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快目王眼施緣品第三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大眾圍繞。而為說法。城中人民。樂聽法者。往至佛所。前後相次。時城中有盲婆羅門。坐街道邊。聞多人眾行步駛疾。即問行人。此多人眾。欲何所至。行人答曰。汝不知耶。如來出世。此難值遇。今在此國。敷演道化。我等欲往聽其說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大眾圍繞聽世尊說法,城中人民喜歡聽法的絡繹不絕來到佛的住地。城中有一位盲婆羅門,坐在街道邊,聽到眾多人在路上腳步匆匆,便問行人:「這麼多人要去哪裡?」行人回答:「你不知道嗎?如來出世難值難遇,他如今在我國宣講佛法,教化眾生,我們想前去聽其說法。」

此婆羅門。而有一術。眾生之中。有八種聲。悉能別識。知其相祿。何謂八種。一曰烏聲。二曰三尺烏聲。三曰破聲。四曰雁聲。五曰鼓聲。六曰雷聲。七曰金鈴聲。八曰梵聲。

這位婆羅門有一個特長:眾生之中有八種聲音他都能識別,並因此能知到他的福祿特徵。是哪八種聲音呢?一、烏鴉聲;二、三尺烏鴉聲;三、破聲;四、雁聲;五、鼓聲;六、雷聲;七、金鈴聲;八、梵聲。

其烏聲者。其人受性。不識恩養。志不廉潔。三尺烏聲者。受性凶暴。樂為傷害。少於慈順。其破聲者。男作女聲。女作男聲。其人薄德貧窮下賤。其雁聲者。志性勦了。多於親友。將接四遠。

發烏鴉聲的人,生性不知恩養,心不廉潔。發三尺烏鴉聲的人,生性凶暴,喜歡傷害他人,缺少慈善和順心。發破聲的人,往往是男發女聲,女發男聲。這種人福德淺薄,貧窮下賤。發雁聲的人,志性正直聰明,親友眾多,能交往四方朋友。

其鼓聲者。言辭辯捷。解釋道理。必為國師。其雷聲者。智慧深遠。散析法性。任化天下。金鈴聲者。巨富饒財。其人必積千億兩金。其梵聲者。福德彌高。若在家者。作轉輪聖王。出家學道。必得成佛。

發鼓聲的人,能言善辯,解釋道理,定能作國師。發雷聲的人,智慧深遠,善析法性,能擔起教化天下的責任。發金鈴聲的人,擁有巨大財富,定能積攢下千億兩黃金。發梵聲的人,福德廣大,如果在家定會作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學道必定能成佛。

時婆羅門。語行路人。我能識別人之語聲。若實是佛。當有梵音。汝可將我往至其所。當試聽之。審是佛不。時行路人。因牽將往。漸近佛所。聞佛說法。梵音具足。深遠流暢。歡喜踴躍。兩目得開。便得見佛。紫磨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

這時婆羅門對行路人說:「我能識別人說話的聲音,如果真是佛,他定會發出梵音。請你們將我帶到他那裡去,我想聽聽他是不是佛。」行路人便拉著他前往,快到佛的住地時,聽到佛說法,具足梵音,深遠流暢。盲婆羅門歡喜踴躍,兩眼得以復明,便得以目睹佛身,紫磨金色,三十二相明朗如日。

即時禮佛。喜慶無量。佛為說法。志心聽受。即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已得慧眼。便求出家。佛言善來。便成沙門。佛重方便。廣為說法。即復尋得阿羅漢果。

婆羅門立即向佛行禮,無限歡喜。佛為他說法,他專心致志聽受,隨即破除二十億惡,得須陀洹果。婆羅門已得慧眼,便請求出家,佛說:「善來!」便變成沙門。佛又以方便為他廣說妙法,他當下便獲得阿羅漢果。

一切眾會。莫不奇怪。賢者阿難。從座而起。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出世。實多饒益。拔濟盲冥[ 盲冥:謂盲昧暗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則無見理之明,如盲者之無法見物。]。恩難稱極。此婆羅門。一時之中。肉眼既開。慧眼清淨。佛於此人。恩何隆厚。佛告阿難。吾與其眼。不但今日。過去世時。亦復與眼。阿難重白。不審世尊。過去與眼。其事雲何。唯願垂哀。具為解說。

一切與會大眾無不感到奇怪,賢者阿難從座而起,長跪合掌對佛說:「世尊出世,實為饒益無量眾生,拔濟盲冥,恩德至極實難言述。此婆羅門一時之中肉眼既得復明,又獲清淨慧眼,佛對此人恩德何等深厚啊!」佛告訴阿難:「我不僅今天給他眼睛,過去世時也曾施與他眼。」阿難又問道:「不知世尊過去世時施與他眼睛,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懇請世尊憐憫,為我們詳細解說。」

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羅拔。時有國王。名須提羅(此言快目)。所以名之為快目者。其目明淨。清妙無比。徹睹牆壁。視四十里。以是故立字號曰快目。

佛告訴阿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座大城名叫富迦羅拔,當時有位國王名叫須提羅(漢語:「快目」)。之所以叫快目,是因其眼睛無比清澈、明亮,清妙無比,能透過牆壁,看到四十里遠,所以立名為快目。

領閻浮提八萬四千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五百太子。其第一太子。名尸羅拔陀提(此言戒賢)。王有慈悲。愍念一切。養育民物。猶如慈父。化導以善。民從其度。風時雨順。四氣[四氣: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溫、熱、冷、寒之氣。]和適。其國豐樂。群生蒙賴。

他統領著閻浮提八萬四千小國,六萬山川,八十億聚落,國王擁有二萬夫人、宮女,一萬大臣、五百太子。他的第一個太子名叫尸羅拔陀提(漢語:「戒賢」)。國王具足慈悲,憐憫一切眾生,猶如慈父般養育萬民,教化、引導人民從善。人民遵從他的法度,以至風調雨順,四氣和順,國家豐樂,百姓都蒙受國王的恩德。

爾時其王。退自思惟。我因宿福。今為人主。財寶五欲。富有四海。發言化下。如風靡草。今世會用。更無紹續。恐我來世窮苦是分。譬如耕夫。春日多種。秋夏收入。所得必廣。復遭春時。若當懶惰。來秋於谷何望。是以我今於諸福田。及時廣種。不宜懈怠。

此時國王暗自思惟:『我因往昔種植福德,如今方為人主,財寶五欲具足,擁有四海之富,教化民眾如風吹草。如果今世只是享用沒有繼續培福,恐怕我來世只有受窮苦的分。譬如農夫,春天多播種,秋夏必定會獲得大豐收;倘若春天懶惰懈怠,到秋天時怎能指望收穫穀物呢?是故我如今應及時廣種福田,不應懈怠!』

即告群臣。出我庫藏金銀珍寶衣被飲食所須之具。著諸城門。及積市中。遍行宣令。一切人民。有所乏者。皆悉來取。並復告下八萬四千國。亦令開藏施給一切。

想罷即告訴群臣:『拿出我庫藏中的金銀珍寶、衣被、飲食等所需的物品,放在各城門口及集市中,同時廣佈天下:一切人民有所缺乏者都可以來取。』並告訴所屬八萬四千小國,也令他們打開庫藏施捨給百姓一切所需。

時諸群臣。奉受王教。即豎金幢。擊大金鼓。謄[ 謄:ten□。抄寫;過錄。]王慈教。遍閻浮提。閻浮提人。沙門婆羅門。孤貧困厄。年老疾病。有所欲得。稱意而與。一切人情。賴王慈澤。安快自娛。無復憂慮。歌頌讚歎。皆稱王德。

這時群臣遵從國王的教敕,即豎起金幢、擊大金鼓,抄寫國王慈教,傳遍整個閻浮提。閻浮提中沙門、婆羅門、孤貧困厄、老人病人想要得到什麼,都相合其意佈施。所有大眾仰賴國王慈悲的恩澤,安適歡娛,不再憂慮,所有人民都對國王的恩德歌頌、讚歎不已。

爾時邊裔。有一小國。其王名曰波羅陀跋彌。恃遠傲慢。不賓王化。又其治政。五事無度。受性倉卒。少於思慮。耽荒色慾。不理國政。國有忠賢。不往咨稟。邊境之土。役使煩倍。商賈到國。稅奪過常。

當時邊遠的地方有一小國,國王名叫波羅陀跋彌,倚仗地處偏遠心懷傲慢,不服從大國王的教化。並且治理國政上,五事無度,性情魯莽,做事缺乏思考,沉迷色慾,不理國政。國內雖然有忠良賢士,也不去向他們請教;邊境一帶役使繁重;商人們到國中做買賣,稅收超過常規。

彼王有臣。名勞陀達。聰明智略。明識道理。睹其違度。前諫王曰。王有五事。不能安國。必招禍患。恐是不久。儻不忌諱。聽臣說之。王曰。便道。

國王屬下有位大臣,叫勞陀達,具有聰明才智與謀略,明識道理。他見國王違反常理,向國王進諫道:『國王有五事,不能安邦治國,恐怕不久必招禍患。倘若您不忌諱,請聽臣下為您說說。』國王說:『直說無妨』。

尋長跪白王。受性倉卒。少於思慮。事大不當。必致後悔。王耽荒色慾。不理國事外有枉滯[枉滯: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理情無處。國有忠賢。不往咨稟。則不防慮未然之事。邊土之民。役調[役調:服役與征戶稅。]煩劇。則思違背賓屬他國。商賈稅奪。違於常度。惡憚行來。寶貨猛貴。有此五事亡國之兆。願王易操。與民更始。

大臣隨即長跪,對國王說:『性情魯莽,做事缺少思考,處事不得當,這樣定會導致後悔;國王沉迷色慾,不理國事,外有許多冤案或冤屈之事,無處說理申冤;國中有忠良賢士,不去向他們請教,則不能防患於未然;邊土之民差役稅賦繁重,則想背離本土,服從他國管轄;對商人稅收違反常規,他們厭惡畏懼到我國來做買賣,則國內珍寶、貨物價格猛漲。有這五件事,便是亡國的徵兆,願國王改變情操,重新治理國政。

須提羅王。恩慈廣普。閻浮提人。咸蒙慧澤。我曹此國。獨不恭順。幽遐之民。不蒙其潤。願王降意。還相承奉。便可子孫食祿長久。

須提羅王慈恩遍及四方,閻浮提百姓都蒙受他的恩澤,唯獨我國不恭敬、順從,使我們這些僻遠的民眾,得不到須提羅王的恩澤。願國王屈意相從,對大王承命奉事,可使子孫福祿長久。』

波羅陀跋彌。聞此臣語。心恚作色。不從其言。臣勞陀達。益生嗔憤。而自心念。我見王治政。匡化不周。表貢忠誠。望相扶輔。反更怒盛。不從我言。言既不用。儻復見殺。當就除之。為民去患。

波羅陀跋彌國王聽了大臣的話,心懷怨恨,面帶怒色,根本不聽從大臣的諫言。大臣勞陀達更生嗔恚,便心中暗想:『我見到國王治理國政、匡正教化不周,為表明我的忠誠,望能輔佐他治國。誰料他反而大怒,不聽從我的善言相勸,既然進諫無用,或許還會被殺。不如先將他除去,也算是為民除害。』

謀未及就。事已發露。王合兵眾。欲往誅討。時勞陀達。知王欲收。即便乘疾馬。逃走而去。兵眾尋逐。彼勞陀達。素善射術。又知人身著射應死處凡有十八。兵眾雖逮。不敢能近。逕得徹到富迦羅拔國。見快目王。拜問訊訖。共王談對。事事得理。王即善之。立為大臣。

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事情就已敗露。國王集合兵眾,想去討伐。此時勞陀達知道國王想來抓他,即乘快馬逃跑。兵眾馬上緊追不捨,勞陀達素來善於射術,又知道人身上有十八處中箭應死的部位,兵眾雖然趕到,卻不敢接近。因此勞陀達徑直跑到富迦羅拔國,見到快目王,禮拜問訊後,與國王交談,他講得事事頗富道理,大王便看重他,封為大臣。

漸得親近。具以來事。以用啟聞。王聞是已。問群臣言。彼之國土。不屬我耶。群臣答曰。悉屬大王。但恃遐遠。不來賓附。勞陀達言。彼波羅陀跋彌。頑嚚[嚚:yin 指暴虐;愚頑。]凶暗。縱逸荒迷。不識禮度。憑遠守謬。不承王命。彼民惡厭。視之如怨。與臣兵馬。自往降伏。

隨著與國王逐漸親近,他就把來之前發生的事稟告給國王。國王聽後問群臣道:『那個國家不屬我管轄嗎?』群臣回答道:『都歸大王管轄,但他憑恃地處邊遠不來臣服。』勞陀達說:『波羅陀跋彌頑固、暴虐,凶殘昏昧,恣縱放蕩,沉迷荒淫,不識禮度,憑借地處偏遠,墨守顛倒邪行,不遵從大王的命令。彼國人民感到厭惡,把他看成怨敵一般,請給臣一些兵馬,我願前往降伏他。』

王聞其語。即然可之。告下諸國。選擇兵眾。剋日都集。往彼波羅陀跋彌王國。爾時波羅陀跋彌。比國之王。遣人語之。閻浮提內。都敕發兵。當集汝國。汝快晏[晏:yan 指平靜;安逸。]然。而安坐耶。波羅陀跋彌。聞是消息。愁悶迷憒。莫知所如。著垢黑衣。坐黑?所。

國王聽後,便同意他的請求。令各小國選擇精兵良將,約定日期前來集合,前往波羅陀跋彌王國。這時鄰國的國王派人對波羅陀跋彌說:『閻浮提內都已下令發兵攻打你的國土,你怎麼還舒適地安坐著呢?』波羅陀跋彌聽到這個消息,愁悶迷亂,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他便穿著污垢黑衣坐在黑暗的地方。

有輔相[輔相:輔相。也泛指大臣。]婆羅門。來至其所。問其意故。王有何憂。願見示語。波羅陀跋彌王曰。卿[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輩的稱謂。]不聞乎。前勞陀達。逃突至彼快目王邊。因相發起。令快目王悉發八萬四千諸國兵眾。欲來攻我。若當來者。便滅我國。其輔相曰。當令群臣試共議之。

有婆羅門宰相來到他那裡,問其緣故:『國王有什麼憂愁的事,願對我宣說。』波羅陀跋彌王說:『你還沒聽說嗎?原來的勞陀達逃到快目王那裡,因此發起事端,勸說快目王發動八萬四千小國兵眾要來攻打我國,倘若他們到來,便會滅掉我的國家。』宰相說道:『應當令群臣共同商議此事。』

即合共議。各各異計。共輔相言。我聞快目王。自誓佈施。唯除父母。不以施耳。其餘一切。不逆來意。今此國中。有盲婆羅門。當勸勉之往乞王眼。若能得者。軍兵足卻。王聞是語。即然可之。尋遣輔相。往求曉之。

隨即召集大臣共同商議,大家圖謀後,與輔相一起說道:『我們聽說快目王發誓佈施,除了父母不用來施捨外,其餘一切絕不拒絕來者意願。現在我國中有一盲婆羅門,應當勸他前去求討快目王的眼睛,若能得到大王的眼睛,其軍兵足以退卻。』國王聽後,馬上同意,隨即派輔相去盲婆羅門那裡,勸說他前往。

輔相即時。遣人往喚。尋使來而告之曰。今有國事。欲相勞苦。願垂留意。共相佐辦。婆羅門言。我今盲冥。竟何所能。而相佐辦。

輔相馬上派人去叫盲婆羅門。很快把他帶到,告訴他說:『如今國家有大事要辛苦您,希望您能重視,一起幫助成辦這件事。』婆羅門說:『我現在雙眼失明,究竟有什麼能力幫你們辦事呢?』

輔相又曰。須提羅王。欲合兵眾來伐我國。若當來者。我等強壯。雖能逃避。猶憂殘戮。況汝無目。能得脫耶。彼王有誓。一切佈施。隨人所須。不逆人意。往從乞眼。庶必得之。若得其眼。兵眾可息。此事苟辦。當重募汝。婆羅門言。今我無見。此事雲何。王重勸勉。我當遣人將護汝往。即給道糧行道所須。引路而去。

輔相又說道:『須提羅王想集合兵眾來攻打我國,倘若他們到來,雖然我們身體強壯能夠逃避,但還是擔心被殺害,更何況你是個盲人,怎能逃脫呢?然而須提羅大王有個誓言:隨人的需要,佈施一切,絕不拒絕乞求者的意願。如果你向他求討眼睛,估計一定會得到;如果得到他的眼睛,他的兵眾會停止攻打我國。如果此事能辦妥,將重重賞你。』婆羅門說:『現在我什麼也看不見,怎能辦妥此事呢?』國王又勸他說:『我會派人護送你前往。』隨即給他道糧以及路上的一切所需,他們上路而去。

時快目王國。種種災怪。悉皆興現。空中崩聲。曳電星落。陰霧霹靂。地處處裂。飛鳥之類。悲鳴感切。挫戾[戾: lie通「 捩 」。折斷。]其身。自拔羽翼。虎狼師子。走獸之屬。鳴吼人間。宛轉於地。國王臣民。怪其所以。

這時快目王國中接連出現種種反常的現象:空中有崩聲,電閃星落,陰霧瀰漫,雷霆霹靂,大地處處裂開;飛鳥之類淒切地悲鳴,並摧折自身,自拔羽翼;虎、狼、獅子等走獸之類在人間鳴吼,在地上翻來覆去。國王臣民對這些現象感到十分奇怪。

時婆羅門。漸到大城。徑至殿前。高聲唱言。我在他國。承王名德。一切佈施。不逆人意。故涉遠來。慾望乞丐[丐:亦作「丐」,同「 丐 」。乞求、給予的意思。]。王聞是語。即下問訊。步涉遐道。得無疲倦。若欲所得。一切所須。國土珍寶。車馬輦輿。衣被飲食。隨病醫藥。一切所須。皆當給與。

這時婆羅門不久便來到大城,逕直來到殿前,高聲說道:『我在他國承聞大王的名望、德行,佈施一切,從不拒絕乞者意願。故遠道而來,希望能得到大王的施捨。』國王聽後,立即下座問訊:『你遠道而來,不會太疲倦吧?如果想要得到一切所需,國土、珍寶、車馬輦輿、衣被、飲食、隨病醫藥等一切所需,我都會給予你。』

婆羅門言。外物佈施。福德不妙。內身佈施。果報乃大。我久失眼。長夜處冥。承聞大王。故發意來。欲乞王眼。王聞歡喜。語婆羅門。若欲得眼。我當相與。婆羅門言。欲與我者。何時能與。王語之曰。卻後七日。便當與汝。

婆羅門說:『以外物佈施,所得福德不是很善妙;以自身佈施,所得果報才善妙。我很久以來就失去雙眼,長夜處在黑暗之中,承聞大王佈施一切,故決定前來,想乞求國王的雙眼。』國王聽後十分歡喜,對婆羅門說:『想得到我的眼睛,我會給予你。』婆羅門說:『如果想給我的話,什麼時候能給呢?』大王對他說:『七天以後便佈施與你。』

王即宣下八萬四千小國。須提羅王。卻後七日。當剜其目施婆羅門。諸欲來者。悉皆時集。諸王人民。聞斯令已。普來奔詣。於大王所。八萬四千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淚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類。閻浮提人。蒙賴大王。以為蔭覆。若當剜眼施婆羅門。一切人民。當何恃怙。唯願回意。勿為一人而捨一切。

大王隨即向八萬四千小國宣告:『須提羅王七天後要剜下他的雙目施與婆羅門,所有想來的人那時都可以聚集。』眾王人民聽到這個宣佈後,都直奔到須提羅大王處。八萬四千眾王臣民都以身撲地,匍匐在大王面前,淚流滿面哭泣著對國王說道:『我們閻浮提人都仰賴大王的庇護,倘若您要剜眼施與婆羅門,一切人民當以誰為恃怙呢?懇請大王能回心轉意,不要為了一人而捨棄一切。』

一萬大臣亦皆投地。仰白王言。何不哀愍憐我曹等。為一人意。捨棄我等。唯願回意。莫與其眼。二萬夫人。頭腦打地。腹拍王前。亦皆求請。唯願大王。回意易志。莫以眼施。安慰我等。五百太子。涕哭王前。唯願天父。當見矜憐莫以眼施。撫養我等。

一萬大臣也都以身撲地,仰頭對國王說:『大王您為什麼不哀愍、可憐我們,為了一個人的意願而要捨棄我們呢?唯願大王回心轉意,不要施與其眼。』二萬夫人以頭撞地,匍匐在大王面前,也都哀求道:『懇請大王改變初衷,不要以眼睛來佈施,以安慰我們。』五百位太子也在大王面前涕哭道:『懇請父王憐憫我們,不要以眼睛來佈施,以撫養我們。』

時戒賢太子。重白王言。願剜我眼。以代父王。所以然者。我雖身死。國無損益。大王無眼。海內靡恃。時快目王。告諸王臣夫人太子。我受身來。生死長久。設積身骨。高於須彌。斬刺之血。倍於四海。而飲母乳。過四大江。別離悲淚。多於四海。

這時戒賢太子又對大王說:『願剜下我的眼睛來代替父王的雙眼。之所以如此,因為我雖然死去,對國家並沒有利害;如果大王沒有了雙眼,全國將沒有了依靠。』這時快目王告訴眾王大臣、夫人、太子:『我受身以來長久流轉生死,倘若將身骨堆積在一處,比須彌山王還高,被殺戮所流的血,比四大海水還多,所飲的母乳超過四大江,因離別所流的淚多於四大海水。

地獄之中。破壞之身。燒煮斫刺。棄眼無數。餓鬼之中。受若干形。火從身出。還自焦然。如是破壞。眼亦無數。畜生之中。更相食啖。種種死傷。復不可計。人間受身。壽多中夭。或爭色慾。還相圖謀。共相傷殺。死非一徹。如是破散。無央數眼。正使生天。命亦不久。計本以來。亦受多形。於此三界。回波五道。

在地獄道中,身體遭到燒、煮、斬、刺的破壞,捨棄過無數次眼睛;在餓鬼道中遭受若干種身體,火從身上冒出,自身被火燒焦,眼睛也是這樣被損壞過無數次;在畜生道中,互相啖食,種種死傷不可計數;在人間受身時,壽命多數中途夭折,或因爭奪色慾,互相圖謀殺害,死非一種,就這樣破壞、失去過無數眼睛;就算生在天界,生命也不能長久。無始以來受了無數身形,在三界中流轉五道。

為貪恚癡。碎身塵數。未曾給施用求佛道。如此臭眼。危脆之物。如是不久。自當爛壞。今得用施。不應不與。今持此眼。以用佈施求佛無上一切智眼。若我願成。當與汝等。清淨慧眼。汝莫遮我無上道意。其在會者。默然無言。

因貪嗔癡而捨棄的身體有微塵數之多,但未曾用來佈施以求佛道。這樣的臭眼純屬危脆之物,不久自當爛壞。如今得以用來佈施,不應該不佈施。現在以此眼用來佈施,尋求佛的無上一切種智眼,如果我的心願得以實現,定會給與你們清淨慧眼,你們不要阻攔我的無上道心。』在場大眾默然無語。

正語左右。可挑我眼。左右諸臣。咸各言曰。寧破我身。猶如芥子。不能舉手向大王眼。王語諸臣。汝等推覓其色正黑。諦下視者。便召將來。諸臣求得。將來與王。王即授刀。敕語令剜。

國王命令左右:『你們可以挑下我的眼睛。』左右眾臣都說道:『寧可摧壞我們身軀猶如芥子許,也不能舉手挑大王的眼睛。』大王對眾臣說:『你們去尋找一位膚色純黑、眼睛向下看的人,將他召來。』大臣們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後,把他帶給國王,大王隨即將刀遞給他,命令他剜自己的眼睛。

剜得一眼。著王掌中。王便立誓。我以此眼。以用佈施。誓求佛道。若審當得成佛道者。此婆羅門。得我此眼。即當用視。作是誓已。王即以眼。安婆羅門眼匡之中。尋得用見。得視王身及餘眾會。

那人剜下國王一隻眼睛,放在大王掌中。大王便立下誓言:『我以此眼佈施,誓求佛道。如果我確實將成就佛道,願此婆羅門得到此眼後即能看見東西。』立誓完後,大王就將眼睛安在婆羅門的眼眶裡。隨即婆羅門就能看見東西,得以見到國王及其餘大眾。

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白王言。得王一眼。足我用視。願留一眼。王自用看。王復答言。我已言決。許與兩眼。不應違言。便更剜一眼。復著掌中。重複立誓。我持眼施。用求佛道審能成佛。至誠不虛。此婆羅門。得於我眼。便當用視。復安一眼。尋得用視。

於是婆羅門歡喜踴躍,不能自禁,就對國王說:『得到大王一隻眼睛,足以令我見到東西,願大王留下一隻眼睛自己用。』國王還是回答道:『我已決定佈施給你雙眼,不應該違背諾言。』言罷再次讓那個人剜下一隻眼睛放在掌中,又如上立誓:『我以此眼佈施,用來尋求佛道,如果真能成佛,至誠不虛,願此婆羅門得到我的眼睛後,隨即能看。』又為婆羅門安上一隻眼,他隨即就能看見東西。

當爾之時。天地震動。諸天宮殿。皆亦動搖。時諸天人。愕然驚懼。尋見菩薩剜目佈施。咸皆飛來。側塞虛空。散諸華香。而用供養。贊言善哉。大王所作。甚奇甚特。

在這個時候天地震動,諸天宮殿也都動搖。諸天人驚愕恐懼,隨即見到菩薩剜眼佈施,於是都從天上飛來,充滿虛空,並撒下各種花、香作為供養,讚歎道:『善哉!大王所作甚為奇特!』

天帝前問。實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報。王答言曰。不求魔梵。四王帝釋轉輪聖王三界之樂。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脫眾生。至涅槃樂。天帝復問。汝今剜眼。苦痛如是。頗有悔退嗔恚不耶。王言不悔。亦不嗔恨。

帝釋天上前問道:『能做這樣的事,實在是奇特!你想求得什麼果報?』大王答道:『不求魔王、大梵天、四大天王、帝釋天、轉輪聖王三界中的安樂,只願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脫眾生到達涅槃的安樂。』帝釋天又問:『你如今剜眼如是痛苦,是否有後悔、退失、嗔恚心呢?』大王說:『不後悔,也不嗔恨。』

天帝復言。我今觀汝。血出流離。形體戰掉。言不悔恨。此事難信。王即自誓。我剜眼施。無悔恨意。用求佛道。會當得成。審不虛者。令我兩眼平復如故。王誓已訖。兩眼平完。明淨徹視。倍勝於前。

帝釋天又說:『我現在看你鮮血淋漓,身體顫抖,說不悔恨,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大王便立誓道:『我剜眼佈施,沒有絲毫悔恨心,只是用來求取佛道。如果確實將成就佛道,真實不虛,則願我雙眼恢復如初。』國王立誓後,兩眼立即完好如初,明亮清澈、視物更勝於前。

諸天人民。一切大會。稱慶喜踴。不能自勝。王語婆羅門。今與汝眼。令汝得視。後成佛時。復當令汝得慧眼見。將婆羅門。入寶藏中。恣取一擔。發遣去還到本國。

眾天人、百姓、一切在場大眾歡慶踴躍,喜不自勝。大王對婆羅門說:『如今我把眼睛佈施給你,令你能看到東西,以後成佛時我將令你得到慧眼。』接著將婆羅門帶入寶庫中,讓他隨意拿了一擔珍寶,遣送他回到本國。

波羅陀跋彌。自出迎之。已見先問。得眼不耶。答言得眼。我今用視。復問言曰。彼王今者。為存為亡。答言諸天來下。尋即誓願。眼還平復。眼好於前。波羅陀跋彌。以聞此語。惱悶憤結。心裂而死。

波羅陀跋彌國王親自出城迎接婆羅門,見面後先問:『得到眼睛沒有?』婆羅門回答道:『得到了,我現在已能看東西了。』又問他道:『須提羅王如今是死是活?』婆羅門回答道:『眾天飛來,大王隨即立下誓願,他的眼睛便得以恢復如初,更勝從前。』波羅陀跋彌聽完此語,惱恨煩悶,心裂而死。」

佛告阿難。欲知爾時須提羅王。今我身是。波羅陀跋彌。今調達是。時乞我眼婆羅門者。今此會中。盲婆羅門得道者是。先世之時。我與其眼。乃至今日。由見我故。既得肉眼。復得慧眼。我為汝曹。世世苦行。積功累德。今日致佛。汝等應當勤求出要。

佛告訴阿難:「要知道當時的須提羅王,就是現在的我;波羅陀跋彌,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當時討要我眼睛的婆羅門,就是現在在場的得道盲婆羅門。前世時我佈施給他眼睛,以至於今天,因為見到我的緣故,既得到了肉眼,又獲得了慧眼。我為你們世世苦行,積累功德,如今獲得佛果,你們也應當精勤追求出離生死輪迴的要道。」

佛說是語時。諸在會者。感念佛恩。內身克厲。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發無上道意者。賢者阿難。及諸會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宣說此法時,所有與會者皆感念佛恩,刻苦自勵,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的,有發無上道意的。賢者阿難及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