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11/17
對於諸法無實有的比喻,在《三摩地王經》及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中談得很多,如陽燄、尋香城、魔術、夢中境等。因為引用這些來比喻諸法無實有的緣故,就有人就起了疑問:「像魔術和幻化,在根識當中是會現出馬象的,可是,根識中所現出來的馬象是真的有嗎?」事實上,這些馬象並非是實有的,也就是並非根識中所顯現的馬象,(這些只不過是所幻化出來的魔術,而魔術本身都是自性不存在的。換句話說,都不是自性存在的,因為馬象根本就不存在的,根本談不上馬象有沒有自性,如果了解到幻化的馬象不存在,就表示他已經現證諸法無自性的話,那麼,所有的凡夫都已經現證空性了。
雖然在我們的根識當中會現出馬象,但,我們也知道所現出來的馬象並非實有。於是有人就提出疑問:「如果魔術所變化出來的馬象,並非像它所顯現而有的話,也就是馬象並非有自性的話,我們為什麼要用這一些魔術所變化出來的馬象來作無自性的比喻呢?」
原因就在於:我們如果了解所顯現出來的馬象並非如其所顯現的而有,就很容易了解到一切色聲等諸法也是無自性的,並不是如其所顯現的而有。
請看第二一四頁第十行,「以是當知,夢中了知是夢,通達彼中男女等相空,與現觀莊嚴論『夢亦於諸法,觀知如夢等』說於夢中通達諸法如夢,亦不同也。」
作夢者知道自己在夢中,雖然他在夢中見到許多男女等相,可是,他知道夢中顯現出來的種種諸相是空的,這樣的了解與《現觀莊嚴論》說的「夢亦於諸法,觀知如夢等」所說的通達諸法如夢的意義是不相同的。
那麼《現觀莊嚴論》所說的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當菩薩已經進登到加行道時,會有十二種徵兆,在得到加行道菩薩位之前,尚位於資糧道時,是一再地去串習諸法諦實空,並視諸法如夢一般,他會一再的去禪修這一點,等到進入加行道時,行者醒著時,一定會去觀看諸法都是諦實空的,他睡覺時會作夢,夢中也會看到許多景象,此刻,他已經可以了解夢中所有一切景象全部都是諦實空的。
菩薩在資糧道時觀諸法是諦實空如夢一般,到了加行道時,他並不是只有醒著時才去觀諸法諦實空如夢般,即使他在睡覺作夢時,也可以觀諸法諦實空如夢般。「夢亦於諸法,觀知如夢等」的意思就是這樣。
「等」就是指如影像等等先前所說的比喻,要達到這種程度,那就必須要先通達空性,否則若只想要在夢中了知自己正在作夢,並且了解夢中所現的男女等相是空的,則不需要達到那樣的程度,連我們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所以,這兩者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請看文,「說於夢中通達諸法如夢,義亦不同也。」
請看文,「又由修定之力,覺定中所見瓶衣等相,如現而空,與通達瓶衣等如幻如夢都無自性,亦不相同。」由禪定中,依於正理觀察,得到定的成就,見到所變化出來的瓶子、衣服等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但,這樣的了解跟通達瓶衣等如幻如夢、無諦實存在的自性的了解是不相同的。
請看文,「故於了義經論所說如幻如夢之不共道理,尤當善學。」 對於佛陀所說的《了義經》及後來的學者所寫的論,其中所說的諸法如夢如幻等不共的道理,特別應該要好好去探討一番。
請看文,「如是不善名言之兒童,執鏡中影像為形質,與不解幻術之觀眾,執幻相為象馬,夢中不知是夢,執夢中山林房舍等實有其事者相同。」不善名言之兒童,指不懂事的小孩。當他們看到鏡子時,會以為鏡中的影像是臉龐;未曾見過魔術的觀眾,當他看到魔術時,會以為魔術師所變幻出來的幻相是真的象馬。作夢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會以為夢中所顯現出來的山林房舍等是實有的。這些執顯現為實有的執著,並沒有粗細的差別,都是相同的。
請看文,「已善名言之老人與幻術師及夢中了知是夢者,不執彼相實有其事,亦復相同。」已懂事較年長的人或魔術師或夢中了知夢境的人,他們都不會執所顯現的是實有的事,他們對這些也不必了解其粗細差別,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現象的來由都是相同的。
魔術師利用木頭、小石頭和咒語變化出象或馬,他也跟觀眾一樣,是可以看到象和馬,可是,他清楚自己所變化出來的象馬並不是真實的,但,這些從沒見過魔術的觀眾,就會以為所變化出來的馬象是真的。兩者差別就在於魔術師清楚它不是真的,而觀眾則以為它是真的。事實上,他們兩者都一樣,是沒有證得空性。魔術師雖然知道這些馬象的顯現,並不是真的有,這並不表示他已經證得空性了。請看文,「然彼二者,皆非已得真實義之正見也。」這就是說他們兩者都並未證得空性,就是「乾一如幻正義」。
瓶子和幻化是比喻,其意思是,顯現於外的和實際的情形並不相符合,也就是瓶子並非實有,可是卻現出為實有;幻化的馬象,也非真實的馬象,可是卻現出馬象。觀眾是因為受到魔術師咒力的關係,在他的根識當中顯現出馬象出來,我們的意識是受到執實的習氣沾染的關係,所以會將瓶子視為實有的。
這裡是將比喻和意義兩者相結合來解說。用瓶子和幻化的的馬象來作比喻,意義就是觀眾受到咒力的影響而在眼睛的根識中會顯出馬象,事實上,並非如顯現一般的有馬象存在。我們也是一樣,瓶子雖然非實有,但,我們卻見它為實有,就是我們的意識受到執實的習氣沾染的關係,因此,我們的眼識見到瓶子時,就認為它是實有的。比喻和意義結合起來解釋就是這樣,我們也可以將諸法如幻用如幻來作解釋。
總而言之,魔術師將非馬象卻現出馬象。同樣的,鏡中的影像非臉龐卻現為臉龐,諸法非實有卻現為實有。以上是「乾一如幻正義」的內容,如幻正義就是如同幻化一般的無顛倒的意義。
請看文,「乾二如幻似義」。似義就是相似的,也就是顛倒的意義。請看文,「有未善解,如前所說所破之量,先以正理分析彼境,便覺非有。」有一些人沒有完全了解先前所說的,所破的量到底是須要何種程度?在作抉擇的時候,就先以正理來分析對境,分析後認為對境是沒有的。
如果有善於了解所破量的人,當在破除對境實有、對境自性有的時候,就可以間接了解到緣起的意義。但是,那一些不了解的人,不了解所破的量到底是什麼?就用邏輯、正理來分析對境,反而會覺得對境好像變成沒有了。
比如分析車子,不了解所破量的人在分析時,他會去輪子上尋找車子,可是找不到,又會在車子的各個部位去尋找,還是找不到,在車子的零件上去尋找車子一樣找不到,再將車子一一剖析之後,到最後就發覺車子是不可得的,於是,他就下個結論:肯定沒有車子。
對我們而言,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用正理去分析之後,結果一樣,也是證明車子是不可得的,不過,我們不會把它了解成沒有車子,而是把它了解成車子是無自性的。所以,沒有自性和沒有是不一樣的意思,可是不了解的人就會以為是一樣的。
請看文,「次覺能觀者,亦同彼境非有。」不了解的人在分析對境時,就像剛才所說的分析車子一樣,分析到最後是不可得的,所以,他就說沒有了。對我們了解所破之量者而言,在車子的安立處上去尋找、分析之後,一樣是發現車子不可得,可是,我們不會以為車子就是沒有了。
在補特伽羅上尋找也是一樣,這裡的「能觀者」就是指補特伽羅,不了解的人將補特伽羅從頭到腳一一加以分析之後,就會發覺補特伽羅是沒有的,而了解的人,同樣是從頭到腳在補特伽羅的安立處上去尋找,最後得到補特伽羅自性存在這一點是不可得的。
如果不了解的人,當他這樣在對境和有境上去分析之後,在所觀的對境及觀察者上去加以分析之後,反而會覺得一切都不可得,好像全部都沒有了。
請看文,「是則任於何法皆無是非之決定。即是現相杳茫不實,亦由未善分別有無自性與有無之差別而起。」這些顯現出來讓我們見到的對境或有境,(比如瓶子、柱子等)就無法去決定到底是有還是無,好像一切都變成模模糊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等於破壞了緣起,當在觀察對境時,就會發現沒有對境,甚至連能觀察的補特伽羅也沒有了,這樣一定會破壞緣起。
會產生這樣杳茫不實、模糊不實的情形,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未善加以分別有無之境和有無的差別而引起的,也就是沒有去了解何謂有自性和何謂無自性,因此,若是了解到這樣的空的意義,就變成是破壞緣起的空,對緣起空並沒有幫助。
請看文,「如是空義,是破壞緣起之空。由證彼空所引起之杳茫境相,亦非如幻之正義。」我們說這樣的空是破壞緣起的空,因為會見一切諸法都變成無,這樣的空並無法幫助了解緣起的空,反而是破壞緣起的空,這樣的了解並非我們這裡所說真正的無顛倒的意義。
在這兩者當中,一者是不了解的人,他也是用正理去分析車子,我們也一樣用這些正理來分析車子,可是,對我們自宗而言,在車子的安立處上去尋找是自性不可得的。自宗在車子的安立處上去尋找之後,就會發現它是自性不可得的,可是,車子在世間名言上是有的,而所說的車子不可得是指車子的自性不可得,表示車子是無自性的。
對方來辯論的那些人在對境上去尋找,用正理去分析之後,分析到最後覺得對境是沒有的,之後又在有境(補特伽羅)上同樣加以分析,分析到最後也覺得有境是沒有的,因此,就會顯現出一片杳茫不實、模糊的景象出來,對方這樣的了解並非真正了解空性的意義,反而是破壞緣起的空。
請看文,「故於補特伽羅等以為實有自性之境上,如理研尋,覺其全無,及依彼空,便現諸境杳茫無實,皆非難事。」在補特伽羅的安立處上來尋找之後,就發現補特伽羅是不可得的,它的安立處(蘊)也是不可得的。依於這樣的了解,在色聲香味觸等諸法的安立處去尋找,也可以發覺到色聲香味觸等諸法是不可得的,那就會顯現出一切對境都是杳茫無實的,要生起這樣杳茫無實的感覺並不是難事。
任何法都是一樣,我們在任何法的安立處上去尋找,都會發覺到所尋找的法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在名言上顯現出來而已,這樣的了解並不是很困難的。
請看文,「以凡信解中觀宗義,略聞無自性之法者,皆能現起也。」就我們而言,當我們去思惟任何法的時候,如果依著正理,在我們所思惟的法的安立處上加以尋找的話,都可以發覺到這個法是不由自己方面存在的,但,它又會現出色聲香等種種景象,實際上,我們所思惟、追尋的這個有自性的法是不可得的,這一點倒是我們可以了解的,這樣的了解比較容易生起。
宗喀巴大師說:「如果對中觀宗義略有所聞的人,都可以很輕易的生起這樣的了解。」但,真正的困難在哪邊呢?在補特伽羅上,破除了補特伽羅實有這一點之後,又能夠建立起造業者、受果者等緣起,這才是比較困難的。要在有和自性有兩者上真正的了解,會是比較困難的,除非去閱讀很多論著,了解論著裡面的意義之後,才能了解有和自性有之間的差別,否則,乍看之下好像都是一樣的。
《心經》裡面說到「無色」,無色就是無色的自性,無聲就是無聲的自性,文字上是講無色聲香味觸法,事實上,它指的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自性。在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當中,這樣的詞句非常多。甚至在很多抉擇空性的經典、論著當中,也都是這樣子講的。
當我們的心中現起瓶子的時候,也一併會現出瓶子是實有的,我們要去破除瓶子實有這一點時,往往就會連瓶子也破除了。同樣的,當我們心中現起補特伽羅時,也會同時現出補特伽羅是自性存在的,而當要破除補特伽羅自性存在時,又往往會將補特伽羅也破除了。
如何破除補特伽羅自性存在,而不是破除補特伽羅?這一點很困難。當我們在破除了補特伽羅自性存在時,又可以間接建立起造業者、感果者等緣起,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當我們在修空性時,往往會在這些關鍵處產生很多問題。
經典裡講到無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偈頌,如果以為真的是無色聲香味觸法,到最後就會認為諸法都是無的,就很容易落入斷空當中。佛在經典裡講到:「雖然信解空性,可是,如果不知如何正確觀察空性的劣慧者,就會造成很多的過失。」
比如要抓蛇,有一種明咒只要對著水念十萬遍,再將手放在水中,之後再去抓蛇就不會被蛇咬了。如果有個人也念了十萬次的咒,可是,當他在念咒時並沒有正確的觀想,就去抓蛇,反會被毒蛇咬死。
同樣的,我們修空性,希望透過證得空性而得到解脫及佛果,如果修空性反而破壞緣起空,所修的空性就變成自己將來墮生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因,過失就在於沒有正確的修空性。
請看文,「其最難者,是要盡破一切自性,復能安立無自性之補特伽羅等為造業者與受果者等。其能俱立此二事者,至極少數,故中觀正見最為難得也。」在破補特伽羅自性的同時,又要能同時安立無自性的補特伽羅為造業者、受果者等二事的人,是極為少數的,所以,中觀正見是最為難得的。要能破除自性存在又安立無自性存在的補特伽羅是非常困難的。
比如我們用正理去分析車子的零件,最後肯定車子不可得,這並不是指沒有車子,而是指車子的自性是不可得的,也就是車子是無自性的。
請看文,「故以觀真實義之正理研尋生等無可得者,是破有自性之生等,非破一切生滅。」以觀察空性(真實義)的正理去加以分析生等諸法,到最後會發現生等諸法是不可得的,當獲知不可得、無可得這一點時,所破除掉的是生等是有自性的、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實有的,並不是將生等諸法變成沒有。
請看文,「若破一切生者,則同兔角石女兒等作用之空,便無現象如幻之緣起作用,成大過失。」兔角和石女兒,本來就不存在的。要是努力去尋找兔角、石女兒或虛空花,再怎麼努力也找不到。至於車子、衣物、食物等等,我們只要努力去追求,倒也可以得到,若不努力的話,當然就得不到了,這樣的得不到跟兔角、石女兒等的得不到是不一樣的。
論著裡都會講到色等諸法本無自性,意思就是它本來就是無自性的,即使到最後沒有提出「本無」的字眼出來,我們也應該了解它的意思跟前面一樣是指本無自性的意思。
《心經》也可以看出剛剛所說的意思,《心經》分為總釋和別說。一開始總的詮釋,講到「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之後,在廣的解說時就沒有如此重說一遍了,只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後面就沒有再講「自性皆空」了,你自己要將「自性皆空」加上去。
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當中,很多詞句都是這樣,一開始會講到「世俗名言上有,勝義無」,之後往下宣講時,就只有說無什麼、無什麼,不會再特別講「勝義上無」。
《楞伽經》中,有一位名為楞伽的聖者跟佛陀的一段對話,講得很清楚,一開始佛說「無自性生」,到後面佛就直接講「無生」。請看第二一八頁倒數第五行,「楞嚴經云:『我依自性不生密意,說云一切法不生。』」這就是說無自性生,之後則說諸法無生。
從這裡可以了解,我們說從安立處去尋找,尋找之後不可得,不可得並不表示它沒有,而是指它的自性不可得,當我們在破除實有的時候,只是破除我們所見到的顯現實有這一點,而不是在破除這些顯現。
當我們見到色聲等諸法時,色聲等諸法實有跟色聲顯現混在一起,並在我們的根識當中顯現出來的,我們要破除的,是要破除它實有的那一點,而不是破除色聲等法,因為色聲等法是有的。
當我們看到瓶子和柱子時,此瓶子、柱子實有跟瓶子、柱子會混在一起顯現而讓我們看到。我們所要破除的,是要破除瓶子、柱子實有的那一點,並不是去破除瓶子、柱子。同樣的,在魔術所幻現出來的馬象,我們所要破除的是認為馬象是實有的這一點,並不是要破除魔術。
請看文,「如《四百論》云:『如是則三有,云何能如幻。』釋論云:『如實見緣起者,是見如幻,非如石女兒。若此觀察破一切生,說是有為無生者,便非如幻,應如石女兒等,全無緣起,吾怖彼過,不能順彼。當不違緣起,順如幻等。』」
如實見到緣起義者,就是見到三有如幻,並非見到三有,如石女兒一般的虛無,要是用這種道理去觀察,本來是要破自性生的,如果變成一切有為法都無生的話,這樣的了解並非我們所說的如幻的意義。反倒變得去了解石女兒一般,石女兒並不是如幻,它不能拿來作如幻的比喻,因為它並沒有一個可以安立之處,它本來就是虛無的。所以,不能以了解石女兒虛無的了解方式來了解諸法無生。
將有為等諸法了解成如石女兒一般,就會變成全無緣起,也就會破掉緣起法。這裡說「吾怖彼過」,就是我害怕去患這種破緣起的過失,因此不能隨順這樣的見解。因此,應該順著如幻的比喻來解釋有為等諸法無自性。
如果以觀察空性的正理來觀察有為法,而將有為法了解成如石女兒一般的全無,而不是將有為法了解成如幻一般的無自性,這樣一切有為法就會變成無了,全部都沒有了,就像石女兒一般的虛無,就會破壞緣起的建立,因此,是不可以隨順的。我們應該要隨順緣起的建立,而以如幻的比喻來作解說。
請看文,「又云:『週遍思考諸法自性,皆不成就,唯餘諸法如幻之義。』」以觀察空性的正理來週遍思考諸法的自性,就會發現諸法的自性全部都是沒有的,於是,就只有剩下諸法如幻了。如果將諸法的自性破除了之後,就會了解到一切的顯現皆是無欺誑的緣起。對我們而言會有很多不同的顯現出來,可是,一切的顯現並不是如其所顯的而有,並不是像顯現那樣的實有。
以瓶子為例,在我們的根識當中會現出瓶子來,可是,瓶子並不是如現而有,因此,我們說瓶子是如幻化一般,它是緣起的,只是顯現而已。依此類推,瓶子是有顯現的,所以如此的瓶子顯現,即是如幻的瓶子,緣起的瓶子。
請看文,「故執有緣起如幻相,非犯過之幻執,若執幻相實有自性,乃是過失。」如果認為有緣起如幻顯現的相,這樣的執持並非是有過失的幻執,也就是這樣的執持是正確的,因為有顯現、有如幻、有緣起,修空性的時,要是執一切無顯現、無如幻、無緣起的話,這是錯誤的,在修空性的時候,還是會有顯現、有如幻、有緣起的法。
以雪山為例,我們認為有雪山,這是正確的,可是,認為有藍色的雪山,這就是錯誤的。我們認為這些顯現是如幻的,這是正確的;如果認為這些顯現是實有的幻化,那麼這樣的認為就是錯誤的。
當我們用正理破除時,並不是將顯現、諸法如幻、緣起破除掉,而是去破除掉顯現、如幻、緣起是由自己方面存在的、實有的。瑜伽行者修道的時候,他會去破除他的所應破,在破除所應破的時候,並不會去破除這些顯現、如幻、緣起,而是破除顯現、如幻、緣起是實有的這一點,也就是去破除執實。
以有為無是損減,以無為有是增益,或有或無是疑惑,這三種心是我們要去除掉的。明確了知有是有;明確了知無是無,這種的心才是正確的心,不是我們要去除掉的心。
所應破可以分為正理的所應破及修道的所應破。正理的所應破,是指實有、自相存在、自性存在、由自己方面存在等;修道的所應破,是指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貪瞋痴等煩惱,必須透過修道才能將它們破除。正理的所應破主要是破除執瓶子有自性、補特伽羅是自性存在的等等;修道的所應破最主要是除破錯誤的、顛倒的心,正確的心則是不需要破的,比如持瓶的眼識是正確的心,這就不是我們修道的所應破。
◎問題:第二一四頁倒數第二行,第一個是「由修定之力,覺定中所見瓶衣等相,如現而空。」第二個是「與通達瓶衣等如幻如夢都無自性」,這兩個是不相同的,前者是見道位之前而後者一定是見道位以上的境界嗎?
◎回答:修止觀成就神通,之後再從定中的神通變化出瓶衣等物,如果了解所變化出來的並非如其所現而有而是空的,這樣對空的了解並不是通達空性。這樣的狀況並不需要證到資糧道,
一般像魔術師、修定者,只要他能夠有這樣的變化就可以了,因為他們這樣的了解並沒有證到空性,根本就不需要修到資糧道即有關。而後者也不一定要到見道位,小乘也有,大乘也有。要現證空性才能見道,現證空性就像我們的眼睛看到物品一樣清清楚楚的看到。
◎問題:第二一四頁倒數第四行,「以是當知夢中了知是夢,通達彼中男女等相空」,和最後一行的「如是不善名言之兒童,執鏡中影像為形質」,這兩個是不是相同的譬喻?
◎回答:應該說「夢中了知是夢,通達彼中男女等相空」跟「已善名言之老人知鏡中影像不是臉龐」的了解是一樣的。「不善名言之兒童,執鏡中影像為臉龐」跟「不解幻術的觀眾執幻相為象馬」的了解是一樣的,他們同樣都是愚蒙,所以都是一樣的。夢中了知是夢,而且了解夢中的男女相是空的,已善名言的老人了知鏡中影像不是臉龐,魔術師知道所變化出來的馬象非馬象,這三種是一樣的。可是,他們雖然了解不是如現而有,然而這種了解並不是了解空性的了解。
◎問題:這個部分是否在名言識上就可以通達呢?
◎回答:沒錯,這是在名言識上就有的,並不需要證空性。要了解這一些不是如現而有的,根本不需要學問很高,也不需要很高證悟的修行,我們這些人都可以了解的。
◎問題:剛才提到不能正確觀察空性的人會墮惡道,原因是什麼呢?
◎回答:他會犯一個很嚴重的過失,就是會去謗撥說無三寶、無業果,尤其會謗撥說無業果,因此就會墮入三惡趣,這樣的人反而比不上認為三寶是實有的、業果是實有的人。因為認為三寶實有、業果實有的人是落入常見當中,但還不至於會墮到三惡道,持斷見的人會視名言上所有一切諸法都是空的,因此就會認為無所謂的善和惡,不但在見解上墮到斷見當中,在行持上也會犯了很大的過患。
如果自以為無善惡業、無善業所引的樂果、無惡業所引的苦果,自以為善惡都是錯亂心的顯現,而且又去對別人說,這就會使自己成為自己的敵人,因為自己會使自己掉入三惡道當中,因此,自己就成為自己的敵人。而且自己又去對別人說,所以,自己也會成為別人的敵人,因為你會害別人墮入三惡趣當中。墮入斷見會有墮入三惡趣的危險,並不是說一生起斷見就馬上會墮到三惡趣,而是會因為斷見的緣故,使我們去造作很多惡業,因此就會墮到三惡趣。
我們說喝酒或喝啤酒會使我們墮到惡道,在論著當中,並沒有很明顯的說喝酒或喝啤酒會使我們墮到惡道,而是說喝酒或喝啤酒之業是屬於無記的,因為它會引生我們去造作惡業,因此才會墮到惡道。
因為喝酒會使我們的心識錯亂,因而去造作很多惡業,為此而墮到三惡趣當中。喝酒本身並不會使我們墮到惡道,喝酒本身是屬於無記的。在論著裡面,全部都說喝酒是屬於無記的,為什麼說酒會是使我們墮入惡趣的因呢?因為酒是「嚐時清涼異熟重」。異熟就是指異熟果,在喝了酒之後,你的心就錯亂了,然後會去造作種種的業,因而就會墮到惡趣當中,雖然說造惡會墮惡趣,但是,並不是所有罪惡的果報都會在惡趣當中感受,就像我們現在會感受到哪邊不舒服或哪邊不順利,這都是惡業的果報,可是,我們並不是處於惡業、惡道當中感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