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七瓶金施緣品第二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各各異國。隨意安居。經九十日。安居[ 安居:意譯為雨期。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坐臘。印度夏季之雨期達三月之久。此三個月間,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之蟲類及草樹之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已竟。各詣佛所。咨受聖教。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眾比丘都在其他國家,隨意安居。經過九十天安居圓滿後,他們紛紛前往佛處,請問法義,接受佛陀的教誨。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隔別經久。慈心愍傷。即舉千輻相輪神手。而慰喻之。下意問訊。汝等諸人。住在僻遠。飲食供養。得無乏耶。如來功德。世無儔[ 儔:chou輩,同類。]類。今乃下意。瞻諸比丘。特懷謙敬。

世尊與眾比丘分開了很長時間,非常慈愛關懷他們,便伸出千輻輪相的神手安慰他們。並和藹地問候道:「你們居住在僻遠地方,飲食供養不缺乏吧。」如來的功德世上無與倫比,現今卻懷著謙敬之心瞻望眾比丘。

阿難見之。甚怪所以。即白佛言。世尊出世。最為殊特。功德智慧。世之希有。今乃下意。慰諭問訊諸比丘眾。何其善耶。不審世尊。興發如是謙卑之言為遠近耶。世尊告曰。欲知不乎。明聽善思。當為汝說。奉教善聽。

阿難見此情景,感到非常希奇,不知其所以然。於是向佛請問:「世尊出世最為殊勝罕見,功德智慧也是世所希有。如今卻如此謙卑問訊眾比丘,何其善哉!不知世尊說如此謙卑的話,是從何時開始的?」世尊說道:「你想知道嗎?諦聽善思,我會為你宣說。」阿難依佛所教認真地聽聞。

佛告阿難。過去久遠。無數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時有一人。好修家業。意偏愛金。勤力積聚。作役其身。四方治生。所得錢財。盡用買金。因得一瓶。於其舍內。掘地藏之。如是種種。勤身苦體。經積年歲。終不衣食。聚之不休。乃得七瓶。悉取埋之。

佛對阿難說:「過去久遠無數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以前,此閻浮提有一個大國,名叫波羅奈。當時有一個人勤儉持家,特別喜愛黃金,孜孜不倦地積聚。他不怕勞累身體,到處謀生,所掙得的錢全部用來買金子,積累了一瓶後,在他屋內挖坑埋藏起來。就這樣年復一年辛辛苦苦地積攢,節衣縮食,不斷地積累,才得到七瓶金子,都埋藏在地下。

其人後時。遇疾命終。由其愛金。轉身作一毒蛇之身。還其舍內。守此金瓶。經積年歲。其捨磨滅。無人住止。蛇守金瓶。壽命年歲。已復向盡。捨其身已。愛心不息。復受本形。自以其身。纏諸金瓶。

後來這個人患病死去,由於貪愛金子,轉世變為一條毒蛇,返回到他曾經居住的房內,看守那七個金瓶。經過若干年以後,屋舍頹廢,無人居住。看守金瓶的毒蛇壽命也到了盡頭,死後由於愛金的心不息,所以又投生為蛇,用身體纏繞這些金瓶。

如是展轉。經數萬歲。最後受身。厭心復生。自計由來。為是金瓶。而受惡形。無有什已。今當用施快福田中。使我世世蒙其福報。思惟計定。往至道邊。竄身草中。匿身而看。設有人來。我當語之。

就這樣輾轉經過了數萬年,最後一次受生為蛇時,它對自身萌生了厭噁心。自己想到:長久以來為了金瓶的緣故,而投生為醜惡的身形,沒有盡頭。如今應該把金子佈施給善妙福田,使自己世世感受佈施的福報。』思惟決定後就來到路邊,竄入草叢中,藏身探頭四處張望,如果有人過來,我就告訴他這件事。

爾時毒蛇見有一人順道而過。蛇便呼之。人聞呼聲。左右顧望。不見有人。但聞其聲。復道而行。蛇復現形。喚言咄人可來近我。人答蛇言。汝身毒惡。喚我用為。我若近汝。儻為傷害。蛇答人言。我苟懷惡。設汝不來。亦能作害。其人恐懼。往至其所。蛇語人言。吾今此處。有一瓶金。欲用相托供養作福。能為之不。若不為者。我當害汝。其人答蛇。我能為之。

這時毒蛇見到一人恰好順道而過,蛇便呼喚他。那個人聽到呼喚之聲,左顧右盼,不見人影,只聽到聲音,於是又繼續向前走。蛇只好從草叢裡爬了出來,說道:喂,那個人,到我跟前來。那人回答蛇說:『你身體有惡毒,叫我幹什麼?我如果靠近你,或許被你傷害。』蛇答道:『我如果懷有噁心,即便你不過來,我也能傷害你。』那人感到恐懼,只好來到蛇旁。蛇對那個人說:『如今我這裡有一瓶金子。想托付你幫我供養積福,你能做到嗎?如果不做,我就傷害你。』那人就說:『我能做到。』

時蛇將人。共至金所。出金與之。又告之曰。卿持此金。供養眾僧。設食之日。好捻[ 捻:ni□,同「捏」。]持一阿翰提來。取我轝去。其人擔金。至僧伽藍。付僧維那。具以上事。向僧說之。雲其毒蛇。欲設供養。克作食日。僧受其金為設美?。作食日至。其人持一小阿翰提。往至蛇所。蛇見其人。心懷歡喜。慰喻問訊。即盤其身。上阿翰提。於是其人。以□覆上。擔向佛圖。

這時蛇將那人帶到藏金瓶的地方,示出一瓶金給那個人。又對那個人說:『你拿著這瓶金子供養僧眾。設齋那一天,你好好提一個籃子來,把我帶過去。』那人擔著金子來到寺院,交付給維那師。

將上面所發生的事向僧眾說明:那條毒蛇想作供養,請定下供齋的日期。僧眾接受了這個瓶金,開始籌辦美食齋飯。齋會的那天,那個人拿著一個小籃子來到蛇那裡。蛇看到那個人如約而至,非常歡喜,安慰問訊他,並爬入籃子裡盤起身。於是那個人就用布蓋上,擔著它向寺院走去。

道逢一人。問擔蛇人。汝從何來。體履佳不。其人默然不答彼問。再三問之不出一言。所持毒蛇。即便嗔恚。含毒熾盛。欲殺其人。還自遏折。復自思念。雲何此人。不知時宜。他以好意。問訊進止。鄭重三問。無一言答。何可癡耶。作是念已。毒心復興。隆猛內發。復欲害之。臨當吐毒。復自思惟。此人為我作福。未有恩報。如是再三。還自奄伏。此人於我。已有大恩。雖復作罪。事宜忍之。

路上遇到一個人,他問擔蛇人:『你從哪來?身體累不累?』擔蛇人默然不答。那個人又再三問詢,他仍然一聲不吭。毒蛇見此十分惱怒,口中毒液熾盛,想咬死擔蛇人,不過它強忍住了。過一會兒又想:『此人為何如此不通情理,人家好心好意向你問候,鄭重再三地問候,你卻一聲不吭,真是太可惡了。』想到這兒,毒心又萌發,猛烈熾盛,又想再次咬死擔蛇人,正要吐毒,心中又想:『此人為我作功德,我還沒有報答他的恩德。』如是反覆三次,還是在籃子裡未動。它心想:『這個人對自己有大恩德,雖然他有過失,但還是容忍為好。』

前到空處。蛇語其人。下我著地。窮責極切。囑誡以法。其人於是。便自悔責。生謙下心。垂矜一切。蛇重囑及。莫更爾耶。

當走到前面的空曠處時,蛇對擔蛇人說:『把我放到地上。』然後非常嚴厲地呵斥那個人,並告誡他應如何做。擔蛇人於是心中悔恨自責,萌生謙遜心,敬重憐憫一切。蛇又反覆叮囑他說:『再也不要這樣做了。』

其人擔蛇。至僧伽藍。著眾僧前。於時眾僧。食時已到。住街而立。蛇令彼人次第付香。自以信心。視受香者。如是盡底。熟看不移。眾僧引街。繞塔周匝。其人捉水。洗眾僧手。蛇懷敬意。觀洗手人。無有厭心。眾僧食訖。重為其蛇。廣為說法。蛇倍歡喜。更增施心。將僧維那。到本金所。殘金六瓶。盡用施僧。作福已訖。便取命終。由其福德。生忉利天。

那個人擔蛇來到寺院裡,把蛇放在僧眾面前。吃飯時間已到,僧眾們排隊站立。蛇讓那個人依次獻香,自己以信心看著那些受香者,就這樣一直注視到最後,目不轉睛。接著在僧眾的帶領下轉繞佛塔。之後那個人拿水為僧眾洗手,蛇懷著無限敬意看著洗手者,無有厭倦心。僧眾用食後,又為那條蛇廣說佛法,蛇倍加歡喜,更增加了佈施心。於是帶著維那師到原來藏金子的地方,把剩下的六瓶金子全部佈施給僧眾。做完這個福德後,蛇便死去了,依靠其福德轉生到忉利天。」

佛告阿難。欲知爾時持蛇人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爾時毒蛇者。今舍利弗是。我乃往日擔蛇之時。為蛇見責。慚愧立誓。生謙下心。等視一切。未曾中退。乃至今日。時諸比丘。阿難之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告訴阿難:「要知道當時的那個擔蛇人,並非別人,就是我自己;當時的毒蛇,就是現在的舍利弗。我在往昔擔蛇的時候,被蛇責備,慚愧之下立下誓願:一定要生起謙下之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此願從來沒有退失,一直到今天。」阿難等眾位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