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承實錄(疑難雜癥治驗)

作者:余國俊


18、咽痛半年

診斷現場

男患,10 歲,1990 年4月15日初診。

半年前卒感外邪,致咽喉腫痛,伴高熱、咳嗽、咯吐黃稠痰。經住院治療一周,諸症均愈,咽喉腫痛顯著減輕,僅遺留微痛而已。但爾後反復發作,薄受外感,咽痛輒加重,伴咳嗽不爽,聲音漸漸嘶啞。因疊用西藥抗菌消炎、輸液及六神丸、板藍根沖劑等中成藥無效,改服中藥。某醫診斷為"上焦餘熱未清",投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之方,如翹荷湯、銀翹馬勃散、清咽利膈湯等20餘劑,不惟咽痛不減,反增納差便稀。更醫診斷為"火不歸原",用知柏地黃湯加肉桂、牛膝引火歸原,服 10 餘劑,亦乏效。

又更一醫,認為"上焦餘熱未清"之診斷及用藥無誤,惟病屬慢性,宜用散劑。遂綜合翹荷湯、銀翹馬勃散、清咽利膈湯為一方,微火烘脆,軋細吞服。連服月餘,咽痛如故。患兒之母束手無策,特來商治。

現症:咽癢微痛,咳嗽,咯白色粘痰,聲音嘶啞,納差,便稀。望診:面色少華;咽部有淡白色之團狀顆粒增生;右側乳蛾上有兩處黃白相兼之凹陷性膿點如黃豆大;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辨證論治

[學生甲]俗言"咽喉病皆屬於火",實火或虛火。但本例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所引起的咽喉微痛,選用西藥抗菌消炎、輸液無效之後,中醫曾予疏風清熱、解毒利咽以及滋陰降火、引火歸原之劑,亦乏效,遷延半年之久,說明既非實火,亦非虛火。

[老師]我早年治慢性咽炎,亦曾恪守"咽喉病皆屬於火"這一概念,而使用辛涼散風、苦寒清熱及甘寒滋陰方藥,有效有不效。其不效者,亦不大敢使用溫熱藥。後來在成都工作期間,見一老中醫治慢性咽炎,常用桂枝湯加乾薑;另一老中醫則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雖則病者懼而醫者譏,但兩位老中醫仍然"我行我素",樂此不疲。而從病者回饋之資訊看,僨[fèn] 事者固然有之,但效彰者亦不少。益信治療本病,原不可盡廢溫熱藥物。而細心揣摩日久,亦漸有會悟,慢性咽炎多因虛火為患,然若常用寒涼藥物,遷延纏綿,亦可漸漸陰損及陽,轉化為虛寒之證。更有素體陽虛,反復感受風寒而致者。經反復觀察,虛寒性咽炎,其咽喉部症狀——如顆粒增生、微痛、異物感等,雖與虛火性咽炎無大異,但往往伴見一些虛寒症狀——如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微帶腥味,咽乾而口不乾;小便清長,大便偏稀,怯寒,易感冒;舌質淡或淡紫,苔白潤或白膩,或微黃多津,或黑潤,脈緩弱或沉弱等。此類患者皆疊用抗生素及寒涼藥物,而複用之乏效,甚至加重。臨床上仔細詢問,注意四診合參,並不難辨識。

其病機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或脾肺腎陽虛,陰寒凝滯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藥,可參考本案。後者治宜溫陽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綜合幾首古方,命名為"虛寒喉痹湯":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 10g,桔梗 10g,黨參 15g,白朮 12g,炮薑 6g,熟附片 6g,茯苓 15g.此方內寓半夏散及湯、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頗合溫陽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經治數十例,療效尚滿意。

但初用本方時,曾遇到兩個障礙:一是有的患者虛寒症狀不甚明顯,我舉棋不定,惟恐藥誤;二是有的患者本屬虛寒無疑,但其人顧慮重重,畏服熱藥。於是使用試探法:先予半夏散及湯小其制(法夏、桂枝、甘草各 3g),冷水浸泡 15 分鐘,文火煮沸 15 分鐘,約得藥液100ml.囑患者少量含咽,盡可能讓藥液在咽喉部多停留一點時間,半日許服完。

若非虛寒者,服後咽部之不適感稍有加重,這時改弦易轍不遲;若確系虛寒性咽炎,服後咽部必感舒適,而無任何副作用。這時投以虛寒喉痹湯,我才放心大膽,病者亦信而不疑。此等治驗漸多,則感觸益深,慢性咽炎固然纏綿難愈,但更難的是衝破"咽喉病皆屬於火"這一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

[進修生丁]早就聽說老師治慢性咽炎喜歡用薑、桂、附等溫熱藥,老師是怎樣悟出來的?能傳授一點"訣竅"嗎?

[老師]不是"喜歡"用,而是虛寒性咽炎才用。至於怎樣悟出來的,剛才都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了。考慮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之證。治宜運脾溫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苓桂朮甘湯、甘草乾薑湯:黨參12g,白朮 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 12g,陳皮 10g,砂仁 5g(後下),廣木香 10g,乾薑 6g,生薑 6g,大棗 10g,桂枝 10g,桔梗 10g.患兒之母略知醫,見方中多為溫性藥物,面有疑慮之色。余曰,若懼此方之溫,可先貼麝香虎骨膏一試。乃取1 張緊貼患兒頸部。次日咽痛稍減,才放膽服用上方。

效果:服藥三劑,咽痛止,咽癢大減,咳嗽亦稀,納開,大便成形。望之,乳蛾上之膿點已消失。

仍用上方,去砂仁、廣木香、生薑、大棗,加浙貝母 10g,木蝴蝶 15g,僵蠶 5g,露蜂房 6g,又服 6 劑,咽癢、咳嗽均止,聲音清爽。望之,咽部之團狀顆粒增生已消無芥蒂。

思辨解惑

[學生乙]依老師之見,本例咽痛歸屬於虛寒證的依據是:①病程長達半年;②久用西藥抗菌消炎,中藥清熱及滋陰均無效。是這樣的嗎?

[老師]還要"觀其脈證",這是執牛耳之著。患兒咽癢微痛,但不紅不腫,乃無熱之象;咽部顆粒增生呈團狀,色淡白,乃脾虛之徵;乳蛾上雖有黃白相兼之膿點,但呈凹陷狀,乃氣虛之兆。再參合面色少華,納差便稀,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等,更可徹底排除火熱或陰虛為患。

[學生丙]咽喉屬肺系,即使證屬虛寒,亦當以治肺為主,老師何以要主用運脾化痰的香砂六君子湯呢?

[老師]"咽喉屬肺系"之說不確切。古人雖未嚴格區分咽與喉的解剖位置,但也清楚地認識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靈樞·憂恚無言篇》)。而五版教材《中醫耳鼻喉科學》則明確地指出"喉在前,連於氣道,通於肺臟,為肺之系。咽在後,接於食道,直貫胃腑,為胃之系".既然如此,本例咽痛之主用香砂六君子湯便很好理解了。本方內寓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淡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臏鬱可開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可見本方實為脾肺同治,"培土生金"之方。再合苓桂朮甘湯、甘草乾薑湯溫陽化飲,則更加契合脾虛肺寒、痰滯咽喉之病機。

[學生乙]老師有鑒前失,毅然改弦易轍,主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苓桂朮甘湯、甘草乾薑湯運脾化痰、溫肺化飲,療效較為滿意,則說明咽喉病確有屬於虛寒者。雖系例外,亦有借鑒價值。

[老師]我不大贊同"例外"之說。因為例外就意味著稀少或罕見,但臨床事實並非如此。從文獻上看,《傷寒論》上就有少陰客寒咽痛之用半夏散及湯(半夏、桂枝、甘草)的記載,而歷代醫家運用溫經散寒、溫中健脾或溫陽補腎等方藥治療虛寒性咽喉病的驗案,更不勝枚舉。

[學生乙]但"咽喉病皆屬於火"畢竟來源於《內經》"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語,皇皇經文,又當作何解釋呢?

[老師]我認為,"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語,揭示了咽喉病中屬於厥陰風木(一陰)與少陽相火(一陽)交相搏擊,而致咽喉閉塞不通者的主要病機,反映了大多數但絕不是全部的臨床事實,所以不能反推"逆定理".其他如"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膈,三陰結謂之水"等,皆宜做如是觀。

[學生甲]咽喉病何以會出現虛寒之證呢?

[老師]一因體質使然,一因藥誤而變。所謂體質使然者,是指同一外邪侵襲人體之後,其發病與轉歸主要由體質決定。

不特指咽喉之病如此,百病皆然。對此,《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曾有論述,"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此論傷寒傳經從陽化熱、從陰化寒之原委,深曉"體質病因"之真趣,臨證者自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所謂藥誤而變者,是指本屬火熱之咽喉病,但因恣用寒涼藥物,而冰伏其火熱,且克伐生陽之氣,久之則陽虛寒凝,而轉變成虛寒之證。目前臨床上一見咽喉之病,便有不辨寒熱虛實久暫,而濫用銀花、連翹、射干、山豆根、大青葉、板藍根等苦寒清熱藥物的傾向,值得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