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見辭彙 (十畫~十二畫)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鑑定

十畫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
兼利自他兩利。
冤親冤仇和親愛的人。
息慈梵語沙彌,華譯息慈,即止息世情以實行慈濟。
悔過向三寶懺悔罪過。
悟入開悟實相的道理而入於實相的道理。
旁生即畜生,因畜生不是人天正道。
桓因釋提桓因的簡稱,即帝釋天。
退轉修持不堅,工夫退步。
馬鳴菩薩名,中天竺人,是佛滅後六百年間出世的大乘論師,有馬鳴比丘、馬鳴大士、馬鳴菩薩等尊稱。
骨塔舍利塔。
能所自動之法叫做能,被動之法叫做所。譬如六根對六塵,六根是能緣,六塵為所緣。
特尊特別尊貴的意思,是佛的尊號,因佛獨超九界,與眾不同。
荼毘華譯焚燒。
修生由修行而生,與修證同義。
修因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結成佛的果。
修行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修惑又名思惑,即貪瞋痴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修善1.斷惡行善。2.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做修善。
修慧三慧之一。見三慧條。
修齋執行齋會。
修德用功修來的德,為二德之一。
修證修行證理。
修懺修行懺悔的方法。
修得由修而得。
修道1.修行正道。2.菩薩於見道之後,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漸進至十地,此時稱為修道。
修道所斷三斷之一。見三斷條。
修羅阿修羅的簡稱,是一種常與帝釋天戰鬥的鬼神。
修羅酒梵語修羅,華譯無酒,相傳阿修羅能飲如海量之酒,飲至沒有酒飲,故名無酒。
修羅道六道之一。
修羅趣六趣之一。
修羅妄執修羅性驕慢,很固執己見,雖然被教化,但其心不動,所以聽了至理名言,也不能開悟。
修多羅華譯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修因感果修怎麼樣的因就會招感怎麼樣的果。
俱空我與法皆空,為三空之一。
俱起同時生起。
俱生與生俱來的,即先天性的。
俱生法簡稱俱生,即與生俱來之法。
俱生起與俱生同義。
俱生惑與生俱來之惑,如俱生之我執,俱生之法執,俱生之煩惱障,俱生之所知障等是。
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我執,這種我執是先天性的,不是後天學習來的,後天學習來的,叫做分別我執。
俱生法執與生俱來的法執,這樣法執不是由於分別而起,而是先天性的。
俱舍華譯為藏,是包含攝持的意思。
俱舍宗又名有宗,為八宗之一,因此宗乃依世親菩薩所造之俱舍論而立宗,故名。
俱盧洲佛教分世界為四大部洲,在北方的叫做俱盧洲,又叫做鬱單越,是勝處的意思,因為此洲在四大洲中是最勝處,洲形正方,人壽千歲,毫無夭折。
倒見顛倒的見解,有四種,即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
倒我四顛倒之一。見四顛倒條。
倒懸梵語盂蘭盆,華譯為倒懸,意思是人生前若作惡多端,死後魂魄便沉淪於闇道,有倒懸之苦。
1.幽隱或幽暗之義。2.無知的別名。
冥加佛菩薩暗中加被的意思。
冥性諸法的實性。
冥府閻魔王的廳堂。
冥使冥官的使者,即閻魔卒。
冥途幽冥的道途,即地獄餓鬼等地方。
冥通冥者離諸妄相而冥寂,通者融通一切而無礙,是讚嘆真理的話。
冥界閻魔王所住的世界。
冥熏又名內熏,即在本覺之真如內,熏習妄心以使生菩提心。
唐捐虛棄。
唐三藏唐朝的玄奘三藏。見玄奘條。
夏中在結夏安居的九十日中。
夏末結夏安居的末期。
夏坐又名坐夏,即結夏安居。
夏竟結夏安居的日期完畢了。
夏臘比丘的年歲。
夏安居一夏九旬之安居。
娑界娑婆世界。
娑婆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
娑婆世界見娑婆條。
娑羅雙樹佛在拘尸那拉城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婆羅雙樹間入滅。
害想害人的思想,為三想之一。
害覺想加害於人的心。
宴坐默然靜坐。
宴寂安然入寂。
剋果得果。
剋證必能證果的意思。
差別同類相殊叫做差,異類相殊叫做別。
師姑尼姑。
師子又作獅子,為獸中之王,經中常以之譬喻佛的勇猛。
師子座師子就是獅子,佛是人中師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師子座。
師子吼(喻)佛在大眾中演說佛法,心中毫無怖畏,好像師子作吼。
師子身中蟲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譬喻出家比丘自壞佛法。
恚怒瞋恚忿怒。
恚結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恩田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恩愛極親切的愛情。
恩愛河(喻)恩愛得像河一樣深。
恭敬修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峨眉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峨眉,故名,相傳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1.能生的意思。2.增上的意思。
根門眼等六根是漏出種種煩惱和入種種妄塵的門戶。
根塵六根與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根性根為能生之義,人性具有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故稱為根性。
根力五根與五力。
根力覺分與根力覺道同。
根力覺道五根與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
根身六根組合而成之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根身器界根身即六根身體,為眾生的正報;器界又名器世間,即國土器物等,為眾生的依報。
根本印諸佛各有其根本之印與明。
根本惑與根本煩惱同。見根本煩惱條。
根本智又名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理無分別之真智,因它乃生一切法樂,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叫做根本智。
根本識阿賴耶識。
根本煩惱即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
根本無明無始無明的別名。見無始無明條。
根本法輪三論宗所立三法輪之一,指佛初成道華嚴經之說法。
根境識又叫做根塵識,即六根六境六識,合之為十八界。
海眾(喻)眾僧和合,好像海水一味。
海會(喻)聖眾會合一處,其德之深,與數之多,猶如大海。
海潮音佛講經說法或僧眾誦經的聲音,好像海潮之聲,響亮無盡。
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涅槃那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涅槃印涅槃寂靜印的簡稱。見三法印條。
涅槃門進入涅槃城的門戶。
涅槃相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滅的相狀。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說法四十五年,到處隨緣教化眾生,化緣盡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尸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羅雙樹間,說完大般涅槃經後,便頭北面西,右而臥,最後入滅。
涅槃佛佛的應身度生機緣盡了,便示現滅度,叫做涅槃佛,為華嚴經所說十佛之一。
涅槃界不生不滅的境界。
涅槃會追悼佛入滅的法會。
涅槃相佛於娑羅雙樹間頭北面西右而臥進入涅槃的相狀。
涅槃城(喻)涅槃乃是聖者所居的都城。智度論說:「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涅槃樂五樂之一。見五樂條。
涅槃縛謂樂著涅槃而不想利益眾生,這是小乘的境界。
涅槃八味涅槃所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
涅槃寂靜涅槃的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涅槃寂靜印三法印之一。見三法印條。
畜生受人馴養的禽獸。
畜生因投生於畜生道的原因,即犯戒私竊、負債不還、殺生、不喜聽受經法、常以因緣艱難齋會等。
畜生有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畜生界十界之一。見十界條。
畜生道六道之一。見六道條。
畜生趣六趣之一。見六趣條。
畜生食時四食時之一。見四食時條。
病苦四苦之一。見四苦條。
病魔四魔或十魔之一。
病起六緣生病的六種因緣,即四大不順、飲食不節、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作祟、業愆所起。
迴向把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普遍到法界中去。
迴向門五念門之一。
真人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真土真佛土的簡稱,即佛真身所居住的法性土。
真子如來的真子,即諸菩薩。
真心真實的心。
真佛指佛的報身與法身。
真我真正的我。凡夫執著五蘊假合之身為我,其實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樣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
真性不假叫做真,不變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淨心體。
真堂禪家安置祖師真像的廳堂。
真理永真實不變的道理。
真諦二諦之一,又名勝義諦、第一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變,故云諦。
真常真實常在。
真寂真正的涅槃,即佛的涅槃。
真智又名聖智,即明白真如實相的智慧。
真詮顯示真理的文句。
真語1.真實的言語。2.符合真理的言語。
真際真實的邊際,也就是至極的意思。
真覺真正究竟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真識楞伽經所說三識之一。見三識條。
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真如三昧觀察真如無相的道理而破除妄惑的禪定。
真如無為謂真如法性,離於造作,本自無為。
真如隨緣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真如緣起言一切法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真如不變與不變真如同。見二真如條。
真如內薰謂真如內薰無明,生起淨化的作用。
真如法身謂法身的體性,真實不虛和如常不變。
真如實相非假謂之真,不變謂之如,離虛謂之實。真如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為法身、如來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並非虛妄,乃係真實之相,故名真如實相,簡稱為如實。
真如寂滅相真如的本體清靜而無妄染,故云寂滅相。
真妄1.真實和虛妄。不假叫做真,虛假叫做妄。2.真心和妄心。見真妄二心條。3.因緣生的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叫做妄法,不生不滅之真如,叫做真法。
真妄二心真心和妄心。真心是屬於本有的,無攀緣的,無分別的,無變動的,非善非惡的,超然於境界之外的,當吾人於無念而又非睡著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是屬於後天生起的,有攀緣的,有分別的,常變動的,能善能惡的,牽拘於境界之內的,當吾人思慮了別時,便是這一種心現前。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比喻此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變,如真心,波浪起伏無常,如妄心。
真言真實的言語,又是神聖的言語的意思,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
真言心即阿字。大日經說:「所謂阿字者,一切真言心,從此遍流出無量諸真言。」
真言宗依秘密真言而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屬秘密藏,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又稱為密宗。
真言乘又名神通乘。乘真言之教法而到達佛地,故名真言乘。因其教法很快就能令人成佛,故又名神通乘。
真言教真言陀羅尼的教法。
真言秘密真言是如來三密中之語密,故云真言秘密。秘密的意思不是秘密不肯示人,而是法身佛的三業幽微奧妙,不是等覺菩薩不能知曉。
真言阿闍梨密宗傳授秘法或是為人灌頂的法師。
真言陀羅尼真言與陀羅尼。真言與陀羅尼,是同體異名。
真身法身。見二身條。
真身觀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之佛身。
真法真如實相之法。
真法界真實不虛的法界,與真如同義。
真空1.超出一切色相意識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這是大乘至極的真空。
真空觀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真空妙有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之實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義。
真俗1.事理的別名。因緣所生之事相叫做俗,不生不滅之理體叫做真。2.在假空中三諦中,假是俗,空與中是真。3.世間是俗,出世間是真。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真俗不二真諦詮空,俗諦詮有,性空不乖相有,相有也不離性空,理事無礙,故不二。
真解脫真正的解脫,即佛的涅槃。
真無漏智真正無漏的智慧,即佛菩薩的智慧。二乘人雖然也有無漏智,但是他們未斷法執,不滅所知障,所以不是真正的無漏智。
真化二身真身和化身。見二身條。
真應二身真身和應身。見二身條。
破有1.破除執有的見解。2.破除三界九有的惡法。
破見以邪見來破斥如來的正見。
破法以邪見來破斥如來的正法。
破夏破壞結夏安居禁止外出的禁例。
破執破除我執和法執的執著。
破僧破和合之僧,為五逆罪之一。有二種的破僧法,一是破法輪僧,如提婆達多立了五種的邪法來和佛的法輪對立,以便分離聽聞佛之法輪的僧眾。二是破羯磨僧,即在同一界之內作別種的羯磨(法事),以破壞羯磨僧的和合。此中前者罪最重,後者罪較輕。
破齋破壞八關齋戒。
破顯破邪顯正。
破戒破壞佛所制的戒律。
破戒五過破壞佛所制的戒律的人有五種的罪過,即自害、為智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趣。
破和合僧五逆罪之一,即比丘們和合的在一處,以手段離間拆散他們,使他們不能和合的在一塊修行,或霸佔寺廟,逼令還俗等,都是破和合僧,因斷人慧命,與絕人解脫善緣,故其罪至重,報亦最慘。
秘印密教所傳授的秘密印契。
秘法秘教的修法,因秘教的修法很秘密,不隨便公開示人。
秘要不隨便示人的切要法門。
秘教秘密的教法,總稱大日如來的教法。
秘經秘密的經典,總稱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秘是秘奧之義,是形容法門之深奧;密是隱密,言其法不隨便公開示人。
秘密戒密教的戒律,即三昧耶戒。
秘密咒真言陀羅尼的總稱,因真言陀羅尼就是秘密的咒語。
秘密宗簡稱密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
秘密乘真言的教法。
秘密教真言宗的總稱。
秘密經真言宗的經典。
秘密號陀羅尼的別名。
秘密藏秘密的法藏。
神力神通力。
神咒神秘的咒語,即陀羅尼。
神秀俗姓李,洛陽尉氏人,少覽經史,博學多聞,後依五祖出家。唐高宗上元中,五祖入滅後,神秀出住荊州的江陵當陽山,緇徒響風,道譽甚盛,是為北禪之始。武后則天聞神秀的聲名,召赴長安,供養盡禮;又敕在當陽山建築度門寺,以表揚神秀的功德。於唐中宗神龍年中卒,諡號大通禪師。
神道1.天道、阿修羅道、鬼道等三道的通稱。2.神妙之道,即佛道。
神識指有情靈妙不可思議的心識,與現代所說的靈魂同義。
神通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就是既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了無障礙。
神通乘指真言教。
神通如意又名心如意通,即六神通中之神境通。
神足神足通的簡稱。見神足通條。
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佛十大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的神通而號稱為神通第一。
神境通神境智證通的簡稱。
神境智證通五通或六通之一。
納衣又名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納戒受戒。
納具受具足戒。
素食不雜魚肉滋味的食物。
素怛纜又作蘇多羅,或修多羅,華譯為經、契經、綖經等,是經典的通稱。
脅士侍立在佛兩旁幫助佛教化眾生的菩薩。
脅侍與士同。
脅尊者人名,由於昔業的緣故,在母胎六十餘年,生時鬚髮已白,年八十出家,自誓願說:「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不得六神通,終不以貼席。」後歷三年,盡償所誓,時人尊之為比丘,或尊者。
般若華譯為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
般若時佛說般若經的時期,為天台所立五時之一。
般若船(喻)智慧如船隻能渡人出生死之大海。
般若經宣說般若波羅蜜深妙道理的經典的總稱。
般若三昧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般若波羅蜜般若譯義是智慧,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是說般若如船,能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同。
般涅槃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涅槃那簡稱涅槃。見涅槃條。
般舟三昧又名佛立三昧,意謂修此三昧而得成就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於其前。修的時候,不坐不臥,從早到晚,又由晚到天亮,不是走,就是立,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衰相天人將要死時所出現的五種小衰相或五種大衰相。見五衰條。
記別又作記,即佛預記弟子成佛的事。
財施三施之一,即以財物救濟他人,其中有內財與外財的分別,外財是金銀、財寶、衣服、飲食、田地、房屋、妻妾、兒女、奴婢、牲畜等身外之物;內財是頭目、皮骨、牙髮、唇舌、手足、腦髓等我們身體上的東西。
財供養三供養之一,即以世間的財寶去供養諸佛菩薩。
貢高自以為高人一等。
貢高我慢自以為高人一等,踞傲自矜,侮慢他人。
起單僧人犯了規,職事命令他拿去衣單,離開寺廟。
起業相六麤相之一,即依惑而造作種種的業。
迷妄迷與妄。不明事理叫做迷,虛而無實叫做妄。
迷律迷的道路,亦即走向三界六道的道路。
迷情迷惑顛倒的有情。
迷執迷惑和固執。
迷界迷的境界,亦即為煩惱所繫縛而海轉於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界。
迷悟一如1.迷與悟都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大家空的體性一樣,故謂一如,這是空宗所顯的意義。2.迷如冰,悟如水,迷悟同屬一體,叫做一如,這是性宗所顯的意義。
迷悟因果迷與悟的因果。以四諦來說,迷妄的因是集諦,共果是苦諦;證悟的因是道諦,果是滅諦。
追福為死人做功德,追薦祈福。
追薦與追福同義。
六道眾生之一,有種種的分別,福報差的叫無財鬼,時常沒有得吃,所以也叫餓鬼;有些雖有飲食,但是不夠,叫少財鬼;有些福報大,常得飲食,叫多財鬼。
鬼界鬼類的世界,為十界之一。
鬼道六道之一,又名鬼趣,即夜叉羅剎餓鬼等的境土。
鬼趣又名鬼道,即鬼神所趣向的境土。
鬼神1.鬼是六道眾生之一,神是天龍八部的通稱。2.有威的叫做鬼,有能的叫做神。
鬼神食時鬼神的食時,即昏夜,為四食時之一。
展轉食吃了一次正餐,移位再吃,叫做展轉食,佛制不許。
浮塵根在五根中有浮塵根和淨色根之別,五根之外形,眼睛可以看到的,叫做浮塵根,因為它是虛浮之法。

十一畫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幻生幻滅,虛妄而無實體。
假色無表色的別名。在色法之中,有些東西雖屬色法,但是沒有形質,叫做假色。
假有虛假的有,指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因這些由因緣假合而有的一切事物,雖然如鏡中之花和水中之月一樣的無有實體,但是不能說它是無,而是屬於假有。
假我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為實我,只有悟了道的聖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
假法指因緣假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
假諦天台三諦之一。見三諦條。
假觀天台三觀之一。見三觀條。
假名1.虛假的名字。諸法本來無名,是人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既虛假不實,而且不合實體,好像一個貧賤的人取了一個富貴的名字一樣。2.假名而有的意思。見假名有條。
假名有三有之一,即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的意思,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假名為我,這個我其實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的自體,而是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我。
假名世間三世間之一,又名眾生世間,或有情世間,因有情這名稱是在五蘊法上假立的名字,沒有有情的實體。
假合眾緣假和合。因為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有合的時候,就有散的時候,所以說它是假和合。
假合之身眾緣假和合而有之身。
假和合因緣假和合。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非實有,只是因緣假和合而已。
偈他的簡稱,華譯為頌,即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偈他見偈條。
偏小佛成道之後的十二年間所說的阿含經,大乘貶之為偏小,因為所說的道理偏向於空,法門比較狹小。
偏空偏重於空,指小乘所說的空理。
偏真又名單空,即小乘偏向於空的真理。
偏執偏重於一邊的執著。
偏圓偏與圓。偏是偏向於一邊;圓是圓融而無礙。
偏袒1.袒露一臂。2.出家人穿袈裟,通常偏露一邊,如金剛經所說的偏袒右肩是。
停心即五停心觀。
偷盜十惡業之一,即不與而取。
兜率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謂於五欲境,知止滿足,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
兜率天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淨土。
參禪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
唯神外教稱上帝為神,謂一切皆由神所主宰。
唯物唯物論為哲學上本體論的一派,與唯心論相反,認自然的本質,屬於物質及其運用,精神現象不外物質的作用。
唯心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淨土一切淨土都是由清淨的心識變現出來的。
唯心法界謂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唯識又名唯心,謂世間諸法,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
唯識宗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因此宗乃究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識觀唯識三性觀的簡稱,三性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唯識所變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唯識無境謂唯有心識,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即今所謂之唯心論。
唯境無識謂唯有一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之外無心識的作用,即今所謂之唯物論。
唯願無行只有大願而沒有實行。有願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願而無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國土一切有情的住處,有淨土和穢土的分別。
國土身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毘盧舍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
國土世間三世間之一。國土是眾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當然就有所依的國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
國王恩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執著而不捨的意思。
執持堅持不變。
執見堅持自己荒謬的見解。
執著堅持或固執的意思。
婆羅門婆羅賀摩拏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淨行、淨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
婆羅門教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
婆羅提木叉華譯別解脫戒。
十惡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裡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別,正淫是指夫婦之淫,邪淫是指夫婦以外之淫,但在八戒裡就無正邪的分別,一切淫事,都在嚴禁之列。
淫欲色欲。
淫戒十重戒之一。見十重戒條。
宿世過去世。
宿因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惡業因。
宿作過去世的作業。
宿習過去世的善惡習氣。
宿善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
宿植過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宿報依過去世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
宿債過去世所負下的債。
宿福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
宿緣過去世的因緣。
宿願過去世的誓願。
宿願力宿願的力量作用。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與畜生,輾轉輪迴,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
宿命力如來十力之一。
宿命明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宿命通能知過去世生命與做過什麼事情的神通,為六神通之一。
宿命智通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為智,智力自在無礙為通。
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
寂念寂靜的念慮,即禪定。
寂常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
寂種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
寂靜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
寂然寂靜無事的狀態。
寂然界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
寂滅涅槃。
寂滅相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滅相。智度論說:「涅槃即是寂滅相。」
寂滅無二涅槃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謂之寂滅無二。
寂滅為樂生死是苦,寂滅即是樂。
寂滅道場化身佛證有餘涅槃的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
密印秘密的印契。印者,諸佛菩薩各有他們的本願和弘誓,為了標誌他們的本誓,故以兩手十指作出種種的形相,作為他們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奧之義。
密行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羅侯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
密法真言秘密的教法。
密宗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靠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
密咒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
密經密教的經典。
密語秘密的言語,即密教的陀羅尼。
密藏真言的經典。
密教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因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密教。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稱密教。
常坐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住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常見二見之一。
常身二佛身之一。
常寂沒有生滅叫做常,沒有煩惱叫做寂。
常寂光土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
常行三昧時常修行念佛三昧。
常行乞食十二頭陀行之一。
常光一丈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論說:「問云: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則失眼根,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放無量光明。」
常樂我淨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
常隨佛學普賢十願之一。
常無常二身常身和無常身。見二身條。
得度1.超脫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髮作沙彌。
得通獲得神通。
得道獲得道果。
從空入假觀天台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歷然不無,因果業報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眾生,是為從空入假觀。
從假入空觀天台宗的觀法,謂菩薩先修假觀,了知幻相假有不實,終歸於空,不落執情,雖廣度眾生,而實無有眾生得滅度。
悉地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
悉達多華譯一切義成,是釋迦佛作淨飯王太子時的名字。
1.捨施之義,如財施法施是。2.捨棄之義,如捨棄三毒煩惱,或捨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
捨心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為四無量心之一。
捨受捨棄報身,即死的別名。
捨戒捨棄戒律,不再持戒。
捨覺支七覺支之一。見七覺支條。
捨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見四無量心條。
授決與授記同。見授記條。
授記1.十二部經之一。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
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寧的煩惱。
掉悔掉舉與後悔。這兩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寧和煩惱。
掉散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喜歡喧鬧,為五蓋之一。
掛單僧人在寺院投宿。
掛褡與掛單同。
掛錫與掛單同。
接善戒與攝善法戒同。見三聚戒條。
接足作禮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
聖人對世人的訓誨。
教一法華四一之一。法華經所說的教法,是屬於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
教化教訓勸化。
教內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內。
教主創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
教判教相判釋的簡稱。判決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華嚴的五教等是。
教法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典,為四法之一。
教典佛教的經典。
教徒信奉宗教的人。
教禪教與禪。
教體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於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以聲音為體,有人是以名句為體,有人是以真如為體。
教外見教內條。
教外別傳禪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
教行1.教法與修行。2.隨教法而修行。
教行證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證悟聖果。
教相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是。
教相判釋見教判條。
教理佛教所說的道理。
教理行果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
教觀教相與觀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義去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觀心是觀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時八教為教相,以一心三觀為觀心;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為教相,以阿字不生為觀心。
教觀二門教門與觀門。見教觀條。
教令輪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
教誡輪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教授師五種阿闍梨之一,是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範師。
教授阿闍梨五種阿闍梨之一,又名教授師,即教授弟子們威儀作法的比丘。
教授善知識三善知識之一。見善知識條。
救世輪諸佛是救世的聖人,故其法輪稱為救世輪。
救世圓通觀世音菩薩的別名。
救世闡提闡提是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闡提卻是指慈悲無限,專做濟度眾生的大事業與不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薩,這種人菩薩又名大悲闡提。
曼殊文殊師利菩薩。
曼殊師利菩薩名,即文殊師利菩薩。
曼陀羅花名,華譯為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
曼怛羅華譯真言、神咒、秘密語。
曼荼羅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也叫做曼荼羅。
曼荼羅教真言教的別名。
清淨的意思。
梵心修梵行的心。
梵行清淨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
梵志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梵宇佛寺的別稱。
梵典佛教的經典。
梵服袈裟的別名。
梵界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禪天。
梵福大梵天的福德,為二福之一。
梵語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所說的語言,乃是稟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故稱梵語。
梵輪法輪的別名。
梵魔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
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輪,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
梵天王色界之初禪天,有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棄。
梵王大梵天王的簡稱。
梵王宮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梵音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淨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
梵音相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
梵眾修習梵行的大眾,即僧侶。
梵眾天色界初禪天的天人,分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眾天。
梵釋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為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
梵釋四天梵天、帝釋天、四王天。
梵世界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
梵迦夷華譯淨身,即色界初禪天的通名。
梵富樓色界初禪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
梵網戒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
梵輔天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二天名。
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
欲有欲界的業因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
欲取貪欲的心取著五塵的境界,為四取之一。
欲染五欲能污染真性。
欲流四流之一。見四流條。
欲想三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
欲愛1.對五欲的貪愛。2.欲界眾生的貪愛。
欲塵1.謂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塵埃。2.欲者六欲,塵者五塵。
欲漏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欲天欲界的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為六欲天。
欲天五淫欲界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種,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眾生,其淫事與人間無異,夜摩天則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則以執手成淫,樂化天則以對笑成淫,他化天則以相視成淫。
欲界三界之一,即有色欲與食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範圍。
欲界三欲食欲、睡眠欲、淫欲。
欲界散地在三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所以色界和無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則叫做散地。
欲界五趣地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欲無減十八不共佛法之一。
欲色二界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欲如意足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
殺害生命。
殺業殺害有情的惡業,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為十惡業之一。
殺生戒防止殺害生命的戒律。
淨心自性清淨心。
淨因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叫淨業,淨因就是修這種淨業的因。
淨妙清淨美妙。
淨佛究竟的真佛。
淨住寺的十種名稱之一。
淨戒清淨的戒行。
淨邦淨土。
淨宗淨土宗的簡稱。
淨剎清淨的佛剎。
淨命1.清淨的生活,如比丘離四種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淨之心為生命。
淨施二種布施之一。
淨域諸佛的淨土。
淨德四德之一。見四德條。
淨髮僧人剃頭。僧人例必每半個月要淨髮一次。
淨觀清淨的觀法,如淨土之十六觀是。
淨業1.清淨的善業。2.修往生淨土的事業。
淨業正因觀無量壽經說修淨業正主的因有三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土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淨土。
淨土宗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為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七經淨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經典,即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鼓音聲三陀羅尼經。
淨土三部經見三部經條。
淨名見淨名居士條。
淨名居士維摩詰居士。維摩詰華譯即是淨名。
淨眼清淨的法眼。
淨眼三昧一心觀想梵釋諸天的清淨身體,叫做淨眼三昧。
淨法界又名清淨法界,即真如的境界。
淨居天在色界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淨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淨色根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為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彷彿似之。
淨飯王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
淨琉璃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住的國土,在東方。
淨琉璃世界藥師如來的淨土。
淨口業真言即「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十四字。
深心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
深妙甚深微妙。
深經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
深行深秘的行業,亦即初地以上的行業。
深行阿闍梨稱初地以上證悟真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闍梨。
深法甚深微妙之法。
深法忍甚深的法忍。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
深禪定深妙的禪定。
深總持深妙的總持。總持即陀羅尼(咒)。
清齋清淨的持齋。
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清淨土依淨業所感得的清淨國土。
清淨心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淨心。3.不雜煩惱的心。
清淨識第九菴摩羅識。
清淨智無漏智。
清淨施布施時心無分別,平等而施。
清淨法界佛所證得的真如境界。
清淨法眼清淨的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
清淨覺相正覺的真相。正覺的理體諸染污,故云清淨。
清淨覺海(喻)清淨的本覺,深廣如海。
清淨涅槃二涅槃或三涅槃之一。
清淨業處憑著純善的業因所生之處,亦即淨妙的佛土。
清信士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男子,梵語叫做優婆塞。
清信女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淨信心的女子,梵語叫做優婆夷。
清涼地(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沒有熱惱。
清涼三昧斷除一切憎恨與恩愛的念頭以使身心清涼的三昧。
清涼國師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為清涼國師。
牽引因十因之一。
現世現在世。
現生現在的生命。與現世同。
現成禪宗的話,是自然已有與不假造作安排的意思,與天台宗所說的當體即是同義。
現劫現在的劫,即賢劫。
現量三量之一。見三量條。
現當現在與當來。
現識阿賴耶識的別名,因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顯現,故名。
現證現世證悟妙果。
現行現行法的簡稱,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謂之種子,由此種子,生色心之法,現苦樂境界,謂之現行。
現行法簡稱現行。見現行條。
現前顯現於眼前。
現前地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
現前授記四種授記之一。見四種授記條。
現在世三世之一。
現在五果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現在五果,因為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
現身說法1.佛菩薩神通廣大,能現種種之身向人說法。2.借己身做例子來勸人。
理性,亦即萬有永恒不變的真體。見理事條。
理入二入之一。見二入條。
理性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
理和僧伽有理和和事和二義,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沒有身口意三業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見思二惑,同證無為的真理,叫做理和。
理修依真理而修,如將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人、我、法相是。
理教天台宗立四教,通教為界內之理教,圓教為界外之理教。
理智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
理惑1.道理上的迷惑錯誤,如迷惑於四諦的道理是。2.根本無明之惑,能障礙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顯發,叫做理惑。
理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為二障之一。
理論以千差萬別之事相作討論,叫做事論,若以平等之理體作討論,即叫做理論。
理禪事理二禪之一。有漏定是事禪,無漏定即理禪。
理證1.事理二證之一,即思想道理而得證悟的意思。2.教理二證之一,即舉出佛陀的聖教來做憑證。
理懺懺悔有事懺和理懺二種,事懺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對著佛相披陳過錯,理懺則是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
理觀1.對於道理的觀念。2.事理二觀之一。見二觀條。
理佛1.法身的別名。佛三身中報化二佛為事佛,法身佛為理佛。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與佛無異,是為理佛,又名素法身,即僅有法身之理體而無功德莊嚴之義。
理體萬有之本體。與理性同義。
理體三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佛寶,佛性中,具足一切淨法,即法寶,無違諍義,即僧寶,此名理體三寶。
理即見六即條。
理即佛見六即條。
理事理與事。理指真諦,事指俗諦,亦即無為的真體為理,有為的形相為事。
理事無礙觀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
理具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之諸法,為理具,依緣而生起,為事造。
理具三千謂宇宙萬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諸法。
理法身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
理法界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
畢竟空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
畢竟依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眾生究竟的依處。
畢竟無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
畢竟覺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
眼入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
眼根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眼識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第一乘大乘的別名。
第一義至高無上的真理。
第一義空指大乘至極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則連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
第一義諦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義觀天台三觀中中觀的別名。
第一結集見結集條。
第一時教三時教之第一。見三時教條。
第二果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來果。
第二禪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二禪天。劫末之大水災,到此為止。
第二時教見三時教條。
第二結集見結集條。
第二能變末那識的別名。把八識分為三種,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其餘六識為第三能變。心識對於所變之境叫做能變。
第三地把見諦以上的菩薩的階位分為十地,第三地就是發光地。
第三果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還果。
第三禪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第三時教見三時教條。
第三結集見結集條。
第三能變眼等六識的別名。
第四禪色界四禪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處。
第四結集見結集條。
第五大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之外,無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天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陰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
第六識即意識。
第六意識八識中意識居於第六,故名第六意識。
第七識又名末那識,為我法二執的根本。
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
細色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
細滑欲六欲之一。見六欲條。
惛沉心思糊塗。
終教賢首五教之一。見五教條。
習性又名習種性,即以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習氣壞習慣。
習種性從前研習所修成的性。
莊嚴1.裝飾的意思。2.莊美威嚴。
莊嚴劫在三世的三大劫中,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在任何一大劫中,都有成住壞空的八十增小劫,在住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最先,毘舍浮佛最後,因有千佛出世以莊嚴其劫,故名莊嚴劫。
袈裟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鬱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
袈裟五德悲華經中說,釋迦佛以前在寶藏佛之前,誓已成佛時袈裟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見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則飲食充足;四、眾生共違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陳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袈裟十利一、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三、示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時,生寶塔想,滅諸罪;六、壞色,生不貪欲;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得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袈裟十二名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離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離塵服(遠離六塵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損消煩惱的功德)、蓮花服(離染著猶如蓮華)、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縫製而避開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條相,等於世間的田疇,且其功德為世間之福田而應受供養)、臥具(與被褥相似)、敷具(臥具的意思)。
多求無厭的意思。
貪毒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貪使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結五結之一。見五結條。
貪著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很堅固叫著著。
貪愛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
貪欲貪愛五欲。
貪欲使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貪欲蓋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貪欲瞋恚愚痴即三毒。
貪恚痴與貪瞋痴同。
貪瞋痴又名三毒。貪是貪欲,瞋是瞋恚,痴是愚痴。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都有五種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靠果報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聖人修習三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禪定也能得五通;三、變化通力,三乘聖人以神通的力量變現種種的境界事物。
通力神通或業通的力量。佛菩薩與外道仙人所得的是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及狐狸所得的是業通,因鬼神與狐狸是靠他們自己的業力而得,有三通力。
通受大乘的受戒有二種方法,通受三聚淨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為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三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
通戒1.又名略戒,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等偈頌是,因它不但是過去七佛之所通說,而且也是通於一切大小乘的戒經。2.即三聚淨戒。見三聚淨戒條。
通序諸經開頭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的序說,叫做通序,通序之後是序說這一部經講說的緣起,叫做別序。
通途通常的途徑或方法。
通惑天台所立五惑中,見思二惑叫做通惑,塵沙無明二惑叫做別惑。
通慧1.神通與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為體,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
通教共通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
通教十地見十地條。
通念佛稱念通三世諸佛之名號。
通明禪能發六通三明之禪法。
通明慧六通三明及三慧。
通別二序通序與別序,見二序條。
琉璃一種青色的寶物。
曹溪禪宗六祖惠能,在廣東韶州府曹溪,說法渡生,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閉關閉門修養道業。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
陰界五陰與十八界。
陰藏佛的陰莖藏於腹中,為三十二相之一。
陰魔五陰能毒害眾生的佛性,故喻之為魔。
陰入界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雪山喜馬拉雅山。
雪山部小乘二十部之一。
頂位見頂法條。
頂法又名頂位,四善根之一。見四善根條。
頂相如來的頭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見,故名無見頂相,為三十二相之一。
頂禮頭頂著地禮拜於尊者之前,是一種最敬禮節。
頂光佛菩薩頭頂上的圓光。
頂光化佛佛頭頂上圓光所變化出來的佛。
鹿車三車之一。見三車條。
鹿苑鹿野苑的簡稱。
鹿苑時天台宗所立五時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之後,便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對五比丘說阿含經,這是小乘三藏教之始,也是世人所說的鹿苑時。
鹿野苑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
梁皇懺梁武帝為了亡后郗氏墮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禮懺,以便超度,後世因名之為梁皇懺。
野狐身見百丈野狐條。

十二畫

惠能人名,為禪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時,有異僧到他家中拜訪說:「夜來生兒,可名惠能!」惠能的父親叩問其義,僧說:「惠者,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飄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來。
絕待絕諸對待。對待是兩方並峙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惡等是。絕待是真如平等,無法可得,故絕諸對待,簡稱絕待。
童子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之真子,二因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並非指年幼為童子。
傍生又作旁生,即畜生,旁者不正之義,言彼因行不正,故得不正之生。
傍生趣五趣之一。
勝因殊勝的善因。
勝行指波羅蜜多的行法。
勝果殊勝之果,即佛果。聲聞緣覺之果不圓滿,雖然是果但非勝,菩薩十地之法尚未圓滿,故雖勝而非果,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圓滿之果,所以稱為勝果。
勝乘大乘的別名。
勝處見八勝處與八背捨條。
勝業殊勝的行業。
勝義義理非常微妙的意思。
勝義空勝義就是涅槃,勝義空就是涅槃微妙的空性,為十八空之一。
勝義法指涅槃。
勝義僧四種僧之一。
勝義諦法相宗所立二諦之一,即真諦。
善力1.修善的力量,2.由善而得的力量。
善月指正五九之三長齋月,因這三個月是極宜特別修善之故。
善巧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
善因招感善果的業因。
善劫賢劫的別名。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
善果好的果報。
善根好的根性。
善神八部眾中護持正法的神。
善業好的行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
善惡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
善惡無記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見三性條。
善心很良善的心。
善心所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則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為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若五識心王,任運起善,則此十一善心所,皆與之相應。
善現須菩提的譯名。
善現天五淨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禪,因有善妙的果報顯現,故名善現。
善逝如來十號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號善逝。
善逝子大日如來。
善士女歸依三寶並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善見城又名喜見城,是帝釋天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善男子佛稱呼信佛的男子為善男子。
善女人佛稱呼信佛的女子為善女人。
善知識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善宿女受持八戒的女居士。
善宿男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善慧地菩薩十地中之第九地。
善施長者即須達長者。
喜受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捨喜施財寶。
喜樂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喜見城忉利天主帝釋所住的宮城,在須彌山的絕頂。
喜見天三十三天。
喇嘛蒙古青海西藏等處叫和尚為喇嘛。
喇嘛教佛教的一派,唐時自印度傳入西藏,至今有新舊兩派,新教著黃衣,稱為黃教,舊教著紅衣,稱為紅教。
堪忍堪能忍受苦難,是梵語娑婆的譯義。
堪忍地菩薩十地中初地的別名。
報土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報生依果報而生。
報因產生果報的業因。
報佛與報身佛同。見三佛條。
報身佛三身之一,此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報得依果報自然而得。
報通五種神通之一。
報障三障之一。見三障條。
報恩報答恩德。
報恩田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富樓那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說法第一著稱。
寒山僧名,在唐朝與拾得大師隱居於天台山的國清寺,相傳寒山是文殊的化身,拾得是普賢的化身。
寒冰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尊者1.智德具尊的人。2.阿羅漢的尊稱。
尊儀尊貴的儀容,指佛菩薩的相貌。
尊特尊貴特別。
尊特身尊貴特別的身體,指佛的報身。
尋伺尋與伺。尋是尋求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粗相的動心;伺是伺察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細相的動心。
強緣強力的因緣。
遍計普遍計度一切的事物。
遍照普遍照耀,指法身的光明。
遍照金剛大日如來的密號。
遍依圓三性見三性條。
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悲田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悲門見悲智條。
悲智慈悲與智慧,是佛菩薩所必備的二種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門。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悲智圓滿慈悲與智慧皆具足圓滿。
悲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
悲願金剛地藏菩薩的密號。
迷惑錯誤,是貪瞋痴等煩惱的總稱。
惑染煩惱能使身心污染不淨。
惑障四障之一。見四障條。
惑業苦貪瞋痴等煩惱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因業而招感無數的生死和痛苦。經云:「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不合於情理的思想行為。
惡口以惡毒的話罵人,是十惡之一。
惡因招感惡果的業因。
惡行惡劣的行為。
惡見惡劣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
惡性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惡果惡劣的果報。
惡報惡劣的報因。
惡道順著惡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是。
惡業惡劣的行為或作業。
惡趣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
惡緣引誘人們做壞事的外界事物。
惡露吾人身體中不淨的津液,如膿血大小便等是。
惡覺惡劣的思想。
惡魔障礙佛道的惡神。
惡取空撥無因果的道理而說彼此皆空。止觀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惡取空。」
惡知識教我做惡事的壞師友。
惡鬼神指夜叉羅剎等鬼神。
散心1.散亂的心。2.放逸的心。
散地指具散亂心的眾生所住的地方,即欲界。
散善由散亂心所修的善。
散業由散亂心所造的善業。
普法法界諸法,一具一切,普遍圓融,叫做普法。
普度普遍濟度。
普眼普遍觀察一切眾生的眼,亦即觀世音的慈眼。
普禮普遍敬禮一切如來。
普賢菩薩名,於佛教四大菩薩中,以大行著稱。
普賢十願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即敬禮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深明事理的智慧。
智母智慧之母。與覺母同義。
智光智慧的光芒。
智果涅槃為斷果,菩提為智果。
智門佛教有智悲二門,凡是自利的德行叫做智門,一切利他的德行叫做悲門。
智度六度之一,即般若波羅蜜。
智者天台大師智顗的德號。
智旭人名,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初學儒,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著作後,取論燒掉,後來出家入徑山參禪,融會性相二宗,扶戒律,修淨土,著淨土十要,作願文,及求生淨土偈,寂年五十七。
智海智慧廣大如海。
智眼智慧之眼,能徹見真理。
智智智中之智,亦即佛之一切智。
智德1.諸佛三德之一。見三德條。2.智慧與德行。
智斷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與涅槃。
智顗智者大師。他在天台山創立天台宗,世稱天台大師。
智證以智慧證悟涅槃。
智相智慧的相狀,亦即佛的光明,因佛的光明是佛智顯現於外的相狀。
智相三昧生真實智慧的三昧。
智境智與境。智是能觀的心;境是所對的法。
智境冥一謂能觀的真智與所觀的真理,冥合一致。
智慧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智慧門進入智慧的門戶。
智慧燈(喻)智慧能破除愚痴,好像燈光能破除黑暗一樣。
智慧劍(喻)智慧能斷除煩惱和生死,好像利劍能切斷東西一樣。
智慧光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見十二光佛條。
智慧光佛阿彌陀佛的別名。
智慧觀照以智慧來照察事理,破諸迷惑。
智慧波羅蜜六波羅之一。見六波羅條。
智藏智慧廣大,含藏一切諸法。
智藏海(喻)智藏深廣如海。
智目行足智解在目,修行在足。
智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
最上乘至高無上的教法,即圓頓教,亦即一佛乘。
最上大悉地佛果。
最正覺至高無上的正覺,亦即契合於真理的智慧,義與無上正等正覺同。
最後心又名最後念,即灰身滅智將入無餘涅槃時最後一剎那的心。
最後身在生死界中最後一次的身體。
最後身菩薩又名最後身、最後有、後身菩薩,即在生死中最後一次受生的菩薩。
最後品無明最細微的無明。最初的無明叫做無始無明、根本無明、或元品無朋,最後的無明即叫做最後品無明。
減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只有十歲,在這減壽的時期,叫做減劫。
無情指沒有情識活動的礦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是。
無減成就了佛果之後,其功德盡未來際不會減少。
無痴無有愚痴,為三善根之一。
無念無有妄念,正念的別名。
無貪心無貪欲,為三善根之一。
無倒無有顛倒。
無上上佛的德號。
無上士佛十號之一。見十號條。
無上道至高無上的道法。
無上忍十忍之一。
無上乘至高無上的教法,亦即大乘的別名。
無上輪無上的法輪,指佛所說的法。
無上覺無上的正覺。
無上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亦即佛的覺悟。
無上妙覺如來的覺悟,不可思議,故云妙,至高無上,故云無上。
無上法即涅槃,因涅槃在一切法中是至高無上的。
無上法王佛的尊稱,因佛於法很自在。
無上法輪如來的說法。
無上涅槃大乘的涅槃。
無上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能證得。
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
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遍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古譯。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無上正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即是覺。
無上慚愧衣袈裟的總稱。
無生不生不滅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無生忍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在道理上而不再動搖的意思。
無生智1.阿羅漢果的智。2.菩薩證悟無生真理的智慧。
無生法不生不滅之法,亦即真如涅槃的道理。
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
無生法性謂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原無生滅。
無生之生諸佛已無生死,但為了渡眾生,無生而生,非滅示滅。
無住無所住著的意思。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生。
無住心無所住著的心,亦即心不住於一切處。
無住涅槃四種涅槃之一。見四種涅槃條。
無住處涅槃與無住涅槃同。
無作無因緣的造作。與無為同義。
無作三昧同無作解脫門。
無作戒體謂用不著什麼作為,心體上自然就有清淨戒的德相。
無作解脫門又名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見三解脫門條。
無我1.無有實我。2.忘卻自己。
無我印諸法無我印,為三法印之一。
無我想無我的思想。
無我觀觀察一切法都無有實我的觀法。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無明父無明與貪愛結合而生我,因此無明好比是父,貪愛好比是母。
無明使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無明惑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無明漏三漏之一。見三漏條。
無始1.無有元始。諸法皆由因緣生,因上有因,因因無始,如是展轉推究,一切眾生及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無始。2.指距今極遠的時間。
無始空無始以來就是空,為十八空之一。
無始生死無始以來的生死。由於人類的無明愚痴無始,所以人類的生死也是無始。
無始無明無明罪業蒙蔽障礙我們的佛性已久,至今已無法計算其時日,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無相1.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2.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無相宗即三論宗,因三論宗是以般若所說的諸法皆空為宗。
無相教闡明萬法皆空的教法,如諸部般若經所說的是。
無相觀見二空觀條。
無相三昧又名無相解脫門。見三解脫門條。
無相大乘三論宗的別名,因三論宗是以空理無相為宗。
無相空教闡明一切法都是性空無相的教法,如般若經所說的是。
無相菩提與三菩提中的真性菩提同,因性空無相,故名無相菩提。
無相解脫門三解脫門之一。
無畏心中無所怖畏。
無畏施用種種的方法去消除別人的恐懼,為三施之一。
無記非善非惡,無可記別。
無記法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法。
無記空於善不善皆不可記別的空。
無常無有常住。
無常依如來的德號,因如來是一切眾生所依靠之處。
無量多到不可計量。
無量慧佛的德號,因佛具有無量的智慧。
無量劫多到不可計量的劫數。
無量義無量的義理。
無量覺無量壽佛的簡稱。
無量壽見阿彌陀佛條。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
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
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身光無量。
無間無有間斷。
無間修沒有間斷的修行,為四修之一。
無間業受苦沒有間斷的五種大惡業。
無間地獄受苦沒有間斷的地獄,為八熱地獄之一。
無等無與倫比的意思,也是佛的尊號。
無等等咒無與倫比的咒語。
無等等乘無以倫比的教法,也是大乘的總稱。
無為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
無為舍謂無為(涅槃的境界)是人類最安樂的宅舍。
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無為空一切無為法皆空無和不可得的意思,為十八空之一。
無為生死聖人是無為的人,無為的人所受的生死,叫做無為生死。
無為法身即法性身,因法性身寂滅無為。
無為涅槃界無為的涅槃境界。
無著1.沒有執著的意思。2.菩薩名,佛滅九百年間出生於健陀羅國(在克什米爾之西),先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每夜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白天則對大眾開示,為法相宗之祖。
無著行諸行圓融無礙的意思。
無著果阿羅漢果的舊譯。
無漏清淨沒有煩惱的意思。
無漏法清淨無煩惱之法。出世間的一切無為法,都是清淨無煩惱之法,如三乘聖人所證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間的無漏法。
無漏因無漏果的業因,如四諦中的道諦是。
無漏果清淨無煩惱的道果,如四諦中滅諦的涅槃是。
無漏界清淨無煩惱的世界,即涅槃。
無漏通清淨無煩惱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盡通才是無漏通。
無漏智三乘人離諸煩惱的清淨智,此智有斷惑證真的功用。
無漏道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無漏慧清淨無煩惱的智慧。
無漏後身清淨無煩惱叫做無漏,最後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後身,無漏後身就是二乘無學果的身。
無慚沒有慚愧羞恥的心。
無愧與無慚同。
無盡沒有窮盡。
無盡燈譬喻一人將法展轉開導百千萬人,甚至於無窮盡的人,如將一燈點燃起百千萬盞的燈,燈燈無盡,光光不絕。
無盡慧無窮盡的智慧。
無盡藏謂含藏無窮盡的功德。
無盡法界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
無盡緣起又名法界緣起,謂一切事物,互相為緣,互相起法,為四種緣起之一。
無諍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諍。
無諍三昧安住於空的道理而與物無諍的禪定。
無遮無遮止限制的意思。
無遮會無遮法會。這種法會普同供養,如現在人打千僧齋,結萬人緣,誰都可以參加而無遮止限制。
無緣沒有緣份。
無緣法界無差別而平等的意思。
無緣慈悲三種慈悲之一,即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
無緣大慈佛具大慈心,雖與眾生無緣,但是也發大慈心而救渡之。
無餘無有殘餘。
無餘依無餘依涅槃的簡稱。見二涅槃條。
無餘修四修之一。見四修條。
無餘涅槃二涅槃之一。見二涅槃條。
無學在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為無學。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的意思。
無學果證得無學果位的人,即阿羅漢。
無礙沒有障礙。
無礙智自在無礙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無礙解又名無礙辯。見四無礙解條。
無礙光如來又名無礙光佛,即阿彌陀佛十二別名之一。
無比法無與倫比的法。
無色有無色界的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
無色界三界之一。見三界條。
無表色受戒時,以強盛三業,製造一種色體,此體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為色,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因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生戒體。此無表色,雖不似他色之有質礙,然而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攝在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義。
無自性無有一定的自性。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都無一定的自性。
無門宗佛心宗。無門即是佛心的別名,佛心宗即是禪宗。
無沒識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無始以來,一切有情生命所寄托,在一期無常中,最先來,最後去,並不隨生死而消失,故又名為無沒識。
無垢衣無煩惱垢染的衣,即袈裟。
無垢地離垢地的別名,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二地名。
無垢識阿賴耶識在佛位上,變成清淨無垢,為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名無垢識,又名菴摩羅識。
無法相謂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無真實之體,亦無真實之相。
無財鬼見鬼條。
無酒神八部眾之一,即阿修羅。
無師智無師自通的智慧。
無異想對一切眾生無遠近親疏的思想,是如來十八不共法之一。
無煩天色界十八天中之第十四重天名。
無所得沒有什麼法可以得到的意思,這是無相的道理。
無所有又叫做無所得,空的別名。
無義語沒有意義的言語。
無熱天色界五淨天之第二天名。
無憂王見阿育王條。
無想界無想天。
無想定外道為了獲得無想天的果報而修一種泯滅一切心想的禪定。
無想果又名無想報。見無想報條。
無想報又名無想果,即外道修無想定者,命終生無想天,受五百大劫心心所滅,而身亦如枯木死灰,他們誤認是真涅槃境界,豈知過了五百大劫之後,又復動念,再入輪迴。
無想天無想的眾生所居住之天,在色界之第四禪天。
無想天難八難之一。見八難條。
無央數劫無量數劫。
無去無來如來的法身不去也不來,湛然常住。
無佛世界沒有佛在世界上居住的時期,如釋迦佛涅槃之後,彌勒佛尚未示現的這一段時期。此時期由地藏王菩薩負責教化眾生的工作。
無問自說十二部經之一。
無師之智無師而獨自覺悟的佛智。
無尋無伺色界二禪以上,無尋的心所,亦無伺的心所。
無稱光佛無量壽佛的別名,為十二光佛之一。
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不滯住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連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靈知妙明真如的心。
焰摩天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
焰慧地菩薩十地中之第四地。楞嚴經說:「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燃燈1.燃點燈燭。2.佛名。見燃燈佛條。
燃燈佛又名錠光佛。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屆滿時,剛好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髮舖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受未來成佛的記別。智度論說:「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
琰魔王即閻羅王,簡稱閻王。見閻王條。
琰魔界琰魔王的世界,在我們所住的南贍部洲東方鐵圍山下。
琰魔使琰魔王的鬼卒。窮兇極惡的人,琰魔王就差遣這種鬼卒去引取他來治罪。
異生凡夫的別名,因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別異的果報而生。
異生性凡夫之性,係指見惑的煩惱種子而言。俱舍論說:「云何異生性,謂不獲聖法。」
異生羝羊心十住心之一。凡夫的愚痴,好像羝羊,羝羊即牡羊,終日只知思念食欲和淫欲。
異相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異熟果報的新譯,因為因與果必異時而熟,故云異熟。
異熟因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異熟果五果之一。見五果條。
異熟障謂由於自然果報的障礙而不能修行佛法的地方,如三惡趣及無想天等是。
異熟生異熟因所生。
異熟識阿賴耶識的別名。
異方便特殊的方便。
異時而熟種因在先,受果在後,先後時間相差,或至無數劫,所以說異時而熟。
登住登入菩薩十住之位。
登地登上菩薩十地之位。要達到登地須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登地菩薩登入初地(即歡喜地)之位的菩薩。
發通開發神通。
發願立下誓願。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發心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發心住菩薩十住之第一位。
發光地菩薩十地之第三地。
發菩提心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眾生心一切眾生所有的心。眾生心約有二種,即真心與妄心。見二心條。
眾生見執著眾生實有的妄見,是我見的別名。
眾生界十界之中,除去佛界,其他九界都叫做眾生界。
眾生恩四恩之一。見四恩條。
眾生相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眾生相續三相續之一。見三相續條。
眾生緣慈三慈之一。見三慈條。
眾生世間三世間之一。見三世間條。
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之一。見四弘誓願條。
眾合地獄八熱地獄之第三。
1.平等之義。2.等級之義。3.等類之義。
等心1.平等心,即視一切眾生怨親平等。2.對諸法平等修行的心。
等味平等一味。
等至定的別名。身心平等安祥叫做等,以定力才能達至此種等的境界,所以叫做等至。
等持定的別名。梵語三摩地,華譯為等持,即心安住於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
等智十智之一。見十智條。
等慈平等的慈悲。
等諦俗諦的別名。
等觀平等觀念一切事理。
等覺1.佛的別稱。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2.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
等妙等覺與妙覺。大乘階位五十二級中,第五十一位即等覺,第五十二位即妙覺,亦即佛果。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妙覺則如十五的月亮。
等妙覺王佛的尊稱。等是等覺,是顯因圓,妙是妙覺,是顯果滿,佛因圓果滿,故稱等妙覺王。
等活地獄八熱地獄之第一。見八熱地獄條。
等無間緣四緣之一。見四緣條。
繫縛的意思,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繫縛眾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脫,永淪生死。
結印手結印契。密宗的修法,要手結印,口念咒,意觀想,這樣才能做到三密相應。
結使結與使。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繫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使眾生沉溺於生死苦海,故又名為使。結有九結,使有十使。
結夏結夏安居。見安居條。
結集佛滅後,五百大阿羅漢相聚一處,將佛過去所說的法,結合集成為佛教的三藏經典。
結賊結是煩惱的別名,因為煩惱能為害智慧,故喻之為賊。
結解結與解。結是煩惱所縛;解是證悟真理而得自在。
結漏結與漏。結與漏都是煩惱的別名。
結縛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繫縛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脫出離生死。
結緣廣結善緣。
結業指由煩惱而生的思想與行為。
結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略有二種:若先以右足置於左腿上,再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叫做降魔坐;若先以左足置於右腿上,再以右足置於左腿上者,則叫做吉祥坐。
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買祇陀太子的園林給佛講經說法,故其園名為給孤獨園。
給孤獨長者中印度憍薩羅國的丞相,性情慈善,喜歡布施孤獨的人,所以獲得給孤獨之名。
菩提華譯為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菩提心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菩提心戒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為戒,是三昧耶戒的別名。
菩提分1.佛陀從四諦的道諦中,開示出三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2.即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
菩提達磨簡稱達磨,是中國禪宗的初祖。見達磨條。
菩提薩埵見菩薩條。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大聖人。
菩薩戒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茲將上述二種戒本所說的重戒和輕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薩 重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條數 戒目 1 殺戒 1 殺戒 2 盜戒 2 盜戒 3 淫戒 3 大妄語戒 4 妄語戒 4 邪淫戒 5 酤酒戒 5 酤酒戒 6 說四眾過戒 6 說四眾過戒 7 自讚毀他戒 8 故慳戒 9 故瞋戒 10 謗三寶戒 菩 薩 輕 戒 戒 目 表 梵網經戒本 菩薩優婆塞經戒本 條數 戒目 條數 戒目 1 輕慢師長戒 1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 2 飲酒戒 2 耽樂飲酒戒 3 食肉戒 3 不瞻病苦戒 4 食五辛戒 4 見乞不與戒 5 不舉教懺戒 5 不承迎禮拜尊長戒 6 不敬請法戒 6 見他毀戒心生憍慢戒 7 不聽經律戒 7 不持六齋戒 8 背正向邪戒 8 不往聽法戒 9 不瞻病苦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畜諸殺具戒 10 飲有虫水戒 11 通國入軍戒 11 險難獨行戒 12 傷慈販賣戒 12 獨宿尼寺戒 13 無根謗人戒 13 為財打人戒 14 放火損燒戒 14 以殘食施四眾戒 15 法化違宗戒 15 畜貓狸戒 16 惜法規利戒 16 畜獸不淨施戒 17 依官強乞戒 17 不畜三衣缽杖戒 18 無知為師戒 18 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戒 19 鬥謗欺賢戒 19 販賣斗秤不平戒 20 不能救生戒 20 非處非時行欲戒 21 無慈酬怨戒 21 商賈不輸官稅戒 22 慢人輕法戒 22 犯國制戒 23 輕新求學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 24 背大向小戒 24 僧不聽輒自說法戒 25 為主失儀戒 25 在五眾前行戒 26 待賓乖式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受別請戒 27 養蠶戒 28 故別請僧戒 28 行路見病捨去戒 29 惡伎損生戒 30 違禁行非戒 31 見厄不救戒 32 畜作非法戒 33 觀聽作惡戒 34 堅持守心戒 35 不發大願戒 36 不自作誓戒 37 故入難處戒 38 眾坐乖儀戒 39 應講不講戒 40 受戒非儀戒 41 無德詐師戒 42 非處說戒戒 43 故毀禁戒戒 44 不敬經律戒 45 不化眾生戒 46 說法乖儀戒 47 非法立制戒 48 自壞內法戒
菩薩行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六度。
菩薩乘又名大乘,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二利以達到佛界的教法。見大乘條。
菩薩道菩薩所修之道,亦即自利利他。
菩薩藏大乘經的總稱,為二藏之一。法華華嚴等一切大乘經中,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的方法,故名菩薩藏。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結集。
菩薩僧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菩薩十地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四、焰慧地,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五、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八、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動。九、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十、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菩薩四無畏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即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菩薩淨戒菩薩所受持的清淨戒法。
華臺蓮華的臺座,亦即佛菩薩的臺座。
華藏界蓮華藏世界的簡稱。見華藏世界條。
華藏世界蓮華藏世界的簡稱,是釋迦如來真身毘盧舍那佛淨土之名。佛經說,在風輪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蓮華,此蓮華中含藏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此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的中間。
華嚴佛萬德譬如華,以如華之華德莊嚴法身,叫做華嚴。
華嚴宗依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此宗以中國唐時杜順和尚為始祖,後來因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又名賢首宗。此宗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互不相礙互相融入。修法界觀,以高度平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這種心情證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
華嚴時佛說華嚴經的時期,即佛初成道三七日間在菩提樹下說法的時期。
華嚴三聖毘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華嚴宗三觀見三觀條。
菴摩羅識華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九識中之第九識,亦即佛的清淨識。
虛無虛妄無實。
虛空虛與空。虛與空都是無的別名。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名虛空。
虛空界指眼睛所看到的天空。
虛空藏菩薩名,因此菩薩含藏一切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
虛妄虛假不實的意思,
虛妄分別不確實的分別事理。
補陀即普陀,又名普陀山,在浙江定海縣東海中。
補陀落迦山名,華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在印度的南海岸,相傳為觀音菩薩的道場。
補處補到佛位的意思。
補處彌勒一生補處的彌勒。彌勒菩薩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道,繼釋迦如來在此世界成佛,而補到佛位。
超越證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超越斷與超越證同。
跏坐把腳放在腿上的坐法。有全跏和半跏兩種,全跏是兩足放在兩腿上,半跏是左足或右足放在另一方的腿上。經上所說的結跏趺坐,是指全跏坐。
跏趺結跏趺坐。見結跏趺坐條。
進具謂沙彌的年紀滿二十歲時,就可以進一步的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進如意足見四如意足條。
都史天都史多天的簡稱。
都史多兜率天。見兜率天條。
都史宮都史多天(兜率天)的宮殿,亦即彌勒菩薩所住的地方。
都率天兜率天。
鈍使性質很遲鈍的煩惱。見五鈍使條。
鈍根愚鈍的根機,指領悟性不高的人。
開士1.開悟之士,菩薩的德名。2.以法開導眾生之士,為和尚的尊稱。
開光又叫做開眼,即佛像落成後,舉行儀式供奉之。
開眼與開光同。
開會開是開三乘教的方便門,會是三乘會歸一乘。與開顯同義。
開葷又名開素。佛雖然制定酒肉五辛等不可食,但是遇到生病的人或是有利益的事時,卻可以飲食。
開演說法。
開悟開智明理。
開遮開是允許的意思,遮是禁止的意思。
開顯開權顯實的簡稱。權者方便,實者真實,開方便以顯真實,叫做開顯。法華經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開經偈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其偈文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權顯實見開顯條。
開示悟入開是開佛知見,示是示佛知見,悟是悟佛知見,入是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是佛出世的本懷。
開山祖師開山立寺始創基業的人。
開三顯一開三乘方便法門以顯真實一乘的教法。
開甘露門布施餓鬼。
開緣說法為眾人廣開佛法因緣而說法要。
間色中間色。縫製袈娑時要選用三種的壞色,即青之間色,黑之間色,和木蘭之間色。
間色服袈裟的別名。
須彌諸山指須彌山及其外圍的八個山。器世界的最下層為風輪(大氣層),其上為水輪(大海洋),再上為金輪(大地)。在金輪上有九個山八個海,互相間隔圍繞,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外圍的八個山就是持雙、持軸、檐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鐵圍。
喘息禪定時,呼出吸進的氣很粗。
順化又叫做順世,就是順世道而死化的意思,通常是指僧人去世。
順世與順化同。
順生受業此生造業再生才受報,為三業之一。
順後受業此生造業於後數生才受報,為三業之一。
順現受業此生造業此生即受報,為三業之一。
須摩提簡稱須摩,華譯妙意、好意等,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須彌山華譯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鹹海的四方。
須陀洹舊譯為入流,新譯為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聖人之流的意思,預流是預入聖者之流的意思。
須陀洹向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須陀洹果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奢摩他華譯為止,即止息一切雜念的意思。
黑沙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黑繩地獄八熱地獄之第二。
黃檗唐斷際禪師希運,福建人,於黃檗山出家,後參江西百丈山海禪師而得道,後居洪州大安寺,法席甚盛,師嗜愛舊山,因以黃檗名之,後人便稱師為黃檗。
黃面老子指釋迦如來,因釋迦如來的身相現金黃色。
提婆達多人名,為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的徒弟。出家學神通,身具三十相,誦六萬法藏,其本地為深位的菩薩,釋尊在法華會上,述往世為棄位國王,提婆達多為仙人,使他具足一切佛法,至於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