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大論」簡介

第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指導
仁珍貝智恭編


藏傳佛教是顯密圓融的體系,在顯宗上的弘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核心的教法學制。五部大論是指:因明學《釋量論》、般若學《現觀莊嚴論》、中觀學《入中論》、《俱舍論》、戒律學《戒律本論》。按照黃教(格魯巴)的學習次第來說,大部份寺院裡首先學習五年因明學(含因類學及心類學一年),般若四年,中觀二年,《俱舍論》三年,律學四年等,需經十八年的學習,屬較長時間的學制。

一、《釋量論》

印度因明學家法稱論師(西元七世紀)造《釋量論》。

佛教的因明學,真正開宗立派、將之弘揚光大者,乃為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有《集量論》一書,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為七部釋論的廣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精妙地抉擇了唯識見,被後人尊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

《釋量論》總集因明理論大成,為研習因明學的範本。共分四品:第一、自義比量品,解釋立論者自身引生比量智必要條件(正因等)。第二、成量品,解釋《集量論》的歸敬頌義,成立如來為世間之定量。第三、現量品,現量乃比量所依止之基礎,本品廣釋現量之定義、差別及似現量等。第四,他義比量品,廣釋能立因等之得失,闡明使他人引生比量智之方便。

二、《現觀莊嚴論》

《現觀(證)莊嚴論》,全名《般若波羅密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頌》,為頌偈體的《大品般若經》註解書,相傳為彌勒菩薩所造,由無著傳出。目前的版本是由僧護弟子解脫軍傳出,融合瑜伽行派與中觀派的見解,為順瑜伽行中觀派的先聲。

《現觀莊嚴論》,善巧開顯《般若經》實際修證次第。雖然《般若經》本身就蘊涵了殊勝的現證空性之修學次第,然普通凡夫學人僅憑自力實難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予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剎那現觀加行;八、法身。這八個方面構成了《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的加行講因,後一品的法身事業講果,總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現觀》「八品七十義」。

三、《入中論》

印度月稱菩薩(約西元600 - 650)造《入中論》。

《入中論》的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本論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甚深廣大二種教門,均有解釋。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每一地中,敘菩薩修行成就功德之後,又配以初發心修行法,指導學者修行次第。二空之理,則在般若度中廣釋,本論見地屬於自空中觀的應成見。

四、《俱舍論》

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印度無著菩薩(約西元310 - 390)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為印度世親論師(約西元320 - 400)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屬於小乘論典。

藏傳佛教每座正規寺院,幾乎都將世親《俱舍論》定為必修課。該論所述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應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亦具重要意義。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

關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轉及還滅等方面的知識,世親《俱舍論》中解說精詳,又攝收了《發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內容,因此被譽為「聰明論」、「慧毒門」(如身少破,著少毒藥,片刻毒滿全身,此論亦爾)。

《俱舍論》,先是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學說總結,攝為八品,再以經量部的觀點,來對它進行討論。《界品》和《根品》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屬於總說四諦的性質。《世間品》、《業品》、《隨眠品》這三品講述苦、集二諦,即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世間品》講苦諦的內容,《業品》和《隨眠品》講集諦的內容。世是苦果,業是苦因,煩惱是苦緣。《賢聖品》、《智品》、《定品》這三品講述滅、道二諦,即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賢聖品》講滅諦的內容,《智品》和《定品》講道諦的內容。賢聖是無漏果,智是無漏因,定是無漏緣。

五、《戒律本論》

印度功德光尊者(約西元六世紀)造《戒律本論》(另譯為《律經》)。

《戒律本論》,共有九卷二千七百頌,總攝一切有部律學要義,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的學處。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論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

《戒律本論》屬於小乘別解脫戒,但小乘戒是戒律的基礎,不可輕忽,當然在此之上藏傳佛教另有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

參考資料:

  1. 第六世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藏傳佛教之學習與修行〉,噶陀仁珍千寶總網。
  2. 法稱論師造,僧成大師釋,法尊法師譯編:《釋量論略解》。
  3. 月稱論師造論,法尊法師譯講:《入中論講記》。
  4. 釋智誠、秋吉彭措:《般若鋒兮金剛燄》,喇榮五明佛學院。
  5.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