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賢愚因緣經》

元魏沙門慧覺譯 釋圓照白話解


金財因緣品第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城中。有大長者。長者夫人。生一男兒。名曰金財。其兒端正殊特。世之少雙。是兒宿世。拳手而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當時城中有一位大長者,他的夫人生了一個男兒,取名金財。這孩子端正非凡,世上少有,此兒宿世握著拳頭而出生。

父母驚怖。謂之不祥。即披兒兩手。觀其相好。見二金錢在兒兩手。父母歡喜。即便收取。取已故處續復更生。尋更取之。復生如故。如是勤取金錢滿藏。其兒手中。未曾有盡。

父母感到驚恐,以為不吉祥,就掰開孩子的雙手,看看手相如何,結果見到在他的兩手中有二枚金錢。父母很高興,就收起來。拿走後在原處又出現兩枚金錢,隨即又拿走,結果依然如前出現金錢。就這樣不斷地收取,金錢堆滿了倉庫,孩子手中仍取之不盡。

兒年轉大。即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不逆。即便聽之。爾時金財。往至佛所。頭面作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當見憐愍。聽我出家。得在道次。佛告金財。聽汝出家。蒙佛可已。於時金財。即剃鬚發。身著袈裟。便成沙彌。

男孩長大後,就向父母請求出家,父母沒有反對,當下就同意了。於是金財來到佛前,以頭頂禮後對佛說:「懇請世尊憐愍,允許我出家進入修道的行列。」佛告訴金財:「同意你出家!」得到佛的許可,金財立即剃除鬚髮,身披袈裟,成了沙彌。

年已滿足。任受大戒。即合眾僧當受具足。臨壇眾僧。次第為禮。其作禮時。兩手拍地。當手拍處。有二金錢。如是次第。一切為禮。隨所禮處。皆有金錢。受戒已竟。精勤修習。得羅漢道。

到了能夠受持比丘戒的年齡後,就聚集僧眾為他授比丘戒。對每位到壇場的僧眾,他依次施禮,每當頂禮時,兩手按地,就在手觸地的地方,就出現兩枚金錢。就這樣依次禮拜所有僧眾,在施禮之處,都有金錢出現。受戒完畢,他精勤修習正法,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白佛。不審世尊。此金財比丘。本造何福。自生已來。手把金錢。唯願世尊。當見開示。佛告阿難。汝當善思。我今說之。阿難對曰如是。諾當善聽。

阿難對佛說:「世尊,不知這位金財比丘以前造了什麼福德,從出生以來,手中就自然握著金錢?懇請世尊為我們開示。」佛告訴阿難:「你應好好思惟,我現在就講述他的因緣。」阿難說:「是的,我會認真諦聽。」

佛言。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時世有佛。名毗婆尸。出現於世。正法教化。度脫眾生。不可稱數。佛與眾僧。遊行國界。時諸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飲食。供養彼佛及弟子眾。爾時有一貧人。乏於財貨。常於野澤。取薪賣之。值時取薪賣得兩錢。見佛及僧受王家請。歡喜敬心。即以兩錢。施佛及僧。佛愍此人。即為受之。

佛說:「在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為毗婆尸的佛陀出現在世間,以正法教化眾生,得度者不計其數。佛與僧眾在各國間游化,當時那些豪富長者的子弟們都置辦精美的飲食,供養佛及眾弟子。有一位窮人,沒什麼財物,常在山野中砍柴賣錢維生。當時正趕上他賣柴得到二錢,看見佛和僧眾接受國王的迎請,非常歡喜,生起恭敬心,就用這二錢供養佛和僧眾。佛憐愍此人,接受了他的供養。」

佛告阿難。爾時貧人。以此二錢。施佛及僧故。九十一劫。恆把金錢。財寶自恣。無有窮盡。爾時貧人者。金財比丘是也。正使其人未得道者。未來果報。亦復無量。是故阿難。一切眾生。皆應精勤佈施為業。

佛告訴阿難:「那位窮人因為當時以二錢供養佛及僧眾,感得九十一劫中手裡恆時握著金錢,財寶隨意享用,無有窮盡。當時的那位窮人,就是現在的金財比丘。假使他不得道果,未來的果報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阿難,一切眾生都應當精勤修習佈施作為正業。」

爾時阿難。及眾會者。聞佛所說。皆悉信解。有得須陀洹果者。斯陀含[ 斯陀含:梵語的音譯。意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的聖者,為其後三品之思惑,當於欲界之人間和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音譯。意譯為不還、不來。佛教聲聞乘(小乘)的四果中的第三果,為斷盡欲界煩惱、不再到欲界來受生的聖者名。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生欲界。]。阿羅漢[ 阿羅漢:梵語Arhat的譯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稱斷絕嗜欲,解脫煩惱,也指斷一切嗜欲和煩惱並出三界者。]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復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難及與會大眾聽了佛陀所說的因緣後,都信受理解。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有的發起無上正真道心,還有的住於不退地。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