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須闍提緣品第五十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公老母。兩目既冥。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供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餘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羅閱祇竹園精舍。世尊和阿難披上法衣托缽,到城中乞食。這時有一對老夫妻,雙目失明,貧窮孤苦,沒有房子居住,只好住在城門下。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剛剛七歲,一直靠乞討來供養父母。討到的水果飯菜,好的就供養父母,剩下酸澀臭穢、令人噁心的自己食用。

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分衛:或翻乞食,或翻團墮。乞食者為比丘行而乞食也,團墮者就乞得之食而釋之,以西竺之法,多摶食作團墮疊缽中故也。]。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飯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甚可愛敬。

當時阿難看到這個小孩年紀雖小,對父母卻恭敬孝順,便對他生起愛念之心。佛乞食後回到精舍,就為大眾宣說經法。於是阿難長跪合掌,上前稟告佛陀:「剛才與世尊進城乞食,見到一個小孩慈心孝順。與雙目失明的父母一起住在城門下。小孩兒到處乞食,乞到水果飯菜,先挑好的供養老父母,剩下的污穢腐爛不堪的留給自己吃。天天如此,十分令人憐愛和敬佩!」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阿難白佛。不審世尊。過去世時。慈孝父母。不惜身命。能以身肉。濟救父母危險之命。其事雲何。

佛對阿難說:「不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的功德非常殊勝,難以衡量。為什麼這樣呢?我回憶自己的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用身肉救濟父母擺脫危難。以此功德,在天上作帝釋,在人間為聖王,以至成佛,三界中最為尊貴,這些都是由於積累了這樣的福德。」阿難問道:「不知世尊在過去世時,慈心孝順父母,不吝惜自己的身命,能以身肉救濟父母的生命危險,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佛告阿難。諦聽善念。我當說之。阿難唯然。當善聽之。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特叉尸利。爾時有王。名曰提婆。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各領諸國。最小太子。字修婆提羅致(此言善住)。所領國土人民。觀望最為豐樂。

佛告訴阿難:「諦聽,善加思惟,我將為你宣說。」阿難答言:「是的,我定善加聽聞!」佛告訴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叫作特叉尸利,當時的國王名叫提婆。有十位太子,各自統領著自己的小國。最小的太子名叫修婆提羅致(漢語:善住),他所統領國土的百姓們看起來最為富樂。

時父王邊。有一大臣。名曰羅□。每懷凶逆。叛殺大王。大王已死。攝正為王。即遣兵眾。往詣諸國。殺諸太子。此最小者。鬼神所敬。時入園中。欲行觀看。有一夜叉。從地而出。長跪白言。羅□大臣。叛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復遣人。欲來殺汝。王可思計。避其禍難。時王聞之。心用惶怖。

當時他父王身邊有一位大臣,名叫羅□,常懷著兇惡叛逆心,最終謀反殺死國王。國王死後,他就掌管國家成為國王,立即派遣兵將前去其它小國殺害各位太子。這位最小的太子為神鬼所敬重,當他進入花園遊玩的時候,有一個夜叉從地下湧出,長跪著對他說:『羅□大臣謀害了你的父王,又派遣兵將殺了你的各位兄長,如今又派人來殺你,大王應當想好對策,躲避這場災難。』國王聽後,心裡惶恐不安。

到於其夜。便思計校。而欲突去。時有一兒。字須闍提。(此言善生。)方年七歲。端正聰黠。甚為可愛。其王愛念。出復來還。而抱此兒。悲泣歎息。其婦見王入出惶惶。即而問之。何以匆匆。如恐怖狀。其夫答言。非卿所知。

到了晚上開始思量對策,便想突然離去。當時國王已有一小兒,名叫須闍提(漢語:善生)。剛年滿七歲,相貌端正,聰明可愛。國王因痛愛掛念他,跑出去後又折回王宮,抱住兒子,禁不住悲泣歎息。夫人看到國王出入之間驚恐不安,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匆匆忙忙,好像很恐怖的樣子?』國王答道:『這不是你應該知道的事。』

婦復牽之。我今與汝。身命共並。危險相隨。莫見捐捨。今有何事。當以告示。其王答言。我近入園。有夜叉鬼。從地而出。長跪白我。羅□大臣。今興惡逆。已殺父王。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亦遣兵。當來殺王。宜可避之。我聞是語。心懷恐怖。但恐兵眾。如是來到。是故急疾。欲得去耳。

夫人拉住國王說道:『我如今與你同生死共患難,千萬不要把我拋棄。如今有什麼事,應當告訴我。』國王就告訴夫人:『剛才我到花園裡,有夜叉鬼從地下湧出,長跪著對我說:大臣羅□已經叛逆謀反,殺害了父王,又派兵將殺害了你的眾位兄長,現在又派兵要來殺國王,您應當避開他們。我聽到這些話,心中恐怖,害怕殺我的兵將就要到來,所以想快些離開。』

其婦長跪。即白王言。願得隨侍。莫見孤棄。時王即便將婦抱兒。相將而去。欲至他國。時有二道。一道七日。一道十四日。初發惶懅[ 惶懅:huan□ ju 指恐懼慌張。]。唯作七日糧調。規俟一人而已。

夫人長跪著請求國王:『希望能隨侍左右,不要將我獨自拋棄。』於是國王就帶著夫人,抱著兒子,相攜而去,想逃到他國。到他國有兩條道路,一條路要走七天,一條道十四天。出逃時恐怖慌張,只準備了七天的糧食,打算一個人享用而已。

既已出城。其心憒錯。乃涉十四日道。已經數日。糧食乏盡。飢餓迷荒。無餘方計。憐愛其子。即欲殺其婦。而欲自濟並用活兒。令婦在前擔兒而行。於後拔刀欲殺其婦。

出城以後,心神昏亂,竟然走上了要走十四天的道路。過了幾天。糧食吃完了,三人飢餓心慌,也沒其它辦法。國王憐愛他的兒子,就想殺了夫人救活自己和兒子。於是他讓夫人背著兒子在前面走,自己在後面拔刀想殺死夫人。

時兒還顧。見父拔刀欲殺其母。兒便叉手。曉父王言。唯願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慇勤諫王。救其母命。而語父言。莫絕殺我。稍割食之。可經數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久。於是父母。欲割兒肉。啼哭懊惱。而割食之。

這時他兒子回過頭來,見父親拔刀要殺母親,兒子便合掌請求父王說:『寧願父王殺我,千萬不要殺害我母親。』懇切地勸說父親,救了他母親的性命。於是又對父親說:『不要一下殺死我,稍稍割下些肉來吃,這樣可以維持幾天。倘若把我殺死,肉會很快腐臭,不能經久存放。』於是父母決定割兒身肉,邊割食邊痛苦地哭泣。

日日割食。其肉稍盡。唯有骨在。未至他國。饑荒遂甚。父復捉刀。於其節解。次第剝之。而得少肉。於是父母。臨當棄去。兒自思惟。我命少在。唯願父母。向所有肉。可以少許還用見施。

一天一天地割食,兒子的肉漸漸快吃光了,只剩下骨頭。還沒有走到他國,饑荒更加嚴重。父親又拿刀將兒子的骨節一段一段地剝剔,又得到少許肉。父母就要將兒子丟棄時。兒子心想:『我還沒完全死去。』就對父母說:『懇請父母將剛才得到的那些肉拿出少許佈施給我。』

父母不違。即作三分。二分自食。餘有一分並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於是別去。兒便立願。我今身肉。供養父母。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離眾苦至涅槃樂。發是願時。三千世界。六反震動。色慾諸天。而皆愕然。不知何故宮殿動搖。

父母沒有拒絕,就把肉分成三份,兩份自己吃,剩下一份及殘餘的肉、眼睛、舌頭等,都給了他,然後與兒子離別而去。兒子便立下誓願:『我如今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此功德願求取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使他們遠離眾苦,得到涅槃大樂。』當他發這個大願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出現六種震動。色界欲界所有天人都感到很驚愕,不知什麼原因宮殿動搖。

即以天眼觀於世間。而見菩薩以身之肉。供養父母。願成佛道。誓度眾生。以是之故。天地大動。於是諸天。皆悉來下。側塞虛空。悲泣墮淚。猶如盛雨。時天帝釋來欲試之。化作乞兒。來從其乞。持手中肉。復用施之。

隨即通過天眼觀察世間,看到菩薩用身肉來供養父母,發願成就佛道,發誓普度眾生。因為這個原因,天地大為震動。於是所有天人紛紛從天而降,充滿虛空,悲傷地哭泣,淚水猶如大雨。這時帝釋天想來試探他,就化現成一個乞丐,來向他乞食,王子又將手中的肉施捨給他。

即化作師子虎狼。來欲啖之。其兒自念。此諸禽獸。欲食我者。我身餘殘。骨肉髓腦。悉以施之。心生歡喜。無有悔恨。爾時天帝。見其執志。心不移動。還復釋身。住其兒前。而語之曰。如汝慈孝。能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是功德用求何等。天帝魔王梵天王耶。

帝釋又變化成獅、虎、狼,過來要吃掉他。這孩子暗自想道:『這些禽獸想來吃我,我剩下的骨頭、肉、骨髓、腦髓,都施捨給他們吧。』並且心生歡喜,沒有絲毫的悔恨心。這時帝釋天見他意志堅定,心不動搖,就恢復了帝釋身,站在小孩面前,對他說:『像你這樣仁慈孝順,能用身肉供養父母,依此功德,想求什麼呢?是帝釋天、魔王,還是梵天?』

兒即答言。我不願求三界快樂。持此功德。用求佛道。願度一切無量眾生。天帝復言。汝能以身供養父母。得不悔恨於父母耶。其兒答言。我今至誠。供養父母。無有悔恨大如毛髮。天帝復言。我今視汝。身肉已盡。言不悔恨。是事難信。

小孩立即答道:『我不想求三界中的快樂,而要以此功德來求取佛道,願普度一切無量眾生!』天帝又對他說:『你能用身肉供養父母,對父母沒有一點悔恨嗎?』小孩答道:『如今我出於至誠而供養父母,沒有絲毫悔恨。』帝釋天又說:『我現在看你身上沒一點肉,說不悔恨,這種事令人難以置信。』

其兒答言。若無悔恨。我願當成佛者。使我身體平復如故。言誓已竟。身即平復。時天帝釋及餘諸天。異口同音。贊言善哉。其兒父母及國中人。皆到兒所。歎未曾有。

小孩答道:『倘若我沒有絲毫悔恨而是發願成佛,則使我的身體恢復如初。』發完誓願,身體恢復如初。這時帝釋天及其它天神異口同聲地稱讚道:『善哉!』小兒的父母及其所在國家的人民,都來到小孩面前,讚歎前所未有也。

時彼國王。見其太子所作奇特。倍加恭敬。歡喜無量。將其父母及其太子。入宮供養。極為恭敬。哀此太子。時彼國王。躬將軍馬。共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還至本國。誅滅羅□。立作大王。父子相繼。其國豐樂。遂致太平。

當時那裡的國王,見到這位太子所作所為是這般奇特,對他倍加恭敬,歡喜無限。並將他和他的父母帶入宮中供養,極其恭敬。因為憐愛這位太子,於是那位國王親自率領軍隊和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回到本國,誅滅了羅□,將他的父立為大王。父子相繼為王,使國家百姓豐裕安樂,成為太平盛世。」

佛語阿難。爾時善住者。今現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我身是。佛語阿難。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佛告訴阿難:「當時的善住王,就是現今我的父親淨飯王,當時的母親,就是現今我的母親摩訶摩耶;當時的須闍提太子,就是現在的我。」佛又告訴阿難:「由於在過去世中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用身肉救濟父母於危難之中,以這樣的功德,天上人間,常轉生在豪貴之家,享受無量的福德;又以這樣的功德最終成就佛道。」

爾時眾會。聞佛自說宿世本緣。爾時會者。皆各悲歎。感佛奇特慈孝之行。其中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有發無上正真道者。有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當時在場的大眾。聽到佛自說宿世因緣。與會大眾。都各個悲歎,感念佛陀奇特慈孝的行為。其中有的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的發起無上正真道,有的住於不退轉地,與會大眾,皆大歡喜,恭敬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