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十九卷 B面

常法師


(手抄稿 第三冊 p89)

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印證它。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p. 34(10)

The 《Ten Teaching Sūtra》says: I have wandered for alongtime through cyclic existence, and they search for me;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I have been asleep, having been obscured by delusion for a long time, and they wake me;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they pull me out of the depths of the ocean of existence;
(p90)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p. 35

I have entered a bad path, and they reveal the good path to me; they release me from being bound in the prison of existence; I have been worn out by illnes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y are my doctors; they are the rain clouds that put out my blazing fire of attachment and the like. Develop the following ideas with respect to your teachers.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 (p91) 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Also the 《Array of Stalks Sūtra》 says: Youthful Sudhana, remembering the following, you will weep.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the teachers are those who protect me from all miserable realms; they cause me to know the sameness of phenomena; they show me the paths that lead to happiness and those that lead to unhappiness; they instruct me in deeds always auspicious; they reveal to me the path to the city of omniscience; they guide me to the state of omniscience; they cause me to enter the ocean of reality's sphere; they show me the sea of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henomena; and they reveal to me the circle of the noble beings' assembly. The teachers increase all my virtues.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p92)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他下面說:

Recollect your teacher's kindn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atement.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憶念。不同的呢?

Personalize it by replacing "they" with "these teachers" in all of the phrases describing the teachers' kindness.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 (p93) 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

Then picture before you your teachers. Saying the sūtra's words out loud, concentrate one-pointedly on their meaning. In this same way, substitute these words in the former Sūtra [the 《Ten Teaching Sūtra》 ], as well.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學 (p94) 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Furthermore, the 《Array of Stalks Sūtra》 says: I, Sudhana, have come here thinking one-pointedly, "These are my teachers, instructors in the teachings, the ones who totally reveal the good qualities of all things, and then fully teach the bodhisattva way of life."
"Because of giving birth to these qualities in me, they are like my mother. Because of giving me the milk of good qualities, they are like my wet nurses. They thoroughly train me in the branches of enlightenment. These teachers turn away agents of harm; Like doctors, they free me from old age and death. Like Indra, the chief of the deities, they let a rain of nectar fall; Like the full moon, they fill me with the white teachings of virtue; Showing the way toward peace, they are like the light of the sun; With regard to friends and enemies, they are like mountains; They have minds imperturbable as the ocean; They wholly care for me and are like pilots of a ferry." Thinking in this way, I have come here.
"These bodhisattvas have caused my mind to develop; They have produced my enlightenment as a buddha's child; Therefore these, my teachers, are praised by the buddhas." With such virtuous thoughts, I have come here.
"As they protect the world, they are like heroes; they are captains, protectors, and refuge. They are an eye providing me with happiness." With such thoughts, I respect and serve my teach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atement, you too should remember your teachers' kindness with these verses, using a melody and substituting yourself for Sudhana.
【◎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詠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 (p95) 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處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 (p96) 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 (p97) 常利了。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

2) How to rely in practice?
【◎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Aśvaghosa's 《Fifty Verses on the Guru》 says: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 (p98) 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What need is there to say much here— Do whatever pleases your gurus; Eliminate all that displeases them. Analyzing this, strive at it. Once you have understood Vajradhara's statement, "Attainments follow proper reliance on the master," thoroughly please your gurus in all things.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做,完全不要做。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 (p99) 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

p. 36

In brief, you must strive to achieve what pleases your gurus and eliminate what displeases them.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p100)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喜」的是什麼呢?

The three avenues to achieving what pleases your gurus are offering material gifts, respecting and serving with body and speech, and practic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words.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This is also stated in Maitreya's 《Ornament for the Mahāyāna Sūtras》: Rely on the teacher by way of respect, material things, service, and practice.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最後如教奉行。

And also: A steadfast person who practices just as taught by the guru pleases that guru properly.
(p101)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1) Offering material gifts.
【◎ 其中初者,】

初,就是財物貢獻。

The 《Fifty Verses on the Guru》: If you always rely on your pledge master By giving things not normally given — Your child, spouse, and your own life— What need to speak of ephemeral resources?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 (p102) 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And also: Offering to your pledge master constitutes continuous offering to all the buddhas. Offering to them is the collection of merit;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merit and sublime wisdom comes the supreme attainment.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 (p103) 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能找得到嗎?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


前一頁 (19a) [19b] 下一頁 (20a)