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 毗缽舍那 十五》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5/11/24


既然要獲得解脫與遍智的果報,就必須要有毗缽舍那,這個毗缽舍那就不是與外道所共的毗缽舍那,也並非緣念於粗的瓶子或柱子所生起來的毗缽舍那,而是需要緣念於空性的毗缽舍那。想獲得解脫的話,就必須要脫離輪迴,要脫離輪迴就必須要斷除輪迴的根本,輪迴的根本就是執實,必須要有緣念於空性的毗缽舍那,才能斷除執實(輪迴的根本)。

為了讓我們對空性產生信心,也是為了讓我們能對空性更輕易的了解,我們會引經據典來作解說。簡而言之,空性就是指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我們就不要引經據典的解說何為細品補特伽羅,直接說明的話,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就是指補特伽羅無諦實存在,而補特伽羅之外的其他諸法無諦實存在就稱為法無我。

我們如果用正理來思惟的話,講到補特伽羅無我,就是遮除掉補特伽羅由自己方面存在、諦實存在、由自相存在的,這就稱為補特伽羅無我。剛才說遮除掉補特伽羅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可是,並不是要遮除補特伽羅,一般而言,補特伽羅是有的,而我們卻認為補特伽羅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這一點就是我們要遮止掉的。

其他諸法也是一樣,並非如其顯現而存在的,因此,我們用如魔術、如幻化、如夢來作比喻。比如某個人,遠看很美而近看卻很醜,或遠看很醜而近看卻很美。也就是你乍看之下好像應該是這樣的,但,實際情形卻不是如你所見的顯現那般。

我們所見到的補特伽羅是有的,但,如我們所顯現出來的補特伽羅,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這樣的補特伽羅是沒有的。一般而言,我們所見到的補特伽羅是有的,可是,因為我們所見到的補特伽羅顯現出是由它自己方面存在的這種補特伽羅是沒有的。這就像魔術一樣,魔術是有的,我們所要遮止的是視魔術幻化出的馬象為實這一點,將馬象遮止掉了,就治只剩下魔術而已。

我們說緣起如幻,我們所要遮止的就是自性存在的幻,將自性存在的幻遮止掉的話,就剩下緣起如幻的幻而已。請看第二一六頁第二行,「故執有緣起如幻相,非幻過之幻執,若執幻相實有自性,乃是過失。」這上次講過了。

請看文,「如三摩地王經云:『三有眾生皆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有情人命不可得,諸法如沫及芭蕉,亦如幻事與空電,等同水月及陽燄,無人從此世間沒,而更往生餘世間,然所造業終不失,黑白亦各熟其果。』」

我們會作種種不同的夢,而夢中的夢境都不是真實的,輪迴當中的眾生都如同夢一般,並不是有自性和真實的。在輪迴當中,眾生無生亦無死,我們如果在眾生的安立處上以正理來觀察,就像我們觀察真實義一樣,以正理來推敲、觀察,是找不到眾生的,因此才說無生亦無死。簡而言之,在輪迴當中,眾生是有生有死的,可是,如果在眾生的安立處上以正理來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到眾生的生或死皆不可得,因此才說輪迴當中的生或死如夢一般,意思就是在眾生的安立處上以正理來觀察是不可得的。

「有情人命不可得」,有情是總稱,人是個別的稱呼,生命皆不可得。「諸法如沫及芭蕉,亦如幻事與空電,等同水月及陽燄」,這裡的諸法就是指情器世間而言,情器世間當中的一切諸法都如泡沫、芭蕉、幻事、空電、水月及陽燄一般,空電就是空中的閃電。這裡舉了六個例子來解釋情器世間當中的一切諸法都如同這些例子一樣是不可得的。

這六個例子又可以分為兩類來了解,第一類是泡沫、芭蕉和空電,從這三個例子可以了解一切諸法都是剎那壞滅的;第二類是幻事、水月和陽燄,從這三個例子可以了解諸法是無實有的。

「無人從此世間沒,而更往生餘世間」,沒有人能從這個世間死後,又將這個生命身体直接投生到其他的世間。輪迴、情器世間在它的安立處上尋找是不可得的。可是,在名言上卻是有輪迴和情器世間,也就是所有一切能所都合理。

既然情器世間在名言上是有的,且一切所作、能作皆合理,那就是有造業感果,因此說「然所造業終不失,黑白亦各熟其果」。所造的業終究是不會失壞的,不會因為造惡業就多賺一點,也不會因為造善業就多損失一點。造了惡業會感得惡業的果,造了善業則會感得善業的果,雖然在黑白業的安立處上尋找是不可得的,可是,因為在名言上是有的,因而還是會各感其果。也就是由眾支分的聚合,它還是會呈現為有的。

任何一個東西都是一樣的,一個大大的東西,如果你加以分析的話,越分析會越小,最後成為極微塵,極微塵就小到不可用肉眼所得。可是,當這些極微塵聚集在一起時,我們用眼睛就可以現前看到這個東西。就像十個一百年是一千年,我們說一千年不可得,如果你將它區分成微小時間單位的話,就會變成一年、一年,再將眾多的年聚集起來,就會成為一千年,也就是十個一百年。

同樣的,安住在輪迴當中的輪迴者及這些輪迴者所使用的物資,如果在它們的安立處上來尋找,是不可得的。可是,這些輪迴者和它的受用有它們的支分,它們的支分聚集在一起,就會呈現出輪迴者或所受用的物資,因此說在名言上是有的,尋找則是不可得的。因此,所造的業是不失壞的。

至於《三摩地王經》裡面的意思,宗喀巴大師則在下面作了一番評語。請看文,「此說以觀其真實義正理善推求時,雖無生死補特伽羅可得,然如幻諸法,亦能出生黑白之果。」如果用觀察空性的正理來加以審查這些微細支分的話,那是不可得的,可是,這一切諸法卻像如幻一般是有的。

請看文,「又若定中不修了解真理之見,唯專令心全無所執而住。」在根本定中如果不去禪修能夠決定了解真理(空性)的正見的話,而只是心一境性的讓心安住於所緣境上而已,這樣的禪修並不叫作空性的三摩地,只是一般的定而已。

請看文,「由此力故,於出定後,見山林等一切現相或如虹霓,或若薄煙,不類以前之堅實者,亦非經中所說之如幻義。」如果不去禪修空性而只有心專注來修一般的定,雖然也可以獲得定,但在出定之後,再去面對山林等一切景象時,就會見到這些景象如虹霓或薄煙一般,不像以前那麼的堅實,可是,這樣的感覺也不是經中所說的如幻義。

宗喀巴大師講這一段,最主要是要破除以前西藏的一些祖師的觀點,因為這些祖師說在根本定當中,心不需要拴繫在某個所緣境上,只要讓你的心不要去作意,讓你的心安住在無所作意的狀態之下,這樣你就可以得到根本定了,事實上,這樣的確可以得到某種定。他們還說:從這樣的定出來之後,會見到所有的山林、房舍都像彩虹或薄煙一般無實。他們將這種狀況稱為見到一切景象如幻,宗喀巴大師說這樣所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如幻的意義。

請看文,「此是空無粗礙之相,非空彼境之自性故。」他們所說的如幻並不是真正如幻的意思,而僅僅是空掉粗品的質礙之相而已,並不是空掉所對的對境的自性。

請看文,「無堅礙相,非是無自性之空理故。」雖然無堅實質礙之相,可是,這種無堅實的質礙之相並不是無自性的空性的道理,也就是並不是無自性的空。

請看文,「若不爾者,則緣虹霓等事時,應不更起實執。緣粗礙事時,應不能生通達無實之慧也。」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緣念於彩虹的時候應該不會生起執實,緣念於堅實質礙的事物時,也應該不能生起通達無實之慧,也就是應該不能生起所面對的質礙是諦實空及無自性的空性慧。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當在破除粗的質礙時,應該是不會生起無諦實的了解。在緣念彩虹時,也不應該會生起執實。

當你的心中悟得無實時,是要破除掉粗分的質礙,在破除粗分的質礙之後,心中必須生起如虹霓一般的顯現,以粗分的質礙為差別事來說的話,應該無法悟得無實這一件事。如果緣粗礙事能夠生起通達無實之慧的話,就像在補特伽羅這個差別事上要破除補特伽羅自性存在的這一點,我們並不是要破除補特伽羅。

用比喻比較容易了解,比如有個人,想要把台灣裡面所有的人全部趕走,那麼總是要有一個人去趕走這些台灣人,可是那位說要趕人的人也涵蓋在所有的台灣人裡面,如此,有誰能去趕人呢?沒有人可以趕。所以,如果要將台灣人都趕走的話,外國人倒是可以來趕的。

在抉擇補特伽羅無我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補特伽羅就是我們的抉擇之處,而且,要在抉擇之處上破除補特伽羅實有這一點,才能抉擇補特伽羅無我,而補特伽羅本身並不是我們要破除的。

以前的祖師說:如果遮止掉粗分的質礙差別事時,心中就會現起如虹霓、薄煙之景象,現起這些景象就是幻化的意義,自宗就是要把這一點破除掉,如果心中要現起如幻的意義,就必須要遮止掉這些粗礙識,就是它的抉擇之處,這樣做的話,心中是無法現起的,因為如果心中要現起如幻,就必須要遮止掉粗礙識上實有的那一點才能現起如幻,而不是將粗礙識(抉擇之處)破除掉才會現起如幻。所以,以前祖師所說的不是真正的如幻義。

以瓶子為例,如果心中要悟得瓶子無諦實就必須要破除瓶子的話,豈不是我們在瓶子這一件事上就無法悟得無實了嗎?因為你已經將瓶子打破掉了。如果心中要現起無諦實就必須破除補特伽羅和蘊的話,有人就會問:「破除了補特伽羅和蘊,豈能心中現起無實呢?」

接著看「亥二依何方便顯現如幻」,這裡的如幻是諸法如幻的意思,諸法的顯現和它的實情是不相符合的,顯現是現為實有的、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實際上,諸法是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的、非實有的。瓶子、柱子、補特伽羅和蘊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識就是名言識,而現為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的識就是證空慧的識。

請看第二一六頁,「問:如何始能現起無倒如幻義耶?曰:譬如幻現之象馬,要由眼識現見似有,復由意識了知其非有,方能決知所現象馬是虛妄幻相。」要現出魔術一般的象馬,要有兩個識的聚集才會現起,先要由眼識看象馬好像是有,再由意識去了知所現的象馬並不是真的有,這樣才能決知所現的象馬是虛妄的幻化相。

剛才是比喻,接著是真正的意義,請看文,「如是補特伽羅等亦要由名言識現見似有,復由理智了知其自性空,乃能決知補特伽羅是虛幻現也。」補特伽羅等就涵蓋蘊、諸法等等,補特伽羅等也是要由兩個識聚集起來,我們才會知道它是如幻,一個是由名言識現見似有,名言識特別是指我們的五根識,我們的五根識會見到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粗分的世俗法,這些世俗的法看起來好像是有,再由證空慧(理智)了解名言識所現的世俗的法是自性空的,由這兩者聚合,才能決定了知補特伽羅是虛幻的顯現。

也就是在名言識當中會顯現出的世俗諸法,而這個諸法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事實上,世俗諸法並不是如名言識所顯現的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要去了知它不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就是證空慧,由證空慧去了知諸法並不是如名言識的顯現般由自己方面存在。由這兩個的聚合,才能夠抉擇、了解補特伽羅是如幻的。

雖然我們說補特伽羅是如幻的、虛假的,事實上,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沒有證空性的理智,只有名言識而已,因而對補特伽羅如幻、虛假,我們無法得到決定解。

對於魔術所幻現出來的馬象,我們都知道這是虛假的,都不是真實的。可是,為什麼在諸法上無法了解到諸法也是像幻化一樣虛假的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理智的關係。

我們現在所有的識只有名言識而已,並沒有證空性的理智,在我們還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是不會有這裡所說的理智的,這個理智就是指究竟觀擇的理智。證空慧有幾個同義詞組,如:究竟觀擇理智、勝義觀擇理智、真如觀擇理智。

我們的眼識是名言識,在眼識當中會顯現出對境出來,而且,眼識當中所顯現出來的對境全部都是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也就是名言識當中所現出來的對境全部都現為由它自己獨立存在的,不需要依待他者就能存在了。

當我們講到「我」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好像是存在於我的身體當中,又覺得這個「我」不需要依賴他者就能獨立存在,我們不會覺得在「我」的安立處上尋找是不可得的。所以,在名言識當中所現出的對境,全部都是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因此說名言識全部都是錯亂識,因此,我們說凡夫之識全部都是錯亂識。

錯亂識又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顛倒的錯亂識,另一個是不顛倒的錯亂識。如果不區分清楚的話,就容易混淆了。有一種識是錯亂識而非顛倒的錯亂識,這就是指執瓶的識,比如執瓶的眼識或面對各種對境的識,所見的對境是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雖然是錯亂識卻並不顛倒,因此說這種非顛倒的錯亂識並非所應斷。

就像持瓶的眼識的心是正確的,雖然在這個心中所現出的瓶子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可是,這樣的心是正確的,將這個正確的心不斷的進步、增長,不斷的往上提升,總有一天,它會成為無錯亂的心,就不會見瓶子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

接著講顛倒的錯亂識,也就是執瓶子為實有的識,還有執瓶子是常的,甚至執諸法都是實有的、常的,這樣的識就是顛倒錯亂識。或是見雪山為藍色的,或是見魔術所幻的馬象為實,這樣的識就是顛倒的錯亂識,這種識是所應斷。

雖然說凡夫的識都是錯亂識,可是,並不是凡夫的錯亂識全部都是所應斷,我們要去加以區分。在錯亂識當中也有屬於非顛倒、正確的,有善的錯亂識,也有善的心,有正確的識,這些並不是我們應該要斷除的。如果這個錯亂識去執對境是實有的、常的,生起這種執實的心,這才是顛倒的,才是我們的所應斷,或是不善的錯亂識或不善的心才是我們的所應斷。

不可以說凡是錯亂識皆是所應斷,這樣的講法會有很大的過失,因為菩提心、悲心、布施、持戒也是錯亂識,從凡夫到十地聖者之間的識全部都是屬於錯亂識,不可以說這些全部都是所應斷。

十地菩薩的世俗菩提心所緣念的目標是圓滿菩提,十地菩薩心中所現出來的圓滿菩提還是現為實有的,十地菩薩心中的大悲心是願一切有情離苦,因此,他心中所現出來的有情的苦還是現為實有的。所以,不可以說所有的錯亂識都是所應斷。

唯一沒有錯亂識者,就只有佛而已,除了佛之外,唯一不是錯亂識的,就是現證空性的識。剛才說十地菩薩的菩提心、悲心全部都是錯亂識,乃因菩提心和悲心不是現證空性的識。在成佛之後,所有的識都成為現證空性的識,因此,沒有任何一個識是錯亂識。在成佛之後,心中的菩提心也是現證空性的慧,大悲心也是如此,它既是大悲心,也是現證空性的慧。

凡夫的心相續當中所現出來的補特伽羅,全部都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也就是凡夫的名言識所顯現的,全部都是現為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如果依著正理不斷去觀察名言識當中所現的景象,觀察到最後,如果悟得了名言識當中所顯現的一切景象都不是如其所顯的由自己方面存在,此時就表示你悟得空性了。依著你所悟得的空性,你就可以了知一切諸法如幻,此時你就可以決定諸法如幻的意義。

請看文,「此要先於定中觀實執境如同虛空,修此空性,後出定時觀諸現相,則能見後得如幻之空性。」也就是要先在定中觀自己執為諦實存在的對境是如同虛空一般的,修此專注於空性之根本定,出定後亦就是在後得位時就能見到一切諸法如幻。

入了緣念於空性的根本定,這個緣念於空性的根本定就不是一般所謂的一無所有的定,在根本定當中修持空性,出了根本定之後的後得位時,再見到世俗諸法,就會對所見的世俗諸法生起如幻的覺受。

這裡說的根本定是專注於空性的根本定,在這個定當中所現出來的對境唯有空性而已,後得位所緣念的對境就不是空性了,他就會面對到瓶子、柱子等世俗諸法。如果在根本定的時候對空性的意義有很深刻的了悟,在出了根本定的後得位階段,面對世俗諸法就會生起如幻化的覺受,也就是會不斷回顧起在根本定中視諸法如幻的空性的意義,對於所見的世俗諸法,就會視之如幻。

就像我們說變魔術並不是真正的變出馬或象,如果你對這一點善加了解的話,當魔術師變魔術時變出馬或象,雖然眼睛是看到馬象了,心中卻要一直提醒自己這不是真的馬象。同樣的,在根本定當中,你一心緣念於空性,對空性的意義有深刻的了解,到後得位時,你會看到世俗諸法,而透過先前空性根本定的關係,你會不斷提醒自己所見到的一切世俗諸法都不是真的,而是如幻化一般的。

如果我們對諸法如幻有所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後得位時所面對的對境是世俗諸法,在了知世俗諸法如幻之上,我們又可以去做積聚福德資糧的工作,可以去布施、忍辱、禮拜、供養等等,這樣就等於是以著智慧資糧來輔助福德資糧,可以使你所積聚的福德資糧變成廣大無邊。

要是完全不了解空性或對空性有顛倒的了解,在後得位時,雖然也會去作積聚資糧的工作,可是,所積聚的資糧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我們說要證得遍智的佛果,必須要方便和智慧雙運才行,可是若在後得位時積聚資糧時,如果沒有智慧分來輔助的話,所積聚的福德資糧也會非常的微小。

無論是上供三寶或下施貧困者,我們都要依著三輪體空的方式來作。以供養來說,不論是供養的對境、供養者或供養物,都要思惟它們是無自性的,這就是三輪體空。我們了解供養的對境、供養者和供養物都是無自性,可是在名言上是有的,用這種了解來作供養的話,就可以積聚廣大無邊的福德資糧。

布施也是如此,如果了解布施的對境、布施者、布施物都是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的,但,在名言上還是有的,用這種三輪體空的方式來作布施,所獲得的利益是非常大的。

如果在根本定時,對空性的見解有深刻體悟,那麼,當你在後得位作布施、供養時,你會自自然然提醒自己空性的意義。如果有得到無上密灌頂者,就應該要一日三次憶念起空性的意義。不管你對空性的見解是正確或不正確的,都要去觀想諸法是無自性的,至少要這樣去想。如果沒有一日三次這樣想的話,你就會犯根本墮。如果犯了密咒的根本墮,在論著中說,這樣的罪惡會百倍於犯別解脫戒當中的四他勝罪(殺盜淫妄)。沒有受無上密灌頂者倒是無所謂,如果去憶念的話,你自己會獲利,沒有念也沒有關係。在根本定當中,如果好好去修空性的意義的話,在後得位時,自然就會對所見的諸法視之如幻。

請看文,「如是以理智多觀諸法有無自性,引生猛利定解,了知無自性之後,再觀現相,即能現起如幻空性。別無抉擇如幻空性之理也。」因此,我們如果用理智多加觀察諸法有無自性,之後對諸法有無自性生起猛利的決定解,在悟得了諸法無塵許的自性之後,再回頭去看一切諸法的諸種現象,將會對諸法生起如幻空性的覺受。如果要去抉擇諸法如幻的這個空的道理的話,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沒有其他方法了。

我們的名言識上,會現出種種法的景象出來,因此,我們就在自己的名言識上所現的種種景象上,用理智去多加觀察,不斷去觀察它有無自性之後,終有一天,你會發現名言識當中所現的景象都是如幻的、空的。

請看文,「於是禮拜繞佛等時,亦當如前觀察,以彼定中攝持,學習如幻空義,於此空中修一切行,如是修已,略憶正見,亦能現起諸行如幻也。」當你要去做禮拜、繞佛等行持時,也要如前觀察,依著先前入於根本定當中空性的正解來攝持、輔助,不斷去串習諸法如幻的空性意義,在此空性的了解當中,修一切的行持,就像禮拜、繞佛等,一般人認為是屬於老婦人所做的粗品的福德資糧。當我們對空性有所了解時,即使是積聚這些粗品的福德資糧,也要以空性見攝持而作,如果依此加以串習的話,只要稍稍憶念起空性的正見,馬上就能現起一切諸法、諸行如幻的覺受。

因為我們都沒有對空性正見加以去串習、熟悉,因此當面對世俗上的諸法時,都不會生起世俗諸法如幻、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無自性存在的覺受。如果是對空性的見解有一點點了解的人,當在作皈依或面對皈依境念誦皈依詞句時,或許多少會生起諸法如幻的這種空性的了解,可是,並不會自自然然的生起,必須要經過一番努力才會生起。

經論當中所說的空性的意義,我們要加以串習,同時,也要對空性的意義加以思惟,不要聽了經論裡的意義之後,卻認為修時又是另外的修法,這兩者之間就沒有關連了,必須將所聽聞的經論中的意義用在實修當中,不斷去串習。

如果將所聽聞的法用來實修、串習的話,百分之百是會得到效益的。若是在禪定時,心中毫無作意而修的話,這樣要讓心變得非常堅穩是沒問題的,雖然這樣的心是一種顛倒的心,可是,卻可以使自己的心變得非常堅穩。

當今有很多人都會去求灌頂,傳灌頂的師長必須是具量、具德相的,這樣才值得我們去學,去求灌頂的人自己也應該有所抉擇,不要在迷信、迷糊的狀態之下就去求灌頂。有些傳灌頂的人,不具量、也不具德相的師長,他只是照著灌頂的儀軌念一念而已,受灌頂的人對於自己受了灌頂要守什麼戒也都不知道,什麼情況會犯根本墮也一無所知。

不管是傳灌頂或求灌頂者,有一些人根本沒有在三士道上先作聽聞、修心,就認為灌頂就是可以引導自己到佛的淨土去,只要瓶子放在他的頭上,以為依著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皈依之處,依著這個就可以引導到佛的淨土去,這樣做的話,不但求灌頂的人自己會吃虧,傳灌頂的人也會吃虧。

求灌頂前,自己必須在共道上修心,而且對共道要有強烈、堅固的信心才可以,任何灌頂的儀軌,在一開始的地方都有一些說明的小字,就是說要先以共道修心。

所求的灌頂不外乎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的灌頂。你要去求灌頂的話,要先搞清楚所求的是哪一部的灌頂。在四續部當中,前兩者是不需要受密咒戒、三昧耶戒的,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就必須要受密咒戒(三昧耶戒),這四續部的灌頂全部都要受菩薩戒。

一旦受了密咒戒,如果你一天當中沒有三次憶念空性意義,就是犯墮。如果犯了密咒的根本墮,罪惡是遠比一位大乘比丘染犯他勝罪的罪惡還重,要是能夠去守護而不染犯根本墮的話,利益是不可思議的。

◎問題:我於民國九十二年在法王座下受無上密的灌頂,密乘根本戒當中好像沒有要一日三次思惟空性的規範,如果犯了之後,要怎麼去懺呢?

◎回答:要發露懺悔,最重要是對自己以前因無知而犯過產生懊悔的心,而且爾後不再犯,乃至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一定要好好守護,必須要立這種誓,可以禮拜、供養等來懺悔。

◎問題:那麼,要不要跟其他同行的人說呢?

◎回答:這要看情形,有的可以講,有的不可以講。我們都是來學空性的,所以,必須要了解這一點。有人不認為空性有什麼重要,或是不在乎的,所以,要看情形,可講的才講。

大家都有在念六座瑜伽,當中就有菩薩戒的十八個根本墮和密咒戒的十四個根本墮,其中就有一個是不念正見,即犯墮之規,但要如何憶念正見呢?就是去思惟諸法是空性的,這樣也可以;或是有在唸誦本尊生起次第儀軌的人,可取此儀軌觀看,當中有一個觀空咒,念時想一下諸法空性就可以了;沒有唸本尊儀軌的人,也可以持一下這個咒,然後想一下空性。

◎問題:同行之人,只有受過一個灌頂,我卻在這二、三十年來受過三種傳承的灌頂,而且有些是具量的金剛上師,這樣要怎麼辦呢?

◎回答:受一個灌頂而犯根本墮,跟受了二、三十年而犯根本墮,當然後者的罪惡會比較重一點,同樣都是要透過懺悔才能將它淨化掉,在受了密咒戒之後,菩薩戒裡面所有的戒條也一定要守。

密咒戒當中還有出墮,凡是能夠了義者,在受了密咒戒之後,如果沒有好好守持的話,也有根本墮。尤其是明知故犯的,比如比丘戒有兩百多條,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比丘沒有去守的話,就是犯戒。

灌頂也一樣,不管師長有沒有跟你解釋,一種是知道根本墮而去犯,另一種是無知的狀態之下去犯,這都必須透過懺悔的方式才可懺除罪業。否則,即使你重新再受灌頂三昧耶戒也不能淨化,就好像過去世我們一定造了很多業,可是,我們也想不起來到底造了什麼業,就想成已經造了,然後一起來作懺悔。以犯根本墮來說,不管你是明知故犯或無知而犯,就認為自己犯了,然後一起來作懺悔。

如果有無上密灌頂的人,一定要念六座瑜伽,非念不可。六座瑜伽有廣略兩種,也就是有長短之分,即使沒有念長的儀軌,至少也要念短的儀軌。如同無上密的時輪金鋼灌頂,時輪金剛可以說是沒有誓言的一種灌頂,只有念六座瑜伽而已。因此,你也一定要念六咒瑜伽。

為什麼說六座瑜伽非念不可呢?因為過念六座瑜伽將你所犯的根本墮淨化,如果沒辦法淨化的話,至少也不會讓它增長,如果有受了菩薩戒或密咒戒,都還可以還淨,也就是可以懺悔而淨化。如果是別解脫戒的話,那就沒辦法還淨了,比丘的別解脫戒就無法用懺悔來還淨的。密咒戒可以說多如牛毛,因為戒條實在太多、太細了,講解的人都沒辦法守得好了,更何況是聽的人!為了防止我們沒辦法將戒守好,就規定我們要念六座瑜伽,原因就在於此。

就如同腳若沒有斷,當然是好事,但若斷了,自然要醫好,而且,並不是只有病人才會腳斷,醫生也可能會腳斷,一旦腳斷了,就要把它醫好。除了佛和尊者以外,其他不管是學生或說法的師長,都很難如理清淨的去守護,既然如此,就有懺悔的方便。

我們都不是來求口傳的,口傳就不需要了解他講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意思,只要聽就好了。如果是來學習的,你就要去了解所學裡面的意思,。如果你了解的話,就可以發現以前的想法和了解之後的想法是不盡相同的,尤其是有受過密咒戒或菩薩戒者,了解戒條的人跟受了而不了解的人是不一樣的,知道的人就要好好去守護。學習佛法跟修行兩者應該是要配合起來的,要將所知道的用於實修,再對自己以前因為無知而犯過的錯誤加以懺悔。

時輪金剛灌頂,是沒有誓言的一種灌頂,跟一般無上密的灌頂不一樣。一般無上密的灌頂會要求念誦儀軌等等功課,因此,很多在家眾都擠破頭要去參加時輪金剛灌頂。在參加灌頂之後,至少就要念短的六座瑜伽。尊者雖然這樣講,但,下面聽的人倒是不很在意,有很多人灌了頂也不去念誦功課。

有時尊者在國外傳時輪金剛灌頂,因為國外的在家眾非常繁忙,他會特別開許連短軌都不需要作。如果根據灌頂的儀軌及相關的論著看來,得到無上密灌頂的人一定要念六座瑜伽的。有很多具德師長將來到台灣時,大家可以去向他們請教相關的事,這樣可以去除我們心中的一些疑惑,也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

若是參加灌頂的話,最好直接問傳灌頂的師長得到這個灌頂要守什麼誓言,如果是尊者達賴法王傳灌頂的話,我們是不太有機會可以直接去問他的,就根據他對大眾中開示的,我們就怎麼作。若想私下請求的話,還是會有一些特別的開許,在台灣傳灌頂時,來求灌頂的弟子不是非常多,就有機會可以直接去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