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鍛煉又稱練功療法,古稱導引。它是通過肢體運動來預防和治療某些損傷性疾病,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一種有效方法。
在《內經》中就有導引的記載。張介賓在《類經》注解中說:“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病在肢節,故用此法”。張隱庵的注解認為:“氣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矯導引。”說明了功能鍛煉早在秦漢以前就已成為治療傷病的一種重要方法。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得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他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蠢的道理,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五禽戲,後世醫家又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功能鍛煉方法。如《諸病源候論》中收集了《養生方導引法》中許多導引療法。《備急千金要方》中載“天竺國按摩法”,實際上是運用導引與自我按摩相結合的鍛煉方法,以求“百病除,行及奔馬,補益延年,能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乏”。《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也很重視肢體損傷固定後的功能鍛煉,把功能鍛煉活動作為重要治療原則,提出“凡曲轉,如手腕腳凹手指之類,要轉動,要藥貼,將絹片包之,後時時運動,……或屈或伸,時時為之方可”。在《醫說•顛撲打傷》中有一醫案,介紹了使用竹管的搓滾舒筋方法治療膝關節損傷後遺症,不兩月,活動功能恢復如常。、該書還介紹了腳踏轉軸幫助關節功能活動的鍛煉方法。以後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少醫家對此療法也都相當重視,如《雜病源流犀燭》及《古今圖書集成•臟腑身形及諸疾門》等,在敘述每病方藥治法後,往往還附以導引法。
實踐證明,功能鍛煉對治療損傷能起到加速氣血流通,祛瘀生新,改善血液與淋巴迴圈,促進瘀腫消散、吸收的作用;還能促進骨折的癒合,使關節、筋絡得到濡養,防止筋肉萎縮、關節僵硬、骨質疏鬆等,有利於損傷肢體功能的恢復。目前,功能鍛煉在傷科臨床中已被普遍運用,並被列為治療筋骨損傷的基本方法之一。
預備姿勢:雙足分開,與肩等寬(可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正直,目平視。
動作:1抬頭望天;2還原;3低頭看地;4還原。上身腰部不動,抬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呼吸自然,並逐漸加深。
作用:活動頸部小關節,增加頸部肌力,輔助治療頸部扭挫傷、落枕和頸椎病引起的頭頸項背筋肉酸痛。如能配合熱敷則效果更好。
預備姿勢:雙足分開,與肩的寬(可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正直,目平視。
動作:1頭頸向右後轉,目視右後方;2還原;3頭頸向左後轉,目視左後方;4還原。
作用:同“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1頭頸向左側彎;2還原;3頭頸向右側彎;4還原。
作用:同“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
作用:同“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
轉動時吸氣,還原時呼氣。頭頸轉動時不必向前伸出。
作用:同“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頭頸向左右各環轉一圈。
作用:同“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
動作:
作用:增強肩關節的活動能力。對肩部外傷及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粘連、疼痛有防治作用。
預備姿勢: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掌橫放目前,掌心向外,手指稍屈,肘斜向前。
動作:
作用:增進肩部肌肉力量,恢復肩關節外旋活動的正常功能。
預備姿勢: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肘屈曲,兩手相疊,掌心向裡放在胸部。
動作:
作用:同“左右開弓”。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放在腹前,手指交叉,掌心向上。
動作:
作用:對恢復兩臂及肩關節的功能,輔助治療某些肩部陳傷引起的酸痛有效。
預備姿勢:面對(或側身)牆壁站立,傷側肘關節微屈,五指分開扶在牆上。
動作:傷側手部用力緩緩向上爬,使上肢儘量抬舉或外展,然後再緩緩爬回原處。。
作用:對肩部處傷或肩關節周圍炎所致肩關節前屈、外展和高舉功能障礙者有效、
預備姿勢:坐或站立於滑車下,雙手握繩之兩端。
動作:以健肢用力牽拉帶動傷肢,來回拉動,幅度可逐漸增大。
作用:同“蠍子爬牆”。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空拳,屈肘上舉同肩平高。
動作:
作用:恢復上肢上舉的肌力。對頸肩部筋肉勞損、肩關節周圍炎、岡上肌腱炎或因上臂外傷而引起的上舉功能障礙,通過鍛煉有助於恢復上舉功能。對嚴重的肩關節周圍炎,可先練習“雙手托天”勢。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兩臂下垂。
動作:
預備姿勢:左手叉腰,右手下垂。
動作:
作用:可防治外傷後肩關節強直及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關節粘連。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雙手在身體背後,用健手握住患肢手部。
動作:用健手牽拉患手以拉動患側肩關節,一拉一推,反復進行。
作用:恢復肩關節的內旋功能。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兩手下垂。
動作:
作用:增強上臂肌力,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左手叉腰,右上肢屈肘上舉。
動作:
作用:同上勢緊密配合,可增強上臂及前臂肌力,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及前臂旋磚功能。
預備姿勢:立位與坐位均可,兩手臂向前平舉。
動作:將手指儘量伸展張開,然後用力屈曲握拳,左右手交替進行。
作用:能促進前臂與手腕部的血液迴圈,消除前臂遠端的腫脹,並有助於恢復掌指關節的功能和解除掌指關節風濕麻木。
動作:兩臂向前平舉時,掌心朝上,逐漸向前內側旋轉,使掌心向下,握拳過程要有“擰”勁,如同擰毛巾一樣(故稱擰拳),還原變掌,反復進行。
作用:能幫助恢復前臂的旋轉功能。
動作:將兩手掌翹起成立掌的姿勢,隨後逐漸下垂成鉤手,動作要緩慢而有力。
作用:能幫助恢復腕關節背伸、掌屈的功能。
預備姿勢:坐位或立位均可,兩手掌對搓發熱以後,緊按腰部。
動作:雙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後再向上退到背部。
作用:可放鬆腰部筋肉,久練可防治各種腰痛。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梢寬,雙手叉腰,拇指在前。
動作:
作用:疏通氣血,能輔助治療腰部扭傷、勞損腰痛。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稍寬,兩臂下垂。
動作:
作用:以鍛煉頸椎、腰椎的旋轉活動為主。能防治頸椎病、肥大性脊椎炎、勞損等頸、腰部酸痛。
預備姿勢:同“轉腰推碑”。
動作:
作用:配合“轉腰推婢”,可防治四肢筋絡攣縮麻木,輔助治療肩部、腰腿部損傷引起的度痛。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兩手置於腹前,掌心向下。
① 腰向前彎,手掌下按著地;② 還原。兩腿要伸直,膝關節勿屈曲。
作用:增強腰腹部肌肉力量,能防治腰部酸痛及腰部前屈功能有障礙者。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兩臂下垂,兩手交叉,如左腰與左肩有病,左手交叉在前;右側傷痛,右手交叉在前。
動作:
作用:本勢是肩關節的環轉與膘脊柱的屈伸運動,不僅肩部所有筋肉交替舒縮,而且腹背肌肉也得到鍛煉。可消除肩關節活動障礙,防治腰背酸痛,肩背筋絡攣縮麻木等,是全身鍛煉的方法之一。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稍寬,兩手下垂。
動作:
作用:增強腰背部肌力,能治療腰部酸痛,且具有固腎以及舒展全身筋脈等作用。
預備姿勢:病人俯臥.頭轉向一側。
動作:
作用:本勢是臥位腰背功能鍛煉的最基本動作。對胸腰椎骨折、腰椎間盤損傷、腰部勞損引起的腰痛有防治作用,最好在早期就開始鍛煉。
預備姿勢:病人仰臥,以兩手叉膘作支撐點,兩腿屈膝成90度,足掌放於床上。
動作:挺起軀幹時,以頭後枕部及兩肘支持上半身,兩足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橋形。當挺起軀幹架橋時,膝部稍向兩側分開。速度宜緩慢。
作用:能加強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力量,防治損傷、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梢寬,兩手叉腰,四指在前。練功時上身宜伸直,雙目平視前方,初練時•不必過分下蹲。
動作:
作用:增強腰臀部及下肢肌力,輔助治療髖關節的酸痛及股內收肌的麻木和萎縮。
預備姿勢:兩足正立,足跟併攏,兩膝並緊,身體前俯,雙膝微屈,兩手輕按於膝上,目視前下方。
動作:
作用:一般膝關節損傷解除固定後,即可進行鍛煉。能促進恢復膝關節功能和治療膝部酸痛、行走乏力等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抱肘。
動作:
作用:增強大腿伸肌和臀部筋肉的力量。治療腰、髖、腿、膝疼痛、酸軟無力及恢復髖、膝、踝的伸屈功能。
預備姿勢:兩足正立,兩手叉腰,拇指在後。亦可採用臥位練習。
動作:
作用:增強下肢肌力,常練本勢可健腿力,強腰膝,防治下肢關節和筋肉攣縮麻木,筋肉酸痛等。
預備姿勢:立正,兩手叉腰。
動作:
作用:鍛煉踝關節伸屈及小腿肌力,以恢復行走功能。
預備姿勢:仰臥位,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
動作:作直腿抬舉動作,幅度可逐漸增大。後期可在小腿遠端綁砂袋增加重量練習。
作用:增加屈髖伸膝肌群的力量,防治股四頭肌萎縮。
預備姿勢:同“仰臥舉腿”。
動作:
作用:使腿部的血液迴圈暢通,防止下肢筋肉萎縮,消除踝關節因損傷所致的腫脹,改善髖、膝、踝關節伸屈功能。
預備姿勢:側臥位,下肢伸直。
動作:
作用:增強大腿外展肌力量,防止外展肌的萎縮。練習時可與上兩勢配合進行。
預備姿勢:坐於椅凳上,患足踏在竹管或圓棒上。
動作:做前後滾動竹管的動作,使踝關節及膝關節作伸屈運動。
作用:恢復踝、膝關節的伸屈功能。
預備姿勢:坐在一個特製的固定練功車上。
動作:作蹬車活動,模擬踏自行車。應根據具體情況定量定時。
作用:增加下肢筋肉的力量,使下肢關節得到鍛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