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沙彌守戒自殺品第十六

持戒之人。護禁戒。寧捨身命。終不毀犯。何以故。戒為入道之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安陀國。當時世尊慇勤讚歎道:受持戒法的人,應當認真護持禁戒,寧可捨棄身命,也無論如何不要破戒。為什麼呢?因為戒是入道的最初基礎,是斷除煩惱的妙道,是通往涅槃安樂的坦途。

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戒亦如是。猶如大海多有阿修羅[ 阿修羅:梵語,又作阿須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譯曰無端,容貌醜陋之義。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其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之義。為常與帝釋戰鬥之神。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黿[ 黿:yuan]龜水性摩竭魚等大眾生居。戒海亦爾。多有三乘大眾生居。

如果守持淨戒,計算其功德則無量無邊,譬如大海無量無邊一樣,戒也是這樣。猶如大海中有許多阿修羅、黿龜、水性摩竭魚等龐大眾生居住,戒海也是這樣,有許多三乘的偉大眾生居住;

譬如大海多諸金銀琉璃等寶。戒海亦爾。多出善法。有四非常[四非常法:是身不淨、苦、空、無我。]三十七品[ 三十七品:合七法門為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諸禪三昧[ 三昧:1、華譯為定,是定心一處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時,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叫做「定」,也就是進入「三昧」的境界。2、又譯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如是等寶。猶如大海。金剛為底。金剛山圍。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減。戒海亦爾。毗尼為底。阿毗曇山。以為圍繞。四阿含[ 四阿含: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爾。不增不減。

譬如大海中有許多金、銀、琉璃等寶物,戒海也是這樣,出生許多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眾多禪定三昧等等功德寶;猶如大海以金剛為底,以金剛山圍繞,四大江河流注到其中,而海水既不增多也不減少,戒海也是這樣,它以律藏為底,以論藏山圍繞,四阿含河流注到其中,依然湛然不變,不增不減。

海何以故。注入不增不減。下阿鼻火。上衝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減。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減。是故當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

為什麼四大河流不斷注入,大海卻不增不減呢?因為下面阿鼻地獄的猛火上衝大海,海水因此蒸發,所以不增加;大江大河一直流入的緣故,所以也不減少。佛法中的戒海,由於不放逸所以不增加,由於具有功德所以不減少。所以應當知道,能夠持戒的人功德很多。

佛涅槃後。安陀國土。爾時有一乞食比丘樂獨靜處。威儀具足。乞食比丘。佛所讚歎。非住眾者。何以故。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儲畜積聚。次第乞食。隨敷露坐。一食三衣。如是等事。可尊可尚。

佛陀涅槃後,在安陀國中有一位乞食比丘,他喜歡獨自在靜處安住,具足威儀。乞食比丘受到佛的讚歎,不同於住在僧團中的比丘。為什麼呢?因為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儲蓄積累財物,次第挨家挨戶地乞食,隨地露天安坐,日中一食僅有三衣,這些行為都是值得尊敬和崇尚的。

在僧比丘。多欲無厭。貯聚儲畜。貪求吝惜。嫉妒愛著。以故不能得大名聞。彼乞食比丘。德行淳備。具沙門果。六通三明[ 三明:過去宿命明。未來天眼明。現在漏盡明。]。住八解脫[ 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訓練去除貪著的禪定。 一、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威儀庠序。名聞流布。

而住在僧團中的比丘,往往慾望很多無有滿足,積儲財物,貪得無厭,吝嗇小氣,嫉妒他人,耽著己方,所以不能夠獲得大名聲。那個乞食比丘德行淳厚,證得沙門聖果,具有三明六通,住於八種解脫,威儀安詳肅穆,聲名流傳很廣。

時安陀國。有優婆塞。敬信三寶。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佈施修德。名遍國邑。即請是乞食比丘。終身供養。

當時安陀國有一位優婆塞,敬信三寶,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喜歡佈施,修習善法,名聲遍佈國內。於是,他恭請那位乞食比丘終身接受供養。

供養之福。隨因受報。若請眾僧。就捨供養。則妨廢行道。道路寒暑勞勤。後受報時。要勞思慮。出行求遂。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養。後得受福報時。便坐受自然。是優婆塞。信心淳厚。辦具種種色香美食。遣人往送。日日如是。

供養的福報根據因地的不同情況,感受也就不同:倘若請僧眾到家中供養,則妨礙他們修道,而且一路上有寒熱勞累的辛苦,所以後來受報時要費心思,出外尋求才能得到;倘若前往僧眾那裡承侍供養,以後享受福報時,便可自然坐享其成。這位優婆塞信心淳厚,因此置辦了各種色香俱全的美味佳餚,派人給那位比丘送去,天天都這樣。

沙門四種好惡難明。如庵羅果生熟難知。或有比丘。威儀庠序。徐行諦視。而內具足貪慾恚癡破戒非法。如庵羅果外熟內生。

沙門有四種情況,是好是壞難以明曉,就好像庵摩羅果的生熟難以判斷一樣。有的比丘威儀安詳肅穆,步伐緩慢,目不斜視,可是內心具足貪慾、嗔恚、愚癡,破損戒律行持非法,如同庵摩羅果,外熟內生;

或有比丘。外行粗疏。不慎儀式。而內具足沙門德行禪定智慧。如庵羅果內熟外生。或有比丘。威儀粗?[ ?:kuan□]。破戒造惡。內亦具有貪慾恚癡法慳貪嫉妒。如庵羅果內外俱生。或有比丘。威儀庠審。持戒自守。而內具足沙門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羅果內外俱熟。

有的比丘外表行為粗放馬虎,不符合規矩,然而內心具足沙門的德行以及禪定、智慧,如同庵摩羅果內熟外生;有的比丘外在行為粗劣,破損戒律造作惡業,內心也具有粗大的貪慾、嗔恚、愚癡、慳貪、嫉妒等煩惱,如同庵摩羅果內外俱生;有的比丘威儀安詳謹慎,認真持戒守護三門,內心也具足沙門的德行以及戒、定、慧、解脫等,如同庵摩羅果內外俱熟。

彼乞食比丘。內外具足。亦復如是。德行滿故。人所宗敬。爾時國中。有一長者。信敬三寶。有一男兒。心自思惟。欲令出家。當求善師而付?之。所以爾者。近善知識則增善法。近惡知識便起惡法。

那位乞食比丘內外都完美無缺,就像上述最後一種情況一樣。他德行圓滿,所以十分受人敬重。

當時國中有一個長者,信敬三寶。他有一個兒子,長者心想:「我打算讓他出家,應當尋求一位良師托付。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親近善知識就能增長善法,親近惡知識便生起惡法。

譬如風性雖空由栴檀[ 栴檀: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稱。即檀香。]林若瞻葡林吹香而來。風有妙香。若經糞穢臭尸而來。其風便臭。又如淨衣置之香篋[ 篋:qie 指小箱子,藏物之具。大曰箱,小曰篋。]。出衣衣香。若置臭處。衣亦隨臭。

譬如風的本性雖然空無所有,但如果從旃檀林或瞻葡林吹來,風中便有妙香;如果經過糞便或腐尸吹來,風便帶有臭味。又好像乾淨的衣服放在香箱中,拿出來便是香的;如果放在惡臭處,衣服就隨著變臭。

親近善友則善日隆。親附惡友則惡增長。是故我今。當以此兒與此尊者令其出家。念已即往。白比丘言。我此一子。今使出家。唯願大德。哀納濟度。若不能受。當將還家。爾時比丘。以道眼觀。此人出家。能持淨戒。增長佛法。即便受之。度為沙彌。

親近善友,那麼善法就會日日增盛;親近惡友,那麼惡法則會增長。因此我現在應當把兒子托付給這位尊者,讓他出家。」想定便去見比丘,說道:「我如今想讓這個兒子出家,懇請大德慈悲接受,加以度化。如果不接受的話,便領他回家。」比丘用道眼觀察,發現這孩子出家後,能夠守持淨戒,增長佛法,就接受了他,將其度為沙彌。

時優婆塞。有一親善居士。請優婆塞及其妻子閤家奴婢。明日客會。時優婆塞。晨朝念言。今當就會。誰後守舍。我若強力。課留一人。所應得分。我則負他。若有自能開意住者。我於會還。當別投報。

當時那位優婆塞有一個親密的居士朋友,有一次請優婆塞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全家的奴婢次日到家中做客。在出門的那天清晨優婆塞想道:「今天要去赴會,應當留誰來看家呢?如果我強行分派留下一人,就會耽誤他得不到應得的那份供養。最好能有一個自願留下的,那樣我赴會回來後一定以別的方式給予回報。」

優婆塞女。即白父言。唯願父母。從諸僮使。但行應請。我堪後守。其父喜曰。甚善甚善。今汝住守。與我汝母。正等無異。於家損益。心無疑慮。

優婆塞的女兒就對父親說:「請父母帶著奴婢們放心去應請吧,我可以留下來看家。」她的父親高興地說:「太好了!太好了!現在你留下來看家,這和我或者你母親沒什麼區別。我們就不必擔心家裡會受什麼損失了。」

於是閤家。悉往受請。女便牢閉門戶。獨住家內。時優婆塞。是日匆匆。忘不送食。爾時尊者心自念言。日時向晚。俗人多事。或能忘不送食。我今寧可遣人迎不。

於是全家都受請赴會去了。女兒便關緊門窗,一人呆在家裡。優婆塞那一天匆匆忙忙,忘記了送食物。當時尊者心想:「時間快過了,世間人雜事繁多,也許忘記了派人送食物。如今我何不派人去取?」

即告沙彌。汝往取食。善攝威儀。如佛所說。入村乞食。莫生貪著。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汝今亦爾。至家取食。收攝根門。莫貪色聲香味觸也。若持禁戒。必能取道。

於是告訴沙彌:「你去取食物。要好好攝持威儀,像佛所說的那樣:到村中乞食,不要萌生貪戀,如蜜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你今天也應這樣,到施主家中取食,需要收攝根門,切莫貪戀色聲香味觸。若能守持戒律,一定能夠修成道果。

如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又作提婆達兜、禘婆達多、地婆達多、地婆達兜、調婆達多。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之從弟也。出家學神通,身具三十相,誦六萬法藏,為利養造三逆罪,生墮於地獄。]。雖多誦經。以造惡毀戒。墮阿鼻獄。如瞿迦利[ 瞿迦利:亦名瞿波利,或名俱迦利,此雲惡時者。調達弟子,因謗身子目連,梵王與佛訶之不受,身瘡即死,入大地獄。]。誹謗破戒。亦入地獄。周利?特。雖誦一偈。以持戒故。得阿羅漢。

像提婆達多雖然會背誦很多經教,但由於造惡毀壞戒律,結果墮入阿鼻地獄;像瞿迦利,由於誹謗大德而破戒,也墮入地獄;而周利?特雖然只持誦一偈,卻由於持守戒律的緣故,證得阿羅漢果。

又戒即為入涅槃門。受快樂因。譬如婆羅門法。若設長齋。三月四月。請諸高明持戒梵行諸婆羅門。以揀擇請。不得普故。仇留[ 仇留:梵文的音譯,做印章的一種材料。]為封印請者怨[ 大正藏為:惋。]。

還有戒律是趨入涅槃的大門,獲得快樂的正因。例如婆羅門的規矩中,有設三四個月的長齋,恭請智慧高明、守持戒律、行持梵行的眾婆羅門。由於是有選擇性而不是普遍全都邀請,所以用仇留做成印,蓋在被請者的手腕上。

一婆羅門。雖復誦經。性不清廉。貪蜜甜故。舐封都盡。明至會所。呈封乃入次。是梵志。無印欲入。典事語言。汝有印不。答言我有。以甜故舐盡。語言。汝今如是以足。便不得前。

有個婆羅門雖然會誦經,但品性不清廉,由於貪戀蜂蜜的甜味,便把印信全部舔盡了。次日來到會場,需呈上印信才能入座,這個梵志沒有印信想進去。主事者問:『你有印信嗎?』他答道:『我有,因為蜜甜的緣故舔光了。』主事者對他說:『那你現在應該已經滿足了。』於是不能與會。

復貪小甜。失四月中甘香美味。及竟達嚫[達嚫:chen 又作達親、噠嚫、達儭、重嚫、供嚫、檀櫬、大櫬、嚫、達?、特欹?。意譯為財施、施頌。主要指佈施的金銀財物等。又指受施主佈施後,為施主說法。前者稱為財施,後者稱為法施,二者皆可稱達嚫。]種種珍寶。汝今如是。莫貪小事破淨戒印。失人天中五欲美味及諸無漏三十七品涅槃安樂無量法寶。汝莫毀破三世佛戒。污染三寶父母師僧。

這人由於貪戀一點甜味,失去了四個月中的香甜美味以及所有佈施的財物、各種珍寶。你今天也是一樣,不要貪戀小事,毀壞淨戒之印,從而失去人間天上的五欲美味以及無漏三十七品、涅槃安樂等無量法寶。你切莫損毀三世諸佛的戒律,污染三寶和父母師長。」

沙彌受教。禮足而去。往到其家。打門作聲。女問是誰。答言沙彌。為師迎食。女心歡喜。我願遂矣。即與開門。

沙彌接受教言,頂禮師足而去,來到施主家,敲響大門。女子問:「是誰?」他答道:「我是沙彌,給師父取食物。」女子心中歡喜,心想:「我的願望實現了。」馬上給他開門。

是女端正。容貌殊妙。年始十六。淫慾火燒。於沙彌前。作諸妖媚。搖肩顧影。深現欲相。沙彌見已念言。此女為有風病癲狂病羊癇[ 癇:xian 指癲癇。通稱羊癇風或羊角風。]病耶。是女將無慾結所使欲嬈毀我清淨行耶。堅攝威儀。顏色不變。

這個女子長得十分端正,容貌絕妙,年方十六歲。她當時慾火中燒,在沙彌面前做出種種妖媚姿態,搖晃肩膀,自顧其影,現出一副情慾強烈的樣子。沙彌見了想道:「這個女子是患有風病、癲狂病、羊癇病嗎?這個女子是不是被貪慾煩惱所驅使,想毀壞我的清淨梵行呢?」於是嚴緊地攝持威儀,面色一點不改變。

時女即便五體投地。白沙彌言。我常願者。今已時至。我恆於汝。欲有所陳。未得靜便。想汝於我。亦常有心。當與我願。我此捨中。多有珍寶金銀倉庫。如毗沙門[ 毗沙門: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華譯為多聞,即多聞天王。]天宮寶藏。而無有主。汝可屈意為此捨主。我為汝婦。供給使令。必莫見違。滿我所願。

這時,女子就五體投地,對沙彌說:「我經常渴望的事,今天時機已經到了。我總想對你有所表白,只是沒有時機。想來你對我也一直有心思吧,應當滿足我的願望。我家中有很多珍寶、金、銀倉庫,就像毗沙門天宮中的寶藏一樣,但是沒有主人。請你屈尊做這個家裡的主人,我就做你的妻子,對你供奉聽你使喚。希望千萬不要拒絕,滿足我的願望吧!」

沙彌心念。我有何罪。遇此惡緣。我今寧當捨此身命。不可毀破三世諸佛所制禁戒。昔日比丘。至淫女家。寧投火坑。不犯於欲。又諸比丘。賊所劫奪。以草繫縛。風吹日曝。諸蟲唼食。以護戒故。不絕草去。如鵝吞珠。比丘雖見。以持戒故。極苦不說。

沙彌心想:「我有什麼罪過,遭遇這樣的惡緣?今天我寧願捨棄性命,也不能破毀三世諸佛所制定的禁戒。過去有位比丘誤入淫女家中,寧可跳入火坑,也不肯犯下淫行。又有一些比丘被強盜劫持,用草綁起來,遭受風吹日曬、蟲子咬食,但因為護戒的緣故,始終沒有斷草而去;還有一位比丘雖然見到鵝吞下了施主的珠寶,但為了守持戒律、慈心護生的緣故,甘願忍受施主的懷疑和毒打也不肯說出。

如海船壞。下坐比丘。以守戒故。授板上座。沒海而死。如是諸人。獨佛弟子。能持禁戒。我非弟子。不能持耶。如來世尊。獨為彼師。非我師耶。

又例如海船損壞之際,下座比丘因為守戒的緣故把浮板讓給上座比丘,自己沒海而死……難道說只有這些人才是佛的弟子,能守持禁戒,而我不是佛弟子不能持戒嗎?難道說如來世尊僅僅是他們的本師,而不是我的導師嗎?

如瞻葡華並胡麻壓。油如瞻葡香。若合臭花。油亦隨臭。我今已得遇善知識。雲何今日。當造惡法。寧捨身命。終不破戒污佛法僧父母師長。又復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捨於慚愧。走外牽捉。及誹謗我。街陌人見。不離污辱。我今定當於此捨命。

譬如胡麻和著瞻葡花搾油,油也帶有瞻葡的香味;如果和著臭花,油也隨之變臭。我如今已經遇到善知識,為什麼今天要造惡業呢?我寧願捨棄生命,也絕不能破戒玷污佛法僧和父母師長。」

他又思惟:「我如果逃奔的話,這位少女欲心熾盛,定會不顧慚愧地追到外邊拉扯、抓住我,並妄加誹謗。被街上人看見,仍然免不掉污辱。看來我今天只有在這裡捨棄性命了!」

方便語言。牢閉門戶。我入一房。作所應作。爾乃相就。女即閉門。沙彌入房。開[ 大正藏為:關。]橝門戶。得一剃刀。心甚歡喜。脫身衣服。置於架上。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處。自立誓願。我今不捨佛法眾僧。不捨和尚阿闍梨[ 阿闍梨:譯為教授、軌範師、悅眾等,即矯正弟子們行為的比丘。四分律記載有五種的阿闍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亦不捨戒。正為持戒。捨此身命。願所在生。出家學道。淨修梵行。盡漏成道。

於是沙彌假意說道:「你關緊門窗,我先到一個房間中做我應該做的事情,之後才能順從你。」女子就關上門,沙彌走入房中,關上門窗,找到一把剃刀,心中非常歡喜。

於是脫掉衣服,放在架上,雙手合掌面向拘尸那城佛涅槃的地方跪下,立下誓願說道:「我今天不是捨棄佛法僧眾,不是捨棄和尚阿闍梨,也不是捨戒。正是為了持戒,我捨棄生命,希望來世投生,還能夠出家學道,淨修梵行,斷盡煩惱成就道果。」

即刎頸死。血流滂沛。污染身體。時女怪遲。趣戶看之。見戶不開。喚無應聲。方便開戶。見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尋息。慚結懊惱。自搣[ 搣:mie 指拔。]頭髮。分裂面目。宛轉灰土之中。悲吁泣淚。迷悶斷絕。

隨即刎頸而死,血流如注,染紅了身體。女子奇怪他為何遲遲不出,走近門探看,見到門沒開,喊也不回答,便想辦法打開了門。結果看見沙彌已死,嚇得面無人色,欲心頓時熄滅,又慚愧又懊惱。她自己拔頭髮,抓破面孔,在地上打滾,悲傷地哭泣流淚,昏死過去。

其父會還。打門喚女。女默不應。父怪其情。使人踰入開門視之。見女如是。即問女言。汝何以爾。有人侵汝污辱汝耶。

她父親等人赴會回來,敲門喊她,女兒默然不應。父親對此感到奇怪,便派人跳進去開門察看,結果見到女兒這等模樣,問道:「你為什麼這樣?有人侵犯、凌辱你了嗎?」

汝[ 大正藏為女。]默不答。心自思惟。我今若以實對。甚可慚愧。若言沙彌毀辱我者。則謗良善。當墮地獄受罪無極。不應欺誑。即以實答。我此獨守。沙彌來至。為師索食。我欲心盛。求嬈沙彌。冀從我心。而彼守戒。心不改易。方便入房。自捨身命。以我穢形。欲壞淨器。罪舋[ 舋xin]若斯。故我不樂。

女兒默默無語,心想:「我現在如果說實話,實在太羞愧了。但如果說沙彌污辱我,就誹謗了善人,將墮入地獄感受無量罪苦。我不應該欺騙說謊。」就如實說道:「我在這裡獨自看家時,沙彌前來為師父取食物。我欲心熾盛誘撓沙彌,希望他能夠順從我。但他守戒不動心,想個辦法一人進入屋內,自己捨棄了性命。我竟想用骯髒的身體毀壞他清淨法器,造下這樣的罪業,所以我很難過。」

父聞女言。心無驚懼。何以故。知結使法爾故。即告女言。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汝莫憂懼。即入房內。見沙彌身。血皆污赤。如栴檀杌。即前作禮。贊言善哉。護持佛戒。能捨身命。

父親聽了女兒的話,心中並不吃驚,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煩惱就是這樣的本性。於是告訴女兒:「一切諸法都是無常的,你不必憂傷恐懼。」隨即走入房內,看見沙彌的身體都被血給染紅了,像栴檀木一樣。便上前行禮,讚歎道:「善哉!你竟然能捨棄性命來護持佛戒!」

時彼國法。若有沙門白衣捨死。當罰金錢一千入官。時優婆塞。以一千金錢置銅案上。戴至王宮。白言大王。我有罰謪[ 謪:zhe 指處罰;懲罰。]。應入於王。願王受之。王言。汝於我國。敬信三寶。忠正守道。言行無違。唯汝一人。當有何過而輸罰耶。

當時國法規定,如果有沙門在白衣家裡死去,應當罰以一千金錢充公。於是這位優婆塞便將一千金錢裝在銅盤上,帶到王宮稟告道:「大王,我有罰金需要繳納給您,希望您能接受。」國王答道:「你在我國中,敬信三寶,忠誠正直,恪守正道,言行無違。能這樣做的只有你一人,有什麼罪過需要繳納罰金呢?」

時優婆塞。具陳上緣。自毀其女。讚歎沙彌持戒功德。王聞情事。心驚悚然。篤信增隆。而告之言。沙彌護戒。自捨身命。汝無辜咎。那得有罰。但持還捨。吾今躬欲自至汝家。供養沙彌。即擊金鼓。宣令國人。前後導從。往到其家。

優婆塞便詳細陳述了上述事情,批評自己的女兒,讚歎沙彌持戒的功德。國王聽過這事,心中極為震驚,更加篤信佛法,對他說:「沙彌為了護戒而自己捨棄生命,你並沒有過錯,怎麼需要懲罰呢!拿著回家去吧。我現在想親自到你家去供養那位沙彌。」於是敲響金鼓,把此事通告國人,前呼後擁地來到優婆塞家。

王自入內。見沙彌身。如赤栴檀。前為作禮。贊其功德。以種種寶。莊嚴高車。載死沙彌。至平坦地。積眾香木。闍毗[ 闍毗:又作荼毗、闍維、耶維、耶旬。即火葬之意。]供養。

國王親自入內,看見沙彌的身體像栴檀木一樣紅,便上前行禮,讚歎他的功德。然後用各種寶物裝飾一輛高大的車子,將死去的沙彌運到一塊平坦的地方,堆積眾多香木進行火化、供養。

嚴飾是女。極世之殊。置高顯處。普使時會一切皆見。語眾人言。是女殊妙。容暉乃爾。未離欲者。誰無染心。而此沙彌。既未得道。以生死身。奉戒捨命。甚奇希有。

同時將那個女子打扮得絕世無雙,安置在明顯的高處,讓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都能看見。對眾人宣說道:「這個女子長得絕妙無比,如此美麗,沒有離欲的凡夫人誰能無有染污心呢?可是這個沙彌雖然沒有得道,卻能以生死凡夫之身奉守戒律捨棄生命,真是太奇妙太少見了。」

王即遣人。往命其師。廣為大眾。說微妙法。時會一切。見聞是事。有求出家持淨戒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國王隨即派人恭請他的師父,讓他廣泛地給大眾演說微妙佛法。當時,所有與會者耳聞目睹此事之後,有的請求出家守持淨戒,有的發起無上菩提心,無不歡喜,恭敬地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