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 《金匱要略方論》性質與沿革

王雪華教授講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同來學習《金匱要略》這門課程。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來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王雪華教授。我為能夠榮幸地被遴選為本課程的主講人,我很高興。一、有一種榮譽感。就是對我個人,對我的工作單位,對我所在的臨床基礎學科:金匱教研室的全體老師和研究生們,是一個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二、是責任感。為了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把加強中醫經典課程“大溫課”的重任交給了我,我決不能辜負各級領導和所有聽課學員對我的信任和期望。三、使命感。正當全國上下、各行各業爭創佳績迎接黨的十六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之際,我國中醫藥繼續教育已經開始進入了現代遠端教育的“快車道”。我能夠為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盡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慶倖和終身難忘的。因此,我把這次學習的好機會,看作是代表全國的同行們,在這裡作一次中心發言,作一次公開教學,願拋磚引玉,並廣泛聽取寶貴意見。借此機會,我感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路教育中心的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感謝全體工作人員和現場學員的真誠合作。

緒言

學習《傷寒論》,講沿革,我們已經瞭解到醫聖張仲景在東漢時期著成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辨傷寒,六卷是來論雜病。由於歷史原因,原著雖已亡佚,但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自然地、逐漸地形成了我們現在所通用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兩本書。學術界已確認這是張仲景的著作,兩者互為羽翼,堪稱姊妹篇。這兩本書,都是祖國醫藥偉大寶庫當中的四大經典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中醫藥學的必讀之書。為了全面繼承發揚這一份寶貴遺產,開篇的緒言我準備講四個問題。

  1. 《金匱要略方論》的性質和沿革;
  2. 《金匱要略方論》的基本內容和編寫體例;
  3. 有關《金匱要略方論》的主要學術成就及貢獻;
  4. 學習目的和方法。

《金匱要略方論》的性質和沿革

在第一個問題裡,我首先講一下書名釋義。書名釋義,也就是說,《金匱》或者講義叫做《金匱要略》,全名是叫做《金匱要略方論》。要解釋這個書名的話,應當從三部分進行理解。

  1. “金匱”。金就是指的黃金了,它是世間的珍寶。那麼作為匱([gui]),這個只能念[gui],不能念[kui]。匱([kui]),表示知識貧乏、缺憾,那麼就是匱乏。這裡面的匱([guì]),雖然沒有帶木字旁,但是和我們大家知道的衣櫃、書櫃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這個地方呢,我覺得“金匱”,一個是當名詞來看,是一種器具(藏物之器)。比方說,我們現在要放個書,還得有個書架、有個書櫃,是不是啊?這個在古代也是這樣的,作為名詞來用。比方說,《周書•金縢》篇:“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這個就是,把一些珍貴的書冊,放到由黃金封緘的櫃裡。這是作為名詞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名詞,就是用來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聖訓、玉牒、實錄以及重要檔案的地方。我們這次來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那裡,就藏放著明、清兩代皇帝的有關這些重要檔案,其實它是一個文物保護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仍然是蔚為可觀,能夠看到153個鎏金雕龍的金匱,特別大,像大箱子一樣,不僅外觀美觀,就是防蛀、保護、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這個就證明“金匱”的含義,小的話呢,就是一個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櫃。那麼,這個就是藏放這些東西的,放金匱的地方,像明、清兩代的這個,就是叫皇史宬。

    如果說形容詞的含義,作為書名,它是形容詞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獻資料價值珍貴,應當保慎,或者說應當慎重保藏。這個就是在《漢書•高帝紀》裡面(“與功臣剖符作書,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這是我把金匱作為名詞作為形容詞的功能以及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情況給大家作了這麼一個簡要的介紹,從書名上來說,比方說,先於張仲景,在《素問》裡面,有《金匱真言論》、《傷寒論》的別本,有叫《金匱玉函經》,還有北宋王洙所發現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陳士鐸著有《石室秘錄》。所以,這裡面“金匱”、“玉函”、“石室”,用黃金、寶玉、石頭,那個“石頭”,現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頭蓋的房子,“玉函”,什麼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寶玉做的,這就證明他要珍藏的文獻資料相當寶貴。所以,林億也說“緣仲景有金匱錄,故以金匱玉函名,取寶而藏之之義也”。

  2. “要略”的含義。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簡要節略的意思,就是它經過人刪減,不是一個全本,而是一個節略本。所以“要略”它實際上可以互訓,比方說,顏師古他就說“以金以匱,保慎之義”;《新書•胎教》也說“書之玉版,藏之金匱也”;陳修園又說“書之所以名為要略者,蓋以握要之韜略在此也”。那就是“要略者”就是“蓋以握要之韜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層意思我剛才講了,就是節略本之意。內容怎麼樣呢?精要,現在我說根據陳修園的這種說法,實際上他是要反映張仲景的治略思想。比方說進一步來理解“要略”,就是為什麼叫治略思想,比方說,西漢劉安著《淮南子》在他的書末有“要略”一篇,到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許慎,他著其篇名,對“要略”他怎麼呢?他說“要略二字,其義可互訓也。要略者,乃謂其醫學精要之中最精要者”。這就是說呢,不是一般的節略本的問題,而是它包含著醫學精要部分裡最精要的內容,所以要保慎。另外,還有高誘,他解釋說《淮南要略訓》的“要略”二字“略數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論其大體也。”不是一般的簡要,把內容簡明扼要就得了,“略數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內容拿到《金匱要略》裡面記載,“明其所指”對各篇章所說明的內容要層次清楚,要便於檢用,那麼“序其微妙”對其深奧的理論、奧妙之處,要特別的加以闡述,加以論述,“論其大體”,我覺得這個“大體”就是張仲景在祖國醫藥學裡面他的重要的學術成就和對世界醫學科學的貢獻,就在於他首創了辨證論治的疹療體系,不僅對外感熱病,而且對內傷雜病尤其富有指導意義。所以,這個“要略”的內容我說的比較多,概括起來講“要略”即表示內容精要又能夠闡明仲景的治略思想。
  3. “方論”就是有方有論,以方言治,以論言理,所以,我們說雜病的疹療體系,它理法方藥、脈因證治全備。我從三個方面解釋,為什麼叫《金匱要略方論》,它的含義是什麼呢?概括起來講,首先說“金匱”,它內容精要,有方有論,價值珍貴,應當保慎,或者說應當慎重保藏。這就是我解釋的第一個問題,關於書名釋義,概括起來是:內容精要,有方有論,價值珍貴,應當保慎,或者說應當慎重保藏。

下面談本書的性質,請大家把書打開,在緒言的第一段開始的地方,講到了“《金匱要略方論》是我國東漢時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書。所說專書,就意味著它是專治雜病的治療學,也就是說,它是雜病治療學,也可以說是仲景雜病的辨證治療學。這本書是張仲景完成,而且是在東漢末年問世,所以它具有首創性,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之所以作為經典著作,我認為它當之無愧,是我們中醫藥學必讀之書。原因呢,我覺得第一是它的權威性。所說權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對外感熱病還是對內傷雜病,是理論源頭。

第二,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學的基礎在臨床應用上,可以說它是臨床應用無盡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變化無窮,常讀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鮮明的權威性,也是被公認的。下面是指導性,這個指導性就是對中醫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均具有廣泛而較高的指導意義。這個指導意義集中表現在《金匱要略》裡面四個基本論點,這四個基本論點,我就是點題,第一就是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為指導。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體恒動觀,第三是辨證施治或者說叫辨證論治。第四就是治病求本。這個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反映了我們中醫學的特色。

第三,我認為是它的科學性,就是它創制大量的經方,這些經方對熱病、對雜病的療效,可以說現在已經經歷了1800年了,不僅是時間,而且是臨床實踐的考驗,證明它的實用價值。所以,它才有無限的生命力。後世醫家,包括古代的醫家都一致推崇它、讚譽它,稱它是什麼呢?是“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這個將在第三個問題重點來闡述本書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的時候,我們要分別來論述,它為什麼是首創治療雜病的辨證論治的疹療體系,這個診療體系有哪些特色?為什麼說它是“方書之祖”、“醫方之經”。第三個就是關於它在中醫學的歷史上是一個怎麼樣的地位和重大影響,在這裡面我們不細說了。古代神醫華佗稱張仲景的書為“真活人書也”,這就是對它的神奇的療效給予高度的讚賞。像清代的徐靈胎告誡後學者說“如果能通金匱之理,天下無難治之症”。目前,國家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學科目錄的調整工作中,就是把《傷寒》、《金匱》、《溫病》合起來作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進行加強建設,就是要在中醫經典著作的教學、醫療、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進,要打好基礎,重視經典的教學,重視經典方劑學習,重視經典方劑的臨床應用,而且要從科研的角度,從臨床實踐的療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我現在說到這裡,我覺得作為臨床基礎課加強,不僅是對於中醫學生的理論提高,而且特別是提高他的動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術能力,這個方面是很有道理的。我說到這裡,實際上就是緒言的第一個自然段,大體上就是這麼一個意思。

第三,談一下沿革。有關沿革的內容我準備分成三個時期來說(成書、散佚、整理校定),因為《傷寒論》的緒論,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談到之些問題。因此,我準備講基本的,和《金匱》相關的內容,成書時間,我們《講義》上請大家看一下,它寫的是西元三世紀初,成書的時間。馬繼興先生的研究結果是,他依據仲景的原序,說到“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建安紀年實際上是西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十稔是十年,所以,相當於西元206年。我覺得這個是在考究的具體時間上,和西元三世紀初的寬泛的認識都是比較合理的。這樣的話我們都把它做為一個常識來瞭解一下。

下面來說第二個問題,就是“散佚”,散佚這個“佚”字是當丟來講,但是不能念散失。散佚、亡佚,都是說由於戰亂而未見其書。在什麼時候丟的呢?我們《講義》強調的一個時間概念是“東漢到西晉這樣一個很短的時間裡,因戰亂而未見其書”。實際上,就是魏晉的太醫令王叔和,他對《傷寒論》作了編次整理。十卷《傷寒論》,就是最先在這個時候行於世,同時他有《脈經》的文字,保留了原著的雜病部分。經過醫史的考證,覺得王叔和與張仲景的關係相當密切,因為相距時間上下約50年左右,所以,可以說是同時代的師承關係,也就是說,王叔和能有機會、有能力從《傷寒雜病論》裡面把《傷寒論》十卷整理編次出來,又能完成《脈經》那麼大的一部重要的醫學文獻,這地方儘管雜病的文字不那麼完全,但是主要內容,作為我們今天要研究它,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文獻學版本。同時期還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肘後備急方》的書名顧名思義就是屈肘可以拈來,裝在口袋裡,屈肘拈來,這是專門應付臨床治療急證的小方書,是這麼一個方書。比方說對瘧病治療有效的青蒿素的提取,現在的療效要高於奎寧。最原始的發現就是從《肘後備急方》來的,說青蒿對瘧疾治療有效,研究到現在的一個高精的水準上,臨床被廣泛運用,而且是處於世界領先水準。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等於在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之後在病因病機學上有甚多深一步的闡述,這對我們學習中醫學,特別是對雜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有很好的説明。再有就是唐代大醫孫思邈,他三十年間完成了兩部巨著,一個是《備急千金要方》,這個“要方”是重要的“要”,就是說這個方劑是重要的方劑,也是他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經驗總結,而且他認為這些方劑都是有“備急”的作用,到你急用的時候便於檢用,那麼《千金翼》,相距三十年間,作為孫思邈高齡,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潛心研讀精神,就是在臨床實踐中,積極總結實踐經驗留給後人,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他的《千金要方》裡所引證的《金匱》的文字,沒有說是從哪引的,也沒有說哪些是張仲景的,哪些是他自己的,到《千金翼》裡,就很清楚了,他說那是張仲景的。所以這個也是非常好的原始資料。再就是王燾的《外台秘要》,王燾的《外台秘要》也是,他說《傷寒論》,實際上就是指的《傷寒雜病論》。我們說,作為漢代及其前後相距不遠時代的醫學著述,作為我們今天來研究《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的文獻學的考證,作為參閱,其可靠性、可信度是比較大的。那麼為什麼說在文獻學上有貢獻呢?因為它們《傷寒論》、《脈經》、《肘後備急要方》、《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七部醫學的專門著述,都有張仲景雜病內容的部分引用,語言、文字、學術思想比較接近,因此可以互通。這個方面的作用,一個是有利於挖掘仲景學術的理論內涵,理解原文精神。

第二可以較正《金匱》某些文字謬誤,也可以補充某些殘缺,使其能夠對原貌有一個更好的呈現。這是有關散佚的這幾本書,我們覺得對於研究《金匱》,也就是說散佚後文字的考據依靠以上七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參閱資料或者是考證依據,關於散佚的原因,我們可以想像,我考慮是不是從這麼四個方面,一個就是三國紛爭,戰亂的結果,使仲景的故里,當時叫南陽郡,就是現在河南省南陽市了,這個地方就成為了中心之城。第二就是造紙術雖然是在西漢發明,但是民間抄書仍然慣用竹簡。那麼,作為竹簡就容易被蟲蛀,容易被散落,因為是繩子捆的,再一個,戰亂就容易火焚,這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我覺得交通、通訊極大的不便,另外,在傳承的過程都是家承、師承。這樣的話,數量有限,傳播就更有限。第四,我覺得作為仲景的原序裡面,他提出,“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也就是說明瞭當時的統治者,崇尚神仙之術,以求長生不老,他並不重視醫學典籍,更不注意醫學典籍的保存和傳播,更談不上研究。所以,致使《金匱要略》雜病部分,隱現分合數百年。浙江的何任教授,曾經發表學術論文他談到,可惜這樣的散佚在宋元之際,韜光匿彩達535年。什麼叫韜光匿彩呢?就是看不到,所以它的精華和精彩啊,後人就是在很小的範圍裡面流傳。

第三,就是整理校訂階段,北宋初期,有一個醫官,翰林學士叫王洙。我們《講義》開始的時候就把林億他們給整理校訂《金匱要略方論》的原序,在《講義》開始的部分,請大家看《金匱要略方論序》,在這個序裡面,他介紹了王洙在“蠹簡”裡面,“在館閣日”的時候,發現了《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什麼叫“蠹簡”呢?蠹,就是被蟲蛀的竹簡,散落不齊了。所以,原文可能有差錯,但是他這地方發現的名字叫什麼呢?叫《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和療婦人),這個,我就是按照原序的文字記載,我把它談一下。這三卷裡頭,上卷辨傷寒,實際上,行於世同時有《傷寒論》,王叔和整理的那個《傷寒論》,單行本在流行,因此他認為這個部分可以把它去除,保留雜病篇、婦人篇,對方劑進行了一下重新編排。怎麼編排的呢?就是分列於各證候之下,仍然是為三卷,上、中、下三卷,這三卷怎麼成的呢?就是把方劑分列於各證候之下,比方說《中風病》篇,原文之間夾著侯氏黑散,冒號,主治什麼什麼,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頭風摩散,都是先說方名,然後冒號,再說主治證,然後再列方藥、用量以及用法,是這麼一個格式。而張仲景的原著的方劑是怎麼表達的呢?他是什麼樣的病因病機,什麼樣的症狀、脈像,什麼方主之,然後是方名、方藥組成、用量、煎煮法、服用法以及藥後反應等等,專門的“方後注”。這個情況的編排,他在原序裡面也提到了,目的是“倉促之間便於檢用”,這對醫生來說,要是有了這本書,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學習起來也非常的清楚、簡明,把它放到案頭上,遇到什麼急證不清楚了,打開書一看,當然那時候書是左右豎排,當然它的方都是右方什麼什麼,咱們現在把它寫成上方什麼,這個豎版的打開一看就知道,這個病應該用什麼方主之,或者說這個方主治什麼病,一翻就看見了,所以便於檢用。後來就是,當然醫官在這原序裡面提到了三個人的名字,首先是臣高保衡,尚書外郎臣孫奇,最後提到校理臣林億等,這都是非常有地位的醫官。他們受國家召集,受國家之命校正醫書,先校定《傷寒論》,次校定《傷寒論》的別本,叫《金匱玉函經》,然後校《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現在仍然是三卷,但是在方劑上,他做了很多的整理工作。你比方說,採集各家方書當中轉載仲景治療雜病的醫方以及後世的良方,分類附於每篇之末。這個目的就是廣其法,“以廣其法”,這個在序裡面也說清楚了,為了廣其法,不僅是一方一法要舉一反三,就是開拓你的臨床思路了。比方舉例來說,第五篇在[附方]裡頭,有崔氏八味丸,實際上就是現在大家共知的八味腎氣丸,或者金匱腎氣丸的方。經過張仲景的臨床應用之後,在這個書裡面,他記載了八味丸一共五用,顯然擴展了八味丸的治療範圍,擴大了臨床應用,這個給我們起到很好的典範作用,還有比方說非常著名的方劑,治療肺癰的《千金》葦莖湯,它直接表明是從《千金要方》裡轉載過來的,也是張仲景那個時代應用有效的方劑,比方《痰飲》篇第一個方子[附方]《外台》茯苓飲,這個方子也是非常切合病機,非常合理,還有就是像《中風》篇,第一個[附方]叫《古今錄驗》續命湯,我這麼一說,大家都能有印像,這些方劑都是臨床行之有效,屬於傳世良方。這些工作做完了,林億等醫官就把它改名了,把這個書題名為什麼呢?《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要略方論》的含義,我在開始已經向大家介紹了。《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分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既不是王叔和所分,也不是林億等人所分,不能說因為王叔和編次了《傷寒論》,《傷寒雜病論》就丟了,對不對?只能說他把他的學習心得,《傷寒論》也好,《脈經》也好,是和《傷寒雜病論》可能同時期是在流傳中。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那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包括對於前後相距不遠時代的主要醫學著述,我們也應該把它看成是仲景學說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而且王叔和也好,王洙也好,林億也好,對其弘揚仲景學說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泯滅的。我們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展,要進一步發揚光大它,為我國的中醫藥事業,為全世界人類的健康,作出我們應該有的貢獻。現在我們通用的《金匱要略講義》就是選用宋代林億等詮次,在哪裡看到的呢?就是這本書的第2面,請大家打開,第2面寫的“編寫說明”,它說本書採用宋代的林億等詮次,明代的趙開美校刻的《金匱要略方論》為藍本進行編寫,為了保持該書原貌,仍然保留“金匱要略方論序”,並用“附錄”列雜療方等三篇於書後,以供研究參考。這就說,明代的刻印本,實際上有人讚賞徐鎔在《醫統正脈本》裡面,也有叫《新編金匱要略》,它的發行量達三十萬冊,但是為什麼選用趙開美的呢?都是明代萬曆年間,一個是萬曆26年,一個稍晚,就是因為《金匱要略講義》在整個編寫、通行和這些年選用的教材比較來看呢,趙開美的影印本錯誤相對要少一些,所以大家都把它作為藍本,教材編寫的藍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