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講 第一篇:概述

王雪華教授講

一、概述

1.篇名意義:⑴其學說為理論指導,理論基礎
      ⑵其原理變化的反映是臨床診斷的論據
      ⑶創臟腑經絡辨證方法
  雜病病機複雜:⑴病自內生→臟腑病變
         ⑵時病轉歸┬經絡病變
          兼感外邪┘
         ⑶不內外因┬經絡病變
              └臟腑病變
  “先後病”:病有先後,治有緩急
2.內容簡介:⑴預防醫學與病因(1、2條)一類
      ⑵論治原則(14、15、16、17條)一類二類
      ⑶病機(10條)二類
      ⑷四診舉例 二類三類
      ⑸預後 三類
  (一類為重點掌握,二類為熟悉,三類為一般瞭解)
二、原文分析(第一條<提要>)
  1.“治未病”┬未病防病→防止疾病的發生
        └已病防傳(變)→防止疾病的發展
  為什麼要“治未病”?(以肝脾為例)
    ⑴理論依據:《難經•七十七難》
    ⑵整體觀念:天人合一,臟腑間互相聯繫互相制約
    ⑶臟腑經絡學說
      ①生理上:肝、脾的功能(肝主藏血,主疏泄;脾主統血,主運化)
            疏泄脾胃以助運化

          肝          脾

         藏血   滋生肝血   統血
        主疏泄          主運化
      ②病理上:一肝氣鬱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
             ├肝脾不調
             └肝胃不和
           二肝失疏泄→脾運失司→濕邪困脾 ┬影響肝之疏泄
             │      └→濕熱內蘊 ┘
             ├→黃疸,最常見肝膽病
             ├→淋病,濕熱下注膀胱
             ├→痔瘡,濕熱下注大腸
             ├→狐惑病,濕熱上擾口、舌、眼,下注肛、陰,蝕爛
             └→熱痹,濕熱下注關節
    ⑷五行學說:相乘相侮

        克
      肝──→脾
      木─乘→土

    ⑸臨床實踐證實
      ①厭食,納呆
      ②疲倦,乏力
      ③腹脹
      ④便溏,脅痛
  2.怎樣“治未病”? 當先實脾,“先”是先治未病的臟腑,“實”為調補之意
  3.目的:防止疾病的傳變蔓延
      截斷疾病傳變途徑

四季┬指每季度末18天X4=72天
  └一年的互詞
脾旺不受邪─→脾氣充盛,不受肝邪的侵害
    └┬抗病能力↑
     └病後再生(康復)能力↑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我們接下來開始講第一篇,第一篇篇名叫“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也就是說,第一篇的篇名叫做《臟腑經絡先後病》篇,它和各論裡面所說的“病脈證治”,看來是有區別的,所以,首先我來講第一個問題,概述。

為什麼以“臟腑經絡”命名,首先從生理上來講,臟腑經絡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中心,從病理上講,它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這是我從生理、病理上說臟腑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就名篇來說,拿它來標明篇名,是什麼含義?有三個。第一個,它是用這個學說,做理論指導、理論基礎。第二,張仲景認為,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是臨床的診斷依據。因為昨天我說,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它是反映是證候,回過頭來說,是整體功能的失調,所以,它的病理變化,的反映是臨床診斷依據。第三,他創臟腑經絡辨證方法。篇名的意義從這三方面來理解,所以,最為全面、實用,而且比較確切的來辨明。

雜病的性質和部位,也就是有利於辨明病性、病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雜病的病因複雜,為什麼複雜,我們分開講內傷雜病和外感熱病,病變的部位它就不一樣。比方說,內傷雜病,病自內生,是內傷所致,首先見臟腑病變。臟腑病變用什麼辦法來辨證呢?肯定得結合八綱辨證,來具體落實在哪一臟、哪一腑,出現的病變情況。再有就是時病轉歸及兼感外邪而來,這兩種情況(時病轉歸及兼感外邪),也可以兼見經絡病變。還有,就是我們講“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其中有“不內外因”的基礎,它講了“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不內外因所致的疾病。它由於情況不同,可以見經絡病變,比方說,蟲獸所傷,叫熊瞎子給舔了一下子,它舔的輕,可能就是皮肉損傷,一下子把內臟都給吃了,你說這人還能活嗎?根本就不存在著治療的問題了。所以,這個不內外因裡面,確實輕者經驗病變,重則臟腑病變,甚則生命都不存在了,可見這不內外因,它的劃定是很有意思的。那麼我說,你若見臟腑病變,你用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能辨清嗎?不可能。如果是處在經絡辨證的時候,你去拿臟腑辨證,可以嗎?因此,我覺得他在命名上,確定在臟腑經絡的辨證方法,是非常全面、實用的,目前臨床中醫的辨證方法諸多,那麼多種,但是這個是最慣用的。因此,咱們講完《金匱》以後,對雜病的辨證,一定要把握從整體出發,結合四診的合參和八綱辨證,把具體的臨床表現,都要落實到臟腑、經絡上,就是為了確定病性、病位。

下面,我要講,為什麼叫做“先後病”?“先後病”的這個概念,什麼含義。強調病有先後,治有緩急。在我們要講第1條、第2條原文的時候,涉及兩個疾病的傳變規律,一個是臟腑病變的先後傳變規律,就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病是要傳脾的,肝病先病,之後是脾病,這是臟腑的先後病。“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邪氣、客氣邪風,也可以說,這個病因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先侵入經絡,在外的經絡,為什麼會傳入臟腑,由表及裡這樣的一個發病途徑,取決於正氣的強弱。所以,經絡先病,再傳臟腑,這又是一個傳變途徑。是不是先後呀?再比如說,在第十四篇,有一種水腫病,與婦女的月經緊密相關,如果先月經閉止了,“經水前斷,後病水”,這叫做什麼?“血分”。先病水腫,後月經閉止,這個叫做“水分”,又是一個月經的閉止,與水腫之間的先後關係。這個,有沒有指導作用,有指導作用。所以,本篇對全書有指導作用,把它說成是具有綱領性的意義。還可以舉些例子,比方說,在下血的問題上,中醫內科學也講,什麼叫近血,什麼叫遠血?是以大便之前見血,還是便後見血(區分),有近血、遠血之別。《金匱》有方有治,還有就是痰飲嘔吐,是先嘔吐而渴,還是嘔吐之後不渴,這個就是以痰飲嘔吐與渴,渴證的發生先後,來判斷痰飲病向愈還是未愈的標誌,等等。都是先後病這樣的一個具體運用,這個從症狀的分析、從病情的分析,為的是確定治法方藥。

所以,我們說學習本篇的意義,第一,要掌握本篇具有概論的性質,是全書的總論,具有綱領性的意義。我們要啟迪思維,訓練能力,延伸基礎,貼近臨床。所以,這個總論儘管是論述,但是它舉例說明,是一些原則性的指示。因此,我們是中受到啟悟,為了把基礎和臨床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它也蘊含著辨證治療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因為整個的篇章裡面,在第一篇的指導下,都是病、脈、證、治結合的。

下面,我來說一下,第一篇要講的內容。(二、內容簡介)要突出的問題介紹這麼幾個:(1.預防醫學與病因1、2條)預防醫學思想是非常有先進性的,到目前,我們國家的衛生方針,也是以預防為主,然後才是治療,講臨床醫學,康復醫學等等。所以這個地方,他(仲景)在那個時候,在《內經》、《難經》的思想指導下,已經有預防醫學的思想,包括什麼?這個到課堂上講,我們側重要講幾個治療原則的。(2.論治原則)這個重點是(14、15、16、17條)為了便於掌握,我把條文分三級,一級條文就是重點掌握,二級條文就是熟悉,三級條文一般瞭解。在本篇,一類條文是1條、2條、14條、15條;16條、17條屬二類條文。這就是我把重點內容,用這樣的一個標題給大家概括出來,就是有關預防醫學,包括病因,再就是論治原則,最後我給大家歸納,到底是幾個治療原則,對全書有指導作用。(3.病機)涉及到病機,就是第10條(屬二類條文)“厥陽獨行”。(4.四診舉例,屬二、三類條文,5.預後,屬三類條文),基本上一共17個條文,是這麼五種分類。“四診舉例”因為它涉及到望診,望氣色、望形態,聞診有聞聲音,然後就是問診,還有切診,還有切診與季節氣候的緊密結合。所以這個(4.四診舉例)我就不具體寫條文,因為那個都得具體來說。最後,預後,算三類條文,預後裡面,他涉及了“卒厥”和“浸淫瘡”兩個條文。

(二、原文分析)
第1條的原文,如果說提要的話,就像我們書上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講原文的核心內容,請大家看書[釋義]“本條從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論述雜病的治療法則”,這個治療法則,它體現了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從整體出發,診斷疾病。從整體出發,強調“治未病”,以肝有虛實不同為例,所以,這一段話,就是來說明本條的核心內容,現在我來讀一下原文。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藏准此。
(一類重點掌握)

這一條文一共是三個自然段,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自然段裡面,要講什麼叫“治未病”,為什麼要“治未病”?如何治未病,治未病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我覺得在這一段裡,這幾個問題都要解決,之後要分析,為什麼“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和前面我們講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一種什麼關係呢?“上工”的診斷水準,和“中工”之間到底區別在哪裡呢?第一段說了這麼多的問題,下面我來具體分析。

首先說“上工”,在戰國時期,對醫生分等級,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對於精通醫理,醫技高明者,稱為“上工”。就是精通醫理,醫技高明,我們當代的名醫,也更應該這樣,那天我說了,做名醫的四大要素:高深的理論,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技,再加上高的門診量。現在說在張仲景的戰國時代,他就提出來了,要通曉醫理,醫技高明。這是“上工”,次之就是“中工”,更次,或再次之,“下工”也。還有一種分法,看治癒率,十之九,“上工”;十之七,“中工”,十之六,“下工”也,這個治癒率要求的可真是不低。我看到一個資料,是2002年7月份發表的,專家在國內進行評價,在我們國家的誤診率,超過世界標準25%,多出2.8個百分點,為什麼?等著我們在講具體內容的時候,我再給大家介紹這個。所以,張仲景的標準挺高。

“治未病”,這個在《內經》裡面有,《四氣調神大論》說過“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我們這裡面的“治未病”,實際上是他給延伸了、發展了,也不是他獨創,他是在《難經》基礎上說起的。(未病防病:已病防傳<變>)“治未病”在《內經》中,比方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講什麼呢?未病防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講的也是未病防病,防止疾病的發生。現在放在我們《講義》的,第一篇第一條上,叫做已病防傳或者已病防變,是防止疾病的發展。所以,它已經是引申意義了,但是,不是張仲景獨創,《難經》也有說,所以,現在我要問,為什麼要“治未病”?這個依據,我認為有五條。

①第一,理論依據,理論依據有兩個,一個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往下還有話,咱就不比喻了,他那裡頭說得很多。《難經•七十七難》,怎麼說的呢?《講義》它沒有引,實際上它和這個原文,文字上差別不是很大的,說的就是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因此就應該當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影響到脾臟吧,就是這個意思,是《七十七難》有這個說法。

②下面,我來講第二個依據,就是整體觀念。整體觀念,上次我說過了,就是屬於天人合一的整體恒動觀,強調聯繫。現在我們這個《講義》的核心的提要,它也提出來了,就是作為人體的內在環境,臟腑之間是彼此聯繫又互相制約的,既聯繫又互相制約。所以一臟有病,必然影響他臟,這就是整體觀念,落實到人體的內部環境,臟腑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一臟有病,必然影響他臟。

③第三個依據,臟腑經絡學說。我想以肝病傳脾這個原因來分析,從生理上來說,肝脾是一個什麼關係,病理上,肝脾之間又是一個什麼關係。(1.生理上,肝、脾的功能)這是基礎的知識,請大家看,肝,肝臟是藏血,主疏泄;脾,主統血,主運化。兩者之間,肝對脾來講是疏泄脾胃,疏泄脾胃以助運化。也就是說,肝的疏泄功能,能夠助脾運。脾作為統血、主運化,作為氣血生化的源泉,能夠滋生肝血,這是生理上的關係。(2.)病理上,第一,如果是肝氣鬱滯(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這是第一種情況(肝氣鬱滯→肝失疏泄→脾失健運),也就是說,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一個功能性的變化,也可以說經常看到的是亞健康狀態,肝氣鬱滯,則肝失疏泄,肝失疏泄則脾失健運,或者是脾運不健,也可以這麼說。肝失疏泄了,脾運不健了,會造成兩種情況,(1) 肝脾不調,要麼肝胃不和,這是臨床常見的一些症狀。(2)(肝失疏泄→脾運失司→濕邪困脾,或濕熱內蘊→影響肝之疏泄)。

這就是說,從肝主疏泄失職,可能引起的一些疾病,比方說,病機的、或病理機轉,最終落實的是什麼?導致濕熱的病因病機,它又反過來影響了肝、膽的疏泄,影響肝膽的疏泄。最常見的是肝膽病,就是黃疸病。還有淋病,濕熱下注到膀胱的話,出現濕熱的淋病。痔瘡,濕熱下注大腸。還有,濕熱內蘊又影響到什麼,影響到肝。比方說,濕熱上擾,循肝經上擾,就是剛才講的口、舌,包括眼部的蝕爛,濕熱下注,就出現肛、陰的蝕爛,此為狐惑病。還有,就是濕熱下注到關節之間,成為痹證的熱痹等等。所以,這個,都在雜病裡,在《金匱》書裡面全有,和肝脾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我最應該說的器質性病變,就是肝病,我為什麼沒寫,就是因為下面我們要具體講肝病的。

④第四個依據,五行學說。也就是說,我們反復強調了《金匱》雜病,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的,但是,在第一篇第1條裡面,它對五行學說在治療上的作用,又分析得非常透徹,也可以說,是它在五行學說指導下,的一種臨床用藥的典型。所以,必須得學好這兒,五行學說,肝脾之間的關係。肝屬木,脾屬土,肝對脾的影響,是一種什麼作用?正常生理是一個相克的關係,病理狀態下是一個相乘的關係。反過來說,脾對肝又是什麼影響?就是反侮的關係,五行學說也就強調了五臟的這種相乘相侮的關係,它不是機械推論的,而是“移皆有次”的。因此,作為五臟之間的五行學說,它恰恰是一種五角星的關係(肝→心→脾→肺→腎),五行學說裡面,它是“移皆有次”的,肝對脾的影響,脾和腎之間,又是這種相克又相乘的關係。腎對心,心對肺,肺對肝有一個什麼關係,我們在講肝虛治法的時候,將涉及這個五角星,時間的關係,我先點到這。

⑤下面,我要說的是第五個依據,臨床實踐證實。不僅是中醫,西醫也承認肝病對脾的影響,50年代的時候,就有科研資料報導,現在就是更加大量的,有關臨床肝病治療的一些情況,現在統計被肯定,第一個出現的症狀,應該是什麼情況,讓人覺得,他真的得肝病了,比如急性黃疸型肝炎,首先他應該表現,厭油膩,是食欲的下降,不想吃東西了,這你說是肝的症狀,還是脾的症狀,正好是肝和脾的症狀,所以這個病,⑴第一個症狀上,是厭食,通常情況下西醫說的是厭食,我們說的是納呆。⑵第二個症狀,他比較多見的是乏力,我們中醫說是乏力,西醫說的疲倦。⑶第三個症狀,腹脹,中醫說的腹脹。⑷第四個症狀,便溏。請大家看,前四個症狀,這個出現的比例為81~90%以上,有的報導是92%,有的報導比這多。總的來講,脾虛的症狀是最先出現,而且比重非常大。真正的肝區疼痛,肝區疼痛這是西醫說的,我們應該說的是什麼症,就是肝病本身的脅痛,卻是居於第六位,不管是甲肝、乙肝、戊肝的臨床表現,我們沒有做統計,我現在看到的資料,就是急性的黃疸型肝炎,包括乙肝,慢性乙肝的急發,就是這樣的一個比例。所以,實踐證明,中西醫學已獲得共識,就是肝病要傳脾的。所以,為什麼要“治未病”,我通過這五個方面,給大家做了一個解釋。這是為什麼“治未病”,怎麼樣“治未病”。

我這裡就等於,在“治未病”的問題裡,講第二個小問題,怎樣“治未病”?告訴你了,怎麼治?“當先實脾”,這一個“先”字,特別是應當肯定的,因此,肝病的傳變規律有先後,肝病要傳脾有先後。當先是治其本臟還是要當先治其未病的臟腑呢?當先治其未病的臟腑,去治脾病。這就是病有先後,治也有先後,治有緩急,“緩急”在後面治則中要體現,這是病有先後,取決於傳變規律。同時,我說“當先實脾”的意思,他讓你要有預見性,要看到肝病已病之後,要治其未病的臟腑,要有這個預見性。防止疾病的傳變,防止疾病的蔓延,這就是“治未病”的目的。

上個問題回答完了,現在我要問大家,“當先實脾”,怎麼個治法叫“實脾”,和補脾是不是一個意思?剛才說了,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泉,它主運化,主運化水穀。不只是水液代謝依賴脾的運化,穀物化生精微,也依賴脾的運化。所以,補脾是肯定的,但是,為什麼叫“實脾”而不叫“補脾”?脾要運化,特別是涉及到脾相關的腑,是哪呢?是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一臟一腑,兩者氣機上要一升一降。這個地方,脾作為樞紐,它一定得是順暢,而且,要運化,必須是疏泄功能正常。因此,一定要保證它“補而不滯”,不能膩膈,是調補之意,為其“實脾”。如果有一個名詞概念要問你,“實脾”的概念是什麼?《講義》告訴你了,“調補之意”,就是在補脾的藥方裡面,一定要加上一些防止膩膈的藥物。什麼藥物具備這樣的作用?“補而不滯”,不至於滋膩,那就是一些理氣藥。特別是你要想到,不是只去治脾不管肝了,就是要治肝。比方說,肝實的話,肝實證怎麼治?“實則瀉之”,瀉肝,怎麼辦?調脾,瀉肝調脾,這是教給你的辦法了。肝實證的調脾,怎麼調,下面,我們結合,[臨床應用]的部分,我再繼續說。

現在,我要解釋“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首先講[本義],我們這個《講義》的“旺”字,已經被寫成正確的字了,實際原文它寫的是“王”。那個“王”和“旺”意義和音都是一樣的,為通假字。四季的原義有兩個,一個,它是指每季度末的18天,一年四季當中,每一季度的最後那18天,為脾氣當令,脾氣旺盛。四個季度,全年應該有多少天?72天,為脾氣當令的時候。再有,就是把它的詞性,活看一下,四季代表一年,因此是一年的互詞,也就是說,不必拘泥,非得等到是每季度末的18天,為脾氣當令。也就是說,在一年當中,只要脾氣旺盛的時候,即或是肝實,你可以考慮暫時不去調補脾臟,而著重去瀉肝。但是總體來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他就是讓你時時顧護脾臟,它這個地方為什麼多出來這一句呢?就是說,不要一成不變,不要死守規矩,可以靈活變通,也就是說,常法的話,應該“當先實脾”,變法,就是當遇到脾氣旺盛之時,可以暫時“即勿補之”。這說明張仲景本身,自己就是既有原則性,又靈活性,開篇就把這個交代的非常明確,舉例說明的。

再往下看,就是“脾旺不受邪”的本義,“脾旺不受邪”就是脾氣充盛,則不受肝邪的侵害。其引申意義,我怎麼說,已經知道,脾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它也決定了,引申意義具有兩個,一個是增強抗病能力,脾旺的根本道理,在於幫助你提高抗病能力。二是,你得了病,“已病之後”,通過“當先實脾”,達到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或者說,病後的,再生能力、康復能力得以提高。這就是近代醫學所主張的,增強免疫力。

講到這的話,這最後一句話就好理解了,“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工的水準,就差在哪,他就是沒有預見性,就是見肝病“惟治肝也”。所以,以前中醫界裡老說,你看西醫那個,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西醫的問題嗎?張仲景那時候就給你指出,“中工”局部的觀點是,和整體的觀點相對立的,看不到整體,看不到臟腑病變的傳變規律,就是見肝病“惟治肝也”,是錯誤的,是技術水準差的醫理,不夠深的表現。所以,他告訴你,你不要當“中工”,你要力爭當“上工”。

第一段講得很有意思,不重複了,時間關係,我可能講不了第二段,要下次課講,第二段我要說的,請大家做一下預習,就是肝虛的治法是怎麼個道理,肝虛的治法,我可以提示,“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簡稱“酸、甘、焦、苦並用法”,再看呢,“補、助、益、調之”也可以叫做“調補助益法”,簡稱是這樣,你去看看,為什麼要“補用酸”,為什麼要“焦苦入心”,什麼要“甘入脾”,什麼道理?而且最後他說,“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實際上,前兩段條文為最後的一段,“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這個“虛實異治”的原則,拿肝病為例,說出肝實證是怎麼治,肝虛證是怎麼治,治法不同,有疑點或者難點的地方在哪裡,就是在“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這個之前,從“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一直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關於這段話有說17句,有的版本說是16句,有的版本是15句,我們現在按照,趙開美的這個影印本為准,請大家分析,怎麼理解,什麼道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