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散檀寧緣品第三十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國中。有五百乞兒。常依如來。隨逐眾僧。乞丐自活。經歷年稔[ 稔:r□n,年。]。厭心內發。而作是言。我等諸人。雖蒙僧福得延餘命。苦事猶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時世尊與諸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當時,國中有五百個乞丐,經常依靠如來,跟隨僧眾到處乞討過活。經過幾年後,他們內心中產生厭惡,紛紛說道:「我們眾人雖然承蒙佛僧的福德得以維持生命,可令人苦惱的事依然很多。」

咸作是念。我等今者。寧可從佛求索出家。共詣佛所。於是眾人。即共白佛。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我等諸人。生在下賤。蒙尊遺恩。濟活身命。既受殊養。貪得出家。不審世尊。寧可得不。

都生起這種念頭:「我們如今寧願到佛前乞求出家吧。」於是眾人便來到佛前,一同對佛祈請說:「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我們這些人,出生下賤,蒙受世尊恩德才使我們得以活命,既然已受到特殊養護,我們還希望出家,不知世尊能否同意?」

爾時世尊。告諸乞兒。我法清淨。無有貴賤。譬如淨水。洗諸不淨。若貴若賤。若好若丑。若男若女。水之所洗。無不淨者。又復如火所至之處。山河石壁。天地所有。無大無小。一切萬物。其被火者。無不燋燃。又復我法。猶如虛空。男女大小。貧富貴賤。有入中者。隨意自恣。

世尊告訴這些乞丐:「我的法是清淨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譬如用淨水清洗不淨物。或貴或賤、或美或醜、或男或女,用水清洗後沒有不乾淨的。又如烈火,所到之處,山河石壁,天地間所有萬物,不管大小,一切萬物,只要被燒,沒有不燃燒的。再者,佛法猶如虛空,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進入其中的人都能隨意享受佛法。」

時諸乞兒聞佛所說。普皆歡喜。信心倍隆。歸誠向佛。求索入道。世尊告曰。善來比丘。鬚髮自墮。法衣在身。沙門形相。於是具足。佛為說法。心開意解。即盡諸漏。成阿羅漢。

這時這些乞丐聞佛所說,都十分歡喜,信心倍增,誠心皈依佛陀,請求入道。世尊說:「善來比丘!」於是鬚髮自落,法衣披身,他們便具備了沙門的形象。佛為他們解說妙法,他們聽後心開意解,斷盡所有的三界煩惱,都證得阿羅漢果。

於時國中。諸豪長者庶民之等。聞諸乞兒佛聽入道。皆興慢心。而作是言。雲何如來。聽此乞丐下賤之人。在眾僧次。我等諸人。儻修福業。請佛眾僧。供養食時。奈何令此下賤之徒。坐我床席。捉我食器。

當時,國內眾位豪貴長者和庶民百姓聽說佛已開許那些乞丐出家,都萌生輕慢心,紛紛說道:「為什麼如來允許這些下賤的人在僧眾行列呢?我們眾人假如作福報,迎請佛及僧眾供養飲食時,怎能讓這些下賤的人坐我們的座墊,拿我們的食器呢?」

爾時太子。名曰祇陀。施設供具。請佛及僧。遣使白佛。唯願世尊明受我請及比丘僧。因令白佛。所度乞兒。作比丘者。我不請之。慎勿將來。佛便受請。

這時太子祇陀安排供品,準備請佛及僧眾。他派使者對佛說:「懇請世尊和僧眾明日接受我的供養。」又讓使者對佛說:「世尊所度化的乞丐比丘,我不請他們,千萬不要將其帶來。」佛便接受邀請。

明日食時。佛及眾僧。當應請時。告諸乞兒比丘。吾等受請。汝不及例。今可往至郁單越[ 郁單越:指四大部洲之一的北俱盧洲。]。取自然成熟粳米。還至其家。隨意坐次自食粳米。

次日到了吃飯時間,當佛及僧眾將去接受邀請時,告訴乞丐比丘:「我們被邀請,而你們不在被請之列。如今你們可以去郁單越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然後到祇陀太子家,隨意按次序坐下,你們自己吃粳米。」

時諸比丘如命。即以羅漢神足。往彼世界。各各自取。滿缽還來。攝持威儀。自隨次第。乘虛而來。如雁王飛。至祇陀家。隨次而坐。各各自食。於時太子。睹眾比丘。威儀進止。神足福德。敬心歡喜。歎未曾有。

這時,眾位乞丐比丘按佛的吩咐,即以羅漢神足通去彼世界各自取食,滿缽而歸。他們攝持威儀,一個接著一個從空中飄然而至,如雁王一樣飛翔。到達祇陀太子家中,依次第而落座後,各自食用粳米。這時太子見眾比丘舉止威儀,神足功德,便生起恭敬歡喜心,感歎前所未有。

而白佛言。不審世尊。此諸聖賢大德之眾。威神巍巍。眾相具足。為從何方而來至此。甚可欽敬。唯願如來。今當為我說其徒眾本末因緣。佛告祇陀。若欲知者。善心聽之。當為汝說。此諸比丘正是昨日所不請者。吾及眾僧。向者欲來應太子請。此諸比丘。以不請故。往郁多越。取自然粳米。而自食之。

他便請問佛陀:「世尊,不知道這些聖賢大德比丘,威神巍巍,眾相具足,是從什麼地方來到這裡的?非常讓人欽敬。懇請世尊現在為我宣說這些比丘僧眾前後因緣。」佛告祇陀太子:「你如果想知道,應善心聽聞,我會為你宣說。這些比丘眾正是昨日沒有被邀請的人。我和僧眾,前些時候已答應太子的邀請,但這些比丘,因為沒被邀請的緣故,便飛往郁多羅越取來自然粳米而各自食用。」

爾時祇陀。聞說是語。極生慚愧。懊惱自責。我何愚蔽。不別明暗。又復言曰。世尊功德。難可思議。此諸乞兒。於此國中。最為下賤。今日乃得稟受清化。最蒙洪澤。既受現世安樂身福。復獲永世無為之樂。如來今日。所以出世。但為此輩。更不存餘。

這時祇陀太子聽罷,心中非常慚愧、懊惱,暗自責備:「我真是愚鈍,黑白不分!」又說道:「世尊的功德,難以思議。這些乞丐本是國內最為下賤的人,如今卻蒙受清淨的教化,承蒙宏大恩澤,既享受現世中的安樂身福,又獲得了永世無為之樂。如來今天之所以出世,正是為了這些人,更無其他目的。」

又復世尊。不審此徒。往古世時。種何善行。修何功德。今值世尊。特蒙殊潤。復造何咎。從生已來。乞丐自活。困苦乃爾。世尊慈愍。幸見開示。佛告之曰。若欲知之。宜善心聽。吾當為汝具足解說如是本末。諾當善聽。

又問:「世尊,不知道這些比丘在過去世中種下什麼善根,修了什麼功德,如今遇到世尊,蒙受特殊恩澤?又造下什麼過失,從出生以來便依靠乞討過活,活得如此困苦?懇請世尊憐憫我們,慈悲開示其中原由。」佛告訴他說:「如果想知道,應好好用心聽,我會為你具體解說前後因緣。」太子回答道:「是的,我定會善聽。」

爾時世尊。便告祇陀。過去久遠。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有一山。名曰利師(此言仙山)。古昔諸佛。多住其中。若無佛時。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復無辟支佛時。有諸五通學仙之徒。復依止住。終無空廢。

這時世尊便告訴祇陀太子說:「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個名叫波羅奈的大國,國內有一座叫利師的山(漢語:仙山),往昔諸佛大多住在其中。如果沒有佛的時侯,便有辟支佛居住其中。假如沒有辟支佛的時侯,便有許多五通修學仙道的人在那裡居住,始終沒有空廢的時候。

爾時山中有辟支佛二千餘人。恆止其中。於時彼國。有火星現。是其惡災。此星已現。十二年中。國當乾旱無有天雨。不得種植。國必破矣。是時國內。有一長者。名散檀寧。其家巨富。財谷無量。恆設供具。給諸道士。

當時山裡有二千多辟支佛常在此居住。當時國中出現火星,是此國的惡災,此星出現的十二年中,國內將乾旱無雨,無法種植,以此將國破家亡。這時國內有一個名叫散檀寧的長者,家中巨富,錢財糧食無以計數。他恆常陳設供具供養眾位辟支佛。

時千快士。往至其家。求索供養。而作是言。我等諸人。住在彼山。值國枯旱。乞食叵[ 叵:p□ 指不;不可。]得。長者若能供我食者。當住於此。若不見與。當至餘方。長者於時。即問藏監[ 藏監:倉庫管理員。]。今我藏中。所有谷米。足供此諸大士食不。吾欲請之。

當時,一千名緣覺來到他家中請求供養,並說道:『我們這些人住在那座利師山中,遇到國內大旱,乞不到食物。長者如果能供養我們,我們就住在這裡;如果不能供養,我們將去其他地方。』長者便問藏監:『如今我倉庫中所有谷米,足夠供應眾位大士食用嗎?我想供養他們。』

藏監對曰。唯願時請。所有谷食。饒多足供。長者即請千辟支佛。飯食供養。彼殘千人。復詣其家。亦求供養。長者復問其藏監曰。卿所典藏。谷食多少。更有千人。亦欲設供。足能辦不。其藏監言。所典谷食。想必足矣。若欲設供。宜可時請。於時長者。即便請之。差五百使。供設飲食。

藏監回答道:『希望現在就供養他們,我們所擁有的糧食非常多,足以供他們食用。』長者隨即請這一千名辟支佛接受供養,那剩下的一千緣覺也來到他家請求供養。長者又問藏監:『所貯藏的谷糧還有多少?我還想供養這一千位聖者,能夠辦到嗎?』藏監回答:『所藏的谷糧想必夠用,如果想供養的話,應該可以供養他們。』於是長者隨即請這一千名辟支佛也接受供養,並派五百名僕人置辦供養飯食。

時設使人。執作食具。經積年歲。厭心便生。並作是說。我等諸人。所以辛苦。皆由此諸乞兒之等。爾時長者。恆令一人知白時到。時此使人。養一狗子。若往白時。狗子逐往。日日如是。

這五百人天天作飲食,日久天長,便生起了厭煩心。並且說道:『我們這些人之所以如此辛苦,都是因為這些乞丐的緣故。』當時長者常派一個人去告知辟支佛吃飯的時間,這個人養著一條狗,如果前去通告的時候,狗也跟他去,每天都這樣。

爾時使人。卒值一日忘不往白。狗子時到獨往常處。向諸大士。高聲而吠。諸辟支佛。聞其吠聲。即知來請。便至其家。如法受食。因白長者。天今當雨。宜可種植。長者如言。即令諸作人繼[ 繼:j□ 指持;帶;送。]持作器。勤力耕種。大麥小麥。一切食谷。悉皆種之。

一天,這個僕人忘了,沒有去說,而時間一到,那條狗便單獨去了常去的地方,向大士們高聲吠叫。眾辟支佛聽到狗叫便知道是來迎請,便來到他家中如法接受供養。他們對長者說:『現在將要下雨了,適合播種。』長者如其所說便令僕人們拿著工具,勤勞耕作,結果大麥小麥等所有的穀物都播種了。

經數時間。所種之物。盡變為瓠[ 瓠:hu 即葫蘆。]。長者見已。怪而問之。諸大士曰。此事無苦。但勤加功。隨時溉灌。如言勤灌。其後成熟。諸瓠皆大。復加繁盛。即擘看之。隨所種物。成治淨好。麥滿其中。

經過一段時間,所種的東西都變成了葫蘆。長者見後,感到奇怪,便問是怎麼回事。眾大士說:『這沒有什麼事,只要勤加管理,隨時澆灌。』長者按諸大士們的話去做,葫蘆漸漸成熟,巨大無比,數量繁多茂盛。劈開一看,當初所種之物,都在裡面長的滿滿的,谷粒乾淨飽滿。

長者歡喜。閤家藏積。其家滿溢。復分親族。合國一切。咸蒙恩澤。是時五百作食之人念言。斯之所獲果實之報。將由斯等大士之恩。我等雲何。惡言向彼。即往其所。請求改悔。大士聽之。

長者十分歡喜,全家上下將之堆入倉庫,家裡都裝滿後,又分給他的宗族親戚,整個全國的人民也都蒙受他的恩澤。這時五百名做飯的人心裡想:『我們所獲得的這些果實,都是仰賴這些大士的恩德。我們為什麼對他們說惡語呢?』隨即來到他們那裡請求懺悔,大士們接受了他們的懺悔。

悔過已竟。復立誓言。願使我等於將來世。遭值賢聖。蒙得解脫。由此之故。五百世中。常作乞兒。因其改悔復立誓故。今遭我世。蒙得過度。

悔過後他們又立下誓言:『願我們在來世能夠遇到賢聖,從而獲得解脫。』由此緣故,他們在五百世中常作乞丐;因其悔改而又立誓的緣故,如今遇到我出世,蒙受度脫。

太子欲知。爾時大富散檀寧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是藏監者。今須達是。時日日往白時到人者。優填王是。時狗子者。由其吠故。世世好音。美音長者是也。爾時五百作食之人。今此五百阿羅漢是也。爾時祇陀。及眾會者。睹其神變。感佛功德。克心精勤。有得初道及四果者。復有專修快士行者。復有興心求佛道者。各各精勤。求遂本心。歡喜踴躍。頂戴奉行。

太子你應當知道,當時的大富長者散檀寧,不是別人,就是現在的我。當時的藏監,就是現在的須達。天天去告訴吃飯時間已到的人,就是現在的優填王,當時的那條狗,由於吠叫的緣故,世世有好嗓音,就是現在的美音長者。當時五百名做飯的人,就是現在的五百阿羅漢。」這時祇陀太子及與會大眾,見到眾羅漢的神變,感念佛的功德。都各個精進修行,有的得到初果以及第四果不等,又有的專修辟支佛道,有的萌生求取佛道。各各精勤,求遂本心,歡喜踴躍。恭敬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