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講 《金匱》的成就及貢獻(2)

王雪華教授講

疾病的分科

全書除了有內科、外科、婦科的分篇章以外,舉例,比方說同一個疾病,你看它是怎麼分的?比方說癰瘍,癰瘍生在臟,有肺癰,它就放在內科第七篇裡面。這就是說,在臟的肺癰屬於內科疾患,在腑的腸癰屬於外科第十八篇,在肌膚脈絡的瘡癰,西醫叫皮膚外科,而我們中醫叫瘡瘍外科,放在十八篇裡論述了。我們能夠看到中西醫,儘管相隔了這麼久遠,但是特別相似相近,這個能說明張仲景非常高明。還有,就比方說,寒疝和陰狐疝之間的比較,《說文解字》對“疝”的解釋:“疝者,腹痛也”,疝,腹痛也,這是《說文解字》解釋。寒疝就是以病性與症狀結合命名的,是一種寒性腹痛,當然,它有急性、發作性的特點,這是屬於內科疾病放在第十篇裡了。還有呢,就是陰狐疝,也是腹痛,但是它伴發著什麼情況呢?在十九篇裡,比方說在男性,它表現為陰囊的“偏有小大,時時上下”,這個條文的形容很有意思,也就是說,相當於西醫學的小腸疝氣,當病人站立的時候,小腸就墜入陰囊,就偏有小大,一側的陰囊就膨出了。反過來說,他臥在床上的時候小腸又回到腹腔內,一如常人。一般情況下,中醫可以保守治療,屬於內科範疇。如果,比方說出現嵌頓,嵌頓的情況容易出現麻煩,婦女也有得疝氣病的,小腸疝氣,它是掉到哪去了呢?腹股溝,所以叫腹股溝疝,如果出現嵌頓的特殊情況,就必須是外科手術療法。在張仲景的時代,他倒不一定懂得外科手術,他可以看出來是不便於歸類,是內科啊?還是外科啊?乾脆吧,十九篇,看見沒有?這個就是在分篇、分科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和近代醫學的分科也是很相近的。比方說我給大家舉例,肺系的疾病,肺痿、肺癰、咳嗽上氣,是第七篇論述。專門的脾胃病,胃腸疾患,有兩篇,一類就是腹滿、寒疝、宿食病,這個與胃腸道的疾患相關的。在第十篇,還有一類就是嘔吐、噦(yue)、下利病,在第十七篇裡。所以,在分科上都是很智慧的,這就說明張仲景當時的醫學成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當然,從我這個舉例裡面,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從中讓你看出來,他的臨床診斷,是以臟腑經絡辨證為核心的,看見沒有?臟、腑,這是寫的脈絡,實際還有經絡辨證,臟腑經絡辨證為核心的,這是他在雜病的範疇裡面所體現的。

病證結合

下面第二個問題,關於“病證結合”問題。“病證結合”也就是說,張仲景治療雜病的典範,典範在哪裡呢?典範在辨病和辨證相結合,以辨證為主,所以我們概括昨天講了它是“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這個“典範”把它具體的來說,是以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辨證為讓的典範,也可以說“病證結合”或者說“辨病分證”,這樣的一個特點。

在這裡,我想也是首先明確這個概念,什麼叫“病”?從中醫的認識上什麼叫“病”?病的概念,病,應當具有一定的、可重複性的,病因、病位、脈證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包括它特定的發病形式、病機及轉歸等過程。好了,這就是中醫對病的概念,這麼說,不重複了。也就說,它能夠從總的方面,動態地來反映機體的整體的功能狀態和異常的病理變化,才是我們要在整個辨證施治過程中,要把握的雜病規律。我們現在講這本書的目的,也就是要大家逐漸學會,雜病辨證施治的內在聯繫,也就是它自身的規律。所以我說,它可以從總的方面、動態地反映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和異常的病理變化。

下面我們要說“證”,“證”的概念在《金匱要略》裡面,主要是指證候。證候呢,認為疾病證候的產生,這也是《講義》有的,就是說張仲景對證候的認識,他認為是整體功能的失調,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這兩句話書上有,我也請同學們注意。第一,它是整體功能的失調;第二,因為它是以臟腑經絡辨證為核心的,因此他一定認為,證候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證候,張仲景認為它的產生,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是整體功能的失調。兩句話怎麼掉過來說都行,先說是整體功能的失調也行,先說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也行。具體的說,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革一個階段,把若干症狀進行綜合以後,所體現出來的病因、病位、病性和協同關係的病理概括。所以剛才我為什麼要把“病”的概念說清楚了再說“證”。就是讓你看到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你接來的病人,他一定不是叫你看的全過程,但是我們學完雜病以後,那你在你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積累當中,你得把握疾病的總過程、全過程,才能成為一個明白的醫生,而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一定把握它的核心“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辨證為主”,得把病和證的概念分清楚。因為這屬於複習的內容,我就簡單說到這裡。那麼而且從學《金匱》裡面,我們還能看到張仲景對證候的認識,不僅是從病因、病位、病性,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他特別還考慮了和體質因素非常密切,一個證候它包括了多種因素的影響。

所以,在這個北京已故的名老中醫趙錫武老先生,他在他的醫療經驗的書裡寫到,“有病始有證,而證必附於病”。這個我可以給大家寫一下(趙錫武言“有病始有證,而證必附於病,若舍病談證,則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他講了病和證之間的關係“有病始有證,而證必附於病,若舍病談證,則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像著名的中醫學家、傷寒學家,也是我們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劉渡舟教授,他現在已故了,劉渡舟教授他說“由於病不能離開證而了然獨存,所以我不承認辨病而與辨證的距離有天淵之別”,不可能有“天淵之別”。就是辨病和辨證之間的關係,不能說天和淵這樣的高下相差甚遠的意思,它們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都是老先生們,在他們一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過程中,總結出“辨病和辨證相結合,以辨證為主”的基本精神,他說辨病和辨證是緊密相連的。那麼,辨病和辨證兩者的關係,具體是什麼關係?辨病是掌握疾病的一般規律,我剛才不是強調,一定要掌握雜病的辨證施治規律嗎?辨病是掌握疾病的一般規律,辨證是認識疾病的具體情況。那麼前面我說了辨病你得首先把疾病的範圍明確下來,而且你得把病名作為診斷的綱領。像清代徐靈胎也說了“欲知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你要看病要診斷疾病,首先得把病名先識別了。那麼現在我說,辨病和辨證的關係,這兩位名老他也說了,辨病與辨證非常密切,而且一定要以辨病為前提,然後以辨證為讓,不重複了。

下面舉例,比方說,體現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的,臟腑經絡辨證情況。比如中風,原文說“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誕。”,這個條文一看非常醒目,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請大家看!絡在外,經在裡,如果從陰陽屬性來說,腑為外,臟為裡,那麼臟腑和經絡之間,就是經絡為陽,臟腑為陰。而這個絡為陽中之陽,經為陽中之陰,腑為陰中之陽,臟為陰中之陰,是不是這樣呀?這個用來表現中風病的輕重淺深之別,而且他在文字上也是非常講究的,獨具匠心在哪?請大學注意“邪在於經,邪在於絡”淺在之意;“邪入於腑,邪入於臟”深入於臟腑。所以《中醫內科學》包括我們現在,他對中風的辨證,它就說是“中經絡、中臟腑”。它(《金匱》)不叫“中經、中腑”,而直接說淺在還是深入,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不同輕重淺深的情況,我們到具體條文再分析。再請大家注意看,兩個“即”字,什麼叫即啊?立即怎麼樣,是不是?立刻怎麼樣才叫“即”,體現了中風發病的突然性,是卒發的。他也在文字上把它表述出來了。所以我說中風的命名,包括它的辨證分型、辨證和辨病相結合的問題,中醫內科發展到今天,始源於《金匱•中風篇》,這樣的一個內容。

現在我來說,這種“辨病分證”的臨床意義有幾個,“辨病分證”也就是說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病證結合,以辨證為主的話,它的臨床意義有哪四個呢?第一,對辨證施治有整體指導意義,可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什麼樣的整體指導意義呢?減少盲目性,增加針對性。第二,可從整體出發,全面把握疾病的演變規律,抓住疾病的本質,測其發展,判其預後,這是第二個意義。第三個意義,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使辨證施治得以深化。第四,有利於總結、發掘和推廣中醫診治經驗,推動中醫臨床科研,提高中醫診治水準。

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仲景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對於病的認識還存在著某些缺陷。有哪些呢?比方說,對某些雜病的病位、病性,僅僅給了一些粗線條的勾畫。那個病位就不能像西醫那樣明確,尤其現代技術這麼先進的情況下,他(仲景)不可能說得這麼準確,或者是形態啊,還是病理的、局部的,到底陽性體征是哪裡?它不是那個理論體系,也不是納入了診斷程式,聽明白了嗎?所以他給你這個粗線條的認識,當然這個現在,我們還必須挖掘整理,這是缺陷的部分,我們應該再把它提高。那麼對於具體脈證的表現,還缺乏詳盡準確的概括。我說了,這是歷史局限。第二個就表現在《金匱》所論的雜病,有的不是獨立的病種,不是獨立的一個病種。比方說,現在有的人講課,胸痹就是冠心病,肺癰就是肺膿瘍,這個呢,絕對的中西醫劃等號,不行。比方說,腸癰就一定是闌尾炎嗎?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中醫的,就必須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下,來進行辨證施治。所以張仲景教給你的就是這個,思維方式、思維方法,包括臨床思維的能力,怎麼提高,怎麼進行的問題。那麼,還有第三個方面的缺陷,我覺得就是有關“病”、“證”和“症”,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的時候他混稱,就是說呢,有的時候本來是個症狀,他結果了就和證候混在一起了。現在“病”和“證”剛才我這麼一說,我覺得還是能夠分清的,對不對啊?“病”的概念,“證”,“證候”的概念。但是比方說,以症狀命名的疾病,你說它到底是症狀,還是疾病,疾病它得有個什麼啊?可重複的病因、病位,剛才我講的有規律杯可循,一定得是這樣,得有特定的規律。這是我認為它的三個缺陷,或者是不足,我說這個絕對不能抹煞張仲景他這個辨證論治的歷史作用,他這個理論體系,對咱們整個祖國醫學來說,也是反映中醫特色的主要內容,不能抹煞它。但是,我為什麼要說呢?就是為了提醒大家,在學習《金匱》的過程中,或者是在研究《金匱》的這個,今後的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就是遇到這樣費解的問題,不要覺得懷疑、動搖、沒有信心,而是應該怎麼樣呢?更好地去學習,研究它、解決它,這也恰恰是我們共同的工作目標,是不是?這是關於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病與脈證合參

第三個問題,我要說的關於病與脈證合參。這個,時間的關係,因為“病”和“證”還是“症狀”,已經說清楚了。現在我要說“脈”的問題,因為《金匱》在脈學上是它的一大特色,內容相當豐富。比方說浙江的范永升教授,他就做過一個統計,比方說如果按照(《金匱》)條文,是398條的話,《傷寒論》是397條,113方,(《金匱》)有關脈像的條文145條,所以這個呢,有關脈學方面的內容,差不多占三分之一以上,是不是這樣的一個比例。所以,我把這個數字體現出來,再一個在脈診的部位上,就是你要診脈,多數就是我們現在臨床慣用的,是什麼啊?寸口脈,“獨取寸口”的辦法,這當然是《難經》之後就給確定了,診脈取寸口的辦法,又方便又準確,但是它(《金匱》)這個裡面也有,比方說,經常為了候脾胃的話呢,就什麼脈啊?趺陽脈,水氣病的話,因為病機上它涉及到肺、脾、腎、三焦、膀胱的病變情況,那麼他就用脈像什麼呢?即少陰脈,少陽脈,包括勁脈動,那就是人迎脈。所以這個呢,有三部九候脈的舉例,這是在診脈的部位上。那麼還要說的話,再比方說,它是同樣的一個脈像,脈位不同,診病也有意義。所以,下面我要說脈像,它亦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因為證候包括脈像和症狀綜合以後。那麼,現在我說呢,既然證候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脈像也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另一個意義,就是它能夠幫助我們,判斷疾病的什麼啊?預後,吉凶順逆,能把握住這個疾病是一個什麼樣的發生、發展過程,它有什麼規律性,或者說,疾病發展到什麼階段,它可能是好的兆頭,是向愈的標誌,什麼樣的情況是惡化甚至於危篤。那麼這個對脈像,後世總結說“雜病重脈,時病重苔”舌苔問題,這個地方呢,實際上也是持之有故的,確實,要看雜病的話,脈像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字,而舌苔、舌質的描述略略微微,非常少。所以不能說因為它對舌的描述少,咱們就臨床不重視,只是重脈,或者是單獨憑脈疹病都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

下面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舉本書脈學上的作用。第一,首先它肯定是,疾病本身可見之脈,他說的脈是這種疾病臨床可見之脈,是他臨床實踐的經驗的總結。那麼也有些他是為了寫書,或者省文,它有六個作用,這個在我們的《金匱講義•緒言》裡面也提出來了,但這個舉例因為沒有講原文全書的內容,就覺得很彆扭,我現在用最簡單的例子,來給大家說明一下。

  1. 診斷疾病。就是脈學的作用,我舉的什麼脈呢?虛勞的主脈,而且在《虛勞病》篇裡面的第一條原文,他就是以虛勞脈的總綱開頭。他說虛勞病的脈像,大脈為勞,極虛脈亦為勞,也就是說,虛勞病的主脈除了大脈就是極虛的脈,特別有些“平人”,就是正常人。外觀上看是正常人,但你一搭脈,他體現了虛勞的脈像,等於早期診斷。脈病而外形上不病,形不病,首先他給你提出了虛勞的損傷過程是一個慢性過程,提出脈像的診病,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 推測病因。推測病因,比方說黃疸的病因,我們學完《中醫內科學》已經知道,從陰陽屬性上分為陰黃、陽黃。陽黃就一定是濕熱發黃,是不是啊。但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講發黃,在《金匱》裡面有專門的《黃疸病》篇。在《金匱》裡面,他對病因是用脈像論述的,他說“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這是我講黃疸病因以脈像論述的,結果他講了什麼呢?浮緩的脈。學“太陽中風”脈見浮緩。現在他要把脈見浮緩放在雜病黃疸,來論述病因“浮則為風,緩則為痹”,最後落實在濕熱的病因上,怎麼推導出來的濕熱,到我們講條文的時候就知道了,聽明白沒有?這是來測知什麼呢?病因、脈像。
     
  3. 確定病位。確定病位,我舉一個例子。第一篇裡面,他拿脈診來解釋,同樣一個浮脈,如果是見於關前,他說“浮脈在前,其病在表,脈浮在後,其病在裡”。就是這個浮脈,如果以關脈以准的話,關前就是寸脈,寸見浮脈是病在表,關後是尺脈。尺脈見浮,為病在裡。所以清代《醫宗金鑒》有一個歌訣,“浮而有力為外感,浮而無力為血虛”,所以虛勞病裡面,包括女勞疸的脈像都是尺脈浮,這個就是確定了病位。
     
  4. 闡述病機。浮脈主表裡的問題,闡述病機,如胸痹,他用“陽微陰弦”來概括的,“上焦陽虛,陰寒內盛”,“陰乘陽位,痹陰胸陽,即胸痹而痛”,用“陽微陰弦”來闡述的胸痹病機。
     
  5. 指導治療。比方說,酒疸的治療,他就是以脈像論述的,“其脈浮者”表示病位偏上,“其在上者,因而越之”。所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在下,在裡,所以在治法止,先下之。這個就是通過脈像來指導治療。
     
  6. 判斷預後。判斷預後的話,比如水氣病,因為他在脈像裡面說,諸有水者,其脈當沉。脈沉者,當責有水,就是說水氣病的主脈像,就應當是沉脈。但是呢,如果要“水病脈出”,這個“脈出“只有《金匱》裡面的條文可以看到,什麼是“脈出”?“脈出”就是脈暴出而無根,水氣病在晚期的症狀,“上有而下絕無”,摸不著根了,沒有根了,摸得就不清楚了,水氣病要到這個嚴重程度的話,腎功能衰竭的程度也是很重的了,是不是這樣。所以他說“脈出”這樣的情況,“水病者死”,屬於死脈。所以,有判斷預後的作用,我總結就是六個。

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舉例了,我們到學習一些原文的時候,還有很多是通過脈像來說的,你不要覺得這個怎麼這麼費解啊?但是它是一種表述方式,我們要給大家歸納出來:因、機、證、治、理、法、方、藥的規律。總之,《金匱》雖然不是一部脈學的專著,但是它所論的脈法卻有不少精闢之處,對於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當然在後來的《瀕湖脈學》,那就到明代了,是不是啊。就和咱們現在臨床實際的結合,是另外一回事,它真正是一個脈學專著,而我們這個,它是一個雜病診治,辨證施治的診療體系當中的一個方面,況且它有六個作用來表達,所以要具體條文具體分析的,不能一而概之。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也需要我們很好的繼承,或者說應該深入探討。

辨證與施治相結合

第四個問題,就是要談,關於辨證與施治相結合的問題,辨證施治,辨病、辨證。辨證施治實際上包括辨證和施治,兩個思維過程,或者是兩種實踐活動,整個的思維過程的前後銜接,彼此貫通,體現了理法方藥、脈因證治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這裡呢,為了説明同學們系統掌握雜病的證治規律,而且特別是,昨天的領導講話給我的啟發,我也是給大家補充一個,就是關於總在說“提高臨床的思維能力”,要把握思維過程,要掌握臨床科學思維的方法,到底什麼樣的一個思維過程,什麼樣的一個思維方法,我想從七個方面給大家歸納,雜病的辨證思維過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