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 毗缽舍那 三十一》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5/25


上次講到第 237 頁「戌三釋勝義差別」,關於勝義諦差別。根據《入中論釋》,就廣的角度來說,空性可以分為十六空。請看文,「中分為有性無性自性他性四種空性」。藏文的意思,應該是實事的空性或無實事的空性。有,可能就是指實事而言;性,指空性而不是指體性。無性,指無實事的空性;自性,指自身體性的空性;他性,則指他體性的空性。

這裡的有性(實事空性)就是指瓶子、柱子、補特伽羅等屬於實事的這一類,如果是自性相空的話,那就是空性了。若無為法的虛空或所知等,是非實事的事物,它是自性不成立的,就是這裡所說的無性。

自性空,指自己的體性是空的;他性空,則是自己之外的其他者的體性是空的。也就是根據有法來判斷是有空、無空、自空或他空。

請看文,「略分為人法二無我」。依約略的區分為人無我和法無我。即是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兩種。沒有任何一種空性不攝入在這兩者當中。就廣的角度分,可分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法、所知或有,都是同義詞。法,包含補特伽羅和非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自性空,稱為補特伽羅空性;非補特伽羅自性空,稱為非補特伽羅空性。

補特伽羅空和非補特伽羅空雖然有粗細之分,粗細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空性本身並沒有粗細的差別。甚至說補特伽羅自性不成立或補特伽羅諦實空,這些都是指相同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區分呢?就是依著他所空掉之處(有法)來做區分的。這個有法,如果是補特伽羅,就是補特伽羅空,非補特伽羅的法,比如有為法、無為法,如果它的自性不成立,就稱為非補特伽羅空,也就是我們說的法無我。

就我執而言,若我執所執的對境是補特伽羅,就稱為補特伽羅我執;若所執的對境非補特伽羅,是瓶子、柱子等其他非補特伽羅的法,我們就稱為法我執;將其對境上的執實分空掉的話,就稱為補特伽羅無我或法無我。

應成派在區分勝義諦的差別時,就像這裡所說的區分為二空、四空或十六空。如剛才所說,就廣的角度可以分為二十四空。二十四空就是在十六空之上加上四空、二空和另外的兩個空。十六空雖然分成十六種,可是,全部都是指自性不存在的空性,根本就沒有再區分成粗的或細的空性。分為十六種,完全是根據它的所空機(有法)而加以區分的,所空機有十六種,將它自性成立這一點空掉的話,就變成有十六空了。差別就在於所空機而已,空性本身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唯識宗跟應成派一樣,他們所說的空性也是分為十六空、四空或二空,自續派也有另外的講法。請看文,「餘論有說二種者,謂真勝義與順勝義。」這裡的餘論就是指自續派,此派將勝義地諦分為真勝義和順勝義,這是配合有境而作區分的。

就應成派和唯識宗而言,當他們提到勝義時,都是指空性而言。可是,自續派,提到勝義時,就是指證空慧而言,也就是把證空慧也取名為勝義。因此,自續派是依據有境而作這樣區分的。

自續派所說的證空慧,也可以稱為證空性的理智或究竟觀察的慧。在證空性這一點上,如果是以比量或有分別心的方式來證空性的話,在證空性的心當中只有破除掉諦實成立這一點而已,可是,這個心裡仍然有二顯、義共相,以及境和有境是分離的這些顯現。

專注於空性的根本智當中,完全沒有二顯及諦實存在的,這樣的證空慧就稱為真勝義,如果是以比量、分別心來證得空性,這樣的心就是順勝義。

以對境而言,空性就稱為勝義。在聖者的根本智當中,所顯現出來唯有空性而已,並沒有諦實成立、二顯及義共相的顯現。所以,在聖者的根本智當中,所顯現的是離戲論的顯現出來。在他的根本智中所顯現出來是無諦實成立的、無二顯的,比量的理智當中,所顯現出來的空性雖然無諦實成立,可是,有二顯和義共相的顯現。因此,在比量的理智當中,所顯現的空性,是以有戲論的方式顯現出來的。

有境悟得空性時,以兩種方式悟得,一種是帶著二顯的方式;另一種則是離二顯的方式來悟得。以離二顯的方式所悟得的空性,就唯有空性而已,因此,我們稱它為現證空性,這就是真勝義;帶有二顯的方式悟得的空性,我們就說是順勝義。有境入於根本定當中,在他的根本智中,所顯現出來的就只有空性而已,稱為真勝義,出了後得位之後,雖然也有悟得空性,可是,是帶有二顯的悟得空性,因此,他所悟得的是順勝義。

用比量理智來悟得空性的有境,所悟得的空性並不是真勝義,因為真正的勝義所顯現出來就只有空性而已,並沒有二顯。因此,所悟得的空性是順勝義而已,雖然他也有悟得空性,可是,是帶有二顯的方式來悟得空性的,因為跟空性的行相是隨順的,我們就稱它為順勝義,順就是隨順的意思。

下面引的《中觀明論》是蓮花戒論師所寫的,也是中觀自續派的論著。請看文,「中觀明論云:『此無生理順勝義故名為勝義,然非真實,真實勝義超出一切戲論故。』」悟得自性無生的比量或分別心,它的對境是自性無生。在比量的心當中,所現起來的對境就是這個空性,用比量的心來悟得自性無生的空性並不是現證空性的方式,也不是以離二顯、離戲論的方式去悟得空性的。所以,我們才稱它為順勝義,也就它的行相是隨順勝義。

真勝義就是指真正的勝義,真正勝義的有境是離二顯的,而悟得自性無生的比量則是帶二顯的,它只是隨順於真勝義的有境而已,因此,取名為順勝義。剛才是就有境配合起來講的,現在是就對境配合來講,悟得自性無生這一點,就是在悟得自性無生的比量理智前,它只是隨順於離二顯的真正的勝義而已,因此才取名為順勝義,它並不是真正的離二顯。

我們說悟得自性無生的理智前所悟得的是順勝義,這個理智所悟得的對境是勝義,這一點是沒有錯的,可是,並不是離二顯的勝義。離二顯的勝義只有在聖者的根本定當中才會現起來。接著引《中觀莊嚴論》,這也是自續派的論典。

自續派可以分為隨經部行和隨瑜伽行,這是一部隨瑜伽行的論著,由靜命論師所寫的。請看文,「中觀莊嚴論云:『由順勝義故,此名為勝義,真實勝義諦,離一切戲論。』」《中觀莊嚴論》這一段是解釋《中觀明論》的,因為《中觀明論》講到「此無生理順勝義故名為勝義」。事實上,靜命論師是蓮花戒論師的上師。

悟得自性無生的比量和這個比量所現出來的對境(空性),都只是隨順於勝義而已,因而取名為順勝義。「真實勝義諦,離一切戲論」,就是聖者在根本中所對的對境是唯空性而已,這個聖者的根本智所對的對境是真正的勝義諦,是無二顯的、無戲論的,是離一切二顯及戲論的,因此才稱為真正的勝義諦。因此,這裡說真正的勝義諦是離一切戲論。

接著引《二諦論》,這也是中觀自續派的論著,它是屬於隨經部行的論著,是清辨論師所寫的。接下來的《二諦自釋》就是《二諦論》的解釋,也是屬於中觀自續派隨經部行的論著。《莊嚴論》則是指前面的《中觀莊嚴論》。

請看文,「二諦自釋與莊嚴論亦說破勝義生名為世俗。」也就是破除了勝義生就是名為世俗。這裡的世俗,指世俗有。破除勝義生就在世俗上是有的。世俗有,又稱為名言有,也稱為分別心有或聲有。不管《中觀明論》《中觀莊嚴論》或《二諦論》,這三部論所說的真勝義、順勝義的道理,自宗的主張在下面會談到。

有境,分為真勝義和順勝義,這是以證得空性所證的方法不同來做區分的。證空性的方法,若以義共相的方式證得,即用比量的方式來證得,那麼就是順勝義;若是現前證得的,即不以比量方式證得,那就是真勝義。

剛才所說的是配合起有境解說的。接著是配合對境來說明。所對的對境是空性,空性只有一個而已,比如苗芽自性無生或瓶子自性無生,這都是指空性而言。在比量心前,這個空性所現出來是以非離二顯的方式顯現出來的話,就稱為順勝義。如果是在根本智之前,所現出來的是以離二顯的方式顯現出來的,那就稱為真勝義。

請看文,「昔諸先覺解釋彼義,多分是否異門二種勝義。」古來西藏有眾多的學智者,他們在解釋這一點時,就根據是否以異門分為異門的勝義和非異門的勝義兩種。

接著解釋何謂異門勝義。請看文,「說於色等破勝義生所顯空性,為異門勝義。此乃假名勝義,實是世俗。」色等,包括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在

這些法上破除勝義生所顯的空性,稱為異門的勝義。所謂異門的勝義,並不是真正的勝義,指所安立的勝義,只是取名為勝義而已,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勝義,實際上是世俗的。

請看文,「說非異門勝義,非所知攝,任何覺慧皆不能緣也,此非彼諸論義。」非異門勝義,指真正的空性、真正的勝義。真正的勝義並不是所知所攝的,不是任何的心(覺慧)都能夠作為對境的。這裡雖然講到異門的勝義和非異門的勝義的道理,他們所說的這些道理並不是前面這幾部論的論義。

下面講到這幾部論真正的論義。請看文,「當作是釋,雖真實勝義是法性境,然亦多說理智心名勝義者。」自續派有很多論著做這樣的解釋,說真實的勝義是指法性的對境而言,然而也有很多自續派的論著講到是以有境的理智心(有境悟得空性的心)稱為勝義的。

請看文「如二諦論云:『由無欺誑故,正理名勝義。』」指悟得空性的理智,在這個理智前,理智所對的對境(空性)是無欺誑的。因此,這個理智也被稱為勝義。

請看文,「中觀明論云:『言勝義無生等當如是許,由正聞思修所成諸慧,一切皆是無倒心故,同名勝義,是此(心)之勝義故。』」

佛的經典中,講到非常多勝義無生、勝義無滅等等,都應該把它許為如是的意義。從空性的意義上來聽聞、思惟及修持等所成慧,也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都是無顛倒的有境,也就是都是無顛倒的心,因此也取名為勝義,就是這邊所說的意思,也就是指心的勝義。

當我們在聽聞空性的意義時,經由耳朵去聽空性意義的聲,所生起來的耳識並不是聞所成慧,是在耳識聽聞了空性的意義之後,內心肯定空性意義的那一點,才能稱為聞所成慧。

生起聞所成慧後,要是不加以觀察,就沒辦法成為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必須在聞所成慧之上,以經教、道理、理由來觀察的,觀察之後所生起來的比量才稱為思所成慧。因此可說,所有的比量,都是思所成慧。經由比量,再透過很多正因思惟,思惟後,內心得到非常堅固的了解,也就是得到非常肯定的決定解之後,就用止住修的方式去修,修後得到奢摩他,才稱為得到了修所成慧。

根據《中觀明論》,他們說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全部都稱為勝義。他們是站在有境的角度作這種解說的。所以,很多中觀自續派的論著是站在有境的角度來解釋勝義的。

請看文,「理智有二,謂聖根本無分別智,與依正因量度真實之有分別理智等。」這裡的理智,指悟得空性的心,或者稱為證空慧,分兩種:�撣t根本無分別智,就是聖者在根本定當中專注於空性的根本智,這個根本智是無分別的。是不是所有的根本智都是無分別的呢?並不是,一般的異位凡夫也會入根本定當中而有根本智,可是,他們的根本智並不是無分別的。這裡所指的根本智是指聖者的根本定當中的根本智,聖者的根本智一定是無分別的。�璅怚縝]量度真實之有分別理智,就是依於正因、理由去衡量真實所生起來的有分別的理智,這是屬於有分別的。

接著引的《分別熾然論》也是中觀自續派清辨論師所寫的論著。請看文,「分別熾然論說,勝義中有無分別智與隨順慧二種之意趣,與中觀明論說二種勝義之意趣相同。」《分別熾然論》中說勝義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分別智,另一種是隨順慧,就是隨順於勝義的慧,這樣的講法與《中觀明論》所說二種勝義的意趣是相同的。

這裡說的勝義,是站在有境的角度而言。有境專注於空性的狀態當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無分別的證空性的根本智;另一種是以有分別的方式來證得空性的,也就是以隨順慧的方式來證得的。這樣的區分法,與《中觀明論》所說的真勝義和順勝義等二種勝義,此兩者的意趣是相同的。

請看文,「故解二種勝義,不約心說,唯約境勝義說,非是論義。」當我們在解釋真勝義和順勝義等兩種勝義時,如果不就有境(心)來做解說,僅僅就對境來說的話,將勝義作真勝義和順勝義的區分就不是這個論著的意思了。

請看文「其中初者,能於自境頓斷實有與二相戲論,是真勝義。」剛才講到一個是無分別,另一個是有分別的。這裡的初者就是指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專注於空性的時候,能夠頓斷掉實有(諦實)和二相(二顯)的戲論,這就是真勝義。專注於空性的根本智當中,此根本智所對的對境是空性,也是斷除了諦實、二顯的。就好像從眾多的東西中取其精華一樣,沒有用的就去除掉。專注於空性的根本智當中,只有取空性而已,其他的諦實存在或二顯全部都斷除掉了,這樣的根本智就可以稱為真勝義。

請看文,「經說超過一切戲論,義亦指此。」《中觀明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在空性的根本智當中,是斷離一切二顯、諦實的,因此,也可以說是超越一切戲論,此時它的對境就只有空性而已,因此說超越一切戲論。

請看文,「第二,雖於自境能滅實有戲論,而不能滅二相戲論。由與出世勝義行相相順,故名隨順勝義。」第二,指依於正理、正因來悟得空性的。這是以比量或有分別的理智來悟得空性。像這樣,所悟得的空性,雖然在悟得空性的同時,已經滅除掉了諦實,即滅除掉實有,實際上,並沒有滅除掉二顯,仍然有世俗的顯現。所以,用這種方式來悟得空性,只是片面的悟得而已,並沒有全面的悟得空性,只斷掉一分,斷掉實有、諦實這一分,另外一分就是二顯,還沒有斷掉,可知,他並不是真正的全面悟得空性,只是隨順於空性而已,因而稱為順勝義,並非真勝義。

請看文,「於色等法破勝義生等之境勝義,亦可作二種解釋,謂空性境,於無分別理智之前,是離二種戲論之真實義,於有分別理智之前,則僅離一分戲論,故非離二種戲論之真勝義,非說真勝義諦也。」

空性的對境,在聖者的根本智之前或現證空性慧之前,是離二種戲論之真實義,這就是說它已經離實有和二顯二種戲論。另一個則是於有分別的理智前,也是以比量的理智分別心而言,在有分別的理智之前,它只有離了實有、諦實這一分戲論而已,並沒有離二顯的戲論,所以,一般不說這樣的空性是真勝義諦。

我們先前講到異門勝義,可以稱為假名的空性或安立的勝義,事實上都是指世俗而言,並不是真正的勝義。如果是真正的對境(空性),它就不是假名的勝義,而是真勝義。

請看文,「以是實空,除於少分慧前能離一切二相戲論外,多不能離一切二相戲論。」諦實空的空性,除了在聖者的根本智前會現為離一切二顯戲論的行相之外,多數是不能現為離一切二顯戲論的。多數的心之前,指聖者的根本智之外的其他的心,在聖者根本智之外的其他心之前是無法現為離一切二顯戲論的。

請看文,「有說,凡勝義諦,須離一切二相戲論,非論義也。」有人說,凡是勝義諦都必須離一切二顯戲論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們在前面講過,在聖者的根本智之前,勝義諦才會現為離二顯戲論的行相。但在一般的心之前,並不會現為離二顯戲論的行相。所以,如果有人說凡是勝義諦都必須是離二顯戲論的話,這樣的主張並不是前面自續派論著的論義。

請看文,「理成如幻派說五蘊事與實空相,二事合聚,唯理智比量所成立義為勝義諦者,亦是隨順勝義,非勝義諦。」一般,都說中觀派分為應成派和自續派,可是,以前西藏的一些祖師們並不是這樣分的,他們只有將中觀派分為理成如幻派和極無所住派,這裡就是指他們所分下來的理成如幻派。

理成如幻派主張,五蘊和諦實空的顯現兩者的聚合,才是理智比量所衡量的對境。比如苗芽、五蘊、瓶子等有法,五蘊和五蘊諦實空兩者的聚合是理智比量所衡量的對境,他們主張這就是勝義諦。宗喀巴大師說:雖然他們稱為勝義諦,可是,僅僅是隨順著勝義諦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勝義諦。

請回頭看第一九八頁第三行,「就許勝義之理,亦可分二派,謂許苗等有法,與無實相和集為勝義諦者,名理成如幻。」許苗芽等有法與無諦實的顯現的聚合為勝義諦者,就名為理成如幻派。

這樣的主張,在第二三八頁這一段就將它破除了。意思就是:光說有法和諦實空兩者的聚合就立為勝義的話,這是我們不能承許的,這只是隨順的勝義,並不是真正的勝義,真正的勝義,是在有法上破除了諦實,才能立為真正的勝義,才能立為空性。

在有法上破除所應破後所得到的才稱為空性,比如在有法上破除了實有、諦實這一點,所得到的諦實空、無實有這一點才稱為空性。一般當我們講到法的時候,不外乎是成立和遮遣。遮遣又可以分為無遮和非遮。

我們先講成立。成立,如我們說出瓶子、柱子等等,用嘴巴所說的、心所知道的這些,不加以遮遣的法,都稱為成立的法。

接著講到遮遣。遮遣,就是當我們的心要了解時,必先破除所應遮的,然後才能了解。比如講到無山的平原時,「無山」二字本身就是破除掉「山」了,我們的心了解這個平原時,就已經先破除了「山」這個所應破,然後才了解這是平原。再說無瓶子,當我們在敘述時,已經將「瓶子」這個所應破給破除掉了。講到諦實空、非「常」、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等詞時,都是屬於遮遣的。

諦實空,是遮遣掉實有、諦實;非「常」,遮遣掉常;補特伽羅無我,遮遣掉補特伽羅我;法無我,遮遣掉法我。當你使用的言詞或你的內心的事,都是在破除了所應破的情況之下才得以了解的,這些都屬於遮遣法。

當我們要了知某個法時,會有不同的了知方式,一個就是破除了所應破而了解到所要成立的法,就像剛剛所舉的例子,無山的平原或無山的地方,所要破除的是破除山,也就是山是所應破,要了解的是平原,破除了所應破,進而了解所要成立的法,這種方法稱為非遮。

同樣的,講到沒有瓶子的地方,所要破除的就是瓶子,要了解的則是地方,破除了瓶子,進而了解所要成立的法地方,這也是剛才說的非遮。又比如胖子白天不吃東西,白天雖不吃東西,卻是個胖子,因此,我們就可以間接了解到他是晚上吃東西。

另外一種了解方式,就是破除所應破之後,不再另外成立起所要了解的法,這就是無遮的了解。如,無兔角,所要破除的就是兔角,但是並沒有再另外成立起什麼,也就是不會再另外間接的去了解其他的東西,或說諦實空時,就是要破除掉諦實這一點。無實有所要破除的就是實有這一點,講到諦實空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再成立起什麼,可是,我們知道破除諦實空之後就是指空性了。詞句上就只有用「諦實空」而已,這就是屬於無遮的法,不再另外間接引伸出其他的了解。

無諦實或無實有,那是破除諦實、實有之後就可以了解到空性。透過破除諦實的同時,我們就了解空性了。比如空性、細品的法無我、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這幾種都是屬於遮遣法當中的無遮。

若許苗等有法和諦實空的聚合是空性,則這個空性就會變成非遮,但,空性僅僅是無遮而已,如果照理成如幻派所說,若許苗有法和諦實空兩者的聚合,稱為勝義諦,這樣一來,空性(勝義諦)就會變成非遮了,可是,空性事實上是無遮。

有人說,中觀宗都只有在破除而已,都不成立的,這種說法也不正確。中觀宗雖然是破除,但在破除的同時,也有成立。例如,在破除實有的當下,已經成立非實有;破除諦實的當下,也成立起諦實空。這又跟破除瓶子,另外成立起無瓶子的地方又不一樣了。中觀宗是說:破除了所應破的當下,心已經了解所破的已經是空的了,就是已經了解空性了。

請看第二三八頁最後一行「其以離實有一異相,成立芽等無實相,於有無實有未斷疑之智者,不能成立彼義。」離實有一或實有異的理由成立芽等無實有的話,這樣的講法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像這裡說的以離實有一或實有異之相(顯現)而成立芽等無實有的顯現,這樣的講法就不可以,因為這樣的講法會成為非遮了。意思是:如果以離一異的理由,成立苗芽等無諦實,這樣是屬於無遮,是沒有錯的。如果,以離一異的顯現成立起苗芽無諦實的顯現的話,這就是屬於非遮了。

◎問:今天談真勝義的時候,一再提到它是離諦實和離二相,針對離二相,想要了解一下,我們前面一個章節談到真勝義時是它能夠將境和有境融合為一,既然講合一,就表示它是沒有離二相的,為什麼這裡又講到離二相呢?

◎答:第二三七頁「戌三」的第二行「餘論有說」所引的全都屬於中觀自續派的論著,這裡所講的,也都是中觀自續派的主張。應成派的主張在前面已經講完了,同樣這一段,就是在「餘論有說二種者」之前,從「勝義諦差別」到「分為人法二無我」,這之間是屬於應成派的見解。

應成派認為:以勝義諦來說,廣的可以分為十六空,中的可以分為四空,略的可以分為二空。下面的餘論則是屬於自續派的見解,下面所說的這一大段全部都是。

◎問:我們在講真勝義時,曾提及它能夠將境與有境融為一,既然是融為一,就表示境與有境是存在的,但是,今天我們談到真勝義時又講到離二相,我在這裡就轉不過來,一個明明是存在融合為一,為什麼今天卻又說是離二相呢?

◎答:在聖者的根本智當中是無二顯的。境和有境的體性是一,並不是兩個變成一,這是不一樣的。境和有境的體性是一,境和有境是有的。意思就是:聖者的根本智是屬於有境,在有境(根本智)的顯現裡面,只有顯現出空性而已,並不會顯現出空性之外的其他法,也就是不會顯現出世俗的法。它只有顯現出勝義諦的法,除了勝義諦之外,並不會顯現出第二種的法,因此才稱為無二顯,也就是不會在勝義諦之外,另外顯現出世俗諦的法或顯現出境和有境是分離狀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