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20 20:20  

上一篇 下一篇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


  吉祥聖龍猛曾說:

  「金寶盤除糞,斯為是大癡;
  為人而造罪,實為極蠢兒。」1

  (帕繃喀大師首先引用經教,略述糾正動機之法。然後請大家在聽法之前,認真地檢查自己的動機和威儀。又像前幾天一樣,大師重述了「所聞之法即是有緣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範」及科判等內容。)

  第四大科「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分二部分。第—部分為「依止善知識之理」,其加行法共行六種。此處我們按照《速道明晰引導》的規炬,將「六加行法」放在前面講,前三種加行昨天已講完了。

  第四加行:觀想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說:「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維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走要教授!」由於我們被厚重的業障所壓伏,致使聽聞而不能記住文句,思惟而不能理解文義,修習而相續中不生證悟。在此窮途末路之際,如果我們向殊勝田祈禱和積福、淨障的話,這些困難便能迅速得到解決。

  宗喀巴大師曾請問至尊文殊道:「為了迅速在相續中生起證悟,應該致力於哪些方法?」文殊回答說:「視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祈禱;努力積福、淨障;修近取因所緣相,應將這三件事合起來加以努力!」

  如果我們自以為是地勤修所緣相、而不以積福淨障來成熟相續和以祈禱來獲取加持的話,證悟的生起將是極其緩慢的。如果相續成熟的話,我們便能毫無困難地迅速生起證悟。過失成熟,如同膿包成熟容易穿漏;功德成熟,猶如果實成熟自然墮地可以受用。

  宗喀巴大師為了教導我們,以身作則在沃喀卻隆2修頂禮與供養曼荼羅等廣大積淨之法,從而感得聖五父子3現身,出現佛護以《中觀根本頌佛護釋》梵篋加持的景象。是日,宗喀巴大師生起想看《佛護釋》之念,當閱至第十八品時,大師示現通達中觀應成派無垢正見之相。大師以前曾讀過這部釋論多次,但此番因為相續成熟,方顯示出通達相。

  像這樣的先德事例有許多。以我們這一法流的一位祖師—傑·格桑丹增(賢劫持教)為例:有—天,他應邀去塔波仲巴莊園作佛事,於是請傑‧格桑克珠(賢劫智成)挑選一部經書準備帶去唸誦。格桑克珠交給他一部《噶當選集》,當他一看到書中的《修心吟修金剛歌》時,便在心中油然生起了無造作的菩提心。據說當他次日修加行法作祈禱的時候,在唸到該金剛歌作者名號「悲憫攝受眾生具善師」4的地方時,額頭出現一種明顯的熱烘烘的感覺。因此像這樣當相續成熟時,即便依靠一種微小的外緣,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突然生起證悟!(禪宗頓悟者也當指此類行者而言——譯者)格西鐸巴也說:

  「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克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諸有為不安住故,終當生起。」

  又則先賢教授門傳中所說:「若不積福則則無潤之種。」積福、淨罪與祈禱之事是極其重要的。在寺院中,出家人除辯論之外,也要在大殿和講經院裡作許多唸誦,道理也就在於此。所以我們出家人對此應當努力地去作。積福、淨罪和祈禱所依靠的對象是資糧田,因為修資糧田十分重要,所以在此單另分出一科來修。「資糧田」一詞的訓詁,為「積集資糧之田地」。正如世人對能有很好收成的良田極為愛惜一樣,在此我們也應認真地觀想積福、淨障及祈禱所依靠的大力之田。我們在世俗田地中播下一升或一握種子,其收成不會超過一斗;但我們在資糧田中,即便播下少許的種子,也會產生無量廣大之果。對世俗田地來說,除了特定的下種時間外,其他時節是無法耕種的;而此資糧田則不然,我們能一年四季連續不斷地在資糧田中播種善樂的種子。所以,如果我們不在這樣的田地中種植福德種子的話,那是件極其可惜的事。宗喀巴大師說:

  「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於。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又說: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5。」

  既然觀想資糧田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呢?每種「加行法」中各有一種不同的資糧田觀法,所以這裡先按《速道》來講。

  生起資糧田之前,需收攝前面所說的皈依境,而儀軌中對此未作說明。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收攝法有三種下同的教授,為便於行者選擇,所以未說。這三種教授是:⑴ 觀皈依境化黃光融入自己眉間:⑵ 觀皈依境化空,蓋上無所緣的印記;⑶ 觀皈依境升入空中,等到下面觀完資糧田後,與所召請的智慧尊一起融入。此外,這些教授在儀軌中隱而未說,也是因為需要上師口傳的緣故。

  加持地基

  觀資糧田的第一步是加持地基。在我們唸誦二切地基願清淨」時,下要去想自己正處在像狹小寢室那樣的地方,而應該像《淨上莊嚴經》6中所說的那樣,觀想地基極為寬廣,如同廣闊的平原高低均勻。黃金地基上,以吠琉璃寶繪成網格紋,或觀吠琉璃地基上,以黃金繪成網格紋。這種地基的質地十分神奇:壓之下陷,舉之復原,觸之能生樂感。寶樹遍佈地基各處,種種變化之鳥安棲於樹上發出法音,浴池之中金沙鋪地,周邊有寶山環繞等等。

  「礫石」是指水邊的砂礫和卵石;「瓦片」是指破碎的陶器碎片,在印度,人們常將舊的陶瓷器皿扔在戶外,致使地上佈滿了陶片:「險處」是指懸崖絕壁。應觀大地之上沒有這些弊端存在。7

  加持供品

  其次應當加持供品。即使實際陳設的供品只有七碗淨水和一枝香,但在觀想中,我們可以想像大供養雲充滿整個虛空和地基,就像聖普賢的供養雲一樣8。 這樣的話,我們便能積集如觀想那般大量的資糧。如《大方廣經》9中說:「水供為主水供傘」,觀想水供現為傘、蓋、幢等之相(帕繃喀大師說熏香、燈、塗香、贛食等也應這樣配合起來觀想)。如餒食等不便觀想者,可以觀在光明網中間。

  《供養雲陀羅尼》有二種效用:一為加持供品之咒、二為奉獻供品之咒。據說若誦此咒的話,即便我們實際供養的東西很少,但也會在諸佛菩薩面前降下極大的供養雨。次誦「諦力頌」,在唸到「願如是成就」時,想像的供品便如自己心量的大小而變為現實。觀資糧田關於正觀資糧田的方法,《速道》中提到二種,一為此「明晰引導」本身的資糧田觀想法;一為《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觀想法。這裡採用《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是有深義的,因為此殊勝教授出自《甘丹變化經函》10,嘉瓦溫薩巴和大成就者卻吉多傑(法金剛)11等先德均依此「三重薩綞上師瑜伽」即生獲得雙運之位。「樂空無別」等頌文之意為:自心樂空無二智所了相現為虛空之相,從虛空中生起資糧田。這樣修的目的,旨在視一切相為樂空智的遊戲。這裡面有許多如何配合

  「唉旺」之義對樂空智引發定解、以及樂空智所了相如何現為本尊的甚深解說12,但因為本次法會中有許多聽眾尚未獲得灌頂,而且現在也不是講密法的時候,所以暫且只說那麼多。不管怎樣,我們應在面前窄巾密佈普賢供養雲的中央觀資糧田。觀寶地基中央有一大乳海,乳海之內有—棵七寶所成的滿願樹:樹根為金;樹幹為銀:樹枝為吠琉璃;樹葉為水晶:樹梗為冰珠;鮮花為紅珍珠;果實為石精。或者觀根等七支均由七寶所成。此樹如同如意摩尼寶,只要意想一下便能滿足一切需求。樹葉等被風吹動時,能發出演說無常、無我等「四法印」之聲。

  滿願樹中央有一朵碩大無比的鮮花,花上有一個八人獅子擎舉的寶座。實際上,這些獅子是諸大菩薩為恭敬佛陀等緣故而化現的。獅子能威鎮一切野獸,表佛陀威光映蔽魔羅、世間天神以及外道邪眾。如果獅子數量為八,表「八自在」13,如為四,則表「四無畏」。

  寶座之上有十一層蓮華,從下往上層層逐漸縮小。最上面那層蓮華共有四瓣,中央蓮華蕊上置有日墊,係火晶摩尼寶所成;其上置有月墊,係水晶摩尼寶所成,形狀像兩個沒有柄的圓鼓重疊。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表不染輪迴過失的出離心;太陽能使一切未成熟的農作物成熟,表「勝義菩提心」14,能成熟相續;月亮能除毒熱,其光鮮白,表「世俗菩提心」15,能除瞋恚熱惱且體性潔白。以蓮、日、月為座墊,表上座者掌握這些「主要道」:蓮華表下、中士道,日、月表上士道。

  觀想主尊

  在蓮、日、月三層座墊之上,當觀《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主尊。至於主尊究竟是誰,則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宗喀巴大師,有人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也有人說是「傑喇嘛卻巴」。實際上,主尊應稱為「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這裡的「上師」是指自己的上師,「善慧」是指宗喀巴大師,「能仁」是指大師釋迦牟尼,「金剛持」是指勝者金剛持。此四尊體性無別,即是此處所觀的資糧田主尊。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將四位有不同相續的人想成和合為一體呢?當然不是,相續不同的四位怎麼可能合為一體?他們本來就是同一體性而我們卻執意認為是不同的相續,對此我們當依教依理在心中引發成立為同一體性的定解。

  雖然這四尊實際上是同一體性,但我們卻以為:青藍色身、手持鈴杵、具報身相的「金剛持」完全不同於光頭、赤足、具化身相的「釋迦牟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佛陀在講《毘奈耶》和修多羅《顯經》時,現殊勝化身相;說怛特羅《密續》時、現金剛持相。例如,佛陀在講《集密續》時,現為三面六臂金剛持相:講《勝樂續》時,現為四面十二臂嘿汝嘎相等。雖然配合不同的經續顯現成無量不同的身相,而實際上都是同一位釋迦牟尼。所以說,「金剛持」和「釋迦牟尼」是同一體性而非不同的相續。

  釋迦牟尼本人已在完成其度化事業之後示現涅槃,但以後仍在聖地印度化現為班智達和成就者的身相為眾生說法;在藏地前宏期中,佛化現為「堪布」16,「阿闍黎」17等身相為眾生說法;在藏地後宏期中,佛化現為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等眾多智者成就師之身相為眾生說法。因此,宗喀巴大師的體性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陀自己說過,在未來五濁極盛的時代,他——能仁金剛持——將化現為上師相而來。對此諸位可能會想:「那麼,現在能饒益我的能仁金剛持的化身究竟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你的上師!

  《等虛空續》說:

  「眾生皆有五佛性,猶如舞師及圖畫,

  皆稱大樂唯一性, 一性示現多態舞。」

  此頌有多種解釋法,有配合「身遠離」18來講的,有配合「依止善知識法」來講的等等。此處若配合「依止善知識法」來講的話,譬如「跳神」時,一位演員身著「黑帽裝」出場,觀眾們便說「黑帽19來了」,而實際上是演員假扮的。那人退場後,換上「法王」20的面具重新出場,觀眾們又說「這是法王」,但實際上仍是那個演員。正如同一個演員穿上不同的服飾便有了不同的稱謂:是同一位勝者金剛持化現為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與自己上師之相。所以,他們除了外表不相同外,實為同一體性。獲得這樣的定解之後,所觀資糧田主尊當立名為「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 。

  不僅如此,我們也應定解上師為總攝一切諸佛智慧為一的體性,如儀軌頌文中所說:「一切諸佛為體性」。在下面的「依止善知識法」中,我將會對此作出詳細的解釋。如果我們對此未能妥善理解的話,再怎麼修所謂「甚深」的上師瑜伽,也不過是徒有其名而已。《道次第廣論》中所說:「著名之《上師瑜伽》教授亦應如前所說而知,僅修一、二座所緣全無所至。」

  所謂「三恩」者,顯教中是指賜予學處、經教和引導三者;密法中是指授予灌項、密續講解和數授三者。如果我們從某位上師那裡獲得此三者全部,即應稱該師為「具足三恩」上師。

  主尊外表身相為宗喀巴大師。大師現比丘相,身著袈裟,「袈裟」為黃鴨色出家服裝。宗喀巴大師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定印、捧持充滿甘露之缽。雙手的大拇指與食指捏持鄔波羅花莖21,花瓣在兩耳旁開放。右側花上為智慧劍,劍尖有小團火焰燃燒:左側花上為《般若八千頌》,能自動發聲誦經,或者也可以特別觀想自己正在作聞、思、修的某部經論。大師身披鬱金花色三法衣,鬱金花有淺黃、紅黃和紅三種顏色,分別為祖衣、上衣22和下衣23之色,大師頭戴黃色尖頂班智達高帽。這裡面有許多表義,但因為時間下夠,現在無法細講,請大家自己去閱讀一下《喜足天眾引導》和《供養上師儀軌引導》這兩種書。

  宗喀巴大師心間觀釋迦佛,釋迦佛心間觀勝者金剛持,金剛持心間觀「三摩地薩堙」藍色吽字。他們不是四件層層迭套的器皿,而是為我們顯示出:上師的外相雖然是普通比丘,但內相卻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在宗喀巴心間安置釋迦佛;密相是勝者金剛持,所以在釋迦佛心間安置金剛持。有人認為「上師三重薩埵」就是這三尊,但正確的理解應是:前二尊為「三昧耶薩埵」,勝者金剛持為「智慧薩堙」,心間吽字為「三摩地薩埵」。此「三重薩埵」修法中具有殊勝的密法深要,但在此不便解說。

  上師足結金剛咖趺而坐。觀修上師五蘊為五如來等,是《集密根本續》中略說而《釋續金剛鬘》中廣解的「集密身曼荼羅」教授24。如果我們想廣修的話,就應按「集密身曼荼羅」原樣,觀各尊為三面六臂。如果觀力不及的話,可按照瑜伽續中所說,觀為一面二臂。

  從頭頂到髮際之周,觀上師色蘊體性「毘盧遮那」;髮際至喉間;觀上師想蘊體性「無量壽」25等。觀五蘊五如來在身體中央如主心木狀,下面一尊的頂 髻剛好碰到上面一尊的蓮華座。觀四界四佛母26與五佛中的四尊相對而坐。觀眼等六處,加上筋脈、關節,為「地藏」等八菩薩27,其中筋脈體性為「彌勒」、置於頭頂,「普賢」置於八大關節28處。至於觀色等五境為五金剛女29,頌文中雖未明說,但當如「集密身曼荼羅」,觀為與各自對應的男性菩薩相互擁抱之相。這裡的「羅漢」並不是指聲聞、緣覺阿羅漢,而是指大乘阿羅漢、亦即佛陀聖者。

  另觀(主尊全身)每一毛孔中有一佛剎,有的佛剎中,佛在降魔;有的佛剎中,佛在轉法輪等,化現無量十二種事業30遊戲,此即上師身中映現一切世界之意。在某一觀自在密續中說:本尊每一毛孔中有某某佛剎,有某某如來安住其中等等,此說適用於一切諸佛。「二萬一千」是多數詞,我們不必拘泥其數。觀主尊右手等十肢體的體性,為「閻摩敵」等十大明王31

  主尊心間共有五尊,其安置法為:「不動」最大;其心間為「釋迦佛」;「釋迦佛」心間為「金剛持」:「不動」前方與之相對而坐的是「摩摩枳」:「不動」背後向其背而坐的是「文殊」。觀想主尊全身放光,從光端放出「護方神」等種種變化。藥叉、密跡等眾大天神是主尊的足墊。

  我們縱然無法清楚地觀想這些所緣,但最主要的,是應在心中引生這樣的定解:上師的蘊、界、處等,實為五部如來父母及其他寂怒本尊。以上為主尊觀想法。

  觀想眷屬

  觀想眷屬的方法是:從主尊心間向右方放光,光明由小變大,光端上顯現「廣行派」眾上師:左方為「深見派」眾上師:前方為結過法緣的眾上師;後方稍高處為「修行加持派」眾上師。

  「修行加持派」安置法中有許多教授深要。此派中著名的上師有:金剛持、諦洛巴、那若巴、種毘巴、阿底峽等。然而傑·珠康巴主張只需觀想深、廣二派,因為這二派的加持傳承是經上師代代相傳,從未中斷過:喀鐸·洛桑貢窮(善慧小修)則認為,此係「集密」、「勝樂」、「怖畏」三種傳承:傑·昂旺強巴(語自在慈)和喇嘛雍增仁波切則主張以「噶當十六明點」32和「甘丹耳傳」這二種傳承為主。

  將上述五種傳承合起來觀想的教授深要,是我上師的口授。這裡我將毫無保留地為大家揭示這一殊勝耳傳教授33: 中央除「金剛持」外,從至尊文殊至自己上師之間的諸位上師,均觀為文殊相,上下重疊成為一行:其右側觀父續「集密」和「怖畏」上師傳承,分二行上下重疊;左側為母續「勝樂」上師傳承和「十六明點」上師傅承,也分二行上下重疊,共觀五行。傑·喜饒嘉措(慧海)34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此外街有其他教授,大家應參考《噶當經函》、噶欽·南喀多傑(虛空金剛)的有關《供養上師儀軌》著作35、彩林雍增仁波切的《供養上師儀軌引導文》、《道次第傳承上師傳》,以及方纔所說的傑·喜饒嘉措的著作等。

  新、舊噶當派上師的安置法中,也有一種很特別的教授。以上為觀想諸位師長。

  然後,在第一層四辦蓮華的前辦上,觀「集密聖派不動三十二尊十,右辦上,觀「金剛怖畏十三尊」;左瓣上,觀「總攝輪魯伊巴派六十二尊」,後辦上,觀 「具顱喜金剛九尊」。或者按照教授:右辦上,觀父續之王「集密」,左瓣上,觀母續之王「勝樂輪」;前瓣上,觀雙具父母二續扼要的「金剛怖畏」,無論如何, 如果我們心力所及,應觀能所依全圓曼荼羅。不然的話,應觀能依天全圓主尊眷屬。再不行的話,單觀主尊亦可。

  其次,於第二層蓮華上,觀以「時輪」為上的無上部各本尊;第三層,觀瑜伽續本尊;第四層,觀行續本尊;第五層,觀事續本尊;第六層,觀殊勝化身相佛;第七層,觀菩薩;第八層,觀緣覺;第九層,觀聲聞;第十層,觀勇士和空行;第十層,觀護法眾。

  在資糧田諸尊的三處,安置「三金剛」自性三種子字:即頭頂上安置身金剛「毘盧」體性的白色「嗡」字等等36(帕繃喀大師又說,雖然唸誦儀軌中未明言,但也應在臍間安置「寶生」體性黃色「娑」字,和在密處安置「不空成就」體性綠色「哈」字)。雖說「三金剛」是佛所獨具的特法,但因為資糧田中的聲聞,緣覺等,只是化現為聲聞等相而體性即佛,所以也可以安置三字。又當了知資糧田諸尊均繫上師的變化。此外,也有觀資糧田諸尊都是「三重薩綞」的教授。 

  (帕繃喀大師說,觀資糧田諸尊時,應具如下三要:⑴ 在意想上,應妥善觀想;⑵ 在正信解上,應想「此即某某上師或本尊等〕;⑶ 在信心上,應想資糧田為殊勝福田。)

  像這樣觀想完畢後,次當迎請「智慧尊」,但是實際上,並無迎請的必要,因為只要我們生起信解,佛便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經中說:「誰若重信解,能仁住其前。」我們在辯論時所說的:「沒有佛的證量不能緣及的地方」,對理解這一點很有幫助。知果配合密法關要來講的話,則更容易理解。由於證雙運位者身心成為一體,所以他們智慧遍及的地方,身體也一樣能遍及。經典中說:

  「智於剎那間,周遍所知輪。」

  以及:「智所周遍處,身亦遍所有。」

  由於自己面前這個地方,為佛的一切智所周遍,因此佛身也周遍於此。所以,除了因為自己的業障看不見外,我們只要信解觀想,資糧田諸尊就一定會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和無著觀修彌勒37以及月官觀修觀自在的故事是一樣的。對於佛來講,他們是不必花力氣降臨於某地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印在有水的器皿中一樣,只要我們一觀資糧田,他們便自然——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見他們,就像泉眼和祠堂中有龍、厲鬼等居住而我們卻看不見一樣。

  由於所獲加持的大小和積輻的多少,視有無「面前真有資糧田」這一信念而定,所以為了消除「面前並沒有皈依境」這樣的疑慮,或為加強信解之故,我們應迎請「智慧尊」。在口誦「惟願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時,想具足智、悲、力三種功德的資糧田諸尊,個個大顯神通降臨此處,如《摩竭陀賢女傳》中所述38。 此時觀資糧田諸尊心間種子字放光,從十方諸佛心間各請一整體資糧田前來,合併為一個資糧田後,叉分化無量,資糧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體資糧田融入,所以當信解資糧田每一尊均為普攝皈依處的體性。我們這樣修的話,就不會對資糧田諸尊作優劣的分別,另外也有將來道位與果位的緣起在裡邊。作「勾」、「入」,「縛」、「喜」則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聖眾

  資糧田諸尊本身並無需要清淨的罪障或污垢等,但為了淨治我們自身的罪障,應沐浴資糧田聖眾,如經典中說:

  「法身雖無垢,恭敬承事故。」

  觀想浴室的方法有許多種。此處配合無上部修法,觀浴室為四方四門。門外有牌坊,室內有四條寶柱承托屋頂,頂下飾有珍珠寶蓋,此外沒有其他屋頂。室內中央為浴池,水晶地基上鋪滿金沙,池底中央較周邊為高,形如龜背,再者如無上部總軌,觀木座或獅座,數量與資糧田諸尊數相等。浴池的三面有三座階梯,每座有四級,周閡行寶台和掛衣服的寶衣架。此外觀想將用作供養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們有浴具39的話,可在浴盤巾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鏡面上畫兩條橫線和兩條豎線,成九格狀。然後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點一點:九格表浴室,五點表五部佛。

  在唸到「珍珠傘蓋具光焰」的句末停頓處時,觀資糧田諸尊如鳥飛降,或由梯而下進入浴室。諸尊降臨後,從自心間放出無數供養天女,以三個為一組,分別從事沭浴,塗香和獻衣的工作,這是根據密宗的規炬來修的。

  觀想供養天女舀取池中的水為聖眾沐浴,由此資糧田諸尊心相續中產生大樂。浴畢擦身時,和開光法一樣,觀天女用浴巾碰觸資糧田諸尊的額、喉、胸間和雙肩五個部位,同時唸咒。想諸尊身上所有的濕氣集中於這五個部位,然後擦乾,這和我們洗澡要從頭到腳地擦是不一樣的。塗香時所供的香,色澤如金、香氣優雅,質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隨後向無量聖眾奉獻各色新衣,或寂靜裝,或忿怒裝。特向仲敦巴大師供養猞猁皮袍、外褂藍布。為表三士道攝於六度之中,衣帶纏繞腰部六圈,這樣觀想有極大的緣起關要。然後也可向資糧田諸尊供養各自的飾物和手幟。

  念「悲憫我與眾生故」等時,觀想資糧田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樣安住。那些換下來的舊衣服,化為黃光融入自己眉間;或作為各自應得的聖物,分發給六道眾生的代表。觀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處,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為人最貪,所以觀想池水變為眾人所需的一切資具。最後想浴室等化空、成無所緣。

  第五加行:攝集積淨關要—奉獻七支及曼荼羅

  積福淨罪十分重要!格西鐸巴說:

  「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克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諸有為不安住故,終當生起。」

  涉及積淨關要的七支與曼荼羅修法,在我們修行的自始自終都極為重要,有些人輕視這些修法,認為只有那些不能廣修善行的人才修這些法,或只是視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這些想法是錯誤的。由此七支之門,依靠上師諸佛菩薩最上資糧田、修習積福淨障之法是最殊勝的,在顯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這個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極重要的:四種續部均說應修「七清淨」,無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說應由敬禮,供養等七支之門積福淨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為在沃喀修習積淨,才生起殊勝證德的。像這樣,如果相續成熟的話,我們便能很快地生起證德。

  (帕繃喀大師又詳細解釋說:登地菩薩們也以勤修積淨為主,如初地菩薩變化出一百個身體,到一百個佛剎中奉獻供品。同樣的,二地、三地等菩薩也依次變化出更多的身體,作更多的供養,直至成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這些人自然就不必說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顯、密二者中是積淨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種:打個比方說,過失成熟,猶如膿包行將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實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說:「若不積福則如無潤之種」,因此我們應該配合修所緣相,由七支之門勤修積淨,光修一些相似道全無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說,有一輛由七個零件組成的車子,如果少一個零件的話,車子便無法開動:同樣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達不到積淨的關要。

  禮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為禮敬。禮敬分身、口、意三種,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頌文依次對此加以說明。各引導文中說,當觀自己化身無量,每一身體有無數的頭等等。如果這樣觀想不太容易的話,可以意想自己無始以來所受取的無量身體、均現人相而作禮敬。

  「於一塵中塵數佛」等一頌,意為所有佛陀能同時安住於同一粒微塵中。譬如,一百個人同時看一粒麥子,在這一粒麥子中能同時趣入一百個人的眼識;同樣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時趣入同一粒微塵,在一粒微塵中有多少智慧趣入就有多少色身趣入,這是因為諸佛具有雙運功德、亦即風心同轉所致。

  如果是出於對資糧—一的恭敬,那麼我們即便是豎一下手指也是身禮敬。身禮敬裡面有幾種不同的頂禮法:「蜷禮」,為五體41投地;「展禮」,為全身仆地。

  「展禮」係出自《華嚴經》:「善財童子如樹木倒地、全身仆地而作頂禮。」關於頂禮的功德,《辨業經》中說有十種功德,例如:形體美妙、身色如金等 42。 此外,經中說,頂禮所獲的福報是:頂禮時身體所壓地下塵沙數量的一千倍即將來受生為轉輪王之次數。這種「展禮」法也見於密續,且是班欽那若巴的頂禮規炬。普覺‧昂旺強巴曾說:如果相信頂禮有這些功德的話,你會希望自己的身體比現在的長得更大一些、手腳更長一些。

  兩手掌心合攏成扁平狀是外道禮拜法,我們不這樣作。頂禮時應空心合掌,將大拇指放入掌內,外形如摩尼寶。像這樣將雙手置於頭頂、眉間、喉間和心間,能分別感得佛的頂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語和一切智佛意。頂禮具有積福和淨罪雙重功效,所以能清淨頂禮者的身、口、意三門罪障。如果仆下時將手指蜷攏,據說是感生圓蹄畜生之因,所以應將手指伸開,鋪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縵網相」。手與額頭應碰地。起身時應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樣靈活,這有迅速超脫輪迴的緣起關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僕在地上的話,將感生為蛇等腹行類有情,所以頭碰地後即應起身,不要將休息和頂禮混在一起。前後二次頂禮之間,身體應完全伸直,不然的話,背稍有點駝即當感生為畜生等駝背類有情。

  為了積福,我們每一次頂禮都要如法地來作,不要為了追求數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師開創的教規中,前行不以十萬等數量為主,重質不重量。某些聲稱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萬次頂禮時以最偷懶的方法來作,這樣做是不對的。在成佛之前,我們需要不斷地積福淨障,對於初業行人來說,更要化畢生的精力勤修積淨!與正修比起來,積福淨障更為重要,如果以為前行已經完成而可以放鬆休息的話,那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們勤於積福淨障,就不一定要為了達到十萬這個目標,而將身體搞得很累:心理負擔很重。以前有四位閉關者同修前行,當其他三人完成定額時,有一個人還遠遠落後。在問及已完成多少時,他反問道:「難道你們最關心的只是些數字嗎?」當然最理想的,是我們在保持如法頂禮的同時,能有較多的數量。計數的目的只是為了隨喜自己的善業。

  總的來講,禮敬之事也可以附帶地或偶然地來作。例如,我們在路上遇見身、語、意所依等時,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禮敬。對於一位善於修持的人來講,身體的一切運動都能轉化為修法。

  供養

  第二供養支,即「以諸妙華妙華曼」等三頌。假設我們有一塊極為肥沃的上地而不去耕種、任其荒蕪一年的話,我們將會對此備感可惜;但如果我們不在資糧田中積集福德的話,將比這個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們所修之善至少應以希求後世之心來攝持,不然的話,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為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們對佛積集禮供等福德的話,就算連希求後世之心都沒有,也決定成為獲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3之力能得殊勝之果。譬如,對於良田來說,即便我們不善於耕種,但由於上地肥沃的關係,也照樣能結出果實。

  「塗香」,即由煎煮各種香料所製成的香膏。「妙華」等為「有上供養」。「最勝莊嚴」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頌之後。「燒香」為單一的熏香,如純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積」,即香粉堆,另一種說法是:「積」是指裝有香粉的布袋,將之繫在華蓋上,使香氣隨風飄散。《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七種供養,即「妙華」等七種。

  諸佛菩薩以發心和願力所變化的所有微妙供具,為「無上供養」。雖然我們現在無法來作這樣的供養,但還是有別的東西可供:即《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的「受持正法」和「發最上菩提心」二種:加上《大悲白蓮華經》中所說的「一心專修所聞法義」,共為三種。根據上師教授,可再補充一種:「善根轉變為貢品而奉獻之」。我們可以奉獻這四種「無上供養」。

  從受持教、證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羅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無上供養。

  「一心專修所聞法義」,是指將所聞、所記的法義立即用於實修,我們應效仿京俄瓦大師閱《毘奈耶》而扔皮革的故事。如果我們想等到黃道吉日等一切條件都具備了再開始修法,恐怕到死也等不到這麼一天。從打掃住處開始,我們懂得怎樣作後,便馬上去實修,這即是「修行供養」。所以,那些學大論的人也應實修所聞的法義、一心專修,千萬不要成為像布頓仁波切(寶成)44、所說的那種人:

  「惟求自勝凌辱他,諂誑惡口具壞心,
  說諸綺語令他惱,如是辯論地獄因!」

  「善根變為供品」,即如「清淨戒律大海中」等及「聽聞大海閼伽漩」等頌文中所說,觀聽聞等善根變為供品之相而作奉獻。《供養上師儀軌》中,也說觀想眾善根變成花園之相而作奉獻,即「實設意化如意海」等頌文中所示。

  「發最上菩提心」,即發心後為令諸佛菩薩歡喜而作奉獻。以上四種也是「無上供養—,是我們現在所備可以供獻的。比這些更為殊勝的供養是沒有的,所以我們這些出家人應以奉獻「修行供養」為主,只需勤供已有的這些便可,不必因為沒有財物供養而去冒「邪命」的險。

  此外也應奉獻卓隆45。《聖教次第》中所說的那些供養:

  「身,塔、現前、非現前,自作,教他、財、廣大,非染修行供養十。」

  獻曼荼羅

  (帕繃喀大師說:《樂道》與《速道》在此處獻曼荼羅,與《妙音口授》不同。《樂道》和《速道》是先獻供養,後獻曼荼羅;《口授》是按照向上師等奉獻禮品的規矩,先獻曼荼羅,後獻供養。)

  「曼荼羅」譯成藏文為「金廓」(譯音):「金」意為心要,「廓」意為取,合起來別「取心要」,內含深意。

  關於曼荼羅的形狀,可以根據所修的事業,採用四方形等樣式46。某些人聲稱,外在的供養比起內在的修持並不顯得重要,但在密宗的《事師五十頌》中卻教導我們說:

  「合掌持花曼荼羅,敬事開演上師尊。」

  以前瑜伽自在吉祥貢巴瓦(曾入定七日)出定時,久未供獻的曼荼羅上已積滿灰塵。那日正好仲仁波切來訪,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問道:「你為什麼不供曼荼羅呢?」貢巴瓦回答說:「我一直在專心內修所以忘了。」仲仁波切聞言呵斥道:「你在胡說些什麼!阿底峽比你修得要好吧!但他仍然每天三時供曼荼羅。」從此以後,瑜伽師對獻曼荼羅特別精進,後來生起了證德。

  關於曼荼羅的質料,如果我們富有的話,可用金、銀、銅等製成;不然的話,用石板,陶瓷或木頭亦可。宗喀巴大師在沃喀時所用的曼荼羅就是石質的。至於放在曼荼羅上的「堆」,最好是用珍寶、穀物和香藥,不然的話,用石子和砂子等亦可。如果我們有錢,應選最好的來供,這樣能積較大的福德。曼荼羅的尺寸越大越好,最小不可小於自己的茶碗。每年或每月之中,我們至少一定要供一次曼荼羅。

  具體作法是:首先用食指醮一點「牛淨物」47或 香水,然後用大拇指按住曼荼羅中央,以食指在周圍畫個圈。或者反過來作:用大拇指醮一點「牛淨物」或香水,然後用食指按住曼荼羅中心,以大拇指在周圍畫個圈。正供時,左手握籽捏住曼荼羅底邊,以右手腕擦曼荼羅表面:向外擦多次時,想像擦去罪障;向內擦三次時,信解獲得身,語、意加持。

  次按規矩設置各堆。關於曼荼羅東面的認定有二種說法:一說朝供養境的一面為東:一說自己前面為東。供養時,應以朝向資糧田的那面為東;祈禱時,則以面向自己的這面為東,表求賜加持之意,當以後者為上。

  卓貢卻帕(眾生估主法聖)48的規炬是設三十七堆曼荼羅:須彌山王、四洲,八小洲、眾寶山等四、七寶、寶藏瓶、嬉女等八,加上閂,月、傘、幢。宗喀巴大師教派則修二十二堆。二十三堆曼荼羅和二十五堆曼荼羅的區別是:計下計大自在金剛地基和外鐵圍山二堆。

  供曼荼羅時,我們應按照《俱舍論》中的描述,來觀想須彌山王與四洲。因此,我們應當詳細瞭解《俱舍論》中所說的世界形成情況,至少也要知道個大概49

  (帕繃喀大師隨後簡略地介紹了一下:)

  須彌山王周圍有七大海、七金山及鐵圍山圍繞,中央為四寶所成的「須彌山王」。「東洲」白色,「南洲」藍色、「西洲」紅色、「北洲」黃色。觀想這些洲中,「珍寶山」等寶物堆得滿滿的,這四種好像是各洲特產似的,所以放在各洲堆之上。「滿願牛」的體性是寶,它所出的糞尿全是金子;「自然稻」是一種沒有殼等的糧食,晨割夜長、夜割晨長。在二十五堆中,考慮到這些已間接地與各洲一起供了,因此不另外設堆。七寶,即如「瞻部河金善製成」等所說,置於靠近須彌山王堆的四方四隅。「嬉女」等八天女住在須彌山王的層級上,可置於前面八堆之上。在二十五堆中,考慮到這些已包括在須彌山王中一起供了,所以不需另外設堆。「日」、「月」分置右方與左方50;「眾寶傘」在後方;「尊勝幢」在自己前面,這樣放置有緣起的關要。或是「日」在西,「月」在東,「傘」在北,「幢」在南,這樣放另有一種緣起。天、人所珍愛的一切財物均堆放在須彌山王中央,與曼荼羅一起奉獻。

  觀想曼荼羅中可包含整個世界,曼荼羅沒有變大,四洲與天界也沒有變小。彩玲雍增仁波切對此舉例說明道:當他住在扎什倫布時,曾在茶碗中的一個小水泡中看到整個人瞼。我們也可以像一顆玻璃珠中能映現整個面龐、或針孔中可見整座山等那樣來觀想。

  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合為一個「無量世界」,一千個「無量世界」合為一個「海」世界;一千個「海」世界合為一個「海相續」世界。

  「香塗地基」等一頌,我猜想是「常啼」供養「法聖」菩薩時所誦的偈頌,但尚待核實。這裡有「觀想佛土」和「觀為佛土」二種唸法:第一種中的「佛土」作供養境佛資糧舊解;第二種為觀想為佛上然後奉獻之意,因為須彌及四洲等穢上足下堪供養的,所以我們應剎那將彌須及—一洲等穢上轉變成淨上後再作供養。如果我們這樣來觀想供養的話,便能獲得供淨上的功德。

  達波的曼荼羅偈頌中,說「供伴梵王具律儀」等,意為自己如果是具戒比丘的話,在供曼荼羅時應觀梵天為助伴:如果不是的話,應觀比丘和梵天為助伴。但因為須彌四洲是有情共業所成,所以我們可以將白業所成的那一份增上果須彌四洲作為供養,不必依靠梵王的幫助。

  如果我們觀想力較大,可觀百千萬個四洲等,不能的話,只供一組亦可。如能好好地供曼荼羅的話,我們便能獲得供真正須彌四洲等的功德。例如,「法阿育王」的前生中,有一世年幼時,將沙土信解為黃金供在「善觀」佛的缽中,於是獲得供金的功德,後來能在一夜間建成一千萬座舍利塔。所以,供曼荼羅能容易地圓滿資糧,也不會犯諂誑等邪命的過失,沒有比這個更為殊勝的積福方法了。當知此銅盤中具有如此大的關要!

  結行中,傾倒曼荼羅堆有二種方法:求加持朝內;除中斷向外,我們可酌情採用。

  此外當知不以數量為主而以觀想為主。如果我們想計數的話,可以在此處供養的時候作,配合《皈依發心頌》誦「香塗地基」偈,供養須彌山王,四洲及日、月七堆。吉祥女比丘尼51因為供曼荼羅而親見大悲觀自在,宗喀巴大師也因為在沃喀卻隆供曼荼羅等發大精進而證得中觀正見,所以我們大家也應勤修此法。

  註釋:

  1、引自《親友書》,漢文有三種譯本:《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劉宋求那跋摩譯;《勸發諸王要偈龍樹菩薩撰》,劉宋僧伽跋摩譯;《龍樹菩薩勸戒王頌》,唐義淨譯。

  2、位於拉薩以南的洛卡地區。

  3、即聖龍猛與提婆、佛護、清辯、月稱四弟子。

  4、即小孤薩黎。此句出自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第傳承上師啟請.開勝道門》,參見本書附錄《有緣頸嚴》。

  5、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6、即漢譯《觀無量壽佛經》。

  7、儀軌中僅言及礫石,但後二者也時常出現在經典中。

  8、參見《普賢行願品》。

  9、即《大方廣佛華嚴經》。

  10、據說這部神奇的經典係文殊智慧的化現,只有像溫薩巴等格魯派最優秀的傳承主持者才能發現和閱讀。

  11、十五世紀晚期至十六世紀早期。

  12、參見宗喀巴大師的《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法尊法師譯。

  13、1 身自在;2 語自在;3 意自在;4 神變自在:5 處自在;6 周遍自在;7 欲自在;8 功德自在屬殊勝悉地。

  14、克珠.丹巴達吉在《般若總義》中解釋說:「勝義諦中二相隱沒之大乘聖者心王意識,復是無住涅槃圓滿意樂之見行二者中屬於見分之智,乃勝義發心之相。」

  15、《般若總義》中解釋說:「為利他而心緣圓滿菩提,且與希求自身圓滿菩提之慾相應之大乘人心王意識,見行二者中屬於行分之大乘道入門智,乃世俗發心之相。」

  16、指靜命論師。

  17、指蓮華生大師。

  18、密宗集密龍猛派生圓次第中某一階段的修法。

  19、代表刺弒朗達瑪的密宗行者角色。

  20、即閻羅法王。

  21、一種藍色蓮花。

  22、又稱七條衣,是沙彌和比丘平常穿著的上衣。藏地現在通稱法衣。

  23、又稱五條衣、僧裙。

  24、詳情請參閱克珠傑的《集密生起次第.悉地海》。

  25、心間,觀上師識蘊體性「不動」;臍間,觀上師受蘊體性「寶生」;密處,觀上師行蘊體性「不空成就」。

  26、心間,觀上師水大體性「摩摩枳」;臍間,觀上師地大體性「佛眼」;喉間,觀上師火大體性「白衣母」;頂間,觀上師風大體性「度母」。

  27、眼為「地藏」:耳為「金剛手」;鼻為「虛空藏」:舌為「觀自在」;身為「除蓋障」;意為「文殊」:筋脈為「彌勒」;關節為「普賢」。

  28、雙肩、雙腕、臀部兩側與雙踝。

  29、色為「色金剛女」:聲為「聲金剛女」:香為「香金剛女」;味為「味金剛女」;觸為「觸金剛女」。

  30、佛的殊勝化身在世界上示現的十二種事業: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圓滿誕生;4、少年嬉戲;5、受用妃眷:6、從家出家;7、行苦難行;8、趨金剛座:9、降伏魔軍;10、成正等覺;11、轉妙法輪:12、入大涅槃。

  31、左手為「無能勝」;口為「馬頭」;金剛為「除礙」;右肩為「不動」;左肩為「欲王」:右膝為「具藍杖」;左膝為「大力」;頭頂為「頂髻轉輪」:二足心為「妙害」。

  32、噶當派早期單傳的一種密法教授。

  33、參見本書附錄《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

  34、1803-1875。

  35、《供養上師與大印合修法引導筆記》。

  36、喉間安置語金剛「無量壽」體性的紅色「啊」字,心間安置意金剛「不動」體性的藍色「吽」字。

  37、以前無著為見彌勒,觀修十二年方才如願。本尊告以十二年中他隨時在其面前,但因障故不能得見。

  38、昔摩揭陀給孤獨長者之女「賢女」,遠嫁他方一外道王族。但因其信心與祈禱之力,佛陀及其聲聞弟子凌空飛來、各顯神通,為其說法。「惟願一切有情大依怙」等一頌即賢女當時所說。

  39、主要包括水壺、鏡子、盆子等物。

  40、無上瑜伽部特別修法二次第中的第一次第。

  41、頭、雙手、雙膝。

  42、其餘九種為:1、聲音和雅、出語敦肅;2、得眾眷屬;3、天人敬愛;4、具大威勢;5、值遇顯貴:6、遇佛及徒:7、獲大財富;8、受增上生;9、速證涅槃。

  43、《俱舍論》列舉了四種田,即布施後能產生較多功德的四種對像:1、有情田:2、饒益田;3、痛苦田;4、功德田。「佛田」屬功德田。

  44、1290-1364。

  45、法名洛卓迥乃(慧源,十一世紀人),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之一。

  46、息災為圓形,增益為方形,懷攝為半圓形,降伏為三角形。

  47、黃牛所出糞、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物總名。

  48、法名為洛卓堅贊(慧幢),薩迦五祖之第五位,漢籍中稱為八思巴。

  49、另請參閱格鄔倉.洛桑絳央蒙朗的加行法引導《文殊上師密意莊嚴》。

  50、指修行者本人的右方與左方。

  51、此著名比丘尼成就者係出生於印度某王族,早年因染惡性癩病離家出走,在偏僻的山林裡苦修十二年,最後親見大悲觀自在。由他傳出的大悲觀自在修法,成為吉祥女比丘尼派。

02-3-20 20:2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