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 毗缽舍那 二十一》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3/30


上次講到第 222 頁《六十正理論》這一段,自宗說世俗諦和勝義諦都是自性不存在的,不管是有為法或無為法,全部都是自性不存在的。可是,他宗說:「在《根本慧論》中雖然說諸法自性不存在,可是,在《六十正理論》裡面講到涅槃是真實的,另外,在《法界讚》也有講到如來藏是自性存在的,這要怎麼說呢?」他宗提出這樣的反駁。

自宗說:「抉擇有為法和無為法自性不存在這一點與《法界讚》並不相違。」自宗說:「雖然《六十正理論》中講到涅槃真實,這裡的涅槃是指滅諦,也就是指滅諦是真實的,而不是說滅諦是諦實存在的。」《法界讚》講到「非滅此界」,也就是說並不是要滅除自性住種性,也就是界(自性住種性)並非是諦實存在的,我們心的空性也非諦實存在的。

如果將《六十正理論》及《法界讚》所闡釋出來的空性及涅槃理解為諦實存在的話,就變成顛倒了解了前後這兩部論裡面的意義了。世尊說四諦,也說二諦,所說的四諦可攝於二諦當中。另外,世尊所說四諦當中的滅諦是攝於勝義諦當中,其他三諦則是攝於世俗諦當中。涅槃就是指滅諦,就是攝於勝義諦當中,這是真實的,其他三諦都屬於世俗諦,是虛假的。這樣來了解之後,我們就會知道「唯涅槃是真實,餘法都是虛假的」。

我們說涅槃和空性是真實的,這並不是指它是諦實存在的。在《六十正理論》和《法界讚》當中,都有講到世尊所說的這個意義。這裡的前論就是指《六十正理論》,請看第二二二頁倒數第三行,「前論之義,如世尊說,諸比丘,勝義諦唯一,謂涅槃不欺誑法,一切諸行是虛妄欺誑之法,此經亦說涅槃真實,諸行虛妄。」四諦當中有一法是真實的,這一個法是無欺誑的法,就是指涅槃。就是像《六十正理論》所說的意思,唯有涅槃是真實的。在涅槃之外,其他的一切諸行是虛妄、欺誑之法,也就是說涅槃之外其他的一切諸行都是虛假的、欺誑的。這一句話正好跟《六十正理論》所說的「餘法非虛妄」相同,這裡的非虛妄就是不實的。

請看文,「此經亦說涅槃真實,諸行虛妄。但真實義,前句經解作不欺誑。虛妄之義,後句經解作欺誑。」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涅槃是真實的,而涅槃之外的其他諸行都是虛妄的、虛假的,可是,這邊的真實義在前面那一句解釋為不欺誑。

中文看不出這裡有兩部經,藏文可能比較清楚。這裡的前句經是指「世尊說『諸比丘,勝義諦唯一,謂涅槃不欺誑法』」,後句經則是指「一切諸行是虛妄欺誑之法」。前面這一部經將涅槃真實解釋為不欺誑,後面這一部經則將虛妄解釋為欺誑。在這兩部經裡面,就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根據前一部經的話,真實的意思是不欺誑,後一部經也解釋得很清楚,說虛妄就是欺誑。

請看文,「六十正理論釋說涅槃即勝義諦」,月稱菩薩寫的《六十正理論釋》也講得很清楚說「涅槃就是勝義諦」。從前面看得出來,真實就是不欺誑的意思,虛妄就是欺誑的意思,下面就會解釋了。

請看文,「此不於現證之慧前,非有自性現有自性,故無欺誑。」這邊的「此」就是指涅槃,涅槃是自性不存在的,涅槃在現證空性慧之前並非是有自性而現為有自性的,涅槃本來就是自性不存在的,因此,它是無欺誑的。

世俗諦的諸法,像色聲香味或苦諦、集諦等諸法,當現於我們的心之前的時候,它雖然是自性不存在的,可是,在我們心中卻是現為自性存在的,因此,它是欺誑的。空性本來就是自性不存在的,在現證空性之心前,它也是現為自性不存在的,因此,它是真實的。

比如魔術師以咒語和種種物質去加持木頭和小石頭,所以,在我們這些觀眾的心當中,這些木頭、石頭就現為馬或象,也就是在觀眾的錯亂識當中會現為馬或象。這樣的現起是與實情不相符合的,所以是虛假的。真正知道木石並不是馬象者,他的心中是真實的,他不會現出馬象來。

世俗諦的諸法在我們的妄念、妄分別心當中卻是會現為自性存在的,如果是了悟了諸法自性不存在的這些人,在他們證得諸法自性不存在的空性的心當中,所現出來的諸法是自性不存在的,這就是真實的。所謂的真實就是不欺誑,也就是所顯現出來的跟實情是相符合的,如果是顯現和實情不相符合的,那就是欺誑。

涅槃是空性,它的顯現和實情是相符合的,所以,它是真實的。心中的顯現和實情如果相符合的話,就是我們說的真實,如果心中現出的是諦實存在或自性存在,那就跟實情不相符合,也就是虛假的。

請看第 223 頁,「此不於現證之慧前,非有自性現有自性,故無欺誑。餘諸行等,則於現前之慧前,非有自性現有自性,是欺誑法。」餘諸行等就是指世俗諦的諸法,比如苦諦、集諦、道諦、外在的瓶柱等等諸法,這些的實情和顯現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是欺誑的。

請看文,「若以觀是否實有之理智而思擇,則全無堪忍觀察之實有。不審其義,但著其名,此復何為耶。」如果去觀涅槃是否諦實存在的理智而加以思擇的話,「則全無堪忍觀察之實有。不審其義,但著其名,此復何為耶。」這就沒有意義了。

思惟真實或諦實時,如果顯現和實情是極為吻合的,我們就稱它為諦實的。諦實成立,就是指不依於因緣而能夠自己獨立存在,這稱為諦實存在。雖然二者(諦實、諦實成立)都有諦實這兩個字,但意義是不同的。

請看文,「又六十正理論云:『三有與涅槃,此二均非有,若遍知三有,即說名涅槃。』」三有,指輪迴;涅槃是指解脫。輪迴和解脫兩者皆非自性存在的,此二者都是無自性存在的。「若遍知三有,即說名涅槃」,能了解輪迴是自性不存在的,這個能了解者的對境就是涅槃、空性。

下面解釋《六十正理論》。請看文,「此說生死涅槃俱無自性,了知三有無自性,即立為涅槃。」「此說生死涅槃俱無自性」是解釋第一句「三有與涅槃,此二均非有」,藏文是有寂,就是指三有和涅槃,也就是輪迴和解脫,就是指這兩者皆無自性。「了知三有無自性,即立為涅槃」是解釋「若遍知三有,即說名涅槃」,了知三有無自性存在之對境就立為涅槃。

請看文,「豈是說生死無實之空性為斷空者哉。」因為前面說了知三有自性不存在的心的對境就立為涅槃、空性,這樣說來,你怎麼可以說生死無諦實存在是斷空呢?有一宗說:世俗諦諸法雖然是不存在的,可是,空性卻是實有的。所以,他們就會認為生死無實之空性就是斷空,這樣講是不可以的。因為沒有不觀待於因緣、分別心及支分而能夠獨立存在的法,所以,我們才說諸法是無諦實存在的、諸法是無自性存在的。

這裡提到的兩部經都講到涅槃是真實的,這是指在現前見到涅槃真實者的心上,涅槃所顯現出來的跟它的實情是相符合的,並沒有不吻合的。此處引了《六十正理論》和《法界讚》這兩部,剛才所講的是成立起《六十正理論》裡面所說的道理,下面就是要成立起《法界讚》裡面說的有為法和無為法皆自性不存在的道理。這裡的《法界讚》就是指第 222 頁所說的:「凡是佛所說,宣說空性經,皆為滅煩惱,非滅此法界。」

請看文,「法界讚義亦是說宣說空無自性之經,是為滅除餘一切煩惱之根本實執,明無彼所執之境,非說破二我執境所顯之本性清淨法界空性亦無所有。」闡釋空性的經典,都有講到煩惱的根本是實執,為了破除實執,所以要去抉擇實執的所執境。

請看文,「雖有此空性,然非實有。」雖然有本性清淨法界空性,這是指每位有情心中的法性,雖然每個有情心中都有此法性,可是,這個法性並非是實有的。這裡說的非實有就是並非諦實存在的。心和心的法性彼此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因此空性不是實有的。

請看文,「故有說此論連破實有所現之空性,亦不許有。」此論,指《法界讚》。可是,有一類人連破除掉所應破所現的空性也不許有。請看文,「或說盡斷一切煩惱,而不須親證空性真勝義諦。」又有一類人說要斷盡煩惱不需要現證空性。這裡就是要破除這兩類的說法,一類是說沒有空性,另一類人則是說要斷除煩惱並不需要現證空性。

請看文,「當知此論皆以破訖。」《法界讚》這一部論,就將這兩類的主張破除了。要破除主張斷除煩惱不需要證得空性者的斷除法,就是引《法界讚》所說的,因為《法界讚》很清楚的講到要斷除煩惱必須親證空性。要破除主張沒有破除諦實存在之後所呈現的空性的這種講法,也一樣是引《法界讚》所說的就可以將它破除,因為《法界讚》說本性清淨法界的空性並非是無。

《法界讚》的法界,就是指空性,這邊並不是來讚揚空性,而是讚揚佛宣說空性,就像《緣起讚》一樣,《緣起讚》是來讚揚佛的。

請看文,「法界讚又云:『說無常苦空,為淨心方便,最勝修心法,是為無自性。』」四諦當中的第一諦是苦諦。分為四個行相;集諦也分四個行相;滅諦和道諦也各有四個行相,總共有十六個行相。苦諦的四個行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裡的空,指粗品的空性,細品的空性是指無我。無常、苦、空三者只是淨心、調伏心的方便,雖然是斷除煩惱的方便,可是,它並不能從根斷除煩惱,能夠從根斬斷煩惱,能夠真正淨化心的,也就是能夠將實執煩惱完全斷除的,就是無我。這裡說「最勝修心法,是為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指無我。

三惡趣的痛苦或天人的八苦、六苦、三苦,是輪迴中的總別各種苦。其根源都要追溯到法我執和補特伽羅我執。依著這兩個我執,會生起貪瞋等煩惱。若要將執蘊為實有和執我為實有的二我執的種子和習氣完全從根斬斷的話,就絕對必須要有證無我慧。這種證無我的空性慧,如果還沒有生起來的,應該要令它迅速生起來,已經生起來的,也要令它輾轉增長,主要是為了要從根斬斷這二種實執的關係,所以要修持無常、苦、空、菩提心、大悲心,修持這些,最主要就是要讓能夠從根斬斷二我執的空性慧未生令迅速生起、已生令增長的緣故。

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智慧品》裡面,一開頭就講到:「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等等,都是為了使得空性慧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增長,而且讓已增長的空性慧能夠具力量的緣故而宣說的。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也講到:「空性見能脫輪迴。」意謂,空性的見解能使我們脫離整個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要盡一切所能去了解空性。法稱論師在《釋量論》所說的意義,正好跟《法界讚》所說的意義是一樣的,《法界讚》說:「無常、苦、空為淨心的方便,最勝的修心法是無自性,也就是無我。」宗喀巴大師也說:「若不修持空性慧,縱然努力修持出離心、菩提心,依然不能脫離輪迴。」無法斷除實執的話,就不能脫離輪迴。

請看文,「又云:『諸法無自性,是法界應修。』」這邊的法界是指空性。修空性的意思也就是修法界,要在諸法上面來修,並不是在諸法之外另外修的。空性有很多的同義詞,比如法界、真實、勝義諦、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細品法無我,這些都同樣是指空性。

請看文,「此說諸法無自性,是所修之法界。修無自性,是最勝之修心法。」這裡說修諸法無自性也就等於是修法界,在藏文的字面上,這裡的法界應該是翻譯成法性,因為這裡都是翻譯成法界,所以,要知道所謂法界就是指法性。修無自性是最殊勝的修心法,也就是修空性是最殊勝的修心法。

請看文,「有說諸法無自性空,名為斷空,離此空外別立實有空性,為所修之空者,如何會釋此論耶?」先前有人說,諸法自性空就是斷空,因此就提出反問:「請作這樣解釋的人提出能夠左證的論釋來。」一定是引不出來的。

剛才第 223 頁所講的,最主要是遮止掉第 221 頁倒數第三行的「若謂有為法自性空者,是說彼法無彼自性,故是斷空,然真如有自性,故是實有。」前面這人說,有為法是自性空,那就是斷空。也就是說:世俗諦諸法如果是無自性的話,就會變成斷空。這裡要破除他這樣的主張,因此,引《法界讚》:「諸法無自性,是法界應修。」諸法無自性是法性,空性應該修的,而且,修無自性是最殊勝的修心法。《法界讚》都已經這樣說了,你要怎麼來解釋呢?

有人說:要斷除執有為法為實有的實執的方法,不應該去修諸法非實有,因為諸法無實有是斷空,而是應該另外要去修空性是實有,這樣才能將它斷除。

宗喀巴大師舉了下面的例子,請看文,「如東方無蛇,有人妄執為有,除彼怖畏苦時,說明東方無蛇。云不能除苦,要說西方有樹,方能除苦。」有人說:要斷除實執,不應該修無實有,而應該要修空性是實有。如果這樣講的話,就像東方本來沒有蛇,卻誤以為有蛇,為了要去除他的恐懼心,有人主張跟他說東方沒有蛇,這樣不能去除他的恐懼心,而要說西方有樹。其實說西方有樹一點幫助也沒有。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也講到:「房子裡,本來沒有蛇,當他看到一盤斑繩(有花紋的繩子),就誤以為這一盤斑繩是蛇,而產生害怕的心裡。為了要去除他的害怕,你應該跟他說那只是繩子,並不是蛇,這樣講的話,他就不會害怕了。但是,你不這麼講,反而說房子裡面沒有象。講這樣毫無關係的話,當然,無法去除原來害怕的心。」

同樣的,如果為了要斷除實執,你只要說:「沒有你所執持的實有存在」就好了,你不這麼講,反而說:「為了斷除實執,你應該來修空性是實有的」。如同這裡所說的比喻一樣,如果東方無蛇,有人妄執為有蛇,為了要除彼怖畏,說明東方無蛇不能去除他的苦,要說西方有樹方能去除他的苦,這就是剛剛所說的意思。

請看文,「汝亦如是,諸有情類,由執諸法實有而生痛苦,除彼苦時,汝說令其通達所執無實,不能對治其苦,要說餘事實有,方除其苦耳。」這是一樣的意思。這裡的餘事是指空性,就是要說:「空性是實有的,才能除去他的苦」。耳,是反問的意思。

剛剛所舉的例子,沒有蛇而以為有蛇,因此產生害怕的心理。你要去除他對蛇的害怕,就直接跟他說「沒有蛇」就好了,可是,你偏偏說「沒有大象」,這樣說是一點也沒有幫助的。同樣的意思,如果要斷除實執的話,你就說「沒有你所執的實有存在」就好了,可是,你不這樣說,偏偏說:「修空性的實有,就能去除實執」,這樣的講法是沒有幫助的。

要斷除實執的心,如果不直接修無實有而去修其他的話,怎麼修都無法成為斷除實執的正對治,甚至修菩提心、大悲心、無常也都不能正對治實執,修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就像這裡的比喻一樣,為了去除東方無蛇以為有蛇而生起的害怕,若說西方有樹,這是無法去除他的苦的,也就不能成為正對治。

修持,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在修持的最初,如果能夠廣泛來思惟苦的話,依著思惟苦,我們就能生起欲脫離痛苦的心,也會生起皈依的心,自然也會生起想要斷除惡業的心,也會生起希求安樂的心,因此,自然就會去行善,再以自己為例而推及到他人,也可以生起大悲心。所修的這些僅僅能夠成為積聚廣大福德資糧的因而已,並沒辦法成為對治實執心的因。

比如修持無常,會讓我們思惟到暇滿人身難得,而且,這個人身是不久住的,輪迴圓滿是無心要的,而且會想到我們迅速將會死,也就是思惟無常會激勵我們的心趨向於法。同樣的,修持悲心、菩提心,小小的善行,都可以成為將來成佛的因。同樣的,斷除殺生等現行的惡業,雖然這樣的造作可以積聚很有力量的福報,可是,並不能直接傷及到實執。如果在禪修苦、無常、悲心、菩提心時,能夠伴隨著去了解空性、真實義的意義,那麼,我們所修的都可以成為成佛的因。

從下士道到成佛之間,都必須要修持無常,思惟苦也是要去修持的,只是有一點差別而已。下士道,主要是思惟三惡趣的苦,生起想要脫離三惡趣苦的心;中士道,就不是以思惟要脫離三惡趣的苦為主了,而是以思惟要脫離輪迴苦為主;中士道時,是在自己的身上來思惟苦;上士道,就不只是在自己身上來思惟苦了,而是在他人的身上來思惟。

思惟三惡趣的苦,就必須要對三惡趣的苦先有所認知,也就是需要去了解地獄道的苦、餓鬼道的苦、畜生道的苦到底是什麼,要先去了解之後,才能夠加以思惟。

在中士道的時候,是要去思惟輪迴當中的種種苦,也要去了解人天的苦,如果沒有先去認知、了解這些苦的話,就會以為人天當中是非常安樂的,如果誤以為是樂的話,自然就不會生起想要脫離輪迴的心了。

到了上士道,如果對於自己本身的苦無所了解的話,也一樣不會推及到去思惟他人的苦。

為了要了知的緣故,就必須要先去聽聞,在聽聞之後,必須要用種種正理加以思惟,之後才能去實修。如果完全沒有聽聞就直接去實修的話,那只是笑話而已。

如果沒有聽聞、思惟而直接就去修持的話,當你聽到他人簡短的一句話,就會馬上生起瞋恚的話,就表示你的修持不是真正的修持,修持也修不好。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將抉擇補特伽羅無我和抉擇法無我的部分講完了,接著就進入到「未三建立世俗勝義二諦」的部分。在這個科判所說的內容當中,引述了很多佛經及印度的班智達的論著,所以就變成非常的艱深。總之,二諦就是指世俗諦和勝義諦,剛才說勝義諦就是指細品的法無我及補特伽羅無我。一般我們都說空性,因為我們比較常用這個詞,事實上,空性就是勝義諦,兩個是同義詞。世俗諦就是指非空性的法,涵蓋有為法和無為法。

◎問:我們平常講苦諦的四個行相是無常、苦、空、無我,格西剛剛講很多遍,都是講無常、空、苦、無我,這是有特別的次第嗎?

◎答:雖然我們都講無常、苦、空、無我,可是,有時候也會講無常、空、苦、無我,次第上是沒有差別的。總之,苦諦四個行相裡面的空是指粗品的空,並不是我們所說的細品的空性,無我才是指細品的空性。

◎問:在第 220 頁,提到世親菩薩的《解釋正理論》,有一個「五邊義」的詞,請問五邊義是什麼呢?

◎答:邊有不同的解釋,可是,一般《正理論》所說的五個邊都不是指我們所要破除的邊。要破除的邊就是指不是常邊就是斷邊,如果增益了實情就是常邊,如果損減了實情(以有為無)就是斷邊。

世俗上有很多的邊,比如桌子的邊、書的邊,有無盡的邊。我們所要破除的是常邊和斷邊,比如瓶子的實情是無實有的,雖然是無實有的,但是,名言上是有的。如果認為名言上有就是實有的話,就是落入常邊,如果認為無實有就是無的話,那就落入斷邊。就像桌子的邊到這邊為止,超越了這個邊就往下墮了,因此就稱為墮邊。同樣的,如果你超越了它的實情,認為它是實有的話,那就墮入常邊,認為它沒有的話,那就是墮入斷邊。《正理論》所說的邊並不是我們所要破除的邊,他所說的邊只有這幾個而已,事實上,邊是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