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故事


行善團體的緣起

在花蓮據說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幾個山胞抬著一個患急症的病人,徒步跋涉了八個小時的山路,好不容易才達到花蓮市區的一家醫院,沒想到因為無法繳約入院的保證金,醫院竟然拒絕加以醫療,這些山胞儘管一再懇切的哀求,然而這家醫院仍然不為所動,他們在萬分的失望和無奈之下,只好把病危的患者抬回原來的老家。一位佛教徒聽到了這件令人心酸的遭遇後,便決心要發揮佛陀慈悲的精神來救助社會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後來經過一番的心血和努力,終於成立了目前極負盛名的「慈濟功德會」,目前由於熱心響應的會員遍佈各地,為數極多,因此每個月都能以四、五百萬的鉅額捐款來救助一千五百多戶的貧民,使他們能夠長期受到最實際、最溫暖的照顯。此外,他們目前還正在動工興建一所東部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醫院,以便為貧苦的大眾作醫療的服務。可見事在人為,有志竟成,結果造福貧民不知其數,實在令人不勝敬佩。

嘉義市有一位何老先生,十幾年前有一位好友被馬路上未加蓋的涵洞所坑,傷勢很重,他到醫院探望後,深感路面不平害人不淺,於是招募一些好友,帶著鋤頭、畚箕,到各地去整修路面,填補坑洞,修理橋樑,並且自行購買木板、鐵釘之類材料去修理吊橋。這種工作持續三年之後,民國六十年,嘉義縣中埔鄉石哢村有兩個兄弟因為冒險渡河被河水沖走而喪生,為了避免類似的不幸再度發生,他們便決定以出錢又出力的方式,到這一偏僻地區,捐造橋樑,後來在何光生以及二十幾位好友,分頭勸募和以身作則親自動手,並鼓勵熱心的會員利用週末假日前往幫忙的結果,終於在民國六十年六月完成了第一座長達九點八公尺的「惠生橋」。十幾年來,他們已經陸續建造了一百四十多條的橋樑(今年五月止),貢獻實在很大,真是功德無量。

除了行善團外,嘉義還有一個由一大群善心人士所組成的「行善堂」,他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平時除了經常對貧困不幸的人家加以救助之外,大家選定期相約至全省各地的孤兒院(及類似的慈善機構)從事佈施白米的工作,每一次都獲得極為熱烈的響應。每次佈施時,大家都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分搭四輛遊覽車浩浩蕩蕩前往佈施和參觀(無法親自前往的則將佈施代金委託聯絡人加以轉交,事後再發給收據)這些熱心助人的會員絕大多數都是中低收入的公務員、家庭主婦、工廠作業員、店員或工商從業人士。其中有一些令人十分感動的是,有一位年逾古稀,彎腰駝背,每日都推車四出兜售紅豆(供作早點用)的「紅豆婆」,儘管她孤獨老邁,生活清苦,然而平時卻能省吃節用,而每次佈施時則必親自前往,熱心捐獻,從不後人。有些寺廟的師父和道姑,儘管平時並沒有什麼收入,然而每次也都能夠竭盡所能設法捐輸,從不間斷。有一位蔡小姐平常只是在家替外銷工廠作鞋子的加工,所得的收入極為有限,然而每一次都捐了不少的白米,藉以表示對孤兒的關懷。此外還有一位八十五歲的蔡老先生,不僅每次佈施都是一馬當先,熱心響應,而且平時還經常上山採藥,以便救助病患,而且從來不取任何費用。由於熱心感人,藥效卓著,因此目前每天總有一、二百人前往其住處求藥,許多行善堂的會員如顏先生及林先生夫婦等等,也都天天放下自己的事業,義務前往協助幫忙處理藥材的工作,有時甚至自掏腰包購買藥材加以補充。這些捨己為人,不斷奉獻,熱心行善的事蹟,實在令人非常感動。筆者由於經常與這些人士聯繫,因此不僅與他們分享了「行善最樂」的愉快,而且也經常由他們口中聽到了一些聞所未聞,甚至不可思議,然而卻是千真萬確的一些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