜合療法,可以延緩生命,不會出現轉移。再一類,就是我上次提到的,屬於噎膈範圍裡的,像賁門癌、食道下段癌,甚至整個食道癌,往下,賁門癌這樣的合病,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是,都屬於癌症,屬於噎膈範圍裡的,如果要用中藥治的話,可以用大半夏湯,配我們《金匱》裡的,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可起到止嘔降逆的作用,因為從病因病機分析以後,最終的病機是胃氣上逆,你就得調和胃氣,讓它沉降才行,關於大半夏湯的組成,和它的藥理研究,下次結合原文給大家分析。

好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