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講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證治和預後

王雪華教授講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一、概述
  1.合篇意義
  2.概念
二、原文分析
  第17條  

  第10條  一般瘀血脈證
    (1)唇痿舌青,
        萎
    (2)“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內結
    (3)脈微大來遲──澀
    (4)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我滿

  第11條  瘀血化熱脈證

  衃

現在我要講14條,柏葉湯證,這就提吐血不止,我已經告訴大家,從方測證,它應該是屬於虛寒吐血,那麼,虛寒吐血的臨床見症,應該是什麼?我想,就是來了病人,你不管他是吐血,還是婦女的崩漏,反正就是大失血以後,他一定得見有派的虛寒徵像,首先,病人是面色㿠白無華,或者是萎黃了,血呢,你得問他血色,是鮮紅的,還是比較淡的,肯定得是血色淺淡,另外,比方在精神頭上,你一看,他精神萎靡不振,是個虛像,舌呢,有的表現得淡紅,甚至於舌質是淡白,失血過多以後,舌質淡,或者是苔潤,脈微弱,或者是虛細無力的,這才是柏葉湯證應該見到的,屬於虛寒吐血,我說不拘泥它原文,就是指吐血的方,所有的失血屬於虛寒的,可以用側柏葉,乾薑你可以把它換成炮姜,側柏葉炒炭,乾薑可以用炮薑,婦科病的失血,可以用炮姜炭、艾葉炭等,這個方裡,對乾薑和艾葉,大家都可以理解,是溫性的藥物,與虛寒證病機符合,側柏葉,它偏涼,但是,你若炒炭以後,它寒涼之性就減了,特別用馬通汁再佐制,它的藥性是這樣的。臨床的時候,比方說,血熱的出血,我們一定得用側柏炭,而且是30克~50克那麼用,就是得這麼大的量,它對於血熱出血,特別是婦女的經血過多,甚至於崩中漏下,還有就是屬於便血效佳,可側柏炭配地榆炭,在中藥裡面,《中藥學》講側柏葉,還有一個外用的作用,大家記得沒有?《中藥學》裡面,比方說斑禿、脫髮,民間都說“拿蒜、拿姜,塗汁”,那個病證,得是偏於涼性的,你才能用溫性的薑和蒜,去反復摩擦,甚至讓它表皮都紅了,那他病人真是能長出頭髮來,茸茸毛就出來了,但是有一種,特別現在,是年輕人的脂溢性脫髮,那就得用側柏葉,側柏葉怎麼處理它呢?就是用清水洗乾淨以後,放到75%濃度的酒精裡,浸泡一周以後,你就拿這個酒精藥液(即酊劑),搽局部,我現在觀察,確實是這樣見效,所以,我讓大家記住什麼呢?側伯葉的性質偏涼,但在這個方子裡,側柏葉炒炭,合著乾薑炭和艾葉炭,一樣來治虛寒的吐血,及其其它失血證,時間關係,說到這吧。

下面,來講瀉心湯證,第17條: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一類)

這個方子,陳修園誇獎它是“吐衄之神方”,好,而且止血的效果快,當然,必須得是剛剛我講的,屬火熱亢盛那一類的,所以,第17條,講的是熱盛吐衄的證治,既然是熱盛吐衄,怎麼“心氣不足”呢?顯然需要[校勘],若“心氣不足”,我們應該補心血、安心神,怎麼能用這一派苦寒藥的,瀉心湯呢?從方測證不符合,那麼,“心氣不足”到底是什麼?[校勘]說了,《千金》孫思邈看出來了,“足”上面加一點(是“定”),看看,少了一點,就成了“足”了,多出來這個點,就變成“寶”字蓋的“定”了,這兩個字就錯訛在這,是“心氣不定”傳訛,抄成了“心氣不足”,少了一點,這又是一個省文法,屬於火熱亢盛的,這種吐血、衄血,伴著一派的實熱證,一定得是“火性炎上”的表現,這個吐血、衄血,血色鮮紅,病人心煩不安,煩躁,另外,面色,面赤而氣粗,都是實證、熱證的表現,或者煩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這才是瀉心湯證,用大黃、黃芩、黃連,而且,大黃為主藥,量重於黃芩、黃連,一定是大黃為主藥。這個方,它這個大黃還真不是酒制,實際臨床上,我們有的時候,就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出血的情況決定,現在,對於瀉心湯的用法,就認為“三黃”是苦寒類的要藥,取它清泄的作用,直折在裡、在上的火熱,所以,作為瀉心湯,作用是很明顯的,請大家注意看[按語],就是第2段,我說陳修園誇獎這個方子,叫做“吐衄之神方”嘛,下面,我們再看陳修園,在他的《十藥神書》裡說,他治療吐血,“諸藥不止者,用金匱瀉心湯百試百效”,你看在他那裡,他就覺得用好了這個方,“其效在生大黃之多”,就是一定別酒蒸,也別進行別的炮製,就是用生大黃,“以行瘀也”,在國內有口服生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報導,實為活用瀉心湯導瘀止血之效,所以,這個地方,不能看著它只是止血,也有行瘀作用,將來我們在婦科篇裡面要講的,硬止血止不住的時候,你一定要考慮,是不是有瘀血不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我們現在講的“三黃”,是清泄作用,考慮它泄熱力強,但是大黃,我們講了,是活血化瘀藥,所以,對於瘀血不去,而血止不住的,它是既有清泄火熱,又有化瘀而止血的作用,使瘀血去新血得生,這個,陳修園真是給講到妙處了,止血而不留瘀,不然的話,我們就從字面上看,一派苦寒嘛,國內研究,除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現在對於大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我看了好多的報導,包括國外也承認,就是生大黃粉的作用,一個,是用於降血脂,我怎麼用呢?就是把它(生大黃)研成粉末以後,裝0.25克的膠囊裡,第一次用,你先2粒/次,一天先2次,就是開始量大一點,不致瀉,有點腹瀉沒有關係,然後,再減量成1粒的時候,就是一周之後,大便也基本調適了,這不大黃本身,有一個繼發性便秘的問題嘛,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有點便稀了,但是,不至於造成水樣便,那麼,大便正常了,你這個量就變成1粒/次,一天三回,這樣堅持一個月,30天一個療程,你看對血脂的改變如何?這因人而異,有的就降得非常好,有的它需要再來一個療程,但是,以30天為一療程,就生大黃粉裝入膠囊,用量就根據,他(病人)大便的情況調整,有的人比方吃了就大便稀,一天好幾次,你就叫他減量,就行了,一定按025的膠囊,這是降血脂作用,那要比它(西藥)的脂必妥,可便宜多了,這是(大黃)降血脂的作用,還一個,就是習慣性便秘,不是那麼嚴重,要依賴瀉藥的習慣性便秘,不屬於腸燥,一定得是屬於偏於上火的,這現在年輕人就有,稍微節奏快一點,或者沾點火氣了,大便就乾結了,就難受了,大黃粉,就是讓他隨時用這個膠囊,是1粒/次還是2粒/次,因人而異,就是補充了,大黃止血作用以外的,他提到大黃粉,對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作用,我現在補充,單獨用生大黃粉的膠囊,既可以降血脂,又可以令大便通暢,謂保健良藥,既然我們提到了血證,請看唐容川,《血證論》的[選注]第二個,《血證論•卷二•吐血》,講它“一止血:其法獨取陽明,陽明之氣下行為順,所以逆上者,以其氣實故也……”,因為氣實,就用苦寒的藥清泄,“故必亟奪其實,釜底抽薪,然後能降氣止逆,仲景瀉心湯主之”,然後,他講了一些加減法,時間的關係,請同學們自學,這是關於瀉心湯,“神方”,神在哪裡。《血證論》,唐容川寫的很有特色。

下面來講便血,也是首先來講虛寒性質的便血,虛寒便血是用黃土湯,這也是臨床非常有效的方劑,他講15條: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一類)

《方劑學》裡面,黃土湯講得也是非常精彩,現在,從我們《金匱要略》裡面,不僅要複習這個方子的組成,和它的作用,關鍵是遠血的概念,本科生一定要記得,《中醫內科學》裡面,也講了近血、遠血,但是,張仲景的原文是怎麼說的?在十六篇裡面,下血提出來的,先糞便下來,後見血的,這叫遠血,用原文來記,“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什麼方?“黃土湯主之”。

什麼叫“近血”?下一條,16條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一類)

拿糞便與下血、便血的,先後辨證,我們不是說了嗎?病要分先後,治要分緩急,在便血的問題上,要辨便和血的先後,來看虛實,現在看黃土湯的組成,因為考慮它是虛寒所致嘛,要有溫補藥,虛寒便血的遠血,溫補用到炮附子,還配合了白朮,特別是為主藥的黃土,是灶心土,它(原文)寫的是,繁體字的“竈”,“竈中黃土半斤”,現在都燒煤氣,煤氣罐都不用了,都是煤氣管道,上哪去找灶主土?農村生活也都改善了,所以,首先告訴本科生,藥局裡,你若想用灶心土,這樣的方藥作用,拿赤石脂代,這不是我自己的發明,是歷代有據可證的,比方我說[選注],請大家看陳修園的《淺注》,他說“愚”,就是我,“愚每用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黃土如神,或以乾薑代附子,或加鮮竹茹、側柏葉各四兩”,這就是在方藥的替代上,陳修園做了舉例,把他自己的體會供給我們參考,但是,他說(赤石脂)一斤,我覺得量太重了,他說的是治療便血,我覺得包括對婦人的崩中漏下,特別是功能性出血,反復而且血量很大,這個時候黃土湯的用法,用赤石脂一兩,剛才不是說了嗎?大黃有行瘀的作用,為了止血,用赤石脂一兩,配三七粉10克,這見效特別快,你若開7付藥,下回他(病人)來保證說,“我吃你2付藥”,或“我吃你3付藥,血量就少了,血塊也沒那麼多了”,一定得是這樣,這是我說這個藥的道理,說它是聖方,聖在哪呢?就是黃土,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藥呢?偏於溫中澀腸止血,我說赤石脂的作用,也是溫澀,溫中來收澀、收斂,這個方子,還用了什麼呢?就是附子配白朮,溫陽健脾以攝血,針對病機,虛寒便血,附子是炮附子,溫陽,再加上白朮的健脾,地黃,這裡面就看你怎麼用,比方說,為了滋陰養血,就行用熟地配阿膠,滋陰養血以止血,甘草,這是生甘草,量也不用太多,甘緩以和中,關鍵,這個方子,既用了熱藥的炮附子,又用了苦寒的黃芩,《方劑學》裡面,特別講了黃芩的反佐作用,黃芩,你說它反佐,它這量用得也不少,請大家回去自己看《血證論》,因為我們現在講血證,所以,唐容川的所有注解,大家自學,其中,他講了滋補氣血的,一派補方裡面,實際上偏溫,他又用了清法,就等於溫、清兼用的方子,黃芩,你別看它起反佐作用,但是量大,所以有的時候呢,藥局不能提供炒黃岑,你就單包黃芩片,讓他(病人)回家自己炒一下,這個見鐵器沒關係,就是讓他在大鐵勺裡,迅速地炒一炒,表皮黑了一層,掰開的時候,看藥裡邊還是黃色的,這叫“燒存性”,就是起反佐作用,還能幫助止血,黃土湯就妙在溫清兩用,黃岑的反佐,尤其血不止,就是我說用,側柏葉、側柏炭偏涼的,也不行的時候,一定用炒黃岑,而且,在化瘀的問題上,我也說了,可用阿膠,你可以根據情況,失血程度重者,你若為了治其本,可用熟地配阿膠,像功能性出血的情況,你就別用阿膠,就不如三七,既化瘀,又幫助止血,用量開始可以大點,10克,一次就5克沖服,像你們這裡,若是3克一錢,那就是用6克,兩錢給一次,沖服一錢就行,這個方子,我覺得確實是,值得學習和運用的,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赤小豆當歸散,我們當時講狐惑病的用法,就是第一,得清熱利濕,因此,它一定是,治療濕熱下注到大腸,這種近血。近血,一定得是符合,濕熱下注的病因,以清熱利濕,也有活血化瘀作用,方中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是誰啊?當歸,赤小豆有排膿作用,赤小豆,一定得怎麼樣呢?用水浸了以後,給它萌出點小芽來,然後給它曝乾,再研成散劑,這個因為講過了,就不說了。

四個方在血證裡面,柏葉湯是溫中止血的作用,瀉心湯,是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黃土湯是溫脾攝血的作用,赤小豆當歸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現在我想說的,既然是虛寒性的失血,又是要溫脾攝血,為什麼不用歸脾湯,而用黃土湯呢?這在臨床實踐的時候,我曾經和學生專門要摸索摸索,歸脾湯不是也可以引血歸經嗎?心脾兩虛,月經量過多,用歸脾湯、歸脾丸,為什麼一定要用黃土湯,黃土湯裡面,我就說它特殊在哪呢?用溫補的藥物,但是,一定要有反佐的黃芩,它是以溫補為主,但是,反佐的黃芩是獨特的用法,是溫清兩用,若用歸脾湯,乾脆就是補益心脾,是從補脾的過程,達到引血歸經的作用,這個黃土湯是溫清之中,直接攝血,所以,它的止血效果,要比那個歸脾湯好。如果是止血以後,說我這湯藥吃得差不多了,怎麼鞏固療效呢?用歸脾丸來鞏固療效,可以的,因為它畢竟是屬於虛寒,本是為虛寒,是血不歸經,脾不統血的原因,所以是這樣用,一定是急於止血的時候,符合這樣的病機,不僅是吐血、衄血,包括便血,還有婦人的崩漏、功血,這都可以的。這黃土湯,我認為應用範圍非常廣。

今天一共講了六個方證,下血裡面,就這四個方證,正好是虛寒和實熱,包括濕熱,兩大法門,在治法和原則上,也等於教給你了,現在,有關出血的脈證,首先看一下第5條,第7條我已經說過了,是酒客濕熱,容易咳血。下面我請大家看,有關吐、衄、下血的,血證裡面的脈證和預後,都屬於三類條文,第5條原文,這講的是,內傷吐血、下血衄血的,脈證裡面,比方它說: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三類)

講了衄血、下血、吐血,不管是什麼樣的脈像,就是我們現在說這血證,至少在面色上,應該是㿠白無華,或者說是萎黃的,所以,叫做“面無色”,再一個,沒有寒熱,是說不涉及到血熱,也不涉及到虛寒,結果出現了這吐血、衄血,關於它的脈證請大家自學,為什麼這些脈像,能說明這個問題,這裡面有陰虛陽浮,有陰虛不斂陽,有虛熱等情況,請大家注意,就是有關衄血、下血、吐血,也就是吐衄和下血的脈證,第2條和第6條來說預後的,預後,需要有一個[校勘],就是第2條,他寫的:

“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三類)

預後問題我們不細緻講,第一,[校勘],不是“夫脈浮”,是“尺脈浮”,遵照的哪一個啊?各個注家的都有啦,除趙開美的,包括俞喬本,程雲來《醫宗金鑒》,全都是同意,應該是“夫脈浮”,其餘諸家本均作“尺脈浮”,因為什麼呢?“尺脈浮”我們都講好幾遍了,如“尺脈浮為傷腎”,所以,這個地方,他就講了不僅是,腎陰虧虛,相火妄動,包括下焦肝腎陰虛,都在其內,因為他現在叫你望目,所以在《講義》裡面,不僅說了腎陰虛的問題,可以衄血,那麼,肝、腎陰虛,相火妄動,也會出現衄血的,還一類,就是肝有鬱熱,表現在眼目上什麼情況呢?這裡有兩個[詞解],一個是“目睛暈黃”,一個是“目睛慧了”,表示他(病人)有衄血傾向的,或者說血還沒止的話,他認為呢?一個是在望診的時候,能夠見到黑睛的周圍發生暈黃,他講的是黑睛、白睛交界的地方,就是結膜和角膜相接近的部位,變黃,暈黃,但是,絕對不是結膜黃染,這要區別開來,還一類,就是病人,自覺視物昏花不清,所以,和肝開竅於目的,病機有關係,是肝有鬱熱,上擾於目,導致的視物不清,這是關於“目睛暈黃”,“目睛慧了”,就是說經過治療了,如果是眼睛暈黃沒有了,那也就證明衄血止了,這是好的像徵,這兩個[詞解],本科生需要瞭解,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還有一個條文,就是第6條,講吐血的預後,這也是陰不斂陽,虛陽外浮,出現的一些情況,請大家自己看,特別是提到這個脈像,“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是屬於預後不好,屬於血脫氣亡,所以難治,預後不良,這是整個屬於吐、衄、下血,血證的部分,講完了。

下面,有關瘀血的內容,來看看,《講義》上只有兩條原文,來論述瘀血,當然,胸滿的症也含在其中了,時間允許的話,我想給大家作一個綜合的論述,來瞭解仲景對瘀血的認識,以及對後世,在理論基礎上所起的作用。

首先看第10條,“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二類)

“唇痿舌青”,這是在望診上,首先點明,你得看口唇、看舌,這有無改變是瘀血標誌,也可以說,非常有臨床診斷意義,也等於教給你,首先要看唇的色、形、質,顏色上,它一定不是正常的顏色,應該表現發暗,發紫,“痿”呢,咱們那天講《黃疸病》篇說,“痿者“怎麼樣啊,“萎也”,萎黃的顏色,實際這個“痿”,我覺得應該看口唇的形,有瘀血的話,這口唇表現,因為不榮,沒有新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外榮,所以,他那個唇形可能有些乾癟,可以理解成是“蔞”,或者是縮、癟,這是唇形,唇色是什麼樣呢?應該瘀血的表現,色紫、暗,也有的表現像斑一樣,顏色上不均勻,有深、有淺,有的時候,他(病人)都不容易發現,但是我們一望診,他有的時候完全紫,像紫紺那就非常好認了,有的就表現為瘀斑,若舌青,也是青紫發暗,還是一個瘀血徵像,這是表現在舌質上,舌尖、舌邊,小的就是瘀點,大一點就是瘀斑,有的就會成片,還有的,比方說消渴病人,一伸舌,兩大條,條索狀的紫舌,也有那樣的,還有的表現為舌面的瘀點,都應該含在“唇痿舌青”範圍裡,就是證明,他把瘀血的典型症狀,從唇舌上點明了,這個條文,我覺得是一個臨床診斷意義,非常明確的條文。這個特點,(“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張仲景總結得非常實際,口燥,既不是熱盛傷津,又不是水液內停以後的津不上承,是瘀血所致,口燥的特點是什麼呢?“但欲漱水”,就是含口水漱漱口,不想咽下去,我們書上那個條文,寫的是繁體字的“嚥”,現在就可以寫這個字“咽”,一樣的意思,音、義完全相同,這就是瘀血內結的表現,是瘀血證的一個特點,一般脈證裡面,這是一個特點,他點出來了,在這個地方,我請大家看一下注家的解釋裡面,比方說《心典》,在第一行的後面,講的“口燥欲漱水者,血結則氣燥也”,是用瘀血的情況來解釋它,再一個特點,就是“無寒熱”,這就是我解釋它不是,由於熱證、熱邪傷津所致,不是那樣,“無寒熱”不是外感所致,而是再一次強調,這種“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是瘀血內結所致。

下面再說,就是脈的“微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脈來不流利,是澀脈的標誌,遲嘛,脈來不流利,“微大”不是大脈,就是表現它,血行不暢的這種情況,我們書上說,脈像雖大,但是脈勢不足,往來澀滯遲緩,這是血瘀證無疑,它把血瘀證的特點,全都在這裡面給點出來了,之後,它又講“腹不滿,其人言我滿”,我為什麼,沒講第一個“胸滿”呢?就是說,這病人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表示自覺胸滿,另一個,他確實有胸滿的情況,又說“腹不滿”,“胸滿”是自覺症狀,“腹不滿”也是病人怎麼樣,“其人言我滿”,是他自己表述的,這是關於“胸滿”和“腹滿”,怎麼認識?實際上,仲景對瘀血的論述比較多,特別是關於“胸滿”、“腹滿”,都有說法,在《傷寒論》裡面,我們複習一下,“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女勞疸的特點,“膀胱急,少腹滿,大便必黑”,《傷寒論》裡面還提到,“其人善忘,屢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這一篇裡面他又講到,“胸滿,……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什麼又要說“腹不滿”呢?就是在望診上,包括他自己也是說,“我肚子不是很脹,但是,我就覺得滿”,外形上根本也不存在,膨隆脹大的表現,這都是瘀血內結所致。關於“胸滿”,還是這個情況,一共有幾種原因造成的,《醫宗金鑒》的注解,請大家看一下[選注],我覺得真是,注家也動腦筋了,為什麼來鑒別診斷,這種“胸滿”、“腹滿”,是瘀血證,而不是其它原因所致,請大家看《醫宗金鑒》,“表寒無汗,胸滿而喘者,風寒之胸滿也”,這是風寒所造成的胸滿,它必定得兼喘,這是一類,第二類是屬於實熱內結的,“裡實便澀,胸滿煩熱者”,他說是“熱壅之胸滿也”,就是胸滿得有煩熱,是指的實熱證,實熱壅盛表現出胸滿、煩熱,若是裡實熱結所致,他前面也真說了,是“裡實便澀”,就是便秘,裡實便澀,那就是裡實熱結了,那得是用承氣法了,這是胸滿兼有煩熱,還得兼有便秘,這是第二個類型的“胸滿”,第三個類型,是屬於停飲的胸滿,“面目浮腫,胸滿喘不得臥者,停飲之胸滿也”,這個我們都剛剛學過,《痰飲》篇裡涉及,第四類,屬於氣滯胸滿,“呼吸不快,胸滿太息而稍寬者”,是屬於氣滯的胸滿。第五,就是我們這條所要說的,“病人無寒熱他病”,沒有外感,也沒有熱盛,“惟胸滿”,但是標誌在哪裡呢?“唇痿、舌青、口燥,漱水而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滿也”,所以,《醫宗金鑒》,它專門有《訂誤•金匱要略》,我覺得它這個分析,就是帶有鑒別診斷之義,很值得參考的,這就等於幫助我,分析了這一條原文的主要內容。我為什麼,不把“無寒熱”寫進來,而寫了這四條?我認為,到現在來說,也是臨床診斷醫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這四條就是一般瘀血脈證,特別是對於“唇痿”的問題,我認為是,描述口唇色、形,就是他口唇色萎而不潤澤,一定是這樣的。

11條,“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是瘀血也,當下之。”(二類)

這裡,我覺得一個是“如熱狀”,口還渴了,比原來的,“但欲漱水不欲咽”稍重,發展到口渴症了,這是一個,再一個,就是脈像上,反而怎麼樣呢,還無熱了,這叫“陰伏”,“陰伏”是什麼概念?這一條我這麼講,作為有瘀血的病人,他“如熱狀”,像是熱證,因為他自覺心煩、口乾、口渴,你說像不像個熱證,像。但是“如”,不是,“如熱狀”,張仲景在用詞上非常講究,告訴你,不要被假像迷惑,這是瘀血證,是瘀久化熱了,鬱熱不得宣洩,他才口乾、口渴、心煩,不是真正的熱證,是瘀血證,而且是瘀久化熱,因此,11條的證,要比第10條的證重了,10條是講了一般瘀血的脈證,現在講瘀血化熱的脈證。再一個,“其脈反無熱”是什麼意思?“其脈反無熱”,而且說“此為陰伏”,即熱不在氣分,而在血分,拿什麼作標誌呢?因為若在氣分的話,那不得脈洪大嗎?現在他拿一個“反無熱”,說脈不是熱像、洪大的脈,這一定是從脈上說的,所以,這就是,瘀血阻滯日久以後,瘀而化熱的表現,是血分所致,這就是在脈像上,體現不出來熱盛的洪大脈,是一種瘀血的脈,是澀脈,上下對舉,這就叫“陰伏”。

關於陰伏,注家有這麼四種認識,我簡單說一下,(1),《醫宗金鑒》說,“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今反見沉伏之陰脈,是熱伏于陰,乃瘀血也”,這個基本意思,符合我剛才說的,就是它認為是,熱伏于陰,在血分,是“瘀血也”,(2),曹穎甫說,“陰血內伏,則脈不奮興”,就說它脈不可能那麼快,認為應該指脈而言,因為它連著,“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這是曹穎甫的認識,(3),就是尤在涇,他說:“陰伏者,陰邪結,而伏於內也”,他把陰邪說得,不是那麼明確在瘀血上,(4),黃樹曾,在他的《金匱要略釋義》裡面,他說:“血屬陰,血瘀於內,故曰陰伏”,所以,四個注家,《醫宗金鑒》和黃樹曾,都是說到瘀血上了,但是,直接來回答,什麼叫“陰伏”,我認為,黃樹曾的說法比較正確,直接來說,“因為血屬陰,血瘀於內”,就叫做陰伏了,因此,既然有瘀血不去,在我們中醫的基本理論裡面,包括《內經》裡,提出來主要治法,就是“留者攻之”,“血實者宜決之”,因此,你就是採取攻逐瘀血的辦法,什麼方?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就是這一。

關於瘀血的部分,我想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如果從第10條,來講它的脈證的話,我覺得,還應該綜合仲景著作裡面,所體現的內容,比方我們《金匱要略》裡面,提到了乾血勞,“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乾血是指的瘀血,那不是因虛而致瘀嗎?還有,就是《傷寒論》裡面,提到蓄血證,蓄血也是瘀血,將來我們學《婦科三篇》,裡面的桂枝茯苓丸證,他提到的“衃血”,衃血也是指的瘀血而言,當然《內經》的理論之後,還有積血、留血、惡血、死血等,這些都是指瘀血而言,在發病的問題上,我覺得可以考慮有這麼幾種,一種是血液運行不暢,它瘀滯於臟腑,或者是停積於局部,這在我們前面所講到的都涉及了,就是血液運行不暢,瘀滯於臟腑,或者停積於人體局部。第二,就是血液不循脈道,妄行於脈外,但是又沒有流出之血,是一種“離經之血”,比方說像外傷,沒破皮,也沒得什麼,但是,你能看他皮膚,青一塊、紫一塊,瘀血在內,是它溢於絡外了,這是最多見的,比方我們看陰陽毒,升麻鱉甲湯加減兩個方,我們為什麼總結它功效,叫做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呢?因為它“面赤斑斑如錦文”,皮下的出血形成了斑疹,這都是屬於這一類。第三,就是污穢之血,比方說婦科裡面,我剛才講到崩漏下血,屬於污穢,像高脂血症的這一類,在中醫裡面,可以按照污穢之血、瘀血,這樣來對待,所以,活血化瘀藥,包括剛才講,為什麼大黃,是一個瀉下藥、泄熱藥,又是活血、止血藥?也可以考慮它能夠降脂呢,就是因為它,還有化瘀止血的作用。第四,就是內結為血瘀,如出血性中風,包括瘧母形成的癥瘕痞塊,因為我們後面,還要講一些,像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所主治的癥瘕積塊,那就是內結而成,現在就說,不是單一的瘀血,那是痰瘀互結,包括瘧母,是和瘧邪在一起,很複雜,就是說,涉及到瘀血的概念,非常複雜,我說的瘀血病證,總結一下它的脈證,除了舌診是為主要標誌以外,我覺得它應該還有一些,比方說:

1、疼痛,瘀血的疼痛,“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在《血證論》裡面也提到了,“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周身作痛”,它就是滯礙而痛,它的疼痛特點是,(1),疼痛,痛有定處,而且久而不愈,反復發作,針刺樣疼痛,是它的一個典型標誌,針刺疼痛,有的疼痛如刀割,也有說像鈍痛、絞痛,都屬於瘀血疼痛,(2),就是常常和氣候、過勞有關,當寒風、陰雨這樣的天氣,或者過勞、情緒不好的時候,特別是表現為晝輕而夜重,這都是和瘀血相關。(3),“得溫暖則舒,遇寒濕加重”,也是一個標誌,這在前面,我特別在講,冠心病、心絞痛的問題上,給大家講了很多,都屬於這一類。(4),那個疼痛,單純用行氣止痛藥,療效不顯著,只能暫時地緩解,必須合活血藥,才能取消疼痛,這是關於疼痛的問題。

2、發熱,今天講口燥,瘀久化熱,就口渴,關於口燥、口渴的問題,和伴有發熱,我認為,它畢竟是屬於內傷雜病的,一種慢性過程,漸積而來的,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瘀積的部位、病程,和耗傷氣血的程度,要結合起來考慮。決定你選哪一類的藥,比方瘀血在腠理、肌肉,營衛失和了,阻遏的氣血,使血行不暢的一種表現,它可能是惡寒、發熱,但是頭不疼,絕對不是像外感那樣,再發展,就是壅遏氣血,氣機被鬱滯的情況,它一般的沒有那種脈洪大的表現,一定伴發著脈微大而來遲,就是一種澀像,如刀刮竹一樣,不流利了,再發展,瘀血,它最終是要耗傷陰血的,我們講女勞疸的時候特別講了,你看它的發熱多有特點啊,不是“日晡所劇”,就是“薄暮即發”,微汗出,手足心中熱,它一定要從瘀血考慮,熱到一定程度就陰虛了,這都是臨床應該注意的。在西醫學裡面,還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等,我們都可以參考的,你慢慢去摸索,反正陰虛熱,是“夜熱早涼”的特點,“口渴”的問題,就是說,應該是“但欲漱水不欲咽”,“但欲漱水不欲咽”,這是最大特徵,到口渴的時候,實際他,病人也不喜歡喝什麼涼飲,一定是這樣的,因為他不是熱盛所致。

3、就是健忘,包括《傷寒論》裡面都提了,“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也”,所以,精神疾患裡面也是,健忘。

4、和精神神經症狀,應該聯合起來考慮,包括像外傷導致的,腦震盪後遺症也是這種,不是健忘,就是精神症狀非常明顯,狂、煩。

5、麻木,麻木的這症狀,就是血不養肌膚,特別是四末,表現得血瘀,還是血虛,那就是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看了。

6、剛才我們條文裡面,特別強調唇舌的改變,表現為青紫,我覺得,像皮膚的表現,眼目的表現,在大黃䗪蟲丸證,條文裡已經告訴了,叫做“肌膚甲錯,兩目黯黑”,這也是望診,“望而知之,謂之神”,一看,看口唇、看眼目、看肌膚,這都是瘀血的表現,是我們仲景學說裡面,特別提出來的。

7、就是經血不調,在經期上,不是提前,就是錯後,再不就是經量澀少,時來時止,非常的不規則了,如果血色深,又有血塊,那更是瘀血標誌,那就好辨了,這到婦科篇裡再說。

8、還有一類出血,因為瘀血而導致的出血,這是瘀血阻礙了血行,發生了血滯和離經外溢,這個瘀血性出血,它也有特徵,剛才我說了血塊紫暗的問題,你像肝硬化的嘔血,那也是很突然的,但是,他(病人)的血色,顯得特別深、特別污穢,是那那樣的。便血也是那樣,也可以辨別它到底有沒有瘀血,痛經,還有產後惡露不行的腹痛,那也是很有特點的。所以,瘀血的疼痛,和出血,是伴發的。

9、積聚、癥瘕,特別是說有形之塊,不只是你能夠通過切診,或者是腹診診斷,當然是在腹部的腫塊,我說現在結合近代醫學的相關檢查,也等於幫助你認證積塊的部位,它和瘀血的關係怎麼樣,“結塊,必有形之血也”,這是《血證論》,唐容川就是這麼說的,“氣不行不能結塊”,只有“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是瘀血造成的,我們在前面分析方子說,瘀血單獨不行,得是痰瘀互結,因為血水互患。

10、就是咳喘,這是由瘀血阻滯氣道,阻礙氣機的出入,出現了咳、喘,我們看呼吸四病,我不是說嘛,別著急止咳,先著急化飲,化飲同時,你可以兼顧一下活血,很有利於改善症狀。

11、在脈像上,特別就是澀脈,或者澀中帶弦,或者是弦細的脈,關於方藥的問題。

借此機會,我也說一下,因為我前面講得比較簡單,剛開課的時候,我就講了植物活血藥的那幾類,現在我說,在活血化瘀藥的選用上,第一類,通用的、一般的血瘀證,就是用桃仁、紅花、赤芍、當歸、丹參,這就是一般性的血瘀證所常用的藥物。第二,就是行氣消瘀藥,行氣消瘀作用,一個是川芎,再就是薑黃,還有,比方為了治肝病,你可以考慮到郁金配薑黃,玄胡配薑黃,再就是三棱、莪朮了,這都是屬於行氣消瘀,效果非常好,比方說,活絡效靈丹,丹參、當歸,配乳午、沒藥,如果是脾胃不好的人,用乳香和沒藥,他有反應,胃有刺激症,所以,你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應用,我認為,行氣消瘀法,對肝膽疾病,特別是胃的情況,要注意選藥。第三,就是通絡散瘀藥,如穿山甲、漢三七,薑黃也是這樣的作用,通絡散瘀,再就是蘇木,你沒看治跌打損傷的方藥,有蘇木。第四類,也就是常用的,破瘀通經的藥,這一類的藥用得比較多,特別是在婦科,包括骨科、外科的外傷這一類,像生蒲黃、生五靈脂,失笑散的成份本身就告訴你了,活血破瘀還能通經、還能止痛,婦科裡面常用的,像王不留行,劉寄奴,坤草(即益母草)、當歸,川芎、牛膝、地龍這一類藥,都屬於破瘀通經,也有很好的止痛作用。第五類,就是祛瘀破癥的藥,這是用於治療有形之痞塊,我覺得,在前面講的,三棱、莪朮、桃仁、紅花不行,你就選用蟲類藥,如水蛭、虻蟲、䗪蟲(土鼈蟲)。第六類,止血化瘀藥,“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他(病人)還是出血,你怎麼辦呢?止血消瘀,首選三七,漢三七,再就像茜草炭,都不用多,5克或10克,就有了化瘀止血的作用,再就是炒蒲黃,也有這樣的作用,當然,你得分藥性是偏寒、偏涼,還是偏溫、偏熱,這得區別對待,再就是藕節,我覺得,像昨天講的,那個肝病挺嚴重的病人,你想活血,又怕他出現出血傾向,你就配點(老節)藕節就行。第七類,涼血散血藥,這就像丹皮、丹參、赤芍、郁金,就屬於涼血散血,能夠行瘀的藥。第八類,就是化瘀利不藥,我已經說過了,益母草、澤蘭,化瘀利水。第九類,活血補血藥,活血補血藥裡,比方說,當歸、雞血藤、丹參,對四肢麻木來說,用雞血藤,你像我們講黃耆桂枝五物湯,他說的“一方可以加人參”,我認為,加雞血藤,30克或50克,效果很好,補陽還五湯,你能不能加上雞血藤啊?也行。第十類,祛瘀止痛藥,我剛才已經說過了,乳香、沒藥、紅花、五靈脂、三七,再就是血竭,骨傷科願意用,像婦科裡面,用血竭也非常好,蘇木也行,這是祛瘀止痛類。第十一類,是屬於散血消腫的藥,像大、小薊,赤小豆,鹿角霜,鹿角膠,都可以的。

好,這堂課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