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6/04/13
二諦,指的是勝義諦和世俗諦,這兩者都有一個諦字。在顛倒心(愚痴、執實的心)前是諦實的,因而稱為「世俗諦」;在現見空性者的無顛倒心前現為真實的,稱之「勝義諦」。此二者,勝義諦才是真正諦實、真實的,世俗諦是在顛倒心前安立為諦實、真實的,事實上,這個顛倒心是虛假的。雖然,勝義諦和世俗諦都各有一個「諦」字,真正諦實者,卻只有勝義諦而已。
世俗諦的「世俗」,指執實而言,世俗就是在執實的心前,現為諦實、真實的,雖說世俗執實的心是顛倒的,但,安立世俗諦者並不是顛倒心,也就是不是由愚痴、執實所安立的,必須是由一顆無顛倒的心所安立的。比如安立瓶子的心必須是無顛倒的,是由執瓶子眼識的分別心所安立的,安立世俗諦者及安立世俗為有的心必須是無顛倒的心。
世俗諦的「諦」,並不是真的諦實,它是在愚痴、執實的心之前現為諦實的。安立世俗諦為有的心必須是一個量的心,絕對不可能是由一個顛倒心所安立的,顛倒心根本不可能安立任何東西,所以,安立世俗諦為有的心必須是一個量心。
世俗諦是由心來安立的。最初,宗喀巴大師讓我們認知時,講過,我們都說有瓶子,那麼,瓶子是如何有的呢?從瓶子本身是尋找不到瓶子的存在。既然如此,瓶子是怎麼有的呢?可以肯定的是,那只是以心來安立才有的。
實際上,瓶子是假的,可是,在愚痴、執實的心前,它卻現為真的、諦實的。所以,才說瓶子在我們的愚痴、執實的心前都現為諦實的,因為在愚痴、諦實的心當中認為瓶子是真的,只有在那種心前才會現為是真的,事實上,瓶子是假的。
經部宗說,「所有的實事(事物)都是諦實存在的」。在他們心中認為所有的實事都是諦實存在的,因此,他們就安立所有的實事都是諦實存在的。同樣的,所有的世俗法在愚痴、執實的心前是現為諦實的、真的,因此才稱它為世俗諦。
執取瓶子的眼識,是不會認出瓶子是不是諦實存在,或認為瓶子是不是真實的,在眼識當中,它就只有現出為瓶子而已。
我們說瓶子不是諦實存在的,在現前專注於瓶子上空性的根本定智前,確認瓶子是現為無諦實存在的,如果這個人入了觀察瓶子空性的根本定當中,他心中所現出來的是瓶子的無諦實存在,也就是諦實不存在的,因為他所觀察的瓶子是諦實不存在的,所顯也如其所觀察的是無諦實存在的。在這個入根本定的行者心中,所現出來的瓶子無諦實存在和他心中所觀察的是正好符合的,在那種狀態下,瓶子的空性是真實的。在無錯亂的心之前,所現出來的諦實就是指空性,因此才說空性和諦實是同義詞。
上次講到《入中論》和它的《釋論》,這兩部論都是月稱菩薩寫的,在《入中論》的《釋論》當中的詞句隱約表達出:世俗諦之有是由愚痴和執實的心所安立的。因此,以前西藏的一些祖師們也都這樣說。
事實上,是沒有世俗諦的。這部論中隱約說:世俗諦是有的,它是由愚痴和執實所安立的。因此,有人就以無為有,以著由顛倒心(愚痴和執實)所安立的世俗諦為有。如果這樣講的話,那就會以無為有。事實上,世俗諦是沒有的。
為什麼說世俗諦是沒有的呢?因為安立世俗諦的是顛倒的心,是愚痴和執實,真正的執實是沒有的,以執實心來安立世俗諦,當然,世俗諦也是沒有的。就像一個人說謊,他雖然說「有」,事實上卻是沒有。
如果說世俗諦沒有的話,就等於業果、四諦、三寶都沒有了,因為這些都是世俗諦。有一些人會誤解,對安立有世俗諦的這個具量的心和錯亂的心搞不清楚,因此就會有不同的主張出來。
為什麼說執實是錯亂的心呢?在《入中論》的《釋論》中講到。請看第二二六頁最後一行,「釋論亦云:『由有支所攝染污無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諦。』」有支的「有」指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支,它所攝的染污無明就是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無明支。它在輪迴中流轉不息,是因為最初由補特伽羅我執而發起,因而造作了有漏善業及惡業,就是指由染污無明而發起。
為何說所造的業是有漏善業而不是無漏善業呢?因為發起者是執實的心,凡是由執實的心所發起造作的善業都是屬於有漏善業,有漏善業,只是輪迴的因而已,並不是解脫因。
輪迴有由善業或惡業形成。天人的蘊就稱為輪迴,它是由有漏的善業所引生的,三惡趣有情的蘊是由有漏的惡業所引生的。
輪迴並不是指外在的山川、大海、樹木等等,也不是指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受用,而是指從你的頭到腳。因為我們去貪著於自己所擁有從頭到腳的整個身軀,會去造作種種的業,之後再得到一個身軀,這是一個輪迴,然後再貪著這個身軀,再去造業,因此就在輪迴中流轉不息。
我們會去貪愛外在的物質,原因是為了能夠利益內在的生命,如果沒有內在的生命,就不會去貪愛外在的物質了。因此,我們說輪迴是我們心識所攝的,外在的物質只是輪迴的支分而已。
說到有漏的蘊,像是人天果報,不僅僅是痛苦的體性,所得到的人天身軀,也會很迅速死亡而邁向來世的。外在的物質,若無利於有漏的輪迴,那麼有沒有這些外在物質倒是無所謂的。比如佛對於房子等外在的物質,他只要用意識來思惟,就可以形成了,因為他的內心相續已經調伏了。
因此,輪迴並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指我們的內在,是由補特伽羅我執發起而造作的業而來的,當造了業之後,並不是第二個剎那就馬上感果,而是這個業會保留得非常久。造業後,業的習氣就安置在我們的意識,這個習氣就變成第三者,第一者是補特伽羅我執,第二者是業,第三者就是習氣。
意識中擠滿了善惡業及無記業,在死亡的當刻,業的習氣就會醒覺過來。假若惡業很強,那麼惡業的習氣就醒覺過來,其他的善業或無記業就相對的就不甦醒;若善業強,善業習氣會醒覺過來,其他的惡業和無記業就止住不動;若善惡業的力道均等,串習力大的就會先醒覺過來。如果連串習都相同的話,先造的就先成熟,後造的就後成熟。
能夠讓習氣醒覺過來的,首先就是十二緣起支的愛支,接著就是取支讓愛支的力量增強,依著愛支和取支,接著就是有支,如果就顯教而言,有支就是指細品的死心現前,有支會依著先前所造的業習氣影響再去投生。
有支,指細品的死心。死心可分為善和惡兩種。依先前將它喚醒的愛、取兩支來決定是善是惡的死心。喚醒者若先將惡業喚醒,這個細品的死心就是惡的;若將善業習氣喚醒,這個細品死心就是善的。如果在善的有支(細品死心)之下去投生的話,就會投生為人天果報果。若是惡有支之下,那就會投生到三惡趣。
先前所說的六個因,會成辦來世,也就是會成辦另外六個果。首先由染污無明(執實的心)而發起,因此成辦了有支(指輪迴),十二緣起支中,無明支是第一個發起者,因此,這裡說「由有支所攝染污無明增上之力」,也就是隨著染污無明而轉的力量的緣故,因而安立世俗諦。
這裡要表達的是:安立有世俗諦的心並不是愚痴、執實,應是安立世俗諦為諦時的心才是愚痴、執實。對於這一點,月稱論師引了很多其他的論著來說明。
下面說「若已斷染污無明的聲聞、獨覺、菩薩」,藏文只有這樣。這裡講了三種補特伽羅,就是聲聞、獨覺和菩薩。聲聞、獨覺都是阿羅漢;菩薩則是指八地菩薩,他們都已斷了染污無明。
聲聞、獨覺阿羅漢和八地菩薩都已經斷除了染污無明,他們是依於斷除的方法而斷除染污無明的,也就是「見到諸行如影像等」的方法。影像就像一個影子而已。其實影像所顯現的和實情是不相符合的。諸行的「行」就是指色聲香味觸等諸法,這些羅漢和八地菩薩是見到所有的諸法是無諦實存在的,實際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都是無諦實存在的,也就是它們所見是無諦實存在,諸法也是無諦實存在,因此是相符合的,用這種方式來斷除染污無明。
在聲聞、獨覺、八地菩薩等三類的補特伽羅之前,色聲等諸法,都僅僅是唯世俗而已,這裡說在他們之前唯是假法,這裡的假法就是指世俗;唯是假法,就是唯世俗而已,它們並不是真實、諦實的。
為什麼說世俗是假法呢?世俗的法,就如同瓶子和柱子等等,這些世俗的法是無諦實的,可是,在愚痴和執實的心前,它們卻是現為諦實的,因為愚痴和執實的心會去把瓶子和柱子造作為諦實的。
為什麼說在這三類補特伽羅之前,諸行等色聲諸法是現為無諦實的呢?現為世俗的而已呢?因為在他們的心相續當中,已經無安立世俗諦的「諦」的執實的心了,但,在異位凡夫前,諸行的色等諸法,去欺瞞未達到八地的異位凡夫的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它們好像會現出一種其他的相貌出來。
比如一個潛伏在社會當中的間諜,他所現出的是一種樣子,實際上,他又是另外一個樣子,表現出這種欺騙人的樣子出來,不但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他自己,將來他被抓的時候,他就吃虧了。
為什麼說諸行等色法欺瞞凡夫的心呢?因為色等諸法事實上是無諦實的,可是,它顯現出來的,又會讓凡夫們認為它是諦實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愚夫會在輪迴當中流轉的原因。
「故此唯誑愚夫,於餘聖者,則如幻事,是緣起性,惟見世俗。」除了凡夫之外的其他聖者,就比如剛剛所說的三類補特伽羅,對他們而言,諸行等諸法就如同魔術一般,因為這些聖者已經見到空性之故。
這裡引了兩部論,前一部論講到,安立有世俗諦並不是由愚痴、執實的心所安立的,「諦」才是由愚痴、執實所安立的。後面的《入中論》的《釋論》也講得很清楚,由有支所攝的染污無明增上力量才安立為世俗諦,這三類補特伽羅之前,都是虛假的,都不是諦實存在的。
請看第二二七頁第二行,「此非說安立有世俗諦要由無明安立,於已斷染污無明之聲聞獨覺菩薩前,便不安立世俗諦。」 這裡引的兩部論,皆說明世俗諦非要由無明來安立,也不是說已斷染污無明之聲聞、緣覺、菩薩等三種補特伽羅之前就不安立世俗諦。此兩點,就是說:安立有世俗,並不是由染污無明所安立的,而且在已斷染污無明的三類補特伽羅之前也並不是不安立世俗諦。
講這兩點是有理由的,請看文,「其初因相,謂如前說染污無明即是實執,彼所執義,於名言中亦非有故。但世俗諦於名言中則定有故。」這裡的因相就是理由。第一個理由,前面所說的染污無明即是實執,它所執的對境(義)即使在名言上也不會有,但是,世俗諦是被名言所週遍的,也就是世俗諦在名言上是一定要有的,然而,執實的心和所執的對境在名言中是沒有的。
第一個理由,我們說世俗諦是有的,這絕對不是由染污無明所安立的,染污無明就是指執實的心,執實的心所執的對境在名言上是不會有的,可是,世俗諦在名言上是有的,因此,世俗諦不是執實的心所安立的。
請看文,「以是當知,安立諸法世俗中有之世俗,必非染污無明之世俗也。」安立諸法在世俗中,有其安立處,是世俗,而能夠安立諸法在世俗中有的心,絕對是具量的心,一定是量心,一定不是染污無明之世俗。染污無明,是指執實,絕對不是由執實的心來安立諸法在世俗中有的。
接著是第二個理由,請看文,「第二因相,謂諸已斷染污無明世俗心者,由無安立諦實之實執世俗故,成立諸行於彼等前非是諦實,不能成立非是世俗諦故。」那些已經斷除染污無明的聲聞、獨覺、菩薩眾,在他們之前,並不是就不會安立起世俗諦,仍然會安立起世俗諦的。只是在他們之前,由於沒有去安立世俗諦的執實心,因此才成立起色等諸法(諸行)在這三類補特伽羅之前不是真實的,但,並不能成立起它們不是世俗諦。
請看文,「故說諸行於彼等前唯世俗者,是說世俗與諦實二義於彼等前不可安立為諦。」因此說,在這三類補特伽羅之前,諸行僅僅被安立為唯世俗而已。此處所謂的「世俗和諦實」,即是將世俗和諦拆開,也就是世俗和諦兩者在三類補特伽之前,世俗是可以安立的,可是,諦卻是無法安立的。因為三類補特伽羅的心相續當中已經沒有執實之故,安立世俗諦為諦的心,是執實的心,他們的心中已經沒有執實的,只有唯世俗而已,而沒有諦。
請看文,「唯字僅遮諦實,非遮世俗諦。說為唯世俗與世俗諦之意,當是了知。」一些論當中,有的會直接說唯世俗,這裡的「唯」只有遮除掉諦實而已,並不是遮除掉有世俗諦。對於唯世俗和世俗諦,我們要做這樣的了解。
請看文,「顯句論云,由於世間世俗為諦,名世間世俗諦。如入中論釋云:『由此世俗令諸法現為實有,無自性者現有自性。以於世間顛倒世俗之前為諦實故,名世間世俗諦。』」
《入中論釋》這一段是解釋《顯句論》的這一句話。由於執實的心,所以會使得諸法現為諦實存在,無自性的也會現為好像是有自性的,因為在世俗凡夫的世俗心之前是現為諦實的,這裡的世間顛倒世俗就是指在未證空性者的心之前是現為諦實的,因此稱為世間世俗諦。
請看文,「謂如前說,是於無明世俗之前現為諦實。非於名言許為實有。」無明世俗,指執實的顛倒心,在執實的顛倒心之前是會現為諦實的,並不是在名言上許它為實有的,也就是,不可以在名言上許它為實有,只有在執實的顛倒心前,現為真實而已。
請看文,「若不爾者,則違此宗於名言中亦不許自相,及於名言亦破實有,成立無實故。」若不這麼想,若認為在名言上也是實有的話,將會違反此宗的兩種主張。此宗主張,在名言上諸行(色等諸法)都不許自相存在的,如果做先前這樣承許的話,第一點就是違反了此宗的這個主張。同時也會違反第二點,因為此宗在名言上也會破除諸行色等諸法是實有的,因為此宗主張諸行色等諸法是無實有的緣故。
請看文,「由此道理亦當了知智藏論師說世俗中諦之義。」這個道理在中觀自續派的智藏論師所寫的論著當中也提到過。世俗諦的「諦」是在愚痴、執實的心前安立為諦的,是不是所有的愚痴、執實的心所安立的都是世俗諦呢?這倒是不見得。
請看文,「問,法性與二我,於實執世俗之前現為諦實,亦應成世俗諦。」智藏論師的論著當中有講到世俗諦中「諦」的意義,其中就有提到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法性就是指空性,二我則是指補特伽羅我和法我。有人問:空性和二我於執實世俗之前是現為諦實,所以也應該是世俗諦啊!
下面是回答,請看文,「曰,若僅於實執世俗之前現為諦實,便立為世俗諦者,應有彼過。然非如此,此僅是說世俗諦之諦字,為於何世俗前為諦之世俗,及於彼前如何諦實之理耳。」
若僅在愚痴和執實的心前,現為諦實,立為世俗諦的話,那麼就是造成將法性和二我全部安立為世俗諦的過失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在此所說世俗諦之「諦」字是在任何世俗前為真實的世俗,也就是世俗諦的「諦」字,僅僅是在任何愚痴、執實心之前,現為諦實的而已,並不所有在執實心之前全部都會為諦實所週遍。
簡而言之,世俗諦的諦,只是在愚痴、執實心之前是現為諦實,並不是只有在愚痴、執實的心之前,所有的法才會現為諦實。我們說的世俗諦就是指在世俗顛倒心、愚痴、執實心之前是現為諦實的,而實際上是虛假的。
剛才說,並不是所有在愚痴、執實心之前,全部都是世俗諦的原因。比如法性,在愚痴、執實的顛倒心前是現為諦實的,可是,它實際上在沒有顛倒的心之前也是現為諦實的。
所謂世俗諦,指所顯和實際是不相符合的。所顯現的似乎是諦實存在,實際上不然,真正的情況是諦實不存在的,所以是不相符合的,這就稱為世俗諦。勝義諦,指顯現和實情是極為吻合的,在現前的心前,現為諦實不存在的,而實情也是諦實不存在的,因此是極為吻合的,稱為勝義諦。
為了了知勝義諦的緣故,我們必須先在世俗法上加以觀察,之後才能瞭解世俗法的顯現和實情是不相符合的,這就等於了解了世俗法的空性,也就是了解它的勝義諦了。
以瓶子為例,我們觀察瓶子本身後,了解到瓶子本身的顯現和實情是不相符合的,是虛假的,以正理觀察,了解到這一點之後,就等於了解到瓶子的顯現是無諦實存在的,實情也是無諦實存在的,這種極為吻合的勝義諦、空性了。
為了要瞭解勝義諦,我們必須先在世俗法上用能得的心,即以正理觀察,觀察之後的所得,就了解到世俗的法是諦實不存在的,這就是得到了勝義諦,所得就是勝義諦。
先在世俗法上了解它的顯現和實情是不相符合的,很自然的,貪、瞋、我慢三毒等煩惱也會減少。因為當我們看到對方是悅意相、可愛相時,我們會了解它實際上並不是可愛相;當我們看到敵人時,也會了解到,事實上他也非敵人,煩惱自然就會降低了。
貪,就是因為去增益對境的悅意相之故,如果能了解,此所貪之對境所顯現的悅意相和實際是不相符合的,自然貪就會降低了。瞋恚也是同理,我們對不悅意的對境發起瞋恚,因為瞋恚會去增益對境的極不悅意相,因而會發起瞋恚。如果了解到瞋恚的所顯和實情並不是我們所增益的不悅意的樣子,自然這種瞋就會降低、減少了。三毒中的愚痴也是這樣,愚痴就是以無實有執為實有,我們如果了解到愚痴會去增益無實有為實有,就表示我們了解到它的顯現雖然是現為實有,而實際上並不是實有的。能夠有這樣的了解,自然痴的程度就會降低了。
佛,並無可生貪欲的對境,因為佛已經可以現前觀照到三世諸法了,因此,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對境可以使佛生起貪、瞋、痴等等,因為他已經現前觀見到一切三世諸法的顯現和實情是完全符合的。
緣念於世俗法的大小善業,都屬於福德資糧;緣念於勝義法所造的全部,都屬於智慧資糧。緣念於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等等所積造的善業,都是屬於福德資糧而已;緣念於空性的心,無論你是用有分別或無分別的心去緣念於空性,所積聚的資糧都是屬於智慧資糧。
一般說,佛有四身,約攝起來分為色身和法身。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可以成辦這二身。所有的福德資糧都是成辦色身的因,所有的智慧資糧都是成辦法身的因。既然色身和法身是同時證得的,因此,當我們還處在有學位的道上時,就應該並行積聚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以兩者互補的方式來積聚。
即使你因修持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而積聚廣大無邊的福德資糧,若沒有悟得空性,也無法成佛,這是因為沒有積聚法身的因之故。如果沒有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等福德資糧,雖經過長時間修持空性,所積聚的智慧資糧,這也無法成佛,因為沒有積聚色身的因。所以,這兩種資糧必須以雙運的方式去積聚,也就是要並行而修。
我們說要雙修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就是要用輪替的方式來修,也就是時而入根本定修空性以積聚智慧資糧,時而出根本定以積聚福德資糧,兩者穿插而修,因為凡夫是沒辦法像佛一樣同時積聚兩種資糧的。
那些心已生起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入根本定修空性時,心相續當中,雖然已經生起菩提心了,可是,此時的菩提心是處在隨眠(潛伏)的狀態,等到他出了定之後,菩提心才會現行,此時就是他所證得的空性處在隨眠(潛伏)的狀態。
我們的心中都會有善心和瞋恚心。當瞋恚發起來的時候,善心會被瞋恚壓制住;善心生起,瞋恚也會被善心所壓制,所以善心生起,雖然瞋恚沒有現行,可是,還是有瞋恚在,遇到起瞋的對境時,你還是一樣會起瞋,這就表示你還是有瞋恚在。空性和菩提心也是一樣。
欲想證得佛的遍智,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兩者是絕對要有的,即使只要證得解脫,也必須要有這兩者。正確的說法是:如果對二諦的建立不了解的話,平時是可以積聚福德資糧的,可是卻無法積聚智慧資糧。
只要證得解脫的話,也需要有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他們所需要並不是大悲心、菩提心等福德資糧,而是有另外的福德資糧。比如聲聞和獨覺眾也要具足出離心、皈依、四無量心,這些就是福德資糧。如果只要證得人天果報的話,只要福德資糧就好了,智慧資糧就不見得需要了,因此也就不需要了解二諦建立就可以得到了。
得人天果報的方法,連外道都有,就是你進入外道的宗派裡面。比如外道的數論派有方法可以得到人天果報,甚至可以修到有頂天。內道修止和觀,主要是緣念空性和無常等等,外道就不會去緣念這一些,他們會去緣念粗品的對境,這樣也可以成就。
緣念粗品的對境修止觀,所修的止觀會成為投生到上二界的因。修持投生到上二界的方法,在數論派及裸行派的論著中都講得很清楚。但,能夠得到解脫和遍智果報的方法,只有在佛所傳的經論當中才有出現,裡面所說的成就解脫及遍智果報的方法,跟外道完全是不一樣,是互相矛盾的。
以前在印度那爛達佛學院,外道的論師一天到晚都去找那爛達裡面的班智達辯論,可是,總是辯不贏。當法稱論師還住在那爛達的時候,外道有兩個論師,一個是馬鳴,另一個是觀音淨行,他們兩位本來是外道裡面很厲害的論師,一天到晚都去跟那爛達的班智達辯,後來辯輸了,了解到內道的邏輯是非常清楚明瞭的,後來,都全部皈依到佛教裡面了。
古代的外道,在講述他們的道理時,也有很多的邏輯和正理,到了當今,都已經失傳了。現在的外道,大部分都是很迷信的,都只有在迷信之下來信仰而已,已經失去以前用邏輯辯論的道理了。
即使是佛教徒,現在也有很多是迷信的,他們對於業果的道理、四諦、皈依的建立不甚了解,只是相信三寶,這樣的佛教徒就是迷信的信仰。因為佛教不是迷信的教,如果用這種迷信的方式來信仰的話,跟佛的本意就完全不相符合了。
我們不可以僅僅認為這是佛的經典,或認為佛是我們的導師,就是非常重要的,也不可說外道的論著所說的道理全部都是錯的,我們應該要加以觀察到底是誰說的有道理,觀察之後,發現是無理的,就應該要將它捨棄。
◎問:第二二七頁倒數第三行,「此宗於名言中亦不許自相」,請問是什麼意思?
◎答:這裡的此宗是指應成派。我們現在講的是應成派的見解,應成派也認為在名言中不承許有自相成立這件事。前面講到世間的世俗諦,前一行講「謂如前說,是於無明世俗之前現為諦實,非於名言許為實有。」世間世俗諦只是在無明世俗的執實顛倒心之前才現為諦實的。若有人承許世俗諦在名言當中是自相存在的,這一點跟應成派是相違的,因為應成派會在名言上破除諦實存在而成立起諦實不存在。
在《顯句論》講到:「由於世間世俗為諦,名世間世俗諦。」就是說在名言上是不承許有諦實存在的,如果說在名言上有諦實存在的話,就跟此宗所說的相違了。應成派在任何時刻都一直在破除諦實存在這件事,也一直在成立起諦實不存在這件事。《顯句論》說「由於世間世俗為諦」,也就是指在世間凡夫的心中的執實上而言,諸行(色等諸法)是現為諦實存在的。
◎問:第二二七頁倒數第二行提到智藏論師,智藏論師是屬於自續派,他所講的主要內涵到底是什麼呢?後面有一問一答,裡面的哪一段文字是屬於智藏論師的說法呢?
◎答:智藏論師是中觀自續派,他講到二諦的意義,這裡應成派對於世俗諦的「諦」字的解釋跟智藏論師所講的是一樣的。一問一答是站在應成派的觀點,可是,也跟智藏論師所說的是一樣的意思。因為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都說:顯現和實情不相符合的話,就稱為世俗諦。這兩派也一樣說:世俗諦的「諦」是在世俗執實心前現為諦實的,因而稱之為諦。智藏論師也說:在世俗心之前安住為諦實。
不過,應成派和自續派之間還是有一點點差別,應成派說諦實不存在、自相不存在、自性不存在、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等都是同義詞。可是,中觀自續派卻說有由自己方面存在、有自相存在、有自性存在,可是卻無諦實存在。自續派說諸法都是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而且又由我們的心把它安立過去,由這兩個聚合起來而存在的。應成派說不是這樣,他們認為法不會由自己方面存在而呈現過來,僅僅是唯由我們的心安立過去而已。
自續派說:由木石所幻現出來的馬象,這是因為有木石、咒語的關係,而看的觀眾自己本身也錯亂掉了,因此是對境和人兩個聚合起來而現出馬象出來。自續派還說:一個人成為一個學者,一方面要老師的教導,一方面也要他自己的努力,必須兩者聚合才能成為一個學者。
應成派說不是兩者聚合,他們舉例說:在天色昏暗當中,看到一盤有斑紋的繩子而誤以為是蛇。應成派說誤以為蛇僅僅是以心把它安立過去為蛇而已,在這一盤斑紋的繩子上,本身並沒有蛇的存在。
應成派的論著中解釋到這一點的時候,總是用斑繩的例子來說,而自續派總是用木石幻化成馬象來說,他們總是不會用相同的例子來說。因為舉例是為了讓我們容易了解,所以,他們就各舉出讓我們容易了解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