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次第講座
上日下 常法師主講
這一堂,我們講道次第的第十講,講啟發出離心,從上一堂我們談到皈依以後,正皈依是法,說皈依法,最主要的是了解什麼是如法,什麼是非法,然後依法如法去做,造了白業善業可以上升,反過來會墮落,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自然我們會很認真的,檢查我們的心裏以及行為,不過這樣雖然可以避免墮落,可終究還在三界輪迴當中,從更深一層的意義去看,只要你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生死的苦性一動都不動,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徹底的解決。所以今天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出離心,大綱分五點,啟發出離心:
一、出離心的定義;
二、為何要發此心;
三、發此心之方便;
四、發心已應修之行;
五、錯誤之邪執應知應防。
出離心是真正拿佛法來說的,對佛法的第一個基本的了解,是皈依了解的業果,可是從解決生死輪迴這一點上來看,出離心是它的根本,前面是個基礎,如果對出離心有誤解,後面所有的東西完全不可能,所以特別關於這個可能的錯誤簡單的說一下,現在我們照著這個次第,一點一點說。
第一個,什麼是出離心?也就是出離心的定義。出離心是自己的內心裏邊的一種決心,這個決心並不是很情緒的。啊,今天碰的一點,而是上面經過這樣的,非常理智的一步一步、很有次第的如法推進,真正感受到世界,即使你造了善,上升到天上,對不起,還在生死輪迴的束縛當中,到最高的非想,非非相天,八萬四千大劫,它最後還是要掉下來,而在那個天上,在定當中的時候時間很長,在定當中感覺到就像我們睡覺一樣。當你真的入定的時候,感受是非常快樂的,可是睡了一覺醒過來,一小時也是睡,一天也是睡,你八萬大劫也是一樣,回過頭來還是要墮落,所以內心中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一定要徹底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因為了解生死輪迴的本質是苦,那怎麼辦呢?要求得涅槃之樂。
二、發這個心呢?分二點:
(1) 出三界之因;
(2) 大菩提心之前導。
當我們了解了這個世間的可惡可悲以後,就想辦法,一步一步的努力,這個有一個特點,假定我們對生死的輪迴並沒有強烈的,要跳脫的心,沒有力量推動我們去策勵。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感覺這個地方的不理想,雖然不理想,也覺得馬馬虎虎還可以嘛,這種情況之下,人的習性就會讓你停在這個地方,所以如果說沒有一個非常嚴肅的正確的認識,策發強有力的,決心跳出來的心,沒有力量推動我們要努力的一步一步深入。修行是一件苦事情,所以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非常強有的出離心,才能夠推動我們。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假定沒有這樣的出離心,就不會決心要追求真正的,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寂滅之樂這樣心,就好像一般人對自己的家,蠻可愛啊!雖然有一點麻煩,乃至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最後還是捨不得,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情。所以這樣的原因,這個是對自利來說,所以你真的要想徹底解決生死輪迴,這個必不可少的。因為看見三界輪迴當中的根本意趣不理想,進一步因為看見自己沉在這個裏邊,而更嚴重的麻煩是,明明這是絕端痛苦的一個境界,我們卻偏偏不知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四十二章經》上面說:“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把你關在牢獄裏面,你一天到晚想逃,可是把你綁在家裏面,妻兒子女,你從來不想離開這個地方。現在三界當中,綁著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明明是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了解了,原來三界是這樣。我們常說魚餌、魚餌,那比起魚餌遠來的可怕,所以從自己認識了,決心要想透脫。進一步推它及人,那時候才談得到悲心,要幫助別人,所以對自利來說這個是根本。然後呢?
對大菩提心來說也一樣,沒有這個,我說去救人,你救什麼?如果說你不了解生死輪迴的真象,沒有出離心,你自己還覺得蠻快樂,我去救你,快樂的事情還要你來救嗎?這不是很荒唐嗎?所以真正的大菩提心,它最主要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說一個為自己。一個把這個層面,不管是用悲心來看,用智慧來看,他要把這個問題更深遠的,徹底解決推已及人,所以才要發救一切眾生,從生死輪迴當中跳出來,這是大菩提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也就沒有,進一步說沒有菩提心,這是求成佛的因,佛的果也絕對不會出現。因此說為什麼要發大菩提,也就是說大菩提對我們真正求解脫的人,不管是你從自己來看,或者是幫助別人來看,絕端重要絕端重要。這個也說明,出離心是一種非常強烈的一種意志。它是有一種絕對積極的進取心的,絕對不是世間說,很消沉的一種意志,平常說一個人失意,覺得世間一無是處,還是出離修行算了,可能是這樣的原因,使他跨進佛門。但是憑這個心就算修行,那是絕無是處,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有人告訴我,師父,某人有很強的出離心呢!我聽了很高興,我特別請人安排和他談一談,後來才曉得,不是出離心,是失戀了意志非常消沉。我們把這個看成出離心,是多麼的荒唐,這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它是經過非常嚴密的意志的抉擇,他可以棄捨世間以為最好的東西,可以走大家覺得最艱苦的這條路,這才是出離心。進一步說,為了救一切人以這個心,還要推廣去,這是菩提心,所以這個我們千萬不要誤解。我順便把第五點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了一下,既然我們了解了這個,重要的是,怎麼去啟發它呢?下面說。
二、 發此心之方便:
(1) 由苦集諦流轉生死門中思惟;
(2) 由十二緣起流轉門中思惟;
今天我能講的是前者,這個十二因緣就不談它,下面緊跟著要講的就是從苦集諦當中。先談思惟苦諦,然後再談思惟集諦,我們曉得苦就是我們在三界當中,造了種種的有漏的業以後,必然感的果,這個業的因是什麼呢?我們稱為集諦。所以集諦是因。感的果是苦諦,照理說應該是先因後果,但是我們談這個問題,反過來先講苦諦,然後講集諦,佛告訴我們苦集滅道,他為什麼會倒過來,這有它非常重要的原因,並不是不順因果次第,這個是本論《菩提道次第論》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修行次第,調心次第,這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一般凡夫,無始以來沉輪在這生死苦海當中,沉倫的根本原因是無明,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明明這是痛苦的事情,我們卻樂此不疲。我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有的人嗜好抽煙、迷幻藥,這些東西對我們有非常大害處的,但他絕對不在乎。我們現在看旁邊人是如比,實際上深一層去觀察自己亦復如是,所以這個才是真正非常可憐的一件事情。假定說這個地方不認識,他心裏面不會想從這個地方跳脫出來,因此談其他的問題都是空話,我自己也有過很有趣的一個經驗。我曾經介紹人家學這本論,有這樣的一個人,她家庭一切都很順利,正因為順利,先生也很好,孩子也很好,事業也不要做,她覺得很空閒,所以聽了很高興,也跟著來,透過人家,她自己也聽過,乃至於透過人家說啊,她覺得這本書很好,有一次來談這個問題,我直截了當的問她,你是不是感覺這個世間很不理想呢?她說不對啊,這個世間很理想啊!我一聽,這個話就說不下去了,世間很理想,她學佛為什麼?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漢地,最近佛法已經慢慢慢慢的墮落了,墮落到已經幾乎是最糟糕的時候,曾經禪非常的興盛,雖然盛興,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候苦參力究,把全部精神投注下去,到後來慢慢的變成個理論,理論到什麼程度呢?有這麼一句話:“吃得灑肉飽,來行紳士禪。”文人雅士都覺得這個禪,是多麼高明,怎麼我可以不知道呢?所以他也應該學一點,那怎麼辦呢?吃飽了灑吃飽了肉玩夠了,到廟裏跟老和尚談禪,就這樣。這是為什麼原因,我們一開頭先點出世間的真相、苦,當真的感覺到這個苦以後,內心上說明啊,我這麼迷感啊!所以他才會引發他決心從這個痛苦當中跳出來,
那因為跳出來,所以才進一步去找,那這個原因在哪呢?就比如說我們身上有病,我們不知道不願意跑著去,很忙嗯,這個不是麻煩嗎?可是當我知道有病了,我願意找醫生,找醫生就一定把那個病根找出來,所以有認識了這個苦,苦諦以後,然後呢!進一步才會有決心去找集諦。對苦的原因真正認識了以後,才能對症下藥。假定這個找不到的話,你也不願意去找醫生,找醫生的話,也不曉得病根在哪,醫生問你,我也不知道,覺得蠻好嘛,那病怎麼看法,自然而然也無從對症下藥。這是為什麼我們在這地方一定先談苦諦,再談它的原因集諦。佛說此是汝應知啊,既然曉得了苦要透脫出來,原因在哪?這個是集,這個因啊,你要把它斷除,為了斷除再去修道,為什麼願意去修道,那個時候一心一意求透脫出來出離心,策發出離心就從這兩點談起。
下面談一談苦,這個苦啊,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談,看那個大綱上面說八苦、六苦、三苦,那麼這個八苦呢?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八苦交煎,任何一個人,這八樣東西在交煎,你可以想像,交相逼迫,逼就象油鍋的煎熬一樣的痛苦,但是我們感覺不到。八樣;(1)生;(2)老;(3)病;(4)死;(5)愛別離;(6)求不得;(7)怨增會;(8)五陰熾盛。前面四樣是從來無法避免的。對一般人來說,生,我們都不知道,等到你能記得的時候,早就過了很遠的一段時候了,記不得有沒有苦,所以我們只能透過佛經讓我們了解,最主要的是人生無限,雖然我們不了解,可以不斷的去鑒別,去透過佛經去思惟,可它有很多內涵,這裡我就不細說他,老呢?我不能說人人都有,一般人都會碰到這個問題,也許有的人不到年紀大就死掉了,他也許還會覺得很幸運,老既然苦我倒避免掉了,這個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人,最主要的是智慧年齡是可貴的,年齡輕輕就死掉,像畜性一樣,非常可惜,非常可惜的!我們要增長我們的智慧年齡,偏偏還有老苦當前,經論上面很詳細的說。你們在座的年輕人都無法體會,對我來說我就感覺很深,當初我看的時候,覺得老苦一條一條,好像蠻好玩的,他明明告訴我們很苦,我倒是覺得好玩,等到老逼到身上的時候,才感覺到,所以經論上說,老苦幸好它是慢慢來的,假定一口氣來的話,沒有一個人受得了。我現在真是越來越感覺到這樣的一個特點,現在也不去細述它。病,我想人人都會感受到,死,我們也沒體驗到,不過死是人人怕的,比較起來死是容易說,你世間所得集很好的,圓滿的,所謂財富會消失啊,通通丟掉,你的親屬沒有一個人能夠幫你忙,你的圓滿的朋友,附屬、長官、下屬也一樣,乃至於你自己的骨肉,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保得住,而且徹底的通通放下,還有臨死的時候,通常經論上面叫鋒刀解體,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無始而轉永遠是這樣,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要對這個,要極深的去思惟,沒有人能逃得了,當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看得很深遠,那時候就放得下眼前的貪著。
這個四點下面呢?所以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一點一點來說明。你要的東西,愛就不會跟你在一起,會別離,反過來,怨偏偏碰在一起,這個求不得處處地方有這個苦惱,錢財固然是求不得,考試,名位自己想想看,會大小,有錢有錢人有求不得,窮人窮人也是這個樣。這個裏邊有它幾個對象。這幾個特點經論上面,它拿一個都很明確的說明,現在這裡呢?因為並不是寺院,出家人正修行的,所以我也不一條一條的細講,但是至少我們做為一個基本的認識,我們應該了解這樣。但是這個裏邊呢?最後叫五陰熾盛。五陰是老的說法,現在我們常說五蘊,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這有什麼苦啊?這個是根本,所有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面來的,為什麼原因,那麼簡單的說一下,這個第一個,因為有了這個身體以後,然後呢會造種種的輪迴生死之業,所以有了這個身體,將來的,未來的,無窮無盡的生死就跟著來,這是因為身體而來,第一個。第二個呢?這個身體當下本身,你是承受各式各樣不理想的事情,所以這個東西一在,未來註定你是受無限的痛苦,眼前我們都從感受到。還有呢?所有的痛苦,都是身體承受的。
第三個講苦苦,苦苦都是從這個上面感受的,第四個叫壞苦,什麼叫壞苦,快樂的事情會壞掉的,不長久的,最後一點叫行苦,一旦你有了這個身體以後,它自然而然這一個會永遠在這兒,為什麼?這個行苦的特徵是什麼?凡是有漏所感得的這個身體,這身體是隨業習氣而轉的,我們沒有辦法自己把握得住,所以一直在諸行無常,一直在變化當中,這個才是它真正的問題,所以真正要想發這個啟發那個出離心,對苦的真實的了解,我們必須定要把握住這個,這個八苦當中這是根本,平常的其他的苦,就是你稍微差一點,真的要去修行的時候,差一點沒關係。這個五蘊之苦才是真正的根本,如果說把握住的話,我們自然而然會有一個非常迫切的感覺,只要我這個身體本身還在,我一定要想種種方法把它拿掉,就像身上一毒刺刺在那個地方,你一定會想盡辦法拔出來,比什麼都重要的這種心情,所以這個是第一個叫我們用這樣的八種方法去思惟。
下面六苦簡單說一下,那麼這個六苦當中第一個叫(1)無定過;(2)無足過;(3)數捨身;(4)數結身;(5)數高下;(6)無伴過。第一個呢不能確定,怎麼講呢?就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啊,一下親,一下怨,一下做親子,一下倒過來,隨時隨地在變化。那我們想,今天一個很好的好朋友,比如這麼說吧,明天忽然之間反目成仇了,你會不會難過,也許我們平常的時候不太在意,可是當你想到特別是年輕人,這個人人都會有這種過程,正在鬧得不可交割的,這個應該怎麼說,如火如荼的時候,忽然之間男方或女方,他心裏面緣著別的人了,那時候你心裏面多麼的痛苦,等到你將來大了以後,你生意兩個人合夥,忽然之間拆夥了,他也跟你搗蛋,現世是這樣,我們也看得見,實際上的生死輪迴當中,更是如此。我在這裡講一個小故事,我們中國的祖師當中,有幾個非常了不起的,特別是賢首的杜順和尚,他是賢首的創宗大師,後來曉得他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唐朝初年的人,這個人的德行各方面,實在是非常了不起,所以多少人對他很虔誠的供養,有一個君士夫妻兩個對他非常虔誠,有一次夫妻兩個,晚年得子好高興,為了這個兒子嗎,特別跑得去供養這個老和尚,也把那個孩子抱過去,通常我們就看見,請老和尚的加持,這樣,老和尚也蠻歡喜,居然就抱著這個孩子,那天也不在那個廟裏,正好在外頭站在一個河邊,老和尚對那個孩子看了一下,叭一下把那個孩子丟在河邊,你們想喔,假定說你們事業一番,真的已經很成功,晚年得子,就這麼歡喜的供了老和尚,老和尚就把孩子丟到河裏,你不就跳出來啊,當然他也跳出來,結果妙呢,一看這孩子不但沒沉下去,忽然之間這個孩子就變掉了,一變他馬上改色,原來是他的一個仇人,一個冤家。他們夫妻兩人,以前曾經害過這個冤家,把他殺害了以後,把他的財產統統的搶了過來,結果他現出這樣身來,他說你還說不記得我,喔一看,現在因為老和尚的悲慈,我們這一段案子到此為止,就告訴他,他還不會再愛這個兒子啊,我想你們大概可以了解,我們生死輪迴當中,就這樣的無定過患。如果你們看過從《生命不死》這種書,也看得見就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一天到晚的這個變化,這是第一個,這個叫無定。
第二個呢?無足很妙。我們常常自己覺得,我們現在窮,稍微賺多一點錢,銀行存了一點大概就可以了,不管做很多事情,實際上永無飽足。妙的是越多越糟糕,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從小到大到死,所飲奶,飲母奶的汁大於四大海水,所拋棄的頭顱大於須彌山,儘管受了這麼多,但是會不會感覺得了夠了,不會,我坐在這裡,沒有碰到的時候,我說夠了夠了,一碰到的時候那個貪心大起,得不到的話嗔心大發,就這樣,這是第二個不足的過患。
然後麻煩的事來了,不斷的捨身,不斷是結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永無了期,在生死輪迴當中啊!高下,什麼是高下呢?一下生天,一下下地獄,一下你做主人,一下你做奴隸,像這種情況,如果說我們有一些事實去衡量一下,或你曾經做過,那時候你就感覺不一樣,我就想起來了,這一次的《福智之聲》上面有這麼一段文,好像這個人進入了公司啊拼,很得老闆的器重,把他幾乎全部的精神投注下去,一直一直上升,最後非常難做的一件事情,等到把事情做好了,他老闆就把他調開了,調開這是調一個閒職。他已經覺得很難受了,假定說跑到這方本來做得好好的,忽然之間跑去叫你去掃地,你覺得了嗎?可是世間就是這樣,經論上面太多地方告訴我們。這個上升的天人,天是多麼的快樂,快要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一看下一世到那裏去?墮落豬當中,這樣所以是高下。還有呢最後一個無伴沒伴侶,一直在這個地方,總之一句話,我們在三界輪迴當中,一定跳不出這種狀態,這個六點,如果我們把它簡單的說起來,也可以從三個方向去看,第一個呢,沒有什麼可以保證的,我們現在保險,那個都是騙人的東西,沒有,絕無可以保信之處,都是騙自己的,還有對這種安樂是永遠不會感覺到飽滿,最嚴重的是這個事情無始流轉沒了期,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再下面的話就是三苦,三苦說:苦苦、壞苦、行苦。這個是苦的感覺,這個是我不必解釋的,快樂呢?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實際上不是真的快樂。快樂的事情會壞的,當你感覺得快樂的時候固然好,等到壞的時候就痛苦了,這裡邊最後一個行苦,凡是我們是有漏業所感得的,這個苦樂是一種感受,這個感受一共分三種;一個叫苦受就是痛苦的事情,比如說打一下,跌一個跟頭跌得很痛,反過來快樂還是一種舍受,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平常我們極大部分狀態當中,就在這個舍受裏邊,眼前雖然並沒有這樣的苦果的感受,但是因為我人這個本質,是有很多的煩惱種子隨著來,佛經當中特別叫粗重,如果說你們稍微有一點點的寧靜的修學,學定,那就很容易感覺得這個粗重,是多麼的麻煩,多麼的痛苦,他永遠跟著你這樣,原則上凡是我們由業煩惱所感得的這個果報,他永遠沒辦法自在,因此呢是諸行無常,而且所有的煩惱也是跟著無窮無盡的來,這個就是行苦的特徵,在這裡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最主要的還是這個行苦,所以這幾個苦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行苦,一個是我們這個身體,或者我們叫五取蘊,五蘊熾盛,熾盛這兩個苦是最重要的。而且當我們真正遇見那個境的時候,有苦樂的感受的時候,又有一個麻煩來了,快樂的事情增長我們的貪心。失去捨不得,痛苦的事情增長我們的嗔心,還有不苦不樂的時候,增長我們的癡心,這三樣東西本身已經不好,對境的時候呢,又增長我們的貪、嗔、癡,下面繼續的輪迴他本身,就是這樣無始輪轉,註定了我們生生死死被困在這個裏頭,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要想辦法。怎麼樣透過了正確的認識,對這境的時候,不要被煩惱轉,以前感得果,現在透過業的了解,說好。那以前,但是我新向後去,新造的卻要說感過來,不要再造惡業,乃至於不要再造有漏的生死之業,那在這個地方,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對這個真正修行來說,對個苦諦要非常認真的思惟。因為覺得了這個真正的痛苦,所以才進一步要推動我們,所以真正修行人,在我所了解的現在的藏地,他們還保留了這種,他們不會講了很多,講完了叫你回去你去做,然後呢,做完了你明天,如果你能夠如法的,他才引導你,如果你沒有,他不會跟你講,我們現在這裡講常識,一口氣講人家一靠子學的東西,我們短短的一兩個小時把它講完了,這有什麼缺點很大,本來他聽懂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內心當中策勵著我們,會認真的去修行的,現在我們聽見了以後,常識告訴你了,老,這個真的很苦,然後心裏邊覺得啊,我今天不知不覺當中,我增長了一種知識,覺得很快樂,他告訴你要,你想老,你覺得快樂,麻煩就在這裡,何況還更重要的。
下面說這個苦諦完了以後,下面談集諦麻煩更來了,這樣,這個上面的說八苦、六苦、三苦是總相。另外一種別相,那就是六道當中的各別的苦,六道當中的個別苦這裡就不細說了。天、修羅、人、地獄、餓鬼、畜性。那這個不去細說它。
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下面說思惟集諦,因為我們了解了這個世間的一切真相啊,痛苦。那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原因在哪呢?所以進一步找那個原因,所以原因就是集,集諦。那麼也就是說,現在這個痛苦苦報是怎麼來的?對我們的這個苦的報體啊是由造了業,煩惱以後所感得的。所以這個集諦真正主要的內容,就是業跟煩惱兩東西。但是這兩樣東西當中啊,他有一個主,財。直接的感得這個報體的是業,而業的主導者是煩惱。然後呢,如果你有很多業,而沒有煩惱的話,他不會感果。因為這個業感果一定還要有個具有緣。什麼叫具有緣,我舉個比喻來說,比如這個種子種在田裏邊,然後加水天氣暖和他長出來,這個種子是長這樣東西最重要的,但是沒有這個土、水、陽光,你放在冰箱裏,他怎麼也不會長,放在石頭上面曬,他也怎麼不會長。所以其他的像土、水、陽光這就是它的俱有緣,你有無量無邊的業,但是沒有煩惱這個俱有緣,他不會感果,反過不說呢?假定說你沒有業有煩惱,因為有煩惱,一定會造業,造了業既又有業又有煩惱,馬上會感果,所以因此在這兩者當中,我們真正重要的煩惱是最主要的,所以在這地方思惟集諦當中,我們把煩惱主要的談一下,那麼談那個煩惱。思惟集諦:(1)煩惱行相;(2)生起次第;(3)生煩惱因;(4)煩惱過患。
把它看下去。煩惱的行相就是說,煩惱的本質是什麼?如果說我們內心當中生煩惱的時候,他這個煩惱一生,內心當中不安靜,所以煩惱的總相,叫心生起的時候不寂靜相,不寂靜相,這個我想我們大概都有,不過要想很明確的了解,那就不大知道,不容易知道了,因為這個東西,要比較出來的。如果你自己有學過定,或者乃至更深入了慧,那兩個自己親自經驗的,一比的話,你馬上感覺到不寂靜相是非常可怕,這個是總的來說,這不寂靜又可以分六個方向,六點來談。第一個呢?最重要的是顛倒。比如說我們把事情看錯了,看錯了自然弄亂掉了對吧。第二個散亂;第三個掉舉;第四個昏沉;這個掉舉跟昏沉講一下!掉舉就是當我們內心當中是貪相應的,祈求的時候,心裏面就好像向上飛起來這種情況,比如說今天我們就是說考試,考完啦,考大專,明天放榜啦,你心裏面想,你那個分數你感覺大概這樣,所以今天晚上你會睡不著覺,會不會有這個,那就是因為你對他有一種希望,拿來我們佛法來說,就跟貪相應的。所以它策發你這個心,不能使你安靜,這跟散亂不太一樣喔,反過來呢叫昏沉。當你那個心過去了以後,沉下來的時候,提也提不起來,兩個眼睛直要打嗑睡,就是昏沉相,這是煩惱的幾個特徵,然後呢?下面另外還有兩個叫放逸,無知,深入一點,這是煩惱的總相,不寂有這樣的六個特徵。
別相是個別的來說,我們平常說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六個叫根本煩惱。還有很多隨煩惱,由於根本煩惱跟著而來的,這個我簡單的說一下。貪就是對我們哪,應論經論上面說是:“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這些我只能簡單說一下,什麼叫有,就是我們的異熟的根本,有具說這根據的,除了這個以外的所有這些東西,那麼我們對他會有一種執著,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不知不覺當中不要說的,儘管今天你生了病很痛苦,你說啊,實在是毫無意義。可是潛意識裏對這還是種執著,這樣眼前的,未來的,過去的,你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執著在,非常奇怪,當然這個所依憑的所有的一切這個染著,這個《染著經論》上有一句話,說“如油入面”,這個麵粉裏面滴一滴油下去,你怎麼弄也弄不開,所以我們這個貪心對所貪的境,他執著的怎個強烈法,然後呢能障無貪,無貪是一個善根喔,內心當中不會有這樣,這個非常強烈的這種煩惱相,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造種種業,貪嘛造種種業,然後呢造成了種種業,將來會感果,所以生苦為業。那下面,我就比較簡單一點解釋。這個“嗔”是苦跟苦具,這個痛苦本身,大家人人感受到,以及所有使你痛苦的,其他一切,對他內心當中有嗔惡的心,然後呢,內心當中會想造種種的惡業,所以這個嗔本身是非常強烈的,不安穩的狀態能夠障礙無嗔,無嗔就是心裏面不會起這種心情,這個特別的呢?這個作用什麼惡行,所有的壞事情都從嗔心而來的,所以“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那麼下面“癡”,愚癡是對於很多的事理,不了解他的真相,能夠使我們障無癡,無癡是對事實的真相看清楚,他有什麼樣的作用呢?一切雜染所有的一切的問題都從這個上來的。那“慢”,慢是由自己跟人家比所以自己總覺得高,經論上面叫這個“恃已淩他”,自己覺得高高的,看不起別人,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障礙不慢就是謙慮,謙下,也就生苦,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慢的特徵,總是從我上面起來的,所以跟人家比高下,無非是這個,所以跟貪很相似,最後一個“疑”,疑就是猶豫不決,那麼在這裡特別的是什麼?就是說能夠疑的另外叫勝解,我們對這件情決定認識,就是如此,對很多事情就是猶豫不決。那麼他產生什麼?對我們的障礙呢?就是障礙我們去修善行,我們平常的時候,應該去做的時候,到那時候心裏就猶豫,為什麼?沒有得到決定的這種勝解,所以就貪、嗔、癡、慢、疑。還有最後一個惡見就是“不正見”,惡見就是對於真實的事情,他見解是一種觀察,推度,可是現在這個惡見是看錯了,恰恰把他看倒,然後他障礙什麼呢?障礙我們的正知見,由於這樣東西會招感苦報,剛才我們說這個業感果,一定還要這個見,這個煩惱特別的,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會招感這個苦報,這是他的一個真正的業作用。
平常我們也把這個邪見分成五種。這個五種當中: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邪見。根本的就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有幾種不同的翻譯,有一個叫身見,有一個叫有身見,有一個叫壞聚見,通常大乘的唯識上面去翻,叫做壞聚見,這就是這個。我們對於有身見,換句話說這個我跟我所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明明我們現在這個五蘊身,我們叫補特伽羅,這個上面沒有我這個東西存在,上一次我們在三法印當中講過了,他會執著這個東西,由於這樣的一切的這個很多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有從這上面來了,所有種種見解,錯誤的見解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他是個根本。第二個邊見,因為有了這樣的東西,那就像這個生命哪,他自己執著著這個我,說我在生死輪迴當中是常,是斷。所以我們的邊見,邊執見是專門針對著薩迦耶見而談的,薩迦耶見,外道們說,這個人哪,如果是人的話,生生世世是人,再不然的話死了就沒有的,如果是一直這樣的話叫常見,如果死了就沒有的話叫斷見,這個邊見是指這個常斷,不是別的,我們一定要了解,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了解,我們這個生命的相續,他是緣起的,是有這個現象,但是緣起的現象,是非空非有的叫中道,如果我們執著這個邊見的話是障礙那個中道的正見,使我們不能得到解脫,那麼下面之所謂禁戒取,那這個我就不細細的一個一個解釋,因為要講的東西還很多。
那下面說,他怎麼生起的。生起的他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薩迦耶見,無明,就是說我們看不見事實執著一個我。因為執著了有一個身體的話,就有我了,有了我就有他,有了他以後,那大家就說我的我就歡喜生貪,跟我不相應生嗔,然後呢不了解這個是癡,由於我的關係,我就覺得慢,而對這個問題的不清楚就疑,所以很多問題從這上面而產生的,這個是進一步談那個生起的次第。
下面說生煩惱的因,生煩的因他有不同的解釋,我今天只把最詳細的那個解釋來說一下,也是不同的經論上面,那第一個最重要的這裡邊叫所依所緣。所依就是宿生的隨眠。平常我們說種子這樣。那自己,所緣呢當你對著境,這兩樣東西現起的時候,這煩惱就生起來了,那麼下面說另外一個生煩惱的助伴,有的時候我們只說三樣,這是《瑜伽師地論》上面講的三樣,關於這個助伴,說除了這個煩惱的隨眠,跟對的境以外,還有一個助伴,這個其他的輔助的因緣,他煩惱就生起來了,然後呢?如果這個輔助的因緣,我們簡單來說的話,就是所接近的人,一個,然後呢他告訴我們的言教,講的道理這是外在的兩個條件,還有呢?自己內心當中平常的習慣,為什麼叫串習呢?就是不斷的不斷的習慣的一種力量,還有最後一個非理的妄作意,那就是這個生起煩惱的原因。
第四點,煩惱的過患,只舉出三點來,第一個,他煩惱一生,就是令我們的心就雜染,倒取所緣,令我們所對的這個心對境都看不清楚,而且看顛倒了,所以第二個叫“倒取所緣”,因為這樣的關係就“堅固隨眠”,隨眠就是我們的煩惱的種子,這樣一來把以前的種子把他加得更堅固,而且像這個我下面念一下,令同類的煩惱相續不斷,繼續下去,然後於自己與別人都有害處,于現在世後來世都有罪過,眼前感受到種種痛苦,未來還要無始生死輪迴,各式各樣的壞事都有,好事呢遠離涅槃,退失善法,這樣一共可以列出好幾十樣東西來,這就是煩惱的過患,總之一句話,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那為什麼學這些東西呢?
當我們真正了解了煩惱的過患以後,決定要拿掉他,那麼煩惱到底什麼樣子呢?所以我們應該認識那個煩惱的行相,認識了以後,他怎麼生起的呢?所以我們要生起,乃至於對治,所以經過對治,下面對治就是第四個,所謂發心去修行他,通常我們這裡修行的話,我們就是“戒定慧”三學。關於這個戒定慧三學啊!我們平常單單想解決生死輪迴,那這個要細細的學可是我們現在了解對這個圓滿的佛法來說,他要成就的無上菩提,對中士出離心,這是引發菩提心的方便,因此他不是把那個戒定慧三學,全部精神放在這裡講,所以只要把戒持好就可以。所以真正第四點哪,我們了解了這個去對治他的時候,那重心就放在“戒”上面,那麼現在他下面列出來,我們怎麼樣持得好呢?我們只要把犯戒的原因找到了,犯戒的第一個原因“無知”,對我們應該學的不了解,那麼好好的去學。第二個“放逸”,那我們應該平常的時候,不斷的以正知正念,然後思惟佛法,然後不斷的去做,這個放逸的心就拿掉,還有呢?“不恭敬”,那我們就要去恭敬,最後“煩惱強盛”,他有他特別的對治的方法,如果我們能這樣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那不但是出離心啟發,而且出離的行能夠相應,最後一步一步的深入,那再下面進到“發菩提心”。好,今天講到這個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